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精)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精)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精)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精)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提案者:民盟周村区基层委员会

正文

旅游业作为新型服务业的主要内容,被誉为朝阳产业。它作为朝阳产业是当代经济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我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厚,如何整合人文、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快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周村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灵魂,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效益”,旅游业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并使这个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周村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文化资源丰富。一是人文资源优势独特。周村经历了许多明清商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遗存了丰富的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名人轶事,凝聚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周村是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民间艺术。三是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博大精深的齐文化、聊斋文化在周村源远流长。蒲松龄书馆是《聊斋志异》的诞生地,有着开发聊斋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石隐园修复开发,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周村商埠文化具有极大的潜力。

近年来,我区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以建设商埠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周村古商城开发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形象,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周村古商城今年“十一”黄金周前五天的统计,古商城景区每天接待游客在千人左右,五天的门票收入达2万元。这说明,周村已成功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从一个旅游输出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

二、存在问题

区委、区政府已将旅游业列入全区“十一五”规划,但如何具体落实,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做一些战略性的思考。目前的旅游业,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长远的总体规划。二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导游对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知之不多,讲解缺乏内涵,无法满足游客“求知”的深层次需求;旅游商品开发薄弱。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旅游管理不够协调完善。

三、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旅游规划的规范引导作用,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切实保障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应尽快组织制定《周村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抓旅游特色。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自然资源(萌山风景旅游开发区和马鞍山森林公园)

和文化资源,以周村古商城的开发为龙头,带动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旅游品牌;根

据游客的参与性心理需求,古商城可开辟“周村烧饼、王村初醋、王村黄酒、传统的丝绸纺

织、印染整理”等游客参与性项目;根据游客体验传统生活和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可开辟各

种周村的传统小吃和家庭式古朴的旅馆,二者可相互结合;让游客在参与传统工艺制作、生活

的同时,能够买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有些甚至是在游客自己参与的情况下得到的

商品。这样在充分挖掘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的前提下,使游客能留在周村住宿,真正体现出旅

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只要能把游客留住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大手笔,多元化的宣传促销

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旅游要打“联合牌、借船出海”的路子,全方位,多渠道的开展旅

游宣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市全省旅游区域合作,扩展旅游外延,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

游品牌。

(四)加大投入。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参与,必须积极

招商引资,充分调动社会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建议区政府从2005年开始,在财政预算中为旅游发展设立旅游发展专

项资金,用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宣传促销和对发展周村旅游有贡献得人员、单位的奖励。按照

“统一规划,多元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经

营。

(五)重视、加强周村商埠文化的研究。“没有文化研究就没有旅游开发,没有好的文化研究

就没有好的旅游开发”,周村的旅游业发展到今天,的确需要挖掘、研究其他的文化内涵,有

许多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定位,从而推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六)开发中应注意:1、保持古建筑群的原始风貌,不要给人以假的感觉。越是古朴的、传统

的才越是大众需要的。2、开发中注意古建筑的牢固性、安全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

有长远的设想。

(七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引发的工作不协调问题

联系电话:6195222

周政办复字[2005]58号

对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149号重点提案的答复

民盟周村区基层工作委员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好。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此提案。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采纳利用提案中的建议,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科学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截至目前,我区已与山东财政学院旅游管理系签订了制定《周村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协议书,5月底规划专家已来我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工作。

二、抓特色旅游。我区旅游发展的宗旨是: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周村古商城的开发为龙头,带动其它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旅游品牌。目前在周村古商城建有周村烧饼和王村醋制作作坊,在大染坊景点里建有传统的丝绸纺织、印染整理有关设备,可为游客提供直接动手参与项目。周村煮锅也可以成为地方名吃,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华泰烧饼有限公司被列为旅游购物商店,并被评为省级首批“六真店”。今后区里将在旅游商品方面加大开发力度。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第一届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对提高我区旅游的知名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年9月份我区将举办第二届旅游文化节。另外,我区将组织各旅游单位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推介会,并将召开我区的旅游推介会,邀请省内外各大旅游单位来我区考察,进一步加大推介力度。同时,我区还将设计一部分带有周村古商城标志的小纪念品,如钥匙扣、台历、书签等,在购票、举办活动或节假日时馈赠友人,以达到随时随地宣传我区的目的。

非常感谢你们的建议,恳请你们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并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

二OO五年七月八日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单元综合测试中图版

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表示我国在资源调配方面的 A.南水北调工程 B.北煤南运工程 C.西电东送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2. 为了节约用水,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开采地下水;④实行阶梯式水价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降水不断减少 B.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 C.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 D.全球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4.据报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江苏、山东段2013年6月份试供水,年内将实现全线供水。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路线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天然河道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5.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状况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春夏多,秋冬少 C.南多北少,东丰西缺 D.山地平原少,内陆沿海多 6. 下列地区与其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不正确的是() A.平原——耕地 B.高原——草地 C.山地——林地 D.城市——草地 7. 我国继中关村之后在上海建设多媒体谷,最主要的地区优势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知识密集,高技术人才集中 C.环境优美 D.交通发达便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8.图示为辽中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A.对 B.错

9.该地区依靠丰富的煤铁资源可发展钢铁工业() A.对 B.错 10.该地区有便利的交通,可作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A.对 B.错 将运输需求与其合理运输方式对应起来,完成下面小题 11.一万吨钢材从上海运往大连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2.四吨太白蔬菜运往西安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3.一批机械设备从宝鸡运往新疆和田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4.南海油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香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5.拉萨的王经理到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6. 从上海到兰州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南京、济南、郑州 B.徐州、郑州、西安 C.西安、南京、徐州 D.南京、武汉、洛阳 17. 人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下列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铁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北京运往广州,选择水路运输 C.上海一位志愿者捐献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送到新疆乌鲁木齐,选择航空运输 D.10万吨原油从中东运往广州,选择管道运输 18. 下列关于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公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选择水路运输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四个阶段、存在五大问题及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设想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四个阶段、存在五大问题及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设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这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产权主体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可给人类带来福利、以自然资源形式存在的稀缺性物质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所有权仍不到位、权益不落实等问题突出,亟待从理念认识、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监督问责、配套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积极稳步推进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缺失阶段。这一时期尚未出现资源资产管理理念,资源配置靠行政划拨,资源无偿使用。 第二阶段(1978-1990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研究阶段。属资产管理的萌芽期,尽管国家从制度上提出了所有权、使用权分离,提出了有偿使用制度,但在实际中并未真正实施。 第三阶段(1990-2010年),自然资源资产分散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目前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管理的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得以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由于不同资源资产化步伐不一,因此体制呈现分类分级、相对集中、混合管理态势,但并未设立专门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

第四阶段(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二、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政府市场关系未理顺。突出表现在:将资产管理(确保保值增值)与资源监管(规制市场失灵)混为一谈;有偿使用范围有待扩大,出让方式有待完善,市场化出让程度低(如海域使用权);资源市场化定价机制不健全,资产价值评估制度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资源交易体系和交易信息平台。 二是管理主体不到位,权益未落实。所有者权利谁来行使不清晰,如国有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行使,实际中由地方政府资源管理部门代为行使,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极易造成资产流失;再如部分重点国有林区名为国家所有,实践中却沦为地方和企业自管自用。 三是组织架构不合理、效率低下。机构分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综合协调效果不佳,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不畅、信息打架、互相扯皮等问题严重。 四是权力分配不合理,央地关系未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目标与绩效的差异性,导致委托代理机制失灵;央地财权事权不匹配,中央审批事项多,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常不到位;同时,资源收益分配在各级政府并不合理,资源所在地政府往往承担更多事权。 五是监督与问责机制不健全。重资产处置、收益管理,轻后期监督管理问题严重;内部监督为主的多元监督体系未建成;责任追究制缺位,处置不力、违法成本低。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中国自然资源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转机制,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 一、21世纪面临的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已不是危言耸听作用。(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着水利事业进入(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租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 1.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 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4.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 增长极限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是较早探讨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广泛关注。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W.Foreste)教授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在该书中他运用“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模型。他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从事对人类长远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问题的研究。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们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二、问答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专题1.10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中国的土地资源 1、6月25日是世界土地日。 2、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4、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例如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5、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横断山脉)。人工林、次生林主要分布在 东南(东南丘陵)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类型齐全 土地利用类型比重:草地最广,耕地林地比重偏小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区或 非季风区 干湿区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平原、盆地、丘陵林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山地、丘陵 草地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高原 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三)中国的水资源 1、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2、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多,土地资源少;北方地区,土地资源多,水资源少。水土搭配不协调。 3、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办法 特点解决办法 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兴建水库 3、我国北方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南方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4、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120位 6、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黄河流域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7、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全线可以自流。 ③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8、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9、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 1、概况 ⑴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⑵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最大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 管道运输 灵活性差 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2、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0291558.html, 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作者:赵立倩 来源:《商情》2015年第4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不仅会为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且也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从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资源的生态观资源综合管理机制 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虽然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综合管理的立法格局初步形成,但部分资源仍未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如水利部作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但其他职责范围内管理水资源的部门也存在很多,比如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在职能结构方面,不同资源管理机构之间职能重复或交叉,造成“九龙治水”的局面,矛盾重重。在运行机制方面,各级政府在资源管理上职权划分不清,导致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屡禁不止,地方管理不能体现中央集中管理的基本精神。 二、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综合,即以整体的自然资源为管理对象,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的共性为基础,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协调纽带,利用一种一体化的综合运行机制将不同门类的资源统一管理。它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机构合并,本质上是提高资源管理的制度与体制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三是资源管理与资源产业管理的理性结合。 回应国际自然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上应当做到观念上的创新,树立资源的生态观、系统观和层次观,探索新的资源管理观。 资源的生态观就是坚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预防、控制生态灾害以及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保障国家资源、生态安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资源的系统观是指各种资源都是资源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种资源系统之间彼此释放的功能要互相藕合,建立良性的互馈机制。这就要求在进行资源管理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41 沈玫吟 1 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共提取了影响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873%,满足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基本要求,因此,选出的三个的主成分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反映出来,避免了从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庞大的指标中选择的问题,把23项指标压缩为三个主成分,并尽可能的保留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好处。经过提取计算,进一步得到了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t1、t2 、t3、方差贡献率f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如表1-1 所示,3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附表1-2 所示。 表1-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得出的主成分载荷值能反映提取出的主成分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附表1-2可知,在第一主成分Y,中,出现载荷值比较高的是X10,X22,X3, X5,分别指的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能在经济、绿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在第二主成分YZ中出现了载荷值比较大的X12 ,X1, X14, X13。指标,分别指的是全市全年供电总量、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煤气家庭用量,能够反映人口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在第三主成分Y3中,X15代表全市的医生数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指标。 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 ZZi=111111111111111111111 ZZi表示东营市第i年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Zi表示主成分i的得分,fi表示主成分i的方差贡献率。 2 东营市自然资源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根据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因素描述,构建了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1。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据以500米作为一个栅格进行研究。综合国内外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考虑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实际,采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评价。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70702),是于2005年正式获批招生的,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四、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 毕业条件:该专业学生至少获得15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1学分,选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7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59学分,限选课18学分,任选课8学分。综合教育必修课4学分,限选课3学分,任选课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地理学、环境学。 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计算机制图 课程简介:计算机制图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主要制图软件的基本内容和制图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件上机完成制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AutoCAD的工作环境、二维图形绘制与修改、图案填充、绘图辅助工具、文字标注与修改、尺寸标注与修改、图块与属性、绘图环境设置、等轴测图形绘制、三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_理论评述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它们的自然生产潜力的不同,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们活动的复杂化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终将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终极目的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它过于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为何有的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国家发展较慢,这是困扰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从亚当?斯密到索洛,到诺斯、罗默,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 素”的论断,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 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 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提出财富不是 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 来的有用物品,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 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 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 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 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 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认为财富 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来实现,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 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19世纪30年 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或即将完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 为,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资本 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 资本决定论的道路,其典型的表达形式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 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 派,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 求工业文明时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 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 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 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 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 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以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 战。该模型表明,资本—产量比率或资 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 调节而改变的,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 稀缺时,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 济,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 认为: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 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 来看,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 入的资本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折旧额 也会增加,但比率递减,从长期看将趋于 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但长期内 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致使 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一国经 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 来,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 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 否定,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 而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 框架,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 素决定的,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文/马子红胡宏斌 2006?7经济论坛45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第三章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 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