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炎的原因

血管炎的原因

血管炎的原因
血管炎的原因

血管炎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血管炎的简介*二、血管炎的原因*三、血管炎的

危害*四、血管炎的高发人群*五、血管炎的预防方法

血管炎的简介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

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

细胞坏死,又称脉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

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

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原因目前,血管炎的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遗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1~5%有家族史。不少学者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某些特殊位点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

发病有关。

2、激素紊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3、感染、营养不良:据观察发现,许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

者有反复的霉菌感染史。

4、寒冷、潮湿、外伤: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5、吸烟:吸烟是血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

血管炎的危害如果出现了血管炎的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及

时治疗了,不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那么血管炎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1、皮肤受到损害,发生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症状。两膝以及小腿下部至足背部皮损尤为明显。较多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

2、会引起血管栓塞,导致局部缺血,然后引起局部组织梗死。发生在大血管还可能引起动脉瘤,如内膜剥离形成动脉夹层。另外,由于血管遍布全身,因此,血管炎可能会累及全身各个部位,

由于累及的血管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3、会累及内脏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如累及肺部,出现弥漫性、间质性或结节性病变,会出现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表现;当侵犯肾脏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甚至产生肾功能减退;当患者累及肝脏时,会出现肝功能损害;当血管炎累及神经系统时,由于向颅内供血血管病变,可能会引起脑缺血的症状、颅内血管炎,最终导致颅内出血或结节样病灶。

血管炎的高发人群1、一般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人士。此类人群身体免疫力开始下降,三高因素会导致血管通道狭窄,损害血管。

2、乙肝、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肝脏功能受损,免疫力低下。

3、患有类风湿关节、狼疮、硬皮病等免疫性疾病患者。

4、长期吸烟者。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等危害身体健康的成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

血管炎的预防方法1、秋水仙碱0.5mg,每日服2次,可能有抑制白细胞趋化因子、炎症及稳定溶酶体酶作用。

2、中医中药宜活血活淤,清热解毒,可用复方丹参片或复春片。

3、为了防止抗体产生,减少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炎症反应,服用强地松20~40mg,分次口服。

4、除去病因以减少抗原来源,驱除感染灶,如病毒细菌的感染。停用过敏药物及异性蛋白的影响。

5、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菌素治疗,双效青霉素80×104U肌肉注射,每天1~2次。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口服;或先锋霉素。

6、消炎痛25mg,每日服3次,可能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

管肺发生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的结果。Ⅳ型变态反应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引起肉芽肿性病变。近来研究表明ABPA 病人血清中Asp f特异性IgG1、IgG2、IgG3、IgG4水平明显高于气道内Asp f持续定植或无ABPA的病人组。 4.2 现代免疫学研究 ABPA主要发生TH2型免疫反应,表现为外周血和肺内嗜酸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抗体增高,其机制为Asp f刺激CD4+T细胞产生IL24和IL25,进而调控IgE合成、嗜酸细胞成熟、募集和分化。 Asp致敏时Asp f介导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血清IgE抗体水平增高,外周血和肺嗜酸细胞增多、TH2样细胞因子和气道高反应性。 5 ABPA、Asp f致敏、肺囊性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证明这3种疾病既有不同又有重叠。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7%~10%CF合并有ABPA,60%CF有Asp f特异性IgE抗体阳性,70%CF有Asp f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13%~63%CF病人气道中有Asp f定植,10%~51%CF病人有Asp f沉淀抗体存在。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它们之间有共同的遗传学背景,3117%ABPA、2114%致敏、2615%CF 病人DR7阳性,2315%CF、3715%ABPA、3912%致敏病人DR4阳性。DR7等位基因与总IgE增高、pseudomonas aeruginosa气道内定植率增高有关。 6 治疗 皮质类固醇类激素目前依然是治疗的金标准,常规剂量40mg/d,依据临床反应调整,可使大部分病人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消退、延缓肺功能减退和肺纤维化等毁损肺的发生。目前观察表明使用Itraconazole治疗激素依赖性和CF合并ABPA病人,使用该药200mg/L在16周后46%病人明显有效,高于空白对照组(19%),但有待进一步评价。 以寡脱氧核苷为基础疫苗可以使变应原诱导的Th2反应向以TH1为优势的免疫反应转变。动物实验表明:对动物变应性曲菌病大鼠分别进行Asp f免疫和寡脱氧核苷疫苗(ISS)免疫,ISS组血清IgG2a水平高于Asp f组3倍,嗜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Asp f组,ISS组非组织匀浆IL25水平低于Asp f组两倍,ISS组肺血管和细支气管周围区域嗜酸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PAS染色显示ISS组黏液多糖产生量明显下降。 研究表明人表面蛋白(SP)A和D可以提高机体对Asp f天然的免疫反应,并在生理浓度水平上通过与Asp糖基化的变应原和抗原作用抑制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和组织胺释放。对实验鼠ABPA模型,鼻内给予生理浓度SP2A、SP2 D和重组SP2D,使已升高的特异性IgG、IgE抗体水平、增高的外周血和肺内嗜酸细胞、增高的IL24、IL25水平明显降低,而IFN2r水平明显增高,使免疫反应从TH2型反应向TH1型反应移动。 (2001-12-14收稿)文章编号:1005-2194(2002)06-0327-03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郭述良 罗永艾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肺科(重庆,400016)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系统性血管炎变,以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血管外肉芽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多器官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少见,根据组织病理确诊的病例统计,发生率约214/100万人口。因首先由Churg和Strauss两位病理学家描述,通常又称Churg2 Strauss综合征(Churg2Strauss syndrome,CSS)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数CSS病因不明。有个案报道吸入变应原,如放线菌,以及使用别嘌呤醇、抗惊厥制剂等药物可诱发CSS,但极少见。自1996年扎鲁斯特上市应用以来,已陆续报道有哮喘病人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包括扎鲁斯特、孟鲁斯特及Pranlukast后发生CSS。但人们注意到这些患者多数为激素依赖型哮喘,是在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激素开始减量或撤除后发生CSS。因此目前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患者本身就患有CSS,处于前驱期,仅以哮喘为主要表现[1,2]。由于激素使用将其掩盖,加用三白烯受体拮抗剂后,哮喘症状控制,激素得以减量或撤出,被激素所掩盖的CSS也就暴露出来。 CS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主要与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脱颗粒有关。嗜酸粒细胞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具有细胞毒性,可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可能是血管炎发生的基础。嗜酸粒细胞也释放髓辣根过氧化物酶(MPO),在60%的CSS患者中可检测到主要针对MPO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MPO2ANCA免疫复合物在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中也呈阳性。CSS是否与MPO2ANCA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尚不清楚。激素治疗,症状控制后,CSS患者MPO2ANCA免疫复合物水平可显著下降。 2 病理 CSS的典型病理表现有3种:(1)坏死性血管炎:可呈血管外周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成套状浸润到全层血管浸润、坏死,主要累及中、小血管。(2)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在肺部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肺炎,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肺泡间隔可因嗜酸粒细胞慢性炎症浸润而增厚。(3)血管外肉芽肿:在肺部多发生于血

血管炎新分类

血管炎新分类的启示 血管炎(vascul itis)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种各样的血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叉重叠。合理的分类体系,有利于指导血管炎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血管炎的分类比较复杂和混乱,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个标准。现就“2012年Chapel Hill会议(CHCC)的血管炎分类标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血管炎分类的发展历史 1952年Zeek首先提出血管炎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炎分为过敏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性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颞动脉炎5类。这个分类法相当粗糙,许多常见的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大动脉炎等]并不包括在内。 之后随着对血管炎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有新的分类标准产生,如1964年的Alarc6n-Segovia分类标准,1975年的De Shazo分类标准,1978年的Fauci分类标准,1988年的Scott分类标准等。 1990年ACR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对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WG、超敏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颞动脉炎、大动脉炎7种明确的血管炎做出了定义。该分类标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血管炎的定义更清晰、明确。但临床常见的、1948年即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围炎”(即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未包括在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炎分类方法是1993年CHCC推荐,于1994年正式发布的分类标准(CHCC1994分类标准),它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这一方法因便于分类和应用而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沿用多年。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Wegener 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概述 Wegener 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及肾,同时也常累及全身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比较少见,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 万人,半数以上发病年龄在3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多数患者先有上呼吸道症状,继有肾小球肾炎,因此有人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被分离的缓缓蛋白可成为致敏原,导致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而发生全病。有报导用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及碘胺甲基异噁唑(SMZ)治疗获得长期存活,提示本病与微生物感染有关。半数病例类风湿因子阳性,具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关,并有细胞免疫介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资料发现活动期韦格内肉芽肿患者具有抗白细胞自身抗体、抗SSA及抗SSB抗体、经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缓解时,血清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消失,病情复发时再次出现,表明ANCA与本病发病机制有关。曾有少数病例最后发展为恶性淋巴瘤,因此本病是否系对恶性肿瘤的反应也尚待进一步探讨。 病理改变 全身系统和脏器均可受累,病理特点有: 1.呼吸道上部(鼻,副鼻窦,鼻咽部,鼻中隔为主)或下部(气管,支气管及肺)都可有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坏煞费苦心,全层有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可侵犯骨质引起破坏,肺部病变可有空洞形成,肉芽肿也见于上颌骨、筛骨眼眶等处。广泛的血管炎引起的梗死及溃疡造成鞍状鼻畸形,眼球突出等。 2.肾脏病变呈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灶性或节段性坏死,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壁有IgG、IgM、C3,C4等沉积,小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生。 3.全身性灶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小动脉,细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有多形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样变性,肌层及弹力纤维破坏,管腔中血栓形成,管壁坏死,形成小动脉瘤,出血等,除肺、肾外、皮肤、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均可受累。 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为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关节痛和肌痛。 二、特异性表现 (一)上呼吸道70% 以上患者的上呼吸道最先受累,表现为持久性鼻炎或鼻窦炎,症状有鼻塞、鼻窦部疼痛、服性或血性分泌物。病情加重时可见鼻咽部溃疡、鼻咽部骨与软骨破坏引起鼻中隔或软腭穿孔,鼻骨破坏形成鞍鼻。气管受累常导致气管狭窄。 (二)肺部表现70%~80%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可致咳嗽、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约34%患者出现迁移性或多发性肺病变,X线检查可见中下肺野结节和浸润,有的呈空洞,20%可见胸腔渗液,肺功检查示肺活量和弥散功能下降。 (三)肾病变约70%~80% 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肾炎,常见的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细胞管型,重者可因进行性肾病变导致肾衰竭。 (四)其他表现①眼病变(52%):眶部血管炎表现为结膜炎、角膜溃疡、巩膜炎、葡萄膜炎及视神经病变,15%~20% 眼球突出; ②可因咽鼓管阻塞致中耳炎,可见陈性分泌物,神经性耳聋和传导障碍; ③皮肤病变(46%):表现为紫癜、出血性疱疹、结节,浸润性斑块和溃疡等。1/4病例损害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表现为坏死性丘疹和水泡,常对称分布于四肢和臀部,坏疽性脓皮病损害有时可作为早期表现。 ④心脏受累(8%):可见心包炎、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炎;晚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 ⑤病程中约25%~50% 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多神经炎,运动感觉神经障碍等。也可由鼻或鼻窦肉芽肿侵犯邻近神经组织造成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累及垂体后叶引起尿崩症等。少数为癫痛发作或精神异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轻度贫血、轻度高丙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因子低度阳性等均为非特异性改变。在典型病例(上、下呼吸道肉芽肿血管炎伴肾小球肾炎)大约90%为C-ANCA(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而缺乏肾病者其阳性率降至70% ,病情缓解时C-ANCA 滴度下降甚或转阴。其他血管炎及结缔

变应性血管炎不能吃什么,变应性血管炎的注意事项

变应性血管炎不能吃什么,变应性血管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变应性血管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变应性血管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变应性血管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变应性血管炎的简介*三、变应性血管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变应性血管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 1、变应性血管炎的饮食注意事项 1.1、一个鸡蛋每天最多一个。 1.2、牛奶最多半斤。 1.3、绿色蔬菜多吃。 1.4、海带、紫菜、木耳多食。 1.5、豆制品+粗粮多吃。 1.6、忌辛辣、鱼虾、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1.7、夏季应忌羊肉、狗肉等热量较大的食物。 1.8、绝对不能抽烟、喝酒、低盐饮食为好。 2、变应性血管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精神要放松、避免加重精神负担,加重病情。 2.2、要适当活动、并常常和人交流。 2.3、绝对不能抽烟、喝酒、低盐饮食为好,。 变应性血管炎的简介变应性血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组织病理有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有皮肤损伤,也有多个内脏损伤。本病有许多名称,为了防止混乱,Ruiter认为本病称为变应性血管炎比较合适,本名称体现了由变态反应引起血管的炎性改变。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变应性血管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高发人群: 危害:本病67%的患者可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但往往以可触及淤斑为多见,7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发热,约2/3的患者有关节痛及关节肿胀,病变可侵犯粘膜,发生鼻衄,咯血,便血,有1/3的患者肾脏受累,有蛋白尿血尿,严重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 原因,侵犯肠道可有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症状,可有胰腺炎,糖尿病,胸部x线检查有肺炎表现及结节状阴影,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可侵犯神经系统,如有头痛,复视,妄想,精神错乱,甚至有脑血栓形成和瘫痪,咽下困难,感觉和/或运动机能 障碍等,心脏损害是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和心包炎,肾皮质局部缺血可能产生严重高血压,系统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巩膜外层炎及视网膜出血,副睾及睾丸的痛性肿胀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 1、肺部:出现弥漫性、间质性或结节性病变,可以有咳嗽、

血管炎概述

血管炎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又称脉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 病因: 1.变应性白细胞破碎性(坏死性)血管炎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过敏引起的一组血管炎疾病,主要累及细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以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变性及坏死,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破碎成核尘为特征。发病多较急,常有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主要有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变应性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低补体性(荨麻疹样)血管炎等。 2.结节性多动脉炎以中、小肌性动脉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一种非肉芽肿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管,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主要有系统性结节性多动脉炎、良性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血栓形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以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并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网状青斑性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肉芽肿性血管炎为大、中、小血管受累的多系统疾病,以管壁内外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病程慢,有时甚为严重。主要有韦格纳氏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颞动脉炎、大动脉炎等。 5.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以皮肤细小血管受累、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产生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病程慢,反复发作。主要有淋巴瘤样丘疹病、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等。 6.结节性血管炎一组以皮上下脂肪组织间隔内血管受累和产生皮下结节损害为特征的皮肤疾病。主要有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 7.血液成分异常性血管炎由于血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引起的细小血管炎性疾病,表现为皮肤或内脏损害,病程为慢性。主要有冷球蛋白血症、冷高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①多系统损害;②活动性肾小球肾炎;③缺血性或淤血性症状和体征,特别见于年轻人; ④隆起性紫癜及其他结节性坏死性皮疹;⑤多发性单神经炎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2.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 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以膝下为最常见,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肤损害最多。较多的皮肤损害开始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褪色,故这种瘀斑都是

变应性血管炎主要的两大症状及治疗方法

变应性血管炎主要的两大症状及治疗方法 都知道变应性血管炎是相对顽固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症状也有很多,今天专家就详细的介绍它的发病症状。 变应性血管炎是血管炎最常见的一种,以下肢发生红斑结节为主,有压痛,也可伴有紫癜、紫癜性丘疹、风团、丘疱等皮损。变应性血管炎的危害比较大,轻则可能仅有皮肤损害,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所以患者朋友一定要及时治疗,千万不要拖延,以免病情加重,危害自身。那么,了解一些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以便及时发现患病就先得尤为重要。 变应性血管炎症状 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有哪些? 1.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 本病仅累及皮肤,多发生在青壮年。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无上述症状。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较多的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故这种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触及的,乃是本病的特征。 2.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 本病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本病预后取决于受累脏器和病变程度。 既然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在应该怎么治疗呢?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独创了三期辩证免疫生新疗法,此疗法将变应性血管炎分为三期:急性进展期、好转缓解期、恢复稳定期。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1.急性期:以祛邪为先:风热重者,祛风清脉;热毒重者,清热解毒,抑制变态反应。血热蕴毒者,凉血、清热、散瘀。急性期必须快速控制病情,减少皮损。临床除了中药以外,还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用股动脉治疗、深部热疗等控制病情。

-变应性血管炎中医治疗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证治探讨 王见宾黄静张毅 【摘要】本文从中西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将本病分为湿热阻络证,热毒聚结证,气虚血瘀证和阳虚寒凝证,分别给予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补阳还五汤合四妙勇安汤,阳和汤合参苓白术加减。并根据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提出了活血化瘀治法贯穿于治疗始终的观点以及预防本病复发的思路。 【关键词】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证治。探讨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其皮疹好发于下肢,常对称分布,呈多形性,包括红斑,丘疹,风团,紫癫,血疱,结节,溃疡等。往往伴有发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严重时可侵及内脏血管。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可反复发作数月,数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认为其可能是细菌,病毒,异性蛋白或化学品,自身抗原等所诱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并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性炎症反应所致。治疗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且停药后易于复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可归属于中医学“梅核丹”、“瘀血流注”、“瓜藤缠”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因此探讨中医对本病的证治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病机 1.1 湿热阻络 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醇酒厚味,辛辣食物,使脾胃湿热内生,湿热

下注,络道阻塞,气血凝滞,皮肤产生结节,风团,丘疹,紫癫,甚至坏死。 1.2 热毒聚结 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日久化毒,热毒聚结,外阻肌肤血络,内窜脏腑经脉。 1.3 气虚血瘀 湿热毒邪侵及机体日久,耗伤正气,气虚无以行血致血液瘀,经络受阻发为本病。 1.4 阳虚寒凝 若素体阳气虚弱,或病久损气伤阳,阳虚寒凝,或无力运行水液而致水湿停滞。 二、辩证施治 2.1 内治 (1)湿热险络证:以皮肤损害为主,表现为紫癜性丘疹,血疱,溃疡,伴有节关疼痛,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方选四妙散,四妙勇安汤加减(黄柏、苍术、生薏米、川牛膝、金银花、玄参、当归、红藤、甘草等)。惹皮疹色紫红、热象明显者加紫草、茜草凉血散血;下肢肿胀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泽兰利水消肿。 (2)热毒聚结证:发病急聚,下肢、躯干泛发紫癜样丘疹、坏死性溃疡、色紫红、灼热疼痛,伴有发热、乏力、咯血、便血、舌质红降,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4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连翘15g、金银花20g、紫草30g、生槐米5g、白茅根30g、生甘草15g)。若下肢肿胀加土茯苓、生薏苡仁险湿利水;关节疼痛者加海风藤12g、秦

类风湿性血管炎

类风湿性血管炎 类风湿性血管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非化脓性关节炎为主的系统性结缔组织性疾病,若以关节外表现为主要临床症状时,如胸膜炎、心肌炎、肺炎、神经炎和血管炎等,则称为恶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病”。而类风湿性血管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病理之一,为类风湿病的表现之一(胸膜炎、心肌炎、肺炎、神经炎和血管炎等),多数没有症状,但若发生多种血管(包括中等动脉、小动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炎症性闭塞时,症状明显,甚至致死,总称为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而类风湿性血管炎就其部位说,当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当发生溃疡、坏疽,则可属于“痈疽”、“脱疽”范畴。 1、病因:与遗传、感染、性别、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应激反应、某些食物或药物等因素均有关系。 2、病理变化:类风湿性血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是全层性血管炎,有炎症细胞浸润,外膜和中层病变严重。在急性期血管壁上有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其形式有4种: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多发于指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亚急性小动静脉炎(见于心肌、骨骼肌、神经鞘内小动脉、指趾动脉)、严重而广泛的大血管坏死性动脉炎(表现为雷诺现象、肺动脉高压、内脏缺血)、毛细血管炎和静脉炎。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类风湿性血管炎又可分为三类:①全身性动脉炎型:可同时存在肺炎、心内膜炎、心肌炎等血管炎损害,预后不良;②末梢动脉型:以四肢和皮肤血管炎为主,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皮肤溃疡、指(趾)坏疽、皮肤出血等症状;③肺炎型(全身感染型):以肺纤维化为主要表现,预后险恶。 3、表现:一般都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史,血管炎多出现在病变活动期或反复发作期。有时与关节病变活动不一致。某些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药量明显波动者,可引起血管炎或加重血管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末节关节粗大、肿胀、疼痛、关节畸形。可伴有类风湿结节,大小不等,由数毫米到2-5厘米或更大,常发生在肘部伸侧或关节附近,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不痛,也无压痛,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以后可复发。 急性初发期,肢体出现皮下疼痛性结节、瘀斑及急性缺血症状,体温高,全身不适。通常类风湿性血管炎患者倾向于发病初期既有内脏表现。在复发期,已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有表现,如末梢关节粗大、肿胀、疼痛和关节畸形,X线片上有典型的骨关节影像(关节间隙小、骨端硬化、变形、脱钙和囊性变)等,易于诊断。慢性期,除关节病变外,手或足的末端有慢性缺血表现,如皮温低,皮色苍白或紫红,握拳试验或泛红试验阳性;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弹性低、韧性大、萎缩、甲变形。严重时会有溃疡、小面积坏疽,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节指或趾骨短缩,X线片上可有自溶现象。 受累血管的部位不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 ⑴内脏、眼部及神经损害 当侵犯心、脑、眼、肾、脾和肠系膜血管,使其狭窄或闭塞,可引起心包炎、肠系膜血管炎、外巩膜炎等,有多发性神经病变、紫癜、肾小球肾炎、荨麻疹等不同表现。如为暴发性血管炎,则表现为急性发热、多脏器缺血梗死,包括神经肌肉损害、心肌梗死、肠坏死、肠穿孔、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导读:变应性血管炎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病情较轻,只出现皮损症状,几天疾病就可痊愈,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多脏器受损,不治疗可危及生命。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种常见的疾病,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变应性血管炎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病情较轻,只出现皮损症状,几天疾病就可痊愈,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多脏器受损,不治疗可危及生命。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种常见的疾病,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较为复杂,长期服用致病药物是其发病原因之一。常见致病药物有很多,比如青霉素、碘化物类、阿司匹林等。感染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比如病毒、结核菌、麻风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另外,变应性血管炎病因还与石油产物、杀虫剂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冷冻蛋白血症等疾病有关。 *变应性血管炎临床表现 变应性血管炎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两种,两种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1.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 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发病群体为青年女性,发病时会出现水疱、红斑、丘疹、脓疱等皮肤症状,疼痛、灼热、瘙痒等全身症状,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等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症状,多尿等泌尿系统症状。发病后数周症状就会有所缓解,数月后就可治愈。部分患者治疗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反复发作,不能完全根治。 2.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 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病情较重,为急性发病,发病时毛细血管等多脏器受累,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困倦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如果患者症状较不明显,病情较轻,经治疗,3-4周即可恢复健康;若疾病反复发作,则治疗时间比较长,要数月或数年才能治愈。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及临床表现是什么,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患者答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愉快的生活。

常见系统性血管炎诊疗指南(7个)

第1节大动脉炎 l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2临床表现 2.1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伞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2.3.2胸—腹主动脉型: 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腹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 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部脊柱两侧町闻及收缩期瓶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如胸主动脉严重狭窄,于胸壁可见浅表动脉搏动,血压上肢高于下肢。大约80%患者于上腹部可闻及Ⅱ级以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2.3.3广泛型: 具有上述2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什么是变应性血管炎及其症状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b214487652.html,/ 变应性血管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组织病理有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有皮肤损伤,也有多个内脏损伤。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该疾病分为两种类型:1.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仅累及皮肤,多发生在青壮年。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无上述症状。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较多的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故这种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触及的,乃是该疾病的特征。有的开始为皮下结节,如黄豆至蚕豆及小枣大小,淡红色有压痛。有的开始完全似紫癜样的皮损,有的皮损开始似丹毒样改变,有的似硬斑病样改变,有的似多形红斑样。在皮损发展过程中可伴有风团、丘疹等。由于炎症反应严重,在紫癜及紫癜性斑丘疹上发生血疱、坏死及溃疡,一部分结节损害也可发生溃疡伴疼痛。水肿以踝部及足背为重,午后较明显,并伴有两下肢酸胀无力。该疾病皮损有多种,但几乎都有紫癜或结节。中性多核白细胞外渗至周围组织时也可出现脓疱。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如背部、上肢、臀部等处,呈对称分布。皮损有自觉疼痛、痒或烧灼感,有的无自觉症状,有压痛。皮损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如有溃疡愈后可有萎缩性疤痕。病变急性发作时,损害成批出现,分布广泛,伴小腿水肿,病情较重。损害慢性经过者,反复发作持续数月或数年。病变轻者2~4周可愈。有的皮损相互融合,并向四周扩展成为大片损害,在膝、肘及手部多见,似持久隆起性红斑表现。 2 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预后取决于受累脏器和病变程度。 3 67%的患者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但往往以可触及淤斑为多见。7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发热,约2/3的患者有关节痛及关节肿胀。病变可侵犯黏膜,发生鼻衄、咯血、便血。有1/3的患者肾脏受累,有蛋白尿血尿,严重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侵犯肠道可有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症状。可有胰腺炎、糖尿病。胸部X线检查有肺炎表现及结节状阴影,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可侵犯神经系统,如有头痛、复视、妄想、精神错乱,甚至有脑血栓形成和瘫痪,咽下困难,感觉和/或运动机能障碍等。心脏损害是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和心包炎。肾皮质局部缺血可能产生严重高血压,系统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巩膜外层炎及视网膜出血,副睾及睾丸的痛性肿胀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诊断系统性血管炎进行肾活检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常能帮助明确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