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成与制备实验介绍

合成与制备实验介绍

合成与制备实验介绍
合成与制备实验介绍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

学院名称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方向)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测试楼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六月五二〇一五年七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

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

实验目的:

1、掌握燃烧法的实验原理和材料的基本测试方法;

2、掌握燃烧法合成Li2CaSiO4:Eu3+粉体的制备过程;

3、研究Eu3+浓度变化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

燃烧法是指通过前驱物的燃烧合成材料的一种方法。当反应物达到放热反应的点火温度时,以某种方法点燃,随后的反应即由放出的热量维持,燃烧产物就是拟制备的目标产物。其基本原理是将反应原料制成相应的硝酸盐,加入作为燃料的尿素(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经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溢出大量的气体,进而燃烧得到产物。

nSi(O2C2H5)4+nH2O== nSi(OH) 4+4nC2H5OH

6LiNO3+3Ca(NO3)2+ 3Si(OH) 4+ 12CO(NH2)2 ==

3Li2CaSiO4+12CO2+4NH3+24H2O+16N2用燃烧法合成发光材料具有相当的适用性,燃烧过程产生的气体还可充当还原保护气氛,并具备不需要复杂的外部加热设备,工艺过程简便,反应迅速,产品纯度高,发光亮度不易受损,节省能源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高效节能合成方法。

实验药品及仪器

药品:三氧化二铕(Eu2O3),硝酸钙(Ca(NO3)2·4H2O),尿素,正硅酸乙酯(Si(OC2H5)4),硝酸锂(LiNO3),浓HNO3,去离子水。

仪器:电子天平,量筒,烧杯,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箱,刚玉坩埚,马弗炉,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FL)。

实验配比

按Li2Ca1-x SiO4:xEu3+ (x=0.03,0.04,0.05,0.06)配比,以Eu3+浓度为变量设计实验,实验共计4组,各实验药品质量/体积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溶液缓慢滴加到适量的乙醇和水混合溶液

中,并添加少量HNO3作为催化剂,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常温搅拌0.5小时,得到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溶液A;

2.按Li2Ca1-x SiO4:xEu3+ (x=0.05,0.07,0.9,0.11)化学计量比,精确称取各原料。

3.将称取的Eu2O3溶解于浓HNO3(需要用电炉加热)得到溶液B,将事先称

好的Ca(NO3)2·4H2O、LiNO3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C;

4.将B、C溶液加入到溶液A中,再加入称量好的尿素,在75℃继续加热搅拌

0.5小时左右,得无色凝胶;

5.将上述溶胶快速转移到刚玉坩埚中,置于马弗炉中,于700℃恒温焙烧1小

时后取出得白色粉末样品;

6.采用XRD、FL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

实验流程简图:

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

观察记录溶解、搅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对得到的样品性状特征进行描述。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灯照射合成样品,初步观察样品的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样品的发光情况进行相互对比,来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合成样品发光情况的影响。

测试与分析

将合成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等测试,进行合成物的物相组成、发光性能等分析,分析了解样品的发光性能与合成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1.荧光光谱分析

选择组别为:硝酸钙2.2198(g),氧化铕,0.1056(g)

(1) Li2CaSiO4:Eu3+的激发光谱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可看出Li

2CaSiO

4

:Eu3+材料的激发光谱(λ=620nm),其为196-496nm范围

内的宽带谱,在约296-321nm附近激发效果最好,在此范围出现了平台,除336nm 处的激发最薄弱外,其余都能有效激发。

(2)发射光谱分析,如图2所示

由图可看出Li

2CaSiO

4

:Eu3+材料的发射光谱(λ=394nm),为501-751nm的宽

带谱,其峰值位于大约621nm,在大约601nm存在相对较弱的发射肩,其峰值的出现可能是由于Eu3+的跃迁所致。

2.X-Ray衍射分析,如图3所示

从X-Ray衍射分析图谱可以看出,其具有两个强度相对较大的衍射峰,该粉体约在25.20°和37.90°衍射峰强而尖锐,Li2CaSiO4:Eu3+粉体的结晶程度较好。注意事项:

1、准确称量样品;

2、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

3、注意安全;

二、燃烧法合成钒酸盐发光粉体及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

1、掌握燃烧法的实验原理;

2、掌握燃烧法合成钒酸盐粉体的制备过程和方法;

3、掌握燃烧法合成稀土掺杂钒酸盐粉体的基本工艺参数;

4、了解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

实验原理

燃烧法是指通过前驱物的燃烧合成材料的一种方法。燃烧过程的本质是高放热性化学反应,反应体系经外部能量诱发局部化学反应(点燃),形成前沿燃烧波,燃烧波伴随着剧烈的传热、传质等过程使化学反应持续蔓延,直至整个反应体系,最后达到合成所需材料目的。由于燃烧反应过程异常剧烈,反应物几乎瞬间点燃达到高温生成产物,加之热空气强烈对流使生成的细小产物颗粒“飞散开”并快速冷却,因此燃烧法的合成产物一般非常蓬松,无需进行研磨便可获得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粉体材料。该法作为新材料制备的高新技术,具有节能、高效、合成产物质量高、合成产品成本低、易于实现规模生产等特点。

其基本原理是将反应原料制成相应的硝酸盐,加入作为燃料的柠檬酸(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经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溢出大量的气体,进而燃烧得到泡沫状材料,该泡沫状物质不结团,易粉碎。

实验药品及仪器

药品:Ca(NO3)2·4H2O,LiNO3,Bi(NO3)3·5H2O,NH4VO3,NH4Cl,Eu2O3,柠檬酸,浓硝酸,蒸馏水。

仪器:药匙、烧杯、移液管、洗耳球、刚玉坩埚、电子天平、高温马弗炉、紫外灯、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

原料配比:

配比一:

配比二:

配比三:

配比四:

实验步骤:

7.将称量好的Eu2O3放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1.5ml浓硝酸加入其中,

加热除去多余的浓硝酸。按上述配比称取Ca(NO3)2·4H2O,LiNO3,

Bi(NO3)3·5H2O,NH4Cl,柠檬酸放入上述烧杯中加10ml蒸馏水溶解。

然后缓慢加入称量好的NH4VO3。

8.在75℃左右,磁力搅拌40min,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深蓝色均匀的溶胶。

9.将该溶胶盛于刚玉坩埚中,放入预热到680℃的马弗炉中燃烧合成并保

温1h,出炉空冷得到最终产物。

10.在紫光灯下观察样品的发光情况。

实验流程简图:

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

观察记录溶解、搅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对得到的样品性状特征进行描述。在暗室中,通过紫光灯照射合成样品,初步观察样品的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样品的发光情况进行相互对比,来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合成样品发光情况的影响。

测试与分析

将合成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测试,分析测试数据,了解样品的发光性能与合成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注意事项:

4、严格控制物料的配比;

5、严格称量;

6、严格控制搅拌温度;

7、观察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X衍射分析可以看出,在约32°处图样出现最高峰,此时峰值最大,且峰值在1mol%—4mol%范围内,随之升高而降低,1mol%时的峰值最大。对比几组Ca含量可以看出,Ca含量为2mol%和3mol%时,衍射峰的强度越高。

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

物质的制备 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1、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 (1)设计原则: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2)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类型固体反应物(加热)固液反应物(不加热)固液反应物(加热)装置 示意图 典型气体O2、NH3、CH4等H2、CO2、H2S等。Cl2、HCl、CH2=CH2等 操作要点(l)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 冷凝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 裂。 (2)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l/3处。 (3)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 里面不能太长,否则会妨碍 气体的导出。 (1)在用简易装置时,如用长 颈漏斗,漏斗颈的下口应伸入 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 作用; (2)加入的液体反应物(如酸) 要适当。 (3)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启 普发生器制备。 (1)先把固体药品加入烧 瓶,然后加入液体药品。 (2)要正确使用分液漏斗。 (3)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 1 O22KClO3 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O2↑ 2、NH3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NH3·H2O NH3↑+H2O 3、CO2CaCO3+2HCl=CaCl2+CO2↑+H2O 4、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5、N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6、N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7、Cl2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完整word版)材料合成与制备_复习资料(有答案)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名词解释 1. 胶体(Colloid):胶体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2. 溶胶:溶胶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分散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颗粒,分散粒子的尺寸为1nm-100nm,这些固体颗粒一般由10^3个-10^9个原子组成。 3. 凝胶(Gel):凝胶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络骨架,骨架孔隙中充满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含量很低,一般为1%-3%。 4. 多孔材料:是由形成材料本身基本构架的连续固相和形成孔隙的流体所组成。 一、填空题 1.溶胶通常分为亲液型和憎液型型两类。 2.材料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化学方法制备材料的优点是可以从分子尺度控制材料的合成。 4.由于界面原子的自由能比内部原子高,因此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 体系,若无其它条件限制,胶粒倾向于自发凝聚,达到低比表面状 态。 5.溶胶稳定机制中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用的三个基本途径是使胶粒带表面电荷、利用空间位阻效应、利用溶剂化效应。

6.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水凝胶化和碱性凝胶化两类。 7.溶胶-凝胶制备材料工艺的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胶体型、无机聚合物型、络合物型。 8.搅拌器的种类有电力搅拌器和磁力搅拌器。 9.溶胶凝胶法中固化处理分为干燥和热处理。 10.对于金属无机盐的水溶液,前驱体的水解行为还会受到金属离子半径的大小、电负性和配位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简答题 溶胶-凝胶制备陶瓷粉体材料的优点? 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对多元组分体系,溶胶-凝胶法可大大增加其化学均匀性;反应过程易控制,可以调控凝胶的微观结构;材料可掺杂的范围较宽(包括掺杂量及种类),化学计量准确,易于改性;产物纯度高,烧结温度低等。 第二章水热溶剂热法 名词解释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超临界流体:是指温度及压力都处于临界温度或临界压力之上的流

重庆邮电大学-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耿道渠)

《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顺序表的操作 班级学号姓名 第9 周星期 2 、5,6 节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顺序表结构的实现方式; 2、掌握顺序表常用算法的实现; 3、熟悉利用顺序表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4、参照给定的顺序表的程序样例,验证给出的顺序表的常见算法,领会顺序表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静态数组存储结构的顺序表,要求编程实现如下任务:(1)建立一个顺序表,首先依次输人整数数据元素(个数根据需要键盘给定)。 (2)删除指定位置的数据元素(指定元素位置通过键盘输入),再依次显示删除后的顺序表中的数据元素。 (3)查找指定数据的数据元素(指定数据由键盘输入),若找到则显示位置,若没有找到则显示0。 2、使用顺序表实现一个电话本的管理程序,电话本中的每条记录包括学号、姓名、手机号码和固定电话四项。要求实现菜单、初始化、添加、删除和显示等功能。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次编写C++,感觉力不从心,回去多看看PPT。

五、实验心得体会: 对顺序表的一些常用语句不熟悉,对顺序表的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以后要加强练习 附:源程序(自行编写或修改的程序。若为修改程序请注明修改部分的功能,若为书上实例则可不附。)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SIZE 2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um; typedef struct { string student_number; string name; string tel; string home_phone; int id; } TEL; void shuaxin(TEL *); void delet(TEL *);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讲诉

学生实验守则 一、参加实验时应衣冠整洁。进入实验室后应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和打闹,妨碍他人学习和实验。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纸屑与杂物。 二、进行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节约实验器材,未经许可不得乱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三、注意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若仪器出现故障,要立即切断电源并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以防故障扩大。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之后才可继续进行实验。 四、要以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结合所学理论,独立思考,分析研究实验现象和数据。 五、实验完毕后必须收拾整理好自己使用的仪器设备,保持实验台整洁,填写实验仪器使用记录。在归还实验仪器后,才能离开。 六、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造成事故、导致仪器设备损坏者,将视情节轻重按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处理及赔偿。

电工电子实验室安全制度 一、每个实验室要有专人担任安全员,负责本室的各项安全工作。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 二、实验室总电源应有专人负责,各分室电源应有指示灯指示。 三、实验室内不准吸烟。要经常检查室内电源设备状况。各种用电设备使用完毕后要断开电源。 四、实验室钥匙不能出借他人,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配置、维修、拆卸等都必须做好记录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非经有关人员许可不得擅自动用。 五、每个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灭火器、灭火栓),消防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更换。任何人不得随意搬动、拆卸消防器材。 六、工作人员离开时必须断开室内电源、水源,关好门窗。 匪警电话 110 火警电话 119 校保卫处电话 83209110

电工技术实验指导书..

目录 项目一基尔霍夫定律 (1) 项目二三相交流电路 (3) 项目三常见低压电器的识别、安装和运用 (5) 项目四三相异步电动机具有过载保护自锁控制线路 (7) 项目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9) 项目六三相异步电动机Y-△减压起动控制 (11) 项目七模拟照明线路安装 (13)

项目一基尔霍夫定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直流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的使用; 2、学习和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3、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二、原理说明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即对电路中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Σ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ΣU=0。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各支路或闭合回路中电流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三、实验设备 表1-1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基尔霍夫定律 实验线路如图1-1所示。 图1-1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 2、I3,并熟悉线路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2、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3、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一路如E1为+12V;另一路,如E2接0~30V可调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接入电路,令E1 =12V,E2 =6V;然后把开关K1打置左边、K2打置右边(E1和E2共同作用)。 4、将电流表插头分别插入AB、BC、BD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注意另外两个未测量支路的缺口要用导线连接起来) 5、用万用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分别记录在表1-1中。(注意电路中三个未测量支路电流缺口均要用导线连接起来)表1-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2、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若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时的“+、-”极性。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可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4、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该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 5、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审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实验指导书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二零零九年三月

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系列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主编王利华周荣富

攀枝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专)科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的。 全书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基本实验的目的、内容、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DKSZ-1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装置进行了简述。第三部分是对实验装置控制组件介绍。 本书可作为我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实验教学用书,还可作为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由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三部分组成,是电力电子装置、开关电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变频调速应用、柔性输电系统等课程的先行课程。同时,也是电气信息类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21 世纪解决能源危机的必备技术之一而受到重视。本书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面向就业,突出应用”的原则,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通用性、新颖性”,力求做到学科体系完整、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基础知识、突出时代气息,具备科学性及新颖性,并强调知识的渐进性,兼顾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书着重讲授各种电能变换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电路结构、电气性能、波形分析方法和参数计算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电力电子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材料合成 课程编号:094300560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无机材料合成》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单晶材料的制备、薄膜的制备、非晶态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的制备、功能高分子的制备、催化材料制备、低维材料制备等,使学生获得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可适应化工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简单介绍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以及基本操作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薄膜制备的溶胶-凝胶法、纳米晶的水热合成法、纳米管的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结果的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深刻领会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无机材料合成(制备)方法与途径 实验仪器:计算机 实验内容:认识无机材料合成中的各种元素、化学反应;相关中外文摘、期刊的查阅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无机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途径与制约条件 实验二晶体合成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晶体的生长 实验要求:了解晶体的基本分类与应用;熟悉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晶体合成的技术与方法。 实验三薄膜制备 实验仪器:压电驱动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薄膜材料的制备 实验要求:掌握薄膜材料的分类与应用;薄膜与基材的复合方法、途径以及制约条件; 实验四胶凝材料的制备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实验报告综合篇(含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大三上

第一部分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本部分主要涉及实验要用到的三种仪器:数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稳压电源。学生在自学了《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综合篇》(后称教材)第一章内容后,填空完成这部分的内容。 一、学习示波器的应用,填空完成下面的内容 示波器能够将电信号转换为可以观察的视觉图形,便于人们观测。示波器可分为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两大类。其中,模拟示波器以连续方式将被测信号显示出来;而数字示波器首先将被测信号抽样和量化,变为二进制信号存储起来,再从存储器中取出信号的离散值,通过算法将离散的被测信号以连续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我们使用的是数字示波器。 使用双踪示波器,能够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信号通过探头从面板上的通道1 和通道2 端送入,分别称为CH1和CH2。 在使用示波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触发源和触发方式 触发源的选择:如果观测的是单通道信号,就应选择该信号作为触发源;如果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则应选择信号周期大(大/小)的通道作为触发源。 (2)正确选择输入耦合方式 应根据被观测信号的性质来选择正确的输入耦合方式。如图1.1所示,输入耦合方式若设为交流(AC),将阻挡输入信号的直流成分,示波器只显示输入的交流成分;耦合方式设为直流(DC),输入信号的交流和直流成分都通过,示波器显示输入的实际波形;耦合方式设为接地(GND),将断开输入信号。 0U 1V 5V (A) 0U 1V 5V 图1.2 被测信号实际波形 t 0 U (B) t 0 U -2V 2V (C) DC 图1.1 输入耦合开关示意图 图1.3 不同输入耦合方式时的波形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电阻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识别电阻器、电容器外观、型号的方法; 2、掌握利用仪器、仪表检测电阻器、电容器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1、万用表。 2、10Ω级、100Ω级、1000Ω级、105Ω级电阻各2只。 3、瓷质电容、电解电容、可变电容各2只。 三、实验内容 电阻器 (一)电阻器的识别 电阻器是电子及电气设备中最常用的电子器件之一,主要用来实现控制和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作用,以及用来当作消耗电能的负载。 1、电阻器的型号命名 电阻器的型号命名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主称,用字母R表示; 第二部分是材料,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第三部分是分类,用数字或字母表示; 第四部分是序号,用数字表示,用以区分产品的外形尺寸和性能指标; 例如:RTT71——表示碳膜可调电阻器。 电阻器的材料和分类代号如表1.1所示。 表1.1电阻器的材料和分类代号 通常生产商用直标或色标两种方法把电阻器的参数标注在电阻器体上。 (1)直标法,指把电阻值、电功率和误差直接用数字和字母印在电阻器上,如图1.1所示。此方法简单直观,但安装在线路上时,电阻器的标值有可能被电阻体遮挡。

图1.1 电阻器直标法 (2)色标法,就是用电阻器上的四条或五条不同颜色的色环来表示电阻的阻值。四条环时,其中三条环表示电阻器的电阻值,一条环表示误差;精密电阻需要五条环,其中四条环表示电阻的阻值,一条环表示误差。例如: 四条色环:红紫橙金 2 7 × 103±5% 27(1±5%)kΩ 五条色环:棕红黑金棕 1 2 0 × 10-1±1% 12(1±5%)Ω 四条环色标法如图1.2所示。 图1.2 电阻器色标法 色环的含义如表1.2所示。 表1.2各色环的含义 在实验和实际使用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就可以直接测量电阻器的阻值大小。 电容器 电容也是电子及电气设备中常用的电子器件之一。利用电容器可实现交流耦合、滤波、隔断直流、交流旁路和组成振荡电路等。 (一)电容器的识别

物质制备实验综合-2020年高考化学易错题汇总(原卷版)

易错题16 物质制备实验综合 1.二氯化二硫(S2Cl2)在工业上用于橡胶的硫化,还可以作为贵金属的萃取剂。可由硫和氯气在100~110 ℃直接化合而成。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制备S2Cl2并对尾气进行回收利用。已知S2Cl2的熔点:-77 ℃,沸点:137 ℃,S2Cl2遇水剧烈反应。 (1)S2Cl2遇水会生成黄色单质、一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化合物及酸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所装试剂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装置中的空气可以通过控制K2、K3来去除,具体方法为_________。 (4)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E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时,D装置开始需要油浴加热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加热,仅需通入氯气即可。生成二氯化二硫的反应为_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6)该装置由于存在系统缺陷,使制得的二氯化二硫可能不纯,现需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则改进的方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磺酰氯(SO2Cl2)主要用作氯化剂或氯磺化剂,也用于制造医药品、染料、表面活性剂等,熔、沸点分别为-54.1℃和69.2℃。 (1)SO2Cl2中S的化合价为______,SO2Cl2在潮湿空气中发生剧烈反应,散发出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发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用干燥的SO2和Cl2通入如图装置(省略夹持装置)制取磺酰氯。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通水方向为___________(填“a→b”或“b→a”),装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②反应装置中的活性炭的作用可能为:______________。 ③若SO2和Cl2未经干燥,就通入装置中,也散发出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发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④滴定法测定磺酰氯的纯度:取1.800g产品,加入到100mL0.5000mol·L?1NaOH溶液中加热充分水解,冷却后加蒸馏水准确稀释至250mL,取25mL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甲基橙,用0.1000mol·L?1标准HCl 溶液滴定至终点,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消耗10.00mL。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产品的纯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金属篇) 复习总结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金属篇) 第一章单晶材料的制备 1.单晶体经常表现出电、磁、光、热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广泛用于现在工业的诸多领域。 2.固—固生长法即是结晶生长法。其主要优点是,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生长晶体的形状是预先固定的。缺点是难以控制成核以形成大晶粒。 3.结晶通常是放热过程的证明:对任何过程有△G=△H-T△S,在平衡态时△G=0,即 △H=T△S。这里△H是热焓的变化,△S是熵变,T是绝对温度。由于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物的有序度要比反应物的有序度要高,所以△S<0,△H<0,故结晶通常是放热过程。 4.应变是自发过程,而退火是非自发过程的证明:对于未应变到应变过程,有△E1-2=W-q,这里W是应变给予材料的功,q是释放的热,且W>q。△H1-2=△E1-2+△(pv),由于△(pv)很小,近似得△H1-2=△E1-2。而△G1-2=△H1-2-T△S=W-q-T△S,在低温下T△S可忽略,故△G1-2=W-q>0。因此使结晶产生应变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退火是自发过程。(在退火过程中提高温度只是为了提高速度) 5.再结晶驱动力:经过=塑性变形后,材料承受了大量的应变,因而储存大量的应变能。在产生应变时,发生的自由能变化近似等于做功减去释放的热量。该热量通常就是应变退火再结晶的主要推动力。应变退火再结晶推动力可以由下式给出:△=W-q+G S+△G0。这里W是产生应变或加工时所做的功,q是作为热而释放的能量,G S是晶粒的表面自由能,△G0是试样中不同晶粒取向之间的自由能差。 6.晶粒长大的过程是:形核—焊接—并吞。其推动力是储存在晶粒间界的过剩自由能的减少,因此晶界间的运动起着缩短晶界的作用,晶界能可以看做晶界之间的一种界面张力,而晶粒的并吞使这种张力减小。 7.若有一个晶粒很细微的强烈的织构包含着几个取向稍微不同的较大的晶体,则有利于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的驱动力是由应变消除的大小差异和欲生长晶体的取向差异共同提供的。 8.在应变退火中,通常在一系列试样上改变应变量,以便找到退火期间引起一个或多个晶粒生长所必须的最佳应变量或临界应变。一般而言,1%~10%的应变足够满足要求,相应的临界应变控制精度不高于0.25%. 9.均匀形核:形成临界晶核时,液、固相之间的自由能差能供给所需要的表面能的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则需由液体中的能量起伏提供。△G*=1/3A**σ。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 40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 学期 先修课程: 《C 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 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 学时) 1) C 程序设计(4 学时) (1)C 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 2 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 学时)。 2)数据结构(20 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 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 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 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 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 2 学时); c. 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 学时); d. 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 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 学时); e. 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1 学时)。

物质制备实验

物质的制备 一、几种气体的制备(O2、H2、CO2、Cl2、SO2、NH3、H2S、NO、NO2) (一)、气体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 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 (2)气体制备的一般实验操作步骤 ①组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药品;④收集或检验性质;⑤拆除装置 (二).依据以下装置和试剂填空(选择装置和试剂时,写代号) 发生装置 干燥装置 收集装置 常见干燥剂:a、浓硫酸 b、无水氯化钙 c、碱石灰 d、P2O5 回答以下问题 1、制备O2 (1)写出实验室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 1,;选择发生装置 2,;选择发生装置 3,;选择发生装置(2)干燥 可以选用干燥O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 还可以选用干燥O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3)收集方法 可以用方法收集O2,选用收集装置 还可以用方法收集O2,选用收集装置 2、制备H2 (1)写出实验室制备H2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发生装置(2)干燥 可以选用干燥H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 还可以选用干燥H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3)收集方法 可以用方法收集H2,选用收集装置 还可以用方法收集H2,选用收集装置 3、制备CO2 (1)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发生装置(2)干燥 可以选用干燥CO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 还可以选用干燥CO2,用该试剂干燥时应选干燥装置(3)收集方法 可以用方法收集CO2,选用收集装置 还可以用方法收集CO2,选用收集装置 4、制备Cl2 (1)写出实验室常用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 1,;选择发生装置2,;选择发生装置

材料制备与合成

《材料制备与合成[料]》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34916 课程名称:材料制备与合成/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学分: 2.5 学时:40 (课内实验(践):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课程负责人:方道来 先修课程:材料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80%)与平时考核成绩(占20%)相结合。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材料合成与制备》. 乔英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目:1.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工艺》, 李垚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 《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童忠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徐如人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4.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曹茂盛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溶胶-凝胶合成法、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定向凝固技术、低热固相合成法、热压烧结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和等离子体烧结技术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材料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理解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研发新材料以及材料制备新工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sol-gel method, 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reaction method, CVD method,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low-heating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hot-pressing sintering technique,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SPS technique. 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and grasp the new techniques, new processes and new equipment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The course can lay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cesses in the future for students.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Word版

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实验目的 1. 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并学会上机调试。 2. 熟悉Huffman编码源程序,并构造Huffman树。 实验内容 1.试设计一算法,从包括n个元素的数组中,求最大和最小元素,并使得当n 个元素为有序排列时,元素之间的比较次数仅为n-1次。 2.在给出的Huffman编码源程序基础上,要求画出Huffman树,求出与等长编 码相比时的压缩比。 实验要求 1.根据实验内容编写算法,并用 C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2. 将所编程序在计算机上调试通过,并全面测试。 实验结果 1.以一个含有8个元素的一维数组{1,2,3,5,7,8,9,12}为例,设计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maxArray(int x ,int y); int minArray(int x ,int y); int main(void) { int i = 0 ; int array[8]={ 1,2,3,5,7,8,9,12} ; printf; do { scanf("%d",&array[i]); i++; } while(i < 8); int maxTemp = array[0]; int minTemp = array[0]; int maxIndex = 0; int minIndex = 0; for(i=1;i<8;i++)

maxTemp = maxArray(array[i] , maxTemp); minTemp = minArray(array[i] , minTemp); } for(i=0;i<8;i++) { if (maxTemp == array[i]) { maxIndex = i; } if (minTemp == array[i]) { minIndex = i; } } printf;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2.Huffman编码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unsigned int weight; //结点权值 unsigned int parent,lchild,rchild; //结点的父指针,左右孩子指针 }HTNode,*HuffmanTre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哈夫曼树 typedef char **HuffmanCod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哈夫曼编码表 void CreateHuffmanTree(HuffmanTree &,unsigned int*,int ); //生成哈夫曼树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HuffmanCode &,int ); //对哈夫曼树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实验报告综合篇含答案UESTC大三上(供参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部分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本部分主要涉及实验要用到的三种仪器:数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稳压电源。学生在自学了《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综合篇》(后称教材)第一章内容后,填空完成这部分的内容。 一、学习示波器的应用,填空完成下面的内容 示波器能够将电信号转换为可以观察的视觉图形,便于人们观测。示波器可分为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两大类。其中,模拟示波器以连续方式将被测信号显示出来;而数字示波器首先将被测信号抽样和量化,变为二进制信号存储起来,再从存储器中取出信号的离散值,通过算法将离散的被测信号以连续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我们使用的是数字示波器。 使用双踪示波器,能够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信号通过探头从面板上的通道1 和通道2 端送入,分别称为CH1和CH2。 在使用示波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触发源和触发方式 触发源的选择:如果观测的是单通道信号,就应选择该信号作为触发源;如果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则应选择信号周期大(大/小)的通道作为触发源。 (2)正确选择输入耦合方式 应根据被观测信号的性质来选择正确的输入耦合方式。如图1.1所示,输入耦合方式若设为交流(AC),将阻挡输入信号的直流成分,示波器只显示输入的交流成分;耦合方式设为直流(DC),输入信号的交流和直流成分都通过,示波器显示输入的实际波形;耦合方式设为接地(GND),将断开输入信号。 已知被测信号波形如图1.2所示,则在图1.3中, C 为输入耦合方式为交流(AC)时的波形, A 为输入耦合方式为直流(DC)时的波形, B 为输入耦合方式为接地(GND)时的波形。 (3)合理调整扫描速度 调节扫描速度旋钮,可以改变荧光屏上显示波形的个数。提高扫描速度,显示的波形少;降低扫描速度,显示的波形多。在实际测试时,显示的波形不应过多,以保证时间测量的精度。 (4)波形位置和几何尺寸的调整 观测信号时,波形应尽可能处于荧光屏的中心位置,以获得较好的测量线性。正确调整垂直衰减旋钮,尽可能使波形幅度占一半以上,以提高电压测量的精度。为便于读数,一般我们调节Y轴位移使0V位置位于示波器显示窗口中的暗格上。 数字示波器中被测信号0V标志位于示波器屏幕显示区的左侧。 在使用示波器前,需要检查示波器探头的好坏。简述检查的方法。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实验教案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 实验二、叠加定理和替代定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 实验四、日光灯电路 实验五、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六、一阶电路 实验七、二阶电路 实验八、R.L.C元件的特性 实验九、RLC串联电路 实验十、均匀传输线仿真线测量 实验十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十二、阻容耦合负反馈放大器 实验十三、差动放大电路 实验十四、稳压电源电路 实验十五、TTL与非门电路的测试 实验十六、集成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十七、JK触发器的实验测试 实验十八、计数译码显示电路综合实验 实验十九、555集成电路定时器及应用 实验二十、环形振荡器电路

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 5 0% 考核30% 实验报告20% 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应用技术达到下列要求 (1)、正确使用电流表.万用表.功率表及常用的一些电工设备; 学会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晶体管稳压电源.晶体管毫伏表. (2)、掌握基本的测量技术,如测量电压.电流、功率、频率、 相位时间及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3)、具有查阅电子器件手册的能力。 (4)、能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线路和合理布线初步具体分析、寻 找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5)、具有根据实验任务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合适元件设计线 路的初步能力,具有选择常用电工仪表,设备进行实验的能力。 (6)、能独立写出严谨,有理论分析.事实求是.文字通顺的实 验报告。

一、实验的一般过程 1、预习 2、基本操作程序 (1)熟悉设备 (2)连接线路 (3)检查调整 (4)操作记录 (5)核对检查 (6)注意事项 3、报告的编写 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实验目的及任务 (2)实验电路及使用的设备,实验原理及方法. (3)实验数据. (4)数据处理.包括整理数据,估计误差,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绘制出表示实验结果的实验曲线等. (5)结论与分析讨论、包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对实验中发 生的现象、问题、事故等的分析讨论,实验的收获体会,对改进实验的建议等. 4.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实验中经常要与220V至380V的交流电压打交道,如果忽视安全用电或粗心大意.就很容易触电.为确保自身和他人的

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 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编

【实验报告】

I 实验要求 1.每次实验中有若干习题,每个学生至少应该完成其中的两道习题。 2.上机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先编好程序,经过人工检查无误后,才能上机,以提高上机效率。 3.独立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编的程序,切忌抄袭、拷贝他人程序。 4.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报告时,重点放在调试过程和小节部分,总结出本次实验中的得与失,以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实验一线性表 【实验目的】 1.熟悉VC环境,学习如何使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进一步理解线性表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基本操作。 3.熟练掌握线性表的综合应用问题。 【实验内容】 必做: 1.一个线性表有n个元素(n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实验报告综合篇(含答案)电子科技大学-大三上

. . .. .v .. .. 第一部分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本部分主要涉及实验要用到的三种仪器:数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稳压电源。学生在自学了《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教程 综合篇》(后称教材)第一章内容后,填空完成这部分的内容。 一、学习示波器的应用,填空完成下面的内容 示波器能够将电信号转换为可以观察的视觉图形,便于人们观测。示波器可分为 模拟示波器 和 数字示波器 两大类。其中, 模拟示波器 以连续方式将被测信号显示出来;而 数字示波器 首先将被测信号抽样和量化,变为二进制信号存储起来,再从存储器中取出信号的离散值,通过算法将离散的被测信号以连续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我们使用的是 数字示波器 。 使用双踪示波器,能够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信号通过探头从面板上的 通道1 和 通道2 端送入,分别称为CH1和CH2。 在使用示波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触发源和触发方式 触发源的选择:如果观测的是单通道信号,就应选择 该信号 作为触发源;如果同时观测两个时间相关的信号,则应选择信号周期 大 (大/小)的通道作为触发源。 (2)正确选择输入耦合方式 应根据被观测信号的性质来选择正确的输入耦合方式。如图1.1所示,输入耦合方式若设为交流(AC ),将阻挡输入信号的直流成分,示波器只显示输入的交流成分;耦合方式设为直流(DC ),输入信号的交流和直流成分都通过,示波器显示输入的实际波形;耦合方式设为接地(GND ),将断开输入信号。 0U 1V 5V (A ) t U 1V 5V 图1.2 被测信号实际波形 t U (B ) t 0U -2V 2V (C ) DC 图1.1 输入耦合开关示意图 图1.3 不同输入耦合方式时的波形 已知被测信号波形如图1.2所示,则在图1.3中, C 为输入耦合方式为交流(AC )

2020届高考化学复习之大题精做2 化学物质制备实验设计 (教师版)

1 例:冰晶石又名六氟铝酸钠(Na 3A1F 6)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常用作电解铝工业的助熔剂。工业上用萤石(主要成分是CaF 2)、浓硫酸、氢氧化铝和碳酸钠溶液通过湿法制备冰晶石,某化学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制取Na 2AlF 6的装置图如下(该装置均由聚四氟乙烯仪器组装而成)。 已知:CaF 2+H 2SO 4====△ CaSO 4+2HF↑ (1)实验仪器不能使用玻璃仪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III 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装置II 中有CO 2气体逸出,同时观察到有白色固体析出,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先向装置II 中通入HF 气体,然后再滴加Na 2CO 3溶液,而不是先将Na 2CO 3和A1(OH)3混合后再通入HF 气体,其原因是_______。 (5)装置II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过过滤可得到Na 3A1F 6晶体,在过滤操作中确定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电解制铝的工业生产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7)萤石中含有少量的Fe 2O 3杂质,可用于装置I 反应后的溶液来测定氟化钙的含量。具体操作如下:取8.0 g 萤石加入装置I 中,完全反应后,将混合液加水稀释,然后加入足量的KI 固体,再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1000 mol·L ?1 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当出现_________现象时,到达滴定终点,消耗Na 2S 2O 3标准溶液40.00mL ,则萤石中氟化钙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 (已知:I 2+2S 2O 2?3=S 4O 2?6+2I ?) 【答案】(1)4HF+SiO 2=SiF 4+2H 2O (2)作为安全瓶,防止倒吸 (3)2Al(OH)3+12HF+6Na ++3CO 2?3=2Na 3AlF 6↓+3CO 2↑+9H 2O 精选大题 化学物质制备实验设计 大题精做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