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OC10(1)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OC10(1)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OC10(1)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OC10(1)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序文:

旅游是一个朝阳产业,它的经济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社会文化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通常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但两者都是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方面,在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劳动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历史上看,任何文化都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传统,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精神面貌的特征。民族文化的交流,能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促使社会历史的进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旅游,曾在人类历史上起过这种作用。因此,透彻剖析旅游活动的文化职能,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旅游活动的这种文化职能,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可

磨灭的功绩。在我国当今旅游业中,必将进一步卓有成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正文:

一从历史上看,旅游是造就人才、创造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殊手段

自古以来,旅游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社会活动,那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那既陌生又诱人的异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古往今来曾拨动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弦,使之为之跋山涉水、赴汤蹈火。旅游是勇敢者的活动,特别是古代的旅行,是智慧、意志、胆略、体力聚合而成的拼搏。历史上无数的旅游先驱者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自己的那番壮举后,获得了知识,深化了思想,取得了成就,它们为本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着举世瞩目、光辉灿烂的民

族文化。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回顾我们祖先无数次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到:某个人的一生若能四处游历,经风雨,见世面,那不管他出走的原因如何,游历的意图如何,往往在人的一生中留有深刻的烙印,常起着磨练思想、意志,陶冶性情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事业上的方向和成败。纵观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人,哪一个没有到广阔世界闯荡过?

下面,让我们追寻孔子、司马迁、李白等几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有过贡献的祖先的足迹。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为找寻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然而却遭到了各国统治者的冷落。在挫折面前,他得益于丰富的“旅游”经历。中年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研究各国的政治得失和典籍文化上,并刻苦读书,积一生熟思而得的政治主张,及游历中的耳闻目睹形成文学,传播于世。它的后半生倾心于兴办私学,“聚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相传孔子弟子3000,达者72。他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强调道德感化。相传,孔子晚年编定

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游历”的杰出成果,至今作为祖国的一份珍贵遗产,被今人所借鉴。

2.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丰功伟绩与其不平凡的旅游生涯紧密相关。

司马迁二十岁时,正值血气方刚,他开始了生平第一次远足。他游历了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亲自考察了传说中的“禹疏九江”等以及,经屈原流放地凭吊了屈原沉水之地——汨罗江。其后又至楚汉相争之地勘查,回至长安,作中郎官。

三十五岁时,他又受汉武帝派遣,到西南视察和安抚西南夷民,此行他又到过巴、蜀、笋、昆明等地。南征北战,使得他知识广博,阅历甚深,祖国的壮丽山河,陶冶出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对先古遗风,对百姓疾苦的时常体察,又使得他深刻地理解了幼年从师时书本上的某些教诲,如:他领悟出孔子作《春秋》时的苦衷与艰辛……后来,他在《史记》中写道,屈原房主,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志向崇高,以古代贤圣们为楷模,排除万难去搜集史料,呕心沥血,刻苦治学。即使在身陷囹圄,惨遭宫刑后,仍大义凛然,至死不悔,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用饱含着血和泪的文字,为后代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纵横三千年历史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气势波澜壮阔,有如滔滔东去的大江,奔腾澎湃,一些万里。今人读之,仍不胜感慨不已,思绪起伏。《史记》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3.王羲之

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据说,王羲之为了练一手独特风格的好书法,深明“欲练书法,功夫在书外”的道理。他曾经踏遍祖国的南北山河,融南方山河之秀丽,北方名岳之雄浑的精神于其落笔的神韵中,同时又吸取了魏晋诸书法家的精华之功,终居中国艺术之高峰。他的字“票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祖国的书法艺术。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4.李白、杜甫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名诗人,唐代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一生与山水为伴,与民间尘埃相依,在颠沛流离中凝炼了诗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绝世佳作。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一生中畅游了无数名山大川。在长安,李白曾为唐玄宗在宫里做诗,后因不肯“折腰事权贵”,受到排挤,最终被流放四川巫山一带。李白尚义任侠,矫有满天下,而又把友谊建立在“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的道义基础上。他愤世嫉俗,不齿于与满朝文武诸侯为伍,故将大量的时间,放情于山水,吟诗作赋。大自然的沐浴,加上浪漫主义的精神,使他胸襟开阔豪迈,这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浪漫派诗人的代表。他的写作特点是:以豪迈奔放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所以才能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势宏伟的诗篇。

杜甫在长安居住过十年,对朝政的黑暗有比较深刻的观察。后来先后到吴、越、齐、赵一带做了数十年的漫游。安史之乱期间,他携家带口,走在难民的队伍里,颠沛流离,以野果充饥,尝尽了一切逃难者所遭受的痛楚,此时的长安,以成为叛军的沦陷区,国破家

王志景象令世人惨不忍睹。诗人晚年又在江陵、长安、岳川、横传一代辗转流离,于悲凉终了此一生。大自然的纵情和历史的风暴磨练了杜甫,特别是内忧外患,使诗人获得了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在贫困交加的生活中,他寄情于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悲怆、催人泪下的诗篇。杜甫以沉雄浑厚的风格,深刻真挚的感情,锤炼凝重的语言,反映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在与人民的患难与共中,诗人现实主义的风格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李白比翼齐飞,风格各俱,开创一代诗风,成为我国古代诗坛上现实主义的代表。

5.以考察为目的而旅游的代表——徐霞客、李四光

旅游活动有助于人们事业上的成功,同时旅游活动从来就是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的一种手段。在中外旅游是上,以科学考察为目的,而参与旅游活动的学问家不乏其人,它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成绩。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明代的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便是代表。

徐霞客曾以旅游活动作为地理研究的手段,为科学考察事业奋斗中终生。他共出游十余次,年年春去秋归。51——55四年中,

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远游西南。

徐霞客一生游遍我国东半部16个省,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展了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其记载大都是正确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理工作者都由衷地感激这位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奠基人。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先古先圣们的感人业绩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的文化职能之一,就是有助于造就人才,创造发展文化财富。它可以将人们从狭小的夹缝中解脱出来,放眼广阔的大千世界,引导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增长阅历,陶冶情操。它能动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思维活跃畅想,才华得以抒展,为祖国、人民做出贡献。

二从历史上看,旅游是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旅游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媒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有着相互作用的。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曾有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反之,我国的民族文化又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如,盛唐文化。而旅游

活动在此显示出的媒介作用格外清晰。唐王朝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善于继承,而且能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我国与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汇集着各国的使节,各种身份的旅游家、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艺术家,王侯和官吏。他们带来了本国文化,又带回了中国古老的文明。

1.丝绸之路:

这时不能不提“丝绸之路”。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至安息,再从安息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它的建立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我们今天追忆祖先的功绩时,不应忘记开辟这条丝绸古道时的先行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等人。是他们艰苦跋涉,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从汉代起,外来的宗教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建立,使佛教和佛教艺术第一次经中亚传到西域,稍后又向东传播,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唐玄奘:

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中,僧人玄奘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唐玄奘是我国历史上终生致力于佛教研究的一位大旅游家。他深感佛学上“圣典隐晦,宗师异说”,为了深入研究佛学,他决心去天竺求取真经,便于贞观三年随着西域商队踏上征途,沿“丝绸之路”,出玉门关,经西域,过大漠,越雪山,经历千辛万苦,先到达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北部游学三年。最后到达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归国时玄奘带回佛经600多部,他和助手们陆续译出1300多卷。这些佛经原来在印度已经失传,他的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回到长安后,受唐太宗的委托,立即于慈恩寺(后改建为大雁塔)主持译经工作。他一生译经、论75部,1335卷,还将一些中国古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此外,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3.鉴真和尚:

在中日交流方面,鉴真起了很大作用。他应日本的邀请,先后出生入死6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鉴真除带去佛教的律宗和佛经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留下一卷《鉴上人秘方》的医术。同时,有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

可以看出,汉唐以来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中介作用,使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成为我国封建统治阶级肯定并发展为宗教文化,接着佛教及佛教文化又继续向东传入日本及东南亚等国,作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补充。由此可见,旅游的文化职能,在历史上已经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积极促使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4.伊斯兰教的传入:

除佛教外,外来的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对西北新疆各少数民族及回族等的影响更大。可以说伊斯兰教文化是构成我国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公元七世纪上半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各部,建立了强盛的阿拉伯帝国(大食)。大师和唐建立了友好关系。穆罕默德说:“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赞赏。随着阿拉伯人的来到,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也传入中国,并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5.基督教及马可波罗:

唐太宗时,基督教文化中的景教虽波斯人传到中国,在长安建有寺院,开始叫波斯寺,后改名大秦寺。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即刻于唐的珍贵文物。此碑为研究中西交往提供了极其罕见的资料,使研究世界史、宗教史的宝贵文物。

这时就必须提到马可波罗了,他对基督教传入中国做出过努力。据记载,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中国的大都(北京)。他赢得了忽必烈的新人,被委以重任,巡视各地和出使外国,传播西方文明,引进欧洲文化。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三年后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同狱犯人用法文将其口述的东方见闻记录下来,《马可波罗游记》就这样诞生了。这部游记轰动了整个欧洲,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古老的中国和神奇的东方,从而沟通了东西方的文明。

我们从上述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的事例中可以得出结论,即世界上的旅游活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世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得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的影映,又影响了其他国家文化的色彩,世界各民族文化就是这样共同前进。

6.太监郑和:

还有,中国明代的郑和,精通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且通阿拉伯

语。这位明朝太监也是位大旅游家。他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为发展我国同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和开展通商贸易,以及发展我国的航海和探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到过亚非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90年左右,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多年。郑和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峰。

结论:

总之,旅游的文化职能之二,即旅游对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渠道作用,曾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产生过积极影响。这种职能必将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与外国文化交流中,更加显示出其夺目的光彩。

三从近代和现代历史上看,旅游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倾向旅游活动发展到近代和现代,所涉及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内容更加广泛。近代许多封建国家的封建经济结构趋于解体,或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或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而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际间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日益激烈,因而旅游活动就常体现

出社会政治服务的倾向。

1.康、梁、严: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振兴中华,近100多年来,多少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抛头颅洒热血,远渡重洋,通过“游历”、“游学”,寻求医治祖国伤体的灵丹妙药。

清光绪时期戊戌变法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启蒙者——严复的人的青春年代,都曾有过游历、游学的经历。

2.先驱者——孙中山: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文(孙中山)先生多次远渡重洋,以求救国之道。他的动荡危险的生活,在《伦敦蒙难记》中有所记载。孙中山在所到达过的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里,考察了它们的政治制度,有些他视为先进的思想和政治见解的,都于他此后短暂的执政生涯和“三民主义”中有所借鉴。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思想,也被吸取进来发展成为国民党革命的政治纲领。

同时,通过遍游各国,他也悟出了各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出了一些虽非彻底,却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药方。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周恩来、白求恩、斯诺:

在现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有无数生动的实例向我们展示出,旅游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成功的经验,在陶冶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情操及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帮助国际友人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区分“延安”、“西安”的界限等方面,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周总理等老一代革命者,当年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大江歌罢掉头东”的壮志豪情,踏上留法“勤工俭学”的征途,此程的结果,建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外国友人中,我们深切怀念着加拿大的白求恩、美国朋友斯诺。

斯诺是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向神话一样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政权“探险”的外国人,始终关心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只身

一人进入陕北,开始了三个月的旅行、采访活动,写成《西行漫记》一书。它是第一部真实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区的实录性游记。文章向全世界宣告,在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和全人类的希望”。

纵观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上文化的发展,可以承认这样的结论:从古至今,旅游活动的确是创造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文化的渠道。而且旅游的这种文化职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领域里所影响的侧重面不同,有时体现出对一般的科技、文化的影响,有时则有明显地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倾向。旅游的这种文化职能的复杂性,应引起当今旅游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四现代国际旅游活动日趋重视民族文化的观赏倾向旅游活动发展到现代,已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并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现代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国际旅游业得以兴旺发达的前提。我国有着悠久的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但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旅游业,却起步很晚,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产物。为了使还处于幼年时期的我

国旅游业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科学研究,以便能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经营旅游业。

1.旅游是商品: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旅游活动已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已得到人们的承认。这是由于现代旅游业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出售,故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反映的结果。而人们却往往忽视其文化职能。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换。只有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旅游活动,才真正有生命力,才是保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依据。所以不能忽视旅游的文化职能。只有真正清醒地承认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并将文化内容作为满足游客的主要内容,才是对人类历史上旅游活动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才是有远见的旅游业经营者所应具备的战略眼光。

2.对具有充实的民族文化内容的旅游活动的向往和追求:长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文学艺术领域内,存在着一种没落、变态、腐朽的美学思潮,荒诞、怪异、色情的文学作品泛滥成

灾,腐蚀人们的灵魂。然而,发人深省的是,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的旅游业中,一种对具有充实的民族文化内容的旅游活动的向往和追求,正在日益明显的显示出来。这是人们对日趋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厌倦和不满。他们的心灵深处渴望真、善、美的甘露的滋补。这是一种清新和健康的倾向。生产力的发达激起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旅游的文化职能,使人们获得这些知识的特殊手段,因而它的这种功能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证实。

3.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游客,已得到国际上某些旅游企业家的重视,亦有不少人对此进行研究、考察、试验。人们欣慰地看到,旅游的文化职能已被逐渐发掘的今天,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创造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我国的故宫博物院。这一建筑群以其宏伟的规模、东方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和数以万计的珍宝吸引着对古老中国充满好奇和热爱的各方朋友。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城市——威尼斯,以其漫长的历史、十四、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贵族院落……使这座“水城”以每年几十倍于其城市人口

的游客接待量震惊世界。威尼斯是属于全世界的。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任重道远: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文化的真正瑰宝,只有在与外国的文化的交流与比较中才会大放异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越是发扬其民族特色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意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将得到更深的研究和更大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颇具东方特色的国家。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文化、壮丽山河,决定着我国的旅游实践活动必须与自己显著的文化特点相结合。因而,只有充分利用旅游的文化职能来兴办旅游业,才能使旅游业快速的发展。

我们应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使我们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我们还是有着强烈爱憎的民族,杭州的岳坟就是这种感情的鲜明写照。传说秦桧的后人曾发出过“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的感慨。

五结束语

从历史上看,旅游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就现实而论,对外开放政策、加入WTO组织、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国际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当人们在论及旅游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时,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影响只能是在批判继承的原则上的影响。但总之,我国的旅游业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

通过旅游传播、交流、发展文化能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展旅游事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及建立友谊,有利于各民族的逐渐融合。这对各种事业的实现必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o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O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O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材料二: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

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材料二中四个年龄段用户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文化体验游认可度在21~30岁这一年龄段最高,而后随年龄段增大而递减。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能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一)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富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 自20xx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旅游行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政府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

浅谈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

浅析中国自助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和潮流,自助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自助旅游在我国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发展仍然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对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针对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套的旅游方式,开始追求个性化旅游,所以对中国自助旅游现状以及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可以表述为“兴盛”。在今后几年中将会成为主流旅游方式,自助旅游涉及的其它产业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自助旅游将会走向国际化。所以热爱旅游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助旅游这种个性化的时尚旅游方式享受旅游,享受生活。 关键字:自助旅游现状发展趋势 一、自助旅游的简述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自助旅游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非常时尚和流行的旅游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很轻松的身处大自然之中,全程没有导游陪同并且表现个性化旅游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助旅游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精致和有特色的旅游形态,自助旅游这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追求体验和休闲的旅游新方式备受人们的青睐。自助旅游在方式上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自助旅游的自主性强,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独立自主的自由行动,自行的选择旅游的地点和时间以及方式。同时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旅途过程中根据爱好和心情随时调整行程或者改变行程,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其次是自助旅游有一定的计划性。在旅途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安排一切,是没有导游陪同的,所以说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度旅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助旅游和散客旅游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目的不一样,自助旅游比较注重纯旅游或消遣性的目的,不包括公务、商务和会议旅游以及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的旅游活动。 (二)自助旅游的类型 自助旅游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按照旅游目的划分,有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按旅游距离划分,旅游距离越长越远涉及的旅游产业越多,收入点越多,反之则少。还可以按照交通方式来划分,其中包括火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等各种方式。 (三)自助旅游的特点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学院、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陈冰洵 指导教师:冯军 完成时间:2014年 6 月

浅谈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以佛教为例 摘要: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文化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趋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旅游业的兴旺,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作用影响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一、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都是驰名中外的。由于佛教宗派众多,各有差异,加之,在一些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影响力较大的地区,非佛教朝拜目的的旅游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佛教信徒。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佛教信徒的节日,而且已经演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流行节日,因此,适当的利用佛教节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型战略主导产业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渭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的实施意见》和《渭源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确立了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和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强力推出“生态之源渭河源、文化之源首阳山、活力之源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区。并与渭河沿线天水、宝鸡、西安等7市区成立了渭河旅游联盟,签订了“渭河流域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加强了交流和合作,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域。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齐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产业开发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渭源文化旅游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了两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甘肃渭源华夏文

明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节,在兰州、西安召开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多渠道宣传推介渭源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渭源知名度。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举办书画专题讲座,为加强我县文化人才相互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目前,我县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4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3家(包括KTV),网吧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1家,艺术品经营3家,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3家,专业演出企业1个,出版物零售单位3家,印刷企业13家)。依托“渭河源”文化品牌,积极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目前,开发出了以灞陵桥为亮点的工艺品和渭源土特产为主的旅游商品。全县现有专业旅行社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家,新增旅游商店3家,主要生产有“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鹿血酒、土鸡蛋等土特产,“得林”牌系列中药材营养保健品,“渭井坊”牌系列酒,“绿源”牌蕨菜、卧龙头、苦苦菜等山野菜系列产品,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20XX年1至10月份,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0.27亿元,增速39.59%,文化产业投资额达到1.22亿元,文化从业人员累计达到1260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4.32万人次,旅游收入1.32亿元。人均消费385元,未发生重大(含)以上游客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 (三)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编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旅游文化的内容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除理论基础之外,旅游文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筑旅游文化。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走出去的学科,需要去亲身感受大量的优秀建筑。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应该走到哪,看到哪,不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 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对策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Since 21st Centu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in China is developed and produced a lot .The number of tourist area is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culture, people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just a blind development, imitate other scenic spots, with result in a similar landscape. This type of scenic spots is graduall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tr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hus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tourism resource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概述 (1)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