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中庸_的智慧深度_中庸_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_中庸_的智慧深度_中庸_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_中庸_的智慧深度_中庸_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_中庸_的智慧深度_中庸_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2010年第1期Jou rna l o f Yuxi No r m a l Un iversit y V o.l26No.1Jan.2010哲学研究

/中庸0的智慧深度

)))5中庸6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李广良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关键词]新儒家;5中庸6;中庸诠释学

[摘要]作为一部真正的中国经典,5中庸6记录和传达的是一种最为深邃的中国智慧,宋儒和当代新儒家对5中庸6中的/中庸0智慧都曾有过深刻的揭示。近些年来,5中庸6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关注,出版了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三部书)))杜维明的53中庸4洞见6、陈赟的5中庸的思想6和伍晓明的5/天命:之谓性!0)))片读中庸6,展示了中国经典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了5中庸6和/中庸0智慧的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李广良,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10)01-0024-06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0(5论语#雍也6)对于这一关乎儒家精神实质、甚至是中国精神实质的/至德0,古往今来有许多的诠释,这些诠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庸诠释学历史。对中庸诠释学进行系统研究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只是要从近年出版的几部著作出发,揭示出5中庸6和/中庸01研究的一些新的动向。此处所谓的/新的动向0,既意味着新的观点的涌现,也意味着新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相比而言,后一点更为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对中国经典进行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而不习惯于对之进行纯粹思想的分析和纯粹智慧的揭示。而没有纯粹思想的分析和纯粹智慧的揭示,就无法揭示出中国经典的思想深度和智慧深度,中国经典也就无法赢得有思想的人们的尊敬,它也自然就失去了/解释0和/指导0生活的能力,失去了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0之基的功能。庆幸的是,在近年来的国学经典研究中,学者们开始真正注重起中国经典的纯粹智慧,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也越来越显示出深度的智慧。中国的原发信仰和本真经验也日益被/开显0出来。

作为一部真正的中国经典,5中庸6记录和传达的是一种最为深邃的中国智慧,宋儒和当代新儒家对5中庸6中的/中庸0智慧都曾有过深彻骨髓的揭示。近些年来,5中庸6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关注,出版了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以下三部著作:杜维明先生的53中庸4洞见6、陈赟先生的5中庸的思想6和伍晓明先生的5/天命:之谓性!0)))片读中庸6。在我看来,这三部著作的意义就在于向世界充分展示了5中庸6和/中庸0的智慧深度,既面向西语世界,也面向现代汉语世界。本文

将对这三部书做一述评。

作为海内外闻名的儒家学者,杜维明长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现代研究,为儒家思想的当代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杜维明对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0形成过程中的悲剧性遭际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对儒学的信念。这是因为他坚信/儒学作为中国精神力量再度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0,/随着文化的非政治化成为全民的信念而不只是作为现代化的策略起作用时,那么在艺术、文学、历史和哲学中的儒学的精神价值将会再度表现出它对塑造整个中国创造性心灵的影响0。1他首先探索的是儒家传统的/内在层面0。他的53中庸4洞见6所透显的正是这一/内在层面0的深刻/洞见0。

杜维明的5中庸6解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强调儒学人文主义的/宗教性0。在他看来,作为一种内容广泛和整体化了的传统,儒学并非/世俗0的人文主义,而是一种宗教性的东方精神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自我转化,这种转化既是一种社群行为,又是一种对超越的诚信的对话式的回应。0o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反思受到史华兹、史密斯、帕森斯及爱律森的激励,但其内在的因缘却在于他本身所亲炙的儒家思想教育。

杜维明有一种强烈的感受:/5中庸6的文本,不是道德格言的松散汇编,而是为人的意义提供了前后连贯、内容广泛的洞见。受到这种洞见的启发,儒家的道德教育,蕴涵着美学品味和宗教感悟,不仅仅局限于伦理学的某些狭隘的界定。0?/一个精神传统的中心文本,绝不是一种诸多孤立陈述的选编,而很可能有一种为其所特有的有机统一性。0?对具有内在精神统一性的文本进行研究,既不能通过对它的语词、句子、段落或章节进行简单的/注释0实现,也不能通过把某种固定不变的理性概念强加到文本上去实现,而必须通过/不断地向文本敞开自身0的诠释而实现。/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文本,不断加深我对文本多维特性的意识。为了自我理解,我才经常地、自觉地阅读它。0?

杜维明把/中0解释为/一个人绝对不受外在力量骚扰的心灵状态0。但他并不把/中0看成一个心理学概念,因为与其说/中0是一个后天达到的理想,不如说是一个先天赋予的真实存在。在严格的意义上, /中0指的是一种本体论状态,而非一种沉寂的精神状态。它是存有的终极依据,即/天下之大本0。而/庸0则既是/普通性0、/普遍性0,也是/实用性0和/不可改变性0。据此说来,/中庸0实际上就是/天下之大本0在人的日常存在中的实现。

然而,尽管/天下之大本0是每个人身上所固有的,但这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在/和0的状态中把它实现出来,因为在一个人之/所是0与一个人之/能是0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差别或间隔。必须靠自我修养(/修身0)来弥合这一间隔。为了承担这项任务所具备的合法性和能量的终极源泉,其根基都在人的内部。这里无须任何苦行主义,也没有任何超越性恩典的概念。它需要一种丝毫不亚于背负十字架的全面承担。

杜维明对5中庸6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0、/政0和/诚0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学分析,并在此基

李广良:/中庸0的智慧深度)))5中庸6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1o?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2.杜维明.5中庸6洞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杜维明.5中庸6洞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础上对5中庸6的人文精神作了一个全面的分疏。

5中庸6中的/君子0(the pr o found person)力图体现人的普通存在中所蕴含的终极意义。君子知道,完全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可能性是每个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尽管在智力、天赋和能力方面差别很大,但是所有的人都被赋予了把自己实现出来的内在力量,从而能够达到与宇宙完全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杜维明把/慎独0解释成君子不断深化其主体性的过程,努力凸显/慎独0的真实存在意义,显示了良苦的用心。

杜维明在对/政0的诠释使用了/信赖社群0(the fiduc iar y co mm un ity)的术语。这一术语的意义在于一个整全的人际关系结构,亦即一个合乎天道人心、相互信任的合理社会。/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0,君子力求不断深化其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不但不与其社会责任相冲突,反而必须体现在其社会活动中。一个人只有在社群中才能真正地成为人。杜维明通过对5中庸6的/五达道0、/三达德0和/九经0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庸之道0的政治社会意义。但是,社会效用并不能决定道德的内在价值,毋宁说,正是道德规定了社会价值的终极功效。杜维明以为,5中庸6并不采用与人的存在相比/全然他在0的创世主来说明道德的终极基础,相反,5中庸6明确肯定了普通的人类经验即是道德秩序依存的中心。而由于人性是天所赋予的,所以人类道德有一种坚实的终极实在的根据。但是,尽管在人性和天之间并没有任何本体论上的鸿沟,但人做出有意识的努力还是必要的,而这种必要性是由人有一种称为一个/共创造者0的需要所促成的。杜维明力图通过5中庸6的/诚0的分析来证明这一点。

杜维明的5中庸6诠释最核心的问题是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不过这一点也是最值得争议的。既然儒学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并不具有一种系统的上帝观念,那么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才能规定其宗教性就是一个大问题。杜维明认为,儒学的宗教性是从/终极的自我转化0这个短语出发的。/终极的自我转化0既意味着一个人生命中的关键时刻,也意味着精神修养的连续过程。我们为要积极地投身终极的自我转化,我们就必须作出准备这样做的有意识的抉择。1这种解释虽然也可言之成理,但如此规定宗教性是否充分?在我看来,杜维明过分强调了儒学的/人文主义0一面,而忽视了儒学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神秘主义一面,导致他所谓的儒学的宗教性其实是一种/伪似的宗教性0。

作为大陆新一代思想家,陈赟在5中庸的思想6中试图对5中庸6进行/深度的诠释0。也许,只有这种/深度诠释0,才能让中国思想重新确立自身。

根据陈赟的解释,所谓/深度诠释0指的是一种既不求助于神学,也不求助于本体建构的经典书写方式。它是根据过去与未来打开现在,同时也根据现在而打开过去与未来的双向打开的事件。诠释的深度不仅取决于它通达当下生命之当下境遇的深度,同时也在于它容纳历史、沟通未来的深度。深度的诠释既是思想与文化上的/报本返始0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当下发生的重新开端。以深度诠释的方式打开5中庸6,不同于文字学家之训诂,也不同于那种回到原意、本意的客观主义幻象支配下的经典书写,同样,也有别于那种以思辨的方式抵达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理论构造活动。深度的诠释,作为一种思想的事业,要求我们不仅面对作为文本的5中庸6,也要面对由/中庸0所历史地开启的巨大而真实,然而又从我们的视线中不断后撤的历史文化世界。

深度诠释要召唤/一种从最深的根基中长出来的东西0、/真东西0、/应该向上生长出来的东西。0这

李广良:/中庸0的智慧深度)))5中庸6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东西其实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生命。在陈赟看来,5中庸6并不仅仅属于作为中国历史一个特殊时代的先秦,而是属于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过程本身。基于这样一种观念,陈赟的5中庸6和/中庸0研究获得了一种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他不仅是试图理解5中庸6文本,更试图理解/中庸0在中国的历史实现和当下/持存0。所以,/深度的诠释0的/深度0,就不仅仅发端于历史,同样也根基于未来。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与生活的可能的5中庸6,是面向未来的中庸,是指引着未来的5中庸6。陈赟在5中庸6所开启的境遇性目光中,发现了/实验性0的当代政治态度的局限,发现了艾滋病现象所开启的现代性困境的更为深层的/皱褶0与/内里0。

陈赟看到,/中庸0与/中国0这两个语词之间有一种极为深远的关联,被称之为/中国人0的这一族群,在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是由/存在0、/上帝0、/自由0,而是由/中庸0来规定的。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是在/中庸0(/守中0、/用中0、/执中0、/中道0、/中行0、/中正0、/刚中0、/中节0、/得中0、/中吉0、/柔中0、/中孚0等)中为自己奠基的,这一独特的奠基,打开了一个生存的视域:天下或天地之间)))它构成了中国人生存世界的境遇总体1。/中0不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实在,而是上下之间的贯通。/庸0意味着/用0,中庸者,/中之用0或/用中0也。相对于工具性、功效性之/用0,/庸0毋宁说是一种/无用之用0,它对应着不是/技0术,而是/艺0术。因此,中庸意味着如何上下通达的/智慧0或/道艺0,是/道通天地0的大智慧,是一种总体性筹划。/中庸0所确立的就是天地之间的生活境遇,它教导人们如何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0地做人。

根据从5诗经6、5尚书6以来就形成并被孔子加以推进的那个思想传统,/中庸0的上下贯通是在/与于斯文0中实现的。/与于斯文0所打开的是一个/命)))性)))道)))教0一气贯通的文化境遇。5中庸6一开头就阐明这一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0这是从天命的维度展开,最终在/教0中落实的一个整体。性、道、教三者,皆出于天,由天命凝结而成人性,人性在修道活动中展开,修道却由教而入。也可以这样理解:个人回归其本性的活动,是在他的修道活动中展开的,也是与天命馈赠给他的天性相通的过程。对于本性与自身特性的回归,既然是在修道过程中展开的,而修道又是由教而入的,因此,他也就必不可免地将自己置身于/教0的文化境遇中。这个/教0并不是指学校教育,而是家庭、社会、政治、媒体等等的/教化0、/教养0、/养育0。这里透露出一种深远的系统关联,是在天人之间进行的自觉的生命修炼,是在广大的生活世界展开的修道历程。在这里,一切完好(例如法则、制度、风俗等等)的建造,都既是人性的可能性的展开,也同时是天命的接纳与推进。

但由于人文是从天文的分化之中诞生的,因而总不可避免地与意志的造作、有意识的筹划等连在一起,从而导致命、性、道、教四者之间的分离与断裂。因而最终的/上下通达0不得不以/诚0为最终的归宿。只有诚,才使得智、仁、勇三者的相互贯通称为可能,从而开启命、性、道、教相互通达的可能性;只有诚,才提供了从人文的地基上接收天文并将后者包含在自身之内的可能性。中庸之道的实现,就是世界或天下显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成己、成人与成物相互通达的过程,是人之性、物之性与己之性一同显现的过程。这有其条件,这条件就是/诚0。在诚中发生的不是成己、成人与成物的分离,而恰恰是己、人、物的共属一体。这是对世界的发现、打开与接纳,而不是占有、生产与创造。

陈赟把中庸之道视作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中庸之道将人的生命打开在宇宙的整体之中;同时,也将整体的宇宙打开在他的当下。于是,中庸之道就表现为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0的文化理想: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个体与全体、当下与天下的不可分割性,在中庸是一个/主张0、一个/洞见0、一种文化的理想,但在今日的世界,却成为一种状况、一种处境、一种命运。没有哪个时代比今日更接近5中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庸6所描画的世界,但也没有哪个时代如此坚定地拒绝中庸。因而,中庸能否在这个时代甚至未来到来,都还难以预料。但作为一种广大深邃的文化理想,是可能在个体身上实现的。中庸不是一种理论,它并不试图建构任何东西,真正的中庸其实是解放,是去蔽,是/藏天下于天下0。

陈赟的思想超越了一般的/研究0的意义,他的真正意图是重新确立早已失落的中国与自身的联系,确立中国之谓中国的本真之道。

伍晓明的5/天命:之谓性!0)))片读中庸6也是对5中庸6文本的/重读0。/重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重新回到和面对5中庸6这一文本本身,重新回到和面对这一文本本身所包含的思想之谜,或这一作为思想之谜本身的文本。01作者用/天命:之谓性!0这句重新标点的命题表达了对于/人之性0的论证,而/人之性或人之为人0则被阐明为/在于其能在某种极其深刻的意义上0/有天命0。/重读0的意义正在于/重新0/有天命0。

作者深沉地发问:/然而,我们今天还有谁真会说自己仍然在听到自己的天命,回应自己的天命,理解自己的天命,接受自己的天命,完成自己的天命)))听到、回应、理解、接受和完成人之天命,人作为人即必然会有的天命?换言之,身处-天命.观念涌现于其中的汉语传统之中,今天有谁还真正相信人之天命,相信人作为人即在某种极其深刻的意义上有其天命?0/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将是让中国传统中的天命)))首先是-天命.这一观念,当然也应该是天命本身,如果我们还能够这么说的话)))重新接近我们,同时也是让我们重新接近此一传统所理解之天命的一个尝试。而这同时也将是让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之性,理解自己之人性,或理解人之何以为人)))的一个尝试。0o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析/命0的意义结构以重读5中庸6首句/天命之谓性0,下篇则从/诚0这一概念来重读5中庸6中对/诚0的系统论述。

/天命之谓性0是儒家传统中有关/性0的最经典的表述,但在迄今为止对于/天命之谓性0的解释和阐发中,/天命0与/性0之间的关系仍然晦暗不明。尤其是/天命0这一表述本身很少得到过其应有的正面注意。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遗忘或忽视/天命0的本来意义,而有意无意地使其/自然化0,从而遮蔽了/天命之谓性0中本来就具有的深刻的宗教含义。本书从分析/命0这一概念的意义结构开始了对/天命之谓性0的重读。通过这一分析,人作为自由的/受命0、/待命0者的命运被淋漓尽致的揭示了出来。人之为人必然以某种形式无条件回应和接受自己的天命,成为自由的伦理主体,而命人之天其实是那自始即已作为/他者0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自己0。

/诚0对于5中庸6的意义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伍晓明对于/诚0的全方位的分析充分揭示了诚的复杂的结义结构。/诚乃是人作为人即必须首先完成的具体天命,或是人作为人为完成其纯粹天命而必须完成的第一天命。0?诚即意味着真正面对自己,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人永远处在一个/诚己/成己0的过程之中,永远处在一个完成人之纯粹天命的过程之中。/天命人诚。人以其诚完成自己之天命。而天就在人之完成自己的天命之被实现为天,一始终都只是在人对自己之纯粹天命的回应和完成中-存在.

1伍晓明./天命:之谓性!0)))片读中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李广良:/中庸0的智慧深度)))5中庸6和中庸研究的新动向

的天,而万物也在人对自己之纯粹天命的回应和完成之中被成就为其所是者:万物。01伍晓明的5中庸6诠释应用了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凸显了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0的思想原则。而又同杜维明一样,他力图揭示中国思想的宗教性:/人就-是.自己的天命,而诚则最终即是让人去面对自己。在一个没有唯一至少人格神的文化中,此处是否即蕴涵着此一文化的最深刻的宗教性?0o从/天命0信仰的角度揭示儒学的宗教性,可能比杜维明的人文主义进路要合理得多。

如果要对三部著作做一个比较的话,可以从存在境遇、思想观点、研究方法、内心信仰等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都是在现代的、世界性的存在境遇中,凸显了5中庸6和/中庸0的深沉的/中国0意蕴和/天下0意义,揭示了以/中庸0为核心的儒学观念系统的内在的钩锁连环,复活了中国式/天命0信仰和中道智慧的内在的活力。而他们几乎一致地采用的诠释学方法,似乎对揭示中国思想的智慧深度非常有效。

三位作者的不同很难一言以蔽之。在我看来,陈赟和伍晓明都是/在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西方思想的某些成见下0对中庸思想进行诠释,杜维明先生则是在西方式比较思想史的视域中对中庸思想进行诠释。陈赟和伍晓明对/天命0的诠释深度似乎是杜维明所没有达到的。杜维明看到了儒学的宗教性,但他的/人文主义0偏好限制了他对真正/宗教性0的切入。

对5中庸6和/中庸0的研究表明,我们处在一个与祖先完全不同的文化世界中,但我们完全有可能契会祖先的原发性的纯粹智慧。中国的当代思想家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的智慧理应变为全体国人的智慧。

The ProfoundW isdo m o f Go l den M ean:

N e w T rends i n the St udy o f T heD octrine of theM ean

LI Guang liang

(Schoo l o f P o litics,Law and Ph ilosophy,Y unnan N o r ma lU n i ve rs i ty,Kun m i ng,Y unnan650222) K ey W ords:new Con f uc i ans;T he D o ctrine of theM ean;her m eneu ti cs o f T he D octr ine of theM ean

Abstrac t:T he D o ctrine of theM ean,a centra l classic in the C onfucian tradition,carr i es t he m ost profound w isdom o f t he Ch-i nese people.N ew Conf uc i ans o f Song dynasty and m odern ti m e have made studies t o revea l this w i sdo m.In recent years,research on th i s docu m ent has made g reat prog ress and re m arkable papers and wo rks are published.R ev i ewed in t h is paper a re three books: Insigh ts Offered i n T he D o ctrine of theM ean by Du W e i m i ng,T he T houghts of the Go lden M ean by Chen B i n,and Vocation,so Called N ature:Interp reta tions of Go l d en M ean by W u X iaom ing.

收稿日期:2009年12月4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运用策略与方法论文(共4篇)【教学论文】

第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采用了导入法:“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我把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大兴安岭风景图片,在投影仪中播,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例如,《三峡之秋》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在不同的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着怎样的不同?”等,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文后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背诵这两首诗”,“默写这首诗的后四句”等,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关注了方法的指导,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年段特点。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问学生:“自读第一节。说说这节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中写的景物哪些是实际存在的?哪些是想到的?两句诗写了两种不同的景,从全诗看,哪句是主要的,为什么?“远远地”写出了什么样?“明”和后面的什么词相呼应?点出了什么?“点着无数的街灯”渲染了什么气氛?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句很工整,比喻很有特色。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导语】文化像一棵树,在时代的长河中沉淀下的精华是它的根脉,它铺垫人文的思想,架构处世的思维,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它的根脉是不能变的,必须深埋在土地中,这样才会让我们有一种的归属感。可以变化的是枝叶,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自然对同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就自然会存在文化的创新,我们当然也应提倡文化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这棵文化之树才会茁壮成长,根深叶茂。所以说,文化的精髓是需要继承的,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 而随着时空的流转,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今由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等原因,导致了人们都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于是信奉变化的观念,以为所有的变化都是朝好的方向发展,把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了,比如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内核,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并不是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教育人们自觉的完善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思想同样是诸子百家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聚所形成的。在处世上它的作用更是任何思想都无法替代,其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就是中庸思想在处世上的集中体现,因为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没有资格在别人面前专横跋扈;也因为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没必要妄自菲薄,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我们所说的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偏见势利,就是“中”;而原则不变,公道和人心不变,就是“庸”。对自己来说,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就是“中”,而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如今人们在名利地位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走向思想的误区,离“中庸”越来越远,这样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去恪守中庸之道,但我们自身如果能将中庸的处事智慧运用自如,自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TPP最新进展与中国对策

一、何谓TPP? TPP 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英文简称,其源起于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相关成员国对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追求。APEC 成立的重要宗旨是“通过支持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推进和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共同努力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的亚太共同体。”为此,APEC 于1994 年通过《茂物宣言》,提出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 年和2020 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1997 年,APEC 成员经济体领导人做出实施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的决定。但随着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APEC 推进其成员间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明显减速甚至停滞。尽管如此,部分APEC 成员仍坚持探讨先行自愿自由化的方案,先后构筑了一系列地区合作与对话机制,如“10+1”、“10+3”、东亚峰会等,以期推动茂物目标的实现和更广泛的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TPP 就是在此背景下兴起的。作为亚太跨区域自由贸易协议,TPP 最初来源于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在APEC 框架下开展的小型多边自由贸易实践及相关政策倡议。2002 年10 月,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在墨西哥APEC 会议期间宣布正式启动“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协议”谈判。2005 年4 月,文莱加入谈判。7 月,四国签署“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SEP)。由于初始缔约方为四个,故又称为“P4协议”。P4 协议于2006 年5 月正式生效,成为上述四国就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政府采购、争端解决机制等领域给予互惠及进行相关安排的经济合作协定。P4 协议达成后,谈判范围及进程逐渐扩大和深化,美国加入谈判则增加了这一起初名不见经传的亚太贸易合作机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实,美国虽然不是P4 法理意义上的创始成员国,却是TPP 概念的始作俑者。早在1998 年,由于APEC 部门先行自愿自由化谈判失败,美国转而联合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四国,寻求在五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这一倡议提出后,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因不同原因未能继续推进,而新西兰和新加坡坚持进行谈判,并于2001 年达成“新西兰——新加坡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后来智利、文莱先后于2002 年和2005 年加入谈判,最终达成P4 协议。协议生效两年后,四国于2008 年初根据协议规定开始就金融服务和投资进行谈判,美国也宣布加入这两项谈判。同年9 月,小布什政府宣布考虑将完全参加P4 协议谈判,并将其改称为TPP。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经过多次听证和辩论,最终决定继续推进小布什政府的动议。2009 年11 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正式加入TPP 谈判。次年3 月,TPP 第1 轮谈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 美国加入TPP 后借助其已有的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谈判议程。奥巴马在阐述美国参与TPP 谈判的逻辑时称,TPP 将促进美国的就业和经济繁荣,并为设定21 世纪贸易协议标准做

中庸者为师--中庸的智慧原创

中庸为师 写下这个题目,很多人看了可能颇不以为然。 在一般人的眼里,中庸者是平凡、普通和平庸不出众的代名词。也许是中庸太不平常了,她好象没有锐利的棱角,也没有木秀于林的傲气,所以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也就多有微词。一提中庸好象就俗不可耐,令人生厌。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对“中庸”没有好感,并非中庸就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很多人对中庸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 记得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给中庸找同义词,很多人都选的是平凡、平常、普通和平庸,当时老师对这些答案都打了对号,久而久之,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庸也就慢慢地等同于平庸了。 中庸=平庸,中庸=平凡,中庸=普通,对吗?如果仔细研究中庸的含义,我们只能说对却又不全对。说她对,是因为平庸、平凡、普通、平常都是平庸的近义词或者偏义词,它们在意义上接近或相似,但接近相似决不是等同;说它不对,是因为这些词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中庸的部分含义,或者偏重了中庸的某一个侧面,做为模糊意义上的简单词语搭配,把它们暂时加以等同或近似理解是可以的,然而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探微其真切的实质内涵,这种简单的等同又会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那么中庸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对这个词,历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易经》中说:“日中而斜,月圆而缺”,太阳到了正午发光最亮、发热最高、辅射面也最广;月亮圆时最美最亮最好看,因而日中月圆时刻也就是太阳和月亮能量发挥达到极致的时刻。过中日斜、圆后月缺,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遗憾。子华说:“圣人贵在中,君子抱守中”,孔子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东方朔说:“智者处世,无不尚中”。宋代儒学大师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综合历代先贤的生发、探索与阐释,我们不难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及不过,不内不外,公平公正,持中可统向局,持中可遍览天下,让人处于可进要退,可方可圆之佳境,时时处处均可做到通权达变,攻守自如。“庸”就是居常不偏,居平不斜,中正平和,左右逢源,恰到好处。正因为此,中庸才被历代智者奉为天之正道,天之定理,成为人们做人处世必须遵循和把握的唯一正确的价值标尺。 中庸之道不惟适合人事,亦暗合科学机理。一个圆的中是它的圆心,从圆心出发到达圆周边的距离是相等的;一个四边形的中是它的对角线的交叉点,以这个点出发到达四个边角的距离也是一样的;行百里路者至五十,五十里处就是它的中,从中出发向两方任一点距离同样也是相等的。站在圆心、四边

TPP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TPP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3级经济学基地班曾昊 320130921241)摘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其迅猛发展之势成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都密切关注的区域贸易协定。本文首先回顾了TPP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中国应对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自由贸易协定(FTA) 一、TPP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1.1 TPP的起源 TPP原先是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演变而来。2002年,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首先在墨西哥APEC峰会上就建立自由贸易协定(FTA)举行了谈判,文莱于2005年4月加入谈判并最终签署协议。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国为四个,故又称为“P4协议”。 四国签署TPP的目的是通过深化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各成员方按照协定将在2015年实现所有商品零关税。 1.2 TPP的发展历程 由于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在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上都比较小,加上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纠结于贸易博弈或推动“多哈回合”上,TPP 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直到2009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亚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国将参与TPP谈判,强调将以此促进美国的就业和经济繁荣,为设定21世纪贸易协定标准做出重要贡献,要建立一个高标准、体现创新思想、涵盖多领域和范围的亚太地区一体化合作协定。与此同时,秘鲁、越南和澳大利亚也宣布加入TPP谈判,TPP谈判由此实现了由“P4”向“P8”的转变,并呈现亚太地区参与国家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10年10月,马来西亚正式加入TPP,成为第9个谈判国,TPP进入“P9”谈判时期。2011年11月12日,美国宣布TPP“P9”协议纲要文件已谈判完成,拟进一步磋商,实现协议法律文本的签订。2012年,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加入

学习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docx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 第三章学习策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 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 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 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 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 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有的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指较为一 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的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 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含义 相互重叠。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 ,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 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 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1 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的划分 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史耀芳,1994 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① 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 ② 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 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③ 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 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④ 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⑤矫正 ,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⑥ 自检,其功 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2 温斯坦的划分温斯坦..,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 认知信息加工 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 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 辅助性策略, 如处理焦虑;④ 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3瑟洛的观点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 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 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 这两种策略又可以作进一步划分。 基本策略包括获得和存储信息的策略领会和保持策略,提取和使用这些存储信息的策略提取和利用策略。 领会和保持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五个子策略。 提取和利用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详述、扩展和复查等五个子策略。 辅助性策略包括三种策略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 -以及监视与诊断。 专心管理进一步分为心境设置和心境维持两种。

浅析中国应对TPP的策略

浅析中国应对TPP的策略 雨晴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将是未来亚太地区最 主要的贸易协议之一,涉及经济立法、金融改革、环境保护、知识 产权、劳工标准和竞争中立等多项内容,提出更高标准,实现对整 个亚太地区的贸易结构的重新洗牌。TPP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12个 国家,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的中国却不在其列。 据统计,TPP协定涵盖的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的40%,对于TPP对 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撰 文指出,中国若不加入TPP,其GDP增长或减少近2.2%。面对TPP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中国应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面对TPP。目前TPP虽然已经 扩展到12个成员国,但是这12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能否保证美国在TPP框架当中创造一种高标准、高水 准的全球贸易制度值得商榷,对于这12个成员国之间的免关税而言,也是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实现过程。同时,TPP一些关键条款在美 国完全实施也同样需要很长时间,“比如美国对日本重大让步是向 日本开放了汽车和汽车部件市场,但真正开放要长达30年。”因此 中国不应抱有恐慌和畏惧情绪,要客观评估TPP协定的短期和长期 影响,冷静看待该协定对中国造成的冲击。 第二,积极推进投资环境改善,适应全球贸易新形势。TPP虽 是美国主导的对亚太地区贸易结构的重新洗牌,但也应看到TPP折 射出全球贸易自由化潮流的新变化,即跨国公司对投资国的政策环 境和市场规则的关心。他们关心,在海外投资时,东道国对本土企 业是否有过多优惠,有没有平等的竞争平台,有没有对外资过多的 限制。如果有太多不公平待遇,他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就会被削减。因此新一轮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谈判重心在逐渐从原来的贸 易向投资问题转移。TPP协定的“高标准”,就是顺应这个趋势而 产生的,高标准主要也体现在对投资规则的要求上。因此中国也可 以加强对国企的改革、落实竞争中立原则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进行 限定、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等,为保证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能够 享受公平待遇,核心竞争力不会遭削弱做出努力。 第三,积极发展与各国双边贸易。中国即使不加入TPP,也可 以分别跟各个国家签署类似TPP的协议,以更灵活的方式抵消TPP

第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八)教学策略的类型 1、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1)内容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形式型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 (3)方法型号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是根据《中庸》的标题去阅读的,因为“中庸”翻译成英语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什么可以冠以这样深刻的名字呢?原来,《中庸》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总纲。《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本是《礼记》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哲学家朱熹选入了《四书》。这篇文章通篇其实只谈了两个字“中庸”,但这两个字却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但要不偏不倚地行事。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的普遍指导”。 车子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所有的车都是两个轮安在一个轴上,但是车子总是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人都有两条腿,可是人走路的路线,既不在左腿,也不在右腿,而是在两腿之间。中庸处世,也是如此: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 《中庸》开头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

月满则亏”的哲理。事物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固然需要大力支持,当它发展得过分的时候,也应该适时予以制止。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中午,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欢欣雀跃,原来政府发下了一个通知,说:狼是危害人类和羊群的动物,是穷凶极恶的敌人,所以鼓励牧民们打狼,由政府提供物资支援,打死多少只以上,可以获得英雄的称号,并且发给奖金和锦旗。 为什么牧民们很开心呢?原来,蒙古高原上有很多狼,新中国成立前,无人治理牧区,成群结队的狼经常攻击羊群,给牧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老百姓苦不堪言。这回政府组织大家向狼开战了,牧民们怎能不高兴。 于是牧民们纷纷出动,一场场消灭狼的战斗打响了,狼再凶猛,也敌不过猎枪、毒气、陷阱的围攻,不到几年,草原上的狼被打得一干二净,连幼崽都找不到了。 牧民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谁知,草场一片片荒芜,反倒不如从前了。原来,狼只是饿极了才去攻击人类的羊群,平时它们是以野兔、野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的。狼消失后,这些动物没了天敌,疯狂地繁殖起来,把一片片草场糟蹋得千疮百孔,羊群没了草料,也就长不起来了。 无奈之下,政府只好搞起了“引狼入室”行动,从外地引进了一批狼,散放在草原上。过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草场转绿了,羊群转

TP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TPP、TTI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策略 -----2014津南区区域经济学孙彦辉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的英文简称,致力于推进各成员之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的地区性协定,TPP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焦点,不仅仅在于TPP的高标准和大容量,还在于TPP形成的特殊背景及其潜在的重大影响。美国加入其中并主导了其谈判议程后,不仅赋予TPP潜在的政治和战略寓意,也使其从多方面对中国在东亚格局中的地位产生了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与冲击。 一、TPP对中国的影响 进入2015年以来,TPP成员国的扩展速度与谈判进度不断加速,这个由美国主导的新战略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虽然已经吸收了许多国家加入谈判,但中国却一直被排除在外,美国借助TPP来制衡中国的意图十分明确。因此这一协定在亚太地区的推进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1.TPP对中国经济方面的影响 TPP自首次谈判启动后吸引了众多亚太国家的兴趣,谈判成员国持续增加,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也加入谈判使TPP 备受外界瞩目。TPP协议纲要达成后,美国宣布尽快推动协议法律文本的签署。但中国一直被排除在外。TPP一旦达成实质性协议,其作为一种关税同盟将对中国形成巨大的贸易歧视与贸易转移效

应。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外贸和外资在国家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内需亟待扩大的情形下,外贸预计在可见的将来仍将是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亚太地区历来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东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若以国别为单位来衡量,美国则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由此看来,亚太地区对中国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TPP生效后,其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当显著,将会挤占中国的出口市场,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并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 在政治上,美国以TPP为途径,强化了其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分散了东亚区域内经济融合的集中度,从而增加了东亚经济和政治发展并轨的难度。致使中国的经济实力难以顺利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中国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受到限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且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地区政治构建也取得了某些进展。这是美国最不能容忍出现的一种局面。美国借助TPP在亚洲地区孤立中国,从而影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阻碍东亚的一体化进程。这种情况下,美国就可以借助TPP改变其在东亚的不利地位,逐渐重新掌握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从而减少中国的影响力,压缩

初中阅读方法及其策略

初中阅读方法与策略(纯理论) 中考阅读致胜30招 如何在"中考"中取得"阅读"高分?这是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整体解读15招 1.理解主旨5招 (1)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 (2)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 (3)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点睛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 (5)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理清思路5招 (6)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 (7)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8)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 (9)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10)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 3.解读写法5招 (11)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 (12)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 (13)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 (14)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 (15)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 (二)局部咀嚼15招 1.品尝词语5招 (16)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7)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8)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9)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TP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TP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2016年2月4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2国在新西兰奥克兰正式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该协定意图打造“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范本”。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TPP的发展、内容与特点,第二部分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分析TPP 对中国的影响,第三部分提出中国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跨太平伙伴关系协定;影响;措施 一、TPP的发展、内容与特点 1.TPP的发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由来与APEC密不可分。在APEC的推动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合作日益紧密,新加坡、智利等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开始谋求建立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 2002年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宣布启动“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Pacific 3-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谈判,在2003-2005年期间,这三个国家先后进行了四轮谈判,文莱在2005年4月的第五轮谈判中正式成为谈判方,并表达了成为该协定的一个创始成员国的意愿。2005年7月,四国签署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TPSEP),该协定是第一个跨越太平洋东西两岸,覆盖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多成员自由贸易安排,协定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致力于至2015年(智利为2017年)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一切关税。该协定对APEC成员或非成员开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出于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美国在亚太地区出口的需要,美国将TPSEP作为“重返亚太”的棋子,宣布加入该协定。2009年,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在美国的主导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从2008年到2013年,除美国以外,澳大利亚、越南、秘鲁、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相继加入谈判,成员国范围由最初的4

儿童绘本之策略及方法

精心整理针对儿童绘本在早期阅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及创作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过程,早期阅读的最主要目标是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符号和图画符号的对应转换关系,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培养幼儿将早期阅读经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的能力,养成良好习 (甚至完 2】。 帮助其 因此我 1.绘本的定义 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图画书)。但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书,是图文交融、相得益彰的一种书籍表现形式。【3】 2.绘本的特征 (1)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 (2)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协调;

(3)从结构的角度看,精美完整(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独页、跨页等)【4】。 3.绘本的性质 (1)儿童性 大部分绘本将儿童预设为主要读者,反映和表现儿童生活与心理,成人绘本内容形式的儿童化,令绘本普遍具有鲜明的儿童性【5】,许多绘本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铺陈、结构安排、构图、版式及装帧设计,全面充分地考虑了儿童的接受和阅读趣味。各国的绘本作者从儿童的欣赏角度出发,以拟人、夸张、对比、循环反复等为基本艺术元素,形成绘本图文的主体框架和表现模式。 (2)“图文合一”性 文字, 续、 形 前文提到的绘本通过图文系统各自并协调讲述故事而衍生的概念性、抽象性、象征性、暗示性和多义性,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多向、多层次的丰富的阅读目标,让读者得以进行具有探索性、发现性和增补性的阅读过程,调动读者投射自我,以臆测、证实、判断、质疑、修改、重建等方式最终参与作品的阅读性创造,在作者绘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建立读者的绘本。 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作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tpp与中国应对策略

TPP与中国应对策略 TPP与中国应对策略 摘要:TPP谈判在美国主导下快速发展,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一员却缺席。面对高标准、综合性的TPP,中国需做两手准备,以应对由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一方面积极准备应对措施,既对冲风险,也为加入TPP作准备;另一方面适时加入TPP谈判,既防止自身边缘化,也引导相关议题方向。 关键词:TPP;FTA;美国;中国 1 TPP的进展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简称,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P4),由智利、新加坡、文莱和新西兰四个国家联合发起,从2002年开始内部谈判,至2005年正式签署协议。TPP主要以“无例外地撤销货物贸易关税” 为基本原理,同时进行“服务贸易、投资等综合性自由化谈判”,通过谈判制定“贸易规则”。根据最新的资料,TPP谈判内容(草案)共由20章组成,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通关手续、贸易救济措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贸易的技术壁垒、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服务贸易、短期入境、透明度、争端解决、战略性合作等组成。总体来讲,TPP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它是一个高水平、综合性的贸易自由化协议。 2008年2月,美国高调宣布加入TPP,使原本默默无闻的TPP正式跃升至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心。截止至2013年12月,TPP 已举行了20轮谈判,参与TPP谈判国家发展至12个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其GDP总和约为2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约39%,国际贸易总和超过世界贸易额的三分之一。 2 TPP对中国影响 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也是东亚地区经济一体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试题88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 7.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8.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促使感同身受。(×)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运用模拟情境。 9.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策略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5.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 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⑴了解学生实际;⑵调适自我心态;⑶研究讲授的内容; ⑷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