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难忘的泼水节(1)

难忘的泼水节(1)

难忘的泼水节(1)
难忘的泼水节(1)

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 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分析】本文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 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 “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了傣族服装,“笑容满面的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课标表述】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3.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6.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与生活实际认识“泼、敲”等17 个生字,区别两个多音字“铺、盛”的不同用法;会写“忘、泼”等8 个生字。 2.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难忘、赶来、笑容满面”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品格。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铺” “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评价方案】 1. 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 2. 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目标1; 3. 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方式达成评价目标2; 4. 通过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3;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同学们,暑假里老师去了我国西南边陲——七彩云南, 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想看吗?最后定格在“泼水节”。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这是 哪个民族的活动吗?2.了解泼水节。 (1)关于“泼水节”你都知道什么?板书“泼水节” ,认读“泼” 。 (2)教师相机补充: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

11.难忘的泼水节(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五【展示交流讲解】 1.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2.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3. 龙船、花炮. 4.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5.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6.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7. 喜气洋洋,兴咼米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8. 课件出示: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9. 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10.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小结: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难忘的泼水节案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孟宪辉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燃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的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在教学中我抓住“火红火红”一词,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就像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抓住体现周总理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一词理解总理的和蔼可亲。在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词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让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总理和傣族人民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案例: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的那份热情 1、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是用哪些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中做上记号。 2、组织交流、汇报。 3、重点体会: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指导朗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提出和探问题: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用哪些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 质疑再探: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接着请三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读书的三个孩子都能抓住“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来表现。 板书设计:11、难忘的泼水节 泼水祝福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亲如一家

11、难忘的泼水节

11、难忘的泼水节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生字卡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敲鼓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难忘的泼水节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四面八方”、“笑容满面”造句。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3.学习用“先人物后背景”的方法观察图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这个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的黎旺城,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 此教学过程用课件《难忘的泼水节》中系列图片“泼水节”及视频“傣族的泼水节”辅助完成。

二、指导看图 出示大课文插图或叫学生看课本插图。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 2.除人物之外,图上还画了什么?(除了人物之外,图上还有撒了满地的花瓣和盛开的鲜花。)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音节的全部,要先拼读后直呼。 (2)指名中差生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2.读好长句。 (1)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尝试读好长句。 (2)检查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3)指导读长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停顿符号。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读好感叹句。 (1)找出感叹句。 (2)指导读好感叹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重音符号。 4.读重点段。 (1)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读一读。 (2)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读一读。 5.看课件的课文范读视频,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11难忘的泼水节

11难忘的泼水节 姜湾小学朱礼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方法:四步导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2、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趣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案:

(课件出示傣族的风土人情及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一)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课件出示生字,我会认和我会读,小老师领读。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②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③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④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②今年是指。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词语。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②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④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11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11 难忘的泼水节 1.会认12个字,会写10个字、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喜欢过春节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谈理由)是的,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傣族人民也有着与春节一样热烈而又温馨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一年一

度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兴奋不已。 2配乐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老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六、七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独特的魅力。 3观赏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谈感想) 4(课件出示课文7、8自然段)是啊,傣族人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许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学生读课题)[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5示题质疑: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吧。[板书:1961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周总理来了,老师相机板书:周总理)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汇报)

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1 1. 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洗面八方的客。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 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钹”,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笮一点,右是个发,水钹头发,钹钹钹。 3.教师播放傣族钹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钹水节的热烈场面。 谁知道钹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钹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釆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钹水节。 S.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钹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9.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钹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钹水节难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热闹。)“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读?(人们渴望见到总理,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人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用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44自然段 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自然段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及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情景。) 看图上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3画出这一段中描写总理动作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说明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和人民是一家人。) 4.小组学习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总理向傣族人民钹水,为人民祝福。傣族人民向周总理钹水,祝他健康长寿。) 5.齐读第6自然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把节日热烈、欢愉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及答案

17 难忘的泼水节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敲.门(qiāo qiào)长寿.(shòu zhòu)铺.满(bū pū)驶.入(chǐ shǐ)一碗.(wān wǎn)从容.(róng kōng)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忘()跑()泼() 今()思()炮()拨() 一串串一条条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傣族人民一边 ..向周总理泼水。 ..欢呼,一边 六、课文整体梳理。(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参考答案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g 二、令(口令)忘(忘记)跑(跑步)泼(泼水) 今(今天)思(思念)炮(大炮)拨(挑拨) 三、一串串花炮一串串葡萄一条条龙船一条条小鱼 四、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他们一边跑,一边喊。 六、1.× 2.√ 七、1.2 2.略 3.② 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课件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课件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师随机板书“傣族”,简介: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

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板书“泼水节”。学习生字“泼”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随机正音。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 2.同桌互读,指名读,正音。 3.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 凤凰指名读,出示凤凰花图片,填空:()的凤凰花。 比较:火红与火红火红的区别。 认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理解“一年一度”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以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对傣族的泼水节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加强了学生口语表达和词语积累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学生识字、读词。 【三】教学难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看图说话,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好听吗?……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几幅图片,谁来猜猜看,他们是什么民族? 师:我看到了一个姑娘穿着,谁能像我这样介绍…… 师:对,这是傣族。大家都知道,傣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就是——泼水节。(板书:泼水节) (注意读音,再看字型,并强调第四笔的笔画) 2、拓展说话: 师:关于泼水节你还了解了哪些?…… 师:可是 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特别的难忘。(板书:难忘的)师:为什么难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和氛围。设计说话的训练点,对泼水节有个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请小朋友放开声来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书本翻到第76页,开始读吧…… 2、认字词。 (1)字 师:课文中师生字都会认了吗?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泼族民度敲龙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 师:去掉拼音了还认识吗?……(开火车) 师: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生分享识字方法。 (2)词 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当中,大家还能认识吗?看谁读得最准确。 生词:泼水民族年度敲打龙船驶过踩着周恩来端水盛满蘸水饭碗祝福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3、指名接读课文 师:生字词放到课文中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小朋友来接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认、交流识字方法等,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词组和句子 师:课文中还有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呢,老师找到了几个,一起来欣赏……(一人读完,后齐读) (1)词组: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师:如果我去掉括号中的词,你还可以填哪些词语? (2)词组拓展:火红火红的()…… (3)句子:师:还多很更美的句子,老师找出了四句,请大家在书中把它们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读一读。……你喜欢哪个句子,就读哪个句子。 句1: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句2: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课文 11 难忘的泼水节1篇

课文 11 难忘的泼水节(1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 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 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 重点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1.泼水节的录象。 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 3.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象导入4′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 识字 4′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⒋同学们真能干,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生字的吗?

⒋①我预习了课文,我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了。②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一个咖啡店,我总看到咖啡这两个字,我就认识这两个字了。③我把生字编成小谜语来记,说两个给大家猜猜吧:依山而立(端);因为有心(恩)。 朗读感悟14′ ⒈这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 ⒉小朋友请你和我们一起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参赛人员信息 姓名叶元辉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心小学 联系地址佛山市北滘双桥路 邮政编码528311 注:案例见第二页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习课文,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本课教学】 1、面向学生:小学生(二年级) 2、学科:语文 【设计理念】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五)17难忘的泼水节(第2课 时)人教(部编版)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泼、族”等17个生字,会写“忘、穿、令”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导入

1.读词语,把词语读准确。 2.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请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欢迎总理 1.过渡:得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高兴极了,请你用横线划出他们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一个“赶”字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把体会到的再来读一读。 预设(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撒满了凤凰花花瓣”:花瓣多而美,特别隆重。 ②换词比较。“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哪个好?为什么? “一条条”和“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闹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了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周总理而准备的。 3.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

11难忘的泼水节

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难忘的泼水节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 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恩”上半部不是“田”;“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凤”不要写成“风”;“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三、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1.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 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 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四、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请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 6 月24 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祝贺语,并举一两个例 子。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二年级语文上学期难忘的泼水节(完美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 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教师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 4.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 5.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6.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7.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 (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8.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9.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泼(泼洒)(泼水) 度(度过)(一年一度) 敲(敲门)(敲打) 龙(龙舟)(龙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原文】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生字,并能组词。从“我会认”的生字中自由挑选2—3个生字组词并能说一句话。 2、给“我会写”的生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一些同音字,以免学生混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2分钟)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生齐读课题。(指导生读出温情的语气来) 什么是泼水节呢?出示图片,师进行解说: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放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就成了难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进行汇报展示。(10分钟) 1、读读我最棒。(2分钟)出示大屏幕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jīn guàkāfēi cǎi 凤凰傣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蘸寿 2、说说我能行。(3分钟)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jīn guàkāfēi cǎi 凤凰傣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蘸寿 3、词语对对碰。(3分钟) 龙恩寿柏泼特敬鲜脚度 4、美文大放送。(2分钟) 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小组内检查纠正。 三、图文对照,品读课文。(28分) 过渡语:伴着凤凰花的花香,踏着象脚鼓的鼓点,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泼水节。 1、生观看视频。(5分钟)(谁的眼睛最亮,看得最认真,一会儿老师可要出题目考大家的) 师:傣族人民都用什么方式在庆祝泼水节?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生汇报交

难忘的泼水节(周邦升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4.随读生只要求能读懂课文。 导学重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导学难点: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傣族风俗习惯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检查预学案 1、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2、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傣族的风俗习惯。 导学案: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