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摘要:《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著作。这部著作在它所包括的

时代上,在丰富的内容上都是前无古人的。《史记》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虽各有区别,但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对《史记》列传的篇目此第的排列分析和研究有不少学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本纪》、《世家》与《列传》篇目排列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来分析司马迁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其所要反映的思想。论文第一部分具体分析《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篇目排列。第二部分就是比较《本纪》、《世家》与《列传》的篇目排列,探析作者司马迁的价值判断。第三部分就是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次第排列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本纪》、《世家》、《列传》、篇目排列

Abstract:Shiji is a great historical work,which was written by Sima Qian in Han dynasty. This book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age it included and in rich content. Shiji has five kinds of style: Benji,Biao,Shu,Shijia,Liezhuan, although each has difference, but their mutual coordination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And 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subjects’array of Liezhuan. On the baasis of synthesiz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y Sima Qian arranged subjects of Liezhuan so that, and what thoughts this subjects’array refl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 The second part is to compare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and to analyze Sima Qian’s values. The third pard analyzes the thought of Sima Qian which is reflected form biography of peopl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Key words: Benji Shijia Liezhuan Subjects’array

目录

1.《本纪》、《世家》、《列传》的篇目排列 (3)

1.1《本纪》的篇目次第排列 (3)

1.2《世家》的篇目次第排列 (4)

1.3《列传》的篇目次第排列 (6)

2.由篇目排列探析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10)

3.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12)

3.1“究天人之际” (12)

3.2“通古今之变” (15)

3.3“成一家之言” (16)

3.3.1赞颂无为,反对多欲 (16)

3.3.2贤臣良将治平天下 (17)

4.结论 (17)

《史记》作为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著作,它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成为二十四史之首。它记录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代中国通史。《史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学术、民族、社会、以及自然界的星象,历法,地理等无所不有。人物除帝王将相外,还记述了下层社会的农民、侠客、医卜、商贾、俳优、妇女等等,凡是在人类活动中起过作用的人物都叙入史中。虽然《史记》记录历史事物众多,但它们表现的一点儿也不紊乱。因为司马迁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它们。这就是《史记》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们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史记》问世后,就有学者和史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并且历朝历代页不断有人对《史记》分析和研究。其中对《史记》篇目次第的排列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如李长之先生,张大可先生等等。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本纪》、《世家》与《列传》篇目排列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来分析司马迁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其所要反映的思想。

1.《本纪》、《世家》、《列传》的篇目排列

1.1《本纪》的篇目次第排列

司马迁著《史记》是记录历史的,那么司马迁他不仅要重史实,而且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历史事件,否则《史记》就是现在所说的小说。然而《史记》的篇章次第在大体上均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的,这是符合通史体例的,尤其是其中的《本纪》。《本纪》是全书的提纲,它是以王朝的更替为体系,用编年的方法记录历史大事。《本纪》中的记录是略古详今的,越古越简,越近越详。十二本纪前五者(《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都是以较简略的形式记录朝代帝王的。后七者(《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就是用较详细的专传形式记录。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过:“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

在《陈杞世家》中司马迁写到:“舜之后,周武王封之陈,至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禹之后,周武王封之杞,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契之后为殷,殷有本纪言。殷破,周封其后于宋,齐湣王灭之,有世家言。后稷之后为周,秦昭王灭之,有本纪言。皋陶之后,或封英、六,楚穆王灭之,无谱。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有世家言。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垂、益、夔、龙,其后不知所封,不见也。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际名有功德臣也;其五人之后皆至帝王,余乃为显诸侯。”在这十一人中,有四人不知所封,有一人无谱,只有六人可说。所谓“五人之后皆为帝王”,就是指舜、禹、契、后稷和伯翳。这就是本纪中前五者的由来(其中舜的事迹就是《五帝本纪》一部分)。而华夏民族皆是黄帝子孙(可参见张大可先生《史记研究》中的“结构简表”,见364页),黄帝则是华夏之祖。所以《五帝本纪》位于十二本纪之首,而黄帝又是五帝之首。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此时的历史局面与同以前的大大不同了,所以《秦始皇本纪》要从《秦本纪》中独立出来。秦汉之际,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本纪》)所以项羽能入本纪。楚汉争霸,汉胜,刘邦称帝,“天下唯宁,改制易俗”(《太史公自序》),当列入本纪。而吕太后既非王又非帝,也能入本纪,就是因为她是惠帝朝发号施令者。相比之下,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皇帝,实际上有职无权,没有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就没有他的地位。

1.2《世家》的篇目次第排列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世家》是对《本纪》的注述。《世家》中的前十二世家,即《吴太伯世家》至《郑世家》,都是周初所封的诸侯。这十二世家从他们先祖的身份来看,一部分是唐虞之际的名臣之后(《齐太公世家》、《陈杞世家》、《宋微子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一部分是周的子孙和功臣之后(《吴太伯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卫康叔世家》、《晋世家》、《郑世家》)。但十二篇的篇目序例与《十二诸侯年表》不同。《十二诸侯年表》的序例是:周、鲁、齐、晋、秦、楚、

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二世家的序例是:吴、齐、鲁、燕、蔡、陈、卫、宋、晋、楚、越、郑。张大可先生认为:“《年表》反映春秋之世的霸政,以诸侯强弱为序列。周列第一栏,尊天下共主;鲁列第二栏象征《春秋》当以王法,故周鲁均不在十二之数中。鲁后为齐、晋、秦、楚、宋,即春秋五霸之序列。吴殿后,示意内诸夏外夷狄之义。这些都是春秋笔法。《世家》按诸侯始祖与周之亲疏关系和开国时功劳大小排列,象征诸侯夹辅周室,所以与《年表》序列不同。司马迁嘉吴太伯之让国,列为第一。”①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乃战国之世以暴力篡夺而得的诸侯。预示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若严格地按时间排列,《孔子世家》应在《赵世家》之前,而司马迁在排列时却排在《田敬仲完世家》之后,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孔子与那些诸侯王不同,不能算为一类,但又不能算作秦汉时代的世家之内。所以只能放在六国之后了。然而孔子不是贵族王侯却能入世家,为什么呢?在《孔子世家》的赞文中司马迁说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拜和崇敬,在赞文中他同样说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不能去云。”司马迁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可与王侯相比。同样陈涉被列入世家也是如此。“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同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蹑足行伍之间,俛仰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陈涉世家》)陈涉也是秦汉风云人物之一。后是十二世家(从《外戚世家》至《三王世家》)是记汉代贵族王侯。这十二篇大体上是按时代顺序排列的,但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又采用先贵族后功臣的排列方式,所以同一时代中,属于功臣的传记(《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要位于贵族传记(《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之后了。这也反映出司马迁“尊汉崇君”思想。因此司马迁这三十《世家》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1.3《列传》的篇目次第排列

《史记》中的《列传》虽只有七十篇,但这七十篇却记录了三百多个人物事迹,内容十分丰富。而《列传》记录人物传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张大可先生把《列传》分为专传、类传、合传、附传四个类型。(具体可见张大可先生的《史记研究》,第221页)专传就是一人一传,如《李斯列传》、《蒙恬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二人以上为合传,如《老子韩非列传》、《白起王翦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以类标题为类传,如《刺客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而凡未入传目标题的人物为附传,如《伯夷列传》中附叔齐,《孙子吴起列传》中附孙膑,《刺客列传》中附高渐离,《李将军列传》中附李陵。

七十《列传》基本上以时代为序排列,符合通史原则。但又有组合义例,或以类连及,或对比见义。在以时代为序的基础上,可以把《列传》划分为九组:第一组就是《伯夷列传》,是唯一的三代人物入传。《伯夷列传》位于《列传》之首,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伯夷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而是分析为什么司马迁把《伯夷列传》排在《列传》的第一篇。读过《伯夷列传》,我们就会发现,严格的讲,《伯夷列传》不应算作一篇人物传记,因为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全篇中约占三分之一,而议论的部分却占了三分之二。此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与其余列传不同,叙议相间,行文曲折。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对“天道”提出了质疑。“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中也点到这个问题:“太史公惑于不轨而逸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同上)这篇论传的中心思想是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怀疑,实际上实在提示七十《列传》是讲人事的活动的。《伯

夷列传》末尾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这段文字与《太史公自序》的“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是暗合的。

由《伯夷列传》可知七十《列传》是讲人事的。“扶义俶傥”是列传择人的一大标准,司马迁选人物不以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为转移,更看重人物的典型性和历史贡献。以致他不为许多封侯列相的人立传,反到记录了许多处于社会下层的如刺客、游侠、医卜、商贾的行迹,因为他们各具特色。而正是七十《列传》才使得《史记》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伯夷列传》位于各《列传》之首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对于刘知几在《史通》中批评司马迁:“断以夷、齐居首,何龌龊之其乎?”②我是无法认同的。

第二组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传记,从《管晏列传》至《仲尼弟子列传》六篇。春秋五霸之首就是齐国齐桓公,所以《管晏列传》位于这六篇之首。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韩非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司马迁这样安排因为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子的思想“皆原于道德之意”,所以这几人就合传。司马穰苴是齐景公时的人,而孙膑是齐威王时的人,所以《司马穰苴列传》在《孙子吴起列传》之前。在《孙子吴起列传》中,由孙子引出吴王阖庐西破强楚,而吴国攻打楚国的事件在《伍子胥列传》中有详细介绍,所以《伍子胥列传》要次之。仲尼弟子都是春秋末期的人物,所以传记要位于这六篇之末。

第三组《商君列传》至《屈原贾生列传》十七篇,是战国时代人物传记。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商君列传》中商鞅变法,重刑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商君列传》位于十七篇冠首。商鞅是秦孝公时的人,而苏秦是秦惠王时的人物。再者,《苏秦列传》中有“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可见,《苏秦列传》在《商君列传》之后是有道理的。而张仪被苏秦所激才去游说秦国,因此《张仪列传》次之。在《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所以《樗里子甘茂列传》在《张仪列传》之后。因叙及秦国,《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以类相从。战国已是法家、纵横家的时代,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此潮流不合的诸子,于是就有《孟子荀卿列传》,写出了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也与前面的法家、纵横家的思想作比较。在秦国企图吞并六国时,各国也并起抗秦,于是四公子《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次之。然而,秦国此时以强大,而且六国惧秦,最终抵抗不住。所以《范睢蔡泽列传》接叙,写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来侵六国。在这过程中,六国也有不少大将贤臣反秦,于是有《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邹阳是汉代人,而由于他“抗直不桡”(《鲁仲连邹阳列传》),而鲁仲连亦“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同上),司马迁认为他两人相似,所以合传。楚国屈原因贤被污,汉代贾谊也受同样遭遇,而且贾谊贬至长沙时作《吊屈原赋》,既吊屈原又感伤自身。所以司马迁就使二人合传,也是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悲伤。

第四组《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四篇,是叙秦始皇时期的人物。而《刺客列传》放在这一类也是合理的,因为荆柯刺秦是反映出司马迁反对暴政的思想。韩兆琦也在《史记笺注》中说:“他(荆柯)的活动远远超出了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那种完全出自个人恩怨的‘借友报仇’,而具有一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反侵伐,反强暴的政治意义。”③荆柯刺秦失败,尽管不能挽救危局,其气节是感人的,是可歌可泣的。所以司马迁要把《刺客列传》安排在这儿,而不与其他类传放一起。

第五组从《张耳陈馀列传》至《田儋列传》共六篇,是秦汉之际的人物传记。这些人在楚汉争霸之际都封王列侯,成为当时的英雄人物。张耳为赵王,陈馀为代王,魏豹为魏王,彭越梁王,黥布为淮南王,韩信齐王,卢绾燕王,田横齐王。然而他们最终都叛汉。(张耳死后其儿子张敖有反叛之心,田横“距汉”)张耳陈馀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兄弟,到最后因利而相互残杀,所以合传。韩王信与卢绾合传是因为二人同是处于一种情势下反汉。魏豹彭越则同为王,同是被囚,被杀。

第六组《樊郦滕灌列传》至《季布栾布列传》六篇叙汉高祖时期的辅汉功臣义士。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合传不仅因为他们是辅汉功臣,而且他们都没有反叛。《张丞相列传》中附及周昌、任敖、申屠嘉,因为四人都是高

祖时的人,却老寿,又各有所长。《俪生陆贾列传》两个都为辩士,一个被烹,一个寿终。《傅靳蒯成列传》此三人都封侯,寿终,但他们的后人却被“夺侯,国除”。《季布栾布列传》则同曾为奴,同为人救助,意气也有些类似。

《袁盎晁错列传》至《吴王濞列传》是第七组,叙文景二帝时代人物。景帝时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吴楚七国之乱”。《袁盎晁错列传》引出叛乱原因,晁错被斩。而袁盎因得罪梁王而被刺杀。司马迁引用俗谚“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袁盎晁错列传》)来说明两人的结局。所以《袁盎晁错列传》放在六篇之首是合适的,而有以《吴王濞列传》结尾,前后照应。

而《魏其武安侯列传》到《货殖列传》共二十三篇为第八组,所叙大体上属于武帝时期的人物。《魏其武安侯列传》中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都是外戚,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同母弟。两人矛盾从产生到激化,预示着时势的变化。司马迁在赞文中说:“然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谓“时变”就是窦太后已死,王太后成为后宫掌权者。而武帝真正行帝王事的时期也从这儿开始。所以《魏其武安侯列传》位于这二十三篇之首。而《韩长孺列传》次之,不仅是因为韩长孺卷入魏其侯与武安侯的纠葛中,而且《韩长孺列传》是与匈奴争战的先声,所以要位于《李将军列传》之前。李广在卫青霍去病之前已经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而卫霍二人也是因征伐匈奴而闻名,所以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前插入《匈奴列传》。而公孙弘,主父偃都有谏边郡之事(其中也包括匈奴之事),所以位于《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后。《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四传都是以类相从,位于《平津侯主父列传》之后。司马相如因西南夷奉使巴蜀,所以《司马相如列传》要在《西南夷列传》之后了。《循吏列传》中记录的都是汉以前的人,而司马迁安排在这里是与《酷吏列传》作对比的,司马迁所记的酷吏却全是汉代人。汲黯、郑庄古朴耿直,好黄老之学,有循吏作风,就排在《循吏列传》之后了。《儒林列传》讲汉武帝时的儒生和儒学,然而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武帝多用酷吏。所以《酷吏列传》在《儒林列传》后了。《大宛列传》写张骞通西域和武帝对西域用事。《酷吏列传》、《儒林列传》、《大宛列传》三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情况和社会面貌。《游侠列传》至《货殖列传》六篇是各类专题类传。这些人虽是下层人物,但

也能立传。由于司马迁入选人物注重各类典型人物和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准绳,并不以地位高低为转移。这一原则司马迁在《张丞相列传》中就说过:“自申屠嘉以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这就是说,即使是封侯拜相的显赫人物,尸位素餐,不为立传。反之,那些地位虽低下但具有典型性或对社会做了贡献的人,司马迁却为他们立传。所以就有《游侠列传》至《货殖列传》六篇传记。而《滑稽列传》、《日者列传》、《货殖列传》所叙都不是武帝时期的人物,这是由于商贾、占卜者地位低下,再者,若放在前面也没有其他《列传》与之相类从。因此把它们放在后面。《货殖列传》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讲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其他《列传》不同,放在后面也是有道理的。

第九组就是《列传》末篇《太史公自序列传》,太史公虽属于汉武帝时代的人,但《太史公自序列传》是七十《列传》乃至整部著作的总结,是总括全书要旨的自序传。所以单独为一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家史,从而引出父亲的遗命,道出自己责任重大。而且又写了自己在遭受极刑后,身心重受打击但仍然“发愤著书”。要仿效孔子,作第二部《春秋》——《史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决心和傲气。传记最后也介绍了《史记》一书的规模,体制和每篇写作主旨。这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史记》的蕴含有重要意义。

2.由篇目排列探析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由《本纪》、《世家》、《列传》来看,司马迁对人物传记的安排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所以赵翼的“随得随编”④说是不可信的。《本纪》是严格按照帝王更替,即时间顺序排列的。这是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遵循的原则。《世家》大体上也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又有新的排列方法。《世家》前十二篇就是按各诸侯始祖之亲疏关系和开国时功劳大小排列。汉代时期的《世家》在排列上也参照先贵族后功臣的原理。相比之下,《列传》的排列方式更是多样化了。用了专传、类传、合传、附传。(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但司马迁在安排《列传》上还是基本按时代顺序来排列的。用八个字来概括是:“时代为序,以类相从。”

在篇目排列上,司马迁有意识地在时代顺序中穿插连类相及。在本纪中,《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相对照;在世家中,赵、魏、韩、与田齐四篇对照,因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为同一类诸侯;列传中,《苏秦列传》与《张仪列传》,战国四公子列传,李将军与卫霍两传均构成对照。在同一合传人物构成两两对照,如《屈原贾生列传》中,两人都是被贬。《郦生陆贾列传》中俪生好出奇计,然而有些狂放,结果被齐王田广烹。而有些柔术的陆贾却“安车驷马”,“竟已寿终”。《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主父偃锋芒太露,结果族死;公孙弘善于自藏,貌为忠诚,“竟以丞相终”。还有正传人物与附传人物对比,以衬托正面人物,如《李将军列传》中,李广与程不识对比,李广与李蔡对比。《汲郑列传》中汲黯“好直谏”,“不能容人之过”与张汤阿主意对比。以上各类型的对照构成了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独具的相互映衬的特色。

因为《本纪》、《世家》、《列传》所记录的人物的背景、地位、历史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司马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使得历史人物有一个合理的、正确的归属。而这样的安排也体现出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不同的价值判断。

首先,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赞扬对历史有贡献的人。项羽入本纪,孔子、陈涉入世家,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评韩信“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淮阴侯列传》),评“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田儋列传》)。称赞屈原的崇高品德可“与日月争光”,“悲其志,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贾生列传》)。反之,对声名赫赫的暴虐之人,司马迁也给以无情的批判。他批评秦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秦始皇本纪》),批评商鞅“天资刻薄”,李斯“严威酷刑”。虽然他们功业显著,但不恤人民,最终不免身败名裂。

其次,司马迁颂扬个人发奋取得成功的的人。《史记》中人物,司马迁对他们都有不同的评价。而司马迁赞颂的就是励精图治,而后成就功名,名垂后世的人。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强吴。论赞评曰:“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的赞文就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对于伍子胥的“弃小义,雪大耻”的行为,司马迁是大加赞扬的。《季布栾布列传》的赞文中说:“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对于季布的忍辱负重,自奋立名,司马迁也是褒扬的。

再次,太史公也是很重视个人的生命价值的。《报任安书》中他就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⑤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以牺牲,而是要让它有价值。司马迁评论晏子伏庄公尸而哭,成礼然后去,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评论栾布说:“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季布栾布列传》)评蔺相如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懂得生命之所趋,重于泰山之死而不辞避,这就是智勇双全的人。

3.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从《太史公自序》中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是准备做第二个孔子的。“孔子厄陈蔡,作《春秋》”,而司马迁也是“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才“发愤著书”的。从壶遂与司马迁的问答中可以知道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春秋》以道义”、“《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太史公自序》)。这也是孔子作《春秋》的主要原因。而司马迁是准备作第二个孔子,那么他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作《史记》的根本目的,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3.1“究天人之际”——司马迁的哲学思想

“究天人之际”,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基础。司马迁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但作为历史学家,他是反对“天人感应”

学说的。古代王朝的更替,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亲亲”观念被“尊贤”所代替。各诸侯国都重视人谋,讲求富国强兵。战国末年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定胜天”的论断。秦汉之际,“五年之间,号令三嬗”(《秦楚之际月表》),汉高祖刘邦起自匹夫,汉初开国功臣大都是下层人物。这些变化,使得作为史官的司马迁不得不对天人关系与古今变化进行思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是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命论,又吸取了阴阳家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司马迁是反对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的,他引用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家评论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肯定阴阳五行中学说中的对自然规律的概述,批判了“使人拘而多畏”的迷信禁忌学说。《太史公自序》中还说过:“星气之书,多杂讥祥,不经”意思是说谈凶吉祸福的都是一些不经之谈,不足为法,不可相信的。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实际上是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中的阴阳五行禁忌学说相对立的。对于“天命”董仲舒是绝对的敬畏,顺从。而司马迁对“天命”则持怀疑态度。

司马迁通过对史事的具体论述,对“天道”提出了质疑。前面提到的《伯夷列传》就说过司马迁对“天道”的否定。在《蒙恬列传》中,蒙恬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为“地脉”,而司马迁在赞文中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来说明蒙恬的死与“地脉”无关。

在《列传》首篇,司马迁就质疑“天道”,否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那么,在历史发展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首先,司马迁很注重人谋。比如,历史上一些战争,作战双方历史条件一样,甚至有时强者败,弱者胜。原因是什么?司马迁认为取决于人谋,楚汉争霸,刘胜项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白起王翦列传》中秦赵长平之战,秦相应侯用反间计,使得赵王更换将领,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不用身经百战的廉颇。秦军斩首虏赵军四十五万人。

使得赵军从此一蹶不振。《田单列传》中燕攻打齐国,在齐国只剩两座城池的情况下,田单趁燕惠王与乐毅有隙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骑劫代替攻齐。而田单又使用火牛阵打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使齐国得以保全。司马迁在赞文中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田单列传》)这些都是人事作用,司马迁写这些事都是为了说明人谋的重要性。这样就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这样写也就体现了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其次,司马迁不仅重视人谋,也重视时势条件。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这样说过:“‘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引老子的话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些都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很重时势条件的。这在《李将军列传》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其开篇,司马迁用汉文帝的话来说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虽是文帝的话,但却寄托着司马迁对李广生不逢时的痛惜之情。

司马迁虽质疑“天道”,但有些地方他又表现出对“天道”的保留。在《秦楚之际月表》中就赞叹汉得天下是“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并说“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同样在《天官书》中更是记载了许多天人感应的例证,并作出这样的结论:“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而在《傅靳蒯成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傅宽和靳歙的命运是“天授”。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信“天道”的。太史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思想呢?钱锺书的解释是:“马迁惟不信‘天道’,故好言‘天命’即疑无天道,曰天命不可知者,乃谓天道无知尔。天道而有知,则报施不爽,人世之成亏荣悴,应各如其份,咸得所当,无复不平则鸣或饮恨吞声矣。顾事乃大谬不然,理遂大惑不解。……然马迁既不信天道,而复持阴德报应之说,既视天梦梦,而复以为冥冥之中尚有纲维主张在;圆枘方凿,自语相违。盖析理固疑天道之为无,而慰情宁信阴鸷之可有,东食西宿,取熊兼鱼,殆人心两歧之常与。固疑无天者,犹每私冀其或有,而信有天者,则常怨其若无。”⑦可见司马迁虽保留“天命”,不否认有意志的“天”,但是他主要的思想倾向是怀疑。

3.2“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不是把史料按顺序编纂起来,就是历史著作了。如果那样的话,这历史著作就是标准的“史料堆积”,没有一点活力和思想。而司马迁就是对自己所掌握的史料进行“实录”,然后组织排列,并且看出其中意义,这就是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在《史记》的体例排列中就可以看出,尤其是七十《列传》。司马迁创作类传、合传作古今纵横对比。

《本纪》以“五帝”开头,《世家》开篇就是讲吴太伯,《列传》首篇则是《伯夷列传》。司马迁这样安排则是有意义的。李景星先生说:“世家首太伯,列传首伯夷,美让国高节以风世也。”⑧韩兆琦先生说:“‘禅让’是儒家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境界,‘吊民伐罪’的征讨已经是跌入第二境界了。《史记》的‘本纪’以尧舜开头,‘世家’以吴太伯开头,‘列传’以伯夷开头,这是一种带有原则意义的安排。但这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注定已成为过去,可望而不可求了,故司马迁只有发出一种慨叹而已。”⑨司马迁在横向安排上就表现出对“至高境界”的道德一去不返的感慨。而从纵向上来看《史记》中的《列传》,则亦能看出司马迁安排的用意。《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儒林列传》等一系列的合传、类传,把古今学术的的变化发展作了条理化的论述,分合源流,线索分明。而《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四公子传记以类相从,不仅说明四公子“礼贤下士”,而且也突出了他们的门客(冯谖,毛遂,侯嬴,朱亥等)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屈原贾生列传》中战国屈原与汉代贾谊合传,虽隔百年,两人可谓是“同命相连”。司马迁在感叹的同时,何尝没有为自己的遭遇而叹息和怨恨?正如李景星先生在《四史评义》中所说:“文章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可读也。”⑩司马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写史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他在给别人立传时,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而在感叹别人同时,也在感叹自己。《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同是写将军,但司马迁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李广能打仗,有勇有智,也得士卒的拥护,然而汉武帝不喜欢他。在《李将军列传》的赞文中,司马迁这样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

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卫青、霍去病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做了高官,也立了战功。受到武帝的奖赏。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赞文中却说:“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这样一比较,一褒一贬,可以看出太史公的思想观点了。总之,司马迁创造类传、合传,是“通古今之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作历史的类比研究,从而“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

3.3“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政治理想

不论是“究天人之际”,还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作史并不是史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成一家之言”。这个“一家之言”不是战国诸子百家中任何一家的言论,而是司马迁融会贯通百家学说后,建立新思想体系。这是太史公作为史学家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一个独有特色。《列传》共记录三百多人物传记,为不同阶层的人物立传,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而司马迁编写并组织安排这些人物传记,也是要“成一家之言”的。

3.3.1赞颂无为,反对多欲

所谓无为就是遵循黄老之术治理国家,“从民之欲,而不扰乱”11,与民休息。无为治国从汉高帝就已实行,惠帝、高后、文帝、景帝相继执行,出现了汉兴以来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司马迁称颂惠帝、吕后的无为治国,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太后本纪》)而《律书》中称赞文帝无为治国:“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然而,汉武帝即位,西汉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政治从无为变为多欲,思想文化从崇尚黄老转向独尊儒术。从武帝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内兴作把西汉推向极盛。《太史公自序》中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一统鼎盛局面,司马迁当然会赞颂。但汉武帝好大喜功,过度使用民力,“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平准书》)司马迁曾借汲黯之口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

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汲郑列传》)到了武帝晚年,国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12。所以,司马迁是赞颂汉初无为,而批评武帝多欲。

3.3.2贤臣良将治平天下

在《楚元王世家》的赞文中,司马迁就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在《匈奴列传》赞文中也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贤相良将治平天下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把用人得失强调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列传》三百多人物传记中,有一大半是记录将相官僚的。司马迁就是希望君主能多用贤才,良才。司马迁虽然在《六国年表》说:“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但在《列传》中,从战国到秦始皇这段时期,司马迁写了二十一传,其中《商君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九篇都是记秦国良才的。可见,所谓“盖若天所助焉”其实是秦“自助”,秦国广用人才的结果。秦孝公用商鞅,国强民富;秦惠王用张仪,连横成功;秦昭王用白起,破赵长平;范睢用远交近攻之策,南拔楚鄢郢,北困三晋,东破齐,各个击破东方六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终于一统天下,北却匈奴。反之,楚王流放屈原,地日以削;魏不用信陵君;赵杀良将李牧,这都导致国家速亡。而汉武帝就不太重用人才,《李将军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武帝还多用酷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酷吏列传》中的大部分酷吏就是在武帝时产生的。武帝还任人唯亲,窦婴、田蚡、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都是与皇室有亲戚关系,才封侯的。所以李广不能被重用而卫霍却能平步青云。

4.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不论是《本纪》、《世家》,还是《列传》其篇目都经过太史公司马迁精心安排设计的,并不是随意的、杂乱的。司马迁多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排列,使得不同历史人物之间可以对比,从而可以“通古今

之变”,最终使得作者的思想通过人物传记的篇目排列反映出来,进而“成一家之言”。这样看来,司马迁不仅是要在内容上“成一家之言”,在篇目排列上也要“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设计艺术家。

《史记》的五体结构的纪传史有条不紊地把这三千年间博大深广的内容组织起来,在史学上建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宋代史学家郑樵评论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移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13《史记》对后世史学家影响也是很大的。清代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当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着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14自班固《汉书》以下至《明史》,以及后来的《清史稿》,都承袭了《史记》的体例,编写了一朝一代的史学著作,丰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史记》不仅是我国纪传体的奠基之作,而且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而且这部著作也是后来传记文学的典范。所以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许多传记都可以作为小说来看,尤其是七十《列传》。这对后来的小说戏剧的取材有很大影响。(具体可见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的《<史记>与后来的小说戏剧》)因此,《史记》无论在史学,还是在文学方面,它的价值是巨大的,非常有意义的。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而作《史记》的太史公无愧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成为我们永远尊敬的历史人物。

注释:

①《史记研究》,张大可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

②《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8页

③《史记笺注》,韩兆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8页

④《二十二史札记校注》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页

⑤《汉书·司马迁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⑥《管锥编》,钱锺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06—307页

⑦《四史评义》,李景星著,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版,第59页

⑧《<史记>解读》,韩兆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⑨《四史评义》,李景星著,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版,第77页

⑩《汉书·司马迁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2页11《汉书·刑法志》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12《汉书·昭帝纪》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页

13转引自《史记研究》,张大可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14《二十二史札记校注》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参考书目: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校注》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开明书店

[6] 李景星《四史评义》,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版

[7] 张大可《史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9] 杨海峥《汉唐<史记>研究论稿》,齐鲁书社,2003年6月第一版

[10] 韩兆琦《<史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 韩兆琦《史记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1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

如何读懂文言文 一、写人记事类文言文阅读模板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 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 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洁。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要根据记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 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写人记事文言文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上的了解。 第二步,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写人记事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事件,因此,可以抓住时间词语,划分 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及事件。 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了解人物事件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掌握人物事件具体要做到:人物在何时何地,做 了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人物当时任何职,事件涉及的人物关 系有哪些,等等。 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依据上面掌握的内容,对人物要有个总的评价,明确文章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 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为了帮助学生简便快捷地阅读此类文言文,更容易把握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便于 阅读时的操作,我们给出以下模板示例。 (一)阅读模板 文言文读文示范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 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文,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 步骤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1)请在文中用双曲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史记

《史记 : 篇一:《刘蓉》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解析 刘蓉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a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每履之,足若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⑨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则反窒{11}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2}。【注释】①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②?a(fǔ):同“俯”。③弗(fú):不。④洼:凹陷的地方。 ⑤径尺:直径一尺。⑥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 ⑦踬(zhì):被绊倒。⑧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⑨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11}窒(zhì):阻碍。{12}慎始:一开始就慎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D.顾而笑曰(回头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蹶然以惊B.不以为然 C.坦然则既平矣D.已而复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而复然”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练习 第一篇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后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相陈珪举孝廉举:推荐 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宥:宽容 C.太祖苦头风苦:痛苦 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伍员之死 重点掌握: 一、委,①致送,呈献,付于。——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币,礼物;质,通“贽”,见面礼)《屈原列传》 ②丢弃,散落——花钿委.地无人收《长恨歌》 二、俾(bǐ),使。——俾.众周知;俾.有所悟。 三、望,怨恨。——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抱怨我不听您的劝告《报任安书》) 四、幸,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你)《孔雀东南飞》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怪罪我。过,责备。报,回信)《报任安书》 五、谢,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六、吊,①慰问。——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②祭奠死者——死则往吊.哭之 七、殊,①很,极。——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不同——殊.途同归 课文例句: 1、委.国为臣妾:把整个国家交给吴国作吴国的臣妾。委,致送,交付。 2、俾.无遗育:使他们没有后代。俾,使。 3、乃反怨望.:却反而有怨恨情绪。望,怨恨。 4、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以,带领。 5、彼幸.武指败以自胜其计谋耳: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6、因辍谢.,详.病不行: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谢,告诉;详,通“佯”。 7、微.伺:暗中观察。——微察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8、微.子之言:没有你的这番话。微,如果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 9、令.若夫霸:使你父亲成就霸业。令,使。 10、顾.不敢望:本来就不敢有这种想法。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11、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抉,挖出;县,同“悬”。 12、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勾践一餐不吃两样味道,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吊,祭奠死者。 13、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 ..谬乎.:大王不先铲除越过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务,致力;不亦……乎,不也……吗? 14、其爱信越殊.甚:太宰嚭更越发地喜欢并信任越国了。殊,很,极。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蔺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

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1.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 (2)狱.久不决(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 【答案】 1.(1)治理,管理(2)案件 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解析】 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答案】 3.C4.C5.B 【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年代:西晋年代:陈寿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那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后面,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有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重要字词解释

史记淮阴侯列传字义 字意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无行:品行不好。 推择:推举选用。 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竟:到底、完毕。 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中情:内心。 众辱:当众污辱。 能死:不怕死。 袴:通“胯”,两腿间。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戏(huī,挥)下:帅旗之下,即部下。戏,同“麾”。军中指挥作战的旗子。 干:求取。 坐法:因犯法而获罪。 上:皇上。此实指汉王刘邦。此时刘邦尚未一统天下,不该称“上”,应改为“王”。以下多处如此。 说:同“悦”。喜欢、高兴。 行:等,辈。一说行(xíng,形),走(在半途)。 度:揣测,估计。 谒:晋见,拜见。 国士:国内杰出的人物。 顾:但。策:指“长王汉中”和“争天下”两种策略。 素慢:一向傲慢。素:向来。 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独宿、素餐以清心洁身,表示敬重。 坛场:指拜将场所。坛:土台。 谢:谦让。 乡:同“向”,面向,面对着。 贺:赞同,嘉许。 暗恶:满怀怒气。叱咤:呼喊,咆哮。 废:伏,偃伏,不敢动。 呕呕:温和的样子。 刓(wán,完)敝:在手里玩弄,磨损。 霸:称霸。臣:使……臣服。 都:建都。 定三秦:公元前206年,刘邦用韩信计,暗渡陈仓,?打败雍王章邯入咸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 关:函谷关。

却:退,退却。 绝:断绝通路。 说:规劝。 木罂缻(fǒu,否):木制盆瓮。 禽:同“擒”。捉,捕捉。 涉:渡。 喋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 樵苏后爨(cuàn,窜):师不宿饱。意思是谈临时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樵:砍柴。苏:割草。爨:烧火做饭。 假:借。 间道:隐蔽小道。辎重:军需物资,此指粮草。 深沟高垒:深挖战壕,加高营垒。 十则围之,倍则战:语出《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倍则分之”。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他对阵。 罢:通“疲”。 间视:暗中探听,窥伺。 萆:通“蔽”,隐蔽。 空壁:全军离营。 裨将:偏将,副将。 详:通“佯”,假装。 大将旗鼓:主将的旗帜和仪仗。 陈:同“阵”,打仗时的战斗队列。 平旦:天刚亮。 复疾战:此三字疑衍。 逐利:追夺战利品。€遁走:潜逃。 购:悬赏征求。 效:呈献,贡献。首虏:首级和俘虏。 素:一向,平素。拊循:抚慰,顺从。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士大夫:指一般将士。仆:自我谦称。 何苦:即若何,如何。 权:权衡。引申为计议。 情见势屈:真情暴露,威势要受到挫减。见,同“现”。出现。 案甲休兵:停止战争。甲:铠甲。兵:武器。飨:宴请。(yì,亿)兵:用酒食慰劳士兵。首:向,向着. 咫:八寸为咫。 喧言者:指辩士。 靡:草随风倒。引申为降服。 行定:往束救赵途中,安定百姓。 传舍:客舍,宾馆。 麾:军中指挥作战的旗子。 易置:更换,改换职位 独:只,只不过。间使:密使,暗中派去的使臣。 伏轼:乘车人把身子俯在车前横木上。 竖儒:蔑视读书人的称呼。

史记综合测试题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史记》综合测试题(A) 第Ⅰ卷(36分)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 ..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 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 ..,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侍君者 执法 ..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 ..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 ..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 ..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 ..为太常掌故 明日 ..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 ..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 ..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襄王郊.迎甘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 ..人骨肉 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若幸而男.,吾奉之 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武安君南.挫强楚 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中考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

丹山中学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1.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 (2)狱.久不决(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 【答案】 1.(1)治理,管理(2)案件 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解析】 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答案】 3.C4.C5.B 【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年代:西晋年代:陈寿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那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后面,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有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

史记试题库

一、判断题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对)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30.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对) 31.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对) 32.商鞅推行的新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错) 33.当孟尝君被齐王免了职务时,除了毛遂,众门客都离开了他。(错) 3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对) 35.大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对)

文言文阅读_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 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 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 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 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 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既而辽以问羽()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2.翻译下面句子。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译文: 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D.帝感其诚 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答: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B.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C.大言数主之失/不计其数D.威不能行一令乎/行之有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3.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 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 伤叹息。

《史记_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 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 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 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 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 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 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 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 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 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 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常有大度 ......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史记故事练习题(1)

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选择 1、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人是:(B) A 李白 B 鲁迅 C 巴金 D 老舍 2、成语“破釜沉舟”讲的是谁的故事:(C) A 刘邦 B 萧何 C 张良 D 勾践 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着名历史人物是:(C) A 韩信 B 萧何 C 张良 D 孙膑 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讲到的昏君是:(B) A 纣王 B 周幽王 C 夫差 D 燕昭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A)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刘邦 D 商纣王 6、“智过韶关,一夜之间白了头”的着名历史人物是:(B) A 齐桓公 B 伍子胥 C 勾践 D 夫差 二、走进《史记》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内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着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着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着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