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工作动态: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 内蒙教育网 2005-07-27 )

改革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居全国第3位。地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9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口2377.5万人,其中蒙古族404.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92.23万人,现辖7个市、5个盟、101个旗县市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沙漠、湖泊,地形地貌多资多样、相互交错,把内蒙古大地装点得绚丽多彩。

内蒙古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少,一般只有50-500毫米,从东向西递减。

内蒙古有肥沃的农田、丰美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物、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内蒙古地形状似飞腾的骏马,又似展翅的雄鹰,预示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必将在新的世纪里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教育腾飞。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西部大开发,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民族小学1150所,在校学生212861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小学1014所,在校学生180872人;民族初中226所,在校学生137619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初中202所,在校学生109352人;民族高中64所,在校学生58372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高中55所,在校学生48074人;民族职业初中18所,在校学生6718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职业初中17所,在校学生6388人;民族职业高中19所,在校学生6380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职业高中19所,在校学生3934人;民族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14961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67所,在园幼儿11232人;民族学前班1071个,在班儿童119144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学前班987个,在班儿童17521人,全区27所普通高

校中共有15所开办民族语言授课专业,在校学生15777人。

全区现有大中小学生总数为421950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为348620人。全区民族小学、初中应有住宿学生174418人,实际住宿学生135980人,民族高中应有住宿学生72881人,实际住宿学生62596人。

全区现有蒙语授课专任教师,小学17897人,学历合格率97.41%,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34.5%;初中8243人,学历合格率90.83%,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25.19%;高中3240人,学历合格率77.19%;职业初中616人,学历合格率82.79%,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22.56%;职业高中311人,学历合格率61.09%;幼儿园学前班1703人,学历合格率

99.65%,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30.89%。

二、主要工作成绩

第一,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统筹规划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布局到专业设置、招生收费以及教材建设等,制定了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学校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经费投入上予以重点倾斜,有力地保证了民族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已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第二,坚持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根据我区民族和地区特点,自治区积极探索并实行以学生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简称"两主一公",后被写入《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民族学校的建设力度,采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集中改善了全区边境旗市和内地苏木中心校的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三,"两基"达标步伐明显加快,建立了一批示范性民族学校。到2002年底,全区有74个旗县(市、区)通过了"两基"验收,占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73.27%,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计算,累计达到69.85%。其中,共有28个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实现"两基"达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三个自治旗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自治区实施国家"一期义教工程",共51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22个;"二期义教工程"共30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14个;"危改工程"共71个旗县市区,其中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25个;2001年起,国家实施国门学校建设工程,全区19

个边境旗市的23所民族小学、10所民族中学成为项目学校。各项投资优先用于民族教育,集中财力改善边境地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涌现出129所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示范性民族学校。

第四,通过调整布局结构、重组资源,提高了民族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针对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实际,自治区结合"义教工程"、农村牧区撤乡并镇、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及时、合理地调整民族中小学布局,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撤并了一部分规模偏小的民族中小学。从"九五"末期至2002年底,全区民族中小学共减少了687所。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民族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第五,重视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和民族教材建设。自治区把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基础工程,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具有地区和民族特点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已经形成。区内高校

主动承担培养培训民族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任务。近几年,举办了民族高中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共80多名教师参加;举办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共170多名教师参加;举办了蒙古语授课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者自治区级培训,共520多名教师参加。国家部属院校积极为我区培养培训蒙语授课英语、计算机教师,通过举办民族预科班,几年来国家共为我区下达培养英语、计算机师资计划500多名。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蒙古文教材种类增加,编写质量提高,共翻译编写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用书1500种,翻译编写蒙古语授课大中专教材284种。不仅满足全区的需要,而且供应新疆、辽宁等八个协作省区使用。

第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教育的适应性。我区重新修订了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研究制订新的课程标准。在确保蒙古语授课和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全区民族中学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了外语课,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民族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自治区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内蒙古大学为中心节点,建成了呼和浩特教育城域网和连接各盟市、高校的宽带网,并为部分农村牧区中小学及民族高中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及应

用系统。1999年、2000年,自治区投入525万元,地方匹配270多万元,为全区47所民族中小学配备了"新三室";2001年,自治区投入200万元,地方匹配140多万元,为全区53所民族高中建设地面卫星接收站校园网;2002年起,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重点向民族中小学倾斜,目前,共为156所小学,39所初中,12所高中建立接收系统。同时,自治区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研制开发民族语文教学课件,开发建设自治区民族教育网站,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八,积极开展民族教育政策、理论、教学研究,加强信息交流和国内外的协作交往,树立了自治区民族教育的良好形象。去年11月份,会同自治区民委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并开始组织调研,研究制定自治区的实施意见;今年7月,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提高了助学金标准;开展八省区民族教育工作交流,建立了民族高中协作关系,今年9月开展了第18次协作交流活动;组织了7届蒙古语授课高中理科"明安图"杯、文科"尹湛纳希"杯竞赛;今年底明年初将开展第3次民族教育论文评选活动;部分民族学校吸收留学生,聘请外教,扩大了国际交流等等。

三、几点建议及今后工作思路

第一,从加快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力度。

1、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实现民族教育的"两主一公",关键是解决好寄宿制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问题。建议自治区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各级财政应列专项资金,积极筹措经费,明确自治区、盟市、旗县各级对新提高的助学金标准的补助比例。

2、对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实行列入财政预算政策。

3、对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给予倾斜。民族高中和普通高校招收民族语言授课学生政策规定的学费减免部分应由各级财政补足。

4、增加区内高校招收蒙语授课学生本科计划和高职计划。拓宽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升学面向,集中办好民族预科教育,加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语类应用型民族人才的培养。

5、研究制订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办法并启动此项工作;研究制订民族语言授课学生高考、"三语"计分办法;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实民族预科生招生政策及规定。

第二,自治区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争取国家以及各有关方面对全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更多支持。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民族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可视财力情况逐步实施。

2、希望国家对我区的民族教育在学校基本建设、学生助学金、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方面实行年度专项补助政策。

3、增加国家部属院校和内地重点高校在我区招收民族预科生计划,由2003年的不足300人增加到1500人。参照国家对新疆、西藏的作法,在发达地区高校和国家重点高校为内蒙古举办民族班,定向培养自治区短缺人才。考虑到我区研究生教育规模小,人才流失严重,建议国家重点高校为我区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生定向招生计划。同时增列我区研究生授权单位和授予点。

4、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大民族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希望国家部属院校继续承担我区蒙语授课英语、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

第三,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工作,营造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更加良好的环境。

1、研究制定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2、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在全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进程中,要突出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族学校。

3、认真研究制订全区民族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理论研究。重视学科领域和教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促进全区民族教育走质量、效益、特色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草地资源保护政策 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牧业迅猛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饲养牲畜数量不断增加,渐渐超出草原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草原机能退化,近年来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象严重;这不仅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草原保护政策角度出发,以分析政策为主线,详细阐述我国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及意义,为相关单位完善草原保护政策和有关学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草原可持续发展深远意义的理解,为草原保护政策的坚决执行做铺垫。 关键词:内蒙古;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

Abstract: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farmers and herdsmen's incom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livestock rearing increasing gradually beyond the prairie able to withstand the extreme, resulting in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phenomenon in recent years, severe; this not only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mor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rom the prairie protection polic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licy as the main line, elaborate resource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significance of grassland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evant units of stud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related scholars, deepening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masses of prairi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lutely implement th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y to pave the way. Key words:Inner Mongolia、grassland resource、analysis of protection policy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摘要: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大包大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我国整个行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所需要的政府应该是一个“精干,廉价”的政府。显然,在各领域都呼唤改革的现在,行政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政机构改革现状对策 1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涉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2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都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现实国情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也是党的士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扶持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通知 【法规类别】个体经济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内党发〔1998〕9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1998.06.16 【实施日期】1998.06.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通知 (1998年6月16日内党发〔1998〕9号) 各盟市、旗县委,盟行政公署,市、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部、委、办、厅、局和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整体上搞活我区经济,现就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义 1、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近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省区相比,与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完成“两大历史性任务”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从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 3、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原有政策措施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放开手脚,大胆突破,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运行质量 4、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领域,积极兴办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5、各地要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确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旗县(市、区)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城市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贫困地区要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发展前景好、见效快的种、养、加项目和产业化经营。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 6、要引导私营企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变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企业管理体制,不断规范企业行为,逐步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 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使文盲率较低的朝鲜、蒙、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种政策,不断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在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与经验启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立足基本区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各地积极抢抓机遇,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 一、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 30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11.9%,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13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16位。人均gdp达到3339美元,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第10位。2007年,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18.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6倍,年均增长18.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17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8元增加到2052元,增长53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26位上升至第8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确定并实施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全区大力推进“三化”互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明显,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7年的12.5:51.8:35.7,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430亿元,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左右,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对不合理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进行了大力调整,允许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村牧区各业的发展。进入“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6.5%。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水平以上。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811.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由全国的第22位跃居到第13位,比1978年增长2.63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为适应办公现代化地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以《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年月修订)为基础,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词表中地仿体部分为修订后地国务院公文主题词,楷体部分为根据我区需要新增加地.词表用于标引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办公厅下发地文件.各盟市、自治区各部门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办公厅报送地文件,也请按词表标引主题词.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政府办公厅向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各部委报送地文件,使用修订后地国务院公文主题词. 一、体系结构 (一)词表共由类个主题词组成,分为主表和附表两大部分,主表有类个主题词,附表有类个主题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词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主题词区域地分类,如“综合经济”、“财政、金融”类等.第二层是类别词,即对主题词地具体分类,如“工交、能源、邮电”类中地“工业”、“交通”、“能源”和“邮电”等.第三层是类属词,如“体制”、“职能”、“编制”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统称为主题词,用于文件地标引.第一层(词表中地黑体部分)是为便于查找所设,不用于文件标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标引方法 (一)一份文件地标引,除类别词外,最多不超过个主题词.主题词标在文件地抄送栏之上,顶格写. (二)标引顺序是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在标类属词时,先标反映文件内容地词,最后标反映文件形式地词.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地通知》,先标类别词“农牧业”,再标类属词“水土保持”,最后标上“通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地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会议纪要《听取全区财政工作会议情况和全区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准备情况地汇报》,先标反映第一个主题内容地类别词“财政”,再标类属词“税务”;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地类别词“公安”,再标类属词“缉私”;最后标“会议纪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地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对其主要品种实行最高限价地通知》,可标“农牧业、物资、物价、管理、通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当词表中找不出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地类属词时,可以在类别词中选择适当地词标引.同时将能够准确反映文件内容地词标在类属词地后面,并在该词地后面加“△”以便区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六)附表中地主题词与主表中地主题词具有同等效力,标引方法相同,不同地是,如果附表中所列地国家、地区地实际名称发生了变化,使用本表地各单位可先按照变化后地标准名称进行修改和使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词表管理 (一)本词表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负责管理和解释. (二)本词表自年月日起执行,年月公布地词表同时废止. 综合经济(个) 计划 规划统计指标分配统配调拨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调整调控控制结构制度所有制股份制责任制流通产业行业改革改造竞争兼并开放开发协作资源土地资产资料产权物价价格投资招标经营生产转产项目产品质量承包租赁合同包干国有国营私营集体个体企业公司集团合作社普查工商商标注册广告监督增产效益节约浪费破产亏损特区开发区保税区展销展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杨洋内蒙古包头市改革开放30年(1)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改革开放30年之变化 调查报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2014级通信工程一班作者姓名:郑乾宸 学号: 201410537116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革开放30年之变化 一、乌兰察布市简介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的地理座标是东经109°50′11″-111°25′、北纬41°20′-42°40′,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包头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为中国特大城市。包头地处蒙古高原南部,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8℃,春季多风,夏季凉爽。 乌兰察布市,源于蒙古语“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端,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曾经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旅蒙晋商互市之地。包头位于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经济圈的腹地。乌兰察布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的中心。

一,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乌兰察布市的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的特点,尤以金属矿产得天独厚,其中稀土矿不仅是包头的优势矿种,也是国家矿产资源的瑰宝。已发现矿物74种,矿产类型14个。主要金属矿有:铁、稀土、铌、钛、锰、金、铜等30个矿种,6个矿产类型。非金属矿有:石灰石、白云岩、脉石英、萤石、蛭石、石棉、云母、石墨、石膏、大理石、花岗石、方解石、珍珠岩、磷灰石、钾长石、珠宝石、紫水晶、芙蓉石、铜兰、膨润土、高岭土、增白粘土、砖瓦粘土等40个矿种。能源矿有:煤、油页岩等。 【水利资源】 充足的水资源是乌兰察布市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黄河流经包头境内214公里,水面宽130米到458米,水深1.6米到9.3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4米,最大流量每秒6400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是包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此外,

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学的关系

民族教育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除与一般教育具有共同的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民族教育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从文化背景的大视角来研究民族教育的有关问题。概括地说,民族教育学是研究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民族的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不同的民族群体与个体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为其研究对象,在探索人类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同时重点探讨不同民族群体与个体教育的特殊规律及特殊性。民族教育学兼有教育科学与民族科学的双重性质,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边缘学科。它与教育科学中的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民族学科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语言学、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民族经济学、民族心理学、民族宗教学、民族人口学等学科紧密相联。教育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民族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民族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民族教育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广阔的社会科学。它的确立将会对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加强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教育学以及其他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一样,民族教育学也是一门以研究对象来命名的学科。作为这类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共同特点,研究对象与学科本身的关系一直错综复杂。一方面,研究对象的边界从根本上规定着这类学科的身份认同与制度认同,本学科的从业者必须以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身份与制度识别的标志;另一方面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又使得本学科的从业者经常跨越到其他学科领地里去寻找新的研究主题,以不断满足本学科知识扩张的欲望。作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特殊学科分支,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学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教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命题。对此命题,不同时代,不同学者通常会有不同的判断。而对于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判断,往往直接影响着当时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如果将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学完全等同起来,民族教育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而只能是一个实践领域。与之相反,如果将民族教育与民尊教育学完全对立起来,民族教育学同样难以成为真正的教育学,而只会沦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说教。 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王建华认为,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学却是历史的。绝不是有了教育必然就产生教育学,教育学只能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出现;另一方面,教育是行动、是活动、是实践,教育学只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与构想,是一种关于教育的理论。二者分属不同的“场域”与“世界”。一个偏向行动,一个取向理论,二者具有不同的场域逻辑。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民族教育及其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66年,民族教育处于开创、奠基和起步阶段。 (二)挫折阶段。1966~1976年,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教育遭到了重创。 (三)恢复阶段。1976年~1984年,是中国民族教育的拨乱反正、逐步恢复和发展的阶段。 四)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建立阶段。98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学科建立的崭新阶段。 二、中国民族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历史 (三)中国民族教育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探讨。 1987年,滕星提出“必须创建一门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民族教育学这门新学科。”“民族教育学是民族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民族教育学是研究少数民族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滕星还就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作了具体界定,他认为,民族教育学应研究各民

浅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浅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中国从1982年到2003年,一共进行了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从100个工作部门,精简到现在的28个。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一表述最早揭开了我国第六次行政机构改革的端倪和方向,一时间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和想像。我认为引发人们对机构改革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政府体制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要求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呼吁日趋强烈;二是政府现有体制和工作机制已进入发展瓶颈时期,不能妥善解决日常矛盾,其合法性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急切需要调整管理职能,重树政府形象;三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公民日益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如网络监督政府,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公民社会的利益诉求逐步逼宫政府职能,强烈要求政府让出某些权力,合理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这也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不能跳出怪圈?

历观前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没能走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国家很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对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作出过深入探讨,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即转型期政府不同程度地将职能权限等同于机构设臵,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人员精减上,而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调整政府职能。这一结论是比较客观中肯的,但我认为仅仅讲客观中肯还不够,还达不到可以医治政府机构改革跳出怪圈的效用。 首先,任何行政组织都具有一种自我扩张的倾向。从历史发展事实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行政权力都具有这种特性:行政权力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组织规模、人员与编制和地位级别,总是尽可能多地储存人力资源和权力资源。 其次,中国行政管理的人治特征,造成政府机构设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历次机构改革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出台机构改革方案时总体规划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中国特有的人治特征(主要体现在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将人脉情结与工作严重混为一谈,造成减人不减职、继续变相支配权力等畸形变革产物,大大削弱了机构改革的效用。 综上来看,职能调整导致机构改革,只是政府机构改革的表象,其根本在于政府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既得利益集团(包

少数民族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 个民族,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民族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民 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56 个民族,民族的教育同国家的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 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 1,, 国家富强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一,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同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在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教育上任务艰巨,存在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性低;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 (一)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 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高,升学率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寒、阴湿、边缘、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条件差,教育普及困难大,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客观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没有能力支付孩子上学所需费用;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实用;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差,自暴自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缺乏师资,师资水平低,引进人才困难;教学质量差;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和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与教材适用性低 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的,虽然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民族学生对有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次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民族地区采用将汉语教材翻译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这样的教材不但受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质量,而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不受师生欢迎。 (三)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 首先是双语师资少,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双语师资培训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能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缺乏。

中国民族教育发展

中国民族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数据】 1.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9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847.09万多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7.6%;比1995年增加了133.93万人,增长了7.82%.其中,普通中学学生比1995年增加了116.9万人,增长了33.67%;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比1995年增长了6.17万人,增长了33.17%.2.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1999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约700个县级单位中已有291个县级单位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县数的41.39%;边远山区、牧区、经济困难地区也有一大批县级单位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大幅度降低。 2.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基础教育,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拨出1亿元作为普及小学教育的基建专款,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1990年起,国家又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补助。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各项专项补助经费也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国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等外援项目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90年代以来,利用世行贷款连续四次实施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对11个省、自治区的近200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安排了近2亿美元的软贷款;国家又在1995年设立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中央政府投入39亿元,其中22亿投向属于"普九"困难较大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九省、自治区。1997年,又设立了"国家义务教育人民助学金",四年累计1.3亿元,用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儿童,特别规定优先资助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也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的进程。 3.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可观,基本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199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90.91万人。普通小学、中学和高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4.41万人、4.84万人和0.13万人。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素质的提高,在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4.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类专门人才。国家在全国有关普通高校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九五"期间,扩大了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招生规模,由每年7000人扩大到11000人,其中,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达3000人。目前,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有的还有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领导和骨干作用,为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内政发〔2009〕40号 2009年5月11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企业: 为全面贯彻中央保增长促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自治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家钢铁、有色、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八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产业振兴目标和重点 (一)钢铁工业。到2011年,钢铁生产能力达到双1500万吨。力争使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生铁、粗钢生产能力占全区的比重提高到95%以上,钢材加工能力提高到70%以上。 围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组织实施一批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高强度建筑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高级无缝管等,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内蒙

古北方重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高强度特殊机械用钢,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用钢,内蒙古华业特钢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档精密不锈钢板带。力争使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50%以上,板带管比重提高到75%以上;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0.7吨以下,新水消耗降至7吨左右,平均单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电炉;2011年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电炉。 鼓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上下游关联度较强的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加大对相关矿山的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区内大型铁矿资源优先配置给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持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强与蒙古国等周边国家在资源勘探、开发和技术领域等方面的合作。 (二)有色金属工业。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增值。力争用3年时间,将我区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到2011年,有色金属冶炼能力达到300万吨,进入国内前3名;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比重力争达到70%以上。 1.铝冶炼加工业。支持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方希望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铝业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

浅析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作者:岩 院系:池州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2012年春 学号:75 指导教师:史清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前言 二、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一些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二)我国一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 (三)我国一些企业部员工缺乏集体意识,使行政机构运转滞后(四)我国一些企业部员工的素质低下,业务水平也不高 三、对于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健全企业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二)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 (三)精简机构,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四)要加强企业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浅析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12春行政管理本科岩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引人关注,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改革也逐渐引起了众多企业家的重视。作为掌控企业生存和发展命运的行政管理同样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需要用现代发展的理念、科学化决策的思想去强化行政管理,只有做到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旨在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效率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在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面临经济挑战的时候,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都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共同应对问题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开始,我国的企业改革正式拉开的序幕,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深化,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我国的改革面对着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新的改革中求的突破、获得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主导企业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集中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集中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的通知 【法规类别】政纪党纪 【发文字号】厅发[2013]15号 【发布部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3.04.09 【实施日期】2013.04.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集中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 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厅发〔2013〕15号2013年4月9日) 各盟市委,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部、委、办、厅、局和各人民团体:《全区集中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区集中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

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的意见〉的通知》(内党办发〔2013〕8号)精神,现就全区集中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着力整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奢、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整风肃纪,建章立制,以严明的工作纪律、务实的工作作风,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开展整顿活动,进一步促进全区党员干部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纪律观念、增强执法执纪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整顿的范围和重点 集中整顿的范围: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重点整顿的行为: (一)严肃工作纪律,着力治“庸”、治“懒”、治“散”。 1. 责任感不强,对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效能考核制不落实或执行不到位,行政效能低下,不作为、慢作为、缓作为,工作拖拉,经常受到群众投诉、举报; 2. 工作不主动,推诿扯皮,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回避; 3. 纪律松散,上班迟到早退频繁,在编不在岗,在岗在职不尽责,工作时间随意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