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厉批评要掌握的原则

严厉批评要掌握的原则

严厉批评要掌握的原则
严厉批评要掌握的原则

严厉批评要掌握的原则

为松下幸之助工作将近25年的六笠正弘说松下“一向谦卑为怀,对每个人都毕恭毕敬”,他甚至连小店员都会行恭敬的鞠躬礼。但就是这样一个谦和、热情的松下,批评起下属来却非常地严厉和冷酷。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来看下面这样一个案例:

炎热的一天,松下幸之助布置后藤留下几个人加班赶任务。工作很紧张,也很累,几个加班员工中途休息打球去了。后藤也正要去,恰好碰上了赶来察看的松下。松下很生气,严厉责骂后藤。并说:“后藤,怎么连你也做这种事?”后藤感到很羞愧,再三道歉。虽被老板责骂,内心里却有一种喜悦:“老板非常看重我啊!”。

又有一次,后藤未经请示就擅自变更了承包定额单价。松下知道后,守着客人的面大声责骂后藤,客人出面求情也不肯罢休。松下一边骂,一边用手中捅炉子的铁通条使劲敲打火炉,直到把通条都敲弯了。后藤本来就患有贫血的毛病,在这阵暴风骤雨的责骂声中,悔恨交加,当场昏倒了。第二天刚上班,后藤桌上的电话就响了,“后藤吗?我没有特别的事,只想问一下,你是否还介意昨晚的事……没有就好了。”

这个故事一直给我很大的启发,之前我也做过很多的思考。最近围绕“如何面对下属的错误”又思考了许多,感觉以前的思考有些浮浅。

松下的“批评”违背了我们传统的观点,表现了严厉性的一面:一是“点名”批评;二是“公开”批评。这是许多领导难以做到和认同的,我们很多人批评下属“放不开”,严厉不起来,结果下属的错误得不到纠正,自己的权威也没有树立起来。

实际上,“骂一声”“吼一声”是任何说教无法取代的,但是你的“严厉”应当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第一,批评可以公开,是因为这件事值得你批

不要什么事都让你大动肝火。在你想公开批评下属的时候,你要冷静地想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错误,这件事值不值得你“拿出来”公开地批评。

公开批评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当事人从中得到教训,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其他人从此得到教育,让这件“事”从此没有人再敢违犯。

后藤未经请示就擅自变更了承包定额单价,这件事严重地违背了企业的组织和权力规则。松下守着客人的面大声责骂后藤,不仅仅是针对后藤本人,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告诉其他员工,包括供应商、客户,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当批评是公开进行的时候,批评是批给他人看的,不是批给当事人看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件“事”让你不能宽容。没有教育目的的批评是胡批乱批,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这样不仅不会收到效果,反而会伤害他人的心。

第二,批评可以对人,是因为这个人值得你批

不是什么人想批评就可以批评的,批评也不能一视同仁。在你想批评下属的时候,你要冷静地想一下,这个犯错误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有什么样的期望,是不是值得你批评。

当你想骂人的时候,你不仅要想到对方是否能够“受得起”,还要想到你是否能够“还得起”。如果你不能让对方在“骂声”中成长起来,你就不要轻易地去“骂人”。

松下一句“后藤,怎么连你也做这种事?”让后藤知道自己在松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事后他认为这个责骂很得当,虽被责骂了,但内心里却有一种喜悦。日后谈起这件事,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一边被责骂,一边有令人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当批评是对人的时候,批评就是一种期望,不是这件“事”而是这个“人”让你不能原谅。有所期望,批评才会充满爱意,没有爱心的批评会消弱他人的自信心,会招致他人的反对和抵触。

第三,公开,就不要对人;对人,就不要公开

批评可以公开,也可以对人,但最好不要既公开,又对人。如果是这样,你无疑是把对方摆在了你的对立面,在他看来你这不是批评,而是和他过不去,要么是借事“整人”,要么是借事“赶人”。

松下教训“后藤,怎么连你也做这种事?”是冲着人不是冲着事来的,这个时候,批评是私下进行的。但是,当他公开责骂的时候,却没有忘记亲自给后藤打个电话:“你是否还介意昨晚的事?”让后藤感觉到“责骂”并不是针对他个人来的。

这就是松下的批评艺术,“人”与“事”分得很清楚,我们很多领导的批评没有效果,而且得罪人,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人”与“事”弄清楚,不该公开的公开,不该对人的对人,要么就是又公开又对人。不清楚自己是为什么发火,也不清楚自己的批评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们说批评无式,并不是说你可以“随心所欲”。你一旦什么人也骂,什么事也骂,你离挨骂也就不远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