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

的建立与鉴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陈明孙红宇文荣朝余政梁吴巧琪夏许可张兴梅高天明

【摘要】目的:构建稳定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II型突变体(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方法:采用电转染方法将pcDNA4/TO EGFRvIII质粒导入U87MG细胞,加入zeocin筛选,进一步将细胞有限稀释并克隆化培养以建立稳定的转染细胞株。应用RT 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稳定表达EGFRvIII基因的细胞株。结果:经RT PCR鉴定发现V6号和V24号单克隆细胞株EGFRvIII基因mRNA水平高表达,进一步Western blot 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发现V6号细胞株EGFRvIII蛋白水平高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为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EGFRvIII; U87MG细胞; 基因表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胶质瘤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并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然而EGFR

表达也见于正常组织,并存在多种EGFR突变体,限制了以EGFR为靶标的抗肿瘤治疗。最常见的EGFR突变体是EGFRvII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ariant III),为EGFR的胞外区27外显子产生框内缺失而形成,这种突变体只在肿瘤细胞中出现,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肿瘤治疗靶标[1]。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为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MG由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保存,A431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细胞库。pcDNA4/TO EGFRvIII质粒由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Amyn A. Habib教授惠赠。DMEM培养基及Zeocin 购自Invitrogen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小鼠抗EGFR 单克隆抗体购自Biosource公司,RNAiso试剂购自TaKaRa公司,RT PCR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RT PCR引物在TaKaRa公司合成。

1.2 U87MG细胞培养及转染

U87MG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置于37℃、5% CO2培养箱常规培养。转染前2~3天进行细胞传代。

1.3 细胞转染及稳定株筛选

采用amaxa电转染仪电转染细胞。转染时胰酶消化并离心收集细胞,计数并准备5×105个细胞/电转染。将细胞重悬于100 μl电转

液并加入2 μg pcDNA4/TO或pcDNA4/TO EGFRvIII质粒进行电转染,然后置于37℃、5% CO2培养箱常规培养。转染后24小时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瞬时转染效果。培养细胞中加入zeocin工作液,终浓度100μg/ml,每3天换培养液。培养14天后,将细胞有限稀释并克隆化培养于96孔培养板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挑选单克隆细胞进一步扩大培养并鉴定。

1.4 RNA抽提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RNA抽提采用RNAiso裂解细胞,加入氯仿离心后收集上清层,然后异丙醇、乙醇沉淀得到总RNA。用于检测EGFR和EGFRvIII的RT PCR引物序列为:5’CAGTATTGATCGGGAGAG3’和5’

CATCTCATAGCTGTCGGC3’。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 0.2 mM,引物各1 μM,MgSO4 1 mM,AMV逆转录酶0.1 U/μl,Tfl DNA聚合酶0.1 U/μl,RNA模板1 μl,设置无模板对照,以高表达EGFR基因的A431细胞作为阳性对照。RT反应条件为:45℃,5 min;94℃,2 min。PCR 反应条件为:94℃,30 s;60℃,1 min;68℃,2 min;反应30个循环后,68℃,7 min。同时进行GAPDH的RT PCR作为内参照。反应结束后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并摄相。

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按照我们以前报道的方法[2],细胞用PBS洗2次,加入细胞裂解液(62.5 mM Tris,5% β巯基乙醇,2% SDS,10% 甘油及0.05%溴酚蓝)室温抽提蛋白质。取蛋白样品进行8% SDS PAGE电泳后电转移至PVDF膜。室温下用含5%脱脂奶粉的0.1% Tween20/TBS(TBS/T)

封闭1 h,TBS/T漂洗后一抗(1:500稀释于含5% BSA的TBS/T)4℃孵育过夜。TBS/T漂洗后,再将膜与FITC荧光标记的二抗(1:5000)室温下孵育1 h,漂洗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于凝胶成像仪中摄像。

1.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PBS漂洗后室温封闭1 h,滴加1:200稀释的一抗于4℃孵育过夜,PBS漂洗,FITC标记的二抗(1:1000)室温孵育1 h。DAPI(1 μg/ml)衬染细胞核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像。

2 结果

2.1 RT PCR检测EGFRvIII基因的表达

1:DNA Marker;2:A431细胞;3:V24号克隆;4:V10号克隆;5:V6号克隆;6:pcDNA4质粒转染单克隆;7:未转染U87MG细胞;8:无模板对照。图1 RT PCR方法检测单克隆细胞株EGFRvIII表达如图1所示,RT PCR反应扩增后,阳性对照A431细胞检测到EGFR基因表达(998 bp),V24号和V6号单克隆细胞株检测到EGFRvIII基因(197 bp)表达,V10号单克隆细胞株未检测到目的基因表达。各细胞株均检测到作为内对照的GAPDH基因(171 bp)。

2.2 Western blot检测EGFRvIII蛋白的表达

如图2所示,阳性对照A431细胞检测到EGFR蛋白表达(170 KDa),U87MG细胞本身不表达EGFRvIII蛋白,V6号单克隆细胞株检测到EGFRvIII蛋白强表达,V10号单克隆细胞株检测不到EGFRvIII蛋白表达。1:A431细胞;2:未转染U87MG细胞;3:V6号克隆;4:V10号克隆。图2 各单克隆细胞株细胞EGFRvIII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

2.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GFRvIII的表达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不含目的基因的对照质粒pcDNA4/TO转染后筛选得到的单克隆细胞株未见到EGFR或EGFRvIII蛋白表达,而稳定转染pcDNA4/TO EGFRvIII质粒的V6号单克隆细胞株可见EGFRvIII 蛋白表达,且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图3)。

左上和左下:分别为转染空载体pcDNA4/TO后免疫荧光检测EGFRvIII蛋白表达和DAPI染核。右上和右下:分别为V6号单克隆细胞株免疫荧光检测EGFRvIII蛋白表达和DAPI染核。图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V6号细胞株EGFRIII蛋白大量表达(×400)

3 讨论

胶质瘤占所有脑肿瘤的70%,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最常见的脑肿瘤,预后极差,其五年存活率不到3%[3]。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但受到放射治疗的剂量、血脑屏障对药物不通透等多种因素影响,疗效受到明显限制[4]。对GBM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为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发现,EGFR基因扩增、突变及重排常见于GBM,可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治疗抗性。EGFRvIII是最常见的EGFR突变体,约占人类GBM的50%。EGFRvIII胞外段缺失了267个氨基酸而丧失与配体结合的能力,但其胞内段酪氨酸激酶仍然保持组成性激活,导致内化和降解过程减弱,产生持续的下游信号传导,致使其致瘤性显著增强[1,5]。

EGFRvIII仅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因而

是一个很好的肿瘤治疗靶标[1]。目前针对EGFRvIII的靶向治疗研究主要包括开发下游信号传导分子特异性抑制剂、EGFRvIII特异性抗体、肿瘤疫苗,EGFRvIII特异性核酶等[6,7]。U87MG细胞是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该细胞不表达EGFRvIII基因,获得稳定表达EGFRvIII 的U87MG细胞株可为开展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例如,利用EGFRvIII U87MG稳定细胞株,可以在培养细胞模型上寻找新的介导GBM细胞增殖、侵袭以及治疗抗性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筛选有效的下游信号分子抑制剂,以及开发同时以多个下游信号分子为靶点进行联合治疗的新方法[8]。另外,将EGFRvIII U87MG稳定细胞株接种小鼠制备成荷瘤小鼠模型,可在在体水平研究GBM的生长特性及进行抗瘤效果测试[9]。

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电转染方法首先获得了瞬时表达EGFRvIII 基因的U87MG细胞,经过抗生素ziocin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后采用RT 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发现V6号细胞株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EGFRvIII基因。因此,我们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EGFRvIII的U87MG细胞株,为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Gan HK, Kaye AH, Luwor RB. The EGFRvIII variant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J Clin Neurosci, 2009, 16: 748~754.

2 Chen M, Sun HY, Li SJ, et al. Nitric oxide as an

upstream signal of p38 mediates hypoxia/reoxygenation induced neuronal death. Neurosignals, 2009, 17: 162~168.

3 Ohgaki H. Epidemiology of brain tumors. Methods Mol Biol, 2009, 472: 323~342.

4 Wong ML, Kaye AH, Hovens CM. Targeting malignant glioma survival signalling t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J Clin Neurosci, 2007, 14: 301~308.

5 Friedman HS, Bigner DD.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and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N Engl J Med, 2005, 353: 1997~1999.

6 张兴梅, 石玉生.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II型突变体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6, 33: 804~807.

7 Voelzke WR, Petty WJ, Lesser GJ. Targeting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 high grade astrocytomas. Curr Treat Options Oncol, 2008, 9: 23~31.

8 Stommel JM, Kimmelman AC, Ying H, et al. Coactivation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affects the response of tumor cells to targeted therapies. Science, 2007, 318: 287~290.

9 Perera RM, Narita Y, Furnari FB, et al. Treatment of human tumor xenografts with monoclonal antibody 806 in combination with a prototypic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pecific antibody generates enhanced antitumor activity. Clin Cancer Res, 2005, 11: 6390~6399.

细胞的组成及其结构

考前回归教材—考前读一读 第一部分细胞的组成及其结构 [基本图例] 细 胞 结 构 和 功 能 1.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N、P。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 3.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4.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

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DNA+甲基绿染液→绿色; 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 加热砖红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 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6.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 7.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8.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 9.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 10.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11.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细胞膜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 14.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

人类输卵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中国癌症杂志》2013年第23卷第4期 CHINA ONCOLOGY 2013 Vol.23 No.4 241 人类输卵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 及鉴定 高雯1,2 臧荣余1 王雁2 杨丽娜2 刘杨1 亓子豪2 尹胜1 杨恭2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 [摘要] 背景与目的:最近研究表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可能起源于输卵管上皮。本课题通过基因沉默和端粒酶导入技术将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永生化,为以后建立恶性转化细胞系和卵巢癌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导入p53和pRb shRNA结合hTERTcDNA,建立p53和pRb基因同时沉默并过表达hTERT的永生化细胞系,并对永生化细胞系进行连续传代、沉默基因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SA-β-gal染色和非停泊生长实验及体内致瘤活性鉴定。结果:我们建立了稳定表达p53、pRbshRNA和hTERT的永生化输卵管上皮细胞系:FTE248116/p53i+pRbi+hTERT及FTE312249/p53i+pRbi+hTERT。结论:可以通过导入端粒酶基因及敲除抑癌基因p53和pRb来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并有望于构建恶性转化细胞系和人类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动物模型。 [关键词] 输卵管上皮细胞;p53;pRb;hTERT;永生化 DOI: 10.3969/j.issn.1007-3969.2013.04.00X 中图分类号:R73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13)04-0241-07 Immortalization of human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l cells GAO Wen 1,2, ZANG Rong-yu 1, WANG Yan 2, YANG Li-na 2, LIU Yang 1, QI Zi-hao 2, YIN Sheng 1, YANG Gong 2 (1.Departements of Gynecological Onc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Cancer Research Laborato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YANG Gong E-mail: yanggong@https://www.doczj.com/doc/bc2550901.html, [Abstract ] Background and purpose: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high 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 is derived from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l malignancy. In this study, we used primary fallopian tube epithelium to establish the immortalized cell lines by silencing of tumor suppression genes and introduction of hTERT, in order to further build malignant cell lines and ovarian cancer animal models. Methods: Primary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 were isolated and transfected with a plasmid containing pRb and p53 shRNAs combined with hTERT to establish immortalized cell lines. The resulting cells were validated through examining cell population doublings, p53 and pRb expression, SA-β-gal activity; 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 and in vivo tumorgenesis. Results: W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wo immortalized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l cell lines: FTE248116/p53i+pRbi+hTERT, FTE312249/p53i+pRbi+hTERT through silencing of p53 and pRb and introduction of hTERT simultaneously.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mmortalized cell lines can be accomplished by introduction of p53 and Rb shRNA and overexpression of hTERT, and these cells may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ransformed cell lines and ovarian cancer animal models. [Key words ] Human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 cells; p53; pRb; hTERT; Immortaliz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1171911)。通信作者:杨恭 E-mail:yanggong@https://www.doczj.com/doc/bc2550901.html,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原发性卵巢癌中,75%~90%是上皮性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级别浆液 性卵巢上皮性癌起源于输卵管上皮,卵巢只是继发受累。无论从形态学分析还是经过蛋白组学分析都证实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起源于输卵管上皮[1]。正常上皮细胞在体外连续传代6~15

2020年整理)慢病毒稳转细胞株步骤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稳转慢病毒 一、所需试剂 1、慢病毒载体(详细信息见附录及《质粒的扩增提取》)(大肠杆菌-80℃保存2-3年,质粒-20℃保存2-3年,病毒液-80℃保存1年) (1)载体质粒:两端的LTR、剪切位点、包装信号Ψ以及抗性或荧光基因、gag基因5′端350bp的序列及位于env序列中的RRE,含宿主RNA聚合酶识别部分 (2)包装质粒(psPAX2):包含了pol、gag包装成分 (3)包膜质粒(pMD2.G):用其他病毒的包膜蛋白代替了env基因. 三种质粒共同转染产生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 2、包装细胞:293T细胞 3、菌株:大肠杆菌,用于提取质粒 4、转染试剂:XTREME-GENE(-20℃保存,不可分装),一种脂质与其他组份构成的混合物 5、浓缩试剂(配好后4℃保存,原材料室温保存):5X PEG8000/NaCl溶液(聚乙二醇):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高压蒸汽灭菌 **也可直接从公司买来病毒液(-80℃封口膜封口冻存管保存,4℃保存3天):滴度一般为108TU/ml 6、10mg/ml polybrene(-20℃分装保存):溴化己二甲铵。是带正电的小分子,与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提高慢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效率,通常加入polybrene 能提高感染效率2~10 倍。有一定细胞毒性,需要摸索浓度(1~10μg/ml) 7、无血清培养基:optimen 8、贴壁细胞(复苏后3代以上的细胞) 9、puromycin:嘌呤霉素,用于筛选稳转细胞 二、具体步骤 <一>病毒包装与收集(中皿,转染步骤类似于瞬转) 第一天 1、种板,10×105个293T细胞,加入全培养基双抗DMEM 4-5ml,过夜 2、配制5X PEG8000/NaCl溶液 称取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121摄氏度 30min 湿热灭绝 30min;保存在4℃ 第二天

整理)慢病毒稳转细胞株步骤

稳转慢病毒 一、所需试剂 1、慢病毒载体(详细信息见附录及《质粒的扩增提取》)(大肠杆菌-80℃保存2-3年,质粒-20℃保存2-3年,病毒液-80℃保存1年) (1)载体质粒:两端的LTR、剪切位点、包装信号Ψ以及抗性或荧光基因、gag基因5′端350bp的序列及位于env序列中的RRE,含宿主RNA聚合酶识别部分 (2)包装质粒(psPAX2):包含了pol、gag包装成分 (3)包膜质粒(pMD2.G):用其他病毒的包膜蛋白代替了env基因. 三种质粒共同转染产生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 2、包装细胞:293T细胞 3、菌株:大肠杆菌,用于提取质粒 4、转染试剂:XTREME-GENE(-20℃保存,不可分装),一种脂质与其他组份构成的混合物 5、浓缩试剂(配好后4℃保存,原材料室温保存):5X PEG8000/NaCl溶液(聚乙二醇):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高压蒸汽灭菌 **也可直接从公司买来病毒液(-80℃封口膜封口冻存管保存,4℃保存3天):滴度一般为108TU/ml 6、10mg/ml polybrene(-20℃分装保存):溴化己二甲铵。是带正电的小分子,与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提高慢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效率,通常加入polybrene 能提高感染效率2~10 倍。有一定细胞毒性,需要摸索浓度(1~10μg/ml) 7、无血清培养基:optimen 8、贴壁细胞(复后3代以上的细胞) 9、puromycin:嘌呤霉素,用于筛选稳转细胞 二、具体步骤 <一>病毒包装与收集(中皿,转染步骤类似于瞬转) 第一天 1、种板,10×105个293T细胞,加入全培养基双抗DMEM 4-5ml,过夜 2、配制5X PEG8000/NaCl溶液 称取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121摄氏度 30min 湿热灭绝 30min;保存在4℃ 第二天 2、加入2ml全培养基DMEM 3、将1加入2,孵育10h,换成5ml全培养基

最全的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总结4

(一)筛选结果鉴定: (1)基因组DNA提取→PCR鉴定外源基因 (2)SHG-44-重组pcDNA3阳性细胞、SHG-44-vect裂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鉴定P16蛋白表达(Western-blot)。 (3)测定外源性基因对SHG-44细胞增殖的影响 ①流式细胞仪分析: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NA3→单细胞悬液→70%酒精固定→裂解细胞→核糖核酸酶消化→碘化丙啶染色→上机分析G1期和G2/M、S期比例。 ②细胞生长曲线测定: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 NA3→5×104/孔接种24孔培养板→24hr后各自用苔盼蓝染色计数细胞→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百分率。 ③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分析: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NA3→104细胞→0.3%低熔点琼脂糖培养→1-2周后计数不可少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计算克隆形成率抑制率。 三、注意事项 1、优化转染条件(脂质体的用量、DNA密度、细胞密度、脂质体和DNA 混合孵育时间)每种细胞和质粒均须进行。用于转染的核酸应高度纯化。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所用溶液滤过灭菌,以及随后的使用应在无菌条件下,这是细胞惯常的做法。但是,脂质体以及脂质体/DNA混合物无需滤过除菌。 2、预备脂质体/DNA混合物必须在无血清下进行。但是在随后的脂质体/DNA与被转染细胞共孵育的过程中,血清又是培养基的一部分。 3、在转染之前更换培养基,可提高转染效率,但所用培养基必须37℃预温。 4、脂质体/DNA混合物应当逐滴加入,尽可能保持一致,从培养皿一边到另一边,边加入边轻摇培养皿,以确保均匀分布和避免局部高浓度。 常见问题和解答: Q:我觉得套环法操作不如96孔办法效率高。 A:也不一定.依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而定.如果克隆效率较低的细胞,套环可能更好.用96孔板法,如果不是每孔单个细胞,就不能保证是单克隆.即使是增加到每

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制备

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制备 带质粒的大肠杆菌的激活和扩增 (1)取-80℃冻存的带有质粒的大肠杆菌在室温解冻,或者放置37℃恒温水中约 2min,待冰完全融解即可使用。 (2)LB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如下配方配制 胰蛋白胨(Tryptone) 10g/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 5g/L 氯化钠(NaCl) 10g/L 用 NaOH 调节该培养基的 pH,使其达到 7.4,高温高压灭菌后室温保存,使用时加入氨苄青霉素(浓度为 0.1mg/ml) (3)LB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到 200mlLB 液体培养基加入 3g 琼脂混匀后高温高压灭菌,待冷却至约55℃时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氨苄青霉素摇匀,分别倒入 6-7 个培养皿中,用封口膜封边,并倒置放于4℃保存。 (4)扩增用接种环按照四线法将解冻后的工程菌涂布接种到 LB 固体培养基上,待凉干后,用封口膜将培养皿封闭,然后倒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过夜(不能摇晃),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观察培养基上的单克隆工程菌,待长出后,用接种环将一个单克隆工程菌转移接种到 10mlLB 液体培养基中,放入掁荡培养箱中37℃摇荡培养过夜,第二天观察,待 LB 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后,4℃ 冰箱保存,以待进行下一步质粒的提取。 质粒的提取 准备质粒提取盒和扩增的带质粒大肠杆菌培养液 (1)取 75ml 扩增变浑浊的 LB 液体培养基置于试管中。 (2)5,000×g 离心 10 分钟,弃去上清液,将试管倒置在滤纸上空干。 (3)取出质粒提取盒,用 3ml 细胞重悬浮液对试管中的细胞进行重悬浮。 (4)加入 3ml 细胞裂解液,轻轻摇晃试管混匀,室温下孵育 3 分钟,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然后加入 5ml 中和液混匀 (5)将 Clearing Column(兰色)放入一新的 50ml 离心管,将上述试管中裂解后的液体倒入兰管,孵育 2 分钟,1500×g 离心 5 分钟,效果不佳的话可再离心一次,离心液待用。 (6)将 Binding Column(白色)放入一新的 50ml 离心管,取上述离心液倒入白管,1500×g 离心 3 分钟,弃去离心液。 (7)在白管中加入 5ml 内毒素清洗液(需加异丙醇),1500×g 离心 3 分钟,弃去离心液,在白管中再加 20ml 柱洗液(含有乙醇),1500×g 离心 5 分钟,弃去离心液后,继续1500×g 离心 10 分钟,以保证彻底除去乙醇。 (8)取出白管,在滤纸上轻敲白管顶端的尖嘴,以保证去除试管中的乙醇,并用滤纸擦去白管外壁上的乙醇。 (9)把白管放入一个新的 50ml 离心管中,加入 600μl 无核酸酶的水(要把水加到白管中的 DNA 结合膜上),然后 1500-2000×g 离心 5 分钟 (10)收集离心管中的滤液,并转到 1.5mlEP 管中,密封,-20℃保存。 提取质粒的 DNA 电泳鉴定 (1)制胶取 0.15g 琼脂糖,15ml 1×TAE 混匀,微波炉加热 20 分钟,使之熔化,待自然冷却 60-70℃ 时,加入 0.25μl EB,轻轻混匀。 (2)将冷却至约60℃ 的凝胶倒入准备好的胶床内,厚度约 5mm,室温静置 1h,待胶固化后,置于电泳槽中,样品端位于负极。

脂肪干细胞的提取及鉴定

脂肪干细胞的提取及鉴定 一、脂肪干细胞(ASCs)的提取及鉴定 1、实验技术及原理: 运用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体外扩增后ACSs的表型会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细胞表面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差异离心术(可将基质血管细胞沉淀与悬浮的成熟脂肪细胞分离,沉淀中除ASCs,还包括血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基质血管细胞沉淀可以接种到孰料培养瓶中,基质细胞可贴壁,造血和其他杂质细胞不贴壁,在随后的传代过程中被出去,最终得到的ASCs可再很长时间内保持摸分化状态)。取C57BL,6 WT小鼠2只,常规麻醉消毒,取腹股沟脂肪组织剪碎至糊状,PBS液冲洗去麻药及血液,0.075%II型胶原酶消化(37?,30分钟)以去除外基质,生理盐水终止胶原酶的消化,离心(1200g,10分钟),去上清液及未消化的脂肪,10%FBS的DMEM重悬细胞沉淀,0.16mol/L氯化氨溶解剩余红细胞,离心洗涤,过200目铜网,得到单个核细胞。?镜下计数,按10个细胞/ml种植在培养瓶中,37?5%CO2孵箱培养,24小时后第一次换液,以后3天换液一次,80%融合后0.25% Trypsin,0.02%EDTA消化传代。细胞镜下作形态学观察及取第三代细胞用流式细胞仪作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CD29/CD44)的鉴定。 2、实验用品: 2.1 材料:C57BL,6 WT小鼠 2.2 试剂:PBS液,0.075%II型胶原酶消化,10%FBS,低糖DME M 2.3 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普通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离心机、离心管、解剖剪、眼科剪、镊子(尖头、平头和有沟镊)、小烧杯,200目铜网过滤器,低糖DMEM、血球计数板、橡皮瓶塞、酒精灯、换药碗 3、细胞培养的方法与步骤:

最全的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总结5

Q:G418怎么配制? A:我觉得不能用水配,因为这样PH会变化很大,至少要用PBS。我是配在HEPES 溶液中的,具体方法如下:1g包装的G418瓶子中,加入10ml HEPES溶液,浓度为100 mg/ml完全溶解后,0.22 um过滤,-20度保存。HEPES缓冲液配方如下:90 ml 水中,0.8 g NaCl, 0.037 g KCl, 0.0135 g Na2HPO4.2H2O, 0.1 g 葡萄糖,0.5 g HEPES,溶解,NaOH调PH至7.05,定容至100ml。 Good answer: 推荐用HEPES。特别是当细胞对G418不敏感,G418使用浓度高时,如果用水、PBS配置,会极大的改变细胞培养基的pH值,影响细胞的生长。1mol/L HEPES 的简单配置:HEPES 11.91g,溶解于40ml的ddH2O,用10mol/L的NaOH调节pH至7.5-8.0,定容至50ml,0.22um小滤器过滤。HEPES最终使用浓度 15-20mM。 Q: 我想一步筛选出高拷贝整合的高表达的细胞克隆,如果我用很高浓度的G418直接加进培养瓶直接筛选,这样做可以吗?我做过G418杀伤曲线,300ug\ml 就基本上可以杀死细胞,我想直接用1000ug\ml来筛选,不知是否可行?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A: G418筛选要做预试验确定最佳浓度,将细胞稀释至1000cell/ml,每孔100ul 加入有培养基的24孔板,将每孔中的G418浓度稀释至0,,100, 200,300, 400,500, 600,700, 800,900, 1000,11 .00ng/ml等12个级别, 培养10-14天,以最低细胞全部死亡浓度为基准,一般400-800左右,筛选时比该浓度再高一个级别,维持使用筛选浓度的一半。 G418浓度太高也不好,会对细胞的损伤太大,影响增殖。我用过Zeocin,为了加速筛选,用了最低剂量的两倍浓度,结果一个阳性克隆都没筛到,欲速则不达。 Q: 我用24孔板做了G418筛选的浓度梯度,确定最低致死浓度为600mg/l。我现在用这个浓度筛选我转染后的细胞,我应该保持这个浓度多少天才能确保我筛选完成呢?在这期间可以换液吗?筛选完了之后存活的细胞再培养传代的话,培养基中是否还应该加一定浓度的G418?如果要加的话什么浓度比较合适?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单个核细胞行贴壁培养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后第5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至第9天后数量减少;流式细胞检测表明50%~70%细胞为CD29和CD45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human umbilical cord in vitro, and determine their biological properties. Methods The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in sterile condition, and cultured in DMEM medium containing 10% fetal bovine serum. After the adherent mononuclear cells were obtained, the shape of cells 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e, then the cell growth curve, the cell cycle and the cell surface antigens were obtain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methods. Results MSCs obtained by Percoll (1.073 g/mL) were similar in size, spindle-shaped or star-shaped fibroblasts-liked cells. Cell growth cur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SCs were in the exponential stage after 5d and in the stationary stages after 9d.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D29 and CD44 positive cells were about 50%~70%. Conclusions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grown stably in vitro and can be used as the seed-cel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cycle; immunocytochemistry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是组织工程研究中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寻找来源丰富并不受伦理学制约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 UCB)在胚胎娩出后,与胎盘一起存在的医疗废物。与骨髓相比,UCB来源更丰富,取材方便,具有肿瘤和微生物污染机会少等优点。有人认为脐血中也存在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如果从脐血中培养出MSCs,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应用和研究则不受伦理的制约,蕴藏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2,3]。本研究将探讨人UCB-MSCs体外培养的方法、细胞的生长曲线、增殖周期和细胞表面标志等方面,分析UCB-MSCs 作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可行性。

细胞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细胞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2.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3.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使其细胞分裂、增值、分化、发育,甚至形成完整植株的方法。 4.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5.离体无性繁殖:简称离体繁殖,是指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植物离体培养,在短期内获得大量遗传性一致个体的方法。 6.继代培养:更换新鲜培养基来繁殖同种类型的材料(愈伤组织.芽等)。 7.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8 细胞分化:即由于细胞的分工而导致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或发育方式改变的过程。 9 细胞脱分化:培养条件下使一个已分化的细胞回复到原始无分化状态或分生细胞状态的过程就是细胞脱分化。 10 细胞再分化:即脱分化后的分生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重新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的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物体,这一过程成为细胞再分化。 11 人工种子:指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或不定芽包裹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中所形成的能发芽出苗的颗粒体。 12 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信息,具备发育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13 胚状体:在离体培养过程中产生一种形似胚(具有明显的根端和芽端),功能与胚相同的结构。

稳定表达核仁素的H9C2细胞株的建立和鉴定

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将含有核仁素全长的质粒pCMV-Tag2B-Nuc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导入H9C2细胞,使核仁素在细胞内表达,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核仁素的细胞株;用双酶切、DNA测序鉴定质粒,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核仁素基因在靶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结果:经G418反复筛选的H9C2细胞株中,核仁素基因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表达均较野生型细胞及转空载体细胞升高。结论:用含核仁素全长的质粒转染H9C2大鼠心肌细胞,经筛选后可稳定表达核仁素。 【关键词】核仁素;H9C2细胞;基因转染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H9C2 cell line that can stably express the nucleolin,whi ch can provide a cell line with which we can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nucleolin in apopto sis of cardiomyocytes.Methods:The pCMV-Tag2B-Nuc plasmid was transfected into H9C2 cells with lipofectin,the stable transfectants screened by G418 and the expression of nucleo lin was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The pCMV-Tag2B-Nuc plas mid was confirmed by double-enzyme digestion and sequencing.Results:After G418 screeni 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mRNA and protein of nucleolin in transfected cel l line were highly expressed, as demonstrated by the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C onclusion:The rat H9C2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nucleolin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Key words Nucleolin; H9C2 cell line; Gene transfection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核仁素(又称C23)是真核细胞核仁中最主要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不但直接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合成与成熟,还直接或间接参与细胞增殖、生长、胚胎发生、胞质分裂、染色质复制与核仁的发生等过程[1]。另有研究表明,核仁素蛋白的断裂和转位改变与细胞凋亡的发生相关[2,3]。因此,本研

细胞转染技术原理及应用

细胞转染技术原理及应用 常规转染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瞬时转染,一类是稳定转染(永久转染)。前者外源DNA/RNA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因此一个宿主细胞中可存在多个拷贝数,产生高水平的表达,但通常只持续几天,多用于启动子和其它调控元件的分析。一般来说,超螺旋质粒DNA转染效率较高,在转染后24-72小时内(依赖于各种不同的构建)分析结果,常常用到一些报告系统如荧光蛋白,β半乳糖苷酶等来帮助检测。后者也称稳定转染,外源DNA 既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也可能作为一种游离体(episome)存在。尽管线性DNA比超螺旋DNA转入量低但整合率高。外源DNA整合到染色体中概率很小,大约1/104转染细胞能整合,通常需要通过一些选择性标记,如来氨丙基转移酶(APH;新霉素抗性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H),胸苷激酶(TK)等反复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同源细胞系。 转染技术的选择对转染结果影响也很大,许多转染方法需要优化DNA与转染试剂比例,细胞数量,培养及检测时间等。一些传统的转染技术,如DEAE右旋糖苷法,磷酸钙法,电穿 孔法,脂质体法各有利弊 近年来国际上推出了一些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转染技术,以其适用宿主范围广,操作简便,对细胞毒性小,转染效率高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其中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s)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的转染性能最佳,但树枝状聚合物的结构不易于进一步改性,且其合成工艺复杂。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的有机大分子,每相隔二个碳个原子,即每“第三个原子都是质子化的氨基氮原子,使得聚合物网络在任何pH 下都能充当有效的“质子海绵”(proton sponge)体。这种聚阳离子能将各种报告基因转入各种种属细胞,其效果好于脂质聚酰胺,经进一步的改性后,其转染性能好于树枝状聚合物,而且它的细胞毒性低。大量实验证明,PEI是非常有希望的基因治疗载体。目前在设计更复杂 的基因载体时,PEI经常做为核心组成成分。 线型PEI(Line PEI,LPEI)与其衍生物用作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比分枝状PEI(Branched PEI,BPEI)要早一些,过去的研究认为在不考虑具体条件,LPEI/DNA转染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定位,因此与BPEI相比应该转染效率高一些。但最近研究表明BPEI 的分枝度高有利于形成小的转染复合物,从而提高转染效率,但同时细胞毒性也增大。超高分枝的、较柔性的PEI衍生物含有额外的仲胺基和叔胺基,在染实验中发现这种PEI的毒性 低,但转染效率却较高。 GenEscort是采用各种分枝状和超高分枝状的小分子PEI与各种含有生理条件下可降解键的交联剂交联,合成出的一系列高分枝的可降解的PEI衍生物。聚合物的分枝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正电性,因此易于高效地包裹各种DNA、RNA分子及质粒形成小的纳米颗粒,从而提高转染效率,当所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以后,其中所含的生理条件下可降解的化学键在细胞内水解,使交联聚合物分解为无细胞毒性的小分子PEI,这样结构的转染试剂在体外应用可以获得高的转染效率和低的细胞毒性,其可降解性对体内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发表时间:2012-05-24T09:50:06.6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 [导读] 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 ( 1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医院临床学院血液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 2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 3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29、CD44进行表型鉴定。结果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及第8代MSCs细胞均不表达CD34、CD45,但表达CD29、CD44,纯度分别为73.8% 、91.65%。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间充质干细胞,随传代数增加,其纯度增加,且该方法简单、实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 【中图分类号】R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82-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起源于中胚层,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向骨、软骨、脂肪、血管内皮细胞、神经星型胶质细胞等分化的潜能[1],可分化成骨髓基质支持造血,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同时它能抑制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及免疫调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仅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0.001%-0.010%[3],因此,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足够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应用的前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雄性,C57B L/6小鼠,清洁级,8周龄,体重18-20g,购于吴氏动物实验中心。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低糖DMEM培养基(Gibco公司),特级胎牛血清(Hy c l o ne公司),胰蛋白酶(Si gma公司),青霉素钠(Si gma公司),链霉素(Si g m a公司),5%C O2培养箱(日本三洋公司),流式细胞仪(BD FA CSCalibur),倒置显微镜(OLYMPUS),大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CD29-PE、CD44-FITC、CD34-PE、CD45-FITC(BD公司)。 1.2 方法 1.2.1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75%酒精浸泡5分钟,取出双侧腿骨,置于装有P BS溶液的培养皿中小心剔除粘连于骨上的肌肉组织,移入装有预冷的含10%特级胎牛血清、青霉素钠100U/ml、链霉素0.1g/L 的低糖DMEM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剪去腿骨两端,用1m l注射器抽取培养液反复冲洗骨髓腔,直至骨发白,收集冲洗液,反复吹打使细胞打散,静置10分钟,小心将上清移至灭菌的10m l离心管中,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 M 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个/ml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于5%C02,37℃,饱和湿度95%的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后,轻轻吸出上清,并加入新鲜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轻轻吹打,使未贴壁的细胞悬浮,吸出上清,加入新鲜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后每天换液1次,并观察细胞形态。 1.2.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培养原代细胞生长接近瓶底的80%时,吸去上清,加入0.125%胰蛋白酶,37℃条件下消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待细胞呈球形、不在粘连时吸弃胰酶,加入新鲜培养液重悬细胞,4℃3000r p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加入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按1:2比例接种到新的培养瓶,置于5%C02,37℃,饱和湿度95%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仍然每天换液,直至细胞贴壁融合成片,接近瓶底80%时,重复以上操作,再次传代。 1.2.3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鉴定收获第4代及第8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胰酶消化后,4℃1000r p m离心5分钟,弃上清,PBS洗涤细胞2次,每代细胞分别设2管,调节每管细胞数为5×105,分别加入C D29和C D44、CD34和CD45单抗,室温孵育30分钟,PBS洗涤细胞3次,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同时用PBS作为一抗设置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扩增培养4小时后吸出上清,加入新鲜培养液后,大多数悬浮细胞被吸出,瓶中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并且都呈现球转,折光率较强,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并不断长大、变长,但未观察到细胞分裂,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图1),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图2)。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

微生物分类鉴定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 获得纯化的微生物分离菌株后,首先判定是原核微生物还是真核微生物,这实际上在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已经决定了分离菌株的大类的归属,从平板菌落的特征和液体培养的性状都可加以判定。然后,如是原核微生物,便可根据表14-3 所示的经典分类鉴定指标进行鉴定,如条件允许,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 分析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多项结果结合起来确定分离菌株的属和种。 表14-3 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的指标依据 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②细胞组分水平,③蛋白质水平,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60 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法 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图14-4 )。 A. 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B. 细胞大,宽度1.3~1.8mm ……………………………………… 1. 热微菌属 ( Thermomicrobium )

BB. 细胞小,宽度0.4~0.8mm 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 D. 能在pH4.5 生长…………………………………………… 2. 热酸菌属 ( Acidothermus ) DD. 不能在pH4.5 生长………………………………………………… 3. 栖热菌属 ( Thermus )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4. 栖热嗜油菌属( 栖热嗜狮菌属Thermoleophilum ) AA. 不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图14-4 双歧法检索表例样 应用BIOLOG-GN 仪检测分离菌株对众多碳源的利用情况判断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近年来也时有应用。在BIOLOG-GN 仪上有96 个小孔,其中95 孔内分装有95 种不同碳源的缓冲液,1 孔为无碳源的缓冲液对照,各孔接入适宜菌浓度和液量的分离菌株培养物,定温培养,每日定时读取BIOLOG-GN 仪计算机上各碳源利用情况,一般为时1 周,BIOLOG-GN 仪可显示出该鉴定菌株的最可能归属。 (二)、数值分类法 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较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为50 ~60 个,多者可达100 个以上,在分类上,每一个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的反应和忍受性以及生态特性为依据。最后,将所测菌株两两进行比较,并借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菌株间的总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阵( 图14-5) 。为便于观察,应将矩阵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后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dendrogram)( 图14-6) ,再结合主观上的判断( 如划分类似程度大于85 %者为同种,大于65 %者为同属等) ,排列出—个个分类群。 图14-5 显示6 个细菌菌株的遗传相似矩阵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