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精讲精练(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50 KB
- 文档页数:38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下古诗文桃花源记 (2)小石潭记 (3)关雎.先秦诗经.周南. (6)蒹葭 (8)式微佚名(先秦) (9)子衿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诗人孟浩然 (12)庄子一则 (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4)《虽有嘉肴》 (14)大道之行也 (16)马说 (18)卖炭翁 (21)题破山寺后禅院 (23)送友人 (2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4)卜算子咏梅 (24)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课外文言文1.26(一)越人溺鼠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
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恣鼠啮不顾2、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三、1、你从越人的做法中获得了什么道理?2、你从老鼠的遭遇中获得了什么道理?(二)醉人击虎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一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必坐守之以俟其醒2、之()山下月明处3、杖()击之二:翻译句子: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三、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三)唐时,太宗问许敬宗①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
天地之大,犹有憾焉,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
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
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注释】①许敬宗:唐太宗的文学馆学士,深得太宗赏识。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朋友听之别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3.本文讲述唐太宗与许敬宗的君臣对话,许敬宗运用的方式,意在向唐太宗阐明的道理。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甘戊渡河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②乎?”甘戊曰:“不然。
汝不知也。
骐骥騄駬③,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④。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第四讲文言句式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和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题及断句题往往涉及对文言句式的考察,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节选自《隋书·列女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2)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跟踪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
早丧母,事继母甚谨。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
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上)文言文教学要点1八年级(下)文言文教学要点2一、三峡(1(介,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概述山势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2)至于夏水(“到”:动“至”+介“于”)(升高、漫上)(山陵)(顺流而下)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于)(有时)(急速)虽乘御风,不以(即使)(3)春冬之时,则倒影。
——俯视:)(急流)水、颜色(素、绿)(于)春冬景色(秀丽、多趣)(——仰视清峻茂,多高山、怪柏、瀑布)(4)每至林涧肃,—视觉秋景)(山涧)(清寒、凄异)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久绝—听觉(高处的猿猴)(吼叫)(动,连接)(延长)(凄惨悲凉)(在空旷的山谷)(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动,停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突出三峡长的特点、(所以)(渔民)(唱道)(表多数,几)(打湿)(衣服)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3【常考知识盘点】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孙权劝学》2.(隔断)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3.湍绿潭(白色)②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陋室铭》4.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清澈)二、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意思是空隙、缺口)三、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动词“到”和介词“于”译为“到了”今:常连用,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古:即使今:表转折连词,虽然)(4)晓雾将歇.(古:消散今:休息)《答谢中书书》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4)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结霜)五、句式:省略句:(1)省略主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2)省略介词:朝发(于)白帝——从、飞漱(于)其间——在4六、【成语探源】(1)重岩叠嶂_: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8份含参考答案一、《桃花源记》及类文阅读专练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二、复习要点:①字音(不常用字、通假字、多音字)②字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③句义(字义+句式)④概括⑤理解性默写【典型例题】(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下列词语中的“回”字与“峰回路转”中的“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妙手回春B、蓦然回首C、回复短信D、回环往复2、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5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如下: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第四讲文言句式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和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题及断句题往往涉及对文言句式的考察,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节选自《隋书·列女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2)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答案】(1)(冼家)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各部落占据山洞,部属多达十余万家。
(2)冯融本是北燕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守牧),客居在他乡,政令得不到施行。
【解析】(1)句中的“世为南越首领”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2)句中的“融本北燕苗裔”是无判断标志词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
(冼家)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各部落占据山洞,部属多达十余万家。
夫人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出嫁前在父母家时,就能安抚部众,能够行军用兵,镇抚越族各部落。
梁大同年间,罗州刺史冯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让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娶为妻子。
冯融本是北燕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守牧),客居在他乡,政令得不到施行。
至此,夫人告诫约束本族族人,让他们遵守公共礼制。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八年级(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祥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的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想求得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了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延上战胜了别国。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 二、注释 (1)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2)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3) 修:长。这里指身高。 (4) 余:多。 (5) 形貌:相貌。 (6) 昳丽:光彩美丽。 (7) 朝:早晨。 (8) 服:穿戴。 (9) 窥:察看。 (10) 谓:对。 (11) 孰与:与„„比谁更„„ (12) 美:认为„„美。 (13) 甚:很。 (14) 及:比得上。 (15) 复:又。 (16) 孰:哪一个,谁。 (17) 及:比得上。 (18) 旦日:第二天。 (19) 不若:不如,比不上。 (20) 以为:认为。 (21) 视:审视。 (22) 孰:通“熟”,仔细。 (23) 弗:不。 (24) 思:思考。 (25) 私:偏爱。 (26) 诚:的确,实在。 (27) 于:比。 (28) 方:(土地)方圆。 (29) 左右:侍从。 (30) 莫:没有谁。 (31) 蔽:受蒙蔽。 (32) 面刺:当面指责。 (33)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34) 谤讥:指责,讽刺。 谤:指责。 讥:讽刺。 (35) 市朝:指公共场合。 (36) 闻:使„„听到。 (37) 门庭:宫廷。 (38) 时时:有时候。 (39) 间:偶尔。 (40) 期年:满一年。 (41) 虽:即使。 (42) 战胜于朝廷: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
三、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镜 暮寝 寡人 谤bàng讥jī 期jī年 孰shú 蔽 谏 2.词类活用 ① 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② 私我也。 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③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⑤ 朝服衣冠。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特殊句式 ① 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第一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第二句的倒装句。 ②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③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④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五、一词多义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的) 问之(代词,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暮寝而思之、由此观之、闻之(代指这件事) 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无意义) 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于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六、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讽 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讽刺 窥 察看 偷看 明日 第二天 明天 地方 土地方圆 地点 刺 指责,批评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 指责,讽刺 诽谤,嘲讽 私 偏爱 自私 左右 亲信侍从 方位名词 莫 没有谁 不,不要 修 长,本文指身高 改正
七、简答题 1.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①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② 深谋远虑,真知灼见;③ 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齐威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的一个有魄力的君主。 2.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评价:他们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 道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哪些特点? 分析:邹忌先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个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 特点:① 设喻说理,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 ② 在语言上,排比句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③ 运用委婉的劝说方式,劝说中充分尊重齐王,使之明白道理,愉快地接受批评意见,最终使齐国强盛起来。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有哪些? ① 齐国是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②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③ 齐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邹忌是一个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 6.成语“门庭若市”出自本文,请解释它的意思。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7.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课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善于从历史上他人的表现中看出治国的道理,看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一是要时时反思自省,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从其他事物或事件中得到启发。三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四是要听得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8.邹忌的讽谏方式对于今天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启示? 运用委婉的劝说方式,劝说中充分尊重对方,并且说话要讲究技巧。 9.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现在我们正在成长,容易犯一些错误。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和不足时,我们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错误。
【同步演练】 1、本文选自《 》,题目中的“讽”是 的意思。 2、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臣D 时时而间.进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令处下,群臣进谏.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宜开张圣听D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 而形体昳.丽 窥.镜而自视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 期年.. 无可进.者 门庭若市.... 何能及.君也 旦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入朝见.威王 臣之妻私.臣 面刺..寡人之过. 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