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中药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在我国古代中草药书籍当中,介绍药物时,先要表明其毒性,经过对中药毒性的深层次研究,在现代药学中,中药毒性理论获得了广泛应用,是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中药毒性;含义;认识;合理使用;现代发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1-01

1 中药毒性的含义

中药药性是指决定一种物质成为中药的性质或属性,是对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有毒无毒(毒性)作为药性之一,是中药治疗作用之外的,对(人体)正气损伤的“负效应”(不良反应是其表现)的认识,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广义的毒性概念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而明代张景岳的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义,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1.2 狭义的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那些含有有毒成份,药性峻猛,进入机体易致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的药物。

2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

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川南狼⑥,闹粉娘⑦,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 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 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doc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2.掌握小鼠附子中毒的表现。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了解药物毒性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制附子和生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作用 (二)分组,给药,观察动物附子中毒的表现,以及中毒潜伏期、死亡率(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动物中毒表现的描述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2.阐述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及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指导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分析了中药常见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论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的开发和中药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中药的毒性和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重视,而且药品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把这一工作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 药品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用药安全的一大隐患。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11%~26%,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 多万人次中,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 多万人,而死于药源性疾病和中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大约有20 万,中药的不良反应比例仅次于抗生素,名列第二,人们应该意识到,即使是中药,也是存在一定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因此,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 中药的毒性 国务院令第23 号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

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有毒苷类,有毒植物蛋白及毒素有关。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中毒反应:1.1 呼吸系统黄药子、雷公藤、乌头等可引起咳嗽、哮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2 循环系统如雷公藤、蟾酥、山豆根、乌头类、人参、斑蝥等可引起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减慢或增快、心律不齐、心音低沉或减弱、传导阻滞,房颤等。 1.3 消化系统雷公藤、蟾酥、枇杷叶、益母草、山慈菇、洋金花等可引起食欲不振、口苦恶心、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脾肿大、肝脏损伤以及中毒性肝炎等。 1.4 泌尿系统关木通、广防己、斑蝥、雷公藤、山豆根等可引起尿频、尿急、尿少、尿闭、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热、尿毒症、急性肾衰等。 1.5 血液系统天花粉、狼毒、洋金花、斑蝥等可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障,弥散性血管凝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1.6 神经系统洋金花、雷公藤、蟾酥、乌头、蓖麻子等可引起头晕、口麻、瞳孔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语言不清或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很多系统,包括: 2.1 呼吸系统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2.2 循环系统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古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多么好的中药他本是都是有毒性的,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古人道:毒,即药物的总称,治病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机能失常。一般药物书籍都标注了药物的实际毒性,比如大黄能活血化瘀,但它又导致腹泻。所以我们一般都采取中药配伍来达到增强治疗效能减轻副作用的目的。对于副作用,一般来说是已知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标注,并且一般较轻。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就可能会使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掩盖其具有的治疗作用。现今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超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包括中药),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人们往往对西药的不良反应比较注意,而且西药在药品说明书上也将不良反应标注得比较清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人们则不太关注。 中药不良反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中药制剂实际上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非纯中药制剂。日常购药,一定要当心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避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药成分的作用及使用禁忌而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黄帝内经》有大毒、小毒之说,《神农本草经》将中约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但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另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人限度地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毒性。因不懂中医或仅有一知半解就使用中药,未辨证用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讲究配伍,接下来我就对中药配伍做一简单解释。 中药七情:出单行外,均属配伍关系。 单行:用单位治病,例如独参汤可以治疗气虚气妥,南瓜子可以杀虫,黄芩可以清肺止咳; 相须:功效相似,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一种药为主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要功效; 相累:一种药的毒性被另一种消除了,例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能使另一种药的功效降,例如人参的补气作用被莱菔子削弱; 相反:两药合用,一种药会增强另一种药的毒性或者副作用,例如甘遂和甘草同用会使其毒性增强。 中药产牛不良反应还有诸多原因值得探讨。我国药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导致品种复杂混乱,容易引起中毒。此外,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从环境土壤中或水源中吸收有毒元素或农药残留的可能

毒性中药口诀

一、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川南狼⑥,闹粉娘⑦,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 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二、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 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关键词】中药;毒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缘中药多取材于绿色植物,许多人认为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有些健康人也长期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然近年来临床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渐受人们关注。为了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笔者就中药毒副作用做肤浅论述。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1]

1.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 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 川南狼⑥,闹粉娘⑦, 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 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 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对中药的认识

对中药的认识——安全用药 “是药三分毒”,这是从我国传统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认识。 然而,近年来很多关于中药使用的宣传,尤其是用于保健目的的宣传,却在大肆渲染“中药无毒论”。这种宣传是明显示错误的,容易误导患者和使消费者陷入中药毒性的漩涡中,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反果,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药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尽管中药是是天然物质,但天然物质不一定是无害的。它们发挥治疗作用是通过这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进入人体后与西药一样都要经过肝肾等途径代谢,自然也就存在药物的毒性问题,会有副作用。因此,产生中药毒性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 2、药物剂量 3、药物的贮存方法 4、药物的加工炮制过程 5、药物的配伍 6、药物剂型的影响 7、给药途径的影响 8、使用药物时间的长短 9、病人自身的体质,如年龄等影响。 所以,中成药说明书中会列出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

此外,中药的作用讲究辩证施治,合理组方,因人而异。 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芜,硫磺畏朴硝等。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阿胶滋腻,多食易伤胃,而且可能会上火。 除了中药本身之外,还存在一些中药的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一是没有掌握适应症,盲目按西医病名或症状用药。 二是不按照说明书用药,如六神丸(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温等功效的中成药)在孕早期服用可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易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后果。而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因其攻下、泻火之力较强,易致孕妇流产,如牛黄解毒片、片仔癀、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 三是超剂量用药和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如口服云南白药的成人一次用量0.2-0.3克,但临床用量有许多都超过0.5克,引起头晕、恶心哎吐、四肢厥冷,甚至造成肾衰。 四是与西药随意搭配使用,如安神补心胶囊不能和溴化物及碘化物同用,否则导致药源性肠炎,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混用易导致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应用中药时,一定要尽量遵守医师的嘱咐,不要随意改变用量和服法,也不要因为一种药有效,就长期服用。(可以举出一个有副作用或是用法不当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药圈:因*果制作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砒石(红砒、白砒) 内服0.03~0.075,入丸散用;外用研末撒、调敷或 入膏药中贴之。 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砒霜 内服0.009,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不能久服,口服、外用均可引起中毒。雄黄 内服0.05~0.1,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 水银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孕妇禁用。 红粉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成散剂或 制成药捻。 不可内服,外用也不可久用。 轻粉 内服0.1~0.2g/次,2次/日,多入丸散或入胶囊, 服后漱口;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 不可内服 白降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 红升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 生马钱子 0.3~0.6g,炮制后如丸散用。 不宜生服、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生川乌 一般炮制后用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生草乌 一般炮制后用 一般不内服。余下同生川乌。 生附子 内服3~15 孕妇禁用。余下同生川乌 雪上一枝蒿 内服研末,0.062~0.125;或浸酒外用,酒磨敷。 有剧毒,未经炮制不宜内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 生白附子 外用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 生半夏 内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研末以酒或醋调敷 孕妇慎用 生巴豆 外用适量,研末涂或捣烂用纱布包敷。 孕妇禁用;不可与牵牛子同用。 生千金子 内服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捣烂敷。 孕妇及体弱便溏者忌服 生甘遂 内服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生狼毒 熬膏外敷 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生藤黄 内服0.03~0.06g;外用适量 内服慎用 生天仙子 内服0.06~0.6g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洋金花 内服0.3~0.6g,宜入丸散或卷烟燃吸(分次服, 每天用量最多不超过1.5g);外用适量 青光眼、外感及痰热咳喘、心动过速 及高血压患者禁用。 闹羊花 内服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 洗或鲜品捣敷。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斑蝥 内服0.03~0.06g,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适量,研 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不宜大面积敷用。 有大毒,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青娘虫 内服0.05~0.1g;外用适量 体虚及孕妇忌服。 红娘虫 内服0.05~0.1g;外用适量。 体虚及孕妇忌服。 蟾酥 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孕妇禁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 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 【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4、解热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浅谈中药师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7651661.html, 浅谈中药师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作者:余磊 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2期 摘要:中药师价值的体现在于进入临床履行中药学服务职责,利用药学知识,协助医师提供合理化的用药指导。新医改之后,药学服务临床是世界上对药学的一种认可表现,我们将打破传统的药师服务态度,启用全新模式的药师服务理念。本文将针对中药师要中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师;中药学;应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医备受人们的关注,中医以及中药学是我国的国传统医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直被人们认可。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临床对中医中药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就是应用中药,而中药师的职责在于合理应用中药、安全用药,中药师要不断提高责任心,履行职责,保障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1 掌握临床中药学的重要作用 中药學新兴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其主修内容包括中药的合理应用以及安全性,并且在实施中药学服务过程中,要依据辨证应用,以此来保障中药的药效发挥到最佳,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临床中药师的地位 2.1 对中药的合理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药师服务临床,是目前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药师的工作范围较广,首先要掌握患者的综合情况,收集患者资料,并且积极参与患者病情的讨论,然后协助医生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药效以及安全性。中药的种类繁多,且配伍禁忌非常复杂,因此,中药师要熟知每种中药的药性、应用剂量、应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及时更新药物信息,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临床。另外,中药师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出现配伍错误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要保障临床中药的应用安全性。 2.2 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督 中药师的职责在于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与监督。中药师要熟练掌握新品中药的药理知识,并且对药物的应用于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一,中药师要严格控制中药质量,在进购或者接收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 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 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 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 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 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 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D.A和C E.A、B和C 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 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 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 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 D.皂甙 E.鞣质、有机酸 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 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 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川芎嗪 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 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 D.A和B E.A、B和C 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 A.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 D.A和B E.A、B和C 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 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 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 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 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 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 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 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 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 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安定 B.镇静 C.抗炎 D.抗惊厥 E.降温 18.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新橙皮甙 B.对羟福林 C.柚皮甙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程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总结: 【《中药学》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后思考题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有()、狭义之分?

广义。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 损害性。 三、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物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三级分类方法没有()? 中毒。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毒性是指什么?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二、现代药物毒性指的是什么?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毒药:一般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 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三、什么是剧毒药?

毒性中药材管理制度

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1.目的加强对毒性中药材的监督管理,防止毒性中药材流入非法渠道,根据《药品管理法》、《药 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95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四部委公布了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制定本规定。 2.范围麻醉药品、毒性中药材特殊管理药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全过程的管理,特殊药品安全 管理。 3.特殊管理药品指麻醉药品、毒性中药材、中药饮片。 3.1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 成麻醉药及指定的其他易成瘾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 3.1.1麻醉药品品种:醋托啡、乙酰阿法甲基芬太尼、醋美沙朵、阿芬太尼、烯丙罗定、阿醋美沙朵、 阿法美罗定、阿法美沙朵、阿法甲基芬太尼、阿法甲基硫代芬太尼、阿法罗定、阿尼利定、苄替啶、苄吗啡、倍醋美沙朵、倍他羟基芬太尼、倍他羟基-3-甲基芬太尼、倍他美罗定、倍他美沙朵、倍他罗定、贝齐米特、大麻与大麻树脂、氯尼他秦、古柯叶、可卡因*、可多克辛、罂粟秆浓缩物*、地索吗啡、右吗拉胺、地恩丙胺、二乙噻丁、地芬诺辛、二氢埃托啡*、双氢吗啡、地美沙朵、地美庚醇、二甲噻丁、吗苯丁酯、地芬诺酯*、地匹哌酮、羟蒂巴酚、芽子碱、乙甲噻丁、依托尼秦、埃托啡、依托利定、芬太尼*、呋替啶、海洛因、氢可酮、氢吗啡醇、氢吗啡酮、羟哌替啶、异美沙酮、凯托米酮、左美沙芬、左吗拉胺、左芬啡烷、左啡诺、美他佐辛、美沙酮*、美沙酮中间体、甲地索啡、甲二氢吗啡、3-甲基芬太尼、3-甲基硫代芬太尼、美托酮、吗拉胺中间体、吗哌利定、吗啡*、吗啡甲溴化物及其它五价氮吗啡衍生物、吗啡-N-氧化物、1-甲基-4-苯基-4-哌啶丙酸酯、麦罗啡、尼可吗啡、诺美沙朵、去甲左啡诺、去甲美沙酮、去甲吗啡、诺匹哌酮、阿片*、羟考酮*、羟吗啡酮、对氟芬太尼、1-苯乙基-4-苯基-4-哌啶乙酸酯、哌替啶*、哌替啶中间体A、哌替啶中间体B、哌替啶中间体C、苯吗庚酮、非那丙胺、非那佐辛、非诺啡烷、苯哌利定、匹米诺定、哌腈米特、罂粟壳*、普罗庚嗪、丙哌利定、消旋甲啡烷、消旋吗拉胺、消旋啡烷、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醋氢可酮、蒂巴因*、硫代芬太尼、替利定、三甲利定、醋氢可待因、布桂嗪*、可待因*、复方樟脑酊*、右丙氧芬*、双氢可待因*、乙基吗啡*、尼可待因、尼二氢可待因、去甲可待因、福尔可定*、丙吡兰、阿桔片、吗啡阿托品注射液(注:1.上述品种包括其可能存在的盐和单方制剂2.品种目录有*的麻醉药品为我国生产 及使用的品种) 3.2毒性中药材: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 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3.3毒性中药材、中药饮片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中药毒性认识

中药毒性认识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中药蕴含的巨大价值被进一步开发,中药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接纳。对于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将更有利于对中药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本文将从中药“毒性”含义解读,中药毒性普遍性、相对性认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使中药毒性应用于治病救人来浅述中药毒性。 谈毒性认识,首先要明白所谓中药“毒性”是什么意思。对“毒性”的解释,古今中医各不同。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应用的药物,也就是人们对我国传 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 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 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就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与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与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与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就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 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与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就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根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就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就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