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中国海海表层温度锋分布及变化规律

东中国海海表层温度锋分布及变化规律

东中国海海表层温度锋分布及变化规律
东中国海海表层温度锋分布及变化规律

东中国海海表层温度锋分布及变化规律

黄宗晓,诸裕良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南京(210098)

E-mail:huangzongxiao0204@https://www.doczj.com/doc/b211231509.html,

摘要:利用1998~2006年TM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客观地提取出了东中国海(24°N~40°N, 118°E~130°E)海表的温度锋,已识别出6个锋面,即为黑潮锋、苏北沿岸锋、山东半岛锋、东海陆架锋、朝鲜沿岸锋和济州岛西部锋。分析了各锋面空间分布、平均强度、平均最大强度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情况,同时统计了各锋面长度、宽度的季节变化,及平均强度和空间分布范围大小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各锋面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黑潮锋在冬春两季存在,东海陆架锋仅在冬季出现,济州岛西部锋和山东半岛锋几乎常年存在,而苏北沿岸锋和朝鲜沿岸锋在春夏两季较为明显。

关键词:海表温度锋,东中国海,TMI-SST

1. 引言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由北向南紧靠着

中国大陆,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形成宽广的陆缘浅海。

渤海平均水深仅为18m,黄海平均水深也只有44m。渤

海和黄海构成一个浅的向东海敞开的海湾,穿过该海湾

中部偏东有一个浅的海槽。它向南一直可以通至东海的

冲绳海槽北端。东海大部分是一个宽广陆架,陆架北邻

黄海,东北通过朝鲜海峡(或称对马海峡)和日本海相

接,南面通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相连。黄河从渤海的南部

流入渤海,长江则在上海附近进入东海[2]。东中国海常

年存在海洋锋,本文主要研究海表温度锋。

海洋锋一般是指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

间的狭窄过渡带[1]。海洋锋的研究是海洋学研究中的一

图1 研究海域

个重要领域,其所在的区域,动量、热量、水汽等的交

换异常活跃,而且锋区是浮游植物繁生,海洋生产力高的海域,常于重要的渔场分布一致[4],因此海洋锋是近年来物理海洋较为活跃的研究课题。在本研究之前已有不少关于该海域温度锋的研究,如Hickox[3]利用红外遥感数据,客观地提取了渤、黄、东海海区十个明显的温度锋,并绘出了每个锋面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范围,汤毓祥[4]_[6]对东海海洋锋做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东海海洋锋的分类问题,采用1934~1988年的东海水文现场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本文利用TMI微波遥感数据对东中国海海表温度锋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海表温度锋进行分析的学者越来越多,黄韦艮[7]等人使用1989-2001年的NOAA A VHRR图象,研究了我国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海面温度锋,王雷[8]等人利用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的月变化特征,罗琳[9]等人采用1991-1998的卫星遥感海水表层温度资料对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李力[10]等人通过近期水文观测,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Hickox[3]虽得到了东中国海的十个锋面,但并没有针对锋的强度进行分析,更没讨论其季节、月变化及年际变化情况。汤毓祥[4]_[6]虽对东海的温度锋做了全面的研究,但其采用的是现场观测资料,

没有遥感资料同步性好,准确度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TMI -SST 数据计算得到温度锋的出现概率,根据这概率判断海表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其中也包括锋面的长度和宽度,并分析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及月变化情况。再利用温度梯度求出各锋面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最大强度季节变化及月变化,并统计了各锋面空间分布和平均强度的年际变化情况。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微波遥感TMI -SST 数据,其不受云掩蔽作用的影响,分辨率为1/4°,TMI 数据从1997年12月份开始给出了40°S ~40°N 之间每天数据、每三天平均数据、周平均数据及月平均数据,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表风速、大汽水蒸汽等六项。本文选用1998~2006年东中国海(24°N ~40°N, 118°E ~130°E )海表温度数据值,研究此海域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情况。

x 纬度

根据各网格点上的TMI -SST 数据,分别计算每一天各点温度梯度矢量的径向和纬向分量,将两个分量合成得到每一天各点的温度梯度矢量(见图2)。如要求图2中E 点纬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利用A 、B 两点的温度值做中差求得,当碰到边界时,即A 点或B 点不存在温度值时,则相应地选择用前差或后差来求,这样便求得E 点温度梯度的纬向分量。同理求得E 点温度梯度的径向分量,再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将这两个分量合成得到E 点的温度梯度。用这种方法便得到每天各点的温度梯度了。

计算得到温度梯度后,再分别以0.005℃/km 、 0.01℃/km 、 0.02℃/km 、0.03℃/km 、0.04℃/km 及0.05℃/km 作为辨别温度锋的标准,将各不同标准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以0.03℃/km 作为标准最为合适,即若某天某点的温度梯度大于0.03℃/km ,便认为在这一天该点是温度锋出现的点,以此计算出各点温度锋出现的概率,则可得到:

参与计算的所有有效天该点出现温度锋的天数

某点温度锋出现的概率

根据概率大小判断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情况。从而各个网格点上都得到一个概率值,再以30%为标准,统计各锋面概率大于30%的点的个数,分析各锋面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范围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再以0.03/km ℃为标准,将大于0.03°C/km 的点上的温度梯度值求平均得到个锋面的平均强度,每天中最大的温度梯度求平均得平均最大强度,从而分析强度的季节及月变化。分析过季节及月变化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年际变化分析。

i+1

E

T(i,j)

D B

C

A

i-1

i

y 经度

X 纬度

010

20

304050

60

70

北纬西经

3. 温度锋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及月变化

3.1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通过对1998-2006年的TMI -SST 数据进行分析,用9年的数据计算各个网格点温度锋出现的概率,主要得到以下6个锋面(见图3),分别为:1.黑潮锋;2.苏北沿岸锋;3.山东半岛锋;4.朝鲜沿岸锋;5.济州岛西部锋;6.东海陆架锋。图中的颜色对应概率百分比大小,且将概率小于2%的地方添为白色,包括陆地。同时可以看出,其中东海陆架锋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其只在冬季出现,从季节变化图(图4)可以明显看到冬季东海陆架锋的存在。

将9年数据按季节处理,得到各锋面出现概率的季节变化见图4,黑潮锋由于高温高盐的黑潮入侵而形成,因而沿着黑潮入侵的方向分布,冬季从台湾北部海域向北进入东海,接着沿东海陆坡北上,直至31°N 与东海陆架锋相连,春季延伸方向大致与冬季相同,概率虽有所减小,但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范围却有增无减,可以明显看出平均宽度相比冬季变大了;苏北沿岸锋沿20m 等深线从31°N 一直延伸到35°N ,秋冬季几乎消失;东海陆架锋仅在冬季出现,从31°N 的位置沿东海陆架向西北方向延伸,直至黄海;济州岛西部锋一年四季在济州岛的西部长期存在,夏季范围较小,冬季发展的水平方向上的范围最广;朝鲜沿岸锋和山东半岛锋均沿50m 等深线延伸,朝鲜沿岸锋春季最为明显,山东半岛锋只有秋季分布范围较小。

3.2温度锋空间分布的月变化

在此基础上,以出现概率的30%为标准,计算各个锋面每个月概率不小于30%的点的个数,以此来分析各锋面分布的月变化情况(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黑潮锋在1月份初步形成,2、3月份开始发展,4月份最为强盛,从5月份开始衰退,秋冬季的月份都没有出现;苏北沿岸锋从4月到10月长期存在,5月概率较大的点数最多,即5月份其分布范围最广;东海陆架锋只在1、2、3三个月份出现;济州岛西部锋和山东半岛锋几乎常年存在,济州岛西部锋4月份最强,山东半岛锋2、3月份最强;朝鲜沿岸锋5、6月份发展充分,7、8月份开始消退。同时可以明显看出,黑潮锋出现的次数最多,说明相比其他各锋面,黑潮锋的空间分布范围最广。

图3 东中国海9年概率统计海表

温度锋空间分布图

图4 东中国海海表温度锋出现的概率季节变化图

120

125

130

120

125

130

120

125

130

120125130

图6 各温度锋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最大强度随月份的变化图

4. 温度锋的强度及水平分布范围变化分析

4.1温度锋强度的月变化

分别用平均强度和平均最大强度来衡量温度锋的强度变化,以得到的概率分布为前提,在温度锋出现的月份计算各个温度锋的强度,比如,东海陆架锋只在1、2、3三个月份出现,则只计算这三个月的强度大小。从而计算出6个锋面的月强度变化情况见图6。

分析图6得到,各个锋面的平均强度变化都不是很大,上下变化强度都不超过℃,统计了黑潮锋上半年6个月的强度变化情况,在4月份平均强度最大有0.01/km

℃;苏北沿岸锋1月至9月的平均强度均在℃,其平均最大强度为0.080/km

0.045/km

℃之间上下变动;只在冬季出现的东海陆架锋,大小为0.041/km

0.041/km

℃~0.047/km

左右;对于全年存在的济州岛西部锋和山东半岛锋,可以看到济州岛西部锋在4月强度最强

℃,而相比之下山东半岛锋的强度稍微弱了些,达到0.046/km

℃,8月最弱也达到了0.039/km

℃;朝鲜沿岸锋在7月有三个月平均强度低于0.040/km

℃,同样在4月最大达到0.044/km

℃的。从全年的角度℃,其他锋面的平均强度均没有超过0.050/km

平均强度达到0.051/km

来看,对于全年平均得到的平均强度黑潮锋最低为0.041/km

℃,朝鲜沿岸锋最高为℃,可见各个锋面的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明显。

0.0436/km

表1 各锋面长度、宽度及强度随季节变化情况

锋的长度 锋的宽度范围 锋的平均强度

锋的平均最大强度

km km /km ℃ /km ℃

冬季 440 106~325 0.0393 0.0585 黑潮锋

春季 505 97~206 0.0424 0.0675 冬季

300 17~55 0.0307 0.0580 春季 282 41~69 0.0453 0.0669 苏北沿岸锋 夏季 288 32~56 0.0441 0.0592 东海陆架锋 冬季 568 22~119 0.0404 0.0618 冬季 191 48~81 0.0434 0.0664 春季 156 63~85 0.0453 0.0694 夏季 88 24~60 0.0410 0.0517 济州岛西部

秋季 122 17~90 0.0421 0.0642 冬季

286 23~53 0.0429 0.0640 春季 223 17~61 0.0425 0.0665 夏季 181 18~60 0.0382 0.0640 山东半岛锋

秋季

81 10~57 0.0409 0.0524 春季 166 13~101 0.0463 0.0639 朝鲜沿岸锋 夏季

150

11~93

0.0492

0.0686

4.2 各温度锋平均强度及长、宽度的季节变化

统计了各温度锋在其出现的季节里平均强度和平均最大强度,同时从各温度锋出现的概率季节变化图中提取出了各锋面长度和宽度的大小见表1。从表1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朝鲜沿岸锋在夏季的强度最大,达到0.0492/km ℃,苏北沿岸锋在冬季时的强度最小,仅有0.0307/km ℃,更明显的是除了只有冬季才存在的东海陆架锋,黑潮锋、苏北沿岸锋和济州岛西部锋都是在春季其强度最强,山东半岛锋虽是在冬季最强,可春季的强度与冬季的也相差无几。同时,对于锋的长度和宽度,黑潮锋和朝鲜沿岸锋均是春季最大,苏北沿岸锋、济州岛西部锋及山东半岛锋则是冬季最大。在所有锋面中,黑潮锋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在水平方向上的范围分布最广。

5. 温度锋的年际变化

根据TMI -SST 数据,计算出各个温度锋的年际变化情况见图7。图7.1-图7.3描述了各锋面平均强度的年际变化,图7.4统计了各锋面每年十二个月中概率大于30%的点的个数,由于各个锋面的空间分布范围在不断变化,因此求出每个月各锋面概率大于30%的点数,再把这十二个月求和,得到图7.4。从图7.1-图7.3可以看出各个锋面变化各不相同,黑潮锋除了1998年强度偏低以外,其他年份变化不大,东海陆架锋则在2006年强度最大达到0.046/km ℃,在1999年最弱仅0.036/km ℃,苏北沿岸锋最强也是在2006年,有0.047/km ℃,济州岛西部锋则是在2000年,强度为0.046/km ℃,强度相比之下较强的朝鲜沿岸锋在1998年达到0.050/km ℃,山东半岛锋在2002年和2006年强度不相上下,在0.047/km ℃左右。东海陆架锋、苏北沿岸锋、济州岛西部锋和山东半岛锋在近些年强度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从图7.4中可以看出各锋面出现概率较大的点的个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各锋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范围随年份没太大变化。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各锋面空间分布范围的大小情况,

黑潮锋分布范围最广,向下依次是苏北沿岸锋、济州岛西部锋、东海陆架锋、山东半岛锋、朝鲜沿岸锋。

图7 各锋面的年际变化

6. 结语

本文采用微波遥感的TMI-SST数据分析出东中国海区域的6个主要温度锋,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锋的长度和宽度进行了统计,还有其随季节变化和月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个锋面的平均强度及平均最大强度的月变化,年际变化情况。各锋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不论是空间分布还是平均强度,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月份也有所变化,同时也存在年际变化,平均强度的年际变化较明显,空间分布范围几乎无年际变化。

黑潮锋在冬春季存在,且分布范围最广,在春季的4月份其平均强度和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均达到最大;东海陆架锋只在冬季出现;苏北沿岸锋秋季最弱,春夏季较强,5月份其水平方向分布范围最广,3月份平均强度最大;济州岛西部锋和山东半岛锋几乎常年存在,就其分布范围来说,济州岛西部锋4月份最大,山东半岛锋2月份最大,就其平均强度来说,济州岛西部锋4月份最强,山东半岛锋3月份最强;朝鲜沿岸锋在春季最明显,5月份分布范围最广,其平均强度是所有锋面中最强的,7月份最强。

本文采用的TMI-SST数据不受云的掩蔽作用,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其还是会受到地形的一些影响,同时由于分辨率很低,只有1/4°,这无疑会给计算结果带来一些偏差,但数据的连续性较好,得到的结果与Hickox[3]等人的研究成功相比,本文得到的锋面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有体现,说明结论还是很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冯士笮.海洋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77~479

[2]苏吉兰.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海洋学报,2001,23(4):1~16

[3]汤毓祥.关于黄、东海海洋锋的研究.海洋通报,1990,9(5):89~96

[4]Ryan Hickox, Igor Belkin, Peter Cornillon, Zhengqiang Shan.Climatology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Ocean Fronts in the East China, Yellow and Bohai Seas From Satellite SST Data. GEOPH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0,27(18):2945~2948

[5]汤毓祥.东海海洋锋分类的初步探讨.黄渤海海洋,1995,13(2):16~22

[6]汤毓祥.东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海洋与湖泊,1996,27(4):436~444

[7]黄韦艮,林传兰,楼俢林,肖清梅,史爱琴,金为民.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面温度锋的卫星遥感观测.海洋学报,2006,28(4):49~55

[8]王磊,王丽娅,魏皓.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3):351~357

[9]罗琳,王东晓,刘赟,李适宇.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热带海洋学报,2003,22(4):60~67

[10]李力,郭小刚,吴日升.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台湾海峡,2000,19(2):147~156

Distribution and Variability of Thermal Fronts in the

Surface of the East China Sea

Huang Zongxiao,Zhu Yuliang

Ocean colleg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

Abstract

The TMI-SST data, from 1998 to 2006, have been applied here to produce the seasonality of the oceanic thermal fro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24°N~40°N,118°E~130°E). Six fronts have been clearly distinguished, namely Kuroshio, Jiangsu, Shandong Peninsula, East Sea Shelf, Korean Coastal and Western Chejudo Front. The seasonal and month variability of the front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verage strength and average maximum strength have been analyzed, and also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climatology variabil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verage strength. Many conclusions can be discovered in this research: different fronts emerge in different seasons, Kuroshio Front in winter and spring, Western Chejudo and Shandong Peninsula Front almost in all year, while East Sea Shelf Front only in winter, Jiangsu and Korean Coastal Front in spring and summer.

Keywords:sea surface thermal front,East China Sea,TMI-SST

作者简介:

黄宗晓(198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生,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

诸裕良(1965-),男,江苏无锡人,博士,教授,从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

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3.4.1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是海洋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几乎与海洋中所有现象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密度场的基本特征是,在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量值的差异相对很小;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均匀。它们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相对水平方向上要大得多,因为大洋的水平尺度比其深度要大几百倍至几千倍。图3—10为大洋表面温、盐、密度平均值随纬度的变化。 一、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 当然,世界大洋中的水温,因时因地而异,比上述平均状况要复杂得多,且一般难以用解析表达式给出。因此,通常多借助于平面图、剖面图,用绘制等值线的方法,以及绘制铅直分布曲线,时间变化曲线等,将其三维时空结构分解成二维或者一维的结构,通过分析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整个温度场的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对盐度、密度场和其它现象的研究。

(一)海洋水温的平面(水平)分布 1.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 7.0℃;大西洋为16.9℃。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太平洋表层水温之所以高,主要因为它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当然,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和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相比,比较畅通,也是原因之一。 从表3—2可以看出,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南赤道流的一部分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另一方面是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而南半球则与南极海域直接联通。 表3-2三大洋每10°纬度带内表面水温的年平均值(℃)(据Defant,196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青岛六十五中学郭成强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 测工具一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 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法,然 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 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 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 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 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6.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1) 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2) 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曲线 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 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 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1)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2)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时? (3) 计算:最咼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1)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2) 分析总结读图方法 承转: 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只能反映某地随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 而我们往往需 要了解某个区域,甚至全球的气温变化规律,那又该如何表示一定区域内气温的水平分布 呢? 、气温的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温的分布和变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一、知识讲解 (一)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面右图表现的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1)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2)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3)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二、例题分析 1.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答案C 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2.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大气环流B.海陆分布、地形 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D.地形、洋流 答案B 三、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1月等温线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2题。 1.a、b、c、d四地中冬季降雪最多的可能是 A.d B.C C.b D.a 2.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可以判断 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B.东南部地势起伏大 C.山东半岛地势平坦D.西部地区大部分沟壑纵横 下图为南半球中纬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甲、乙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读下图,完成3—4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撰写:审核:授课日期:___ 月 ___日教学课时:第周第课时 教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 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 标 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 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 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 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中哪个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衣着变化?气温是反映一 个地方天气状况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气温与我们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气 温是如何测量的? 出示百叶箱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________米. 3.气温的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一天之中,通常观测________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时、____时、____时、____时.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结论: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结论: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二、气温的变化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A、B、C、D三地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海洋温度分布与化

海洋温度分布与化

————————————————————————————————作者:————————————————————————————————日期:

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 当然,世界大洋中的水温,因时因地而异,比上述平均状况要复杂得多,且一般难以用解析表达式给出。因此,通常多借助于平面图、剖面图,用绘制等值线的方法,以及绘制铅直分布曲线,时间变化曲线等,将其三维时空结构分解成二维或者一维的结构,通过分析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整个温度场的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对盐度、密度场和其它现象的研究。 【一】海洋水温的平面(水平)分布 1.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为16.9℃。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太平洋表层水温之所以高,主要因为它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当然,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和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相比,比较畅通,也是原因之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南赤道流的一部分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另一方面是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而南半球则与南极海域直接联通。 世界大洋2月和8月表层水温的分布,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⑴等温线的分布,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特别在南半球40°S以南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且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这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密切相关。 ⑵冬季和夏季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近赤道海域,可达28~29℃,只是在西太平洋28℃的包络面积夏季比冬季更大,且位置偏北一些。 ⑶由热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至0℃左右;在极地冰盖之下,温度接近于对应盐度下的冰点温度。例如南极冰架之下曾有-2.1℃的记录。 ⑷在两半球的副热带到温带海区,特别是北半球,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这种格局造成大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在亚北极海区,水温分布与上述特点恰恰相反,即大洋东部较大洋西部温暖。大洋两侧水温的这种差异在北大西洋尤为明显,东西两岸的水温差,夏季有6℃左右,冬季可达12℃之多。这种分布特点是由大洋环流造成的:在副热带海区,大洋西部是暖流区,东部为寒流区;在亚北极海区正好相反。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三大洋连成一片,有著名的南极绕极流环绕南极流动,所以东西两岸的温度差没有北半球明显。 ⑸在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特别密集,温度水平梯度特别大,如北大西洋的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之间和北太平洋的黑潮与亲潮之间都是如此。另外在大洋暖水区和冷水区,两种水团的交界处,水温水平梯度也特别大,形成所谓极锋(thepolarfront)。 ⑹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的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2.大洋表层以下水温的水平分布大洋表层以下,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迅速减弱,环流情况也与表层不同,所以水温的分布与表层差异甚大。水深500m水温的分布,显见水温的经线方向梯度明显减小,在大洋西边界流相应海域,出现明显的高温中心。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南部高温区高于10℃,太平洋北部高于13℃,北大西洋最高达17℃以上。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学习要点】 一、自主学习: 1、掌握气温分布图的阅读方法,能准确读出等温线的温度。 2、通过阅读冬夏气温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南北气温特征的差异。 二、重点探究: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三、生活应用: 了解气温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记住温度带的划分,了解各温 度带的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块一:观察发现】 活动一: 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找出-8℃、0℃、8℃等温线,并在 每根等温线的东端标注相应的温度 值。 2、用醒目的颜色画出0℃等温线,观 察它大致经过的山脉和河流。 3、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 区。算一算温差为多少? 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 ,北方 南南方 。 活动二: 读《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哪里, 为什么? 2、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 少摄氏度以上? 3、我国南北的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4、我国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 , 全国普遍 。 学以致用: 1、周末爸爸要去吉林出差,顺便还想去爬长白山。为轻装前进,他打算就穿一身运动装去。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他们更懂得穿衣打扮,因为我们衣橱里的衣服种类总是比他们多。他们想得对吗? 3、读下面A 、B 两城市各月气温曲线图: 1、算一算,一月、七月两地气温分别相差多少℃? 2、两地气温年较差各为多少? 答:A 为 ℃、B 为 ℃。 3、如果这两个城市分别为广州和哈尔滨,则 A 是 、B 是 。 气温(℃) A 气温(℃) B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1页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1.读图后回答: 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

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3.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时间、空间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一、 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 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 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 时? ) 计算: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习题(含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有关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7月气温分布 B.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1月气温分布 C.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分布 D.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气温分布 2.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 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 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3. 读图,完成4-5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M地为() A. 北半球夏季 B. 北半球冬季 C. 南半球夏季 D. 南半球冬季 4. 该气候一般分布在下列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A. B. C. D. 5. 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高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6.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 A. 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 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 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 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7. 如图,读“长江中下游局部区域图”及“武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20~21 题. 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特征的是() A. 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 糖料作物是甜菜 C.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D. 盛产温带水果 8.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洋流因素 D. 地形因素 9. 由南极洲乘船往北到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员对气温的感觉是() A. 越往北走越冷 B. 先是越来越冷后是越来越热 C. 越往北走越热 D. 先是越来越热后是越来越冷 10.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A. 8时 B. 14时 C. 20时 D. 日出前后 11. 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地形 C. 洋流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如图),回答24-25题 据图中等温线判断,此图是北半球()季气温分布示意图.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13. 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A. 5°C B. 10°C C. 20°C D. 30°C 1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午后2时左右 B. 午后1时左右 C. 中午12时左右 15. 我们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读等温线图,回答5~6题 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上 B.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 以上 C.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以 下 D.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下 16. 气候数据有多种呈现方式,读图(把代表月份的数字标注

高中地理“海水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海水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海水的温度是海水一个重要的物理变量,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等。 1.海水的热量平衡规律 海水的冷热程度称为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能量当中50%的热量被海水蒸发消耗掉,40%被反射到太空,5%被近海面大气吸收,只有5%的热量才增加海水表层的温度。支出的热量主要是海水的蒸发耗热。每年海洋获得的热量大致等于支出的热量。整个海洋的年平均水温几乎没有变化;但在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是不平衡的,因此海洋的水温分布与变化不同。 2.表层水温的地理分布规律 世界上大洋的平均温度为17.4℃,其中大西洋为16.9℃,太平洋为17℃,印度洋为19.1℃。 大洋表层温度分布有如下特点: (1)大洋表层温度从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水温从0℃增加到28℃左右,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由于受洋流及海底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多与纬线斜交,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等温线密集,东部比较稀疏。 (2)寒暖流交界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海水温度变化特别大。 (3)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不以赤道对称分布。北半球水温比南半球水温偏高,最高水温在10°N左右,与热赤道位置基本一致。由于三大大陆包围印度洋,并受暖流影响,因此印度洋为四大洋中水温最高的海域。 3.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水温不均匀递减,海水在600~1000米内变化显著,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没有变化。 4.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水温的日变化。影响水温的日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天气状况、潮汐和地理位置等。一天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14~16时。 (2)水温的年变化。影响水温年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海陆位置等。一年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8月份。 5.南半球海水温度有哪些变化规律?通过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与陆地温度的比较怎样判断季节?通过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如何判断洋流的性质?如下图海水表层气温升高发散思维图。

地理:温度带的划分

按照积温来(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划分温度带: 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温度带: 分为热带温带(南温带,北温带)寒带(北寒带,南寒带) xx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是xx 同样的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是xx xx圈至xx点是xx 年积温小于1600度: 寒温带 年积温大于1600度小于3400度: 中温带 年积温大于3400度小于4500度: 暖温带 年积温大于4500度小于8000度: 亚热带 年积温大于8000度: 热带

年积温小于2000度的xx: 高原气候区 1.冬季气温的分布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 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 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 ≥10℃积温 生长期(天)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UID1 帖子33677 精华39 积分37077 阅读权限255 性别女来自扬州在线时间183 小时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2010-1-30 查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 admin 开心豆豆 管理员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 (新版)新人教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 分析判读有关气候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3. 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1、数一数,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 2、计算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 3、学生计算海口和漠河的大约温差? (学生先个人思考、分析、计算,后小组交流探究。) 教师展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我国一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达5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等温线的含义,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温度,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2、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依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新课导入: 一、气温的变化 给学生欣赏几张同一季节不同地区不同景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引出气温降水这一课题。 (师:冬季,我国的黑龙江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而我国的海南岛却郁郁葱葱的椰风海韵?两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这主要是由气温的差异造成的。那么,气温是指什么呢?它的单位、和单位符号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填空) (老师给出几个温度值,学生读出来,并强调零下温度的读法。) (师: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天气预报播放的气温是指什么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下面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本53、54页,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回答) (师: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气温的测定通常利用气象园中的百叶箱来进行,气象台使用的温度就是在百叶箱里面温度计测出来的空气温度。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导学案(打印版)

气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学生交流天气情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 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6、读图 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 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三、课堂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 B .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陆地 D.南半球海洋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下表,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A、10℃ B、11℃ C、12℃ D、13℃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5、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 化,年较差(大或小)。 6、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值,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12.6 19.7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1、填充图册31页1、 2、3题。 *2、绩优学案42页-43页“达标检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 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 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11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 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3.12气温年变化 提问: (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 的差值)是多少? 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 时间/ 月 12 3 4 5 6 7 891011 12 气温/℃4.2 6.1 10. 9 15.1 18. 4 25.1 27.5 26. 3 2 3.4 1 7.2 9.9 4.8 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 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 间隔要适当。 ②对照相应月份和气温值,在坐 标线之间的对应处描点。 ③注意使用平滑的曲线,而不是 折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课件播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视频。 (教学意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师:同样是冬季,两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却相差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温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讲授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一)设问引出:在一天、一个月、一年中,国内与国外,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热带、温带、寒带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 (二)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值。 2.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值—日最低气温值。 3.再看图,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气温的年变化。

1.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北半球陆地在7月和1月,海洋在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2)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从气温日较差概念推导: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地理的能力。 2.完成活动1。 3.指导学生画气温曲线图。 (1)课件演示,(绘气温曲线图)讲解作图步骤。 (2)强调注意事项:把握图幅大小,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画曲线时要平滑。 (3)学生绘制该地的年气温变化图。 二、气温的分布。 (一)讲述:通过阅读气温变化图,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在分析和研究时,人们一般都是使用“等温线图”。 (二)课件演示:等温线及其定义。(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高线的概念,推导等温线概念,强调等温的前提要在同一时间内。) (三)学生活动: 1.读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小组合作,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规律。 2.班级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四)课件演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气温低,海拔低的气温高;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课件演示:导致气温差异的原因。 结合刚才总结出的气温分布规律,指出不同纬度地点的气温差异,同纬度但分处海陆地点的气温差异,同一地点但海拔不同的气温差异的比较、归纳得出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位置、海拔—地形。) (六)巩固练习。 1.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 2.赤道是全球最热的地方吗? 3.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

世界海洋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世界海洋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表层水温变化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最高,平均为 19.1℃。主要因为 太平洋的热带和 副热带的面积宽 广,其表层温度 高于25℃的面积 约占66%。 次之,为17.0℃为16.9℃,因为 大西洋的热带和 副热带的面积 小,表层水温高 于25℃的面积仅 占18%。 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的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垂直水温分布 水温大体上随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大洋主温跃层以下,水温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梯度很小。从大西洋准经线方向断面水温分布。可以看出,水温大体上随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低纬海域的暖水只限于薄薄的近表层之内,其下便是温度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此层称为大洋主温跃层,相对于大洋表层随季节生消的跃层而言,又称永久性跃层。大洋主温跃层以下,水温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梯度很小。以主温跃层为界,其上为水温较高的暖水区,其下是水温梯度很小的冷水区。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梯度很大,形成极锋。极锋向极一侧的冷水区一直扩展至海面,暖水区消失。大西洋水温分布的这些特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也都存在。 以主温跃层为界,其上为水温较高的暖水区,其下是水温梯度很小的冷水区 水平规律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南极逐渐降低。(另: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中高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1)等温线成条 带状(受太阳辐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沿纬向逐渐减小;2)东、西边 界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3)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4)经向温度梯 度冬季大于夏季。 深层:随深度增加南北温差的差异减小,至2000m以深,几乎均匀。 垂直规律总特征为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各纬度不同,但到一定深度后,水温随着深度的下降就不再有明显的变化了。 1)低纬度:均匀层(100~150m),主温跃层(200~300m),其下缓慢下 降(300-)。 2)中纬度:均匀混合层(100~200m),季节性温跃层,主温跃层 (600~1000m),其下缓慢下降(800~1000-)。 3)高纬度:冷中间水,暖中间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