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3.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

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

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4.举例说明甲壳纲动物的洄游。

答: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再经2个多

月的时间,天气转暖,又集群北游。虾群往返洄游1 000余km。短尾类也就是真正的蟹类,为爬行亚目中主要的类群。如三疣梭子蟹,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南北沿岸浅海均产。擅游泳,能迅速游近鱼、虾、乌贼等,用螯足捕捉,然后沉到海底吞食。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像中国对虾那样,也有洄游习性。中国对虾在不同的海区之间洄游,而中华绒螯蟹却在淡水水域与海洋之间洄游。这种蟹平时分散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到秋冬之交,成熟个体便爬人较大而通海的江河中,顺水下迁至河口浅海,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在腹肢上。抱卵雌蟹旋即钻进海底泥砂内,不吃不动,到第二年春季,才孵出浴状幼体。浴状幼体在海中营浮游生活,前后蜕皮5次,发育成为大眼幼体,也就是蟹苗。这时已到初夏,蟹苗由于有强烈的溯水性,对淡水水流特别敏感,涨潮时就随着潮水溯河而上,进入淡水江河湖荡中发育成为幼蟹,并继续生长。到了冬季,幼蟹逐渐聚集到大的江河深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季,成群溯河而上,不久蟹群虽然解散,但分散的个体仍然向上爬行,直到五六月间才定居下来。在淡水中定居育肥几个月后,转眼秋季来临,最后再蜕皮一次,变为成熟个体,又像亲代一样开始下迁。

5.蛛形纲动物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以蜘蛛为例加以说明:蜘蛛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前肠包括口、食管与吸胃。吸胃是很有特征性的结构,除环肌外,其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均着生强大的肌肉束,肌肉束的另一端附着于背板和腹板的内面。借这些肌肉的伸缩,吸胃就可缩小或扩大,以吮吸液汁。中肠十分发达,白头胸部直达腹部末端。在吸胃之后,中肠分出一对盲管,沿吸胃左右侧前行,同时左右盲管各分出4条侧盲管,侧盲管一直伸人到步足基部内;这些盲管都用来储存由吸胃吸人的食物液汁。中肠本身又在腹腔内扩大,同时还发出多数消化腺。消化腺十分发达,几乎占满腹腔,均开口于中肠,既分泌消化酶,也可储存食物液汁。正因为具备这样发达的中肠盲管和消化腺而便于储存足够的食物,所以蜘蛛饱食一次之后,便可忍饥很长时间;据试验,黑寡妇蛛就可忍饥200天之久。后肠短,背侧有一直肠囊也称粪袋,用来暂储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肛门位于腹部纺器之后的末端腹侧。

6.蜈蚣的口器和步足结构有何特点?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答:口器虽因肉食或草食而明显不同,但食性对消化系统影响不大。消化管始终直而不弯曲,分前肠、中肠与后肠,各部分不再进一步分化。无中肠腺。

循环系统开管式,心脏很长,几乎与躯干部等长,心孔对数多,每个体节有1~2对。以气管呼吸。步足是蜈蚣的爬行器官。爬行时,尾足拖在身,不起运动作用。它是蜈蚣的触觉器官,原第一肢节已退化,只有6肢节,第一节十分粗壮,其腹面外侧有2短棘,内侧有一短棘,背面内侧也有一短棘。7.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我们怎样选用农

药、防治害虫?

答:原头部后3体节的3对附肢演变成3对口肢,即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下唇,另加上唇和舌,组成昆虫的口器。各种昆虫随着食性的不同而口器变化很大,上述中华稻蝗具有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最原始和最典型,见于多数昆虫中;由此演变成嚼吸式、刺吸式、吮吸式和舐吸式等各种口器。

蜜蜂食花粉,又吮花蜜,其口器为嚼吸式。大颚用来嚼碎花粉和揉蜡塑巢。

小颚颇长,轴节杆状,由茎节发出的外颚叶成为颇大的薄片,而内颚叶却几乎完全退化,小颚须萎缩成为2节的小突起。上唇短。下唇的亚颏和颏都退

化,而前颏长大。唇舌分为中间的中唇舌和外侧的侧唇舌两部分,前者很长,左右愈合,末端形成一匙状舌瓣,后者呈鳞片状,共一对,包围在中唇舌基部的左右两侧。下唇须分为4节,基部两节扁平呈刀状,末部两节小。蜜蜂吮吸蜜汁时,一对小颚的外颚叶和一对下唇须顺着中唇舌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吸肾中唇舌在吸管内快速前后活动,抽吸蜜汁到管内,然后再转入消化管。

中唇舌腹侧有一深沟,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和。刺吸式口器十分细长,下唇延长呈槽状,末端有一对由下唇须演变而成的唇瓣,口器的其余部分都嵌合在下唇槽内。上唇形成食物管,大颚以及小颚的内颚叶则特化成穿刺的口针,小颚的外颚叶完全退化,小颚须短,只3节。吮吸式口器虽不能穿刺,但可吮吸花蜜等液汁。小颚轴节消失,茎节很小,小颚须也小,内颚叶完全退化,外颚叶却十分发达,左右嵌合成一条长喙,作为吮吸的食物管。外颚叶本身中空,其内腔与头腔相通。由于内腔着生多数斜走肌,喙因此卷曲。

吮吸时,头陪.收缩,血液由头腔通过茎节内腔而被压人外颚叶腔内,喙也就伸直。血液流回头腔后,喙又恢复原来卷曲的状态。大颚退化。上唇很小,覆盖在喙的基部背面。下唇简单,呈板片状;有一对分为3节的下唇须。舐吸式口器:大颚已完全退化,口器主要由喙和唇瓣两部分构成。喙分基喙和吸喙,前者宽大,像—个倒置的锥体,由着生上唇的头壳部分即唇基以及小颚和下唇基部愈合演变而成;一对小颚须还仍保留,但内、外颚叶均已消失。

喙可能由下唇颏的末端部以及前颏演变而来,背面中央内陷,形成一条下唇槽,内扣合上唇和舌。(不完全)

9. 昆虫的呼吸系统为什么说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答:昆虫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由多数气管组成,能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因此管壁的结构与体壁相同而反向,内面为角质膜,称为内膜,其增厚部分形成螺旋状内脊,称为螺旋丝,用来支撑气管,使之不至于凹瘪。内膜外为一层多角形扁平细胞,扁平细胞层外更有一层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气管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完整统一的系统。纵贯身体的共有侧、背、腹3对气管干,这3对气管干以横气管相互连接。从纵气管干和横气管发出很多分支,伸布到身体各个部分。这些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多数微气管。微气管直径不到1μm,末端封闭,其螺旋丝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这些微气管一般在体壁内面和器官表面盘根错结,但也伸入细胞之间,甚至穿透细胞。气管干或气管的某一部分有时扩大,形成气囊,囊壁很薄,无螺旋丝。由于气囊的存在,气管系统进出的气体容量可以增大。从中胸开始,直到第8腹节,左右侧气管干按节向外发出一对短气管,与外界相通;短气管的开口就是气门。

气门共10对,计中胸一对、后胸一对、前8个腹节各一对。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管内氧分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不过只依赖气体的扩散还不能满足昆虫氧气的需求,必须经常呼吸,以补不足。吸气时,前4对气门开放,后6对气门关闭,外界新鲜空气由前者进人体内;呼气时,前四对气门关闭,而后6对气门开放,以排出体内污浊的空气。这样呼吸一次,整个气管系统内2/3的空气可得到更新。所以说昆虫的呼吸系统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10. 试述昆虫纲各重要目的特征,并举出各目的常见种类。

答:①蜉蝣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复眼大。触角细小。翅膜质;后翅小或消失。—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一中尾丝。具有片状或丝状气管鳃。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短命,不完全变态。如蜉蝣。

②蜻蜒目:大型。头部转动灵活。复眼大。触角细小。口器咀嚼式,有坚强的齿。翅两对,不能折叠,膜质透明,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尾须小,只一节。白天活动,飞行敏捷而有力,可持续飞行颇长时间,并能在飞行中捕捉其他昆虫为食。不完全变态。如黑眼蜻蜓

③直翅目:中型到大型。复眼一般大小,触角丝状,多节。口器咀嚼式。前翅为覆翅,狭而较厚,革质,休息时掩盖后翅。后翅宽而较薄,膜质,休息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后足发达,成为跳跃足。尾须短,几乎均为一节。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声器。雌虫产卵器发达。不完全变态。如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大尖头、小尖头、东亚飞蝗。

④竹节虫目:大型。体多呈棒状,少数种类扁平似叶。触角细长多节。复眼较小,口器咀嚼式。翅退化或完全消失。尾须短,仅一节。雄虫稀少,常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卵器不明显;卵单产,散落地面。行动迂拙。以拟态著称。不完全变态。无显著农害。如瘦躺。

⑤网翅目:中型到大型。头部转动灵活。触角细长多节。复眼发达。口器咀嚼式。前翅稍厚,形成覆翅,以一弧形围限的臀叶可与直翅目的覆翅明显区别。后翅柔软,横脉稀疏,有一可摺叠的臀叶。尾须不长,多节。雌虫产卵器不明显。不完全变态。如美洲大蠊、地鳖、大刀螳螂。

⑥等翅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色浅。触角较短小,呈佛珠状,多节。复眼有或无。口器咀嚼式。翅的有无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个体无翅,有些翅不充分发育,还有些虽具2对翅,但婚飞后脱落。前翅和后翅均膜质,其大小、形状与翅脉也前后相似。尾须很短,分2节。不完全变态。如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⑦虱目:小型。体背腹扁平。触角3~5节。有复眼而无单眼。口器刺吸式。胸节完全愈合。无翅。缺尾须。不完全变态。为人类和哺乳动物体外寄生虫,终生寄生,吸食血液。如人虱,除吸食入血外,还可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

⑧异翅目:本目昆虫统称椿象或蝽。小型至大型。触角3~5节,一般4节。复眼大,单眼2个。口器刺吸式,呈长喙状。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不等质,基部革质,坚实不透明,末部膜质,柔软透明。后翅全部膜质或退化。后胸有臭腺,遇敌害时放出臭气,故俗名放屁虫。无尾须。不完全变态。不少种类为农业害虫,吸食作物液汁,如麦蝽、仰泳蝽、桂花蝉。

⑨同翅目:小型至大型。触角短或长,节数因种类而异。复眼发达,单眼2或3个。口器刺吸式,呈喙状。翅2对,某些种类的部分个体无翅。前翅膜状均质,停息时叠于体之左右两侧,呈屋脊状。后翅也膜质。无尾须。不完全变态。吸食植物液汁,严重危害农作物。如蚱蝉、蚜虫。

⑩脉翅目:小型至大型。体柔软。触角发达,呈丝状,多节。复眼大,常有3单眼。口器咀嚼式。2对翅大小几乎相等,均膜质,无臀叶,翅脉多而呈网状,停息时置于腹部背面呈屋脊状。尾须一节或无。成虫取食或不取食。幼虫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虫。完全变态。常见如草蛉。

鞘翅目:小型到大型。体坚硬,有光泽。触角多样,一般10~11节。除穴居种类外,通常有复眼;多缺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其背板宽

大。中胸远较后胸小,前者背板呈三角形,露出在左右鞘翅基部之间,称为小盾片。前翅特化成鞘翅,角质,坚厚,形如刀鞘,无明显的翅脉,飞行时不起推进虫体的作用,停息掩护后翅和腹部,在体背左右相遇而不相叠,其间留有一条直线形的鞘缝。后翅膜质,较长,用以飞行,停息时摺叠于鞘翅之下。无尾须。完全变态,少数种类水生。如龙虱、米象、七星瓢虫。

蚤目:小型。体左右侧扁,坚韧。触角短,3节。无复眼,单眼一对或无。口器刺吸式。无翅。足适于攀缘和跳跃,尤其后足,特别发达,弹跳有力。无尾须。完全变态。全部是鸟兽和人类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幼虫栖于宿主居所及其邻近地面,以有机碎屑为食。如人蚤。

双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细长多节、或短而9、3节、复眼通常颇大;

单眼蚊类大多无,蝇类一般3个。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特化成平衡棒;蝇类的平衡棒隐藏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尾须无或有。完全变态。如库蚊属(家蚊属)、按蚊属(疟蚊属)和伊蚊属(黑斑蚊属)。

鳞翅目:全身被鳞片,尤其在翅上特别密集。鳞片由体表的毛演变而成,是色彩的载体;通过鳞片的组合,使翅带有各种不同颜色和斑纹。触角多节,形状多样。复眼大,单眼一般2今。口器特化成卷曲的长喙,用来吮食花蜜。

但很多种蛾类口器退化,不摄食。两对翅扁平,前翅较后翅大。翅脉稀少,特别是横脉;前后各翅均有一大的中室。飞行时,前后翅连在一起活动;静息时,两对翅蝶类竖直上举,而蛾类则分展左右或向后平置,叠在腹部背面。

有退化的尾须。完全征变态。如菜粉蝶

膜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形状多样,但大多弯曲呈膝状,一般雌虫13节,雄虫12节。一对复眼大,另有3个单眼,无翅个体缺单眼。口器嚼吸式。两对翅均膜质;翅脉少,尤其横脉。后翅较小。因后翅前缘有翅钩列,可和前翅的反卷后缘钩连,飞翔时前后翅同步活动。静息时,翅平展于腹部面。无尾须。完全变态。如蚂蚁、蜜蜂。

11. 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利害关系?

答:本门动物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分布广泛,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可分有益和有害两大类,但这样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蝎子和蜈蚣都会分泌毒液,咬螫伤人,而另—方面却可作为药材,医治疾病。

有益节肢动物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各方面:①供人类食用,尤其甲壳纲中的各种虾蟹,不仅滋味鲜味,营养价值也高;②提供工业原料,例如家蚕,目前世界上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工饲养,年产蚕茧约800万担,蚕丝约5万t,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首位;③作为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例如鲱鱼、大黄鱼、小黄鱼以及带鱼等都以桡足类作为主要食饵;在淡水水域中,桡足类、枝角类以及昆虫幼虫对鲢鳙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和成鱼也有重要的饵料意义,特别是枝角类,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就称为鱼虫;④完成植物的传粉作用,油菜和多种果树都是虫媒植物,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否则不可能结果;⑤抑制害虫,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不少昆虫食害作物、果树和森林,称为害虫,而害虫又被肉食性蜘蛛和其他昆虫所食,如上述金小蜂抑制棉红铃虫等;⑥制成药物,节肢动物本身或其产品可以制成药物,防治疾病,如蝎子、蜈蚣、地鳖等。鲎的血液具有超微量的敏感性,可制成试礼快速而简便的检测内毒素和热源物质。有害节肢动物主要的危害有两方面:一是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凡可引起疾病的生物统称病原体(病原生物),包括病毒、

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由其余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则称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二者的病原体本身都缺乏移动能力,须借外力传播,特别是昆虫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传染病的2/3均通过昆虫媒介,例如虱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战壕热。二是严重危害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等,特别是有害昆虫每年夺走我们大量的粮食、瓜果和木材。在旧中国,害虫猖獗,尤其飞蝗,危害特别严重。蝗灾自古以来,和水、旱灾一起,成了威胁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飞蝗分布很广,出现在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东起苏鲁海滨,西至陕西的渭水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在大发生年代,飞蝗成群高飞,遮天蔽日,降落以后,则漫山遍野,抢食芦苇以及玉米、高粱、粟、穗、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作物的地上部分几乎全被吃光。这些食物缺乏时,也吃其他农作物,甚至树叶。蝗灾严重的地区,赤野千里,饿莩载道,惨不忍睹。从纪元前707年开始,直到1917年清皇朝覆灭,在这封建统治的2千多年间,平均每3年就发生一次蝗灾。1917年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蝗灾有增无减,几乎每年都发生,其中以1929年和1938年的2次为最严重。在飞蝗大发生的1929年点江岸边的大群蝗蝻直趋沪宁铁路的下蜀车站,路轨堵塞,火车停开,商店关门,只开小洞营业1938年的一次蝗灾扩及9省一市265县,损失惨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治蝗工作,整治杂草丛生的飞蝗孳生地,使其变为万倾良田,基本消灭了蝗灾。

1.如何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

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

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09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习题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次生性辐射对称 2、水管系统 二、判断题(对的填“+”,错的填“-”) 1、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 2、海盘车又叫海胆。( ) 3、区别海星的正反面最明显的标志是在其背面各腕中间均有一条由口伸向腕端部的步带沟。( ) - 4、海星的外皮层兼有呼吸及排泄功能。( ) 5、海盘车的血系统很发达。( ) 6、海星的发育为变态发育。( ) 三、填空题 1、棘皮动物具有__________骨骼,它起源于__________胚层。 2、棘皮动物的真体腔在成体时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3、海盘车的卵裂为典型的__________,囊胚经__________形成原肠胚,同时以__________法形成体腔,并且由体腔的一部分形成独特的__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__系统。 4、棘皮动物的囊胚经内陷而形成原肠胚,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胚胎发育时的原口将来变成__________,它区别于原口动物而属__________。 5、棘皮动物不同于其它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属于__________动物,本门常用的代表动物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纲。 6、海星的神经系统包含三个有联系的系统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7、海盘车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幼虫和幼虫期。 8、海胆纲的代表动物是;海参纲的代表动物是。 四、选择填空 1、海星的早期胚胎发育特点是( )。 A 等全卵裂,有腔囊胚,内陷法形成原肠胚 B 螺旋形卵裂,有腔囊胚,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 C 盘状卵裂,极囊胚,分层法形成原肠胚 D 辐射型卵裂、实囊胚、外包法形成原肠胚 2、无脊椎动物中,与脊索动物关系密切的类群是( )。 A 环节动物 B 棘皮动物 C 软体动物 D 节肢动物 3、下面哪一门动物是完全海产的( )。 A 节肢动物 B 环节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棘皮动物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11、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身体异律分节,横纹肌发达, 以气管等结构进行呼吸,内部结构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一类高等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异律分节 ①昆虫类:头部 + 胸部 + 腹部 ②甲壳类、肢口类、蛛形类:头胸部 + 腹部 ③多足类:头部 + 躯干部 ④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运动中心;腹部:营养和生殖 中心 (2)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位于体表,由外胚层(表皮层)产生,属死物质,有蜕皮现象。有维持、保护、防止水分蒸发、运动的功能。 ①蜕皮现象: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发达的外骨骼限制了 身体的生长,停止取食和活动,脱去旧表皮而产生新表皮的现象。 ②蜕皮受蜕皮激素的控制,甲壳动物终身蜕皮;昆虫成熟后不蜕皮。(3)附肢分节:体壁突出形成 ①双肢型:肢口类和甲壳类;单肢型:多足类、蛛形类和昆虫类。(4)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5)混合体腔和开管式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动脉(1条)、血窦 ①混合体腔:一般是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 成,里面充满血液,又称为血体腔、血窦。

(6)呼吸系统 ①水生:鳃或书鳃呼吸,血管较发达,含呼吸色素。 ②陆生:书肺或气管呼吸,血管不发达。 (7)排泄系统: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水生:基节腺、触角腺或下颚腺;陆生:马氏管 (8)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头部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视觉器。 分为单眼、复眼,触觉器,化感器。 (9)生殖和发育:一般为雌雄异体,有性生殖,水生多体外受精,陆生多体内受精,多为卵生,也有卵胎生,直接发育,间接发育有变态现象。 3、分类:三叶虫亚门、甲壳亚门、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 4、三叶虫亚门:代表动物三叶虫,已绝灭。 5、甲壳亚门:以虾和蟹为代表。代表动物是中国明对虾。 (1)身体:分头胸部、腹部 (2)附肢:19对,司感觉(2对)和摄食(3对)的在头部,司运动的颚足(3对)和步足(5对)在胸部,游泳足(5对)和尾足(1对)在腹部。 (3)消化:①前肠(口--食道--胃)、中肠、后肠 ②口器:上唇、大颚、小颚、颚足 ③胃:贲门胃(磨碎食物)、幽门胃(消化) (4)呼吸和循环:鳃呼吸,开管式循环,心孔4对,4条动脉(3前1后)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3.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 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 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4.举例说明甲壳纲动物的洄游。 答: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再经2个多

第十二章无脊椎动物各门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第十二章无脊椎动物各门类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一、原生动物起源:孢子虫全部寄生,纤毛动物大多结构比较复杂,肉足动物虽然形态简单,但又行异养生活,可见它们均不是最早出现的,只有鞭毛虫中的虫体,尤其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无色鞭毛虫,尤其是那些能行腐生性的营养的无色鞭毛虫,它们可能经漫长岁月、发展变化成至今的原生动物。 二、多孔动物起源:多孔动物具大量的领细胞,其结构与原生动物的群体领鞭毛虫(Choanoflagellates)与原绵虫(Proyterospongia)十分的相似,因此多孔动物可能是起源于原生动物,可能是由类似群体领鞭毛虫发展而来的。由于多孔动物具有特殊的水沟系与胚层逆转现象等,因此把多孔动物视为是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中的侧生动物。 三、扁盘(吞噬动物)起源:它们形状、大小、运动方式与变形虫很相似,但虫体由几千个细胞组成为两层(Gre ll 1982认为它是两胚层),细胞发生四种分化(上皮细胞具鞭毛上皮细胞腺细胞以及埋于间质层的星状纤维细胞),行动物性营养,具体外消化能力(腹面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营养同时被它们吸收),因此扁盘(吞噬动物)可能是起源原生动物,它应该是属于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 四、腔肠动物起源:从形态结构(实心原肠胚、外长纤毛)推测,腔肠动物可能是由群体鞭毛虫,经个体(细胞)移入,最终发展成为具两个胚层的动物。另外从腔肠动物开始,再无胚层逆转现象,因此把腔肠动物以后的动物视为是多细胞动物中真后生动物。 五、栉水母动物起源:从栉水母动物体制(两辐对称)、两胚层、消化循环系统(具辐管)说明,可能栉水母动物是与腔肠动物同起源(同祖先),只是栉水母动物比腔肠动物略高等,因为栉水母动物有了中胚层细胞等。 六、扁形动物起源:看法不一。一派认为扁形动物起源栉水母动物(栉水母动物中的扁栉水母Ctenoplana,能水底爬行,可能经长期丧失游泳能力),另一派认为起源于腔肠动物,由类似浮浪幼虫祖先经水底爬行,口移向腹面逐渐演化而形成的。 七、纽虫动物起源:纽虫动物与扁形动物相似(具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背腹扁平、具纤毛柱状上皮、原肾、梯形神经系统、螺旋型卵裂、连帽状幼虫与牟勒氏幼虫也很相似),说明纽虫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的。纽虫动物有闭管式血液循环系统、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又表明纽虫动物比扁形动物更高等一些。 八、线虫动物起源:从腹毛动物还有角质膜、原体腔、尾有粘腺,这又与自由生活的线虫相似,说明线虫动物也与扁形动物有类缘关系。 九、腹毛动物起源:通过腹毛动物的结构(体扁平、具腹毛、具原肾、雌雄同体等),说明它与扁形动物有类缘关系。 十、轮虫动物起源:轮虫动物体多较扁、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原肾、螺旋型卵裂,说明轮虫动物可能由扁形动物演化而形成的。 十一、环节动物起源:从环节动物螺旋型卵裂,担轮幼虫与牟勒氏幼虫的相似性,以及某些环节动物仍具原肾结构,说明环节动物可能是由扁形动物的某些个种类演化而形成的。十二、螠虫动物起源:螠虫动物蠕虫状,次生体腔发达,闭管式血液循环系统,肾管兼作生殖管,有担轮幼虫,幼虫发育曾有分节现象,至成体才消失,说明螠虫动物可能由环节动物中一类动物演化而形成的。 十三、星虫动物起源:星虫动物蠕虫状,次生体腔发达,肾管兼作生殖管,螺旋型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幼虫无分节现象,因此视它由环节动物中一类动物经退化演化而形成的。十四、须腕动物起源:蠕虫状,体分节,有体腔(无体腔膜),闭管式血液循环系统,具后肾管,这予示须腕动物可能与环节动物亲缘关系更密切。 十五、软体动物起源:软体动物具螺旋型卵裂,担轮幼虫,还有后肾管,故有理由认为,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是有着共同起源的。

第十一章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变化—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变化-进化(演化)趋势 一.体制的进化趋势 1.体制多样 完全不对称:原生动物变形虫、有孔虫、草履虫等与扁盘动物 完全对称:原生动物放射虫、太阳虫等 辐射对称:原生动物钟形虫等 两侧对称:原生动物四膜虫等 2.辐射对称与完全不对称~多孔动物 3.辐射对称~腔肠动物的水螅类、水母类 4.两辐对称~腔肠动物的海葵类与栉水母动物 5.两侧对称~扁形动物至棘皮动物的海参类和半索动物 二.胚层与体腔的进化趋势 1.无胚层~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中生动物(真正原始多细胞动物) 2.两胚层~多孔动物(只不过具胚层逆转它应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中侧生动物)、扁盘动物(有学者认为它是真正两胚层动物,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腔肠动物(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真后生动物)、栉水母动物 3.三胚层 (1)无体腔~扁形动物、纽形动物 (2)假体腔~腹毛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轮虫动物、棘头虫动物 (3)真体腔,端细胞法形成~环节动物、螠虫动物、星虫动物 (4)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软体动物 (5)真体腔与假体腔融合成混合体腔~节肢动物 (6)真体腔,(肠)体(肠)腔囊法形成~腕足动物(原口形成口)、苔藓动物(原 口形成什么?)、箒虫动物(原口形成什形成?)、棘皮动物、毛顎动物、半索动物 三、身体的分化的进化趋势 1.无分化(无头、无躯干、无尾、无足)~原生动物、中生动物、扁盘动物、腔肠动物、 栉水母动物 2.有分化 (1)头(端)、躯干~纽形动物 (2)头(端)、躯干与尾~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 物、毛顎动物 (3)头、足(腕)、内脏团~软体动物 (4)身体分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蚯蚓类、沙蚕类 (5)身体分节,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磷沙蚕类等 (6).身体分为体区: 甲、头部、胸部、腹部或头胸部与腹部或头部与躯干部等~节肢动物 乙、头叶、腺体部、躯干部、固着器~须腕动物 丙、吻、领、躯干部~半索动物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的进化趋势 1.纤毛、鞭毛、伪足、触毛、小膜、波动膜、肌原纤维~原生动物、中生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 与环节动物的分节不同,节肢动物的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一些相邻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这种分节现象称之为异律分节。即身体的若干原始体节分别组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二、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躯体之间都有可活动的关节。可上下左右摆动,还能沿肢体长轴作一定程度的折弯动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与环节动物附肢的区别: 环节动物疣足: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小而运动力不强。 节肢动物附肢: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十分灵活而且有力,这种附肢称为节肢。附肢除了步行外,还有游泳、呼吸和交配的机能。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按体部分布,数量少 体壁的中空突起实心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与身体之间有关节 不分节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形态相同形态多样 运动力不强运动力强 单枝型:由双枝型演变来的。 外肢退化。昆虫步足。 双枝型:比较原始,原肢(前基节、基节、底节)+外肢+内肢 三、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外骨骼由外而内,可分3层: (1)上表皮:只有0.1~1微米厚,由蛋白质+脂类组成;陆生种类还含蜡质,可有效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2)外表皮:由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组成,薄,但很坚固,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3)内表皮:厚,由几丁质+少量蛋白质组成,柔软而有弹性。 节肢动物的体壁包括: (1)角质膜:外骨骼 (2)上皮: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外骨骼 (3)基膜:非细胞结构 外骨骼: 是节肢动物体表一层非细胞结构,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三层,具有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第十一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总担 2.外肛动物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 1.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可能介于只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2. 苔藓动物非群体,营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 3. 腕足动物体外具两贝壳,属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纲。() 4. 腕足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5.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箒虫动物的消化管呈“U”形,肛门位于体前方。() 6. 箒虫体呈蠕虫状,管栖,全部生活在浅海海底泥沙中。() 7. 箒虫为开管式循环。() 8.总担除有摄食功能外,又是腕足类的呼吸器和幼体孵化袋。() 9.腕足动物及瓣鳃类的两贝壳均由隔膜分泌而形成。() 10.腕足动物门主要分为无铰纲和有铰钢。() 三.填空 1.腕足动物以其双瓣的贝壳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相似,但腕足类的两个壳分别称 _______和_______,而瓣鳃类的两个壳称为_______和_______。 2.被称为总担动物的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三门。 3.在动物界的若干小动物门中,与瓣鳃纲动物在外形上相似的是_______动物门,与腔肠动物在外形上相似的是_______动物门,有的种类的雄虫寄生于同种雌虫体表或体内的是_______动物门。 4.酸酱贝属于_______动物门。 5.腕足类的_______壳小,_______壳大,常具一肉质柄,营固着生活。 6.苔藓动物门通常以_______行无性生殖。 7.海产的苔藓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似_______的幼虫期。 8.胚胎发育中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及次生体腔,这是_______动物的特征。 四.选择填空 1.海豆芽由于具有两片外壳和肌肉质的柄,故属()。 A苔藓动物B须腕动物C腕足动物D软体动物 2.以总担(或触手冠)来捕食的动物是()。 A棘皮动物B节肢动物C环节动物D虫动物 3.腕足动物为()。 A次生体腔B初生体腔C假体腔D无体腔 4.苔藓动物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下面哪种动物的特征?()。 5.河蚌在外形上与下列哪种动物相似()。 A乌贼B长蛸C海星D酸酱贝 五.问答题 1.为何过去将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三类归属于拟软体动物门,其依据是什么?三类动物各具何结构特点而独立成门。 2.试述苔藓动物,腕是动物和箒虫动物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类型的理论依据。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异律分节;2.外骨骼;3.蜕皮现象;4.开管式循环系统;5.混合体腔;6.气管;7.马氏管;8.半变态;9.渐变态;10.不完全变态;11.完全变态;12.幼体生殖;13.多胚生殖;14.羽化 二、判断题 1.节肢动物的体腔为混合体腔,腔内充满血液,又称为血体腔。 2.昆虫的血液主要是运送养分和氧气。 3.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脱皮现象,昆虫和甲壳动物终生都可以蜕皮。 4.节肢动物身体最前一节称为顶节,相当于环节动物的口前叶。 5.昆虫的咽侧体能分泌蜕皮激素,胸腺能分泌保幼激素。 6.节肢动物头部内位于消化道上方的前3 种对神经节分别形成前脑、中脑与后脑。 7.节肢动物具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平滑肌。 8.昆虫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便于养分储存,以适用陆栖生活。 9.栉蚕雌雄异体,发育为不完全变态。 10.大栉蚕可从口腔内发射出丝状分泌物,用来粘捕昆虫等食物。 11.有爪纲动物由于气孔不能关闭,易丧失体内水分,因此只能栖息在潮湿的场所。 12.日本沼虾全身共有19 体节,因此共有19 对附肢。 13.日本沼虾的血腔和血窦内部所含血液的性质不同,血腔内含静脉血,而血窦内含动脉血。14.沼虾的3对口肢是摄食的主要器官,颚足是摄食的辅助器官。 15.沼虾能感知方位的平衡囊位于第二触角原肢第一肢节内。 16.蟹类的雌雄可以通过“蟹脐”来判断,即雌蟹的呈圆形,雄蟹略呈三角形。 17.蟹类交配时,雄蟹的阴茎不直接与雌蟹接触,精液的转运通过生殖肢。 18.昆虫的复眼有调节焦距的能力,适应于其飞行生活。 19.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是由环节动物后管肾演变而来的。 20.甲壳动物的鳃具有呼吸和排泄的机能。 21.沼虾的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开口在第一触角基部。 22.鲎的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及鲎素。 23.鲎的发育是间接发育,要经过无节幼体阶段。 24.游猎型蜘蛛跗节只有2 爪,织网型蜘蛛中跗节有5 爪。 25.所有的蜘蛛都产丝,并都能织网。 26.蛛形纲动物和昆虫的马氏管均由中胚层衍生而成。 27.蛛形纲动物除蝎类卵胎生外,其余均卵生。 28.蜈蚣的毒腺和马陆的臭腺都是皮肤腺。 29.蝗虫的直肠垫是一种腺体。 30.稻蝗虫的血液可以运输氧气、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 31.蝗虫的一对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 32.蝗虫类的中肠内有围食膜结构,主要由几丁质组成。 33.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靠嗅毛来识别同种个体。 34.白蚁和蚂蚁同属于膜翅目。 35 豆娘和纺织娘同属于蜻蜓目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第一大门,100多万种,占动物总数的85%以上,分布极广。 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并掌握甲壳纲,蛛形纲(虾、蟹)、多足纲(蜈蚣)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基本掌握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的简要特征以及昆虫纲的主要目的鉴别特征,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循环、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 一、身体异律分节及附肢分节 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 合形成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头部(6节体节):感觉、摄食中心 如:昆虫胸部(3节体节):运动中心 腹部(其余体节):代谢、生殖中心 意义:使各种机能更集中与分化,提高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内 有发达的肌内,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意义: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 触角:感觉 口器:摄食、咀嚼 如:步足、游泳足:运动这些功能与附肢有关

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外肢: 原肢(前基节、基节、底节) 内肢:座节、长节、胫节、跗节、趾节单枝型附肢:由双枝型附肢的外肢节退化而形成,如昆虫的3对步足。 二、体被具几丁质的外骨骼(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1、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底膜之上,由上 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与附着的肌肉一起)、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功能)。 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不透水性: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上表皮:蜡质层(薄)防止化学物质的侵入 角质膜外表皮:几丁质+骨蛋白(或钙),坚硬 体(外骨骼)内表皮:几丁质+蛋白质,富弹性 壁上皮层:细胞层,向外分泌外骨骼,向内分泌基膜。分泌酶基膜:(几丁酶、蛋白酶) 角质膜:上角质膜(或上表皮)、外角质膜(或外表皮)、内角质膜(或内表皮);2、蜕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虫体的增长, 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定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蜕皮现象,但昆虫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动物终生都可蜕皮。 三、由横纹肌组成的成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外骨骼(肌肉的附着点、起杠杆作用)、肌肉、关节相互配合,使运动更加迅速而强有力。 四、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心脏在消化道背方。 混合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中胚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习题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外骨骼 2、开管式循环 3、混合体腔 4、异律分节 5、马氏管 6、完全变态 二、判断题 1、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又称为血体腔。( ) 2、节肢动物身体最前一节称为顶节,相当于环节动物的口前叶。() 3、昆虫的咽侧体能分必蜕皮激素,胸腺能分泌保幼激素。() 4、节肢动物具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平滑肌。() 5、中国对虾的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开口在第一触角基部。( ) 6、鲎的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及鲎素。( ) 7、所有的蜘蛛都产丝,并都能织网。( ) 8、蝗虫的直肠垫是一种腺体。( ) 9、稻蝗的血液可以运输氧气、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 ) 10、蝗虫的一对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 ) 11、白蚁和蚂蚁同属于膜翅目。( ) 12、蚊类不仅吸食人体血液,还传播各种疾病,库蚊主要传播疟疾,按蚊主要传播丝虫病。( ) 13、蝎子的毒刺和蜈蚣的毒爪均位于身体的未端。( ) 三、填空 1、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主要是包被身体的角质膜,自外而内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 2、节肢动物蜕皮时,分泌的蜕皮液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酶。 3、节肢动物不仅分节,而且身体分部,多足纲的身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部组成,虾、蟹则由________和________部组成,蛛形纲的蜱螨目的头胸部与腹部________。昆虫纲 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4、昆虫或蜘蛛的排泄器官为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 5、节肢动物的体壁由内向外分为三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虾和蟹都属于________,有________对触角,用________呼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