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拼音版、带拼音、注音、精校)
- 格式:doc
- 大小:136.78 KB
- 文档页数:3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带拼音、注释、译文)《喜xǐ见jiàn外wài弟dì又yòu言yán别bié》作zuò者zhě:李lǐ益yì十shí年nián离lí乱luàn后hòu,长zhǎng 大dà一yī相xiāng逢féng。
问wèn姓xìng惊jīng初chū见jiàn,称chēng 名míng忆yì旧jiù容róng。
别bié来lái沧cān g海hǎi事shì,语yǔ罢bà暮mù天tiān钟zhōng。
明míng日rì巴bā陵líng道dào,秋qiū山shān又yòu几jǐ重zhòng。
作者介绍:李益(750年-830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
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注释: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译文:经历十年的战乱流离,我们已长大成人,竟然意外相逢。
问起彼此的姓氏,我们都十分吃惊,说出名字才回忆起旧时的面容。
分别以来世事多变故,长谈中不知不觉暮钟已敲响。
明天你又要踏上巴陵的崎岖路,我们之间不知又会隔着多少道山川。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教学心得体会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教学心得体会喜见外弟又言别,红绡佳气逼人春。
两敲瑶镜争飞舞,百尺红绸拂屏尘。
喧骢惊醒梦中人,不觉门外已行尘。
晓色侵轩惜别酒,别名不托梦魂频。
天涯何处无芳草,人去知何处见君。
应是异乡寻旧梦,白首桃花一院春。
以上是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一首诗,它是唐代文学家李益所创作的。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细腻的语言,真实而深情的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感纠葛,给人以深思的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们的离别。
无论是学期结束还是毕业离校,离别总是在教育征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然而,离别并不仅仅是结束,同时也是新的开始。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阶段,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持续探索的问题。
首先,在离别之际,我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而留恋的氛围。
李益诗中描绘的红绡佳气逼人的春景,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启示。
我会为班级布置一个温馨的课堂环境,用鲜花和绿植装点教室,拉开窗帘让阳光洒入,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和亲切。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以真诚的微笑和鼓励的话语与学生们交流,在他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予关怀和理解。
这样的布置和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离别之际感受到班级的温馨和对他们的深情厚意。
其次,在离别之时,我尽量与学生进行个别的交流与反思。
离别常伴随着失落和不舍,学生成长的足迹也铭刻在了他们的内心。
我鼓励学生们敞开心扉,与我分享对这段时光的感悟和回忆。
我会花时间与学生们进行个别的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相信,倾听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面对离别的挑战,同时也丰富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在离别之际,我鼓励学生们珍惜当下,积极展望未来。
离别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学生们要学会将过去的成就与经验作为一种财富,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面对变化,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诗词阅读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3)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5)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6分)(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
(5分)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
(3分)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
(4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6分)阅读答案(1)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
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意对即可)(3)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
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
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4)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5)(1)朴素自然(2)凝练生动(6)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
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作者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_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益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益。
古诗全文如下: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_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_作者
李益。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
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
忆起旧时面容。
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
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
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喜见外弟又言别
阅读答案_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益。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
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
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
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
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
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分页: 1 2 3。
【古诗文阅读】卢纶《送李端》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卢纶《送李端》、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以下两首唐诗,完成问题14-15。
送李端卢伦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独自一人太早了,认识你太晚了。
捂住眼泪,在空中面对面。
风和灰尘在哪里?喜见外弟又言别李毅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不要谈论大海。
不要再谈论晚上的钟了。
明天在巴陵路上,秋天的山峦将再次变得沉重。
(原创)14.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卢诗首联写送别环境,郊外衰草,四野苍茫,一片凄凉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倍增离情别绪。
b、吕氏的对联《寒云》字迹厚重,给人一种无限的冷淡和压力感,在主人和客人离开时的悲伤情绪中起到了强大的衬托作用。
c.卢诗颈联感叹朋友身世不幸,又在乱离中四处漂泊,表达了对友人此去前途未卜的深切担忧。
d、十年前的第一场对联,十年后的第一场对联。
它关注主题,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e.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原创)15.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但尾联的写法却各有特色,请试做分析。
(6分)答复:14.答案:cd(在C项中,是“主人”比客人更不孤独,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对朋友旅途的担忧。
D项不是从十年前的特定场景开始的。
)15.答案:(1)卢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1分):先写动作,以空对远方,掩面而泣写出离别的悲伤,接着以疑问的方式来写心理活动,感叹相会难期,使离别的痛苦再深一层。
(分析2分)(2)李诗的间接抒情(1分):想象他表弟明天离开的画面和秋天的重重障碍,用风景结束他的感情,表达困难时期的忧郁情绪。
(2分)。
古诗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喜见外弟又言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
古诗全文如下: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前言】《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注释】⑴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这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⑹语罢:谈话停止。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翻译】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赏析】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
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
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
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
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
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如下: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补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意思“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喜见外弟又言别》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⑴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这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⑹语罢:谈话停止。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翻译】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赏析】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
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
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
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
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
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
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
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
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
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
李益的诗词《喜见外弟又言别》赏析《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唐代安史之乱后,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了三十年。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再现了亲人们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诗写“喜”见表弟,首先从二人相逢的背景写起——“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二人阔别长达十年之久,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彼此杳无音信,存亡未卜,突然相逢,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两句,正面描写重逢的情景。
他们重逢的喜悦更多地表现在“惊”上,因为久别未见,他们已经无法认出对方了,经过初步接谈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陌生人”就是十年前一同嬉戏的表弟。
诗人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惊喜,他端祥着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颈联写二人倾诉别情的场面。
分别十年期间,各自都经历了无数世事的变迁,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透露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他们忘情地交谈,直到日暮时分,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以上三联,从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突出了一个“喜”字,尾联转入离别,表达了离愁别绪及别后难期的惆怅之情。
扩展阅读:李益的评价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为有名。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
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词语解释】语罢:交谈结束。
巴陵:在今湖南岳阳一带。
⑴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翻译】十多年的动乱流离以后,长大成人才相逢。
初见时惊讶地问你的姓,说起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貌。
相互谈起分别以后世事的变迁,热烈交谈停下来时已是黄昏,晚钟敲响。
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的道路,不知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译文二:经过了十年的动乱流离,表兄弟二人才在异地相逢。
分别时兄弟俩都还年少,相逢时我们两个都已长大成人。
初次见面时,我们彼此询问姓氏,好象是未曾谋面的朋友。
当知道面前站的人就是分离十年的表弟时,我激动地喊着你的名字,回忆着你年少时的面容。
万语千言,说不尽分别以后的世事变迁,热烈交谈,不知不觉山寺已敲响了暮钟。
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郡的道路,千里迢迢,秋山重重,再次相见不知又要经历几多春秋?译文3:十年战乱流离失所,长大以后意外相逢。
见面惊奇地问名和姓,报名后才记起他往日面容。
唠唠离别后世事变化,一直说到黄昏寺庙响钟声。
明天你又要踏上巴陵路,重重秋山相隔何日再相逢。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
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
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
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
尤其擅长绝句、七律。
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有《李君虞诗集》。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
作简要的阐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1、外弟:表弟。
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
去的地方。
参考答案:整理
18、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
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
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
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2)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
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
(3分)
⑵“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6.(1)相逢的惊喜、对人事消磨的感慨、明日又将离别的伤感。
(2)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2分)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
(2分)。
表达终会重逢的诗句
1.《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梁州故人》
(唐代)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3.《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代)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4.《浣溪沙·十载相逢酒一卮》
(宋代)欧阳修
十载相逢酒一卮。
故人才见便开眉。
老来游旧更同谁。
浮世歌欢真易失。
宦途离合信难期。
尊前莫惜醉如泥。
5.《临江仙·万事灰心犹薄宦》
(宋代)范成大
万事灰心犹薄宦,尘埃未免劳形。
故人相见似河清。
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
卜昼匆匆还卜夜,仍须月堕河倾。
明年我去白鸥盟。
金闺三玉树,好问紫霄程。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译文|习题'《喜见外弟又言别》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注释⑴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3)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5)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6分)(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
(5分)(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
(3分)(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
(4分)阅读答案(1)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
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出自唐代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
外弟:表弟。
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它使人想。
《喜xǐ 见jiàn 外wài 弟dì 又yòu 言yán 别bié 》
作zuò 者zhě :李lǐ 益yì
十shí 年nián 离lí 乱luàn 后hòu ,长zhǎnɡ 大dà 一yī 相xiānɡ 逢fén ɡ ,
问wèn 姓xìn ɡ 惊jīnɡ 初chū 见jiàn
,称chēnɡ 名mín ɡ 忆yì 旧jiù 容rón ɡ 。
别bié 来lái 沧cānɡ 海hǎi 事shì ,语yǔ 罢bà 暮mù 天tiān 钟zhōnɡ。
明mín ɡ 日rì 巴bā 陵lín ɡ 道dào ,秋qiū 山shān 又yòu 几jǐ 重ch ón ɡ。
【注zhù 解jiě 】:
1、外wài 弟dì :表biǎo 弟dì 。
2、沧cānɡ 海hǎi :比bǐ 喻yù 世shì 事shì 的de 巨jù 大dà 变biàn 化huà 。
3、巴bā 陵lín ɡ :现xiàn 湖hú 南nán 省shěnɡ 岳yuè 阳yán ɡ 市shì ,即jí 诗shī 中zhōnɡ 外wài 弟dì 将jiānɡ 去qù 的de 地dì 方f ɑnɡ 。
《喜xǐ 见jiàn 外wài 弟dì 又yòu 言yán 别bié 》
作zuò 者zhě :李lǐ 益yì
十shí 年nián 离lí 乱luàn 后hòu ,长zhǎnɡ 大dà 一yī 相xiānɡ 逢fén ɡ ,
问wèn 姓xìn ɡ 惊jīnɡ 初chū 见jiàn
,称chēnɡ 名mín ɡ 忆yì 旧jiù 容rón ɡ 。
别bié 来lái 沧cānɡ 海hǎi 事shì ,语yǔ 罢bà 暮mù 天tiān 钟zhōnɡ。
明mín ɡ 日rì 巴bā 陵lín ɡ 道dào ,秋qiū 山shān 又yòu 几jǐ 重ch ón ɡ。
【韵yùn 译yì 】:
经jīnɡ 过ɡuò 了le 十shí 年nián 的de 乱luàn 离lí 之zhī 后hòu ,
长zhǎnɡ 大dà 后hòu 在zài 异yì 地dì 忽hū 然rán 相xiānɡ 逢fén ɡ。
初chū 见jiàn 动dòn ɡ 问wèn 尊zūn 姓xìn ɡ 使shǐ 我wǒ 惊jīnɡ 讶yà ,
说shuō 名mín ɡ 字zi 才cái 忆yì 起qǐ 旧jiù 时shí 面miàn 容rón ɡ。
别bié 后hòu 经jīnɡ 历lì 多duō 少shǎo 沧cānɡ 海hǎi 桑sānɡ 田tián ,
长chán ɡ 谈tán 直zhí 到dào 山shān 寺sì 敲qiāo 响xiǎnɡ 暮mù 钟zhōnɡ。
明mín ɡ 日rì 你nǐ 要yào 登dēnɡ 上shàn ɡ 巴bā 陵lín ɡ 古ɡǔ 道dào
, 秋qiū 山shān 添tiān 愁chóu 不bù 知zhī 又yòu 隔ɡé 几jǐ 重zhòn ɡ ?
《喜xǐ 见jiàn 外wài 弟dì 又yòu 言yán 别bié 》
作zuò 者zhě :李lǐ 益yì
十shí 年nián 离lí 乱luàn 后hòu ,长zhǎnɡ 大dà 一yī 相xiānɡ 逢fén ɡ ,
问wèn 姓xìn ɡ 惊jīnɡ 初chū 见jiàn
,称chēnɡ 名mín ɡ 忆yì 旧jiù 容rón ɡ 。
别bié 来lái 沧c ānɡ 海hǎi 事shì ,语yǔ 罢bà 暮mù 天tiān 钟zhōnɡ。
明mín ɡ 日rì 巴bā 陵lín ɡ 道dào ,秋qiū 山shān 又yòu 几jǐ 重ch ón ɡ。
【评pín ɡ 析xī 】:
这zhè 是shì 一yì 首shǒu 写xiě 表biǎo 兄xiōnɡ 弟di 因yīn 乱luàn
离lí 阔kuò 别bié 之zhī 后hòu ,忽hū 然rán 相xiānɡ 逢fén ɡ 又yòu 匆cōnɡ 匆cōnɡ 别bié 离lí 之zhī 诗shī。
初chū 问wèn 姓xìn ɡ 氏shì ,心xīn 已yǐ 惊jīnɡ 疑yí ,待dài 知zhī 姓xìn ɡ 名mín ɡ ,即jí 忆yì 起qǐ 旧jiù 容rón ɡ ,于yú 是shì 化huà 惊jīnɡ 为wéi 喜xǐ 。
叙xù 谈tán 伤shānɡ 乱luàn 感ɡán 慨kǎi 之zhī 情qín ɡ ,寓yù 之zhī 意yì 中zhōnɡ 。
全quán 诗shī 采cǎi 用yòn ɡ
白bái 描miáo 手shóu 法fǎ ,以yǐ 凝nín ɡ 炼liàn 的de 语yǔ 言yán 和hé 生shēnɡ 动dòn ɡ 的de 描miáo 写xiě ,
再zài 现xiàn 了le 乱luàn 离lí 中zhōnɡ 人rén 生shēnɡ 聚jù 散sàn 的de 典diǎn 型xín ɡ 场chǎnɡ 面miàn ,抒shū 发fā 了le 真zhēn 挚zhì 的de 至zhì 亲qīn 情qín ɡ 谊yì ,读dú 来lái 亲qīn 切qiè 感ɡǎn 人ré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