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次解释
1、内、外服: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商王所在的地方称为“内服”,由商王直接管辖;“外服”为诸侯王、卿大夫及士的封地,他们在各自的封地内,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地方的自治权,长久下去,必然会削弱商王的权力。
2、周公制礼:西周初期,周公亲自主持立法活动,制定一整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即“周礼”,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周公制礼”。周礼的制定在当时社会上起到良好的效果,是西周最主要的法律制度之一。
3、“三刺”:指当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要用“三刺”之法处理,即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也就是说,遇到疑难案件,要听取朝廷大臣、百官及百姓的意见,再对案件作出决断。三刺体现了明德慎罚的原则。
4、奉天罚罪:夏朝法制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奉天罚罪的法制观。一方面,统治者统治的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5、傅别:是一种书面的契约,债务人执左券,债权人执右券,记载有债的标的、返还期限以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当发生纠纷时,“傅别”就成为官府是否受理诉讼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官府处理纠纷的主要依据。
6、宗法制:西周时期以宗族血缘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称为宗法制。其特征是族权与政权的合一。
7、《竹刑》:春秋时期邓析不满于子产对周礼仅采取改良做法,私自编定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法律,写在竹简上,史称“竹刑”。竹刑为邓析所私著,没有法律的强制效力,但他的竹刑便于携带和流传,被国家认可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8、子产铸刑书: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部立法活动。子产“铸刑于鼎”既预示着法的权威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发的稳固与彰明。
9、云梦秦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末至秦朝的墓葬。从其中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朝竹简统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墓主人生前抄录的部分秦律内容,基本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至秦朝初年的法制内容。为研究秦国及秦朝法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0、非公室告:告发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等,百姓对此类案件不得告发,官府也不得受理。
11、公室告:告发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百姓对此类案件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
12、出入人罪:是一种司法官不依法律定罪量刑而把无罪断成有罪、轻罪断成重罪,或者把有罪判为无罪、重罪判为轻罪的行为。
13、盗徒封罪:私自移动田界的犯罪

行为,秦律规定以“封”为土地所有权的标记。非法变动田界即意味着侵犯土地私有权,秦律规定对犯盗徒封罪的人处以“赎耐”的刑罚。
14、录囚: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犯人的复核审问,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以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为决案件的一项制度,成为封建恤刑措施历代相传。
15、《北齐律》:是北朝最具代表性法典,全律12篇,被誉为“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和晋律的《刑名法例》为《名例》至于篇首。在内容上,确立了以死、流、徒、杖、鞭为基础的五刑,成为新的封建为五刑的基础,又将对封建国家危害最重的十种犯罪行为列为“重罪十条”,严加处罚,成为后世“十恶”的雏形。
16、《开皇律》:是隋朝的第一部律,确定“取适于时”的指导思想。隋律吸取了《北齐律》科条简要的长处,共12篇,500条,以名例为首。内容包括①关于刑罚制度②关于十恶制度③关于八议和官当制度,规定比较突出。隋律的体例和许多内容均被唐律所沿革。
17、八议:最早源于西周时期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是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类人犯罪时,依法享有减轻或免除其刑罚的特权。“八议”入律以法律的形式,公开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的等级特权,是“纳礼入律”的突出表现。
18、官当:官吏犯罪后,法律允许其以官职或爵位来抵罪的制度。晋时有杂抵罪,北魏和南朝的陈发展为官当,隋律将官当作为定制并规范了其内容区分公罪和私罪分别适用不同的以官抵罪的方法。官当是有官职、官爵者的特权,也是法律儒家化的典型体现,反映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要求。
19、重罪十条:《北齐律》将严重危害封建政权以及封建纲常礼教的十种犯罪,称为“重罪十条”。如反逆、大逆等,对于这十种犯罪要严厉制裁,即便属享有“八议”特权的人犯这十种发布最,也不能够减免处罚。“重罪十条”到隋朝演化为“十恶”,这十种犯罪行为可以典型地体现出法律儒家化的本质,即法律以维护“亲亲”、“尊尊”的“礼”为其第一要义。
20、六条问事: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后,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监察百官是否田宅一致,遵行诏令是否执法公平,有无其它乱纪行为。其目的在于督促郡守平理狱政,严防其与豪强势力勾结。
21、州告:控告他人犯罪不实,又以其他罪名相告,官府不予受理,并追究控告者的指控不实之罪。对于诬告,秦律实行反坐原则。
22、六赃: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它们是:“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

”、“强盗”、“窃盗”和“坐赃”。“六赃”可分为两大类:①职务犯罪②侵害财产所有权等的犯罪,对犯罪有“六赃”者的处罚比较重。
23、六杀:唐律所规定的“六杀”是中国古代对六种杀人犯罪的总称。它们分别是:“谋杀”、“故杀”等。唐律总结了前人杀人犯罪的规定和理论,将其推进到一个空前完备的阶段,并为唐后封建朝代的立法所吸收。
24、义庄:家族共有即族产,是以宗族社团为所有权主体的产业,史称“义庄”。义庄出现于北宋,其财产主要来源于宗族中有力者的捐献。族产的收益主要用于祭祀本族祖宗、赡济族众、资助族人。族产对于宗族的结合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是宗族族权的物质基础。
25、翻异别勘制: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的制度。翻异:指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别堪:又称“别推”、“别鞫”、“移推”,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
26、三司推事:是唐朝会审制度,遇有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体现了慎刑思想。
27、自觉举:是一种适用于官吏犯有公罪的特殊自首,他们如果犯有公事失错或公文误期罪行,而又能自觉举的,一般可以免罪;而且,在连坐范围内,一人自觉举的,其他人也可免罪。但是,如果是断案错误并且已经执行的,那就不可适用自觉举了。
28、《洗冤集录》:为南宋宋慈所著,宋慈采撷前人著作中有关法医检验的案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辑成《洗冤集录》。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医专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的卓越贡献。
29、《宋刑统》:是宋代开国以来第一部法典,也是宋代最基本的一部法典,是我国古代社会第一部刻版印行的法典,共12篇,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体例仿自于唐朝古代的刑统。
30、编敕:“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散敕”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鞭敕”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出现“以敕代律”的趋势。
31、宣政院:是一个与世俗权利机关并行的宗教权力机构,是主持全国的宗教管理和宗教审判的最高机关,掌管僧人僧官的刑民案件,长官由帝师担任。
32、约会制度:元朝的诉讼管辖制度,当遇到不同户籍、不同民族及僧侣之间发生刑名诉讼时,政府要出面将相关户籍的直属上司请来共同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约会制度只存在于轻微的刑名词讼。
33、明条例:是单行条例,是司法部门根据案例拟定的条文化的单行法规,经皇帝批

准颁布。它与律的区别在于“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权宜”。
34、朝审:由朝廷最高级官员会审已被判决秋后处决的死囚犯的制度。若会审官员认为案件可疑或有可矜之情,即可奏请皇帝暂不处决,再予以审讯;若认为原判决无误,则在当年秋末处死。
35、发遣:将罪犯发配至边疆地区给驻防八旗官兵当差为奴的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为清代所独创。
36、独子兼祧:即一人承继两房宗祧。出继对象是独子,属同祖的侄子辈,且是两情相愿,在经过全族具结书而保证无异议的情况下,以一人可继承两房兼祧。“兼祧”制度的确立,即民间所说“两房合一子”,解决了长期以来难解之题。
37、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38、三三制原则:指在政权人员的构成比例上实行三三制,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 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道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