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学导航——2.2 生态系统(2)

自学导航——2.2 生态系统(2)

自学导航——2.2 生态系统(2)
自学导航——2.2 生态系统(2)

2.2 生态系统(2)

课前预练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许多条交错成为食物网。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和流动的渠道。

3.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流动,而能量的流动则是的,的。4.自然界中固氮作用的形式有、及。

课内演练

【例1】下列能正确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之间关系的食物链是( ) A. 草→鼠→蛇→鹰 B.草→鹰→蛇→鼠

C.鹰→草→蛇→鼠 D.草→鼠→蛇→鹰

点拨 (1)本题考查食物链的书写。食物链是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而排列的生物顺序。

(2)食物链的书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以生产者为起点;②后一级以上一级为

食物;③各个营养级之间以箭头连结从左到右书写;④必须写到最高营养级。【跟踪练习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以准确地表述为( )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植物

【例2】如图2.2—1所示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图,这些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三者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 丙 D.无法确定

点拨 (1)本题考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在食物链中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逐级递减的。

(2)由于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因此后一营养级比上一营养级在个体数量上一般

也逐级减少,所以根据生物的个体数量可判断食物链结构。

【跟踪练习2】若某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其种群数量如图2.2-2所示,在这四种生物中最有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3】读图2.2—3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并填空。

(1)写出字母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的名称。

A.;B.;C.。

(2)该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生物成分是。

点拨 (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方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可以利用生产者的

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可以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者的物质和能量。

(2)解答类似题目应首先判断出分解者,分解者接受生产暑与分解者的物质与能量,

在示意图中应有两个箭头指向它,然后再判断其他成分。

【跟踪练习3】如图2.2—4所示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 ] 作

用由生物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实例中,与食物链有关的是( )

A.某地出现大面积酸雨

B.由于大量使用煤和石油而导致温室效应

C.汞、铜、农药等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在各种生物体内逐级积累

D.臭氧层出现空洞

2.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

A.鸡蛋→鼠→蛇→人

B.阳光→青草→鼠→蛇→人

C.青草→鼠→蛇→鹰

D.营养物质→鼠→蛇→鹰

3.下列对食物网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

②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

③任何一种动物只能捕食一种动物

④由多条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4.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

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 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5.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

A.浮游植物 B.鱼类 C.鲸 D.虾

6.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7.如图所示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有食虫鸟和食草昆虫

B.此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C.猫头鹰在此食物网中占有3、4、5三个营养级

D.此食物网包含3条食物链

8.如图所示是一个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2)该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是。

(3)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9.如图是一幅能量转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绿色植物等生物构成了一个( )

A. 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食物链 D.种群

(2)太阳能通过进人生物圈。

(3)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在生物圈内的传递过程中逐级 (填“增多”或“减

少”)。对鹰来说,能量损失最多的食物链是。

(4)从营养功能来看,图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

A. 绿色植物 B.草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太阳辐射能

拓展提高

10.稻田里,农民拔除野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食鱼的“黑鱼”。人们这样做是为了( )

A.保持生态稳定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D.调节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11.小明的父亲为了让小明更多地获取能量,为小明准备了以下四种食谱,请你帮他选择一种能量在流动中损失最少的食物结构( )

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以家畜的肉为主

C.以禽类的肉、蛋为主

D.以谷类等植物为主

12.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不断地发展,人们改变了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用沼气渣喂鱼及“肥水”(如图)。

(1)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3)无论是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还是改进了的“桑、蚕、气、鱼”新型农

业结构,都是设法使能量尽可能多地。

A.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B.经分解者释放到大气中

C.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1.食物链食物链

2.物质能量

3.循环单向逐级减少

4.生物固氮雷电固氮人工固氮

课内演练

【例1】A[解析:草、鼠、蛇、鹰这四种生物中,草为生产者,应是食物链的起始端,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鹰以蛇为食,鹰为最高级消费者,此食物链应以草、鼠、蛇、鹰的顺序从左到右书写。]

【跟踪练习1】C

【例2】B[解析:从图象观察,乙相对数量最多,丙其次,甲最少,因此食物链可书写为乙→丙→甲,由于能量逐级递减,所以乙所含能量最多。]

【跟踪练习2】C

【例3】(1)无机环境分解者消费者

(2)生产者[解:B成分的物质和能量来自生产者和C,由此可判断C为消费者,那

么A应为无机环境,生产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跟踪练习3】(1)生产者分解者 (2)化合物②呼吸 (3)逐级递减

课后训练

1.C 2.C 3.B 4.D 5.A 6.A 7.C

8.(1)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2)6 绿色植物→昆虫→蛙→鼠→蛇→鹰

(3)分解者

9.(1)B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减少绿色植物→鼠→蛇→鹰 (4)A

10.D[解:稻田中如果有野草,野草和水稻发生竞争,野草固定了部分太阳能,这部分太阳能不能被人类利用。鱼塘中黑鱼以人们饲养的鱼为食,鱼中的能量流向了黑鱼,因此清除野草和黑鱼是为了让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11.D[解: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淡水养殖的鱼类可能以植物为食,人以鱼为食,这一食物链至少存在三个营养级。同理,B、C选项所述食物链也至少存在三个营养级。人食用植物,这一食物链只有两个营养级,能量在这一食物链流动时损失最少。]

12.(1)分解者 (2)太阳(能) (3)C[解:微生物能分解生物的遗体、遗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生态系统中首先由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下来,再在食物链中流动到各个营养级,因此鱼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人们调节食物链的结构,调节能量流动方向,使之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 (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 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第四节 生态系统学案

广外中山外校七年级生物学案 2010-9-23 班级姓名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生态系统 【自学导航】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写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基础知识梳理】 1.生态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由生产者、________和 ________组成;非生物部分由________等部分组成。生产者即________,能通过 ________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________的能量。消费者即________,不能自己制造________,直接或间接的以________为食。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流入动物体内。分解者即________和________,能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 2、在一定地域内,__________与__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__________。 3、在城市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是__________,而不是野生动物。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___的关系。 5、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__为食,因而叫做__________。 6、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___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 7、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和所占的__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__________的。 【典型例题探究】 例1 (2010·中山、东莞)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解析】在食物链中,往往位于食物链后面的生物的相对数量较前面 的要少,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可根据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推出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则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减少,甲的数量减少了,丙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是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答案】A 【达标练习】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D由所有生物组成()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B一片草地C一个公园D一个学校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阳光→草→牛→虎; B.草→兔→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阳光→玉米→鼠 ()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几乎被虫吃光,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植物被破坏B环境污染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 ()5、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B由全部植物和动物组成 C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D由所有生物组成 ()6、一般来说,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成分中不是必需的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是 A消费者B分解者C光合作用D生产者 ()8、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A阳光B草C羊D狼 ()9、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阳光 ()1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A数量不变B比例不变C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平衡D数量暂时平衡 ()11、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氧气B水C有机物D太阳能 ()12、下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2、根据下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所有的食物链。 (2)这个生态系统共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形成,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这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指,分解者是。(4)影响草生活的环境因素除了图中标出的外,还有。(5)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鹰被大量捕杀,最先减少的是。

第二讲 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 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的现状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 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 [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2.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 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降低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在第三节我们又学习了生物对 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来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下面我们一起预习一下第四节-------生态系统。 师(强调):在预习的同时大家要认真搜理第四节的知识点,并思考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在黑板上板书)1,森林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4,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你知之多少? 师:这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牵一而动 全身。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种生物受到影响。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该怎么称呼呢?金汉江同学回答一下,(内容略)刘三千同学请你回答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内容略)桂祥同学请回答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内容略)大家一起交流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第23页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师: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组成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师:生态系统有大的有小的,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可以算比较大一点的生态系统了,我放在校园里的几个盆景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呢?(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教师一锤定音,我的盆景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只不过它们应该是一种很小的,微型的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具备一个生态系统所必备的要素。 再预习23面至24面的知识,分析23面两幅彩图和24面1-16图,要求学生预习后分组讨论问题:鸟,树,虫,真菌,等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板书在黑板上。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阳光中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真菌:它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把动物的残体及其他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引导学生看24面1-17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关系的理解。想一想《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什么骗猪八戒说茅厕是五谷轮回之质和太阳提供给我们的能量就一直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 ?关键种 ?冗余种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镏钉假说 ?冗余假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食物链及其类型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说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有它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所以生物和环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导入:同学们有谁去过原始森林,如西双版纳或是四川的九寨沟,请他为大家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答:…… 师总结:在那样美丽的一个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生物,它们之间既和谐又统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学上,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叫做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北大附中的校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的中国、亚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那么请问:你们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总结:请同学们注意,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的整体,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 我们在第一章时学过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围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两幅图片,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讨论、总结: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昆虫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植物,有动物,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还要依赖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机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其它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们给植物一个新的称谓——生产者。 1、生产者——植物 动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是植食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动物,所以是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总之,这些离不开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我们把这些动物叫做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

生态学试卷(含答案)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 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 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 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

异性. 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比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 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 境的作用更强烈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 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叫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浓缩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其他途径所固 定的太阳能量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叫……简答题: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

【精品】2021届高中生物专题复习训练卷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2021届高中生物专题复习训练卷 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B.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 C.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 D.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2.下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3.如图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水、CO2、矿质营养外还有温度等 B.对于所有生态系统的植物来说,水都是它们固定太阳能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的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后植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 4.图示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kJ,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 A.7.1×108 kJ B.4.8×107 kJ C.5.95×107 kJ D.2.3×107 kJ

5.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甲、乙、丙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曲线丙在c~d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 D.曲线甲在a~b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数量减少 6.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7.最近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8.分析右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第五组专业术语第二章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态系统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在热力学之中,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孤立系统一般情况下粒子数守恒。[1] 分解者Decomposer: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 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异养生物。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在热力学之中,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半自然生态系统Seminatural ecosystem: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介于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视为半自然生态系统,例如天然放牧草原、人类经营管理的天然林等。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1]一般的系统均与外界有不同程度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人工生态系统Artificial ecosystem: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或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或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的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郭荣辉 一、教材依据: 这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想: 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017届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2讲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2讲 一、选择题 1.(改编题)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D)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群落。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群落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D)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017·衡水中学调研)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四种经济动物(M、N、O、P)的调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一个系统。小至细胞、大至宇宙,都是系统。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小至一滴湖水、一条小沟、一个小池塘、一个花丛,大至森林、草原、湖泊、海洋以至整个生物圈,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从人类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也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即人类的自然环境。除了上述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存在许多人工生态系统,例如,农田、果园等以及宇宙飞船和用于生态学试验的各种封闭的微宇宙(亦称微生态系统,例如美国的生物圈一号)。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①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但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包括物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 ③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受到外力的胁迫或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调节和恢复。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③是一种动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中包括以下六种组分: (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 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技能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 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3)关 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理解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难点: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前准备:1、学生:草、兔、鼠、狐、蛇和鹰6种生物面具的准备;小组收集环保资料。 2、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先让我们跟着一段录像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明确本节课的主题,观看录像,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简短的引言带出当堂的课题后,播放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众多的生态系统。知识归纳结合录像启发学生说出在录像中所看到的生态系统类型。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分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

第2讲 生物与环境讲义带答案

第2讲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网络构建 2、答题必备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网络构建

2、答题必备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2)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网络构建 2、答题必备 (1)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网络构建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2、答题必备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2)流入第一营养级能量,一部分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有效传递率只有10%~20%。 (4)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网络构建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陈祺常熟外国语学校 215500 一、教材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本节是一节网络课分为两个课时,设计了五个一级模块,分别是情境创设、能量流动分析、能量流动小结、能量金字塔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中有三个模块(情境创设、能量流动分析、能量流动小结),第二课时中有两个模块(能量金字塔、能量流动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一级模块下有分出数个二级模块:能量流动分析中分出两个模块,分别是能量流动定性分析和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中又分为规律应用和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活动(课外完成)。这样的处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有清醒的认识,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应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及时反馈等。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每项任务都有测试模块,通过服务器及时统计能够及时给学生自己和教师以反馈。而这种模式,对于课堂内容的预设-生成和问题的快速解决具有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本课没有采用网络教学常用的论坛形式,而是采用任务模式和读书指导法相互嵌套的教学方法,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反馈,并层层深入展开话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能力生成。论坛的知识体系性弱,反馈不及时,往往教师在课上忙于埋头打字,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调节和教学进度的把握。目前更适合于作为补充,用于学生课余实践的学习交流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资料翔实,图文结合,任务多样,适于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时适于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学生反复多次学习和巩固重难点内容。另外及时的评价体系可以是教师对课堂的调控更加的轻松自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能量随生态系统流动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体会物质与能量是紧密相连的,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认同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对人类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3、能力目标 熟悉和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了解能量流动的调查方法。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类型同步测试(带答案)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的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海洋生态系统 B. 生物圈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2.在下列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应该是()。 A. 草原 B. 热带雨林 C. 常绿阔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3.下列哪种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 海洋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4.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5.我国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我区(山东)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多为()。 A. 荒漠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 A. 生物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岩石圈 7.黄羊、跳鼠等动物善于奔跑或穴居,适于它们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 8.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A. 农田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湖泊生态系统 9.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C. 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 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10.鲨鱼适合生存的环境是()。 A. 海洋生态系统 B. 淡水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 11.“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的说明森林 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