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知识与练习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知识与练习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知识与练习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知识与练习

苏教版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重难点知识解析

专题三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重难点】

1、氧化铝的性质;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

2、Al(OH)3的两性;Al(OH)3与氨水、NaOH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方程式书写

3、铝的两性;铝与强碱的反应

一、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过滤酸化过滤产物:(Al2O3)(NaAlO2)(Al(OH)3)

灼烧电解铝

(Al2O3 )(Al)

有关反应方程式:

溶解:Al2O3+2NaOH====2NaAlO2+H2O酸化: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灼烧:2Al(OH)3灼烧

Al2O3+3H2O 电解:2Al2O3

通电

4Al+3O2↑

2.Al2O3的两性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二、铝的氢氧化物

1.Al(OH)3的两性:溶于过量的强酸和强碱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3HCl====AlCl3+3H2O

用途:(1)耐火材料(Al2O3熔点高)(2)冶炼金属铝

2.氢氧化铝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Al(OH)3 + 3H+ =Al3+ + 3H2O Al(OH)3 + OH-=AlO2-+ 2H2O Al3+、AlO2-、Al(OH)3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过程中的的化学方程式

①Al 2O 3 + 2 NaOH = 2NaAlO 2 + H 2O ② NaAlO 2 + CO 2 + 2H 2O = Al(OH)3 +

NaHCO 3

③ 2Al(OH)3 ===== Al 2O 3 + 3H 2O ④ 2Al 2O 3 ===== 4Al + 3O 2↑

三、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四、疑难解析

1.氢氧化铝为什么具有两性?

氢氧化铝“两性”的含义是指它既是一种酸,能够电离出H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又是一种碱,能够电离出OH —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那么为什么氢氧化铝既可以电离

出H +,又可以电离出OH —

呢?

其实无论是氢氧化物,还是含氧酸盐都含有R —O —H 的结构,该物质显酸性还是显碱

性主要取决于其在水溶液中断键的位置。若断R —O 键,则产生OH —

,显碱性;若断O —H 键,则产生H +,显酸性。而断键的位置取决于R —O 及O —H 键中R 和H 对O 的吸引能力,当两者对O 的吸引力相当时,R —O —H 既可以呈酸性电离,又可以呈碱性电离。而R 对O 的吸引能力又取决于它的离子半径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多少,铝离子的电荷数和离子半径都介于Mg 和Si 之间,所以它在水中既可以发生与H 2SiO 3类似的酸式

电离,又可以发生与Mg(OH)2类似的碱式电离。A1(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为:

当A1(OH)3与强酸反应时,将促使A1(OH)3电离生成OH —

,即发生碱式电离,生成铝盐;当A1(OH)3与强酸反应时,将促使A1(OH)3电离生成H +,即发生酸式电离,生成偏铝酸盐。

2.铝土矿中铝的浸出

灼烧 通电

高温 高温

氧化铝以铝土矿形式存在,铝土矿是不纯的一水铝石或三水铝石,含A12O345%一65%,主要杂质是氧化硅和氧化铁,氧化硅含量可达12%,氧化铁含量可达25%。铝土矿中还含有二氧化钛等,其含量约为3%,结晶水含量为14%~36%。

因铝土矿中的杂质铁也能溶于硫酸,故铝土矿不能用硫酸浸出,可根据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浸出。

A12O3+2NaOH==2NaAlO2十H2O

一水铝石(A12O3·H2O)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三水铝石(A12O3·3H2O)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对一水铝石而言,就需要更严格的浸出条件。这两种铝土矿都采用中压浸出,浸出之前,将矿石粉碎,然后磨细,与氢氧化钠和热水一起加到球磨机中细磨。细磨产物以浓度固定的矿浆形式放出,然后送入压煮器。压煮器是用低碳钢制成的,采用蒸汽夹套加热,或直接喷射高压新鲜蒸汽加热。

母液均应脱除赤泥(不溶残渣)。首先在浓密机中进行逆流倾析,然后用压滤机过滤,将滤液冷却,使之成为过饱和溶液,最后再从过饱和溶液中沉淀出氢氧化铝。

赤泥含有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和铝硅酸钠复盐。赤泥中有铝硅酸钠存在,说明氢氧化钠和氧化铝都有损失。铝硅酸钠的生成量与铝土矿中氧化硅的含量有关,铝土矿每含1kg 氧化硅就要损失约1.1kg氧化铝和1.2kg氢氧化钠。这种情况就限定了上述方法只能处理氧化硅含量小于8%的铝土矿。氧化硅含量为8%~15%的其他铝土矿就得采用其他改良法处理。实际上,一些与黏土伴生的氧化硅含量高达25%的铝土矿也被开采。这种铝土矿能够和低硅矿掺和成含SiO2 12%的混合矿,就可以用改良法较好地进行处理。

改良法处理含SiO212%~15%的高硅铝土矿,也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常规浸出,浸出后分离出含铝硅酸钠复盐的亦泥。首先把赤泥在球磨机中磨细,然后在回转窑中加石灰和碳酸钠烧结。回转窑的烧结料,经冷却后放入球磨机中加水再磨,将再磨矿浆送入真空过滤机过滤。用水把可溶性铝酸钠浸取出来,过滤后再返回压煮器。过滤得的固体渣叫褐泥。褐泥中所含的氧化硅是以硅酸二钙形式存在,褐泥被弃去。

【例题解析】:

例1.(1)10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与60 mL 6 mol·L-1的KOH溶液混合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g。

(2)若在200 mL 0.5 mol·L-1的Al2(SO4)3溶液中加入2 mol·L-1的NaOH溶液,可得到7.8 g Al(OH)3沉淀,则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mL。

解析:(1)n(Al3+)=0.1 L × 1 mol·L-1=0.1 mol n(OH-)=0.06 L × 6 mol·L-1=0.36 mol Al3+~3OH-~Al(OH)3Al(OH)3~OH-~AlO2-

1311 1

0.10.30.1 (生成)0.060.36-0.3

(继续溶解)∴n(Al(OH)3)=0.1 mol-0.06 mol=0.04

mol

∴mAl(OH)3=78 g/mol × 0.04 mol=3.12g

(2)n(Al(OH)3)= =0.1mol

n(Al3+)=0.2L×0.5mol/L×2=0.2mol

画出NaOH溶液滴入Al2(SO4)3溶液中生成沉淀的图

像。

∵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当NaOH溶液刚滴入Al2(SO4)3中,立即生成沉淀,n(OH-)=3n(Al3+)=0.6mol时,沉淀

量最大,n(Al(OH)3)=0.2mol ;随着NaOH 溶液继续滴加,溶液中无Al 3+,Al(OH)3与过量NaOH 生成NaAlO 2而溶解,当过量n(NaOH)=n(Al 3+)时,Al(OH)3完全溶解。 由图可知:当n(Al(OH)3)=0.1 mol 时,对应2个NaOH 值。 a=0.3mol (NaOH 不足)

V NaOH

=

= =0.15L=150mL b=0.7mol (NaOH 过量)

V NaOH

= =0.35L=350mL

例2. 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沉淀的物质的量随Ba(OH)2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图(如图),请指出A 、B 两点的意义 ,OA 与AB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本题要求能够在熟练掌握Al 3+

与OH ―

反应的基础上,

充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明矾KAl(SO 4)2·12H 2O

在水溶液中存在下面的电离方式:KAl(SO 4)2=K ++Al 3++2SO 42―

,加入Ba(OH)2后,Ba 2+要和SO 42―生成BaSO 4沉淀,Al 3+

要和OH ―

先生成沉淀Al(OH)3,随着Ba(OH)2的加入Al(OH)3又要和OH ―生成AlO 2―

溶解,所以要全面考虑本题中所给的各离子之间的关系,在开始加入Ba(OH)2时BaSO 4和Al(OH)3同时沉淀,

当Al 3+全部沉淀时,Ba 2+还没有完全沉淀,而当Ba 2+全部沉淀

时,Al 3+转变成了AlO 2―

答案: A 点表示生成的全部Al(OH)3和部分BaSO 4沉淀,B 点表示此时的沉淀全部为

BaSO 4。OA 段的离子方程式为:Al 3++3OH ―=Al(OH)3↓ Ba 2++SO 42―

=BaSO 4↓,AB 段的

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 ―=AlO 2―

二、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一、铁单质

1、铁原子的结构

2、铁的物理性质

铁的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26Fe

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

铁是一种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银白色金属,质软,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纯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n[Ba(OH)2]

4、铁三角关系

Fe Fe 3+

Fe 2+

化剂

S 、

I 2、H +、C u 2+、F e 3+强氧

剂:C l 2、B r 2、O 2、

浓H 2S O 4、H N

O 3

F e 2O 3:

C 、

C O 、H 2、A l F e 3+:A l 、Z n 等还原F e

O :C 、C O 、H 2、A l

F e 2+:A l 、Z n 等还原强氧化剂:Cl 2、Br 2、O 2、浓H 2SO 4HNO 3、酸性KMnO 4、Na 2O 2、H 2O 2等

Fe 、Cu 、I -、S 2-等

(1)与氧气反应(2)与硫反应

(3)与氯气反应2.铜的化学性质

2Cu + O 2== 2CuO 加热

2Cu + S == Cu 2S

加热

(黑色物质)

Cu + Cl 2==CuCl 2点燃棕黄色的烟

三、铜

纯铜呈紫红色;熔点1083.4℃,沸点2567℃;密度8.92g/cm 3;质软;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导电性。

1.铜的物理性质

3. 氢氧化铜

⑴和稀硫酸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加热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乙醛加热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u(OH)2+H 2SO 4=CuSO 4+2H 2O 2Cu(OH)2 + CH 3CHO →CH 3COOH + Cu 2O + 2H 2O Cu(OH)2== CuO+H 2O △

4. 硫酸铜

硫酸铜的用途及硫酸铜晶体中水的测定?

2. 铜的冶炼

Fe+Cu 2+=Fe 2++Cu

高温炼铜:

黄铜矿

湿法炼铜:(古代)

电解

精铜(含量99.95%-99.98%)

粗铜

铜的精炼:

粗铜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

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特点

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

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六、疑难解析

1.金属铁是怎样腐蚀的

钢铁电化学腐蚀的本质是形成原电池。原电池是一种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通过导体发生移动而产生电流的装置。导致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电极之间存在电位差,致使电子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所以构成原电池的关键是两个电极之间要存在电

位差。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中的两个电极反应的电极电位如下:

Fe-2e-=Fe2+,E(Fe2+/Fe)=-0.409V

在中性溶液中:2H2O+O2+4e-=4OH-,E(O2/H2O)=0.401V

在酸性溶液中:2H++2e-=H2↑,E(H+/H2)=0V

随着环境的pH上升,在被腐蚀的铁表面,就形成氢氧化亚铁[Fe(OH)2]沉淀。但是在溶液为近中性或弱碱性,且溶液中有氧存在时,二价的铁会进一步氧化为三价的氧化铁,也就是常见的红棕色铁锈。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Fe2++2OH-=Fe(OH)2(白色或绿色沉淀)

4Fe(OH)2+O2=2Fe2O3+4H2O

溶液中氧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对铁的腐蚀及形成什么腐蚀产物有重大影响。在铁的电化学腐蚀中,总的阳极反应的速率应和总的阴极反应的速率相等。阴极反应的速率与溶液中溶解氧的浓度有关,溶解氧浓度越大,阴极反应的速率就越大。假如没有充足的氧补充,例如空气中的氧不足,或金属处于深水中,则在腐蚀过程中,溶液中氧浓度会不断减小,阴极反应速率随之减小,直至溶液中的氧被耗尽,阴极反应停止。有时,氧的补充对于阴极反应是足够的,但在随后的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时,氧补充不足,就会形成四氧化三铁:

6Fe(OH)2+O2=2Fe3O4·H2O(绿色)+4H2O

Fe3O4·H2O=H2O+Fe3O4(黑色)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生成的铁锈是分层的。在最外层,由于有充足的氧,形成的是红棕色的三氧化二铁;里层由于缺氧而形成四氧化三铁;通常中间是含水的四氧化三铁,为绿色;内层是黑色的无水四氧化三铁。

2.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非金属保护层。将耐腐蚀的非金属物质,如油漆、喷漆、搪瓷、陶瓷、玻璃、沥青、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聚酯)等,涂在要保护的金属表面上,使金属与腐蚀介质隔离。

(2)金属保护层。用耐腐蚀性较强的金属或合金,覆盖被保护的金属表面,覆盖的方法有电镀、热喷镀、真空镀等。按防腐蚀的电化学性质来说,保护层可分为阳极保护层和阴极保护层。阳极保护层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比基体金属低,例如镀锌铁板,锌为阳极,铁为阴极。阴极保护层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比基体金属高,例如镀锡铁板,锡为阴极,铁为阳极。就保护层将金属和环境隔离的作用而言,两种保护层无本质区别。但当保护层受到损坏变得不完整时,情况就不同了。如前所述,阴极保护层将使基体金属成为阳极,造成孔蚀。阳极保护层,如镀锌铁板,此时锌为阳极,基体金属铁是阴极,受到腐蚀的是镀层锌,而非铁。直到镀层受到相当大的破坏,不能对基体金属起保护作用时,基体金属才开始腐蚀。

(3)化学保护。①牺牲阳极保护法。将标准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和需要保护的金属连接起来,构成原电池。这时,需要保护的金属因电极电位较高成为阴极,不受腐蚀,得到保护。另一个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是阳极,被腐蚀。例如,海上航行的船舶,在船底四周镶嵌锌块。这时,船体是阴极,受到保护,锌块是阳极,代替船体被腐蚀。这种保护法保护了阴极,牺牲了阳极,故称牺牲阳极保护法。②阴极保护法。这是利用外加电源来保护金属,把需要保护的金属接在负极上,成为阴极而避免腐蚀。另外取一些铁块接到正极上,使之成为阳极,让其腐蚀,实际上也是牺牲阳极。和上面的方法所不同的是,这里由外电源提供电流,而不是由电池本身提供电流。化工厂的一些酸性溶液贮槽或管道,以及地—厂水管、输袖管等,常用这种方法防腐。③阳极保护法。这也是利用外加直流电源来保护金属,把需要保护的金属接在正极上,成为阳极。理论上说,这应该加速金属腐蚀。但对——些能形成保护性氧化膜的金属,并非一定加速金属腐蚀。相反,在适当的电位范围内,由于阳极上氧化作用加剧,在金属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氧化膜层,使金属得到保护,腐蚀电流明显下降。这种

现象叫做金属的电化学钝化。阳极保护就是将能够钝化的金属,在外加阳极电流的作用下,使其钝化而得到保护。

(4)加缓蚀剂保护。缓蚀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将它少量地加到腐蚀介质中,就可显著地减小金属腐蚀的速率。由于缓蚀剂用量少,简便且经济,故是——种常用的防腐手段。

3.Fe2+与Fe3+的转化

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Fe3+在水溶液中显棕黄色。

Fe2+是铁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还原性为主,亚铁盐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被氧气氧化成Fe3+。常见反应有:

2Fe2++Cl2=2Fe3++2Cl-

4Fe2++O2+4H+=4Fe3++2H2O

2Fe2++H2O2+2H+=2Fe3++2H2O

5Fe2++MnO4-+8H+=Mn2++5Fe3++4H2O

Fe3+体现氧化性,遇到还原剂可以被还原成Fe2+或Fe。可以将它还原成Fe2+的主要反应有:

2Fe3++Fe=3Fe2+

2Fe3++Cu=2Fe2++Cu2+

2Fe3++2I-=2Fe2+2I2

2Fe3++H2S=2Fe2++S↓+2H+

Fe2+与Fe3+以及其他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顺序如下:

可以发现Fe2+与Fe3+的氧化性差异很大。

【例题解析】

例1.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

A.Cu2+

B.Fe3+

C.Fe2+

D.H+

解析:解此题要掌握单质铁有还原性能和Cu2+、H+、Fe3+反应。另外,铁能被磁铁吸引是铁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现在Fe单质有剩余则Cu2+、H+、Fe3+分别被还原为H2、Cu、Fe2+,故溶液中Fe2+最多,答案为C。

例2.将54.4 g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后收到4.48 L H2(标况),并测得溶液中既没有铁离子也没有固体残留。求原混合物中铁和氧化铁质量各为多少克?

解析:将Fe 、Fe2O3的混合物溶于H2SO4后,Fe 和Fe2O3分别生成FeSO4、H2和Fe2(SO4)3 ,这时Fe还可以和Fe3+反应,即铁和两种物质都发生了反应,而反应后无Fe3+和Fe,说明上述反应恰好将Fe3+和Fe完全转化为Fe2+。

答案:混合物中含铁22.4克,Fe2O3 32克,反应消耗H2SO4 0.8 mol。

例3.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共20 g,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共放出氢气1 g,则原混合物中的组成不可能的是()

A. Zn和Mg

B. Fe和Mg

C. Zn和Fe

D. Fe和Cu

解析:根据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式: Mg ~ H 2 Fe ~ H 2 Zn ~ H 2 Cu 不与盐酸反应, 24 2 56 2 65 2 由上可知,与盐酸反应生成1 g 氢气,Mg 需12 g ,Fe 需28 g ,Zn 需32.5 g 。若要使与盐酸反应生成1 g 氢气,而混合金属为20 g ,则要求混合金属中一种的质量应小于20 g (如Mg ),和另一个大于20 g (如Fe 、Zn )或不生成氢气的铜组合才行。

答案:CD 。

例4.铁氧体法是处理含铬有毒废水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FeSO 4把废水中Cr 2O 72-离子还原为Cr 3+离子,并通过调节PH 值,使生成物组成符合类似于Fe 3O 4(铁氧体)的复合氧化物Cr 3+x Fe 3+2-x Fe 2+O 4.

问:处理废水时,需加至少为废水中铬(用CrO 3表示)的质量多少倍的固体FeSO 4·7H 2O ?实际处理时可能怎样?

解析:本题是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类型的能力性测试题,要求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Cr 3+x Fe 3+2-x Fe 2+O 4就是R 3O 4,即M 2O 3·FeO ,其中M 3+有一部分是Fe 3+,另一部分是Cr 3+.

那么Cr 3+、Fe 3+从哪里来?有何比例呢? 由题意知发生的反应式为: Cr 2O 72-+6Fe 2++14H +2Cr 3++6Fe 3++7H 2O

从反应不难看出n(Cr 3+)∶n(Fe 3+)=1∶3.要符合M 2O 3·FeO 的组成,即n(M 3+)∶n(Fe 2+)=2∶1,当有4 mol M 3+(1 mol Cr 3+和3 mol Fe 3+)时,应还需2 mol Fe 2+,所以一共需要用5 mol FeSO 4·7H 2O.

故加入FeSO 4·7H 2O 的质量为CrO 3的倍数为:

)

()7(5324CrO M O H FeSO m ?=100278

5?=13.9 实际上用量可能要比理论值大,因为绿矾比较容易被氧化而变质.

三、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1.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SiO 2是酸性氧化物,是H 2SiO 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 2+CaO ====== CaSiO 3

SiO 2+2NaOH = Na 2SiO 3 + H 2O SiO 2 + 4HF === SiF 4 + 2H 2O

(2)弱氧化性 SiO 2+2C ====== Si + 2CO

2.二氧化硅的用途

(1)SiO 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2)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

(3)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 (4)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3.硅酸钠

Na 2SiO 3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发生反应方程式为:

Na 2SiO 3 + CO 2 + H 2O === H 2SiO 3↓ + Na 2CO 3

高温 高温

4.硅酸盐

硅酸及其缩水结合而成的各种酸所对应的盐统称硅酸盐。

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很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滑石Mg 3(Si 4O 10)(OH)2 可表示为3MgO ·4SiO 2·H 2O 5.硅酸盐工业简介

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称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在水泥回转窑里高温煅烧后,再加入石膏,磨细。 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普通玻璃的大致成分为Na 2O ·CaO ·6SiO 2。 6.硅的工业制法

SiO 2+2C ======Si +2CO ↑

Si + 2Cl 2 ====== SiCl 4

SiCl 4 + 2H 2 ====== Si + 4HCl 7.硅的主要物理性质

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它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熔沸点较高,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例题解析】: 例1.Al 2O 3·2SiO 2·2H 2O 是一种 ( ) A .混合物 B .硅酸盐 C .两种氧化物的水化物 D .铝酸盐

解析:硅酸盐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人们通常用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如Na 2SiO 3改写成Na 2O·SiO 2.解此类题时,先把题目所给氧化物反写过来则为Al 2(Si 2O 5)·(OH)4,为高岭石,即为硅酸盐,不是混合物,也不是两种氧化物的水化物,更不是铝酸盐.答案为B 。

例2.矿泉水一般是由岩石风化后被地下水溶解其中可溶部分生成的.此处所指的风化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和CO 2同时作用的过程.例如钾长石(KAlSi 3O 8)风化生成高岭土

〔Al 2Si 2O 5(OH)4〕,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KAlSi 3O 8+2H 2CO 3+9H 2O====2K +

+2HCO 3-+4H 4SiO 4+Al 2Si 2O 5(OH)4,这个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反应前后的酸的酸性强弱,正反映了由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这一普遍规律.亦即解释复杂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原因应用的是极其简单的化学原理.

答案:碳酸的酸性比原硅酸强,由较强的酸可制得较弱的酸. 例3.普通玻璃中Na 2SiO 3∶CaSiO 3∶SiO 2= 1∶1∶4 (物质的量之比),若以a Na 2O ·b CaO ·m SiO 2表示此玻璃的组成, 则a ∶b ∶m = 。

解析:由于硅酸盐的组成相当复杂,通常人们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盐与氧化物形式的改写。Na 2SiO 3可改写为Na 2O ·H 2O ,CaSiO 3可改写为CaO ·H 2O ,所以普通玻璃的组成可表示为Na 2O ·CaO ·6SiO 2。则a ∶b ∶m =1∶1∶6。 例4.17g 样品(含Al 2O 3、Fe 2O 3、SiO 2 ),放入盛100 mL NaOH 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 mol ·L -1稀H 2SO 4溶液,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H 2SO 4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试求:①加入NaOH 溶液的浓度;②b =5时。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

高温

高温

高温

解析:① 沉淀达最大量时,溶液中仅Na 2SO 4 ,沉淀是Al(OH)3、Fe 2O 3、H 2SiO 3

∴电荷守恒 n (Na +)=2n (SO 42-

) c (NaOH)×0.1L =2×10mol/L ×0.025L c (NaOH)=5 mol/L

② 由图可知溶解Al(OH)3消耗30mLH 2SO 4

n (Al 3+)=32

10030.0??L

mol mL =0.2 mol

n (Al 2O 3)=102g/mol ×0.1 mol =10.2g 总OH -=溶Al 2O 3耗+溶SiO 2 耗+余OH -

0.1L ×5 mol/L =0.1 mol ×2+n (SiO 2 )×2+b ×10mol/L ×2 已知b =5 ∴n (SiO 2 )=0.1 mol =60g/mol ×0.1 mol =6g 推知Fe 2O 3%

或解:达最大沉淀耗H +=余OH -耗+沉淀AlO 2-耗+沉淀SiO 32-

10mol/L ×0.025L ×2=b ×10mol/L ×2+0.2mol ×1+n (SiO 32-

)×2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美国“9.11”恐怖事件给纽约带来一场严重的环境灾难——石棉污染,易使吸入石棉纤维者患肺病。已知石棉是硅酸盐矿物,某种石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 2Mg x Si y O 22(OH)2,式中x 、y 的值分别为( )

A 、8,3

B 、5,8

C 、3,8

D 、8,5

2.等体积硫酸铝、硫酸锌、硫酸钠溶液分别与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若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比为1︰2︰3,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 A 1︰2︰3 B 1︰6︰9 C 1︰3︰3 D 1︰3︰6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N 2中的少量O 2: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收集气体

B 、除去CO 2中的少量HCl :通入Na 2CO 3溶液,收集气体

C 、除去FeCl 2溶液中的少量FeCl 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D 、除去KCl 溶液中的少量MgCl 2:加入适量NaOH 溶液,过滤

4.既可以在强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又能在强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 3+ Na + NO 3- Cl -

B 、K + Na + Cl - NO 3-

C 、K + Na + Cl - AlO 2-

D 、K + HCO 3- SO 42- NO 3-

5.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 、晶体硅与金刚石类似,故其熔、沸点高,硬度大

C 、硅酸盐均不溶于水

D 、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强碱溶液 6.高炉炼铁时加入石灰石的目的是( )

A 、生成的二氧化碳再转化为一氧化碳

B 、去硫、磷

C 、提高炉温

D 、除去脉石(SiO 2)

V (H 2SO 4)

7.将3.48Fe 3O 4完全溶解在100mL1mol/L 硫酸中,加入25mLK 2Cr 2O 7溶液,恰好使溶液中Fe

2+

全部转化为Fe 3+,Cr 2O 72-还原为Cr 3+

。则K 2Cr 2O 7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05mol/L B 、0.1mol/L C 、0.2mol/L D 、0.3mol/L

8.已知硅能与碱反应产生氢气,将镁、铝、硅的混和物分为等质量的两份,一份跟足量的NaOH 溶液反应,另一份跟足量的盐酸反应,最终产生的H 2一样多.则镁与硅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2∶1

B 、4∶1

C 、1∶1

D 、3∶1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9.关于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金属元素仅存在于矿物中。

B .金属元素存在于矿物和动物体內,但植物体內不含。

C .少数金属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D .金属元素不仅存在矿物中,动物和植物体內也存在少量金属元素。

10.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NaOH

B 、NH 3·H 2O

C 、AgNO 3

D 、BaCl 2

11.下列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是 ( )

A 、CuSO 4溶液 B.Na 2SiO 3溶液 C.FeSO 4溶液 D.NaCl 溶液 1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铁片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Fe + Fe 3+ == 2Fe 2+

B .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

-=++3

22322HCO O H CO CO C .硫酸铝溶液跟偏铝酸钠溶液反应

()↓=++-+3223OH 4Al

O 6H 3AlO Al D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O H ClO 3Cl 2OH 2Cl 22++=+-

-

-

13.某固体物质X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溶液Y ,Y 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白色沉淀Z ,经

过滤后,将沉淀物Z 加热灼烧又得到X 。则X 可能是 ( ) A 、Fe 2O 3 B 、Al 2O 3 C 、FeO D 、MgO

14.将1.12克铁粉加入2摩/升氯化铁溶液25毫升中,充分的反应后,其结果是( ) A. 铁有剩余 B. 往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 溶液,显红色

C. Fe 2+与Fe 3+

物质的量之比为6 :1 D.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5 15.为了除去FeSO 4溶液中的硫酸铁和硫酸铜杂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 ) A .氢氧化钠 B .氨水 C .铜粉 D .铁粉

16.铁、镁、铝3种金属,分别和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同温同压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参加反应的金属( )

A. 所失去的电子数目相等

B. 质量相等

C. 物质的量相等

D. 质量比是28 :12 :9

17.下列物质中,既能跟强酸溶液反应,又能跟强碱溶液反应,并且生成物只是盐和水的是( )

A . Al(OH)3

B . Al

C . NaHCO 3

D . Mg(OH)2

18.铁氧体(Fe 3O 4)法是处理含铬废水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FeSO 4把废水中Cr 2O 72-

子还原为Cr 3+

离子,井通过调节废水的pH ,使生成物组成符合类似于铁氧体(Fe 3O 4或

FeO·Fe 2O 3)的复合氧化物(33

23O Fe Cr +-+x x ·2

Fe +O )。处理含1 mol Cr 2O 72-

的废水至少需要加

入a mol FeSO 4·7H 2O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x =1,a =5

B .x =0.5 a =8

C .x =2,a =10

D .x =0.5,a =10

三.填空题

19.实验室有CuO 和Cu 粉的混合物。请你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设计两种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 克)中氧化铜质量分数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实验可能用到的主要仪器:①托盘天平 ②启普发生器 ③硬质玻璃管 ④泥三角

⑤烧杯

⑥坩埚 ⑦酒精灯 ⑧玻棒 ⑨漏斗 ⑩干燥管

实验可能用到的试剂:a .锌粒 b .稀硫酸 c .氯化钠溶液 d ,浓硫酸

20.聚合硫酸铁(PPS )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广泛用于水的处理。用铁的

氧化物为原料来制取聚合硫酸铁,为控制水解时Fe 3+

的浓度,防止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原

料中的Fe 3+必须先还原成Fe 2+

。实验步骤如下:

⑴ 用98%的硫酸配制28%的硫酸,所需的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__________。 (a )容量瓶 (b ) 烧杯 (c )烧瓶

⑵ 步骤II 取样分析溶液中的Fe 2+、Fe 3+

的含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 )控制溶液中Fe 2+与Fe 3+

含量比 (b )确定下一步还原所需铁的量

(c )确定氧化Fe 2+

所需NaClO 3的量 (d )确保铁的氧化物酸溶完全

⑶ 聚合硫酸铁溶液中SO 42—与Fe 3+

物质的量之比不是3:2。根据下列供选择的试剂和基本

操作,测定聚合硫酸铁产品溶液中SO 42—与Fe 3+

物质的量之比。测定时所需的试剂______________。

(a )NaOH (b )FeSO 4 (c )BaCl 2 (d )NaClO 3

⑷需要测定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质量(填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⑸选出测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操作_____________(按操作先后顺序列出)。 (a )萃取、分液 (b )过滤、洗涤 (c )蒸发、结晶 (d )冷却、称量 (e )烘干或灼烧

21.砖瓦是用含铁元素等杂质的粘土隔绝空气烧制而成的,当烧窑作业临近结束时,若用淋洒水的办法来降低温度,窑内处于还原性气氛,砖块中的铁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因而砖呈青色。若用捅开窑顶自然冷却的办法,砖就变成了红色。

(1)从化学角度看,砖瓦呈红色的原因是。

(2)现有一块红砖,实验台上有浓H2SO4、3mol·L-1的盐酸、0.1mol·L-1的KSCN溶液,0.1mol·L-1的FeCl3溶液、0.01mol·L-1的NaOH溶液、蒸馏水等试剂,请选用中学化学常用仪器,设计一个实验,用最简捷的方法验证红砖中含有三价铁.(简述实验步骤,所用仪器、产生现象、所得结论)

22.向10 mL 0.2 mol / L的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未知浓度的Ba(OH)2溶液,测得滴加15 mL与滴加45 mL所得沉淀同样多,则Ba(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

2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物质之间的变化

请填写以下空白:

(1)孔雀石的主要成份是CuCO3·Cu(OH)2(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上图中的F是

(2)写出明矾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图中所得G和D都为固体混合后在高温下可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4)每生成1mol D同时生成mol E。

四.计算题

24.硫酸亚铁(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实验室通过如下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7H2O晶体:

①将5% 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 ~ 3遍;

②向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在50 ~ 80℃之间至铁屑耗尽;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④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 ~ 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⑤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加热的作用是。

(2)实验步骤②明显不合理,理由是。

(3)实验步骤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

是;。

(4)经查阅资料后发现,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结晶可分别得到FeSO4·7H2O、FeSO4·4H2O 和FeSO4·H2O。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温度下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仅在56.7℃、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两种晶体)。

请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硫酸亚铁的溶解度曲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C 6.D 7.B 8.A 二.选择题9.CD 10.A 11.BC 12.AD 13.D 14.BC 15.D 16.AD 17.A 18.D

三.填空题19. Cu 2

2CuO

20.⑴ b ,⑵ b 、c ,⑶a 、c ,⑷ Fe 2O 3、BaSO 4,⑸ b 、e 、d

21.(1)捅开窑顶,空气进入窑内,铁元素被氧化生成Fe 2O 3而呈红色.

(2)砸碎红砖,取少量放入研钵内,研成粉末,取该粉末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3mol ·L

-1

的盐酸,振荡,静置,然后加入几滴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Fe 3+

存在。 22. 0.08 mol / L 23.(1)CO 2 (2)Al 4OH AlO 2H O 322+--+=+

(3)3CuO + 2Al

?

3Cu + Al 2O 3 (4)

3

4

mol 24.(1)除油污 升高温度,溶液碱性增强, 去油污能力增强

(2)应该铁屑过量(或反应后溶液中必须有铁剩余),

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 3+

存在 (3)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 4·7H 2O 的损耗 (4)如图 (5)56.7℃ < t < 64℃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八)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稀硫酸B.氢氧化钾 C.乙醇D.SO3 【解析】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电解质首先是化合物,其次导电离子是电解质本身电离的,稀硫酸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乙醇溶于水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C项错误;三氧化硫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电离出离子而导电,SO3是非电解质,H2SO4是电解质,D项错误;选B。 【答案】 B 2.(2015·揭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Cl-的是() A.KClO3固体B.Cl2 C.HCl气体D.KCl溶液 【解析】KClO3固体中含ClO-3,不含Cl-,故A错误;Cl2不含Cl-,故B错误;HCl 气体不含Cl-,故C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湖南省类底市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石墨B.固体KCl C.稀盐酸D.熔融NaOH 【解析】石墨固体时可以导电,稀盐酸、熔融NaOH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也能导电,而固体KCl不能导电,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4.(2015·大连市高一期末)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a(OH)2===Ca2++2(OH)- B.FeCl2===Fe2++3Cl- C.H2SO4===H+2+SO2-4 D.Al2(SO4)3===2Al3++3SO2-4 【解析】A中2OH-不应带小括号,B中Cl-系数应为2,否则电荷不守恒。C中H2SO4应电离出2H+,而不是H+2。 【答案】 D 5.(2015·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关于电解质说法正确的是() A.能导电的物质叫电解质 B.电解质在通电时发生电离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练习题

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B.可燃性气体的验纯 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D.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2.实验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操作中用玻璃棒,其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A.搅拌B.引流C.加速反应D.加快热量散失 3.标准状况下的1mol H e的体积为 A.11.2L B.22.4L C.33.6L D.44.8L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纯数,没有单位 B.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 5. 16g某元素含有6.02×1023个原子,则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 B. 12 C.16 D.23 6.关于2mol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积为44.8L B.质量为32g C.分子数为6.02×1023D.含有4mol原子 7.在1mol H2SO4中,正确的是 A.含有1mol H B.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 C.含有6.02×1023个分子D.含有3.01×1023个氧原子 8.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是 A.1L溶液中含有4g NaOH B.1L水中溶解4gNaOH C.0.5L溶液中含有0.2mol H2SO4D.9.8g H2SO4溶于1L水配成溶液 9.1mol/L H2SO4的含义是() A、1L水中含有1mol H2SO4 B、1L溶液中含有1mol H+ C、将98gH2SO4溶于1L水中配成的溶液 D、该溶液c(H+)=2mol/L 10. 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 3mol/LNaCl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 A.150mL 3mol/LKCl溶液B.150m L 1mol/LAlCl3溶液 C.50mL3mol/LMgCl2溶液D.75mL 1.5mol/LMgCl2溶液 11.下列溶液中,跟100mL0.5mol/L NaCl溶液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A.100mL0.5mol/L MgCl2溶液B.200mL0.25mol/L CaCl2溶液 C.50ml1mol/L NaCl溶液D.25ml0.5mol/L HCl溶液 1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精品课时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精品课时练习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的验纯 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D.胶头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解析:选B A、D项防止污染原试剂,B项防止可燃性气体不纯引起爆炸,C项防止漏气。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可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 C.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D.尝一下实验室里酒精的味道 解析:选A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在闻有毒气体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在实验室里,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3.下列仪器常用于进行物质分离的是( ) 解析:选B 应用烧杯、漏斗、玻璃棒等可进行过滤操作,可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4.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B.玻璃棒 C.蒸发皿D.酒精灯 解析:选B 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以免外洒;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液体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5.下列生产、生活、实验中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进入煤矿井下作业,戴上安全帽,用帽上的矿灯照明 B.节日期间,可以在热闹繁华的商场里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 C.点燃打火机,可以检验液化气钢瓶口是否漏气 D.实验室里,可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及时用玻璃棒搅拌,配制稀硫酸 解析:选A 煤矿中的瓦斯气体和液化气都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A正确,C不正确;燃放烟花爆竹应在人少的空旷处燃放,B不正确;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容易因放热过多而导致酸液沸腾溅出,D不正确。 6.下列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该先关掉电闸 B.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开窗通风 C.不慎将稀盐酸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D.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抹10%的NaOH溶液 解析:选D 关掉电闸以防二次伤害,A正确;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以防爆炸,B正确;酸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C正确;NaOH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D错误。 7.进行过滤操作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A.滤纸、烧杯、试管夹、漏斗、玻璃棒 B.烧杯、酒精灯、试管、漏斗 C.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D.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 解析:选D 由过滤装置可知使用的仪器是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注意滤纸是实验用品不属于实验仪器。 8.下列混合物适于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 A.KCl、NaNO3B.水、酒精 C.Na2CO3、CaCO3D.MgSO4、ZnSO4 解析:选C A、D两组中的固体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过滤法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水与酒精都是液体,互溶后仍都可以透过滤纸,因此也不能采用过滤法分离;C组中Na2CO3能溶于水,CaCO3不溶于水,可采用过滤法分离。 9.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过滤B.蒸发C.加热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种方法最合适(填字母)? (1)除去NaCl溶液中的AgCl悬浮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整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周期: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一周期除外) 族:每个纵行称为族;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意:一定要记住主族的表示方法。 (二)、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1、2、3个,容易失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是元素原子的得电子的能力(因为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容易得电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正极负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 == HCl+HClO 成分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ClO-、OH-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一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习题及答案 【篇一: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txt>命题人:程琳 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na:23s:32 cu:64n:14 cl:35.5 fe:56 137 第i卷(选择题,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3ii卷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1—15题,每题2分。16—21题,每题3分,共48分) 1() a、水c、沙子d、泡沫灭火剂 2 ) b、硅 c、镁 d、铝 () 2 的质量是14g b、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mol d、1mol hcl的质量是36.5 g /mol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co32-、h+、na+、no3- b.h+、ag+、cl-、so42- c. k+、na+、oh-、no3-d.ba2+、ca2+、so42-、oh-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与稀硫酸反应fe+2h+====fe3++h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h2o====2h++co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ba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oh—+cu2+====cu(oh)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 b 熔融状态的koh、熔融状态的c.稀h2so4、naoh溶液、纯hno3 d.液氨、石灰水、水银 7、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句容市高一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S:32 O:16 Cu:64 Mg:24 Al:27 Na:23 C:12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0分) 1.加强食品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举措。下列一般不属于 ...食品安全检测指标的是 A.氯气B.二氧化硫C.亚硝酸钠D.碘酸钾 2.食盐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直径在1nm~l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这样的分散系是 A.悬浊液B.溶液C.胶体D.乳浊液 3.从海水中提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在HCl气体氛围中干燥产物;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电解得到镁。下 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获取MgCl2 C.提取镁的过程涉及化合、分解、置换反应 D.第④步电解时,还会产生副产品氯气 4.下列除杂或鉴别的方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Cl B.利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MgCl2 C.利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D.利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丝绸和棉布 5.核内中子数为N的R2+,其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N-2 B.N+2 C.A-N-2 D.A-N+2 6.下列物质①NaHCO3②(NH4)2SO4③Al2O3④(NH4)2CO3⑤Mg(OH)2⑥Fe(NO3)3中,既可以和盐酸反应也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 7.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Na+、H+、Cl-、OH-B.Ba2+、Na+、NO3-、SO42- C. H+、K+、NO3-、HCO3-D.Fe2+、Na+、Cl-、SO42- 8.右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该硫酸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化学纯(CP) (500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高一化学必修一练习题(二十)

第四章第二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广东省揭阳市一中高二期末)可以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是() A.H2B.Cl2 C.HCl D.CO2 【解析】Cl2、HCl、CO2都能与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5·广东省揭阳市一中高二期末)下列氯化物,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FeCl2B.FeCl3 C.MgCl2D.CuCl2 【解析】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A错误;Fe与HCl反应生成FeCl2,B错误;Cu 与HCl不反应,D错误。 【答案】 C 3.(2015·江苏省射汨县盈湾中学高一期末)生产自来水时要用氯气消毒。市场上某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用下列某种试剂检验,该试剂是() A.酚酞B.硝酸银 C.氯化钠D.氢氧化钠 【解析】A选项中的酚酞是酸碱指示剂,遇酸无色遇碱变红;B选项中银离子遇到氯离子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现象明显,故可以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中就含有氯离子,故此选项正确。 【答案】 B 4.(2015·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如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时,C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则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 A.浓H2SO4 B.饱和Na2CO3溶液 C.浓NaOH溶液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A.浓硫酸为干燥剂,能够吸收水蒸气,当氯气通过盛有浓硫酸的D瓶时,出来的仍然是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A错误;B.D中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氯气通过D时与饱和碳酸钠反应,可吸收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B错误;C.D中装有氢氧化钠,氯气通过D时与氢氧化钠反应,被吸收,从D中出来的气体中不含氯气,不能是有色布条褪色,C错误;D.干燥的氯气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D装置,出来的气体中含有氯气和水蒸气,产生的次氯酸能够使有色布条褪色,D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5.(2015·杭州市西湖中学高一月考)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 B.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 C.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Cl-存在 D.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解析】A.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次氯酸,不是氯气,不选A;B.在溶液中只有氯气是黄绿色的,所以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有氯气存在,选B;C.加入盐酸,引入了氯离子,不能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不选C;D.加入氢氧化钠黄绿色消失,是因为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次氯酸分子存在,不选D。 【答案】 B 6.(2015·河南省郑州盛同学校高三月考)实验表明:将氯水滴加到一张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上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半径慢慢扩大的内外两个圆环,且两环颜色不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此实验表明氯水具有酸性、漂白性 B.内环呈白色外环呈红色或浅红色 C.内外环上颜色的差异表明此变化过程中,中和反应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D.氯水中形成次氯酸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是HClO 【解析】A.由题目可知,内外两环颜色不同,说明两种物质起作用,表现出酸性和漂白性,故A说法正确;B.内环HClO表现强氧化性漂白,外环H+表现酸性而呈红色或浅红色,故B说法正确;C.由现象可知外环是由于H+表现酸性的结果,说明中和反应快。内环是HClO的强氧化性的表现,氧化还原反应慢些,故C说法正确;D.HClO是Cl元素价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