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上册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导学案2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导学案2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导学案2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导学案2 冀教版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教材分析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是美国作者格拉迪·贝尔的作品。此文原名称为《最美好的时刻》,在选为课文时改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改后的名称更能突出主题,方便了此年龄段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另外,在本文末尾处这一改动也不能不说,课文中“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生命在活动”,作者原文是这样的“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原文是以一个较为抽象的的概念(“生命”)到具体概念(“地球”、“江河”)的,课文将顺序调整一下,这样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这些改动也稍微改变了原文的意图,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

文章以“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引题,可谓是巧妙得到了极处。在行文上,此语使下文出来得水到渠成,无修饰造作之感。在感知上,此语一处,读者不免进入了记忆中自己那段最美好的时刻,进而进入作者营造的感情氛围。同时,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作者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因此在好奇心引导下,在恰如其分的环境中,文章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

文章截取的是作者八岁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在春天的夜晚醒来,在门廊的石阶上相依而座,彼此静默无语。在这因静默无语而产生的“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作者想象到了“不那么宁静”,小动物在“奔跳、欢笑”,“花草树木”在“悄悄”生长,瓜果也将结出果实。由此,作者说“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不能想那么多,但是他被雪松“迷住了”,他为小鸟啼鸣而“高兴”,他也能感到母亲手臂的“安全”、“舒坦”。因此他也能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

作者认为最美好的时刻就是在母子相偎无语时的宁静中体味那“不那么宁静”的生命。

本文行文流畅,意境优美,欣赏价值很高。其叙事简单,文字质朴,语言轻快流畅,洋溢着积极乐观情怀并能使人有所感悟。此文作为略读课目,其旨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①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②记得我的这一时刻出现在八岁的那一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很静,没有一点声音。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

③我下了床,轻手轻脚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

④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英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看门狗从草坪上向我们跑来,舒服地躺在我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也没说话。

⑤也许,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⑥……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⑦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鸟儿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⑧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这一切对他来说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事情,可他已经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节选自[美国]格拉迪·贝尔《最美好的时刻》

1.结合语境,给下面括号前的字注音。

梨花()万籁()俱寂()下襟()婉()转啼()鸣模糊()

2.看下面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吗?

黑压压、亮晶晶、()、()、()、()、()

3.“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试着用此修辞方法造一个句子。

4.阅读全文,说说第6段的“这无边无际的宁静”是指什么?第5段的“并不那么宁静”又是指什么?5.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美好的时刻。作者为什么把这段看似平常的时刻,视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6.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第7段划线句的写法,采用“当我……,我感到……”的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在某一情景下的真实感受。

7.结合上下文想想第⑧段中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生命在活动”与“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有什么区别。

8.回忆并描述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短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1窃读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预习任务: 1、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14个生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题。 4、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并抄写。 (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ùpàqièdǔcháo cai wūyán ( ) ( ) ( ) ( ) 2、窃:1、偷2、偷偷地 3、谦指自己。《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 一、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 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1.接读课文。(在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全班接读完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进度表

一、教材简况: 五年级下册教材秉承了前九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 五年级下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龙、书、礼物、真诚、劳动、心愿、火与光、角度、破除迷信、我们去旅行。这些单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文化含量比较大。 例如第一单元龙,选择了《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乐山龙舟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神话、民族发展、古代寓言、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教材还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组织搜集有关龙的工艺品、特产和地名的活动。虽然教材中这一单元不过九页纸,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在寻找民族之根、领略中华文化方面,应该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要求比较高。 例如:第五单元金钥匙中,丁丁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首李白写的诗,我又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回想学过的李白的作品,对他的印象更深了。丁丁的话提示了三个学习要点: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其人其事。2.回忆并整理学过的李白的作品,收到常学常新的效果。3.对李白在历史上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右边冬冬说: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我们也学过他们的不少作品,还自读过一些,我想回头整理一下。冬冬的话是学习更广的延伸: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两位我国的文学家,从纵向上理解作家作品。显然,这个金钥匙综合性很强。 五年级下册教材延续了上册的体例。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 1.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象征性地提示学生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 2.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认写合一。 3.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各单元主体课文(共25篇)后面有一两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共16篇)。拓展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必读,字词句的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做,教材不提要求。这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 )行 嗔.( )怒 虞.( )侯 恁.( )地 省.( )得 罗唣.( ) 怄.( )气 逞.( )辩 剜.( )口 聒.( )噪 面面厮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 )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合作探究】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详读课文4-5页内容。 2、独立完成关于导学案预习部分,尝试思考探究部分。 3、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色笔做记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感情 2、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3、仿写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浓烈思想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诗歌 课堂寄语: 自主完成 (课前相邻同学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2、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前独立完成《课堂导练》自主预习案 (课前互换小组长批阅) 4、尝试完成导学案探究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进乡愁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堂思考探究

二、预习检测——脑筋急转弯 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检测预习情况 三、目标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我想听,倾听乡愁 倾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乡愁,确定感情基调、语速、语调。 (二)美美地读——我要读,诵读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并由学科长组织以小组喜欢的形式朗读。 2、个别小组朗读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3、师生合作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朗读指导:停顿、重音、节奏、语速、情感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美美地品——我会品,品味乡愁 1.独自品乡愁: 【问题预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窃读记(第一课时) 班级五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 1、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预习任务: 1、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14个生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题。 4、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并抄写。 (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ùpàqièdǔcháocaìwūyán ( ) ( ) ( ) ( ) 2、窃:1、偷2、偷偷地 3、谦指自己 《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 一、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 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1.接读课文。(再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全班接读完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 1、听写词语。(10个) 2、在括号内填入读ju的字。 ()怕()离()体 语( ) 戏()相()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导学案精

《词四首》导学案 上大附中何小龙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1《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2、文体常识 章回体小说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窥望(ku)趱行(zn)怄气(òu)聒噪(u)嗔怒(chn)恁地(nèn) 干系(xì)勾当(dàng)撇下(pi)怨怅(chàn)计较(jiào)兀自(wù) 尴尬(à)逞辩(chn) 2、多音字 扑(p)朴刀省(xn)省得、反省 (p)朴素(shng)节省 (piáo)姓朴 3、形近字 趱(zn)趱行塌(t)死心塌地皓(hào)皓齿嗔(chn)嗔怪 攒(cuán)攒集遢(t)邋遢诰(gào)诰命慎(shèn)慎重 臜(z)腌臜榻(t)卧榻梏(gù)桎梏缜(zhn)缜密

4、重点词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逞辩:卖弄口舌。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窥望:暗中观察。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5、词语辨析 “窥望”“窥探”辨析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的意思。“窥望”是偷偷地看;“窥探”指暗中察看。 四、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生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导学案

第一组 【单元导读】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法提示: ◆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 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要边读边做批注。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 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箸:筷子。 歧路:叉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目标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 — 【课前预习】 一、注音或写字 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qi 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 婵.()娟宫què()低绮.()户 【学习过程】 学习《行路难(其一)》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 珍羞.直.万钱会.济.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语文S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语文S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编号: 课题:天窗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3.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乐趣。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乐趣。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预习交流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2.自学生字:藉、蝙蝠、霸、宙3.理解词语。

(通过自学,你在课文中搜集了哪些词语?能过读课文或利用学习工具理解词语意思。)4.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二、展示汇报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先在小组内读一读。因为所以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为所以小小的天窗又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为天窗让孩子们所以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因为天窗让孩子们所以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2.你认为课文中写得最好的词语或句子有哪些?写下来,说说好在哪里?(5分钟)(师重点引导“雨脚卜落卜落跳”“带子似的闪电一划”“掠过一条黑影”等)3.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明理由。4.你认为这是一扇怎样的天窗?说说你的看法。三、交流合作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2.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4.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5.小组合作完成展示部分的内容。四、教师指导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五、课堂检测(8分钟)1.通过预习,我知道“慰藉”这个词的意思是我能用“慰藉”写一句话: 2.通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编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

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词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自主学习 1.注音、写字: 分(fèn)外惟余莽莽(mǎng)红装素guǒ(裹) yāo ráo(妖娆)稍xùn(逊)江山多jiāo(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整理版

西张学区五年级语文(学科)上导学案设计 课题: 1.窃读记课时:第 1 课时授课日期: 主备人:杨永芳审核人:领导签字: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的热爱、求知的的渴望并受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时间预设】交流5分—展示15 分—检测15分—总结5分【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看看哪一句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2、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3、品勾画的句子,体会读书的乐趣 例:“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体会到什么? 在交流中抓住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 4、文中写道书店老板,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 老板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达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的

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 三、展示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ùpàqièdúchǎo cài wūyán ( ) ( ) ( ) ( ) 2、窃:1、偷 2、偷偷地 3、谦指自己 《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 3、在括号内填入读ju的字。 ()怕()离()体 语( ) 戏()相() 五、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 西张学区五年级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课题: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时:第 1 课时授课日期: 主备人:杨永芳审核人:领导签字: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5 日主备人:陈春燕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 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知识梳理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四、学法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第一单元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重点】 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重点】 3、学会概括诗歌主题。【难点】 一、【字音字形】 荇藻蓬蒿蝼蚁干瘪绯红笑涡虔信瞰望潺潺黝黑晨曦镶嵌嘶哑锦幛憔悴纤绳淤滩深邃 我的积累: 二、【文学常识】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 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2、《乡愁》的作者是,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着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等。 3、《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是,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着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原名龚佩瑜。当代诗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着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等。本单元所选诗歌获1 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5、(1)外国诗《祖国》的作者是,是继普希金之后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14岁写诗,1837年他因为普希金之死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诗坛。 (2)外国诗《黑人谈河流》的作者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写过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还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甚至编辑过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选,但他主要以诗歌着称,被誉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辨析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精彩再现】“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问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自主解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