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常听同行们说:“这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的确,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就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加之,新课程的推进实施,更使语文课的教法异彩纷呈。一时间,各种新的教法,观摩课纷纷登台亮相,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更使得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何在。

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真正读懂文本,摒弃《教师教学用书》一统课堂的备课方式,建立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

多年来,语文教师总是以《教师教学用书》作为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参上讲的,上课一定讲;教参上怎样讲,上课就怎样讲。与《教师教学用书》保持高度一致。教师成为知识的“二传手”和“搬运工”,将上《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搬运给学生。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常常是“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找不到切入文章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入手点。久而久之,就形成离开《教师教学用书》就无法上课,也不知道该向学生教些什么,该让学生学些什么的可悲状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本身都是稀里糊涂的,又怎能让学生洞若观火?又何谈使学生兴趣盎然?

笔者认为要搞好语文教学,教师的第一要务是真正读懂文本,让《教师教学用书》退位,建立自己的思维空间。拿到一篇文章,小到字词的意义,用典的出处,大到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文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重要性得以提升。知识来自于知识,也服务于生活。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力度,会让小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也会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开展生活化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学习,更能让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培养。 标签: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方法 前言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现实为背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元素引进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解放出来,更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全面。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目标,让生活与学科学习得以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讲解。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观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互动与接触,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位小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小学生的能力与潜能是不可估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方法较为单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潜能也不能完全发掘出来。生活化的课堂,往往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小学生的特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方法 促进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语文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10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10 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张伟“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将面对死亡。‘倔强’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单层面的,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却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马背上’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是‘倔强’不能比拟的。”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不唯上。就是不唯专家、领导和权威。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应从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黄河象》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师就以“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为题,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脚踩着一块石头”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同是一样的结论,不是“唯”科学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构,所得是多方面的。不唯课堂。好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也“仅是一个例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课文,抓住“信息”这一关注点,以“‘卡通’世界”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深化了内容,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取得课堂内、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A 有效教学 (一)有效备课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1、设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课堂导入,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各异。这就意味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的加以运用。我上课经常采用谈话式导入、设置情景式导入、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简笔画式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及游戏式导入等。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就更注重他们对句子的掌握,课堂导入我常设置与他们生活情景有关的生活情景导入,让他们在情景中学习表演、语文对话。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重生活、重实用、重参与、重变化多样以及重

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要注重多听、多说。所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常侧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场景。如在三年级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全班的学生名字,我设计了一个交朋友的小游戏,看看班上谁是小小外交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情境性,也让孩子们广泛参与了,做到了有效教学的方法设计。 3、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符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活化、吃通、吃透教材。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应试目标的弊端,那就是空而不准,乱而不细,大而不实,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走进教材和学生,着实提炼,肯下功夫。我认为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就算在课堂有什么意外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创造性的调整,只要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不偏不离,它就不失为一堂有效的课。 (二)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控是活化课堂教学、焕起课堂生命力保障。 1、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美的语音语调,纯正的口语,是吸引学生的资本,当然还有教师自身的个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会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自然而然也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 发表时间:2013-10-14T15:54:59.450Z 来源:作者:吴幼茹[导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吴幼茹福建省泉州市临海小学362000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生命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 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感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了。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去分析课文、提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教师的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生命课堂是体现互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多向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师生互动。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荷叶圆圆》一课第五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小鱼儿为什么也喜欢荷叶”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创设情境,举起一张大大的荷叶,轻轻地摇曳着,深情地对小朋友说:“现在,老师就是荷叶姐姐,喜欢我的小鱼儿们上来吧。” 于是,小鱼儿犹如一粒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教师,兜兜转转,摇摇曳曳。“小鱼儿,你们都在我荷叶下面干什么呢?”他们唧唧喳喳地,有的说在捉迷藏,有的说在跳舞,有的说在丢手绢……我风趣地说:“难怪溅了我一身的水花!”美丽的荷塘,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追逐嬉戏——奏响了和谐的天籁之音、自然之音、人性之音。 2.生本互动。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我要求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不能喝到水。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可见绿色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3.生生互动。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鸭妈妈不是好妈妈,她让小鸭子自己去游泳,遇到危险怎么办”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鸭妈妈到底是不是好妈妈?”于是,一场课堂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导读:本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明慧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中学)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感谢国培提供了“影子教师”培训,二十多天的影子学校生活,老师们一起合作,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听影子学校老师和靶子学员的课,对如何上好一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充分备课 余映潮先生在他的讲座中提到“备课永远是广泛积累的绝佳机会”。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是备课,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他在讲《祝福》时,查阅200多篇关于《祝福》的文献资料,讲《夸父逐日》查阅十多万字的资料;刘丽丽老师讲《答谢中书书》时查阅资料,并作了抄摘,所用16K白纸达到了15页,抄写教案四遍,重点、难点分别用红色、蓝色的笔作了标注,详细又明确,足见他们对备课的重视,一堂好课与老师充分备课是分不开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说,会上课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多少种学习方法。听了不少河北师大附中老师的课,深

切地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重视。 1.阅读法 周智华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一每分钟500字;初二每分钟600字;初三每分钟700字。面对刚进校的学生,在《我的老师》这一课中,要求不出声、不跳读、不回读。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周老师鼓励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引用《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勾画法 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整体感知文意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快速看课文,并将与三个问题有关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上经常用到,却往往被老师忽略,但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细节着眼。 3.“三步走”法 “三步走”是一读二划三写。在品味语言时,代老师采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精美,又让他们勾画句子引起注意,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看似简单的三步,却是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长期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 4.扩展延伸法 董瑞芳老师在《芦花荡》教学中,介绍作者孙犁时,讲“荷花淀派”,延伸到“山药蛋派”。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上,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发表时间:2010-01-21T13:56:49.7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智洁(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1.1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全员参与;为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体现出:“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练一练、评一评,帮一帮”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自主和谐与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竞争、合作;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练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获得成功愉悦中得到发展。 1.2 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因素,也是学生成功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应努力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魅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语文课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3 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样一来,学生的练习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 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模仿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自练法、分析法、助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使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 2.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教学课文《司马光》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司马光在当时的情况下,举起大石头把大水缸砸破,让水从缸里流出来,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还能想出其他什么好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学生各抒己见。 低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课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课、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经验的禁锢,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 3.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均是以抽象的形态存在的,而这些抽象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求发展的个体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循序发展。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脚踏实地”探究。一次,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在于更好地促进血身份对语文的理解,从而丰富探究活动的内涵。因此,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多项交流,不只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还有同学间的多项交流,同时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控,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收稿日期:2009-10-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摘要:评价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标明确,教法得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键字:宽松和谐、全员发展、学以致用、五实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奥秘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地导入课文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最佳的方式。例如:⑴由复习相关知识导入课文。⑵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复述课文。⑶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⑷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又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课堂形式力求活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多种感官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是,大脑不以此种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思维神经未梢上,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人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时,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产生厌倦感,若任其加深,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时也会走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是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课文材料来让学生复述,而是不断采取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探索有活力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⑴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⑵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⑶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⑷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艺术手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艺术手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该如何让语文课闪现艺术之美呢?其实,艺术细胞无处不在,它时时处处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在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融于艺术手段,定会使教学美化,课堂活跃。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乳交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生活化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

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 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 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 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 主体,并不排斥“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八年级课堂教学阐释 刘自学 关键词:活动激情收获 有不少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不积极举手发言,更不要说有什么激情;课后感觉没什么大的收获——总之觉得上语文课的意义不是很大。然而,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感觉却与之截然相反。 到八年级,我针对学生语文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堂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现代文教学,首先,每堂课开始进行5-10分钟的练字(针对学生书写凌乱),目的是:写工整,求速度,求美观,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写字有意识地注意,纠正无意识信手乱画。其次是10分钟的设疑,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此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是什么,二是朗读精美段落或其他段落(自选或师选)。然后是20分钟的具体设疑、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最后是教师5-10分钟的总结补充。当然了,各个时间段不是死的,可根据情况灵活机动。这样的课堂结构设置的最大优点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觉、自主地活动起来,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教师是总指挥、总调度,学生在“浴血奋战”,使出全力消灭学习中的敌人,攻破一个个堡垒。有人可能会问:你说得是不是太好听了?若学生不上你的钩怎么办?告诉大家,每一个钩上都有一个

相同的锈耳,那就是分数。人们常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错,我正是抓住了学生对分数的观注,通过它来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的。不过,我所实施的不是那种学生讨厌的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而是学生喜欢的,震撼其心灵的时时考,处处考。——那就是课堂发言计分制。 美国哈佛大学学生成绩认定分两部分,期末考试占50%,平时课堂上的发言占50%。它不只是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我们现在的评价只是注重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即结果,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过程,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一锤定音的背后一定会潜伏各种危机。电视连续据《世纪之约》有两个代码给了我深刻的启示,那就是QA、QC。QC是质量认证体系、质量管理,这个大多数人了解,而QA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就连新版《现代汉语辞典》中也没有它的解释,QA是过程认证体系。外国公司质检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地重视,而中国人只管结果是怎样的。但我们知道,只看“结果”是不行的,因为有时候这种“结果”里面蕴藏着非常大的隐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许多的豆腐碴工程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所以外国的质检代表才要求那样严格,而许多的中国工人,甚至是高级工人是那样地不理解。只有雷默(《世纪之约》的主人公),这个思想前围,富有开拓精神、能虚心学、善于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 松江四中范蕾 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个性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1:对母亲的思念。 生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3:赞颂母爱。

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 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展示三个质疑问题: 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联 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 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 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 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 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 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质疑。(生讨论交流) 《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支玉恒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二)靳家彦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