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一、压轴题

>),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

-.

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

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

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

(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

2.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AB=14,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

(1) 若b=-4,则a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3OB,求a的值.

(3) 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

3.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 ,若用AB 表示A,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A ,C 两点的距离,且BC = 2 AB ,点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

(1)若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2)若点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R 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点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点R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MN +AQ = 25,请直接写出x的值.

4.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

(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

(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

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 =22,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

(1)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 ;点P 表示的数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

6.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

(1)分别求a ,b ,c 的值;

(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

7.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

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8.如图,以长方形OBCD 的顶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 点坐标为(0,a ),C 点坐标为(c ,b ),且a 、b 、C 满足6a ++|2b+12|+(c ﹣4)2=0.

(1)求B 、C 两点的坐标;

(2)动点P 从点O 出发,沿O→B→C 的路线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DC 上有一点M (4,﹣3),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PM 的面积; (3)当t 为何值时,三角形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

3

?直接写出此时点P 的坐标.

9.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已知:点C 在直线AB 上,AC a =,BC b =,且a b ,点M 是AB 的中点,请按照

下面步骤探究线段MC 的长度。 (1)特值尝试

若10a =,6b =,且点C 在线段AB 上,求线段MC 的长度. (2)周密思考:

若10a =,6b =,则线段MC 的长度只能是(1)中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

类比(1)、(2)的解答思路,试探究线段MC 的长度(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10.数轴上线段的长度可以用线段端点表示的数进行减法运算得到,例如:如图①,若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a ,b (a

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A 点,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B 点,然后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C 点.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A ,B ,C 三点的位置.

(2)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

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 ①当t =2时,求AB 和AC 的长度;

②试探究:在移动过程中,3AC -4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11.如图①,点C 在线段AB 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 、AC 和BC ,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 是段AB 的“2倍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 (2)若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求AC 的长;

(3)如图②,已知AB =20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c m /s 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1c m/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s ),当t =_____________s 时,点Q 恰好是线段AP 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

12.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

AM 上,D 在线段BM 上)

()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

(直接填空)

()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

()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

的值.

13.如图所示,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1)若点P 到点A ,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x 的值.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8?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点A ,B 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以5个单

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 时,点P 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 与点B 之间.当点A 与点B 重合时,点P 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14.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 在∠BOC 的内部,当OM 平分∠BOC 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

(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 的延长线OP (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

(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 与∠AOM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

15.已知数轴上三点A ,O ,B 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当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相等时,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 (2)另一动点R 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 【解析】 【分析】

(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 (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

(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

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1)如图所示:

.

(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

∴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 (3)根据题意可知, 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

(21)72t -=-,

解得:5t =;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

(21)72t -=+,

解得:9t =;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 【点睛】

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 2.(1)10;(2)212±;(3)28

8. 5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 的值为10. (2)分两种情况,点A 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 的长度,从而得出a 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 在原点的左侧时,a 的值. (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 【详解】

(1)解:若b =-4,则a 的值为 10 (2)解:当A 在原点O 的右侧时(如图):

设OB=m,列方程得:m+3m=14, 解这个方程得,7

m 2

=

所以,OA=21

2

,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

21

2

.

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

a=-21 2

综上,a的值为±21

2

.

(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

综上,点c的值为:±8,±28 5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0

7

秒或10秒;(2)

14

13

114

13

【解析】

【分析】

(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a,c的值,设点B对应的数为b,结合BC 2 AB,求出b 的值,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对应的数,根据“Q到B的距离与P 到B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2)当点R运动了x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点R对应的数为,得出AQ的长,

由中点的定义表示出点M、点N对应的数,求出MN的长.根据MN+AQ=25列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a-20|+|c+10|=0,

∴a-20=0,c+10=0,

∴a=20,c=﹣10.

设点B 对应的数为b .

∵BC =2AB ,∴b ﹣(﹣10)=2(20﹣b ). 解得:b =10.

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20+2t ,点Q 对应的数为﹣10+5t . ∵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10+5t ﹣10|=|20+2t ﹣10|, 即5t ﹣20=10+2t 或20﹣5t =10+2t , 解得:t =10或t =107

. 答:运动了

10

7

秒或10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2)当点R 运动了x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20+2(x +2)=2x +24,点Q 对应的数为﹣10+5(x +2)=5x ,点R 对应的数为20﹣x ,∴AQ =|5x ﹣20|. ∵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 ∴点M 对应的数为224202x x ++-=442

x

+,

点N 对应的数为2052

x x

-+=2x +10, ∴MN =|

442

x

+﹣(2x +10)|=|12﹣1.5x |. ∵MN +AQ =25,∴|12﹣1.5x |+|5x ﹣20|=25.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0<x <4时,12﹣1.5x +20﹣5x =25, 解得:x =

1413

; 当4≤x ≤8时,12﹣1.5x +5x ﹣20=25,

解得:x =66

7

>8,不合题意,舍去; 当x >8时,1.5x ﹣12+5x ﹣20=25,

解得:x 3

114

1=

. 综上所述:x 的值为1413或1141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绝对值的非负性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4.(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

(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

314202

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

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

AOE AOC 11022?∠=

∠=?=55°,11AOF BOD 402022

??∠=∠=?=, ∴∠AOE ﹣∠BOF =55°﹣20°=35°; (2)∠AOE ﹣∠BOF 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 =3t°,

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

11AOE AOC 1103t =22??∴∠=

∠=?+3552

t ??+ ∴()

113

BOF BOD 403t 20t 222

????∠=

∠=+=+,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

-+= ? ??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

314202

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5.(1)﹣14,8﹣5t ;(2)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 表示的数为8﹣5t ;(2)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和②点P 、Q 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 值即可;(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则AC =5x ,BC =3x ,根据AC ﹣BC =AB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 的长即可.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4,8﹣5t;

(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2.5;

②点P、Q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3.

答:若点P、Q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5x﹣3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6.(1)1,-3,-5(2)i)存在常数m,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ii)11.5s

【解析】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b、c的值即可;

(2)i )根据3BC-k?AB 求得k 的值即可; ii )当AC=1

3

AB 时,满足条件. 【详解】

(1)∵a 、b 满足(a-1)2+|ab+3|=0, ∴a-1=0且ab+3=0. 解得a=1,b=-3. ∴c=-2a+b=-5.

故a ,b ,c 的值分别为1,-3,-5.

(2)i )假设存在常数k ,使得3BC-k?AB 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 则依题意得:AB=5+t ,2BC=4+6t .

所以m?AB -2BC=m (5+t )-(4+6t )=5m+mt-4-6t 与t 的值无关,即m-6=0, 解得m=6,

所以存在常数m ,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 ii )AC=

1

3

AB , AB=5+t ,AC=-5+3t-(1+2t )=t-6,

t-6=

1

3(5+t ),解得t=11.5s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7.(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

2

AOE AOD ∠∠=,进而可得∠COE=

()1

2

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

,1

2

AOE AOD ∠∠=, ∴COE AOC AOE ∠∠∠=-

=

11

22AOB AOD ∠∠- =()1

2

AOB AOD ∠∠-

2=01822? =41°

(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

∵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

∴11

O ,22

AOC A 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

11

22AOB AOD ∠∠+ =()1

2AOB AOD ∠∠+ =12

α

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

∵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1

,22

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

22

AOB AOD ∠∠=+ =

()1

2AOB AOD ∠∠+ =()

13602

BOD ∠- =

()

01

3602

α-

2

∴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1)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2)S △OPM =4t 或S △OPM =﹣3t+21(3)当t 为2秒或

133秒时,△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

3

.此时点P 的坐标是(0,﹣4)或(8

3

,﹣6)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得a ,b ,c 的值,即可得到B 、C 两点的坐标;

(2)分两种情况:①P 在OB 上时,直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②P 在BC 上时,根据面积差可得结论;

(3)根据已知条件先计算三角形OPM 的面积为8,根据(2)中的结论分别代入可得对应t 的值,并计算此时点P 的坐标. 【详解】 (1)∵

6a +|2b +12|+(c ﹣4)2=0,∴a +6=0,2b +12=0,c ﹣4=0,∴a =﹣6,b =﹣6,c

=4,∴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 (2)①当点P 在OB 上时,如图1,OP =2t ,S △OPM 1

2

=?2t ×4=4t ; ②当点P 在BC 上时,如图2,由题意

得:BP =2t ﹣6,CP =BC ﹣BP =4﹣(2t ﹣6)=10﹣2t ,DM =CM =3,S △OPM =S 长方形

OBCD ﹣S △0BP ﹣S △PCM ﹣S △ODM =6×4

12-?6×(2t ﹣6)12-?3×(10﹣2t )1

2

-?4×3=﹣3t +21. (3)由题意得:S △OPM 13=

S 长方形OBCD 1

3

=?(4×6)=8,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4t =8时,t =2,此时P (0,﹣4);

②当﹣3t+21=8时,t

13

3

=,PB=2t﹣6

26188

333

=-=,此时P(

8

3

,﹣6).

综上所述:当t为2秒或13

3

秒时,△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

1

3

.此时点P的

坐标是(0,﹣4)或(8

3

,﹣6).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坐标,动点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还考查了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解一元一次方程,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1)2(2)8或2;(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求解即可;

(2)由于B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3)由(1)(2)可知MC=1

2

(a+b)或

1

2

(a-b).

【详解】

解:解:(1)∵AC=10,BC=6,∴AB=AC+BC=16,

∵点M是AB的中点,

∴AM=1

2

AB

∴MC=AC-AM=10-8=2.

(2)线段MC的长度不只是(1)中的结果,

由于点B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

①当B点在线段AC上时,

∵AC=10,BC=6,

∴AB=AC-BC=4,

∵点M是AB的中点,

∴AM=1

2

AB=2,

∴MC=AC-AM=10-2=8.

②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

此时MC=AC-AM=10-8=2.

(3)由(1)(2)可知MC=AC-AM=AC-1

2

AB 因为当B点在线段AC的上,AB=AC-BC,

故MC=AC-1

2

(AC-BC)=

1

2

AC+

1

2

BC=

1

2

(a+b)

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AB=AC+BC,

故MC=AC-1

2

(AC+BC)=1

2

AC-

1

2

BC=

1

2

(a-b)

【点睛】

主要考察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要注意题目中的点不确定性,需要分情况讨论.

10.(1)详见解析;(2)①16;②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的移动规律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即可;

(2)①当t=2时,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即可;

②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代入3AC-4AB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A,B,C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①当t=2时,A点表示的数为-4,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12,∴AB=5-(-4)=9,AC=12-(-4)=16.

②3AC-4AB的值不变.

当移动时间为t秒时,A点表示的数为-t-2,B点表示的数为2t+1,C点表示的数为3t +6,则:AC=(3t+6)-(-t-2)=4t+8,AB=(2t+1)-(-t-2)=3t+3,∴3AC-4AB=3(4t+8)-4(3t+3)=12t+24-12t-12=12.

即3AC﹣4AB的值为定值12,∴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表示出对应点所表示的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1)是;(2)5cm或7.5cm或10cm;(3)10或60

7

【解析】

【分析】

(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分点C 在中点的左边,点C 在中点,点C 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 应在Q 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 、QP 、PB ,求出t 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

(2)∵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AC =1513?=5cm 或AC =151

2

?=7.5cm 或AC =152

3

?

=10cm . (3)∵点Q 是线段AP 的“2倍点”,∴点Q 在线段AP 上.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AP =2t ,BQ =t ,∴AQ =20-t ,QP =2t -(20-t )=3t -20,PB =20-2t . ∵PB =20-2t ≥0,∴t ≤10. ∵QP =3t -20≥0,∴t ≥203,∴203

≤t ≤1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AQ =13AP 时,20-t =1

3×2t ,解得:t =12>10,舍去; ②当AQ =12AP 时,20-t =1

2

×2t ,解得:t =10; ③当AQ =

23AP 时,20-t =23×2t ,解得:t 607=; 答:t 为10或60

7

时,点 Q 是线段AP 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

1

3MN AB =或1.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

(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

∵AB=12 cm,CM=2 cm,BD=4 cm,∴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

(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BD+MD=2(MC+AC),即MB=2AM.

∵AM+BM=AB,∴AM+2AM=AB,∴AM=1

3

AB=4.

故答案为4;

(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AN﹣BN=MN.

又∵AN﹣AM=MN,∴BN=AM=4,∴MN=AB﹣AM﹣BN=12﹣4﹣4=4,

∴MN

AB

=

4

12

=

1

3

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N﹣BN=MN.

又∵AN﹣BN=AB,∴MN=AB=12,

∴MN

AB

=

12

12

=1.

综上所述:MN

AB

=

1

3

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3.(1)x=1;(2) x=-3或x=5;(3) 3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得4-x=x-(-2),解出x的值;

(2)此题分为两种情况,当点P在B的右边时,当点P在B的左边时,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6+x进而求出即可.

【详解】

(1)4-x=x-(-2),解得:x=1,(2)①当点P在B的右边时得:

x-(-2)+x-4=8,解得:x=5,②当点P在B的左边时得:-2-x+4-x=8,解

得:x=-3,则x=-3或x=5.(3)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

2x=6+x,解得:x=6,则5x=30,故答案为30个单位长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此题的要点在于根据数轴得出点的位置. 14.(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

【解析】

整体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如图②,∠AOC=120°,

∴∠BOC=180°﹣120°=60°,

又∵OM平分∠BOC,

∴∠BOM=30°,

又∵∠NOM=90°,

∴∠BOM=90°﹣30°=60°,

故答案为60°;

(2)如图③,∵∠AOP=∠BOM=60°,∠AOC=120°,

∴∠AOP=1

2

∠AOC,

∴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

(3)如图④,∵∠AOC=120°,

∴∠AON=120°﹣∠NOC,

∵∠MON=90°,

∴∠AON=90°﹣∠AOM,

∴120°﹣∠NOC=90°﹣∠AOM,

即∠NOC﹣∠AOM=30°.

15.(1)1;(2)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 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试题解析:解:(1)(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

∴AB=10,

∵PA=PB,

∴点P表示的数是1,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

则:AC=6x BC=4x AB=10

∵AC-BC=AB

∴ 6x-4x=10

解得,x=5

∴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分两种情况:

点P在A、B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5

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上海教材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小结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知识点小结 “”“”“”“”n n ??±?÷??????????→????≥=<≠?????????????????? 括号运算符号连接用、、、()、和()式子a.代数式 数与字母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不含、、、等)单项式整式有理式多项式b.代数式分式无理式一法:直接代数求值;c.求代数式的值二法: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再求值; 第9章第1节 整式的概念 0________()________m n a a a ?÷=?=???????÷????????÷???同底幂的除法:零指数幂: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作商的因式,对只在被除式整式的除法单单里含有的字母,连它指数作____的一个因式.多单:先把多项式的除以单 项式,再把所得的商_______ 第 6 节 第9章 2222222.__________.2______2______3.()_________4.a b a ab b a ab b x a b x ab ???-=? ??++=????-+=?????+++=?????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分组分解法: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或能用公式或十字相乘. 第 5 节 第9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c a b c ?????????? ??? ?+-+=????--+=????????? 同类项:2同2无关法则:把同类项的合并同类项相加的结果作合并后的系数,字母和字母的不变.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第2节:整式的加减 第9章 22 222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 ??+=+-?????? 平方差公式:(a+b)(a-b)=_________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式: 第4节:乘法公式 第9章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n m n p n n m n n n a a a a a a a n a n a a b ab c ?? ????=???=???? ???-=???????=??=??=????? ????????? 同底数幂相乘为偶数为奇数整式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单:把它们的、同底数幂分别相乘的积作积的因式,其整式的乘法它字母连它的不变也作积的因式.多单:多多:? ???? ???????? 第 3 节 第9章

七年级数学期末压轴题

1.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个 2.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 CDE 的外部时,则∠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A =∠1-∠2 B.2∠A =∠1-∠2 C .3∠A =2∠1-∠2 D.3∠A =2(∠1-∠2) 3.CD 经过BCA ∠顶点C 的一条直线,CA 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 BEC CFA α∠=∠=∠. (1)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如图1,若90BCA ∠=,90α∠=, 则BE CF ;EF |BE -AF |(填“>”,“<”或“=”); ②如图2,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成∠B CA=60°,∠α=120°,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____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③若0180BCA <∠<,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 ∠关系的条件 ,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外部,BCA α∠=∠,请提出EF BE AF ,,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按要求折叠长方形纸片. 第一步:先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标上字母A ,B,C ,D (如图12); 第二步:折叠纸片,使A B与CD 重合,折出纸痕MN ,然后打开铺平; 第三步:过点D 折叠纸片,使A 点落在折痕MN 上的A’处,折痕是DL .这时,老师说:“A ’L 的长度一定等于LD的一半.”同学们经过测量果然如此.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老师设置了几个思考题,请同学们完成: (1)△ALD 与△A ’LD 关于LD 对称吗? (2)AD =A ’D 吗?∠ADL =∠A ’DL 吗?∠LA ’D 是直角吗? (3)连接A A’,△A ’AN与△A ’DN 对称吗? (4)A ’A=A ’D吗?△A ’AD 是什么三角形? (5)请同学们完整地说明A ’L =2 1 LD 的理由. 11.如图2,在等边△ABC 中,取BD =CE =AF ,且D ,E,F非所在边中点,由图中找出3个全等三角形 1( E D C B A 2 (第2题) A B C E F D D A B C E F A D F C E B (图1) (图2) (图3) B C M D A A′ L 图12 N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 版 含解析) 一、压轴题 1.请观察下列算式,找出规律并填空. 111122=-?,1112323=-?,1113434=-?,1114545=-?. 则第10个算式是________,第n 个算式是________. 根据以上规律解读以下两题: (1)求 111 1 122334 20192020 ++++ ????的值; (2)若有理数a ,b 满足|2||4|0a b -+-=,试求: 1111 (2)(2)(4)(4) (2016)(2016) ab a b a b a b ++++ ++++++的值. 2.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 ,点B 表示数b ,点C 表示数c ,a 是多项式 2241x x --+的一次项系数,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单项式24 12 x y -的次数为.c ()1a =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 ()2若将数轴在点B 处折叠,则点A 与点C ________重合(填“能”或“不能”); ()3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C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 时,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则 AB =________,BC =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4请问:3AB BC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 请求其值. 3.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 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 (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 (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4.(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 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上海初一上数学第一章 整式

知识点: 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1、整式:可以看成是分母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要注意两点:一是字母不含有字母但可以是数字,二要是代数式不能含有等号等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 2、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3、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整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和单独的一个字母也可以看成是单项式。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单项式的系数是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不要忘记符号和分母的数字。不要把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搞混。 二、整式的有关基本计算 1、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基本步骤为:(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要注意去括号法则、乘法分配律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若要求代数式的值要先代简再代入求值。 2、同底数幂的乘法:两个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n m n m a a a +=?,计算时要注意符号和与整式加法的区别。 3、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n m n m a a ?=)(。积的乘方,等于各个因式的乘方的积,()n n n b a ab =。计算时要注意符号以及与同底数幂乘法、去括号的区别,切记法则的条件不要把计算法则乱串。 4、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n m n m a a a -=÷。负指数和零指数的意义:10 =a ,)0(≠a ;p p a a 1=-,)0(≠a 。要注意底数不能为0。 三、整式的乘法及乘法公式: 1、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单项式,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单项式乘单项式计算的根据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时要注意符号和运算法则不要把法则混淆。 2、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根据是分配律,要注意符号和运算法则以及运算顺序。 3、多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根据还是分配律,要注意符号和运算法则,不要混淆运算的法则。 4、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22))((b a b a b a -=-+。计算时要注意公式的条件,符号以及相关的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根据是多项式乘多项式,还要注意公式的变形。 5、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两倍,2222)(b a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的原理是多项式乘多项式,要注意看清公式的条件以及符号。 四、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要注意符号,不要与乘法公式混淆。 填空题: 1、单项式2r π-的系数是 ,次数是 。 2、多项式2112 a a - +的最高次项是 ,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常数项是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一、线段类: 1.(本题8分)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D为AC的中点,点E为线段BD的中点 (1) 若CD=2CB,AB=10,求BC的长 (2) 若CE=BC,求 2.(本题12分)如图,点P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点从P点、D点从B点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a、b 厘米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并满足下列条件: ①关于m、n的单项式2m2n a与-3m b n的和仍为单项式 ②当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时,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 (1) 直接写出:a=________,b=________ (2) 判断=________,并说明理由 (3) 在C、D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CD、PB的中点,运动t秒时,恰好t秒时,恰好3AC=2MN,求此时 的值

3.(本题8分)如图1,点A、B分别在数轴原点O的左右两侧,且OA=OB,点B对应的数是10 (1) 求A点对应的数 (2) 如图2,动点M、N、P分别从原点O、A、B同时出发,其中M、N均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4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点P向左运动,速度为5个单位长度/秒.设它们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是MN 的中点时,求t的值 4.(本题12分)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C=2AB,点A对应的数是40 (1) 若AB=60,求点C到原点的距离 (2) 如图2,在(1)的条件,动点P、Q两点同时从C、A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向左(2) 运动,已知点P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的3倍,点Q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2倍少5个单位长度/秒,经过5秒,点P、Q之间的距离与点Q、R之间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的速度 (3) 如图3,在(1)的条件下,O表示原点,动点P、T分别从C、O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点P、T、R的速度分别为5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在运 动过中,如果点M为线段PT的中点,点N为线段OR的中点,证明的值不变.若其他条件不变,将R的速度改为3个单位长度/秒,10秒后,的值为________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压轴题 1.探索、研究:仪器箱按如图方式堆放(自下而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受堆放条件限制,堆放时应符合下列条件:每层堆放仪器箱的个数a n 与层数n 之间满足关系式a n =n2?32n+247,1?n<16,n 为整数。 (1)例如,当n=2时,a 2=22?32×2+247=187,则a 5=___,a 6=___; (2)第n 层比第(n+1)层多堆放多少个仪器箱;(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假设堆放时上层仪器箱的总重量会对下一层仪器箱产生同样大小的压力,压力单位是牛顿,设每个仪器箱重54 牛顿,每个仪器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0牛顿,并且堆放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 ①若仪器箱仅堆放第1、2两层,求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 ②在确保仪器箱不被损坏的情况下,仪器箱最多可以堆放几层?为什么? 2.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 (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 的代数式表示); (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 (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 的值。(写出具体求解过程) 3.(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

七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七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一、线段类: 1.(本题8分)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D为AC的中点,点E为线段BD的中点 (1) 若CD=2CB,AB=10,求BC的长 (2) 若CE=BC,求 2.(本题12分)如图,点P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点从P点、D点从B点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a、b 厘米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并满足下列条件: ①关于m、n的单项式2m2n a与-3m b n的和仍为单项式 ②当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时,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 (1) 直接写出:a=________,b=________ (2) 判断=________,并说明理由 (3) 在C、D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CD、PB的中点,运动t秒时,恰好t秒时,恰好3AC=2MN,求此时

的值 3.(本题8分)如图1,点A、B分别在数轴原点O的左右两侧,且OA=OB,点B对应的数是10 (1) 求A点对应的数 (2) 如图2,动点M、N、P分别从原点O、A、B同时出发,其中M、N均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4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点P向左运动,速度为5个单位长度/秒.设它们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是MN 的中点时,求t的值

4.(本题12分)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C=2AB,点A对应的数是40 (1) 若AB=60,求点C到原点的距离 (2) 如图2,在(1)的条件,动点P、Q两点同时从C、A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向左(2) 运动,已知点P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的3倍,点Q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2倍少5个单位长度/秒,经过5秒,点P、Q之间的距离与点Q、R之间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的速度 (3) 如图3,在(1)的条件下,O表示原点,动点P、T分别从C、O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点P、T、R的速度分别为5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在运 动过中,如果点M为线段PT的中点,点N为线段OR的中点,证明的值不变.若其他条件不变,将R的速度改为3个单位长度/秒,10秒后,的值为________

上海市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上海市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一个由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如图所示,则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 ) A . B . C . D . 2.对于方程 12132 x x +-=,去分母后得到的方程是( ) A .112x x -=+ B .63(12)x x -=+ C .233(12)x x -=+ D .263(12)x x -=+ 3.某地冬季某天的天气预报显示气温为﹣1℃至8℃,则该日的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为( ) A .﹣9℃ B .7℃ C .﹣7℃ D .9℃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C .对顶角相等 D .线段AB 的延长线与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 5.若多项式229x mx ++是完全平方式,则常数m 的值为() A .3 B .-3 C .±3 D .+6 6.下列分式中,与2x y x y ---的值相等的是() A .2x y y x +- B .2x y x y +- C .2x y x y -- D .2x y y x -+ 7.已知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为b ,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a ,若将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则原两位数与新两位数之差为( ) A .9a 9b - B .9b 9a - C .9a D .9a - 8.如图, OA ⊥OC ,OB ⊥OD ,①∠AOB=∠COD ;②∠BOC+∠AOD=180°;③∠AOB+∠COD=90°;④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6个;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几个( )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练习

初一数学期末练习试卷 1. 实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代数式c b a c b a a -+-++-的值等于( ) A .a B .b a 22- C .a c -2 D .a - 2.当2=x 时,代数式13++bx ax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值为6,那么当2-=x 时,这个代数式的值是( ) A .1 B .4- C .6 D .5- 3.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再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1个小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 )A. 669 ; B. 670; C.671; D. 672. 4.现定义一种变换:对于一个由有限个数组成的序列0S ,将其中的每个数换成该数在0S 中出现的次数,可得到一个新序列.例如序列0S :(4,2,3,4,2),通过变换可得到新序列1S :(2,2,1,2,2).若0S 可以为任意序列,则下面的序列可以作为1S 的是( ) A .(1,2,1,2,2) B .(2,2,2,3,3) C .(1,1,2,2,3) D .(1,2,1,1,2) 5.七年一班同学一起玩报数游戏,第一位同学从1开绐报数,当报到尾数是7或7的倍数的数时,则必须跳过该数报下一个数,如: 位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 五 … 报出 的数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8 … 按这种方法报数,在全班同学都准确报出的情况下,最后一位同学报出的数是61, 则这个班有学生 人. 6.一楼梯共有n 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迈1级台阶或2级台阶或3级台阶,设从地面到 第n 级台阶所有不同的走法为M 种. (1)当n =2时,M= 种;(2)当n =8时,M= 种. 7.图1是一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均长为1的四边形的组合图形,以此为基本单位,可以拼成一个形状相同但尺寸更大的图形(如图2),依此规律继续拼下去(如图3),…,则第1个图形的周长是 ;第4个图形的周长是 . 图1 图2 图3 … 第3题

(完整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压轴题专题(带解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 压轴题选讲 一选择题 1.某企业今年1月份产值为x万元,2月份比1月份减少了10%,3月份比2月份增加了15%,则3月份的产值用代数式表示为( ) A.(1﹣10%+15%)x万元 B.(1+10%﹣15%)x万元 C.(x﹣10%)(x+15%)万元D.(1﹣10%)(1+15%)x万元 2.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a+b|的结果为() A.﹣2a B.2a C.2b D.﹣2b 3.如图,已知点A是射线BE上一点,过A作CA⊥BE交射线BF于点C,AD⊥BF交射线BF于点D,给出下列结论:①∠1是∠B的余角;②图中互余的角共有3对;③∠1的补角只有∠ACF;④与∠ADB互补的角共有3个.则上述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是由一副三角尺拼成的图案,它们有公共顶点O,且有一部分重叠,已知∠BOD=40°,则∠AOC的度数是( )A.40°B.120°C.140°D.150° 二填空题 1.如图,线段AB=8,C是AB的中点,点D在直线CB上,DB=1.5,则线段CD的长等于. 2.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1,现将点A沿x轴做如下移动,第一次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1,第二次将点A1,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2,第三次将点A2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3,按照这种移动规律移动下去,第n次移动到点A n,如果点A n与原点的距离等于19,那么n的值是. 3.如图所示,甲乙两人沿着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按A→B→C→D→A…的方向行走,甲从A点以60m/min的速度,乙从B点以69m/min的速度行走,两人同时出发,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用了____________.

上海所在地区数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题

上海所在地区数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题 一、选择题 1.﹣3的相反数是( ) A .13 - B . 13 C .3- D .3 2.如图,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40BOD ∠=? ,若过点O 作OE AB ⊥,则 COE ∠的度数为( ) A .50? B .130? C .50?或90? D .50?或130? 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35225x y a x y a -=??-=-? ,则下列结论中:①当10a =时,方程组的 解是15 5 x y =??=?;②当x ,y 的值互为相反数时,20a =;③不存在一个实数a 使得 x y =;④若3533x a -=,则5a =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有 m 辆客车及 n 个人,若每辆客车乘 40 人,则还有 25 人不能上车;若每辆客车乘 45 人,则还有 5 人不能上车.有下列四个等式:① 40m +25=45m +5 ;② 2554045n n +-=;③255 4045 n n ++=;④ 40m +25 = 45m - 5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5.用代数式表示“m 的两倍与n 平方的差”,正确的是 ( ) A .22()m n - B .2(2m-n) C .22m n - D .2(2)m n - 6.已知一个多项式是三次二项式,则这个多项式可以是( ) A .221x x -+ B .321x + C .22x x - D .3221x x -+ 7.某中学进行义务劳动,去甲处劳动的有30人,去乙处劳动的有24人,从乙处调一部分人到甲处,使甲处人数是乙处人数的2倍,若设应从乙处调x 人到甲处,则所列方程是( ) A .2(30+x )=24﹣x B .2(30﹣x )=24+x C .30﹣x =2(24+x ) D .30+x =2(24﹣x ) 8.2019年3月15日,中山市统计局发布2018年统计数据,我市常住人口达3 310 000人.数据3 31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3.31×105 B .33.1×105 C .3.31×106 D .3.31×107 9.如图的几何体,从上向下看,看到的是( )

上海教育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23

友爱实验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数学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题,每题2分,满分28分) 1.计算:6 2 105a a ÷= . 2.计算:( ) 2 3 3x y -= . 3.计算:()=-2 2y x . 4.分解因式:3 a a -= . 5.分解因式:2 2 56x xy y --= . 6.分解因式:()2 2 2a a +-= . 7.当x = 时,分式1 2 x x +-的值为0 . 8.分式 22x x +有意义,则x 满足的条件是 . 9.计算: =-+-x x x 222 . 10.分式方程 123 x x +=的解是 . 11.计算: . 12.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闭幕了,这次世博会累计参观者达7308.4万. 人次,创世博会历史新高,将7308.4万.人次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人次. 13.在几何图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 心对称图形的是 . 14.如图,长为a ,宽为b (a>b>c )的长方形经过向右平移 单位,并再向 下平移 单位后,与原长方形形成了边长为c 的正方形重合部分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3分,满分12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正确解答.】 1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密○………………… ………………………封○…………………………………○线…………………………………… … ………………………………………… 第() 3 22a --=

七年级(上)期末数学压轴题复习卷(最新整理)

七年级(上)期末数学复习卷 1.如图甲,点O 是线段AB 上一点,C、D 两点分别从O、B 同时出发,以2cm/s、4cm/s 的速度在直线AB 上运动,点C 在线段OA 之间,点D 在线段OB 之间. (1)设C、D 两点同时沿直线AB 向左运动t 秒时,AC:OD=1:2,求的值; (2)在(1)的条件下,若C、D 运动秒后都停止运动,此时恰有OD﹣AC=BD,求CD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将线段CD 在线段AB 上左右滑动如图乙(点C 在OA 之间,点D 在OB 之间),若M、N 分别为AC、BD 的中点,试说明线段MN 的长度总不发生变化. 2.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C、A 在B 左侧,C 在D 左侧).(1)M、N 分别是线段AC、BD 的中点,若BC=4,求MN; (2)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P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是定值;②是定值,请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

3.如图,已知点A、B、C 是数轴上三点,O 为原点.点C 对应的数为6,BC=4,AB=12.(1)求点A、B 对应的数; (2)动点P、Q 分别同时从A、C 出发,分别以每秒6 个单位和3 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M 为AP 的中点,N 在CQ 上,且CN=CQ,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求点M、N 对应的数(用含t 的式子表示);②t 为何值时,OM=2BN. 4.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 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 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A 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 的速度分别为10 单位长度每秒、5 单位长度每秒、2 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 与点Q 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 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 分别从E、D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 的速度分别为10 单位长度每秒、5 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Q 的中点,点Q 在从是点D 运动到点A 的过程中,QC﹣AM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压轴题专题

压轴题专题 1.(1)如图,点E 是AB 上方一点,MF 平分∠AME ,若点G 恰好在MF 的反向延长线上,且NE 平分∠CNG ,2∠E 与∠G 互余,求∠AME 的大小。 A B C E D N M F (2)如图,在(1)的条件下,若点P 是EM 上一动点,PQ 平分∠MPN ,NH 平分∠PNC ,交AB 于点H ,PJ//NH ,当点P 在线段EM 上运动时,∠JPQ 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你的理由。 H A B C E D N M P J Q 2.如图,已知MA//NB ,CA 平分∠BAE ,CB 平分∠ABN ,点D 是射线AM 上一动点,连DC ,当D 点在射线AM (不包括A 点)上滑动时,∠ADC+∠ACD+∠ABC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说明理由,并求出度数。 C B E N A M D

3.如图,AB//CD ,PA 平分∠BAC ,PC 平分∠ACD ,过点P 作PM 、PE 交CD 于M ,交AB 于E ,则(1)∠1+∠2+∠3+∠4不变;(2)∠3+∠4-∠1-∠2不变,选择正确的并给予证明。 4 3 2 1 P C B E A D M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5,0),B ( 5.0),D (2,7), (1)求C 点的坐标; (2)动点P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A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Q 从C 点出发也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y 轴正半轴方向运动(当P 点运动到A 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 秒。 ①请用含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P,Q 两点的坐标; ②当x=2时,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AQE 的面积与△AP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x y C D A o x y B C A o Q P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一、压轴题 1.[ 问题提出 ] 一个边长为 ncm(n?3)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木块,没有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只有一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两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三面涂上颜色的多少块? [ 问题探究 ] 我们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 (1)当n=3时,如图(1)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1×1×1=1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1个,共有6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1个,共有12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共有8个. (2)当n=4时,如图(2)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2×2=8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个… [ 问题解决 ] 一个边长为ncm(n?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______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______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______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______个。 [ 问题应用 ] 一个大的正方体,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把它切成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发现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96个,请你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 2.已知M,N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n,且m,n满足:|m﹣12|+(n+3)2=0 (1)则m=,n=;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移动到点B时,点B所对应的数为m,当点B移动到点A时,点A所对应的数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购买单价为a 元的物品10个,付出b 元(b >10a ),应找回( ) A .(b ﹣a )元 B .(b ﹣10)元 C .(10a ﹣b )元 D .(b ﹣10a )元 2.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记载了一种“结绳计数”的方法,一女子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满六进一,用来记录采集到的野果数量,下列图示中表示91颗的是( ) A . B . C . D . 3.如图,将线段AB 延长至点C ,使1 2 BC AB =,D 为线段AC 的中点,若BD =2,则线段AB 的长为( ) A .4 B .6 C .8 D .12 4.已知线段AB 的长为4,点C 为AB 的中点,则线段AC 的长为( ) A .1 B .2 C .3 D .4 5.直线3l 与12,l l 相交得如图所示的5个角,其中互为对顶角的是( ) A .3∠和5∠ B .3∠和4∠ C .1∠和5∠ D .1∠和4∠ 6.如果﹣2xy n+2与 3x 3m-2y 是同类项,则|n ﹣4m|的值是( ) A .3 B .4 C .5 D .6 7.如图, OA ⊥OC ,OB ⊥OD ,①∠AOB=∠COD ;②∠BOC+∠AOD=180°;③∠AOB+∠COD=90°;④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6个;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几个(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下列日常现象:①用两根钉子就可以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够缩短路程;③体育课上,老师测量某个同学的跳远成绩;④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先在两端立桩拉线,然后沿着线砌墙.其中,可以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现象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 D .④ 9.下列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 A .﹣1 B .0 C .2 D .﹣(﹣1) 10.某个数值转换器的原理如图所示:若开始输入x 的值是1,第1次输出的结果是4,第2次输出的结果是2,依次继续下去,则第2020次输出的结果是( ) A .1010 B .4 C .2 D .1 11.下列式子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1=4x B .x+2>1 C .x 2-9=0 D .2x -3y=0 12.“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这一行树所在的直线”,用数学知识解释其道理应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直线可以向两边延长 D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 距离 13.下列变形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x=y ,则x+3=y+3 B .若-2x=-2y ,则x=y C .若 x y m m =,则x y = D .若x y =,则x y m m = 14.将方程212 134 x x -+=-去分母,得( ) A .4(21)3(2)x x -=+ B .4(21)12(2)x x -=-+ C .(21)63(2)x x -=-+ D .4(21)123(2)x x -=-+ 15.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因患重症登格热需住院治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患 者,数据“50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45010? B .5510? C .6510? D .510? 二、填空题 16.2019年11月11日是第11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为 2684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684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 17.把53°30′用度表示为_____.

数学(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数学(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一、压轴题 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 (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 (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 2.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 (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 (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 3.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 (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 (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

4.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 122 x x +, 123 3 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 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 ()212 +-= 1 2, ()2133 +-+=43,所以数列2,-1,3的最佳值为 1 2 .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 1 2 ;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 值的最小值为 1 2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 (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 ,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 (写出一个即可); (3)将2,-9,a (a >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 的值. 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 =22,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 (1)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 ;点P 表示的数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 6.观察下列等式: 111122=-?,1112323=-?,1113434 =-?,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压轴题培优期末复习专题含答案

压轴题培优-- 七年级数学期末复习专题人教版2018年 1.B. 于AB⊥BCCN已知AM∥,点B为平面内一点,之间的数量关系 C,直接写出∠A和∠;(1)如图1(2)如图2,过点B作BD⊥AM于点D,求证:∠ABD=∠C; (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点E、F在DM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求∠EBC的度数.

2.如图,已知两条射线OM∥CN,动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射线OM、CN上,且∠C=∠OAB=108°,F在线段CB上,OB平分∠AOF,OE平分∠COF. (1)请在图中找出与∠AOC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与∠OFC的度数比是否随着AB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2∠OBA?若存在,请求出∠OB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已知AB∥CD,线段EF分别与AB、CD相交于点E、F. (1)如图①,当∠A=25°,∠APC=70°时,求∠C的度数; (2)如图②,当点P在线段EF上运动时(不包括E、F两点),∠A.∠APC与∠C之间有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③,当点P在线段FE的延长线上运动时,(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说明理由;如果不成立,试探究它们之间新的相等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是x轴正半轴上一点,C是第四象限一点,CB⊥y轴,交y 轴负半轴于2.(a-3)+|b+4|=0,S=16B(0,b),且AOBC四边形点坐标;)求C(1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的角平分线与∠CAE,∠ODA时为线段DOB上一动点,当AD⊥AC)如图(22,设的度数.P,于点求∠APD点则D,DAO∠BMD、∠的平分线交于N点,MBCADDM,OBD3,3()如图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作⊥交于点说明理由.,若变化,求出其值,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N∠,在运动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