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

1、研究阶段 (68年~84年)

主要特征: TCP/IP协议的研制成功。 Client/Server工作方式的实现。

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分散控制等。

2、运行阶段 (85年~92年)

主要特征: Internet骨干网络的延生网络私有化的形成网络商业化的开始

3、应用阶段 (92年~今)

主要特征:

网络发展的全球化

网络运行的商业化

网络应用的多样化

二、我国计算机网络的三个层次

1、国家经济信息化的基本通信网,

CHINAPAC:1991建设,分组交换网。

CHINADDN:1994建设,数字专用网

金桥工程:1997建设,以光纤、卫星、微波、无线移动等多种方式,形成天地一体的网络结构。

2、依托此平台开发的各种专业网络和应用网络;

金卡工程:全民信用卡系统——电子货币工程。

金企工程: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金农工程:农业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以县城为点的农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金关工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

金税工程: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工程。

企业网络:企业总部与分部组成的异地独立网络。

教育科研网:CERNET连接全国各大高校。

3、目前中小型企业网络的应用情况

企事业都建设了自己的局域网,而且越来越多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相联。

网络硬件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网络管理员:以网络互联技术为主的网络人才。

操作系统管理员:以管理操作系统为主的网络人才。

线路维护人员:负责网络运行的维修人员。

网络技术支持:负责公司网络产品的技术的咨询和售后服务。

网络互联基础

一、OSI七层协议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1、物理层

机械性能:接口的型状,尺寸的大小,引脚的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电气性能:接口规定信号的电压、电流、阻抗、波形、速率及平衡特性等。工程规范:接口引脚的意义、特性、标准。

工作方式:确定数据位流的传输方式,如: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

物理层协议有: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的RS232,RS422,RS423,RS485等;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等;

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位(BIT),典型设备是集线器HUB。

2、链路层

链路层屏蔽传输介质的物理特征,使数据可靠传送。

内容包括介质访问控制、连接控制、顺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和仲裁协议等。链路层协议有:

协议有面向字符的通讯协议(PPP)和面向位的通讯协议(HDLC)。

仲裁协议:、、,即: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Token

Bus、Token Ring

链路层数据单位是帧,实现对MAC地址的访问,典型设备是交换机Switch。

3、网络层

网络层管理连接方式和路由选择。

连接方式:虚电路(Virtual Circuits)和数据报(Datagram)服务。

虚电路是面向连接的(Connection-Oriented),数据通讯一次路由,通过会话建立的一条通路。

数据报是非连接的(Connectionless-Oriented),每个数据报都有路由能力。

网络层的数据单位是包,使用的是IP地址,典型设备是路由器Router。

这一层可以进行流量控制,但流量控制更多的是使用第二层或第四层。

4、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可以实现流量控制、负载均衡。

传输层信息包含端口、控制字和校验和。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TCP和UDP。

传输层位于OSI的第四层,这层使用的设备是主机本身。

5、会话层

会话层主要内容是通过会话进行身份验证、会话管理和确定通讯方式。

一旦建立连接,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管理会话。

6、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是解释通讯数据的意义,如代码转换、格式变换等,使不同的终端可以表示。

还包括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等。

7、应用层

应用层应该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程序或服务,包括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

例如www、FTP、DNS、POP3和SMTP等都是应用层服务。

数据在发送时是数据从应用层至物理层的一个打包的过程,

接收时是数据从物理层至应用层的一个解包的过程,

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三组,1、2层解决网络信道问题,3、4层解决传输问题,5、6、7层处

理对应用进程的访问。

从控制角度可分为二组,第1、2、3层是通信子网层,第4、5、6、7层是主机控制层。

二、TCP/IP 协议簇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已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工业

标准。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TCP/IP协议簇。

TCP/IP协议簇分为四层,IP位于协议簇的第二层(对应OSI的第三层),TCP位于协议簇的第

三层(对应OSI的第四层)。

TCP和IP是TCP/IP协议簇的中间两层,是整个协议簇的核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接口层

TCP/IP的最低层是接口层,常见的接口层协议有:

Ethernet 、Token Ring 、、Frame reley、HDLC、PPP等。

2、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

地址转换协议。

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跳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

ICMP是网络层的补充,可以回送报文。用来检测网络是否通畅。

Ping命令就是发送ICMP的echo包,通过回送的echo relay进行网络测试。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已知的IP,寻找对应主机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MAC地址确定IP地址。比如无盘工作站和DHCP 服务。

3、传输层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rotocol)。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时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

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点对点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

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

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信息,由于通讯不需要

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

UDP通讯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丢包现象,实际应用中要求

在程序员编程验证。

4、应用层

应用层一般是面向用户的服务。如FTP、TELNET、DNS、SMTP、POP3。

FTP(File Transmision Protocol)是文件传输协议,一般上传下载用FTP服务,数据端口是20H,控制端口是21H。

Telnet服务是用户远程登录服务,使用23H端口,使用明码传送,保密性差、简单方便。

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是邮局协议第3版本,用于接收邮件。

数据格式:

数据帧:帧头+IP数据包+帧尾 (帧头包括源和目标主机MAC地址及类型,帧尾是校

验字)

IP数据包:IP头部+TCP数据信息 (IP头包括源和目标主机IP地址、类型、生存期等) IP数据信息:TCP头部+实际数据 (TCP头包括源和目标主机端口号、顺序号、确认号、校

验字等)

三、TCP连接的建立

1、TCP连接通过三次握手完成。

client首先请求连接,发一个SYN包;Server收到后回应SYN_ACK包;Client收到

后再

发ACK包。即:

Client Server

SYN ---> 收

<--- SYN+ACK

ACK ---> 收

established表示建立状态,当某端发出数据包后收到了回应则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在TCP/IP连接时,如果两端都是established状态,则握手成功,否则是无连接或半联接状

态。

2、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Socket由协议、IP地址和端口号组成,套接字表示一路通讯,一般是一个服务,如

www服务是TCP的80端口,Telnet是TCP的23端口。

四、IP地址划分

1、IP地址分类

IP地址有四个段,包括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netid+hostid。

IP地址应用分为A、B、C三类,D、E类是保留和专用的。

Class A 0*******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Class B 10****** ******** xxxxxxxx xxxxxxxx

Class C 110***** ******** ******** xxxxxxxx

Class D 1110**** ******** ******** ********

Class E 1111**** ******** ******** ********

2、地址区间

址址类地址区间网络数主机数

3、特殊地址

主机地址全0表示为一个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全1表示为对应网络的广播地址。

私有地址:

4、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用来区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标准的子网掩码为:

子网掩码和IP地址的“与”运算得出对应的网络地址。

如果将子网掩码“1”的位数增加则网络地址数增加,形成子网。相当于网络的分隔。如果将子网掩码“1”的位数减小则网络地址数减少,形成超网。相当于网络的聚合。交换机原理与应用

一、基本以太网

1、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是Ethernet的意思,过去使用的是十兆标准,现在是百兆到桌面,千兆做干线。

常见的标准有:

10BASE-2 细缆以太网

10BASE-5 粗缆以太网

10BASE-T 星型以太网

100BASE-T 快速以太网

1000BASE-T 千兆以太网

2、接线标准

星型以太网采用双绞线连接,双绞线是8芯,分四组,两芯一组绞在一起,故称双绞线。

8芯双绞线只用其中4芯:1、2、3、6。

常见接线方式有两种:

568B接线规范: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1 2 3 4 5 6 7 8

568A接线规范: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1 2 3 4 5 6 7 8

将568B的1和3对调,2和6对调,就得到568A。

3、接线方法

两边采用相同的接线方式叫做平接,两边采用不同的接线方式叫扭接。

不同的设备之间连接,使用平接线;相同的设备连接使用扭接线。

电脑、路由器与集线器、交换机连接时使用平接线。

这是因为网线中的4条线,一对是输入,一对是输出,输入应该与输出对应。

如果将1和3连接,2和4连接,相当于自己的输出送给自己的输入。

这样可以使网卡进入工作状态,阻止空接口关闭,而影响有些程序的运行。

二、交换机原理与应用

1、冲突域和广播域

交换机是根据网桥的原理发展起来的,学习交换机先认识两个概念:

(1)冲突域:

冲突域是数据必然发送到的区域。

HUB是无智能的信号驱动器,有入必出,整个由HUB组成的网络是一个冲突域。交换机的一个接口下的网络是一个冲突域,所以交换机可以隔离冲突域。

(2)广播域:

广播数据时可以发送到的区域是一个广播域。

交换机和集线器对广播帧是透明的,所以用交换机和HUB组成的网络是一个广播域。

路由器的一个接口下的网络是一个广播域。所以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

2、交换机原理

(1)端口地址表

端口地址表记录了端口下包含主机的MAC地址。端口地址表是交换机上电后自动建立的,

保存在RAM中,并且自动维护。

交换机隔离广播域的原理是根据其端口地址表和转发决策决定的。

(2)转发决策

交换机的转发决策有三种操作:丢弃、转发和扩散。

丢弃:当本端口下的主机访问已知本端口下的主机时丢弃。

转发:当某端口下的主机访问已知某端口下的主机时转发。

扩散:当某端口下的主机访问未知端口下的主机时要扩散。

每个操作都要记录下发包端的MAC地址,以备其它主机的访问。

(3)成存期:

生成期是端口地址列表中表项的寿命。每个表项在建立后开始进行倒记时,每次发送数据都要刷新记时。对于长期不发送数据主机,其MAC地址的表项在生成其结束时删除。

所以端口地地表记录的总是最活动的主机的MAC地址。

3、交换网络中的环

以太网是总线或星型结构,不能构成环路,否则会产两个严重后果:

(1)产生广播风暴,造成网络堵塞。

(2)克隆帧会在各个口出现,造成地址学习(记录帧源地址)混乱。

解决环路问题方案:

(1)网络在设计时,人为的避免产生环路。

(2)使用生成树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功能,将有环的网络剪成无环网络。

STP被IEEE802规范为标准。

生成树协议术语

(1)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BPDU是生成树协议交换机间通讯的数据单元,用于确定角色。

(2)网桥号:Bridge ID

交换机的标识号,它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优先级16位,MAC地址48位。

(3)根网桥:Root bridge

根网桥定义为网桥号最小的交换机,根网桥所有的端口都不会阻塞。

(4)根端口:Root port

非根网桥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的端口,负责本网桥与根网桥通讯的接口。

(5)指定网桥:Designated bridge

网络中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交换机,负责收发本网段数据。

(6)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

网络中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的交换机端口,根网桥每个端口都是指定端口。

(7)非指定端口:NonDesignated port

余下的端口是非指定端口,它们不参与数据的转发,也就是被阻塞的端口。

(根端口是从非根网桥选出,指定端口是网段中选出)。

生成树协议的状态:

生成树协议工作时,所有端口都要经过一个端口状态的建立过程。

生成树协议通过BPDU广播,确定各交换机及其端口的工作状态和角色,

交换机上的端口状态分别为:关闭、阻塞、侦听、学习和转发状态。

(1)关闭状态:Disabled 不收发任何报文,当接口空连接或人为关闭时处于关闭状态。

(2)阻塞状态:Blocking 在机器刚启动时,端口是阻塞状态(20秒),但接收BPDU信息。

(3)侦听状态:listening 不接收用户数据(15秒),收发BPDU,确定网桥及接口角色。

(4)学习状态:learning 不接收用户数据(15秒),收发BPDU,进行地址学习。

(5)转发状态:Forwarding 开始收发用户数据,继续收发BPDU和地址学习,维护STP。

4、关于VLAN

VLAN(Virtual Lan)是虚拟逻辑网络,交换机通过VLAN设置,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网络,

从而隔离广播域。具有三层模块的交换机可以实现VLAN间的路由。

(1)端口模式

交换机端口有两种模式,access和trunk。access口用于与计算机相连,而交换机之间

的连接,应该是trunk。

交换机端口默认VLAN是VLAN1,工作在access模式。

Access口收发数据时,不含VLAN标识。具有相同VLAN号的端口在同一个广播域中。

Trunk口收发数据时,包含VLAN标识。Trunk又称为干线,可以设置允许多个VLAN通过。

(2)VLAN中继协议:

VLAN中继协议有两种:

ISL(Inter-Switch Link): ISL是Cisco专用的VLAN中继协议。

(dot1q):是标准化的,应用较为普遍。

(3)VTP

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是VLAN传输协议,在含有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中,可以将中心交换机的VLAN信息发送到下级的交换机中。

中心交换机设置为VTP Server,下级交换机设置为VTP Client。

VTP Client要能学习到VTP Server的VLAN信息,要求在同一个VTP域,并要口令相同。

(4)VLAN共享

如果要求某个VLAN与其他VLAN访问,可以设置VLAN共享或主附VLAN。

共享模式的VLAN端口,可以成为多个VLAN的成员或同时属于多个VLAN。

在主附VLAN结构中,子VLAN与主VLAN可以相互访问,子VLAN间的端口不能互相访问。

一般的VLAN间使用不同网络地址;主附VLAN中主VLAN和子VLAN使用同一个网络地址。

5、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口令恢复:

(1)交换机的口令恢复:

交换机的口令恢复的操作是先启动超级终端,在交换机上电时按住的mode键.

几秒后松手,进入ROM状态,将nvram中的配置文件改名或删除,再重启。

参考命令为:

switch:rename flash: flash:

switch:erase flash:

(2)路由器的口令恢复:

路由器的口令恢复操作先启动超级终端,在路由器上电时按计算机的Ctrl+Break 键,

进入ROM监控状态rommon>,用配置寄存器命令confreg设置参数值0x2142,跳过配置文件

设置口令后再还原为0x2102。

参考命令为:

rommon>confreg 0x2142

router(config)#config-register 0x2102

没有特权口令无法进入特权状态,只能进入ROM监控状态,使用confreg 0x2142命令。

当口令修改完后,可以在特权模式下恢复为使用配置文件状态。

三、三层交换的概念

1、交换机是链路层设备,使用MAC地址,完成对帧的操作。

交换机的IP地址做管理用,交换机的IP地址实际是VALN的IP。

一个VLAN一个广播域,不同VLAN的主机间访问,相当于网络间的访问,要通过路由实现。

不同VLAN间主机的访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VLAN分别接入路由器的两个物理接口。这是路由器的基本应用。

(2)两个VLAN通过trunk接入路由器的一个物理接口,这是应用于子接口的单臂路由。

(3)使用具有三层交换模块的交换机。Cisco的3550和华为的3526都是基本的三层交换机。

1)通过VLAN的IP地址做网关,实现三层交换,要求设置VLAN的IP地址。

2)将端口设置在三层工作,要求端口设置no switchport,再设置端口的IP地址。

2、交换机的通道技术

交换机通道技术是将交换机的几个端口捆绑使用,即端口的聚合。

使用通道技术一个方面提高了带宽,同时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

但是如果设置不当,有可能产生环路,造成广播风暴堵塞网络。

要聚合的端口要划分到指定的VLAN或trunk。

配置三层通道时,先要进入通道,再用no switchport命令关闭二层,设置通道IP地址。

一个通道一般小于8个接口,接口参数应该一致,如工作模式、封装的协议、端口类型。

3、端口协商方式

端口的聚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动的方式,一个是自动协商的方式。

手动的方式很简单,设置端口成员链路两端的模式为“on”。命令格式为:

channel-group mode on

自动方式有两种类型:

PAgP(Port Aggregation Protocol)和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PAgP:Cisco设备的端口聚合协议,有auto和desirable两种模式。

auto模式在协商中只收不发,desirable模式的端口收发协商的数据包。

LACP:标准的端口聚合协议,有active和passive两种模式。

active相当于PAgP的auto,而passive相当于PAgP的desirable。

4、通道端口间的负载平衡

通道端口间的负载平衡有两种方式,基于源MAC的转发和基于目的MAC的转发。 scr-mac:源MAC地址相同的数据帧使用同一个端口转发。

dst-mac:目的MAC地址相同的数据帧使用同一个端口转发。

路由器原理与应用

一、路由的基本概念

路由器的网络层的设备,负责IP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

1、路由类型

路由的类型有:直连路由、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动态路由。

直连路由是与路由器直接相联网络的路由,路由器有对直连网络有转发能力。

静态路由是管理员人为设置的路由,网络开支小,可以有效的改善网络状况。

默认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个特例,将路由表不能匹配的数据包送默认路由。一般在最后。

动态路由是路由协议自动建立和管理的路由,常见动态路由协议有: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EIGRP(Enhance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BGP(Backbone Getway Protocol)

上述路由协议称为routing protocol,而IP、IPX称为可路由的协议routed protocol。也有一些协议是不可路由的,如NetBEUI协议。

2、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距离矢量D-V(Distance-Vector) 算法,如:RIP、IGRP、BGP;

链路状态L-S(Link State)算法,如:OSPF、IS-IS;

混合算法,如:Cisco的EIGRP。

3、路由交换范围

路由器通过交换信息建立路由表,当网络结构变化时,路由表能自动维护。

路由表跟随网络结构变化过程称为收俭。为了减少收俭过程引起的网络动荡,要考滤路由交换范围。

area是网络管理员在自治系统(国际机构分配)AS(Autonomous System)内部划分的区域。

4、路由表

路由表(Routing Table)是路由器中路由项的集合,是路由器进行路径选择的依据,

每条路由项包括:目的网络和下一跳,还有优先级,花费等。

路由优先匹配原则:

(1)直接路由:直连的网络优先级最高。

(2)静态路由:优先级可设,一般高于动态路由。

(3)动态路由:相同花费时,长掩码的子网优先。

(4)默认路由:最后有一条默认路由,否则数据包丢弃。

二、RIP路由协议

1、RIP协议的认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是采用D-V(Distance-Vector)算法的距离矢量

协议;

根据跳数(Hop Count)来决定最佳路径。最大跳数为16,限制了网络的范围。

单独以跳数作为距离或花费,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跳数少不一定是最佳路径;

实际上带宽和可靠性也是重要的因素。有时需要管理员修改花费值。

RIP有两个版本,RIP-1 和RIP-2。

RIP-1: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报文。不支持子网路由。

RIP-2:支持多播方式、子网路由和路由的聚合。

2、路由表的维护

通过UDP协议每隔30秒发送路由交换信息,从而确定邻居的存在。

若180秒还没有收到某相邻结点路由信息,标记为此路不可达。

若再120秒后还没有收到路由信息,则删除该条路由。

当网络结构变化时,要更新路由表,这个过程称为收敛(Convergence)。

RIP标记一条路由不可达要经过3分钟,收敛过程较慢。

路由表是在内存当中的,路由器上电时初始化路由表,对每个直接网络生成一条路由。

同时复制相邻路由器的路由表,复制过程中跳数加1,且下一跳指向该路由器。

若去往某网络的下一跳是RouteA,若RouteA去该网络的路由没有了,则删除这一路由。

跳数是到达目的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数目,直接网络的跳数是0,且有最高的优先级。

3、路由环路:

矢量路由的一个弱点就是可能产生路由环路,产生路由环路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静态路由设置的不合理,再一是动态路由定时广播产生的误会。

先看静态路由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设两个路由器RouterA和RouterB,其路由表中各有一条去往相同目的网络的静态路由,

但下一跳彼此指向对方,形成环路。

再看动态路由造成的情况:

简述internet的应用与发展

简述Internet的应用与发展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安全10-03 姓名:田艳杰 学号:521013420331 指导老师:张云翼 2012年12月

简述Internet的应用与发展 姓名:田艳杰学号:521013420331专业:信息安全10-03 写到Internet的应用,我只想到两个字:引擎。它可能是为各行各业、为各色人等、各国各界寻求发展的引擎,它将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历史阶段。Internet已演变为信息经济的原动力和新引擎,演变为一个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并为各种新工作铺平道路的推土机。 因为将来,高速的网络连接及Internet连接将是普及的标准,将无处不在。我们在家里、办公室里将有难以置信的网络连接速度,高速的网络连接将遍及各种环境。网络将完全制约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娱乐。相信网络的应用会像上网人数增长的速度一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首先我们采用具体实在的例子来概述: 1.接发电子邮件,这是最早也是最广泛的网络应用。由于其低廉的费用和快捷方便的特点,仿佛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论身在异国他乡与朋友进行信息交流,还是联络工作都如同与隔壁的邻居聊天一样容易。 2.上网浏览或冲浪,这是网络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项目。你可以访问网上的任何网站,根据你的兴趣在网上畅游,能够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3. 查询信息。利用网络这个全世界最大的资料库,可以利用一些供查询信息的搜索引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库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随着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发展,人们日常的一些事物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4.网络购物。电子商务就是消费者借助网络,进入网络购物站点进行消费的行为。网络上的购物站点是建立在虚拟的数字化空间里,它借助Web来展示商品,并利用多媒体特性来加强商品的可视性、选择性。虽然目前网络购物还不完善,不会取代传统的购物方式,而只是对传统购物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种选择。 5.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闲暇活动即非职业劳动的活动,它包括:消遣娱乐型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影、电视、跳舞、参加体育活动;发展型活动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社会活动、从事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活动等。但与网络有直接关系的闲暇生活一般包括闲暇教育、闲暇娱乐和闲暇交往。 6.其他应用。现实世界中人类活动的网络版俯拾即是,如网上点播、网上炒股、网上求职等等。 Internet的功能 说到Internet的应用,就必须了解它的功能。Internet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通过Internet方便地寻求各种信息。我们可以从两个来源寻求信息:人和计算机系统。 在Internet上可以找到能够提供各种信息的人: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医生、营养学家、学生……,以及有各种专长和爱好的人们。对于所有这些人,Internet提供与处在同样情况下的其他

电大期末考试 最新备考题库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 、网络应用服

终结性考试情况说明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 与以往考试相比,考试范围和要求没有变化,考题类型中去掉的主观题。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 考题中无主观题,样题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1. 在制定组策略时,可以把组策略对象链接到()上。 A. 文件夹 B. 文件 C. 组织单位 D. 权限列表 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 1. 活动目录的主要特点有:、、等。 A.动态的组织形式 B.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C.资源访问的分级管理 D.方便的电子邮件 答案为:A B C 顺序不限 三、判断题(共20分) 1. 在设置组策略时,当父容器的组策略设置与子容器的组策略设置没有冲突时,子容器会继承父容器的组策略设置。() 答案:正确(T) 如果判断答案错误则填F 四、操作题(共20分) 1. 修改“Default Domain Controllers Policy”GPO中的组策略,使得Domain Users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在域控制器上登录到域的权利。 要求:从答案选项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将其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空白的操作步骤中,从而把步骤补充完整。 【操作步骤】: 步骤1:单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组策略管理”。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步骤5:在域控制器上,运行“gpupdate”命令,使这条组策略立即生效。 【答案选项】: A. 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添加用户或组】按钮,选择该域的Domain Users组,然后单击【确定】。 B. 在弹出的窗口中,右击“Default Domain Controllers Policy”→在快捷菜单中单击“编辑”,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应用与维护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应用与维护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应用与维护 绪言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中小学继实验室、图书室建设后又一重要的教育技术装备项目,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中第三种模式的主要设施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主要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教学场所,按照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训练学生收集、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重要场所和条件保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良好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将普通教室、视听教室与计算机机房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与效果融合在一起,不仅使师生能够充分共享已有计算机与网络的丰富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共享了知识与智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认识,并对其中设备的硬件、软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我们了解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用途,了解中小学计算机的发展,掌握组成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主要设备,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操作技能。 一、中小学计算机的发展 从1984年计算机进入中小学,20年特别是近5年中小学计算机的数量和信息技术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也悄然走进课堂。20年来,中小学计算机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⒈初级阶段——学习机时期(1984~1993)

1984年一股“计算机文化”热席卷中国,计算机开始进入重点中小学特别是省级重点高中。这个时期的主要机型是AppleⅡ和中华学习机、小蜜蜂学习机等,学校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重点高中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重要学习Basi c程序设计语言。国家开始举办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各地区也相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比赛。 ⒉发展阶段——PC机时期(1993~1998) 这个时期PC机开始逐步取代学习机,有PC、PC286~PC586机。同时更多的中小学开始配置计算机教室,各地区也先后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并把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教学。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用一台教师机向其他学生机传输程序或学生机共享教师机资源的初步网络雏形,有的小学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试验”研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⒊成熟阶段——网络时期(1998~) 计算机发展速度之快令学校在计算机设备配置上所料不及,奔腾系列取代P C系列,由PI迅速发展到PIV同时,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出现了校园网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国家提出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以教学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各地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各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十五”期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旋律。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教室也就是一个小型的局域网,以前配置的种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对等网、客户机/服务器网(其中一些是无盘工作站)。现在要求的配置基于Windows NT 或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和Windows98或Windows 2000客户机的客户机/服务器多媒体网络教室,需要配置的硬件包括:交换机(或集线器)、服务器、计算机(教师机和学生机)、网卡和双绞线等。

简析网络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简析网络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网络工程的应用变化 1、网络工程技术的速度显著提升 随着网络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愈快,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银行、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新时代的网络技术的产物的产生,使得人民在学习和工作上面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正是由于对网络工程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网络工程技术得到了发展与创新,也是各种无线网络与通信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信息网络技术的传输的媒介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让网络信息的传输、资源的获取,更加的方便快捷。 2、缩短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时间 网络技术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使用,让网络工程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也让许多网络远程的教学、远程视频等一些新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使用,使得其使用的范围更加开阔。而网络的推广,让像亲朋好友之间的网络视频,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让公司内部的会议通过远程视频之间,相互交流并解决相

应的问题,甚至是可以通过远程的医疗来解决一些疾病。也正是这一系列远程服务的产生,让人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让网络上的一些产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各种资源与信息的传播得到更多的时间。 3、网络工程技术产物的操作更智能化 随着人们对网络工程技术的需求不断的增加,让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一些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让网络工程技术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高级功能。当前的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美国的前任总统奥巴马也曾提出智慧地球战略的建设,在与此同时,我国的温家宝总理也曾提出感知中国的建议,提出建立相应的研究中旬,使得许多产业得到高速的发展,这些产物都与网络工程技术十分的息息相关。也让一些基础设施中的智能铁路与公路,超导磁悬浮列车与超导电缆等等,这些都与之关系十分的密切。因此,将网络工程技术智能化是作为网络工程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工程的发展前景 1、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得当前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管理与维护

1、通过对管理内容的细化,网络管理可分为: 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 2、DHCP的工作过程(租约过程): 请求IP租约阶段;提供IP租约阶段;选择IP租约阶段;确认IP租约阶段 3、DNS服务器进行域名解析的过程: 首先在本机查询缓存和Host File文件,如果没有找到,则查询指定的服务器,如果找到则返回结果。如果指定的DNS服务器没有查到的话,则会向其他DNS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找到结果后返回给客户机,这称为递归查询。 4、ACL的作用是(一种网络流量过滤的工具): 可以限制网络流量,提高网络性能;提供对通信流量的控制手段;是提供网络安全访问的基本手段;可以在路由器端口处决定哪种类型的通信流量被转发或被阻塞。 5、私有IP地址的范围: A类:10.0.0.0--10.255.255.255 B类:172.16.0.0--172.31.255.255 C类:192.168.0.0--192.168.255.25 1、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五个要素: 被管设备;管理代理;网络管理器;网络管理协议;管理信息库 2、域名服务器的两种类型: (1)本地域名服务器:当一个主机发出DNS查询报文时,这个报文首先被发送往该主机的本地域名服务器(2)根域名服务器:当一个本机域名服务器不能立即回答某个主机的查询时,该本机域名服务器就以DNS 客户的身份向某一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会返回它所需要的顶级域名服务器IP地址。 3、基于Windows平台的邮件系统: 微软的Exchange邮件系统;IBM Lotus Domino邮件系统;Scalix邮件系统;Zimbra邮件系统;MDeamon邮件系统 4、进行ACL配置的基本过程: 若要使用访问列表做包过滤,需要将它应用到路由器的一个想过滤流量的接口上,并且还有为其指明应用到哪个方向的流量上,即要绑定接口。绑定的接口有两种,要么入口要么出口,一旦创建了访问列表,在应用之前它还没有真正开始起作用。它是在路由器中存在,但还没有激活,直到你告诉那台路由器,用它们做什么,用之后起什么作用。 { 入口访问列表: 出口访问列表:当访问列表被应用到从接口输出的包时,那些包首先被路由到输出接口,然后再进入该接口的输出队列之前经过访问列表的处理。} 5、NAT的工作过程(动态ACL的工作进程): (1)内部主机(192.168.0.0)希望与外部Web服务器(209.165.201.1)通信,它发送数据包给配置了NA T的网络边界网关R2; (2)R2读取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并检查数据包是否符合规定的转换标准; (3)R2有一个ACL,它确定内部网络中可进行转换的有效主机,因此,R2将内部本地IP地址转换成内部全局IP地址209.165.200.226。它将此内部本地IP地址与全局地址映射关系存储在NAT表中; (4)路由器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地; (5)当Web服务器回应时,数据包回到R2的全局地址(209.165.200.226); (6)R2参考NAT表,发现这是原先转换的IP地址,因此,它将内部全局地址转换成内部本地地址。然后将数据包转发给IP地址为192.168.10.10的PCI。 (7)如果它没有找到映射关系,数据包将被丢弃。 1、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由一组网络管理的标准组成,包含一个应用层协议、数据库模型和一组资源对象。SNMP管理的网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被管理的设备、SNMP代理、网络管理系统(NMS) 2、MID:是指移动互联网设备,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一种新的“比智能电话大,比笔记本小”的互联网终端。MID的概念是英特尔在2007年4月推出的,其定义是介于智能手机和上网本之间的产品。 3、远程桌面:远程桌面功能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一种远程管理工具。它具有操作方便、直观等特征。 4、远程登录:远程登录是指被授权用户进入网络中的其他机器就像用户在现场操作一样。 5、DHCP作用域:是本地逻辑子网中可以使用的IP地址的集合。 6、DNS的主要区域:包含相应DNS命名空间所有的资源记录,是区域中所包含的所有DNS区域的权威

多媒体视听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视听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咨询服务、图书、教育、通信、军事、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正文】: 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电子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形形色色的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为深远。以数码科技为依托的电子制品在现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由此它向人们展现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数码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

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显然,这与原来把多种形式媒体组合在一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是通过计算机把几种处理不同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集成方法就是通过模数转换,全变成数字;而且为了便于加工,便于传输,还要进行数据压缩,传到指定地点以后再还原,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游戏、教育、档案、图书、娱乐、艺术、股票债券、金融交易、建筑设计、家庭、通讯等等。其中,运用最多最广泛也最早的就是电子游戏,千万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为之着迷,可见多媒体的威力。大商场、邮局里是电子导购触摸屏也是一例,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 随便打开一个网页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多媒体的缩影。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更令多媒体显现的绚丽多姿。在国际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国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浏览器HotJava”,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动画功能,可向用户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种媒体信息;并能把静态文档变成可动态执行的代码,这就彻底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和易扩充性等优点,使得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角落,Internet将遍布世界的大型和小型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它日益成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日常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1)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系统,按计算机系统结构来看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每个办公室相当于一个工作站。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局域网、远距离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声音、图象、文字处理技术等综合应用技术之大成,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通信,其所提供的通信手段主要为数据/声音综合服务、可视会议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 (2)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实现各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业务全过程。EDI在发达国家应用已很广泛,我国的"金关"工程就是以EDI作为通信平台的。 (3)远程交换 远程交换是一种在线服务系统。一个公司内本部与子公司办公室之间也可通过远程交换系统,实现分布式办公系统。远程交换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工作场地的转移,它大大加强了企业的活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远程交换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的整个经济运作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一种利用在线服务系统,开展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几乎可以提供大学中所有的课程,学员们通过远程教育,同样可得到正规大学从学士到博士的所有学位。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已从事工作而仍想完成高学位的人士特别有吸引力。 (5)电子银行 电子银行也是一种在线服务系统,是一种由银行提供的基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新型金融服务系统。电子银行的功能包括:金融交易卡服务、自动存取款作业、销售点自动转帐服务、电子汇款与清算等,其核心为金融交易卡服务。金融交易卡的诞生,标志了人类交换方式从物物交换、货币交换到信息交换的又一次飞跃。 (6)电子公告板系统 电子公告板是一种发布并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BBS可以使更多的用户通过电话线以简单的终端形式实现互联,从而得到廉价的丰富信息,并为其会员提供网上交谈、发布消息、讨论问题、传送文件、学习交流和游戏等的机会和空间。 (7)证券及期货交易 证券及期货交易由于获利巨大、风险巨大且行情变化迅速,投资者对信息的依赖格外显得重要。金融业通过在线服务计算机网络提供证券市场分析、预测、金融管理、投资计划等需要大量计算工作的服务,提供在线股票经纪人服务和在线数据库服务(包括最新股价数据库、历史股价数据库、股指数据库以及有关新闻、文章、股评等)。 (8)校园网 校园网是在大学校园区内用以完成大中型计算机资源及其它网内资源共享的通信网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校园网的存在与否,是衡量该院校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环节。 共享资源是校园网最基本的应用,人们通过网络更有效地共享各种软、硬件及信息资源,为众多的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崭新的合作环境。校园网可以提供异型机联网的公共计算

《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期末复习指导

《网络应用服务管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Internet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具体应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应用服务,尤其对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应用服务进行了解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应用服务管理》主要介绍了Internet的多项重要应用服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技术点多、涉及面广,部分章节存在着理解困难的问题。为帮助大家有效地复习这门课程,下面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各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在复习时参考。 一、本课程的复习方法 1.复习方法 (1)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在复习时要紧紧围绕每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掌握重点概念。结合主教材和本复习指导中给出的学习重点与教学要求,充分理解每一章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总结一下: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予以解决。如果能把每章中的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并结合上机实验的体会进行复习,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第二章“配置Web服务”时,首先需要理解这一章要介绍的内容是“Web服务”,然后总结一下:这个服务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用来为Internet用户提供Web资源);采用什么方式解决?(通过搭建Web服务器为用户提供Web资源);使用什么工具搭建Web 服务器?(IIS和Apache);怎么搭建?(在计算机上安装IIS,然后在IIS创建Web站点)。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很快把每章中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再结合上机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注重上机实验 这门课的实践性比较强,很多技术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理解,所以上机实验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学到很多实际工作的经验,这对于增强动手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很有帮助。同学们应该尽量做全、做好实验。实验前要进行预习:准备做什么,用到哪些知识,大致会出现什么结果,心中应有数。实验时应注意出现的结果,并分析原因,特别是不正常的情况,对现象、解决办法、原因都最好记下来。 (3)认真完成书上的练习与作业 平时应认真、独立地完成树上的练习与作业,正确地使用答案。在复习时,应把作业复习一遍,掌握做题的规律和技巧,特别对重点要求的内容和解题出现过错误的地方应格外注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考试难度不会超出规定范围,而书上的练习与作业就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学与考核的重点,所以应该认真完成这些作业。 2、学习建议 ?学习这门课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从宏观上理解各网络服务的应用场合、实现方式和技术原理,微观上应注重掌握实现各服务所涉及到的概念、原理和技术。 ?在做实验之前,应该仔细阅读教材和观看IP录像,里面有实验步骤的详细介绍和演示,这将有助于同学们少走弯路。 ?注意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使用的教材及媒体

浅析网络的应用开发及其发展潜力

浅析网络的应用开发及其发展潜力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不寻常的历程,网络的应用也体现着多业务集成、全方位跟进的特点。为此,探讨了网络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应用发展走向,并探析了其发展潜力。 标签:网络;应用;发展;趋势 1 网络的发展历程 广义上的网络诞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得益于通讯工作者为实现在不同电脑用户和通讯网络之间的通讯。美国军方出于保障核战争时的通讯而组建了ARPA网。1960年,美国将军事用的阿帕网转为民用,继而发展为互联网中心。网络在世界范围上应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73年,METCALFE研发了不同于传统网络的局域网--以太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帕网开始研究联通广域网和局域网,由此,TCP/IP协议诞生。1973年,英国和挪威率先接入由阿帕网拓展而成的互联网。TCP/IP协议的优势在于开放性,开放的技术和规范使得其能兼容更多的产品。在该协议的基础上,作为主干的阿帕网形成了互联网的原型。1986年,互联网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构建了骨干NSF 网。不出几年,NSF网开始商业化运作。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互联网的运行是在1987年,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蒂姆·贝纳斯·李建立了最早的网页,之后,万维网项目开始迅速推进,并在1994年建立了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室。1996年,因特网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2 中国网络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整体74.5%。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网民比例90.3%。农村网民规模1.56亿,同比增加1960万。台式电脑上网网民比例70.6%,同比降近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5小时。IPv4地址数量为3.31亿,拥有IPv6地址12535块/32。中国.CN域名总数为751万,同比增长112.8%。团购用户数达到8327万,使用率降至14.8%。网上支付用户规模2.21亿,使用率提升至39.1%%。即时通信用户规模4.68亿,同比增5265万人。微博用户数达3.09亿,较上一年底增长6%。网络视频用户数增至3.72亿,半年增量4653万人。 3 网络发展趋势 3.1 网民数增速趋缓 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较2011年增加5090万人,增长率为3.8%,增长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真正感觉世界已是触手可及。通过计算机能够找到任何想知道的或是可以想象的信息;能够与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进行通信联络,召开视频会议;能够登录到资源丰富的计算机,搜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或是访问最吸引人的博物馆;可以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阅读各种多媒体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所以这一切的活动都是通过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来实现的。因特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因特网、发展进程、发展特点、现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因特网是由于许多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一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自80年代以来,它的应用已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用相同的语言传播信息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结果,因此计算机的起源是很早的。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到后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了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到面。而近十年多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年之前是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很多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一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地区教育和科研示范网络

网络应用与维护(第25套)含答案解释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抽查考核题库 网络应用与维护模块考核试题 项目2-25 注意事项 1.禁止携带和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计算器、通信工具及参考资料。 2.请根据考点所提供的考试环境,检查所列的硬件设备、软件、材料是否齐全,计算机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 3.请被测试者仔细阅读考试试卷,按照试卷要求完成各项操作。 4.操作过程中,需要及时保存设备配置。考试结束后,所有设备保持运行状态,不要拆除硬件连接。 5.技能抽查考试完成后,考试设备、软件和考题请保留在工作台上,禁止将考试所用的所有物品(包括试卷和草稿纸)带离考场。 6.所有需要提交的文档均要求按照模板制作,文档模板请参考“e:\考试资料\”目录中相关模板文档,禁止在技能抽查考试结果文档装订线外有做任何与考试无关的标记。 7.对技能抽查考试结果文档正文部分进行适当的排版,要尽量节省纸张,要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行和空行,小标题字体使用“五号”“加粗”,正文字体采用“五号”字,注意不要修改页眉页脚设置。 8.考试结果文件电子版需要按照监考老师的要求,在考试结束前保存到“e:\提交资料\”目录中。 9.测试时间:180分钟。 一、项目名称:项目2-25 二、项目背景 1、项目描述 某公司(广盛)从事机械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该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下:公司具有2个办公地点,且相距较远,总公司共大约有180台主机,分属客户中心、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和高层管理等部门,每个部门主机数不超过62台。分公司用户较少大约有80人,分属客户中心、市场部、财务部和高层管理等部门。为提高工作效率为员工和客户提供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对公司网络进行改造。在总公司市场部门中架设WEB 服务器和FTP服务器。 2、项目分析 网络工程师对网络进行初步规划设计。总公司网络IP地址采用192.168.1.0/24网段,通过VLAN划分,使得每个部门处在单独的广播域。分公司IP地址采用192168.2.0/24网段。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申请172.172.172.4/30网段地址。 每个IP网段中,最后一个可用IP作为网关的IP。 网络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windows网络服务与应用-实训报告

windows网络服务与应用-实训报告 实践教学环节任务书 一、题目:某企业网网络基础服务与应用 案例背景: 某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和深圳各有一个分公司。每个地方都有员工500人以上,这些员工分布在办公室、销售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共四个部门里,每个分公司的人员由分公司单独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结构图 公司在三地都组建的有独立的局域网。 现在公司决定对现有网络进行如下改造: 1、为能使数据共享,将分公司和总部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以便可以互访。 2、为方便管理和发布资源,在整个公司网络上部署活动目录。 3、为方便员工了解公司内部信息,在总部搭建一台Web服务器,首页用于显示公司信息, 而各个总部和两个分公司也都有自己的二级页面,用于显示部门的信息(一个分公司整体算一个部门),各部门的信息由各部门负责上传。 二、目的与要求

1、目的 (1)熟悉在Windows Server 2008上配置DNS、IIS、VPN等常用的服务和应用; (2)能够使用活动目录来管理网络和发布资源; (3)熟悉Windows网络环境的管理; (4)初步领会网络工程的思想。 2、要求 1、利用Windows组件实现所有功能; 2、IP规划:为三个局域网设计IP地址分配方案; 3、网络互连:利用VPN将三个局域网连接起来; 4、活动目录:设计合理的活动目录部署方案(包含域的结构、DC的位置和数量,DNS的位置和数量、设置组织单位的策略、管理委派的策略); 5、发布共享资源:在总部和各分公司分别建立两个个共享文件夹和共享打印机,并在活动目录中发布,实现打印机定位和共享文件夹的关键字搜索; 6、权限设置:设置分公司的指定用户只能访问总部的一个共享文件夹和一个共享打印机; 7、组织单位:设计一个合适的组织单位策略。 8、Web服务器:实现Web服务器的搭建和发布资源的功能; 9、按照后面的要求撰写文档。 创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在文档中可以单独列出。 三、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需求分析里要明确地定义用户的需求,这也是网络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第一、二两项写出需求分析。 四、网络总体设计 根据第三项的需求分析,进行网络总体设计,即准备采取何种技术来实现所需的服务和功能。对于IP地址的规划和活动目录的逻辑结构等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 五、解决方案 第四步的总体设计中每一项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技术细节。要求步骤和配置要清楚详细,关键配置要有截图。(对于只需点击“下一步”的无需截图) 六、功能测试 本案例不要求建立大量用户,但关键用户必须创建,并且要分配正确的权限。例如:香港分公司的一个用户,具有向Web站点上传网页的权限,和访问总部的一个共享文件夹和一

第七章 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网络工程师笔记)

第七章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 7.1 网络操作系统 7.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 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 网络操作系统应提供单机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除此之外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1)网络通信 (2)共享资源管理 (3)网络管理 (4)网络服务 (5)互操作 (6)提供网络接口 2.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征 NOS除具备单机操作系统的4大特征:并发、资源共享、虚拟和异步性之外,还引入(1)开放性 (2)一致性 (3)透明性 3.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1)用户帐号安全性 (2)时间限制 (3)站点限制 (4)磁盘空间限制 (5)传输介质的安全性 (6)加密 (7)审计 4. 网络操作系统与OSI/RM NOS主要包换(1)网络驱动程序(2)网络协议软件(3)应用程序接口软件 7.1.2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 WS2003的主要特点:可靠性、高效性、实用性、经济性 2. WS2003的新增功能: (1)配置流程向导 (2)终端服务器——远程桌面连接 (3)Internet信息服务6.0 (4)简单的邮件服务器 (5)流媒体服务器WMS9 (6)系统关闭事件跟踪 7.1.3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7.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 7.2.1 Window Server 2003 本地用户与组 用户组可分成:全局组(可以通行所有域的组)、本地组、特殊组

7.2.2 Windows Server 2003活动目录 活动目录服务(Active Directory Service)采用基于LDAP(L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 轻型目录访问协议)格式的系统设计,包抱两方面: (1)目录(Directory) (2)目录服务(Directory Service) 1.对象 2.架构(Schema) 3.目录结构 4.逻辑单元 Windows 2000的活动目录逻辑单元包括组织单元(OU)、域(Domain)、域树(Tree)和域森林(Forest) 5.信任关系 域间的信任关系分为: ·单向信任:域A(施信域)信任域B(受信域),但域B不信任域A ·双向信任 ·可传递信任:延伸到一个域的信任关系也自动延伸到该域所信任的任何一个域上·不可传递信任:信任关系只限于施信域和受信域两个域,并且默认单向信任 活动目录中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物理结构分为: (1)站点(Site) (2)域控制器 (3)操作主机 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5个功能角色:架构主机、域名主机、相对ID主机、主 域控制器住址程序和基础主机 (4)多主域复制 7.2.3 Windows Server 2003文件服务器 7.2.4 Windows Server 2003终端服务 1. 终端服务的安装

无线网络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在校园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在教育系统内全面实现信息电子化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必要。在教育系统联网建设中,使用无线局域网产品可以实现建筑群网络连接、宽带互连网络接入以及移动获取网络服务等功能。无线网络产品具有传输距离远、可以在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内施工困难的环境下使用、支持移动漫游等特点,因此可以使用它来替代传统的电信线缆来构建未来的教育网络。 1、分校区之间的联网。对于地理位置分布较远的多个校区之间,或布线不方便的校园建筑物之间的校园联网,采用无线局域网产品是最佳选择。它可以将学校内所有校区的局域网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 2、互连网接入。目前中国教科网的网络接入一般应用DDN专线的方法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邮电的DDN线路费用比较高,每年每条市内的64K线路都有至少几万元的开销。而且在有些地方,DDN线路比较紧张,高速的线路也不容易实现。而通过卫星联网及光纤通信,具有速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但是建设投资极高,非一般学校所能承受,所以对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和用户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接入方法。无线接入方法具有接入方式灵活、方便,性能稳定、可靠、高速的特点,利用无线局域网产品可以将多个学校的网络中心与中国教科网连接。这样可以为各学校提供价格合理的宽带互连网络接入,满足师生迫切需要上网来实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 3、为学生和员工提供移动网络服务。学校为学生和员工提供了像互联网接入、图书馆和数据中心等服务设施,但是人们为了使用它们不得不整天在它们之间奔波。如果学生与员工使用了配有无线网卡的便携式计算机,他们就可以在学校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使用这些校园提供的服务设施,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虚拟教室和调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方便即时的无线上网服务。 4、对于临时教学活动提供灵活方便的服务。也许某一天,一间教室可能用于软件培训,而另一天它又被用来上文学课。同时,该教室中的计算机可能需要被拿到另外的教室中用于统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金陵中学高二(2)班钱崧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发展 因特网(Internet)是信息时代的代表产物。在短短的几年里,因特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就像电灯、汽车等发明一样,因特网正在日益迅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过分地讲,因特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丰碑。既然因特网的作用如此重大,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特别是它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等问题,以便我们更好的利用因特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一.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1.因特网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因特网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及各处的军事基地已经配备了电脑和通讯设备,但是由于品牌的差异和软件系统的不统一,它们之间无法顺利地完成资料的传输。于是在1969年,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为了能够实现国防部与各地的军事基地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之一:ARPANET。由此可见,建立这个网络的最初目的,完全是军事需要。它可以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有效地保证稳定通讯能力。ARPANET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它不仅可以互传电子邮件和文件,还可以通过它达到资源的共享。于是,很多机构纷纷加入该网络。十年中,网络上的节点从一开始的四部猛增到一百多部。这时的ARPANET已经初具规模了。 为了使ARPANET有更强的兼容性,使它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一种新的通讯技术以利于不同品牌或者软件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于是TCP/IP协议应运而生。TCP/IP协议诞生后迅速得到美国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的认可,纷纷采用该协议连入ARPANET,并把TCP/IP运用于UNIX系统。TCP/IP协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因特网上主要的基础协议。 由于教育系统的介入,ARPANET的规模越来越?á???勸????幢?

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

第一章网络管理与维护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2、计算机网络具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远程传输、集中管理、实现分布式处理、负载平衡的功能。 3、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型网络、环型网络和总线型网络;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光纤网和无线网;按通信方式分为点对点传输网络和广播式传输网络;按网络使用目的可分为共享资源网、数据处理网、数据传输网。按服务方式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和对等网。 4、IT管理与维护的发展经历了设备管理阶段、系统和网络管理阶段、服务管理阶段三个阶段。 5、在系统和网络管理阶段,IT管理区别于设备管理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层管理。共分成硬件的管理、操作系统的管理、网络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管理五个层次。 6、服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有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服务、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可准确记价的三个。 7、服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用“二次转换”来概括,第一次是“梳理”,即将技术管理转换为流程管理;第二次是“打包”,即将流程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 8、ITIL简称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是一套针对IT行业的服务管理标准库。它包括6个模块,即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CT基础架构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应用管理和安全管理。 ITIL的四大基本特点分别是公共框架、最佳实践框架、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机房环境得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英语专业术语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分为网络管理员、高级网络管理员和国家网络师三个级别。 第二章硬件管理 一、填空题 1、硬件管理,也称为设备管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客户机、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磁带机、打印机等。 2、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用于数据的存放、检索和运算;客户机则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获得服务的用户计算机,用于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3、服务器按照应用层次可划分为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4类;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可分为CISC架构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VLIW 架构服务器三种;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型服务器和专用型服务器两类。按机箱结构可以分为“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四类。 4、存储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通过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到某些介质上并能保证有效的访问,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数据临时或长期驻留的物理媒介;另一方面,它是保证数据完整安全存放的方式或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