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文本据:Works of Young Marx on Phil osophy and Sociology,并参刘丕坤译本分段)

讲授:fangaofeng 时间:2012年9月—6月

——*2012年9月12日*——

现代性

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的语言意义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它区分于过去和将来并以我们谈论者自身为立脚点,因此它与时间相关。但是思想意义的现代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于是它具有几种不同的时间区分。

第一、广义的现代。它指自笛卡尔以来的思想,亦即自近代以来的思想,它包括了一般意义的近代、狭义的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分别是理性、存在和语言。但是这种现代主要将近代的思想作为其标志。此时的理性或自我意识表现为主体,并与在客体意义上的世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

第二、一般的现代。它指后黑格尔以来的思想,它排除了近代,包括了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是存在和语言,但存在是其根本问题。这又具体化为个体的存在及其经验。

第三、狭义的现代。它指从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为止。这里不仅排除了理性问题,而且也排除了语言问题,唯有存在问题。

而所谓的后现代就是现代之后。但是后现代仍然有多种划分的可能。其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思想,亦即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其二指那些不是探讨理性和存在而是探讨语言的哲学,如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三主要指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思潮,它以消解、反叛为其根本特色。

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的区分主要不是时间性的,而是思想形态性的,所以后现代不仅可以在现代之后,也可以在现代之前,它们也可以同时并存。于是西方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现代和后现代的时代,或者是后现代的现代。

现代美学主要包括了黑格尔之后到海德格尔为止的美学思想。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走向了现代存在思想

的边界。因此黑格尔之后和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正好形成了存在的主题。当然现代美学还包括心理、形式与符号的维度,但存在的维度是现代美学的核心。(马克思)在现代思想中:

现代的现代性,即感性、审美的现代性。

三个思潮(方向):1、存在2、心理3、形式与符号

1、存在,即人的存在(生存的)

2、心理:古希腊至今。但至黑格尔为止,均是意识的、理性的;而现代则是非理性的。

3、形式与符号:传统哲学在这一维度上关注语言,而这一语言是概念。而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已超出这一范围。

存在维度的现代思想: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

马克思属于现代思想,其借助费尔巴哈走出理性精神,但其异在于费尔巴哈关注感性对象,而马克思关注感性自身。

感性有古希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关注感性认识这一低级阶段,费尔巴哈关注感性对象,而马克思则是生产劳动实践上的感性活动的本身。马、尼、海不同地关注存在。青年马克思以“异化”解说存在。现代是存在决定意识,而古代是意识决定存在。

现象学的存在观。其核心是“事情本身”,而传统是“思想本身”、“纯粹理性”。

解释学的“存在”是“现在”,一种语言哲学,语言是可以理解的存在。

实用主义认为生活的有用即真理。

心理维度的现代思想:

表现主义、移情说、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表现主义:强调直觉,心理结构中独特要素,即直觉的规定性。

移情说、距离说:强调功能。移情进入对象,而距离则超出对象。

完形心理学:审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精神分析:表层心理结构隐含的深层心理结构。传统的批判认为其只关注心理的病态、阴暗。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心理的有效、积极方面。

形式与符号维度的现代思想:

形式主义(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并非内容,具有意味的无内容的形式。

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学: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后现代思想:

与现代无明显分界,但从存在走向语言的规定性。

语言分析:维特根斯坦。前期图象论,后期认为语言游戏即生活游戏,其后形成语言的极端。

结构主义:首先发现语言自身结构,继则符号学的结构,最后则是人的存在结构。

解构主义:消除结构,消除规定性。

存在论的三个代表:

马克思: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体的存在必须在其中获得意义,这一存在即生产劳动实践,即有意识地用工具改造自然。西方形而上学史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规定并不为马克思否定,但他追寻其基础,更本源的东西。劳动(使用生产工具的活动),但非日常经验的劳动,而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是人的自由得以显现的活动,这区分了人与动物。劳动者有自由与非自由之区分,这亦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即雇佣劳动者与共产主义者。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人按审美规律劳动,人的自由与不自由之分在于同时创造了宫殿与丑陋。马克思的现代思想仍借用了传统的主体与对象概念。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问题不是经济,而是爱欲的本能冲动受到现代技术的束缚,现代人的解放不是自由,而是爱欲的解放。他还将马克思的经济、文化批判改造为语言批判,并为哈贝马斯继承。

尼采的存在是人的生命及其冲突,最后归为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是一种正面、积极的规定,并将人分为不同等级。人在其中沦为同一永恒轮回。这一存在的领悟必须回到古希腊的酒神、日神精神,狄奥尼索斯的狂欢与陶醉,以此反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与宗教,但肯定艺术的美。他认为西方的历史即虚无主义的历史,应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的几个美学命题。

其一,艺术是权力意志最明显的形态。

其二,艺术应从艺术家而非艺术品来把握。

其三,艺术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创造。

其四,艺术是对虚无主义最强烈的反抗。

其五,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其中其一最为根本。古代传统(柏拉图—黑格尔)将艺术作为低级的感性显现,低于理性,而尼采却将其颠倒,以突出人的生命存在。

海德格尔探讨人的个性存在,并且人的存在始终与存在本身相关。早期即人生在世;中期探讨存在的历史,即虚无(显现与遮蔽)的历史;晚期即存在与语言本身。美学方面,早期不多,但直接启示了解释学美学,在此在当中理解语言的意义,即中期追问真理即存在的历史。艺术要从艺术品来把握,因其是创造活动的圆满,美即存在的显现,克服了传统形式上学对真善美的分离。晚期在语言维度探讨诗意语言,从语言处接受尺度,使要死者即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的意义:马克思如何对待此手稿。肯定、否定。

题目:哲学为何与经济学挂钩?哲学要求科学性,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德意志唯心主义认为的哲学科学是知识的系统表达。而马克思则认为应有其可证实性、经验性,而非仅是知识学。马克思强调经济的批判这一现实的批判,而非(纯)理论的批判。

《序言》

第1段:

思辨的批判和材料的批判;随意的建造体系两方面。现代思想不建造体系。传统哲学只关注思想本身的材料,而马克思关注作为思想基础的现实材料。批判要针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对思想体系的回避,没有传统哲学意义的完整体系,为什么?因为传统哲学体系基于理性,而存在现实的多样性却不能使现代哲

学建立一个体系。

第2段:

关键在经验的分析。传统哲学中经验必然为先验代替。黑格尔认为经验

必须被扬弃,经验不具有规定性。而马克思认为批判必须基于现实经验。

第3段:

强调自己作为实证的批判者与讲空话的批判家的差异。他们仍然囿于传统唯心主义,而实证的批判(真正的实证)是经验的。

第4段—第6段:

自己思想的几个来源。最重要的是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意义,即关于感性,从对象走向自身。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相对于过去的理性哲学是感性哲学;实证的、人本的、自然主义的来自费尔巴哈。实证具有现实性,但费尔巴哈的实证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即感性的对象的批判。这里的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在历史中不是主流,即认为人是哲学的主题。一切问题的根源。而传统认为理性是根本。同时自然也不是本源的,不过是材料,而非思想本身。这样的实证

批判影响了马克思,并规定为劳动实践。

马克思美学的意义,必须抛弃先见,马克思哲学应置于现代哲学维度中。

——*2012年9月*——

《人的区分与美的规定》(《哲学研究》2001年4期)

人与动物、人与自身、美的规定、感性作为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在与传统及现代其他思想的区分中获得规定,在显示其边界的过程中规定其思想。马克思的美学在其哲学中有其特殊意义,而理性主义者们的思想中美学是理性建筑术中的一部分,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康德、黑格尔亦如此,但有不同地位。而现代哲学研究的真、善、美具有了存在论的基础。

现代思想的维度:(1)存在,人的存在;(2)意识回归于生活世界;

(3)语言

人的研究:人的本质(柏拉图);人的存在(萨特)人的规定:古希腊的世界是COSMOS,中世纪的世界是被创造的世界,近代的世界是理性,现代的世界是人生在世。人与动物的区分是无限的,但并不具决定性。人与动物的区分应是不可逾越的,这在近代是理性启蒙。而马克思认为存在比理性更本源,人是生活者、存在者、劳动者,并作出详细的现象描述,

“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

反对空洞的、体系化的东西,而是源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现实。

第7段:

批判神学家的同时表明自身思想的不同。批判的神学其起点是某种前提,即各种思想原则,公理,是自明的、不容怀疑的。但马克思却认为这种自明值得怀疑,现代思想家则追问根据这一最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这种前提不是从现实出发的,而是思想性的。

第8段:

1、思想的纯粹性。思想是纯粹的,即自身是其自身。但批判的神学家所谓的纯粹思想和德意志唯心主义为马克思反对,因其认为思想不可成为思想自身,不能自设根据,只能来源于现实。此外,批判神学家的思想纯粹性不同于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思想自身的完成,即达到自身的现实性,所以是空洞的纯粹性。

2、批判神学家运用的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差异,内含现代与传统差异的萌芽。间接证明是思想自身的证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即黑格尔的正、反、合。而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是感性对象而非理性,这一对象的自明性在于其自己的实际存在,但它囿于感性对象自身,而未进入意识。马克思则设定现实前提。

3、批判神学家为何未超出感觉。一是自然性,二是“感觉到的”批判,而非现实的。

第9段:

马克思反神学。首先,一般的神学是哲学中最槽糕的东西;其次,神学不过是黑格尔哲学的漫画。马克思认为神学是虚幻的思想,因此必须批判。

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神不是启示的,而是理性的。中世纪神学将哲学问题变为神学问题,但有启示和理性分别的问题,神学只有论证,而哲学有怀疑、经验。上帝、世界的逆向。近代理性神学成为哲学一部分,信仰和知识。现代,哲学关于存在,神学关于上帝。

《异化劳动》

马克思接受了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前提,但说明其错误,最终得出自

己的出发点,即现实,在这一点上与他们区分。同时也与神学区分。

异化:德语中有“陌生化”之义,自身与自身的陌生化,远离、背离自身。异化劳动不同于精神的异化(黑格尔),那里异化是精神发展的环节。同时,异化劳动也不是认识论的、道德论的,不具备道德意味。因此异化劳动是纯粹现实的批判,超越善恶,是存在性的,对现存事实本身的批判分析。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是为了显示其根源。

XXII

第2段:

把结论当成了前提。

——*2012年9月*——

人与产品的关系作为分析异化的出发点,海德格尔也正是分析艺术品来批判艺术问题。

《人的区分与美的规定》

人是理性的这个规定不为现代思想家否定,而是以更本质的规定来超越这一规定。人与自身的区分,比人与动物的区分更为本质。人与自身的区分贯穿西方思想。古希腊是英雄,中世纪是圣人,而近代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民,但这都为神性规定,表述为人与神同在。而现代上帝之死表明人之死,尼采的超人与末人,海德格尔的能死者,以存在代替理性。而超人、能死者是将来时,并成为现代人的规定。马克思正是基于这一将来时,在人的过渡阶段讨论异化劳动和异化的人。对象化和异化是劳动对立的两面。马克思将意识的主题改造为存在的主题。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者。德意志唯心主义从意识出发到客体,回到主体。共产主义应是共生、共存,而共产主义者不仅与动物区分,也与异化的人区分。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异化劳动》

第3—4段:

国民经济学家将需要说明的东西作为虚幻的前提,这类似于神学家的空洞。而内在联系和本质联系才是马克思批判分析的真正开端。

第5—6段:

反对“原始状态”,即纯理性自身,纯上帝自身。现实不能设定,而是自身给予、自身显明的。反对将结论作为前提,或者虚构,应该将自身作为根据,至少应说明此设定的原始状态如何可能。国民经济学家与神学家一样,其思考方式应予以否定。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有的事实,即思想家自身存在的境域,人为其规定。现有的事实是政治经济学的事实,即劳动生产的事实。这不仅与政治经济学区分,也与传统哲学区分。

第7段:

对政治经济的现有事实予以规定,即人与物的事实,异化的事实,进而是人自身的异化。这样人与物的存在,即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存在,为劳动这一本源限定,而非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物。

第8段:

这一“事实”直接显明,而非证明,即人与产品的存在这一事实。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对立的,异化的,本应依赖于人却变成不依赖人。劳动对象使人异化是源于劳动本身的,劳动的实现和对象化是不可分的两面,而这一实现即外化,现实化的劳动。而异化即劳动现实化的必然,因为外在化、对象化的转变即是陌生化的过程。这些语言表述基于主客区分的德意志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即认为现实高于潜能,但现实是潜能的圆满,是自身目的的最高实现。中世纪上帝创造了堕落的人,这皆非主客相分。

第9段:

对异化的现象描述。1、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于死亡。2、非对象化意味着对象的丧失。3、占有表现为彻底被剥夺,即丧失。

第10段:

人的异化这一事实的具体化,这一存在的事实是劳动生产的事实,表现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内在呈现出的事实。这一现实的异化与精神的异化相关联,并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即从现实出发,而非从精神出发。这里是现象学式的现象描述和显示。并带有德意志唯心主义的痕迹,即主客相分。

XXIII

第1—2段:

人和对象的异化关系。人是劳动者、生产者,而对象是人生产的对象。这一对象不是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意识生产对象,而是自然,即感性的外部世界,非理性的内部世界,是质料性的,在其中并帮助以生产。这一自然不属于人,但是生产的对象,表现为生产、生活资料。人类关于自然的思想。中国的天人合一并未展开对自然的规定,不能反衬西方的天人相分。古希腊的自然作为在场者,作为是的存在。中世纪的自然是上帝的创造物,但另外一个意义上天与地是彼岸与此岸。近代自然与历史同属一个世界,但自然无历史性,同是精神的对象世界,这一主客关系体现为理性与自然的区分。马克思将自然作为劳动对象。尼采将自然视为大地、超人之本源,海德格尔区分了自然界本身,作为人的工具的自然是人生活于世的维度,其实是人生存的基础。而马克思将自然视为对象,这也是现代思想的特征。

——*2012年9月*——

《人的区分与美的规定》

美的规定:

人的两重区分决定美的两重规定。共产主义者是美的实现者,人与自身的区分造成了美和丑的创造。规律与规则是人设定的。美的规律是人的现实规则和创造规则,由于异化,美的规定与美的否定并存。马克思的美的研究是其共产主义理论的有关问题,而非独立的美学体系。感性不是感性认识,而是感性存在,这是马克思的现代思想。老庄的自然是与社会脱离的自然,而马克思认为自然是经过社会改造才成其自然,费尔巴哈亦在这一点与其分歧。在感性基础上,人文

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同一性;解释学则认为人文科学是解释性,自然科学是说

明性的,而现代的自然科学是技术。

《异化劳动》

XXIII

第3段:

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此关系中体现自然的意义。自然作为生产、生活的资料,是质料意义上的,是被动的,必须由人的劳动赋予其形式。作为质料的自然自身是无法显现的,只有通过人的劳动,自然才有意义。

第4段: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并非完全同一,人与一切对象的关系基于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人改造自然界,由此而引起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改变。生产资料,由此更引起生活资料不属于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丧失,使人要则成为雇佣劳动者,要则成为失业者。生活资料的丧失造成人的贫困。

第5段:

劳动者成为对象的奴隶。而本应人是主体,资料是客体。由于人通过劳动追求工作,追求生产资源,以及由于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因此,人成为奴隶。

第6段:

对异化的描述,异化造成了存在的悖论。黑格尔讲的矛盾可以扬弃,是辨证法的。而马克思的异化悖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方能扬弃,而不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物弃。排比的修辞方式是随意的对现象的直接描述。

第7段:

国民经济学从抽象的人的本性出发,而轻视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直接关系,但正是这种关系造成对象化、异化。国民经济学没有从此出发,因而不能发现异化和真正的劳动:雇佣劳动。而正是由此生产剩余价值;这构成马克思与其的分歧。美是生产出来的。古希腊是揭示美;中世纪上帝就是美自身;近代则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建立美;现代就人的存在讨论美,但存在并非可实证的劳动。

第8段:

结语。人和对象的关系,由劳动和产品的关系决定。而有产者和对象的

关系必须也基于此来说明。

第9—10段:

由产品转向生产,由结果回溯原因。劳动为何异化?劳动本身就是外化的活动,而非劳动者的内在的活动。为何先讨论产品,再讨论劳动?这在于生产的对象与生产本身。先有的事实是产品,此为思想最直接的事实对象,而劳动过

程成为其后间接的事实。

第11—12段:

1、劳动是外在的,不属于人性,而否定人性。

2、异化劳动成为手段,而非目的。而人性的劳动作为自由活动就是目的自身。

3、自己在劳动中属于他人,而并非自己,即被雇佣。雇佣也意味着剥夺。劳动由内在性走向外在性,成为作为中介的手段,最终导致劳动者自身的丧失。

——*2012/9*——

今天首先讲:

1、西方思想的演变

2、马克思以及现代思想家如何从事实出发(胡塞尔、海德格尔)

1、西方思想的演变

古希腊:真正的思想是洞见(insight、Einsicht、Ausicht),洞见是唯一的,而非此人或彼人的见解。洞见要看到真理本身,要与异见作斗争,如“我以为,大家说”等等,反对这种不证自明的意见或引证。从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因洞见与异见的区分因而是不平等的。异见往往是自诩为天才的人的狂妄。达到

洞见须凭辩证法。

中世纪:真理与谎言。神的真理与人的谎言,天上与人间的智慧的区分。天上的智慧(真理)须通过启示来达到(如保罗)。正是由于区分产生了哲学与神学的区分,从世界到上帝或从上帝到世界。

近代:蒙昧与启蒙。上帝的启示之为蒙昧,因为人将独立获得自由思想的权利交于上帝;而启蒙将理性之光照亮人的自由思想,在理性法庭面前申述自己存在或不存在的权利。逻辑的推理是必经之途。

现代:经验与理性。理性是近代的理性,而经验则非逻辑、反理性、非理性,将逻辑、理性置于更本源的经验基础之上。经验有时成为体验,但真正的

经验是存在,事实本身。马克思的经验即从实践到理性再到实践。

后现代:结构与解构。此前的思想必依赖一个结构,而后现代思想必须

予以解构,从文本的语言本身出发,发现以前思想的悖论。

2、马克思以及现代思想家如何从事实出发(胡塞尔、海德格尔):

马克思是现代思想的主要维度之一。马克思如何体现其思想的现代性?从现有事实(经济学的)出发,即劳动者的劳动、生活。胡塞尔的现象本身是意识及其自身。马克思达到事实本身的四环节:1、人与对象;2、人与物(产品):显现物;3、人与生产过程:显现过程;4、人与类:显现者

1作为先有事实是最重要的现实,而2是消失了的过程,但2作为完成了的过程即1,而3依1来确证。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马克思的晚期思想(资本论)的出发点是商品的聚集,但同样未从主体出发,而是反主体的。其早、晚

期均从事实出发,而非主体。

海德格尔如何从事实出发?

马克思的异化超越了胡塞尔、萨特(肯定);辩证法掩盖了思想,而非凸现思想;解释与改造并非分而独立,解释同时已改造(批判)。

海德格尔:

早期:《存在与时间》。此后再没有体系化的思想。“人生在世”是一个整体的词语表达,但并非从人的主体出发。而是从人生存的世界出发,再则方为人,次则为人在世的几个模态。这与马克思的结构类似,但海德格尔关注焦点在“此在”本身。中期:《艺术作品的本源》。什么是存在?从艺术作品出发,再探讨不具独立意义的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因艺术作品已将后两者凝聚在一起,艺术作品是人的创造物、器具,但非一一般的创造物,如器具,而是以自身为目的,并与一般存在者、一般器具相区分。达到自身的艺术作品将真理设入自身。晚期:天地人神的合一。人是被其他三者规定的。

由马克思、海德格尔可以看出理性、主体的死亡。

在异化劳动中,人却在降低到动物水平才是自由的,但在作为人的劳动

中,人却不自由。

人的动物功能不能与其他动物功能分开,但人的动物性必须由人性规

定。

《异化劳动》

XXIII

第15段:

物的异化,人和产品的关系作为凝聚点,产品等同于人之外的感性的、自然的对象世界。自身异化,从对象到人。

XXIV

第1—2段:

从前两个规定推导出第三个规定,但这并非传统的逻辑推演,而是在经验中分析,以显明事实,而非证明。前面从产品回溯到过程,产品是前提,但此前提不是公理,而是事实,要推出的是事实中已有的东西显明它。人是类存在物。人首先作为类,而非个体,此外,人与外在的打交道首先基于人类与外物的区分,然后才是人与人个体的区分。人首先将自身看作类,当然先从实践,再从理论(意识)。其次,人将自身作为类,以及他物作为类,当作对象(理论和实践的)。人将自身看作类,类本身是普遍的,因而作为类的人也是普遍的。普遍的存在者同样也是自由的存在者。

第3段:

自然作为人类的对象。人类与自然的区分才能得到人类的自身规定,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这是类与类的关系,而非规定者与被规定者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但这里的关系仍类似于德意志古典唯心主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马克思却已将此关系置于现实基础,此外,首先是对象,才是主体,而非主体到客体。人有普遍性,因而超出个体。人有普遍性,从而对象也具普遍性,对象的普遍性,使人的实践和理论也是普遍的。人与自然界,首先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反过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4—5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类的关系。异化劳动使自然与作为类的人异化,类生活变成抽象形式,从而个人生活也变成抽象形式,即走向片面的生活,从人身上分离出去的动物性动能。劳动本是目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只是手段。人与自身的区分是最根本的。

——*2012/9*——

西方美学,尤其在现代与后现代思考马克思,要在马克思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与同时代、后代的关系,中国如何接受马克思。

李泽厚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

新、后或儒家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思想现代性的三种思路:西化,如胡适,新儒家(或与宋明理学相对的新新儒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严格说来应是西化的一种,但中国主要从苏俄接受马克思主义,李泽厚在此背景中思考马克思主义,但他试图走出斯大林炮制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困境,走向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文化—心理结构、儒家马克思主义。但这一出路是否成其为出路?或是否仍处困境?工具本体、情感本体,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儒家。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历史的人类学本体论。

本体论,或为存在论,即存在者的存在之本原、根据、开端。②反对将马克思哲学看成认识论,因为马克思哲学在根本上历史唯物论。③当代哲学背景中,本体论如何可能?本体论是形而上学,而现代哲学中,基本上反对本体论找出最后根据的企图(万物之外的所谓根据)。后现代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本体论和本体根本不能存在。人类学之于本体论。追问人类的本体,但人文科学根本是人类的,那么宽泛地称人类学的本体论有没有实际意义。人活着(事实状态作为出发点)——人如何活(人的主体性)——为什么活(个人的主体性)——活得怎样(归宿)。

历史的人类学本体论(或文化的人类学本体论)。历史(文化)是人类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而这一活动就是最后根据,李泽厚如此规定。理性---语

言---符号的动物;工具的动物,此两条路线分别从精神和物质规定人。工具作为本体一个悖论。所谓的历史的人类学本体论最终建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李泽厚那里又与天人合一相联系,问题是天人合一是静观,而非工具与主体的关系,因此李泽厚用马克思的实践来改造天人合一。同时,西方的自然在近代以前并不对人构成规定,而现代以后面对技术,自然死了,要做的是发现自然。李泽厚在马克思那里吸收了“自然的人化”。

文化----心理结构(情感本体)。情感作为根源,与工具作为根源,这相互矛盾,因此情感能否成为本体?情感是什么?与新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对立。

儒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个体发展(情感)、心理建设作为从马克思主义吸收的原料;而儒家为李泽厚提供了作为巫史文化核心的天人之际观念。李泽厚将之界定为元典儒学的礼乐论、汉代的天人论、宋明理学的心性论、以子李泽厚自身作为第四期的人类学本体论。

《异化劳动》

XXIV

第6段:

人与动物的区分,为人自身区分作准备,并以之为人与人的区分。传统哲学认为人是理性动物,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类存在物。主客分离。有意识的活动。类的存在。自由动物与其生命无区分,而人与自身活动相区别,人作为主体活动,又将活动作为客体。人将自身的生活作为对象,而自身成为主体,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意识将意识之外的东西或意识自身作为意识对象。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使人成为类的存在,即普遍性的存在。类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

第7段:

进一步探讨人与动物的差异。1、内在的尺度是人的内在还是自然的内在?2、美的规律是自然的还是人的?人与动物的活动的差异。Produce是将潜在的、不存在的东西拉出来。这里的生产是现实的生产。动物与人的生产活动有

相似性,但其差异在于本能的生产和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生产。美的生产。动物只知自身物种的尺度,而人却将自身内在的尺度运用于生产,同时懂得任何物种的尺度,因此生产是主客体合一的生产,此非意识的主客合一。美的规则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规则,是将主客体合一的生产的规则。规则是被设立的,而非自然律。规律是自然的,规则是被设立的,而非自然律。规律是自然的,规则是人所设定的。(主客体合一)

西方历史上对美的规定:

古希腊认为是存在者的整体;中世纪是上帝的光辉;近代是感性对理性的显现。现代。尼采的权力意志表达;海德格尔的真理自身设入作品,他们反对传统认为美是真理的对立面或虚幻。马克思将美的生产作为人与动物的最高区分。

——*2012/9*——

马克思哲学在现实思想维度中:马克思所言的存在与尼采所言的存在。马克思哲学与德意志唯心主义。马克思哲学对儒道思想批判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中国引入的马克思主义源于苏俄,以其概念体系建立“斗争哲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改造苏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的人类学。

2、马克思的实践观。

3、相关的主体性思想。

4、异化观。

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发展什么?是马克思的著作本身,是从其原典走出,超越斯大林、毛泽东。因而一要现实批判,二要理论批判。

一、在什么样的现状下批判现实。即现代、后现代,其中的技术主义、虚无主义。现时代的一切为技术规定,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而人亦成为技术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是技术的领导者。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的产物一则来源于理性的死亡,一则来源于天道不再具有规定性。当然,这两者并非哲学的永恒主题,传统哲学的主题都会被这两者消解掉。

二、在已思想处获得启示,进以批判。1、儒道思想:人和社会的关系,

是游戏,是禁锢,还是统一?此为儒家。人和自然的统一,是为道家。2、西方现代思想:尼采。对其所处时代存在状态的批判,以积极虚无主义克服上帝的死亡这一消极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技术统治下人无家可归的命运,技术成为人的规定,剥夺了人和大地、世界的关系,而人的未来在于“还乡”。以上思想都相关于一个主题,即非经济的事实,而马克思讨论的是人作为劳动者的经济事实。而以上思想却又都缺乏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既从实践找到批判的根据。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和体系。1、技术主义时代人该如何?2、虚无主义时代人能如何?这是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但要与语言批判结合。

《异化劳动》

XXIV

显现者的环节:人和类本质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有意识的生命的理

解(生产活动)

第8段:

人如何获得类本质,而异化劳动如何剥夺类生活。人为什么是类存在物?人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此由对象化劳动导致,因之人可以意识到自身,由创造而意识。对象化活动。首先使人的本性对象化,既类本性的确证,其次对象成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自然成为作品”。劳动的对象化作为自我活动不同于理性主义的意识活动,它不但在精神上而且在现实中使主客相分。通过劳动创造并静观世界,“直观自身”,即实践的人类学。这里有黑格尔思想的根源。异化劳动否定了对象化劳动,从而否定了人的类本性,最终颠倒了人与动物的区分。对象本是人的对象化,而异化劳动否定了此对象化,人的自由本性丧失。

第9—10段:

从目的、手段描述异化劳动。人的活动之所以自由正因为其自身为目的,而异化劳动却使人的活动成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使人变成了动物。

第11段:

总结。人的类本性在异化劳动中被改变、遮蔽,使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精

神本质)异化,使人的身体异化于人。身体和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成

为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主题。

第12段:

人与人的异化作为必然结果。人与生产过程的异化是根本原因。人与产品、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关系也源于此原因。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他人的异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没有先验自我,而是在社会领域使自我与他人构成异化关系。

第13—15段:

人和类的异化,个体与个体的异化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异化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必须在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体现。

XXV

第1段:

经济事实即人和产品的异化是批判的出发点,下面进入更广阔的现实的批判。即从生产力进入生产关系的批判。后面对黑格尔现象学的批判进入上层建筑的批判,这种结构的批判来源于康德所说的“理性建筑术”。

第2—6段:

从经济到现实,异化劳动如何在现实中显示自身。从劳动产品出发,探

讨劳动产品和非我的他的关系。

——*2012/9*——

物质生产作为感性存在是决定性的,一方面不同于理性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即不同于感性认识、先验感性论(康德),不同于感性对象(费尔巴哈),尽管其非感性认识,而是实践活动的感性。另一方面不同于中国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马克思感性活动亦包括自然,但绝非天人合一,因其继承了德意志唯心主义人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关系,而中国天人关系是伦理的,甚至是宗教的,天(自然)更像上帝,而共产主义与天下大同亦不同。这是对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传统、中国划界。这是一个维度。

另一维度,与西方现代思想,尤其尼采、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区分。马克思与现象学从事情出发类似,从经济事实出发,并贯穿于其思想发展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惊人一致在于从给予的事实为劳动产品出发,分析异化,海德格尔从作为物的器具出发。马克思分析异化有四个环节:对象、产品、生产行为、显现者。而其差异在于马克思从事实出发(实践活动),海德格尔从“人生在世”出发。马克思认为人要劳动,并从之建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并非仅是改造活动,因此改造活动仅是一技术活动,他反对技术主义。马克思与尼采区别在于,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

《异化劳动》

XXV

第7段:

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另一存在者,他是什么?为什么首先否定神灵和自然?因为从劳动产品的事实出发,要否定人们日常对这一事实的自然态度,即对诸神和自然的恐惧、崇敬。所以这一异已存在者不是神和自然。此为从否定走向肯定,即作为整体的存在的三部分:自然、神、人,否定二者而肯定一者。

第8段:

只有人才是这一异已的存在,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第9段:

异化劳动的所有者,不是神、不是自然界,不是作为劳动者的人,而是另外一种人,其思想道德类于一有缺口的圈圈。追问异化劳动,走向神、自然,回到人,但是非劳动者。马克思的否定找到了人与人的对立,并揭示出异化劳动的秘密。进而以剩余价值学说超越了劳动价值学说。

第10段:

通过人和他者的关系实现人和自身的关系。人和自身的关系,在于人将自身设定为对象,由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马克思仍使用了传统主客体概念,但从意识领域进入现实领域,而这在现代思想中是罕见的,即对象性的关系作为人

与人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此关系是人与人的“同此在”,一种镜子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他人的的对象性关系才构成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对象不属于自己,致使作为对象的人也不属于自己,致使人只能属于他者。

第11段:

人同自身的异化始终要通过他人。

第12—14段:

寻找异化劳动的主人,从劳动者走向非劳动者,由非劳动者找出私有财产。马克思将人区分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尼采区分为超人、本人,海德格尔区

分为能死者。

第15—17:

私有财产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是无产者。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

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外化。

第18—22段:

工资、私有财产矛盾的解决必须依赖异化劳动的解决。

第23—27段:

劳动者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因为人的本性是劳动。但马克思仅将人理解为劳动者,新马克思主义(如马尔库塞)超越了人仅作为劳动者,认为人的解放不仅是物质实践的解放,还应是心灵的解放(审美的解放),从物质生产发展到文化、心理,所谓新感性,爱欲的解放。

第28段—完:

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关系必须置于异化劳动中,但却有不同的表现。非

劳动者也是异化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卡尔.马克思 --------------------------------------------------------------------------------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资本论》的先声,或者说得更明确点,当作是《资本论》的蓝图,或者甚至是拟好草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画家做了这种铅笔画的素描,以一种新生的动势画出来,而且正是这样倏忽出现,就比它们所包含的着作更雄伟。在这本手稿迷人之处,它们的逻辑不可抗拒之处,以及它们的辩证法令人信服之处,都有这种耀眼的重要东西...” --路易.阿图塞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着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 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目录: [ 第一手稿] (2) 工资 (2) 资本的利润 (19)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23)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24) 地租 (35) 异化劳动 (51) [ 第二手稿] ……68(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 第三手稿] (76)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81) 需要,生产和分工 (97) 货币 (112)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19) [ 第一手稿] 工资 〔I〕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的最普遍的知识。也是我们能够想象到能够看到的一面。我们应当是承认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平时作业 “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 姓名李丹丹 学号201421000727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任课教师刘晓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一.笔记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需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7页) 评述:结论性陈述。实际上,该书后半部分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已这里为逻辑基础展开。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说主体与主体的斗争,但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客体的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我认为此种分离实现的机制,主要在于“收益”或“利润”与劳动分离,却与资本相联结。 2.“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第8页) 评述:这是一段对供需原理——后世成为价格理论——解释劳动现象的经典批评。指望工人调整供给达到劳动市场的自然价格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其一,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灵活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而工人的能力和“功能”相对固定,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其二,调整劳动的供给,实际上决定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在某些时代,这意味着福利水平的降低;在另一些世代,则可能剥夺劳动者的生存权利。 3.“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评述:是2的合乎逻辑的推论。这里有一个反向推论。即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将逐渐减小,最终实现资本平面化。由3,这是否意味着不同行业的工资也有程度较弱的平面化趋势呢?我认为不然。第一,《1844》与古典经济学对“工人”的理解不同。前者强调工人权利以及其信息水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1844年4月开始写作的 一部早期哲学著作。这部著作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人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 理论、私有财产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第一次从哲学、经济学和共 产主义理论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对资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和 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早年一部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尤其是本书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新时代理解社会主 义公平正义原则、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 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集中阐释了异化 劳动理论。按照马克思的阐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 劳动产品异化,工人和劳动产品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通过劳动过程不但不能发现自己的 价值,而且感觉到压抑和束缚,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 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变成了 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同一只狗或者猪之类的动物,异化劳动不仅剥 夺了人的生产对象,也剥夺了人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 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自我活动,把自由活动贬低 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 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 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异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一个跟劳动格 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即资本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 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推广有奖] ? ?(《手稿》现由“序言”和[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四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为《手稿》规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弄清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全部“异化”和货币之间的本质联系。(一)序言 ?《序言》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本书的哲学基础。共10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 ?3.说明写作本文参考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 ?其中论述了下述观点: ?(1)阐明本书的论述重点。按原拟订计划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述政治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的关系。

?(2)评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费尔巴哈哲学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提供了真正的实证性的基础。同时,费尔巴哈哲学并未能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这就使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要。 ?(3)批评鲍威尔及其哲学。马克思认为,鲍威尔不能正视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以及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一种非批判的立场。他对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双重态度:一方面盗用费尔巴哈哲学的成果,一方面搬弄黑格尔辩证法诸要素反对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鲍威尔哲学说到底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神学漫画。 ?(4)阐明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马克思强调,这种批判的必要性要从马克思自己所作的实际批判中来加以解读。 ?[第一手稿] ?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实际上是从分配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完整word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 (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 (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 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 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P50)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本来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本来劳动是人特有的东西,倒变成动物性质的东西。简言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说,劳动只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摧残自己。 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的生活、类本质相异化。什么是“类生活”?马克思说:“生产生活就是类的生活。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P57) 为什么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因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P57)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P58)这里马克思仍然是抓住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来区分人类和他类,来表明人是不同于他类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本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 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5月第 3版 自然主义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 判。 土地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 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 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 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 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 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 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 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 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 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 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 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自然界作为生产的 条件 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 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 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 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 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 - Tag: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主义 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 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 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 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 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 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267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68 3、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269 4、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269 5、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有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

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是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这种思想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即已发生动摇。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他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实现了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 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 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 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批判。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三)《手稿》中的两条线索 1、一条是明显的主导的人本主义的线索,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论的延伸和对赫斯经济异化思想的系统化。【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本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秘密,劳动是资本的秘密,社会的人是货币的秘密。】 2、另外一条是隐蔽的不自觉的线索,即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 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 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 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 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及其影响。 1、创作时间:1844年4月到8月。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 2、由来:梁赞诺夫——马克思《巴黎笔记》照相版手稿——10个笔记本中有3个是相对对立的理论文本。 3、出版:1927年。中文版:1957年。 4、传奇遭遇:最难解读、引用最多的解读;近期的2次重大解读(前苏联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理论界“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 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 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赖特·米尔斯、弗洛姆、胡克、海尔布隆纳

最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汇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

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3版 自然主义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篇手稿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它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包含着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它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的汲取,形成一套严密的,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他提出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赔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辩证分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也并不了解马克思思想,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有了收获. 这本书主要由三个笔记组成.其中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分析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对象以及他们的斗争的根源—收入源泉。三个对象为工人,资本家和土地占有者,他们的收入源泉分别是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认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根本不同的三种收入,至少性质上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工资是出于同资本的利润对抗的关系中,而通过资本的利润又处于同地租的对抗关系中。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第三手稿”分为“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和需要”“分工”以及“货币”五个章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