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学号1211100117

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姓名

(学校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深入勘探而著称。从她的中篇小说《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的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复合的.铁凝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思考。

关键词:本原性性爱悲剧命运轮回性女性生存状态

“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是铁凝对人性和生命追问主题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从女性角度出发,把女性当作一种文化的载体,试图通过对一种文化的解读,揭示女性的本原性,探讨女性的生存问题。

《棉花垛》以几名女性的命运交织而成,涉及到性爱的主题,把关于女性的天性和生命意识的思考放到政治、伦理道德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场景中去考察,揭示了中国妇女畸形的人格生存和变态的命运逻辑。

一.《棉花垛》创作特色

1.女性的本原性

自五四运动以来,伴随妇女解放运动浪潮的女性文学,其主流一直表现为女性对所处的非人地位的经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反抗,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这种抗争既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抗衡与批判,也体现出对内部世界的审视与反思。但是由于人们以往思考的焦点过多地囿于政治、社会问题,而忽视饮食男女自身这一基本规则,从而未能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做出具有本体意义的揭示。长期以来,女性文学被“寻找男汉子”和“女性雄化”这一相对矛盾的模式左右。前者源于哀婉的“女人不幸症”这一传统心态,而后者则充满偏狭的“女人中心论”的女权主义色彩。

《棉花垛》标志着这一局面的改观,铁凝屏弃了从认识论角度对女性世界所进行的政治、社会、道德的评判,而是直接进入本体论的范畴,通过对几个女人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以及生命情调的客观描述,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女人生存的原初摸样和不可逆转的命运悲剧。她以一种全新的观照方式,使文学对女性的透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棉花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女性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性爱视角

《棉花垛》是一部侧重表现性爱的作品。以性爱生活为视角观顾体味人生,已被文学创作广泛接受。正如瓦西里耶夫所言:“人类性关系的描写和表现,确实是一块神奇的结晶体,它使人们得以观察到任何时代和民族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铁凝写性,既没有仅仅局限于人对性的依赖,更不是为了向市众邀宠,而是以其为支点,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生命世界最隐秘的角度,展开由性欲所酿造的女性的生命难局和永恒的困境,从而赋予了性爱对于女性人生的重要认识价值。

3.悲剧命运轮回性

在《棉花垛》中,女性存在的另一种轮回。米子的生存环境缺乏一种特定的时空特征,是对中国几千年变化极为缓慢的文化环境的一种暗示。米子通过出卖肉体钻窝棚挣花,间接

得到生存所需的资源,从而完成物质层面的权利实现。

而铁凝却将乔与小臭子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范畴-----抗日战争时期之内,如果说米子的刻画意在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得女性生存,那么,乔与小臭子的塑造则意在表现特定环境下的女性生存。女儿小臭子比母亲历史性的地前进了一步,她通过出卖肉体和色相,不仅间接获得物质层面的权利操纵,而且间接获得政治层面的权利操纵,她为那时人民的战争做出非女性不能的贡献。即使小臭子的肉体和色相出卖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色彩,认识一种女性在权利形式及生存方式的实现上超政治的悲剧。

抗战在这里并不具备历史意义或是民族意义上的重要性,她仅作为作家全方位展示女性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个契机。铁凝好像是在写抗战,而实质上仍然是在写人的一种永恒的关系—---男人和女人。

二.女性生存状态

《棉花垛》中以三个女性的命运为构建,展现了中国妇女畸形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她们在身体,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遭受着男性世界的摧残。

1.米子

性爱的真正涵义应是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男女之间,使人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交往,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都是有背人性的。在米子身上,性爱全然失去了生命本原冲动和爱情意义,而成为一种工具,一种获得必要生活资料的手段。“米子不种花,不摘花,可家里有花”。“她有理由不摘花,因为她长得好看”。米子钻窝棚挣花实质上是变相的卖淫。米子与花坛主的棉花交易,实质上是米子的色相连同她的劣质棉花一同被出卖。女性美不仅未能成为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反而巩固了她们作为男性玩物的地位。“米子最终嫁给了一个鳏夫,一心想跟丈夫生儿育女”,从一个男人泄欲的工具变成了一个男人生育的工具,这似乎就是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地位和全部价值。

米子作为一种非积极意义的女性存在,铁凝并没有对她做简单的道德嘲讽和批判,而是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文化氛围的揭示。就社会因素而言,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男性中心地位的确定,男性日益膨胀的生物侵犯性和多婚贪欲构成了性文化的核心内容。看花,不仅仅是百舍男性们的一种生产活动,还是他们占有挣花女人的方式。因此,“花主们早早地把窝棚搭起来,直到霜降以后满街喊拾花种,还拖着不拆。拖一天是一天,拖一夜是一夜。”这是全体男性的期待,这种期待决定了对挣花女人的纵容和认可:“谁都知道米子钻窝棚挣花,也不稀罕。这事不光米子,不光本地人,还有外路人,外路女人三五结群来到百舍,找好下处,昼伏夜出。”花主们“八月抱走被褥,十月才抱回家。那时看看手下这套让人揉搓了两个月的被褥,想想发生在褥子下面的事,不嫌寒碜,便埋头拆洗,拆洗干净再等明年”。女人为她们的男人的淫乱默默地做着准备工作。男人以其在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而占有女人,女人以其从属地位而对男人占有的默认,构成中国性文化环境的全貌。女性生命被严重扭曲的残酷事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平静而自然地发生着。

2.乔和小臭子

小说叙述了三个小孩子乔、小臭子和老有玩性游戏的故事情节。在这里成人社会复杂的内容已经被抽空,只剩下形式,这种形式承载着孩子纯洁无暇的性萌动。在这种性的纯洁无暇与成人社会失却意义之间构成了特别的张力,使这场游戏的描写具有了诗意。三个小孩子的性萌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性的诗意,这种可爱和纯净,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应该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美满。铁凝站在女性的立场,对于女性因为性别而构成的悲剧对社会发出诘问。女性的性爱本来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却在进入现实层面时,不得不受到社会的干涉,来自政治道德的,美好的性爱不再沿着美好的轨迹发发展,而变得污浊,违背女性的本性。

“小臭子跟秋贵要毛布,也受着抗日的吸引,当抗日干部开始活动时,小臭子也尽量效法干部那样打扮自己”。妇联主任乔,在对国做了明显的爱情暗示后,向国索要了具有抗日干部色彩的皮带,并要求国看一看她“系上皮带什么样子”,并终于给予了国“好看”的印象。乔和小臭子的抗日装束与米子以紧臀的“窄袄肥裤”的打扮,实质上是源于同样的女性心理-----是男人心动。特殊的社会环境改变了女性的装束,但并未改变女人对男人依附关系的实质。

乔与小臭子对民族战争的投入,更多地源于感性的认同,而缺乏理性的自觉。小臭子由于情人秋贵经常进城不回来,没有抓挠才找乔报告上了夜校。当秋贵反感她的抗日装束她马上意识到“装着有误”,他为了保全秋贵的性命而出卖了乔,在乔与秋贵之间的选择,就是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选择,她选择了作为衣食父母的秋贵。乔在送别国的路上讲:“你一走反正是心里没有了主心骨。”当国明确地表示乔是自己的战友后,乔得到了期待的认可:“我听的就是这句话。”从性心理学的角度看,乔与国,小臭子和秋贵的关系是一种性别上的依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女人通过与某一男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来取得以男性为代表的某种社会势力的承认和保护。这种女性的自身依附心理构成了乔与小臭子行动的潜在动因。

乔与小臭子被毁灭的方式令人深思,正义的乔被非正义的日本鬼子轮奸后杀害,而非正义的小臭子被正义的国的性占有后枪毙。这绝不仅仅是方式偶然相同,在这种先奸后杀的方式背后,体现了男性世界对女性世界的态度。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下,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种对立男性集团采用相同的方式毁灭女性,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种对立的女性以同样的方式被毁灭,这使人不能不感受到中国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悲剧充满着宿命意味。

米子、乔和小臭子身上集中体现了男性世界对女性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呈露了她们对女性残酷蹂躏的性文化态势和以男权为中心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从属依附地位,揭示了中国女性低下的生存状态。

三.结语

《棉花垛》是铁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表的中篇小说,是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范本。《棉花垛》虽然写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但却写出了作为人类的存在的女性的生命本相:在男性世界中,一方面她们受虐于政治和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受虐于自身依附心理的局限,揭示了中国妇女畸形的人格生存和变态的命运逻辑。

参考文献

[1]贺邵俊. 铁凝评传 [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10

[2]董晓宇. 谈《棉花垛》中女性形象的塑造[J].

[3] 易光. 对现代乡村青年女性的艺术把握--评铁凝的《棉花垛》[J].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 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 (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这就是所谓的“妇占”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 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 1.增补(supplementing); 2.加前言或脚注; 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 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 “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超越译者本身性别,换个性别视角去解读文本,学会换位思考,从文本中性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揣摩人物心理,去创作) 2)过于忠实原文或为了译文语言和语体特色而摒弃女性主义思想(既要传达原文的内涵,留下女性意识,凸显女性声音,站在女性视角翻,凸显女性主题的差异性,如麦当娜的霸气,又不能矫枉过正,贬低了女性,如译为婊子之类的)e.g. 张译:“哦,她的确是我所见过的绝色美人儿!”(”儿”是男性倾向的词) 孙译:“哦! 我从没见过她这么美丽的姑娘!” 3)过于照顾女性主义而严重偏离原文(麦当娜那句话可以采取反译处理)(可能过于激进而而发真正传达原作意思) e.g. 我是个意志坚定,雄心勃勃,目标明确的人。不喜欢随你,我无所谓。

女性主义翻译的影响(英文)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Abstract: With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y,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culture factors influence upon translation work. Feminism is one of these new schools, proposed by a group of feminists that gender and sexual el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famous school and tries to assess its influence in an objective and proper way. I.Background and Description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are mostly discuss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ext on such as lexicon level, grammar level, and discourse level. Until 1950s,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gathered their focus on the “Cultural turn”: the term us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move towards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studies angle. (Jeremy Munday, 2001). A lot of theories sprout up,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are: rewriting, feminism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the most controversies among them, deserve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retrosp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e do find that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to gender, more specifically, to woman.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 is such a school focusing on this issue. To assess this series of theories criticall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analysis is mad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translation works in this paper. II.Major points of view in this area Initially, feminism is not a translational notion, but a sociological one. Feminism can be defined as a collection of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aimed at defining, establishing, and defending equ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for women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Simon de Beauvoir’s most famous assertion, from her The Second Sex, that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can be seen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feminism. Deducted from Simon’s words, translation is also gendered not by its nature, but the impacts and definitions given by human beings. So early in 17th century did people start to connect translation and gender. A famous

【免费下载】女性心理学论文女性心理健康论文

女性心理学论文女性心理健康论文 现代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与休闲调适 [摘要]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代职业女性群体心理负荷颇重,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现代职业女性压力表现的分析,提出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职业女性压力的调适策略。使职业女性在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获得愉悦、关怀及支持感,从而有效地帮助职业女性减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休闲调适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维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而在我国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中,认为心理健康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1]。 现代职业女性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她们渴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好,不断地去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一方面,她们要同男性一样在现代化建设中拼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者;另一方面,又要担负起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教育孩子的重

任,保持自己贤妻良母的形象,这使得现代职业女性背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是目前困扰职业女性的社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2]。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许多职场女性长年艰辛劳作,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多数职业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职业倦怠,对工作提不起精神,出现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转换角色、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或从事完全不同职业的想法。有关资料显示,女性的职业倦怠是男性的3~5倍。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削弱了职业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二)缺乏安全感 女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职业方面来看,她们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均低于男性,失业率也大大高于男性。因此,职业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不强,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长此以往,会使她们心理失衡,健康状况过早走下坡路。 (三)缺乏自信

抵抗表征_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抵抗表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作者:周春, ZHOU Chun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34(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0条) 1.Lorde Audre Sister Outsider 1984 2.hooks bell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 1994 3.Murray, Pauli Song in a Weary Throat: an American Pilgrimage 1987 4.hooks, bell Feminsi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2000 5.Christian Barbar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s on Black Women Writers 1985 6.James Joy Shadowboxing:Representations of Black Feminist Politics 1999 7.hooks, bell Introduction: Revolutionary Attitudes: In Black Look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1999 8.Collins;Patricia Hill Black Feminist Thought 1991 9.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2000 10.Smith, Barbara Home Girls: A Black Feminist Anthology 1983 引证文献(3条) 1.季文君美国诗歌中的美国色彩——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和黑人女权主义[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6) 2.龚云霞"骡子"的救赎之舟——试析《紫色》中美国黑人妇女的自我解放[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3.龚云霞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2135782.html,/Periodical_hnsfdx-sh200505022.aspx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西方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8 世纪法国大革命,自此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多元的体系。女性主义在理论界中被广泛重视起来,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研究翻译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视角的新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一“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它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显得格外醒目。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结果,由此译者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变得更加丰富。 1回顾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主体性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女人和译者同时被归入话语的低等地位。译文被冠以“情妇”、“小女人”、“媒婆”、“不忠的美人”、“潘多拉”之喻等称呼,这些称谓无不表明了译文是从属于原文,是次要、派生以及被动的,如同女人从属于男人那样。以西方女性为例,16 世纪欧洲,女性不能够畅所欲言,不能自由得展示自己的才能,她们的言说与行为受到各方面严格的限制。在当时,女性只能被允许翻译工作,翻译的题材也只陷于宗教文本,而对于自主创作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想发表自己对社会、婚姻生活、政治上的见解,就必须通过翻译这个途径才可以实现,通过翻译加入个人的宣言,表达自己的诉求。18 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浪潮使得自由平等的思想贯穿

了整个欧洲,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三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带动了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制更为深刻和激烈的批判意识。西方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吸取养分,将女性视角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并且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开始”。 关于翻译译文与女性的地位长期的从属地位,Simon 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正如女性的处境一样,翻译由此变得边缘化:“翻译被诬蔑为一种写作方式,为版权法所排挤,为学术界所不屑,并受到出版商、发行商、政府和宗教团体的层层盘剥。”翻译的女性化与其边缘化特征,体现了传统翻译关系二元对立的“主仆”关系。译文只是原文的模仿,它受制于原文的权力之下。由此,忠实性就变成了一部译作的好坏标准,对等于原作而言,忠实观主宰着翻译的标准。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传统的翻译观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译论中原作与译作的男一女、主一仆、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中不再存在,“带着镣铐跳舞” 的忠实观同样也遭到了质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重新对忠实做出了定义,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 方案(writingproject) ――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 的! ”由此,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得到普遍而热烈的关注。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 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 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 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 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

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 生。”[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 [收稿日期]2003-09-17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 [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

读者的中心地位。同英美新批评、巴黎结构主义的本文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在他们看来,创作作品既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姚斯指出,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他之物”,因此,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 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第三是“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on),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 让伽达默尔的“视界”(“先见”)挑战我们的“视界”(“先见”),让我们与伽达默尔的文本在双方“视界融合”的游戏之中“忘乎所以”。这或许是我们对伽达默尔最好的纪念。 (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奠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读者阅读活动中所伴随的理解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译者作为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从而在接受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刘云虹,2002);其对文学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及参与,并将其所理解文本的期待带给其他读者。使原文—译文的关系转化为作者—读者(译者)—读者(译文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存在。 “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Gauvin, 1989:9)。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让读者倾听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声音,让语言及作品起到积极地干预意义创造的作用,操纵文本,运用语言对文化,对受众进行干预。在这里,“读者中心论”的思想得到最有力的体现,“读者中心论”成为女性主义译者的理论基石之一。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很经典的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1女人解析 1.1前言我是从社会的旁观者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观察人类,只有置身人类之外,否则就会严重地受到影响。本文从我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现实社会现象,分析女人的一些普遍特性,和女人中特定群体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女人。人是复杂的,而女人尤其复杂。男人的复杂性,在其思想的复杂和心机的深奥;而女人的复杂,在于各个女人之间差异很大,形态万千,没法用统一的模式去认识和理解。而具体每个女人,其实并不是特别复杂。很多搞文艺的男人,也主要以感性去认识和决策,心态、性格、行为表现等特点类似女性。1.2女人的先天遗传特点男人和女人,本质上不是一种动物,差异很大。猩猩和人的基因差异,只有2%,而男人和女人的基因差异,相差23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达到2-3%!所以,单纯从基因上看,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比猩猩和人的差异还要大!男人和女人,天然遗传的差异,造成特点的差异。后天形成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先天遗传的差异,从结果上是类似的。只是,先天的更难以改变。女人体质,普遍地不如男性。这在以体力劳动为重要支撑的以前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主要弱势。即使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治安仍然不够理想,女人体质上的弱势,也使其人身安全等成为一生的弱项。但是,体力劳动在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很重要;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也越来越有保障。女人在体质方面的弱势,已经非常淡化。女人在逻辑思维等方面,也普遍不如男性。这一方面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另外也有女人在社会上的定位有关。女人在小时候,往往在学习上比男人具有优势,而到一定年龄后,优势就逐步翻转。这种情况,与社会对女人的身份定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家庭和社会,把女人放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对女人缺乏太高的要求,造成女人普遍的进取心相对薄弱,不主动去面对现实,挑战科学和生活。女人成人后在逻辑思维及科技方面的普遍弱势,究竟遗传占了多大比重,很难说。而社会的定位,导致女人没有必要去进取,并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女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是起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女人中在科技上出类拔萃的,也不乏其人,说明女人是可以做到和男人一样具有科技头脑的。社会的定位,是女人应该娇弱,需要保护,不需要自己具有太高能力,这对女人的成长和最后定性,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种社会定位,是传统社会的特点,也是男女关系的主要支撑之一。试想,如果女人都肌肉发达,逻辑清晰,社会和技术能力超强,那男女之间的婚恋会是一种什么形态?肯定会造成对传统婚恋形式的颠覆,并导致家庭的普遍解体,使母系社会的再次到来。1.3女人的后天特点上面已经分析,女人在逻辑思维和科技能力等方面,在社会上的弱势,遗传可能有一定影响,而社会对女人的定位,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温柔,娇媚,含蓄等,是女人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但社会定位仍然起了主要作用。我们观察到,在生物界,雄性和雌性动物,有的在形体上有较大差异,有的在性情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性格等方面,很少有人类男女这么大差别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试想,如果世界上只有女人,女人就在各个方面不在有相对的先天弱势,也不会有社会对男人女人的分别定位,女人是社会的全部,会重新确定相互的社会关系,在男女组成的社会中的很多女人的特点,将会弱化甚至消失。男女性格,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主要是社会定位的结果。在以前的社会,社会对每个人的定位比较明确比较单一。而现代社会,开始崇尚自由,崇尚人性,对人的强制性定位越来越少。这样,男人女人,因社会对性别定位的影响就小多了。所以,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是性别表现的多元化。男人可能象传统的男人,可能中性化,可能女人化;而女人也一样,可能继续象传统女人,可能中性化,可能男人化。这种趋势和表现,已经在现实社会中很普遍。相应地,同性恋,一生不婚,经常离婚等社会现象,在社会上开始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自由化的必然结果。自由恋爱的结果,必然性开放;性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家庭的普遍解体。这是规律决定了的趋势,目前仍然处于进程中,还没有达到最后结果。1.4女人不是完全的

美国女权运动

美国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 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一、困难重重历时72年“分离”与“重合”并存 按照一般说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妇女代表大会。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辩论后,通过了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堪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的文件——《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悉美国《独立宣言》的人都知道,《权利和意见宣言》不仅在文体格式和措词风格上与前者相似,而且在思想表述和逻辑推理上也与前者几无相异。沿着这一思路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女权主义者

所追求和争取的权利,实际上是美国政治传统中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成分,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事实却难尽如人意。 可以说,这场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以塞尼卡·福尔斯村发布的《权利和意见宣言》为起点、以争取美国妇女选举权为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从1848年拉开序幕始,至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女性选举权的《第十九条修正案》终,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期间历时整整72年。其中,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一会儿“分离”一会儿“重合”的现象,甚至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都对运动产生了干扰,但美国女权主义者克服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 二、受黑人民权运动启发两股力量交相辉映 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后,大多数美国人倾向于认为,女权主义运动也许就此“寿终正寝”,女性们也将停止“折腾”,回归正常生活。之后的事态发展似乎也佐证了这一“预测”。首先,美国女性们赢得选举权后,政治热情并没有随之高涨,其手中选票没有显现出令人震惊的威力。其次,那些行使选举权的女性,其投票走向与其说是受性别观念影响,还不如说是受其父亲或丈夫制约。从各方面讲,美国女性们尚不具有用一个声音发表政治意愿的能力和渠道。再次,20世纪30—50年代期间,美国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麦卡锡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或弱化了女性积极参政的可能。最后,二战后美国出现了所谓的“丰裕社会”繁荣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