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唐朝中后期世风之转变

试述唐朝中后期世风之转变

试述唐朝中后期世风之转变
试述唐朝中后期世风之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1958991.html,

试述唐朝中后期世风之转变

作者:申红星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5期

摘要:自唐代中期开始,唐朝世风由开放逐渐演变为保守。唐代世风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唐王朝对于胡人的防范以及唐王朝对儒家礼仪人伦的强调。唐代中后期世风的转变,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胡人及妇女参政人数的减少,在经济上表现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逐渐减少,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为对妇女开放行为的约束。

关键词:唐朝中后期;唐朝世风;世风转变

唐代以其世风开放恢宏为世人所赞誉推崇,然而,有唐一朝,其开放之风气并非伴随唐朝始终。唐朝的开放风气在唐朝前期表现最为明显。至唐朝中后期,唐代世风开始出现转变,唐代的社会风气逐渐由开放趋向保守。本文拟以唐朝中后期世风的转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世风转变的原因,并阐述其转变的具体表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唐朝中后期世风转变的原因

众所周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经此浩劫之后,社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唐朝社会国力遭受到重创。平息战乱之后,唐王朝又陷入“藩镇割据”的泥潭之中而疲于应付。这一切使得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会风气方面亦不例外,集中表现为唐前期社会所展现的浓郁开放风气转而变淡,甚至向其反面演化,逐渐趋于保守。

由于安史之乱系由胡人发起且给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上吐蕃又乘战乱之际在数年之间侵占唐河西陇右数十州,且回纥在安史之乱时虽有助战之功,但每战必索取丰厚报酬,另每攻克城池之后,均烧杀劫掠。再加上回纥又强迫唐王朝与之进行不等价的马绢贸易,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但其马体质弱劣,多无所用。《新唐书·兵志》就称:“回纥恃功,岁入马取绢,马皆病弱不可用。”胡人的所作所为使得唐王朝及唐朝国人大为不满,日久则渐生怨心。因此唐代社会便会自觉的对在唐前期社会兴盛的“胡化”风气加以抵制,以取得心理平衡,夷夏之防亦因此转严。

而与此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的侵扰和社会局面的动荡,使得唐朝后期的统治者不得不加强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文化的控制。很自然的,以强调“夷夏之别”与重视礼法人伦的儒学作为一种有利的思想武器,重新被肯定和重视起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尽管唐代前期儒学的发展状况与专制政治的发展有不适应之处,但由于统治体制的整体功能较强,思想方面的缺陷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然而到唐代后期,随着政治体制失去平衡和中央集权的控制力削弱,儒学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思想方面的缺陷就日益突出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断提出复兴儒学的要求。”[1](P.21)不仅唐中后期统治者力图提倡复兴儒学,以加强思想控制,寻常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 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习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2)措施: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贡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3.女皇武则天: (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农业措施: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是对她最恰当的评价) (4)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Z 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的前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朝兴盛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2)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3)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民族关系友好;5)对外交往友好;6)注重创新等。2 6. 唐朝兴盛的启示 (1)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2)注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外积极主动交往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4)注重人才培养和选用是社会发展的保障。21co 7.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我国唐朝时期国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各民族大融合,不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由于开国皇帝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在开放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在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中,诗歌的兴盛和不断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唐诗流传至今的共有5万多首,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000多位,诗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诗歌王朝。在这浓浓诗风的诗国里,诗人们不仅留下了体现人文风情和意蕴的优美诗歌,也留下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的政治民生的关注。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华丽诗歌,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大诗人大艺术家王维诞生了,他的出现,使中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田园领域里又达到一个高峰。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出身于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而他的母亲也是出身于五大望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之一的博陵崔氏,但是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去世甚早,导致王家的家境日益衰落,所以全家人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在王维身上寄托着。对于王维来说,高贵的出身并没有为他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王维和弟弟们都是由母亲崔氏一手带大。母亲崔氏信奉佛教,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她一生严守佛律清规,常年不沾荤腥,从不穿戴绫罗绸缎。王维30岁时妻子去世,但他却未再娶,由于少年时代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此开始学佛,他道:“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赠裴十迪》、《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等。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不计其数,如拥有传奇般人生和天马行空思维的“诗仙”李白,以他的放荡不羁名垂千古;一生饱经战乱,居无定所,常常以靠朋友救济为生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以史为吏,写出大唐社会的繁华与沉沦;“诗王”白居易家境清苦,却每每要将诗作改得平易近人,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诗鬼”李贺风格诡奇、想象丰富,留下了不少让人浮想联翩的传奇佳作……。但是,当我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之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声与色的绝佳融合。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贞观之治》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说教法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最新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 起源

第二章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这种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即使能从国外借鉴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尽管拉美国家90%的制度是复制欧美国家的制度,但其制度的绩效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到目前为止,用博弈论解释制度的起源还是最好的办法。持博弈规则论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设计的观点,即规则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在持博弈均衡论的经济学当中,关于制度起源问题,在一开始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些相信进化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明显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或自组织系统。 “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个概念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简单地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将首先分析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接着探讨制度的起源;最后略述一下制度的功能。 2.1 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多少“制度”?这可能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什么是“制度”?“制度”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都是新制度经济学要探讨的问题。 2.1.1 制度的内涵

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流行的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类型。至于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接触到它处的物质环境时如何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 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 格鲁奇认为,“各种类型的制度都具有规则性,系统性或规律性的共同点”,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制度是构成统一整体的各个项目相互依存或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或图式。 诺思说,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青木昌彦归纳了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做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一些经济学家将制度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Nelson,1994)。诺思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 青木昌彦的制度定义如下: “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我们在导论部分曾指出,T.W.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用中国话讲,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舒尔茨关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V.W·拉坦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一文中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他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该文曾获得《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授予的杰出论文奖)一文中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内容,即“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的政策,并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它上乘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开元盛世,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友好往来,中国文化转播世界,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学习本课中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有:唐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对唐太宗有一定的了解,和这种盛世局面的表现,最后对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认识及评价。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等。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课程中,我们要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得了解,同时对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索,让学生假设如果自已是唐太宗,你会怎样治理国家;最后对女皇武则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应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多角度的去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次课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任人为贤的气度,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诉学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关注民生、节约自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社会的方展贡献一份力量,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和“贞观之治”这种盛世局面的表现。 难点:如何客观的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教法设计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一)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一) 摘要:王维是诗国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并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请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还有其它一些诗作也达到了诗画乐合一的境界,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诗人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嵩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这是一部最美的终南山风景片,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画面十分丰富。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一问一答的唱和声,使画面中有音乐,有动感。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

贞观之治 优秀教案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贞观之治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进步的。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寻找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 3.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太宗的功绩和文成公主进藏。 2.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贞观之治”对于唐朝的重要影响。二是如何正确地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起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同学们并不陌生,通过影视剧我们对他了解很多,那与他相关的影视剧有哪些呢? 生:《秦王李世民》、《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隋唐英雄传》、《大唐飞歌》、《隋唐演义》……

师:想一想: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一样吗?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了解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的一位君王。 板书:“贞观之治”。 二、讲授新课。 板书:1.唐朝的建立。 问题:唐朝是怎样建立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教师总结: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过渡: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是谁?(生:李世民。)那他是怎么当上皇位的?(生:通过玄武门之变。) 板书:2.“贞观之治”。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玄武门之变是怎么一回事? 生:玄武门之变——626年,由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师:高祖窦皇后四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年。) 次子:李世民——秦王598-649。 三子:李玄霸——早夭。 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 背景: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时间: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人物: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 经过: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谋削弱他的力量,他与亲信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即位。 师: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生:(一)武门之变是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二)但是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三)李世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干以及他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说明李世民为君是正确的选择。

浅析王维前后期山水诗风格的不同

浅析王维前后期山水诗风格的不同 摘要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佛”。其诗独有的恬淡空灵的特色,究其缘由,与其对佛教的深刻造诣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王维在长期艰苦的禅观修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为突出表现的禅宗审美观,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空灵清丽的诗风。历史将禅道和王维的山水诗促成了一对“旷世之恋”。本文从王维四十岁前后山水诗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其风格的变化。王维山水诗风格前期形象鲜明、情韵深长和后期空灵静美、虚荣清净。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风格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有很多咏政诗、边塞诗,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诗人一生都与禅道相伴,与禅有缘。那么何为禅?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他将禅的种种意境融入了其山水诗,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空灵澄净的风格。 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其前期山水诗的风格表现为:形象鲜明、情韵深长。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他的山水诗的风格转变为空灵静美、虚融清净。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1]”。 一、前期:形象鲜明、情韵深长 王维前期仕途顺利,其诗内容丰富多样。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2]”(《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王维前期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3]”(胡应麟《诗薮》),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以及生活在这静美环境中的闲情逸致。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这组诗不仅再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高于自然的理想美。他能在一片乱竹丛中找到弹琴啸咏、对月抒怀的理想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4]”(《竹里馆》)让空山中的深林透过人语的回响和夕阳的返照,赋予人间暖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5]”(《鹿柴》)《白石滩》描写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情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6]”青嫩的绿蒲、柔和的月光与透明的轻纱、清浅的滩水构成了清澈纯净而又充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浅谈王维与山水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1958991.html, 浅谈王维与山水诗 作者:李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 摘要:“我们总把王维看做一个山水诗人,但这主要是宋元以后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其有影响的诗篇并不在于此”[1],但本文还是要讨论王维与山水诗,毕竟山水诗是王维经历了前半生的坎坷后确定下来的主要诗歌题材;在经历了诸多不顺而获得稳定后,王维以一种更成熟平静的心态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正是通过山水诗;通过这些诗来观察王维,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他。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 作者简介:李钰(1992.12-),男,山东淄博人,大学本科学历,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 一.山水诗创作的人生背景 王维生活在盛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解放,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个深受儒家影响的青年,王维锐意进取,在二十一岁就进士及第,此时他精神饱满积极,写下诸多边塞题材的诗,如《少年行》、《陇西行》、《老将行》等,诗歌浪漫、热情。 仕途的顺利并没有延续太久,因为“黄狮子舞”案,王维被贬济州,后王维曾被擢为右拾遗,作有《献始兴公》,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可惜好景不长,张九龄被罢相,这是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总体来说,王维政治热情退减,这也是他人生一大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王维不幸被捕,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因此事下狱。虽然最终得宽宥,但这一段波折确实给王维带来极大压抑感,他在《谢除太子中允表》写“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表达深深自责与不安;这一次的波澜也真正促使了王维的人生转向,王维真正由儒家的进取开始转入佛教的空寂;醉心自然,寄情山水,其山水诗的创作高峰就此到来。 二.山水诗中的“佛光禅影”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知识讲述】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能力拓展】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 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 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参考答案] B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参考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 A. 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 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参考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体现唐太宗时期是轻徭薄赋,实行“仁政德治”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贞观之治历史教案

贞观之治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 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 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 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 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 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 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 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