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入于文心_与_谐于里耳_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_入于文心_与_谐于里耳_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_入于文心_与_谐于里耳_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_入于文心_与_谐于里耳_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2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2,2007

入于文心 与 谐于里耳

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张开焱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 小说应该 入于文心 还是 谐于里耳 ,冯梦龙认定后者。包括小说在内的民间或泛民间文学形式,有源自民间大众真性情的表达,是构成文学价值的决定因素;小说具有对人类情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芸芸众生 情教 的最好手段。冯氏对小说民间根性的强调,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 冯梦龙;小说;文心;里耳;民间根性

中图分类号 I20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733(2007)02-0001-05

冯梦龙就小说美学价值的标准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问题:小说应该 入于文心 呢,还是 谐于里耳 ?这个问题暗含在他对唐宋小说不同特征的判断中: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端,往往有远过宋人者。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1]冯梦龙对小说 谐于里耳 强调的历史价值,已经有不少小说史和小说理论史研究者注意到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但综观有关论评,仍觉对这个命题本身的内涵和理论价值的阐释有较大理论空间,本文将重新阐释这个命题,并希望获得新的理论启示和收获。

上引文字中的 文心 直解可作 文人之心 ,指具有较好文学修养的文化人关于文学的标准和趣味;唐代传奇作家选择题材、语言和修辞方式,以文化人的美学趣味为标准,所以,能 入于文心 ; 里耳 直解乃 闾里大众的耳朵 ,代指民间大众对小说的要求,宋人写小说,以民间大众的接受水准和审美趣味为标准的,所以,能 谐于里耳 ;冯梦龙的问题是针对时人对宋代小说 恨乏唐人风致 的评价提出的。唐人传奇小说大都是当世有较好文学修养的的文化人创作的,从构思到故事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结构与语言的运用等,都体现出文化人的审美趣味,所以,洪迈曾经激赏 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可与诗律称一代之奇。 [2]但宋代小说则更注重通俗,而不是满足文人的趣味。明代小说延续了宋代小说的这个传统,它们来自勾栏瓦舍的 说话人 ,这考虑最多的不是有文化人的雅致,而是如何获得普通听众的喜好,因此,才有人 恨乏唐人风致 。明显,如何评价宋代小说,在冯梦龙那里,不只是一个对小说历史的评价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如何评价当代小说的问题。冯梦龙很准确地抓住了唐宋小说在美学特征上的根本差异: 入于文心 与 谐于里耳 ,换句话说也就是文人的高雅与民间的通俗。那么,小说究竟应该追求文人的高雅还是民间的通俗?冯梦龙的选择是很明确而坚决的:谐于里耳。冯梦龙为什么作这种选择呢?上面征引的文字中冯梦龙很重要的理由是因为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 ,民间大众占了接受小说者的绝大多数,小说必须以这个绝大多数对象的趣味为标准。

但这样理解冯梦龙关于小说通俗选择的原因还是比较简单了一些,综观他的有关言论和见解,冯梦龙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远要复杂也深刻得多。

首先是冯梦龙对小说民间或泛民间根性的确认,就是说,小说从其起源上就具有民间或泛民间性,它是小说天然携带的文化基因。这决定了小说不能不通俗。

在中国小说史和小说理论史上,自先秦以来,都在反复确认小说的民间或泛民间根性:就起源讲,小说乃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就表现对象讲,小说主要表现民间的趣味、生活和立场: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刍尧狂夫之议也 [3];就创作目的讲,小说主要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论文之一,项目编号:2004Z028 [收稿日期] 2006 11 15

[作者简介] 张开焱(1955 ),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是满足民间下层人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要求: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4]。班固在汉 志 中将小说家与儒道墨法等其它九家分列,认为其他九家的思想言论研习透彻可以 通万方之略 ,而小说家的言论虽 必有可观 ,但到底不过 小道 而已, 致远恐泥。 这就建构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化等级结构,并据此对社会精神文化各种产品进行了等级划分,小说被划分在这个结构与经史文化相对立的边缘位置。这个对立性等级结构主要具有这样一些两两对立的涵项:中心/边缘、大道/小道、真理/谬误、崇高/低俗、官方/民间 等等,这个对立结构中处于同一位置的涵项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这个文化等级结构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末,那以后,尽管历代都不乏较有素养的文化人参与小说创作,但在社会的文化结构中,他们的作品都被划到与居于中心主流地位的经史文化相对立的文化边缘的位置上去了,都具有一种泛民间的特性。[5]

因此,确认小说的民间性或泛民间性,到明代的冯梦龙那里,已经成为常识。冯梦龙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已经众所周知: 六经国史而外,其余一切著述皆为小说也。 [6]在中国古代所有关于小说范围的划分中,这个划分应该是最宽泛广阔的。首先,这个划分沿袭了班固以来在社会精神文化二元对立格局中定位小说的思路;其次,这个格局中定位的 小说 ,在逻辑上其外延几乎广大无边,囊括了除经史文化之外几乎所有的语言性作品;因此,这个逻辑外延中的 小说 具有一种泛小说或曰广义小说特征,它囊括了唐宋以后勃兴的文学小说,但范围又远远超过了它;在冯梦龙那里,小说似乎与经史文化在起源上就互不相容。关于小说的起源,他在 古今小说叙 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判断: 史统散而小说兴。 [1]尽管他没有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阐释,但这个命题中包含着这样的认识是显见的:民间小说与官方 史统 是对立的,小说的兴起与官方历史编撰传统和规范的权威性丧失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在这种官方规定的崇高 史统 还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的时候,民间和泛民间的小说就不可能兴起和发展。

应该说,确认小说的民间根性,在冯梦龙的时代已经不是什么创见,冯梦龙与前人不同的是,他对待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民间性的态度和价值评判。正统的文化人大都鄙视小说的民间性,但冯梦龙则给这种民间性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以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评两种方式表达出与正统文化人大不一样的立场和态度。

在冯梦龙那里,小说的民间根性具有特殊价值。小说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至情至性,这种至情至性是一切文学作品具有价值的根本因素。在冯梦龙的眼里,到他的时代,文化人视为高雅庄重的文学形式,其内容要么空洞僵板,没有真性情的表达,要么矫揉造作,真性情被冲淡甚至扭曲。只有在民间的文学形式中,人类的真性情才会以最朴质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因此才有最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下面这段文字是经常被研究者征引来证明小说通俗性价值的: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 孝经 、 论语 ,其感人未必如此之深且捷也。 [1]冯梦龙是从对接受者的感情冲击力和影响力角度为小说的民间性张目的,但这段话中隐含着一个前提却不可不注意:只有小说内在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真灵魂、真性情,其形象层面才具有真切感人的情感冲击力和震撼力。

对真情的强调,是冯梦龙为人处世以及哲学和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他在 情史叙 中自叙 情史 ,余志也。余少负痴情,遇朋齐则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冤,虽不相识,求为之也。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辗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 [9],乃至戏言死后作佛渡世,必取名 多情欢喜如来 ;冯梦龙对情感的特别重视,既与自己特殊的个人体验和价值认定有关,更与他深受明代陆王李贽等人心学影响有关。在心学的影响下,他建立了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的关于人和世界的情感本原论。在他看来,小至个人、大到社会、更大到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都由一个"情"字贯穿,有情才有人类和自然宇宙,无情则没有人类和自然宇宙: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 [6]这种情感本原论在冯梦龙那里,就是他哲学观的核心和基础。这很容易是我们联想到柏格森将 生命力 、 生命流 当作贯穿宇宙万类本原因素的哲学。在这个前提下,冯梦龙希图建立自己具有宗教伦理色彩的 情教 ,以从根本上为人心的去恶为善、人类社会人情风俗的淳化稳定提供心理保障: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正是从情感本原论的角度,他才特别推重反映人的情感世界、并有力地影响人的情感世界的小说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他针对宋明理学以 天理 、 天道 为核心对儒家经典的阐释,针锋相对地以 情 为核心来解释儒家经典: 六经皆以情教也 [7] 儒家文化的圣典在根本上是对人们进行感情教化的,但另一方面,他明确指出, 六经 的情感冲击力远不如小说来得深入有力,上引 古今小说叙 中对此已有明确判断。由此他搜集 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 这就是 情史 这部小说产生的原因。他激赏 情史 具有强大的情感征服力

始乎贞,令人慕义;继乎缘,令人知命,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 具足或亦有情者之朗鉴,无情者之磁石乎? (詹詹外史: 情史叙 )[7]

总体上看,冯梦龙是从 情教 的角度来谈论小说的情感力量的,但正如他的情感教化观是建立在情感本体

论基础之上的一样,小说所以在情感上对读者或听众能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是因为小说本身内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对人类情感生活的有力表现。

但按照中国古代一般文化人的看法,表达感情的文学形式并不只是小说,抒情文学的诗词甚至是更主要的形式。冯梦龙却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到他的时代,文学中的真性情不存在于那些被主流社会文化认定的高雅权威的文学形式(如诗词)中,而只存在于民间的文学形式中,这个认识,在他关于山歌俚曲的有关批评性文字中表达得最强烈。

冯梦龙多才多艺,收集、整理、编辑、改编、创作、评点过不少小说、戏曲、山歌等文学作品,惟独对诗词贬得一钱不值,因为在他看来,诗应该是达人性情的,但到他的时代,诗却已经远离了民间大众的真实生活和性情世界,已经成为丧失了活力和价值的文学形式: 自唐人用以取士,而诗入于套;六朝用以见才,而诗入于艰。宋人用以讲学,而诗入于腐。而从来性情之郁,不得不变而为词曲。 今日之曲,又将为昔日之诗,词肤调乱,而不足以达人之性情,势必再变而为之[红粉莲]、[打枣竿]。 [8]完全否定唐以后诗文中有真性情的表达,这个见解未必全面,但包含了对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诗经 中大部分作品均来自民间,在远古具有来自人民生活和创造力的活泼泼的生命力,有许多发乎性情、动人心魄的佳作。但 诗经 自从被列为 六经 之一后,成了封建社会官方认定的权威文学文体,赋予了特别庄重崇高的美学和文化品格,成了一种文化身份、入仕资格、乃至个人才能和品格的标志。这种认定以其巨大的引导和诱惑力使诗成了无数正统文化人研习并因之获得进身之阶的工具,乃至最后扩展为量才品人、讲学悟道的工具。当诗承担这么多官方或正统文化人赋予的重大社会使命和文化功能时,这种文学形式必陷于程式( 套 )、艰深和枯燥陈腐,其在民间状态中本有的天然真朴、鲜活淋漓的生命力和独创性因之荡然无存。那种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至情至性在诗这种变得程式、僵板、陈腐的文体中无法获得完满合适表达后,它们便寻找新的表达形式,词曲因此出现;但词曲这种形式在其清新活泼和富于独创性的风格倾倒了正统的文化人后,它的厄运也随之来临,它最后也重蹈着诗的死亡命运。

冯梦龙指出,到了他所在的时代,诗文这种形式已经成一种滥俗浅薄甚至无聊的形式: 近代之最滥者,诗文是已。性不必近,学未有窥。犬吠驴鸣,贻笑寒山之石;病谵梦呓,争投苦海之箱。 [9]已经成为权威形式的传统诗文文体完全丧失了曾经有过的魅力,人民大众表达其日常生活至情至性的要求最后只能在民歌创作中获得满足。尽管这种描述中对文化人参与的作用完全作了负面的评价,有失公允,但确实有相当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描述中强烈体现出冯梦龙对文学民间性价值的强调,这尤其值得注意。

因此,冯梦龙花了大量时间,历数年进行搜集、整理和编撰、并最重视的恰恰是吴中地区的俚曲民歌(他将其结集命名为为 挂枝儿 和 山歌 )。他认为,这些民歌俚曲 最浅、最俚,亦最真 [10]。最有价值的不是诗文这些被正统文化人赋予崇高庄重美学品格的文体,而是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山歌俚曲。因为诗文在文人手里已经变成矫揉造作的文体,所传达的内容皆可假,独山歌俚曲传达的真性情永远不会假,所以,世上 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 在对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和身体力行方面,冯梦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人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在给自己搜编的民歌集 山歌 所做的序中表达的对民间文学价值的见解,值得人们注意: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之于诗坛。于是别之曰 山歌 ,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不道也。 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籍以存真,不亦可乎? 若夫借男女之真情,而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 挂枝儿 等。故录 挂枝儿 而次及 山歌 [11]。

这篇叙言和上引 太霞新奏叙 ,肯定了有价值的文学必是表达了真性情的文学,相当意义上也必是民间的文学。那些庄严崇高的诗文体裁,由于被文化人们弄得僵板空洞,已经不能表达真性情了。反倒是被文化人们排斥不屑的民间的山歌俚曲中,有真挚动人的真性情。因此,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些民间低俗的文学样式,而不是被上层社会尊崇的那些庄重堂皇的高级文学样式,文学活力的源头在民间文学中。从文学起源来讲,风骚之作,本自民间;但后来楚骚唐律被确认为文学崇高的形式后,民间文学遂被排斥。但曾经文质彬彬的骚、律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成为不能表达真性情的空洞僵板的形式,于是,诗变为词、词变为曲、曲更变而为率性而发的民歌。崇高的文体正是在向低俗的民间文体的转化中不断获得生命力的。冯梦龙关于文学和文体发展史的这个基本见解是极有价值的,他将自己主要的精力放在象民歌、小说这样一些低俗的文学样式的搜集、整理、创作、编纂和批评活动中,应该说与他的这一文学发展和价值观念有内在联系。

由此我们也可以更深一层地理解冯梦龙何以如此坚决地主张小说应该 谐于里耳 ,而不是 入于文心 ,因为小说 入于文心 的最后结果,一定会象诗词等曾经具有活力但最后却僵化空洞的文学形式一样,在文人手里变成一种虽然可能精致典雅但却毫无活力的形式。冯梦龙是极富有文学修养的人,从他就唐宋小说的优劣问题的论争提出 食桃不废杏 的见解看,他并非不喜爱

凄婉优雅的唐代传奇小说,他之所以拒绝小说 入于文心 ,原因之一,乃是害怕小说重蹈诗词的覆辙。所以,他宁愿小说始终和民间世界保持着血肉联系,宁愿小说虽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低俗粗朴、不够典雅庄重,但却拥有来自民间大众日常生活世界鲜活淋漓的生活气息、旺盛盈沛的生命活力和真率的情感,以及拥有民间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手法。所以,冯梦龙批评那些 入于文心 的小说 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5]远离民间的接受水平和趣味,其影响力和价值大受局限。

确认小说民间或泛民间根性的价值,是与冯梦龙赋予小说承担 情教 的特殊社会使命相关的:小说是 情教 的最有力形式。冯梦龙 情教 的概念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意思:一是将 情教 当作与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相同的一个名词性概念来理解,即以对情的重视和崇拜为核心观念的宗教或具有宗教意味的思想体系与信仰体系,他的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中的 情教 即是这种概念;另一种含义与之相关但却有区别,即 关于情的教育 或者 以情相教 的意思,是和社会教化相关联的一种实践行为;所谓 六经 皆以情教也 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概念。 情教 后一种含义是从前一种含义中生发出的的社会实施行为。

冯梦龙象所有志向远大的中国文化人一样,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参与社会、影响社会和贡献于社会。如果说绝大多数中国文化人都象杜甫那样,希望通过直接参与政治的方式实现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那么冯梦龙在这种努力失败后,则选择了一条通过改造和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道路。他的目标是希望通过 情教 使社会大众都成为重情、深情和真情、纯情的人。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空无价值的,惟有 情 是真实和有价值的: 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6]冯梦龙主张的是一种基于自然情感关系、情感体验的充实生活,这与理学主张以抽象的天理为最高裁判标准,压制和否定人们自然情感与欲望生活的空洞人生准则恰恰是对立的,后者导向的是生命的空虚和麻木,因此也是对自然人性的侮辱与残戕。尽管从逻辑上讲,一切唯情论、感性论的哲学在理论上都会遇到困难,就象一切唯理论、唯灵论也会在理论上漏洞百出,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冯梦龙的唯情论哲学本原论和人生论在当时的思想价值和进步性。在对抗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的宋明理学的晚明思想界, 童心 、 情 、 自然 这些关键词所具有的重大思想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特别注意到。无论是李贽的 童心说 ,还是汤显祖的 奇情论 、冯梦龙的 情教观 ,都是在提倡人们应该基于自身的自然本性,做一个血肉丰满的、充实感性的人,是在强调人应该与自己基本生命构成、心灵构成和要求保持最紧密联系,而不是象理学要求的那样远离它们。因此,冯梦龙提出 情教论 ,内含的是他对人生命价值不乏某些深度的理解和设计。

当然,冯梦龙的 情教论 ,不仅是基于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认定,还与他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关:他要 导愚 。这里的 愚 当然主要是指下层民众,这个称谓表明冯梦龙依然和古代其他文化人一样,执守着 上智下愚 的观念,他依然有一种文化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尊贵感。他给自己三部通俗小说分别取名为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也表露出这种文化人的优越意识,这些命名意味着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生活在愚盲昏蒙的状态,需要他这样的明锐智慧的文化人来 喻 、 警 、 醒 。但另一方面,他将本应该由社会权威的精神文化样式如经史文化来承担喻世、警世、醒世、教化芸芸众生的重大社会和文化使命交给小说,又表现出他对小说精神价值的极大推崇。小说是充满人生智慧、 明言显易、可以开启人心、相劝于善的 的 明言 [12],是雅俗共赏、 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 的适俗济众的 通言 [13],是可以使 天恒 、 人恒 的 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的 恒言 [5]。因此,在承担通过 情教 开济社会、启悟众生、导愚适俗的重大使命方面,小说是最合适、最有力的形式。

冯梦龙希望通过小说对芸芸众生施行 情教 ,以唤醒、激发、强化他们的伦理性情感,使情感成为一种根本的纽带,通过强化这个纽带,使大家和谐有序地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里。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具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 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爱。 [6] 情教 的目的是教育、引导社会大众,使他们成为那个时代要求的合格社会公民 换一种说法就是对社会没有破坏性的循规蹈矩的良民。如果我们不苛求冯梦龙成为彻底觉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那么,追求社会安定、风俗醇化的努力就并不是一无是处。既然他认为 情 才是世界和人类的本原,那么,对人类的情感世界进行教育、施加影响,进而改造和影响人类社会,就是可能的途径之一。

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看到了小说的巨大作用。他用一个例子突出地表达了小说对芸芸众生的巨大影响力:

里中小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 三国志 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笑而笑,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13]

在他看来,这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不可能有的力量。在他眼中,主流社会最推重的精神产品 经书子史 都是 鬼话 ,而诗赋词曲这样的文学形式已经入于

套 、 艰 、 腐 ,变成没有真情感、真性情的空洞僵板陈腐的 淡话 [14],而且也不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对社会大众进行 情教 的任务自然不能指望这些精神形式来承担了,它们也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所以,冯梦龙才选中了小说。小说本身源于民间,小说中有源于民间或和民间相通的真性情的表达,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 通俗 ,所以,通过 谐于里耳 的小说对社会大众、芸芸众生进行 情教 是最合适的形式。

因此,被正统文化人所鄙视的小说的这种民间性、通俗性,在冯梦龙那里,根本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需要否定的品格,而恰恰是很宝贵的品格。小说要完成 导愚 的重大社会使命,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 适俗 ,适应广大下层社会民众的审美要求和趣味。所以,我们在此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冯梦龙在比较唐与宋及宋以后时代小说的差异时,为什么对时人尊唐抑宋的见解不予认可的原因。他指出不可简单以唐人小说为标准来衡量宋代以后的小说: 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说律汉,不至于一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 [15]固然是符合文学发展史规律的理由,但他为小说"谐于里耳"的民间根性辩护,更重要的原因乃是小说要担负和完成对芸芸众生进行情教的重大使命,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宋人小说虽 乏唐人风致 ,但其通俗、适俗的特征自有特殊的价值。也正是从对下层群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角度,他批评宋代以前的小说 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要 导愚 ,则必须 适俗 、通俗,这不仅不是小说价值低下的原因,恰恰是小说获得特殊价值的根本因素。

小说的民间和泛民间根性,还使小说内在地具有一种根源于民间智慧和活力的笑声。冯梦龙对这种笑声的精神价值给予极高评价,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有专文论述,此处从略。

[参 考 文 献]

[1]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A].古今小说(上)[C].

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洪迈.容斋随笔[A].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

说论著选 上[C].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 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4]桓谭.新论[A].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

著选 上[C].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冯梦龙.醒世恒言叙[A].醒世恒言[C].顾学颉校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明)龙子犹 情史叙 情史(上册)[C] 詹詹外史

评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7](明)詹詹外史 情史 叙[A] 情史(上册)[C]

詹詹外史评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8]冯梦龙 太霞新奏叙[A] 聂付生 冯梦龙研究

[C] 学林出版社,2002

[9]冯梦龙 曲律叙 聂付生 冯梦龙研究[C] 学林

出版社,2002

[10]冯梦龙 挂枝儿 别部四卷 送别第一首眉批

[A].聂付生.冯梦龙研究[C].学林出版社,2002.

[11]冯梦龙 叙山歌[A].山歌[C].冯梦龙编著,上海

永华书局,民国26年

[12]衍庆堂 喻世明言识语[A]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

说序跋集(中)[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3](明)无碍居士 警世通言叙[A] 警世通言(上)

[C]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明)墨憨斋主人(冯梦龙).广笑府序[A].广笑府

[C].尔弓校点,荆楚书社,1987.

(责任编辑:胡光波)

Should t he novel enter literary m i nd or har mony w it h ears?

on Feng m englong s novel s thoughts

Z HANG ka-i yan

(Depart m ent of Ch i n ese,H ube iNor m a lUniversity,H uangsh i 435002,China)

Abstrac t:The nov le s i n fluence on people s hould enter literary m i nd or har m ony w ith ears ,F eng m eng l ong chooses the l a-t ter.T he for m s o f Fo l k literature i nc l ud i ng novel ste m fro m the expressi ons of e m o tions o f comm on people.It consi ste of i m por-tant facto rs of litrature va l ue,nove lwh i ch has g reat i nfl uence on hu m an be i ng feeli ngs,is bestm eans f o r educati on o f emo ti ons to co mmon people.Feng m eng l ong e m phasizes f o lk source of nove,l i t has i m po rtan t theo ry va l ue.

K ey word s:Feng m eng l ong;nove;l litera ry m ind;ear;roo t of fo l k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 ——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 “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冯梦龙在此批道:“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见《挂枝儿?私部一卷?耐心》);他相从过密的朋友都以个性独特、畅述人生相标榜,我们举两位为例。  董遐周,据有关资料记载,董遐周出生于明万历十四丙戌(1586),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浙江乌程人,名斯张,字然明,号遐周,别号借庵,又 l 收稿日期:2002-07-23  l 作者简介:人弋,湖南邵阳人,上海师大博士,现从事冯梦龙专题研究。因“清羸善病”,故更自号瘦居士,出身仕宦家庭,祖父董份,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赐一品服……支从二品”。父亲董道醇,万历进士,董斯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才华横世,“绝世聪明”,诸多著述,“俱为文人珍重”,但秉性“独行孤啸”,落落寡合,“于生计最拙,独耽于书”,因此尽管出生于官宦人家,科举上很不得志。和冯梦龙一样,以廪贡生终此一生。从有关资料看,冯、董二人过从甚密,结为社友,赋诗填词,饮酒唱酬,“结社联吟,力扶诗教”。董遐周在其著述中还谈及:  予入吴饮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文中提到的若木,即“吴下三冯”的老大,即冯梦龙的胞兄冯梦桂,是吴中小有名气的画家。董遐周曾有诗多首赠冯氏昆仲,如七律《雨中卧病村居寄冯大若木》,后两联云:“不寒中妇频相询,问药山童答有余。与汝为邻常作别,风前却见寄来书。”又如五律组诗《赠别冯大若木二首》有句云:“笑谈无俗调,慷慨或情痴。兹别纵非远,怀君安可支。”(其一)“可以接魂梦,犹然非别离,茫茫太湖水,无复西流时。”(其二)在另一首《〈偕冯犹龙登吴山〉》的七律中,写景抒情,忆及两人在“春晖骀荡”的季节同登吴山、放眼远眺的情景:“湖影正当岩际落,江声初到树边分。野田鸟雀翻斜照,城郭人烟混白云。”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透过这些诗篇,约略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游情况。  毛允遂,《黎里志》对毛允遂的家庭出身和生平为人有较详细的记载。他名以遂,字允遂。早年入太学受业于沈琦,少年时代,即学弄柔翰,才思敏捷。兄允奎、允享皆有文才,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三株树”。允遂居季,较两兄更有才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允奎中举人,三十二年,允享中进士。兄弟俩相继步入仕途,“连翩脱颍去”,独允遂以经生老,“久赴棘闱不售”。于是,他绝意仕进,每以遨游山水、“放情诗酒”为人生一大乐事。毛允遂去世时,冯梦龙曾作《挽毛允遂》诗以表纪念。诗云:  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  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  兴寄杯中圣,名留湖山上。  40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 《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 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 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 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5232062.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

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介绍 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尚书》——《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多用赋、比、兴——《伐檀》《硕鼠》——现实主义 《道德经》(《老子》)——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创始人 《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分八个部分,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大师——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7篇,261章 《庄子》——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史称“老庄”——《养生主》 《楚辞》——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刘向编纂——《离骚》《九歌》《九章》(包括宋玉) 《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劝学》 《韩非子》——韩非,战国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孤愤》《五蠹》《说难》《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杂家代表作 贾谊(史称“贾长沙”“贾太傅”,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辞赋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曹操,字孟德——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观沧海》——“建安风骨”曹植——三国诗人——《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三国志》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志怪小说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第一位田园诗人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志人小说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文学家——《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王勃,字子安——唐初文学家——《滕王阁序》《王子安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沈天水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 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

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他明确指出: 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一 冯梦龙化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的文言小说《情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诠释“情教”的教科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情痴”自许,称自己:“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2]在这一段文字中他透露了他想把“情教”塑造成一种新的宗教,他自封为“多情欢喜如来”佛,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作佛度世,“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2]冯梦龙还为他的“情教” —《情偈》,云: 编著了一篇纲领性的宣言——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154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 黄维梁 内容提要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六观实际批评 1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这可能是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文心雕龙》最早的推崇。马白和卓支中等也在中西的透视上肯定它的卓越成就。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纪秋郎说它“可以放在世界文论的金字塔顶”〔1 〕。这些,我认为都不是夸大的言辞,因为《文心雕龙》实在伟大。作为“龙的传人”,龙学学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应该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的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在这方面,龙学学者刚刚起步,走向长征的艰辛路程。我认为龙学学者的另一个取向,应该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我并不在提倡复古,更不主张闭关自守,拒绝接受外国古代和现代的批评理论。我只是认为,《文心雕龙》的理论,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至少,它的理论,可补一些西方理论的不足。退一步来说,我们这样做,就可以表示外国的一些理论,中国的《文心雕龙》也有,且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能够这样,我们就不致那样崇洋,那样失掉我们中国的身份和特色。如果我们能充分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1. 一事真,百事真。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2.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含忍宽容的人终究有好处,放纵肆意的人一定会招来灾祸。 3.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语出冯梦龙《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吏治严肃,官吏就会只知有法;官员有清廉之德,就不会起爱财之心。此言治官要严厉,做官要清廉。

4.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知心的话只与知心人说,不是知心朋友就不与他谈。 5.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与知心的朋友相处不会厌烦,不觉话多。 6.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上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一操一纵,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惊讶的,豪杰之士却很明了。 7.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如果天下没有被废弃的人,朝廷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不是非常有见识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8.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袓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的威严方能体现。刘秀正因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9.因材任能,盗皆作使。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量才而用,强盗都可以成为使者。那些迂腐的儒士用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徒”来奚落田文,却不知在当时除了鸡鸣狗盗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时期

商兴之路 ——商人形象发展之路商人自产生交易产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有一两个让人难忘的商人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翻开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的文学作品,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商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显得很简单,甚至大多数作品含有贬低的意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逐渐多起来,而且商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单一的重利,奸诈逐渐向诚实本分,勤恳。 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由无到有并逐步发展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量商人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都有所成就,例如陶朱公、吕不韦。这一时期各国争霸,经济的发展在各国都受到重视,政治制度也正在逐渐向集权制国家发展。对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比较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商人阶层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极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文学的表达形式有限,这一时期的文学多以诗歌为主。这些诗歌分为三类,一为民歌,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二为宫廷宴会所用,多用于宫廷宴会与朝会。三为祭祀所用,用于歌颂祖先的功业,所以并没有涉及到商人阶层。后期,虽然有了散文的出现,但大多都是诸子百家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文章,所以先秦时期商人阶层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在文学作品中并未见其踪影。

自秦代至元朝时期,这是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发展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商人阶层,但商人的定位总是一些低俗的,道德低下的角色,而且商人很少作为主人公出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用此句感叹琵琶女年老色衰的凄凉境地,同时从侧面表现出对商人的厌弃。以及“商人重利轻离别”简简单单的一句的就直接叫商人定位在了贪利轻义的位置。唐后期的李益所写的闺怨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强烈的抒发的作者对商人的重利轻情的指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程度比先秦时期有很大的进步,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商人南来北往,常年在外奔波,而商人的家人则只有苦苦守在家中。这样商人给人的影响便有些重利轻情。政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越来越牢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重农抑商,当时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出现诗、词、散文、小说等形式,且世俗文学正在逐渐发展,商人这一特殊阶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不过其形象多为重利狡诈之人且多为配角。 元代至清朝,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其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主角,其形象也越来越完整。不在是单一的坏人,重利轻义。商人形象也有正直的,有憨厚的,对商人的描绘也越来越真实。作者更多的从市民的眼光去看待商人,描写商人的勤劳,诚实。而且在很多作品中商人和官员阶层联系起来了,不是独立的一个阶层了。元代杂剧中商人形象很多,涉及的行业也很多,例如胭脂铺,药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七)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七)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明代拟话本小说】 1、拟话本: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故事的主要标志,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点明主题、概括大意;(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2、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3、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李贽及公安派的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