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药之板蓝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药之板蓝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药之板蓝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药之板蓝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药之板蓝根

《新修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dica Fort. 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与应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头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等多种热毒炽盛之证。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或温病初起有上述证候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治大头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等证,常配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如普济消毒饮。

治流行性感冒:辅仁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靛苷、靛蓝、靛玉红、菘蓝苷B 等。具有

抗菌、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增强等作用。

清热解毒药之紫花地丁

【药用】本品为菫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入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濒湖《纲目》称其苦辛寒,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然辛凉散肿,长於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焮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本草正义》)

【临床应用】用于疔疮热毒、痈肿发背等症。紫花地丁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内服多配合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鲜地丁草捣烂外敷疮痈局部。

【处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净,晒干,切碎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至一两;新鲜的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外敷适量。

【附药】犁头草:菫(jin )菜科菫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犁头草的全草。性味淡凉。功用与地丁草同,现习惯上常与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如无,可用鲜紫花地丁)、鲜连钱草、鲜野菊叶各一大把,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取汁约150?200毫升,一次内服;余渣加少量冷开水,使它湿润,敷在伤处。如症重、体弱,可隔八小时再照上述剂量内服一次。服药后不可喝热水、吃热食。

紫花地丁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对血热壅滞、红肿焮痛的疮痈、丹毒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除用于疮痈热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伤;紫

花地丁与犁头草形态相似,功效相同,故习惯上两者常混用;地丁有紫、黄两种;紫花地丁简称地丁草,黄花地丁即蒲公英。两种地丁草均能清热解毒而疗疮肿,故在治疗疮痈肿毒时,两药经常同用。但紫花地丁清解疮毒之力较强,宜治疔肿,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肿散结之力较大,宜治乳痈,且应用范围亦较为广泛。

【方剂举例】紫花地丁散《证治准绳》:紫花地丁、当归、大黄、赤芍药、金银花、黄耆、甘草。治诸疮肿痛。

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紫花地丁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不但可以配合备注中所说的银花、连翘、野菊花等药材同用, 更可与败酱草和黄芪同用,不但加强紫花地丁的消肿、治痈等效力时还起到一个托毒的功效。可谓之一举两得啊。

紫花地丁配伍蒲公英:二者均可清热解毒消肿。紫花地丁解毒力强,尤除疔毒;蒲公英兼可疏肝散滞,善治乳痈。二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功效,用於治疗乳痈、及其他外科阳证疮疡。

紫花地丁配伍野菊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配伍应用、

效用更强,用於治疗热毒炽盛之蛇头疔、红丝疔及多种外科阳证疾病。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1) 细辛的性味是: ? A、辛,微温? B、辛、甘,微温?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E、以上均不是?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 A、白芷?B、藁本?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 A、桂枝? B、荆芥?C、防风 D、麻黄?E、羌活?答案D?(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B、木通、? C、麻黄?D、茯苓? E、白术?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答案B?(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B、厚朴?C、砂仁 D、紫苏?E、香薷?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 A、发汗平喘 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 D、发汗通阳? E、祛风胜湿?答案 C (14)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E、防风、?答案D (15)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 D ?(16)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答案E (17)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 ?A、细辛?B、羌活?C、桂枝 D、白芷 ' ? E、荆芥?答案 E (18)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白芷?B、防风? C、荆芥?D、羌活? E、紫苏?答案 D ?(19)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答案 D (20) “风家润剂”指何药? A、麻黄?B、桂枝?C、紫苏? D、羌活? E、防风?答案 E ?(21) 风寒所致巅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清热解毒药物善于清解热毒和火毒。比较适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疼,热毒下痢,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时疫热病等。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草药、清热解毒类中草药、清热燥湿类中草药和清热凉血类中草药四类。 清热解毒药名称 别名

归经 功效 适应症 用量 注意事项 丁癸草 苍蝇翼 甘凉 肝 解毒,祛瘀 感冒,高烧,肝炎,目赤 10-30 了哥王 九信草,山豆了 微寒,辛,苦,大毒 消炎,散瘀,下气,破积 支气管炎,淋巴结炎,跌打损伤,肝腹水

煎药宜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 七叶一枝花 蚤休,红重楼 辛,微苦,寒,小毒 心肝 消肿止痛,平喘止咳,解毒 腮腺炎,带状疱疹,支气管炎,脱肛,淋巴结核3-10 孕妇忌服 生地 干地黄 甘苦凉 心肝肾 滋阴养血,温中下气 胎动不安,月经不调,崩漏,吐血 10-18 泄泻者慎服 地不容

地芙蓉,地乌龟 辛苦寒,小毒 祛痰,止痛,解毒 疟疾,胃痛,神经衰弱,肠胃炎, 1.5-4 血气虚者忌服 大血藤 红血藤,五花七 苦平 肝,大肠 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消肿 阑尾炎,疳积,跌打损伤,月经不调9-18 孕妇不宜多服 大青叶 苦寒 心肝肾 解毒,凉血止血,祛瘀积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清热解毒的中药配方,竟然有这么多!

清热解毒的中药配方,竟然有这么多! 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质量不免有了新的提高,这是好事,但坏事也出现了,上火最为常见。中医介绍,白藓皮、红藤、半枝莲、土茯苓等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效果,可以放心食用。 ★1、白藓皮【性味】苦、寒。【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配苍术、银花、苦参治皮肤疮疡或皮肤瘙痒;配防风、白蒺藜、乌梢蛇等,治慢性湿疹、荨麻疹;也可用于黄疸,常配茵陈;用于风湿热痹,常配银花藤、威灵仙等。【用法】5~10克。外用适量。 ★2、红藤【性味】苦、微寒。【功用】清热解毒:用于肠痈腹痛(急性阑尾炎),常配丹皮、大黄、桃仁、元明粉、瓜蒌仁、赤芍;用于乳痈,常配银花、贝母、蒲公英、夏枯草、连翘、花粉。【用法】10~15克。

★3、半枝莲【性味】微苦、寒。【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疮痈肿毒;蛇虫咬伤。【用法】10~30克。 ★4、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功用】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疮痈,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疮疡、湿疹,常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前人多用于梅毒。【用法】15~60克。 5、山豆根【性味】苦、寒。【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用法】6~10克。 6、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功用】清热解毒,熄风定惊:用于疮疡痈毒、各种脓毒败血症以及小儿高热惊风等。亦可用于肺热咳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之

咳嗽痰黄。【用法】5~10克。 7、败酱草【性味】辛、苦、微寒。【功用】(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痈肿及急性阑尾炎,常配薏苡仁、银花。(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对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用法】6~15克。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 (1) 细辛的性味是: A. 辛,微温 B.辛、甘,微温 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白芷 B.藁本 C.苍耳子 D. 辛夷 E.细辛 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 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 肺气不宣咳嗽 D. 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桂枝 B.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 答案 D

(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 B (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 B (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 温通经络 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 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 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 B.厚朴 C.砂仁 D.紫苏 E.香薷 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中药 清热解毒药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中药02-4清热解毒药.txt 金银花 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本品甘寒质轻,疏透芳香,主入肺、胃,兼入大肠,为清解疏散之品。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3、热毒泻痢。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降血脂、利胆、保肝、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艾滋病毒、抗瘤等作用。 连翘 木樨科连翘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本品苦而微寒,质轻浮散,主入心、肺,兼能入胆。既善清热解毒,又能疏透消散,还兼利尿素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 3、热淋涩痛。 蒲公英 菊科蒲公英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根全草。 苦、甘,寒。归肝、胃经。 本品苦甘而寒,入胃、肝经。既能清解热毒而消痈肿,又能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最佳,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湿热黄疸、淋痛等。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3、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本品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叶片。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本品味苦大寒,入心、肺、胃经,清泄解毒力强。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血消斑,还善利咽消肿,善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1、温病热入血分之高热、神昏、发斑。 2、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痄腮,痈肿疮毒。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促进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及抑制心肌收缩等作用。 板蓝根 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根。 苦、寒。归心、胃经。 本品苦寒,归入、胃经,功与大青叶相似,尤善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 2、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 牛黄 牛科牛的胆结石。 苦,凉。归肝、心经。 本品苦凉,归肝、心经,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1、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 2、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3、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牛黄配珍珠:牛黄苦凉,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珍珠咸寒,功能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两药相合,治咽喉肿烂、口舌生疮,有清热解毒生肌之效;治痰热神昏、中风痰迷,有清心凉肝、化痰开窍之功。 本品有抗病毒、抗炎、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毒、调节胆汁排泄及保肝等作用。 鱼腥草 三白草科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辛,微寒。归肺经。 本品辛寒质轻,专入肺经。既善清解透达,功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为治肺痈之要药;又兼通利,兼能利尿通淋,为治热淋涩痛所常用。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1、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 2、热毒疮疡,湿热泻痢。 3、热淋涩痛。 入汤剂不宜久煎。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利尿、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等作用。

清热解毒药抗感染的药理作用

综述 清热解毒药抗感染的药理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010017) 杨 曼关键词 清热解毒药 抗菌 抗病毒 抗炎解热 清热解毒药运用甚广,近年来对一些感染性疾病,使用中草药治疗方案日益增多。现代研究初步证明,清热解毒药主要有下述药理作用1!。 一、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病原微生物可视为外邪,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各器官的生长繁殖,能造成多种组织损伤和功能活动的改变。 1 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药物和清热解毒药复方都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强度各不相同,如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苦参等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都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秦皮、银花、知母、黄芩、黄柏及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等对淋病双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知母、蒲公英、黄柏有抗变形链球菌作用;黄连、黄芩、秦皮等对幽门和空肠弯曲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连、黄柏、黄芩、银花、连翘、苦参、栀子等对多种致病性的皮肤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有小蘖碱、黄芩素、氯原酸、异氯原酸、木犀草素、葵酰乙醛、秦皮乙素、紫草素、苦参碱和穿心莲内酯等。 复方清热解毒剂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较单味清热解毒药疗效更为确切。中医学这类方剂甚多,只要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如近年来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由黄芩、双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提取研制的双黄连粉针剂用于感染痢疾杆菌之急性细菌性痢疾有抑杀肠道细菌的作用,较之西药有疗效迅速可靠、无副作用等特点,而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率可达到91.38%,且无毒副作用及产生耐药性的弊病2!;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细菌性脓胸显效率较高,治愈率可达83%3!及由黄芩、菊花、冰片等组方的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的目炎灵眼药水治疗细菌性角膜炎,治愈率达95.8%,疗效并不低于西药卡那霉素4!等。 2 抗病毒作用 体外试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不少的清热解毒药及其复方对多种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银花、连翘、黄芩、牡丹皮、赤芍、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地骨皮、紫草、野菊花、射干、青蒿素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京科68-1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蒲公英、败酱草、夏枯草、赤芍、银花等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大青叶对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赤芍对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夏枯草、栀子、蚤休、半枝莲等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效;用免疫电泳(CIEP)法测得,黄芩、赤芍、马勃、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半枝莲、知母、连翘、鱼腥草等对乙肝抗原有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苦参碱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近年来还发现黄连、黄芩、生地、蒲公英还能诱发干扰素,阻碍病毒复制;紫花地丁、黄连、紫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夏枯草等还有抑制艾滋病毒(H IV)作用,黄芩对H IV逆转录酶的抑制作用也很强。如临床证明,由黄芩、双花、栀子、板蓝根等主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清开灵对上呼吸道感染病毒、EB 病毒、柯萨奇A组1-6、8、10和22型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性感染的双

清热解毒中草药

白藓皮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配苍术、银花、苦参治皮肤疮疡或皮肤瘙痒;配防风、白蒺藜、乌梢蛇等,治慢性湿疹、荨麻疹;也可用于黄疸,常配茵陈;用于风湿热痹,常配银花藤、威灵仙等。 【用法】 5~10克。外用适量。 红藤 【性味】苦、微寒。 【功用】清热解毒:用于肠痈腹痛(急性阑尾炎),常配丹皮、大黄、桃仁、元明粉、瓜蒌仁、赤芍;用于乳痈,常配银花、贝母、蒲公英、夏枯草、连翘、花粉。 【用法】 10~15克。 半枝莲 【性味】微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疮痈肿毒;蛇虫咬伤。 【用法】 10~30克。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疮痈,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疮疡、湿疹,常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前人多用于梅毒。 【用法】 15~60克。 山豆根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 【用法】 6~10克。 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功用】清热解毒,熄风定惊:用于疮疡痈毒、各种脓毒败血症以及小儿高热惊风等。亦可用于肺热咳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痰黄。 【用法】 5~10克。 败酱草 【性味】辛、苦、微寒。 【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痈肿及急性阑尾炎,常配薏苡仁、银花。 (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对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

【用法】 6~15克。 白头翁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品为止痢要药,用于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疾,常配黄连、秦皮。 【用法】 6~15克。 马齿苋 【性味】酸、寒。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用法】 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山慈菇 【性味】辛、甘、寒。有小毒。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肿瘤以及毒蛇咬伤。 【用法】 3~6克。 穿心莲 【性味】苦、寒。

清热解毒中草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菊花、败酱草、射干都可以。主要还是 要看你属于什么火,要辩证的,不要乱喝。我一般会泡些栀子、蒲公英、菊花喝。栀子能泻 三焦火热,而且不会很燥。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 止血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而要泡水一般可以用金银花,或者菊花 板蓝根等!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紫花地丁 穿心莲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青黛 +凉血止痢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 药) +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凉血 +凉血,燥湿 +利咽 +利咽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 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 中成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和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四类? 一,清热泻火类中成药 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火热偏盛于三焦,脏腑,五官,症见 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牙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此类中成药品种繁多,按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清上焦头目实火者,代表中成药有上清丸;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等;清肝胆火者,代表中成药有 龙胆泻肝丸等;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胃黄连丸等;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导赤丸等;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肺抑火丸等?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或热炽盛,化为热毒,熏肌蚀肤,深入脏腑,发于官窍,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痛,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代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 三,清热燥湿类中成药 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具有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湿热内蕴,湿邪化热所致诸症?如湿热蕴结大肠之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代 表中成药有葛根苓连片等?湿热蕴结膀胱之淋证,症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不爽,尿道刺痛,痛引小腹,或尿血,甚或癃闭不通?代表中成药有金沙五淋丸等?肝

常见的清热解毒药

常见的清热解毒药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清热解毒药》的内容,具体内容:清热解毒药物是大家经常需要的,那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常用的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1、板蓝... 清热解毒药物是大家经常需要的,那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常用的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1、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疱疹等。板蓝根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也能缓解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板蓝根还被用来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是抑菌的主要成分。连翘还有抗炎、利尿和强心的作用。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连翘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3、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4、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其性寒,味甘、淡。功能为凉血、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等症。地骨皮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 5、玄参: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 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6、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7、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热解毒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热毒,是郁火、邪热郁结日久而成为热毒,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不及时进行处理,郁久不散,也能导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瘀滞等病理变化。《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生火,火性燥动,是发生疮疡的根本。刘元素谓:"疮疡者,火之属。""六气皆可化火"。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热性病症的主要原因。关于火的生理,古人称"少火生气,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A1型题 (2)细辛的功效是: A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 D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_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C (3)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 .苍耳子 B .辛夷 C.白芷 D .细辛 E.以上均不是答案D (4)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 .白芷 B .藁本 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 ?答案E (5)解表药主要用于: ,A .风寒或风热表证 .B .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 _ 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_ E.风湿性关节疼痛答案A (6)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 .桂枝 B .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答案D

精选文库 E.白术 答案C (8)桂枝的功效是: A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B丨 (9)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 .麻黄 B .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 (10)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温通经络■ B .温经散苻 C.温经通阳 D .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C.赤芍 D.桂枝 E.有B金答案D (12)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 .生姜 B .厚朴 C.砂仁 D .紫苏 E.香薷 答案D

精选文库 (13)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B .发汗利水 C.发表行气 D .发汗通卩厂 E.祛风胜湿~ 答案C ■ (14)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 B .桂枝 C.荆芥 (15)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 .荆芥 B .紫苏I C.生姜 D .香薷 E.白芷 答案D (16)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A .桂枝 B .紫苏 C.羌活 D .麻黄 E.荆芥I 答案E I 答案E (18)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 .白芷 B .防风I C.荆芥 D .羌活 E.紫苏 答案D (19)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A .白芷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中药有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中药有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用生姜,桂枝紫苏和麻黄, 辛夷胡荽与香薷,白芷葱白加荆防, 羌活藁本苍耳子,柽柳细辛效果良。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有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除风除湿散寒凝,海风藤茎雷公藤, 独活川乌威灵仙,乌稍蕲蛇寻骨风, 木瓜老鹳伸筋草,蚕沙松节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 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除湿强筋骨,寄生狗脊功不没, 五加根皮千年健,芳香挥发浸酒服。 化湿药 芳香化湿用苍术,藿香佩兰加厚朴, 草果砂仁二豆蔻,温脾健胃寒湿除。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 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 香加皮和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 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扁蓄和车前, 瞿麦通草灯心草,石韦滑石海金沙, 莫忘地肤冬葵子,利湿通黄用金钱, 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全草功夫全。 保济丸由钩藤、菊花、厚朴、苍术、藿香、茯苓、橘红、白芷、薏苡仁、谷芽等组成。其功效解表、祛湿、和中。保济丸用药种类虽多(16味),但药物均为副作用极小的植物药组成,

加之配伍合理,君臣佐使分明,既有治病作用,也有防病保健的功效。 临床证明,保济丸为治湿邪侵袭机体引起的感冒、泄泻、呕吐等的有效中成药。方中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兼能止呕,苍术、橘红、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共为主药。菊花、白蒺藜、薄荷解表祛邪,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神曲、谷芽、木通醒脾健胃,葛根升清止泻,天花粉生津以防阴液受伤,另配钩藤既起清透作用,又可防脾虚肝盛而生风,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可共奏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清热泻火药的含义、药性、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甚的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这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具有清肺热、清胃热、泻心火、泻肝火等功效。 2.简述石膏的功效。 答案: 石膏入药有生用、煅用之分。生石膏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清热泻火力弱,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功效。 3.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 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4.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案: 芦根、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渇。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5.简述芦根、淡竹叶的性能、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淡竹叶的性味甘寒,同归胃经;芦根甘味大于淡竹叶,主归肺经;淡竹叶味甘淡,主归心经,兼入小肠经;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利尿。芦根还善生津止渇、清胃止呕。 6.简述栀子的功效。 答案: 栀子入药有生栀子、焦栀子之分。生栀子偏走气分,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入血分而功偏凉血止血。 7.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因其苦寒降泄、清热力大,故多并有清热泻火作用。 8.简述黄连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的区别。 答案: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于寒热互结及湿热中阻之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9.简述黄芩、黄连、黄柏的性味、功效的异同。 答案: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黄柏次之,黄芩较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黄柏偏泻下焦相火,能除骨蒸。 10.简述龙胆的主治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解表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解表药 一、A1 1、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巅顶头痛的是 A、藁本 B、防风 C、细辛 D、辛夷 E、荆芥 2、既能解鱼蟹毒,又能理气安胎的药物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辛夷 E、白芷 3、用治邪热壅肺之咳喘、气急,宜选哪组药物 A、半夏、天南星 B、陈皮、半夏 C、麻黄、石膏 D、白芥子、莱菔子 E、杏仁、白果 4、麻黄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疮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C、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阳散结 D、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化湿通淋 E、发汗解表,利水平喘,散寒止痛 5、麻黄是治疗下列哪一种病证之要药 A、风热表证 B、风寒表证 C、风寒有汗表虚证 D、风寒无汗表实证 E、风寒挟湿表证 6、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头重、身重应首选哪味药物治疗 A、香薷 B、桂枝 C、麻黄 D、羌活 E、生姜 7、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防风 C、香薷 D、紫苏

E、桂枝 8、下列病症除哪项外,均可用防风治疗 A、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B、风寒湿痹,肢体疼痛 C、风疹瘙痒 D、湿热痹证,痉厥抽搐 E、破伤风症,角弓反张 9、既能祛风解表,又能透疹消疮的药物是 A、桂枝 B、荆芥 C、羌活 D、防风 E、白芷 10、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紫苏、生姜 C、细辛、白芷 D、荆芥、防风 E、羌活、独活 11、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麻黄、荆芥 B、香薷、紫苏

C、麻黄、香薷 D、紫苏、生姜 E、荆芥、防风 12、解鱼蟹中毒最宜用的药物是 A、生姜、白芷 B、紫苏、半夏 C、紫苏、生姜 D、生姜、葛根 E、葛根、菊花 13、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紫苏 D、生姜 E、白芷 14、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 B、辛夷 C、升麻 D、生姜 E、白芷 15、紫苏与生姜都具有的功效是

清热解毒药物学习

清热解毒药物学习 一、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2、五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 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二、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板蓝根 ?【性味】苦,寒。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 ?【归经】《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 ?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野菊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疏风平肝。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有哪些.doc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有哪些 夏季最容易上火了,一上火就想到清热解毒,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清热解毒类中的中成药。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 〔组成〕牛黄、大黄、石膏、桔梗、甘草、黄苓、冰片、雄黄。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肺胃热毒上炎所致咽喉肿痛、口鼻生疮、牙痛、耳痛、目赤肿痛、大便秘结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片0.3克)每日2~3次;丸剂,每次1丸(0.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孕妇忌服。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慎用。不宜与四环素族并用,亦不宜与磷酸盐、硫酸盐类药物同服。 2、六神丸 〔组成〕蟾酥、麝香、牛黄、雄黄、珍珠、冰片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积火盛所致咽喉肿痛、单双乳蛾、喉风、喉烂,丹痧、皮肤疮疖等。 〔用法用量〕含服,每次10粒,每日1~2次。小儿1岁服1粒,2岁服2粒,3岁服3~4粒,4~8岁服5~6粒,9~15岁服8~9粒。外用时取10粒

用开水或米醋溶成糊状,每日数次敷搽患处。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疮烂化脓者不可外敷。 3、冰硼散 〔组成〕冰片、硼砂(炒)、玄明粉、朱砂。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实火上炎所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外用,吹敷患处,每次少量,每日数次。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4、消炎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蟾酥、冰片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痛,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粒,小儿1岁服1粒,4~8岁服5粒,9~15 岁服8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外用,取10粒用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每日数次搽敷。孕妇忌服。局部破溃者禁用。 清热解毒的水果 1、橄榄:橄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鞣酸、山楂酸、挥发油、香树脂醇等,可以生津止渴,清热排毒,抗炎消肿,抗肿瘤,其制品及橄榄油制品对心脏很好,可谓老少皆宜。 食疗功效:降火祛痰,润喉消炎,解疮毒、酒毒等体内毒素。 注意:橄榄吃过量会产生胸隔痞闷,所以不要吃太多,另外热性咳嗽的患

中药学解表药本人手打

一解表药 麻黄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辛,味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利水 消肿 1,外感风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煎服,2—9 克 表虚自汗阴虚盗 汗及肺肾虚喘者 均慎用 桂枝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辛甘温归 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文 通经脉,助阳 化气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 痛证。3痰饮心 悸。4蓄水证 煎服,3-9g 外感热病,阴虚 火旺,血热妄行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 多者慎用 紫苏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唇形科植物紫苏 的茎,叶。叶称苏叶。茎称苏梗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 气宽中,解鱼 蟹毒 1,感冒风寒。 2,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3, 鱼蟹中毒致呕 吐 煎服, 5-9g,不宜 久煎 无 生姜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辛温,归肺脾 胃经 解表散寒,温 中止呕,温肺 止咳 1,风寒感冒, 脾胃寒症。2, 胃寒呕吐。3, 肺寒咳嗽。4, 半夏南星及鱼 蟹毒 煎服, 3-9g,或捣 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热 盛及阴虚内热者 忌服 防风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辛甘微温,归 膀胱,肝,脾 经 祛风解表,胜 湿止痛,解痉 1,外感风寒。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 3-10g,入 煎剂,酒剂 或丸散用 主要治外风,凡 血虚发痉及阴虚 火旺者慎用 荆芥 药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唇形科一年生 草本植物荆芥带花序的全草或穗辛微温,归肺, 肝经 祛风解表,透 疹消疮,止血 1,外感风寒。 2,风疹瘙痒。 3,麻疹透发不 畅。4,疮疡初 起有表证。5, 出血 3-10g,不 宜久煎。用 于止血需 炒碳 无论风寒风热, 均可配伍使用 香薷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火的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