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_史记_的写人艺术_以_项羽本纪_为例

试论_史记_的写人艺术_以_项羽本纪_为例

试论_史记_的写人艺术_以_项羽本纪_为例
试论_史记_的写人艺术_以_项羽本纪_为例

收稿日期:2009-02-16

作者简介:黄伟(1980-),男,安徽萧县人,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助理讲师。

第8卷 第3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 l.8N o.32009年06月JOU RN A L OF HU A IBEI PRO FESSION A L A ND T ECH N ICAL COL L EGE Jun.2009

试论5史记6的写人艺术

)))以5项羽本纪6为例

黄 伟

(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5史记6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运用5春秋6笔法,在实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5史记6在写人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成为历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关键词:5史记6;写人艺术;项羽;才气过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8275(2009)03-0119-02 5史记6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作者司马迁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鼻祖。本纪、世家、列传都以写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录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情况,因而能够集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整地表现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展示广阔的社会画面,使其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学性质,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5离骚60。因此,两千多年来,5史记6不仅是历史学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5史记6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呢?这不仅是司马迁具有/良史之才0,运用5春秋6笔法,实录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实录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所致。

5史记6高度的写人艺术,在5项羽本纪6中表现地尤为集中和突出,具体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选择重大历史事件,突出项羽/才气过人0的特征,塑造英雄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著述5史记6时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在5项羽本纪6中,司马迁紧紧围绕项羽/才气过人0的个性特征,即他力大无比,武功超群,集中一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来充分突出他的形象。

项羽一生亲历七十余战,司马迁只精选了那些事关反秦斗争的成败与项羽兴亡的重大事件,加以集中描写,把人物放在当时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展现其优点和缺陷,从而使人物形象突现出来。

5项羽本纪6在叙写项羽早年的流亡生活时,曾有几句概括的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0/才气过人0便是项羽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既是他的一大优点,使他在关键时刻能果决行动取得成功;也是他的一大弱点,使他自满自是,迷信武力,最终导

致他的失败。

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开端。司马迁简要地交代了项羽的家世和早年的政治流亡生活,接着详细叙写了他在陈涉等首举义旗,造成/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0的有利形势下,协助季父项梁斩会稽郡守,在吴中举兵反秦的经过。随后,项羽在/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0的危急关头,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开赴反秦前线,表现了项羽的锐气。

巨鹿之战是项羽生平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司马迁写了斩杀宋义和巨鹿解围两件大事。项羽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斩杀宋义,夺回楚军指挥权。项羽与宋义的斗争,虽然是权力之争,却关系着反秦起义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项羽个人来说,这一事件正表明他在政治上由助手向统帅转变。杀宋之举,反映了项羽的决断,使他/威震楚国,名闻诸侯0。巨鹿解围的军事行动,表现了项羽具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捕捉战机的指挥才能。这是秦农民战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大战役。待到刘邦占领咸阳,至此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战争也就进入了尾声。在巨鹿会战结束后,项羽被拥戴为诸侯上将军,从而奠定了他的霸业的基础。

鸿门宴一章,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最终刘胜项败。楚汉相争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内部两个政治集团为争夺农民战争胜利成果的生死搏斗。这章文字一开始就揭示了刘项之间的尖锐矛盾,斗争的焦点是由谁称王关中,号令天下。刘邦有野心也有智慧,而项羽有勇无谋。鸿门之会一方面表现了项羽不愿在宴会上暗算对手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是个拙于应变的武夫。司马迁从对当时复杂情势的正确把握入手,把刘项两个集团的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以描写,处于绝对优势的项氏集团,由于统帅项羽的态度暧昧不明,在如何对待刘邦

#

119#

的问题上与臣子同床异梦,导致鸿门宴上章法大乱;而危如叠卵的刘邦集团,由于君臣同心,随机应变,终于安然渡过险关。气急败坏的范增说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0这句话不仅点明了鸿门宴上刘项的胜负,而且透露出楚汉相争最终结局的信息。

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也写出了项羽败亡的最后一幕。经过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项羽的败局已无可逆转。司马迁通过垓下别姬、田父绐路、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等情节,渲染出浓烈的悲剧气氛,勾勒出项羽的悲剧形象。并在叙事之中,揭示了他败亡的原因。帐中别姬这一情节,写出了项羽多情善感的一面。田父绐路这一事件叙写项羽在突围驰走途中,田父故意错指路径,揭示了项羽因嗜杀暴虐,而丧失人心。东城快战的传奇故事反映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同时揭示出他认输而不服气,心已死而意犹未平的单纯天真。乌江拒渡,表现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美。在自刎之前,他还从容地解名马以赠亭长,以首级奉送故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0,始终不失英雄本色,场面极其悲壮感人。

二、运用间接描写从侧面渲染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中国画有烘云托月的表现技法,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乃衬托月亮,比喻作画作文时从侧面着意点染描写,使主体或主题思想鲜明突出。5史记6中也采用与此类似的避实就虚的表现手段。巨鹿之战写项羽就是个成功的范例。司马迁写巨鹿之战,目的是想突出项羽具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奋不顾身的勇气,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捕捉战机的指挥艺术。然而正面对此着笔的,不过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0三十一字而已。但读者依然仿佛见到项羽在巨鹿城下,秦军阵中摧坚破锐、纵横驰骋的英姿。其秘诀就在渲染衬托之功夫。会战开始前,司马迁先用诸侯救兵/十余壁,莫敢纵兵0来渲染秦军的强大,从而为以后战斗的激烈,楚军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做好铺垫。写会战场面更具匠心,司马迁借诸侯军将士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着力刻画他们被楚军锐不可当的战斗精神所慑服的惊骇之态: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乃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诸侯将士的惊驰,秦军的溃败,与楚军的势如破竹形成强烈对比,更好地反衬出楚军的威势。而写楚军的奋勇争先,也正是间接表现统帅项羽的正确指挥和骁勇善战。会战结束事后,又借诸侯将朝见项羽时动作神态,衬托出项羽慑服一切的权威: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这种描写手法同绘画中的烘云托月可谓是异曲同工。

三、运用对照手法通过复杂紧张场面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对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既可使不同类型的人物通过对照,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又可使同一类型的人物通过对照,找出同中之异,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来。

5史记6中,司马迁多处使用了对照的手法,而以鸿门宴一章运用得最为精彩。鸿门宴前,为/由谁称王关中,号令天下0,楚汉两军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刘邦项羽此次相会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使原本复杂的场面更增添了几分紧张的气氛。司马迁从对当时复杂紧张的情势正确把握入手,把刘项两个集团的人物放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对照描写,使这些人物相互对照,对立而又统一,让各自的个性都展示得相当鲜明生动。同为统帅,项羽的自尊自大,缺乏心计,暴烈豪爽,易动感情,不愿在宴会上暗算对手的光明磊落的英雄气概同刘邦的委曲求全,机智权变,虚伪狡诈,以柔克刚的卑鄙小人之举,相形益彰。同叙智者,张良的从容谋划,同范增的阴鸷狷急,风姿各别。同叙勇者,项庄的一味粗莽与樊哙的粗中有细,绝不相混。而这种种对照,都是围绕项羽这个中心人物进行的,有机地揭示了项羽性格的各个侧面。

四、运用互见法,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5史记6写作中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所采用的材料处理方法,即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移置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这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损害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一致性,同时也保持了这一历史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例如,5项羽本纪6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项羽的喑恶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司马迁在本纪中没有过多的去批评项羽个人的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5淮阴侯列传6中,借韩信之口道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样既不至于损害项羽的英雄形象,而又显示出韩信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见识。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剪裁和集中,不仅使许多人物传记正确地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和作用,而且突出了他们的思想和性格,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综上所述,司马迁著述5史记6时,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5史记6在写人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为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历代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1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63.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之者

#

120

#

黄伟/试论5史记6的写人艺术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总结。书中有作者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它的文学成就之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独树一帜!他将儒道思想相互糅合,同时代的人无一能与他相比.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司马迁之《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等五体,结构新颖,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史记》虽然运用了“独到的五体结构”,但五体之间并没有相互割裂.以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同时,不忘各传记之间的联系,对人物次序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军事家孙武、吴起、伍子胥前后相次,战国策士苏秦、张仪紧紧相随,抗匈将领并肩相依.在编排的过程中也不留于“机械运作”,暗含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倾向.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为传说或历史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按理,西汉惠帝应载入本纪,而司马迁却将他排除在外.孔子非侯,陈胜非王,却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农民起义有很高的评价.《史记》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展现了丰繁复杂的人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在论述过程中有分传,有合传.如:《李将军列传》即为分传,而《游侠列传》则为合传.表现人物有专门突出某个人物的传记,也有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作为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如:《高祖本纪》主要刻画了刘邦的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而《项羽本纪》则让我们通过范增之口了解到刘邦贪财恋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则让我们知道了刘邦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更是向我们揭露了刘邦慢而侮人,詈骂诸侯奴仆的一面.《樊郦腾灌列传》呢,披露了刘邦兵败时,弃子而逃的自私本性.《史记》在描写人物过程中,采用了顺序、倒叙、侧叙、正叙等手法。再多的人物、再大的场面,作者都能很好的驾驭,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人物。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逼人。语言丰富精炼,寥寥数语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这一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间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与敬佩.在他的笔下,项羽堪称是英雄.何先生从史记评价人物的角度指出司马迁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项羽乌江自刎,笑傲死亡,一方面让我们对他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赞不绝口,一方面又渗透了司马迁对他致死不悟的深切同情,使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悲剧意味. 其次,精彩的行为描写,以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情节惊心动魄,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接着是“庄公舞剑,意在沛公”,情况紧急,樊哙“侧其盾以撞”,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人物之间矛盾却没有进一步显现,樊哙尽也从良而坐了。这才使得沛公得以逃脱虎口,紧张的行动场面使得人物的性格一一凸现。又《项羽本纪》中,“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虽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四面楚歌,刘邦军霸天下,而项羽却仍有如此之能耐,足见他的威性之大,神态可怕了。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学生姓名:李向阳学号:20135021102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闫孟莲职称:讲师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叙事艺术极为高明。司马迁独创了纪传体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善于以小见大,追根溯源,探求事件深层次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较其他史书来说,《史记》在文学性故事性方面更强。 关键词:叙事艺术,纪传体,追根溯源,故事性 Abstract:as the firs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narrative art of shiji is extremely sophisticated. Sima Qian created the biograph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theme and bright, clear lines, detailed slightly proper, good view, traced back, and decide to search events underlying factor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stronger in terms of literary narrative. Key words:narrative art, biographical, traced back, story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庞大,体系完善,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司马迁不但文学修养极其深厚,文字生动,笔力洗炼,其在《史记》中所展现的叙事技艺也是极为高明。《史记》首变先秦叙事角度,开创纪传体史例及多种叙事法,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认为《史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创纪传体叙事结构和以写人为主的叙事风格 《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都是编年体,受其编年体的叙事结构限制,叙事较为分散,不能相对集中地记叙,只能以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而《史记》独创的纪传体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人物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这样集中地围绕一个人叙事,既可以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人物的性格,又使得事件的故事性可读性大大增加。 纪传体自然是以描写人物见长,这也使得《史记》在文学价值上远超之前的史书,它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它所描写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甚至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许多下层人物,这是以前史书所没有的。《史记》中的人物,各自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同。比如同样写谋士,张良和陈平便一个神秘莫测,一个却富有人情味。在不同类的人物之间,反差会更大,使得《史记》成为一部人物的图鉴。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把握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渲染,使人物形象的个性更加突出。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祖传的射艺刻画很多。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的人物才个性鲜明。在刻画人物时,司马迁还用到了互见法,苏洵首谓司马迁写人叙事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如果说本纪是车毂,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七十列传,是群星。《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

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在叙述李广事迹时,突出这位名将的不遇,写他总是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如在《留侯世家》一文中,又侧重于所谓的天意,黄石公授张良兵书是天意,张良称刘邦成功是天授;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

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如在《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五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②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之下,相互映衬。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间形成的烘托性的对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例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意愿相同的话,只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谋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包括答案.doc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 面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 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 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①汉骑追者数千人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论史记的艺术手法—虚构的真实

论《史记》的艺术手法—虚构的真实 摘要:《史记》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两方面给予其高度评价。《史记》气势磅礴,情真意切,深广宏富,醇厚典雅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但历来对《史记》中详细记述的史料真伪有所争议,本文认为虚构正是《史记》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史记》真实虚构艺术特色 以现代学术眼光衡量,史学特质对于《史记》来说尚在浅层,其更深层的特质当属于文学。《史记》取材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还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其史学成就突出表现为“真”。 《汉书.司马迁传》云:“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史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实录。”司马迁这种实录精神,真实的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前期历史,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慷慨悲壮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他能够突破自己的个人感情,不因自己个人感情歪曲历史,表现不怕杀身之祸的英勇无畏的批判精神、求实精神,真实反映历史真实面目。 然而《史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其文学特色又突出在“假”。假,即虚构,非历史真实的。“虽假仍真”是《史记》的特色。虽是虚构,它却比真实更真实。这里的虚构,即是艺术虚构;前一个真实,是生活的真实,后一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都是编造的。但艺术的真实却比生活的真实更真实。生活的真实往往是琐碎的、无实际意义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则是内在的本质真实,是超越现实真实上的真实,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和象征的真实。《史记》的非历史真实,具有某种浪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文/魏娜摘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他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览胜、流连忘返、如沐春风。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人物描写;性格特征《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深入地把握,对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地选择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选择了材料之后采用互见法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二、细致入微地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史记》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又一原因是:作者司马迁对选取的历史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在《信

陵君窃符救赵》中,通过对信陵君亲自迎侯生的情节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从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三、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史记》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鸿门宴》中,作者写范增命项庄舞剑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在支配别人时,故称:“若属”,等到他在项王面前发脾气:“吾属今为之虏也,”这时脱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则称“吾属”。写范增,则使用很爽直而坚决的口吻:“此道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写到张良的口吻,则表现为缓和。写刘邦对于自己的谋臣张良,也运用了笼络的手腕,在鸿门宴前称张良为“君”,“孰与君少长”?而在鸿门宴脱逃时,情势紧急,则对张良称“公”,“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总而言之,《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对于中国史传文学乃至小说、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纵使略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对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没有丝毫影响的。(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第五小学)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

史记的艺术特色

1、《史记》的艺术特色: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谓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本来是无法一分为二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史记》叙事的方式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司马迁则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他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史记》的文笔是优美而生动的。《史记》文章,一是简明,二是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寥寥几笔,一个个活鲜鲜的历史人物,就跃然纸上。殷盘周诰中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被改写为平直易解的词句;新鲜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被大胆吸收,与各地的方言土语并列;当时极为盛行的辞赋文章的骈偶形式被大胆扬弃,从而大大扩展了长短相错的散文领域。 状人物。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舍身剌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邦,指鹿为马的赵高,自作孽、不可活而又其为人也小有才的李斯等众多人物,莫不栩栩如生。为什么栩栩如生?司马迁写人注重写个性。为文学家立传,总要转录其作品,同样,为政治家立传,也一定转录他的奏议和著作。能够代表人物个性的言行,再小也要叙述,不足以表现个性的言行,再大也要放弃。以廉颇为例,写他8次胜仗的赫赫战功,不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这样寥寥数语,然而对于他如何与蔺相如呕气,如何负荆请罪,又如何表示不服老这些琐事,却用尽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为什么这样写?战术战功,每个良将莫不尽有,不足以表现廉颇的人格,到是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廉颇的忠诚、气量虽小却又能识大体的个性。 这种细节的描写,文笔上也是很精彩的。比如写“项籍少时,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短短60个字,就写出了这霸王的志大才疏。 记事件。写重大事件,司马迁言简意赅,准确而生动。比如记述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有声有色! “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9个字,打赢了这场战役;“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14个字,道尽了这场战役的赫赫战功。 写张良为长者拾履,韩信入人胯下这类细节,同样也入木三分。不仅入木三分,同时把人物也写活了。 记言语。一篇《仓公列传》,只是皇帝对仓公的策问与仓公的对答。这种特殊手法,历代史书绝无仅有,因为实在是太难以仿效。更妙的是,司马迁善于攫取历史人物的精彩语言,恰到好处地写进他的《太史公书》,惟妙惟肖地为历史人物画相,为他的文章生色。比如《滑稽列传》里齐宣王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关于“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妙论;飞将军李广引刃自杀时所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谁能不与他的将士和百姓们一起哭泣!读到万石张叔之子张建发现奏事文书写错字时所说“误书!‘马’(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的诚惶诚恐,又有谁能不解颐? 品图书。关于儒家“六经”,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道:“《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言简意赅,千载至今,遂为定论。他对《春秋》和《离骚》的点评,就写得更精彩: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截然相反。伍子胥喷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他预言,墓上梓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特色十分切合伍子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特征。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司马迁通过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使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再现。 《史记》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把他放在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来刻画的。项羽在那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不学书,去学剑,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他凭八尺之躯,扛鼎的力气,斩尉起义,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钜鹿鏖战,一举消灭暴秦的生力军,分封诸侯,自号霸王,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地道的英雄好汉。他与刘邦争天下“愿与汉王决雌雄”。只要他出马,敌人眼不敢视,手不敢发,千人皆废,即使到了末路,仍突围斩将、刈旗。告别爱姬、赠乌骓,直到把头颅交给朋友领赏。项羽从24岁起事到31岁乌江自刎,正是那个狂飚式的时代象征。“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项羽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表演,

项羽本纪练习(含答案) (1)

《项羽本纪》练习 一、一词多义 期: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定 2、度已失期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3、期年一周(年、月)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服,为期一年的丧服 属:1、骑者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2、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4、若属皆且为所虏类 5、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6、诸侯皆属焉从属,隶属,归属 引:1、乃引“天亡我”借口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率领 3、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4、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5、相如引车避匿退回,调转 矜:1、矜愍愚诚怜惜 2、自矜功伐夸耀 伐:1、自矜功伐功劳 2、伐无道,诛暴秦讨伐 害:⒈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⒉邪曲之害公损害 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祸害 乃:⒈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就) ⒉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⒊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表示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转折,但、却竟然)以:⒈以故,事得已(因为) ⒉以是知其能(凭借) ⒊以示士卒必死(来) 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逐之(率领) ⒌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凭借) 二、通假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徭役 2、问一田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3、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 4、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出示,展示 5. 羽岂其苗裔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6、乘埶起陇亩之中:“埶”通“势”,形势 三、古今异义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义:学习认字与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古义:指流寓在当地的客民今义:宾朋客人)

(古义:指当地的土著丁壮今义:儿子兄弟)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名词) 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古义:痛快的打一仗今义:快速战斗) 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边今义:山东省)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一片地域) 7、吾知公长者 (古义:年高有德行的人今义:泛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8、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古义:比喻微小的权势今义:指体量大小) 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治理今义:管理) 10、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古义:在此,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不吝啬) 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悬赏今义:购买) 12、放逐义帝而自立 (古义:自己立自己今义:靠自己一个人) 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义:才能和勇气今义:才能) 四、词类活用 1.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灭族) 2. 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 3. 皆沉船,破釜甑(使动用法) 4.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修筑营垒) 5.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6.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 7.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 8. 直夜溃围南出(名作状,向南) ⒐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作状,向东) ⒑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⒒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向西走) 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 ⒔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动,为……而死) ⒕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省略句 以(之)赐公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如在《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五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②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之下,相互映衬。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间形成的烘托性的对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例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意愿相同的话,只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谋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

陈如毅-略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略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写人文学的光辉典范。文章认为《史记》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纪传体,为写人开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二是采用互现法与聚焦法,为写人解决了历史真实与性格凸显的矛盾,三是娴熟运用各种技法,为写人提供了艺术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史记》;写人艺术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伟大丰碑,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写人。一部《史记》,上起帝王将相,下到卜日倡优,所写人物约四千多个,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就有上百人之多,其所写人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这样说,中国写人文学的第一次高峰就是伴随着《史记》的诞生而出现的,因此,分析、研究《史记》的写人艺术,意义非同小可。 一、采用了纪传体,为写人开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 所谓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纪传体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为一种新的叙史体例,《史记》的纪传体在写人上有突出而鲜明的优点,从而为大量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提供了体式上、文体上的保障。 首先,《史记》的纪传体有利于人物形象的鲜明而完整。先秦史著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零散而不集中的,如《左传》中也有人物形象,但由于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分散于各年的行事所显示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重新组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且每个人物的描写是以是否参加事件来决定的,往往只选取其参加事件的有关言语行动,这在人物的一生中只是表现其性格发展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史记》对人物的描写,是建立在对人物整个一生行为的概括上,是建立在对人物一生性格特征发展的提炼上,以集中而清晰的传记形式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因而是鲜明而完整的。刘勰说:“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 [1]( P157) 其次,《史记》的纪传体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先秦史著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人的活动,以人事见史,以人事明理,所以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的言语与行为,成了先秦史著主要的描写内容。但由于它注重于事,人物虽有一定形象性,但终不能达到“典型”的程度。《史记》传记的描写对象主要是活动的人,以人见史来达到对历史的再以识。如茅坤说:“学者读《李斯传》,不必读秦纪矣”,“太史公次四人线索(四人指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才知赵之兴亡矣。” [2](P280)《史记》要写人,就要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的特征和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那些足以体现这些特征与关系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甚至被动地再现历史生活,而是精选、组合最富有特征的历史生活观象,即进行艺术典型化工作;《史记》还吸收了先秦史传文学记言记事的艺术长处,并创造了多方面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表现人物之间错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将领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逃亡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长于臣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 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 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