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叶秋华)

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叶秋华)

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叶秋华)
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叶秋华)

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

——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

叶秋华

上传时间:2005-4-5

[摘要]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是伴随中世纪城市兴起,商业和海上发展而形成的三支特殊法律体系,体现了新的经济关系与阶级关系的要求,是近代资本主义民商法的重要渊源。城市法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特别法,以特许状、行会章程和城市权力机关立法为主要法源,15世纪后,随主权国家的逐渐形成失去独立的存在条件而融入其他法律之中。商法与海商法是具有国际法性质的法律,以商事习惯和判例为主要法源,经历了从共同商法到国家商法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城市法;特许状;行会章程

回顾西欧的中世纪,常令不少法律史学家为之忧伤扼腕,因为人类法制文明前进的步伐曾在这里戛然而止,原始落后的日耳曼习惯法伴随征服者的脚步是那样不可思议地取代了古代发达完善的罗马法。的确,西方法律文化的变迁曾在中世纪千年历史中有过迂回旋转,但经年累代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业已证明,西欧的中世纪仍是对人类法制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时代,也是极富创造力的时代。西欧人在经过漫长的间歇之后重又振奋,他们复兴和发展了罗马法,将原始落后的日耳曼法去粗取精加以改造,使两者分别构成近代两大法系的基础,尤其是他们创立的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历史作用不可估量。

一、中世纪城市法

考察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法,曾令我有过不少的困惑与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一在封建关系束缚之下成长起来的体现市民阶层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和意志、调整城市内部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的性质,感到难以把握。因为就法律内容而分析,城市法中的很多具体法规、条例和规则,明显地是与封建等级制的特权法相对立的。例如,它基本上废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取消了封建领主的特权,使土地可以自由地出租、买卖、交换、抵押和让与;废弃了那些复杂而又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诉讼程序;证人的证言取代了誓证和司法决斗;罚金取代了赎命金,等等。此外,城市法中有关财政、金融、商业等方面的法规也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性质。但是否由此可以断言,中世纪城市法应归于资本主义早期法律的范畴呢?全面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又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城市法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在中世纪时代完全冲破封建的藩篱,它还包含着不少封建性质的因素,也还调整着不少封建性质的法律关系。

(一)中世纪城市法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法(CityLaw)是指西欧中世纪伴随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适用于城市、自治城市、半自治城市和城市共和国。它既不是统一的国内法,也不是统一的国际法,而是由一些涉及城市组织结构和管理、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以及商业、手工业、征税等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法规组合而成。

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城市法应运而生的根本前提。引起城市法产生的

直接原因则主要是:其一,城市商业贸易中出现的争端需要相应的法规来调整,市民阶层与商人的利益需要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而领主法庭或教会法庭却没有相应的规范来解决这类问题;其二,城市的形成大都跨越一个或几个封建领地管辖范围,而各封建领地却各有自已的地方习惯法,这就使城市居民同时要受多个封建领地法律的约束,这种司法管辖权的极端混乱现象,束缚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其三,“司法程序中僵硬的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延误时日,裁判决斗以及免诉宣誓的流弊,全凭偶然性判决的神意裁判等等,对商人来说是无休止的折磨,他们需要一种比较简便、比较迅速和比较公平的法律”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迫切希望获得人身自由和城市的自治,拥有能保障自己生命财产和调整城市正常经营活动的法律,以摆脱封建教俗贵族的横征暴敛和领主司法审判权的束缚。至11世纪,西欧大多数城市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先后迫使各国国王和封建领主作了让步,使城市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主要有三种类型:(1)城市共和国,它拥有独立的军队和管辖领域,不仅在城区拥有自治权,而且控制城郊农业区域;(2)城市公社,只在拥有的城区中享有自治权;(3)享有不完全自治权的城市,由国王或所属区域的封建领主派人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由于城市自治地位的确立,城市立法、司法机构的形成,使城市法的制定和发展有了政治和组织的保证。

中世纪城市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正常的商业活动,不少城市中的商人曾自行组织法庭,审理、决断商业经营中出现的争端,他们适用的法律大多渊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海上惯例和商业规则。此后,一些城市又颁布了诸多调整商业、贸易等方面的法令和条例,并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汇编了各种海上贸易的规则和商业交易的习惯。意大利是中世纪城市法最早的发源地,公元9世纪伦巴城市已有伦巴法汇编,公元9~10世纪阿玛斐城编成了海商法,公元10世纪还出现了基罗亚城市法等。不过,早期的城市法主要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借鉴和对各城市习惯法的汇编,其中管理工商贸易的行会章程和城市特许状占有重要地位。

11世纪末,城市法开始进入法典化时期。为适应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调整和规范日益复杂的城市社会关系,西欧各城市国家先后进行了法典编纂。如意大利的《毕士托瓦城市法典》(11世纪)、《比萨城市法典》(13世纪)、《米兰城市法典》(13世纪)、《罗马城市法典》(15世纪)等。法国制定的《巴黎城市法典》在众多城市法中影响较大,特别是13世纪以后,随着法国王权的增强,巴黎议会成为最高法院———巴列门法院,所有法国北部各省案件均可上诉于此,这也使《巴黎城市法典》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明显得到加强。此外,西班牙于1279年制定的《多托沙城市法典》,德国于13世纪末制定的《萨克森城市管辖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权威。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法又进入同盟化时期,涌现出不少城市同盟法。城市同盟法主要是欧洲各商业城市为保证共同的贸易权益,协调和规范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法律措施,这些法律措施构成城市同盟法,对参加同盟的城市均有约束力。最著名的城市同盟为13世纪至15世纪在德意志北部形成的“汉萨同盟”,也被称为“商人公会”,该同盟曾对北欧商业与军事方面有过重要影响,14世纪时有160多个城市加入,制定过《汉萨海上规则》。此外,还有“莱茵城市同盟”、“士瓦本城市同盟”等。

(二)城市法的主要渊源

1 特许状。特许状是国王和城市所属辖区的封建主承认自己领地内城市的自治地位并授

予其相应权利的法律文书。主要内容包括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经商特权,明确市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例如,在确定领主征税权和市民应缴纳税款的前提下,承认城市自治权,允许城市有权制定法律和建立行政管理机关与司法机关,确认市民人身自由,并赋予市民享有经商、组织商会行会、使用城市土地等权利。特许状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国王与领主对城市的权力,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某些经济政治要求,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权利的转让证书。特许状是城市法的主要渊源,提出了城市法的主要原则和制度,在城市法中居于根本法的地位,类似近代宪法,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全面反映和规定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

2 城市立法。指自治城市的权力机关———城市议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颁布的法令、条例等。内容广泛,涉及城市的建设、财政、商业、手工业、粮食供应、学校教育、社会救济、治安维护和军队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立法不断增多,成为城市法的重要渊源。

3 城市习惯和判例。指西欧各城市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商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习惯及城市法院的判例,是城市法的重要渊源之一。西欧许多城市法汇编实际上是习惯法和判例的记载。这些汇编在调整城市商事活动、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罗马法及地中海商法等的影响十分明显。

4 行会章程。指西欧各城市中同一行业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建立的行会所制定和通过的规范。行会是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而组成的社团。各行会均有由会员大会制定和通过的章程。行会章程对本行会的组织、活动规则以及行会会员的权利义务等做出详细规定,不仅对行会人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由于在西欧各城市中,行会是一种普遍存在且不依附于任何权力的自治团体,它虽不是官方正式的管理机构,却承担着管理和支配城市基本群众生活,组织领导各项事务的具体任务。因此,凡是属于城市议会和城市法院权限之外的各种政治与经济活动,均受行会章程的制约。行会章程实际上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城市法的渊源之一。

5 城市同盟法令。中世纪后期,各城市同盟,如《汉萨同盟》、《莱茵同盟》等制定的城市间的协议和公约,以及其他要求参加同盟的各城市共同遵守的法令,具有各城市共同法的性质。

(三)城市法的基本制度

西欧中世纪是多种法律并存适用的时代,城市法只是其中相对独立的一种,且受封建关系的制约,未能调整城市社会关系的全部。在城市内,有关婚姻家庭与继承方面的法律关系由教会法调整,关于叛国、谋反等重大犯罪则由领主法庭或王室法院审理。然而,城市法却几乎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此外,各地城市法虽存在某些差异,但在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方面大体一致。

1 市民的权利与义务

市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般通过特许加以明确规定。各个城市法,普遍肯定人身自由权是市民享有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这是中世纪城市法有别于封建等级特权法的显著标志之一。城市法将历来只属于教俗贵族的身份自由权赋予了城市市民,事实上也就是从法律的角度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在城市中的存在,承认了市民是另一个享有身份自由的独立的阶级。这不仅是人类法制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进步,也是中世纪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必然要求,不难理解,市民阶层如无身份的自由,商业就无法进行。一般说来,绝大多数城市

法均规定,无论何种身份的人,只要在城市中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即可获得市民人身自由权,受城市法的保护。即使原来的农奴,领主也不能再对其行使权力。此外,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城市法肯定了市民民事权利主体资格,市民享有在民事、诉讼方面的平等权利,享有经营商业、手工业等自由。

城市法对市民应履行的义务,一般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要求市民如期照章纳税,“服从本城习惯与法律”,维护城市治安及整修防御设施和服兵役等。

2 城市机关

中世纪西欧各城市因获得自治程度的不同,在城市机关的设置上存在某些差异,但一般而言,城市议会和城市法院是各城市普遍设立的机关。有些城市还设有市民大会,但市民大会往往只是为通过城市法令而召开,不掌握实权。

获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和自治城市,市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经选举产生。由市议会选举产生行政长官,一般包括市长、监督官和征税官等,任期一年。城市法院的法官由市议会任命或推荐。初期,法院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城市习惯法,后来,城市制定法才逐渐成为城市法院断案的根据。

在没有获得完全自治权的半自治城市里,城市事务一般由国王或所属区域的封建领主委派代理人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某些自治权力极少的城市,还无权单独建立自主性质的城市机关,往往由代理人行使管理城市事务的重要职能,如司法审判、征收赋税等。

3 行会制度

城市有各种工商业行会组织,这些行会组织实质上已成为城市中工商业的管理机构,它们所制定和颁行的行会章程具有法律效力,在城市经济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行会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团体,只有加入行会才有权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入会有资格限制,如手工业行会,必须是正式工匠才能入会,而取得工匠资格则要经过很长的学徒期限,巴黎羊毛织工为4年,伦敦马刺业为7年,学成后还要为师傅做几年帮工,才可升为工匠,独立经营作坊。同一行会的会员一般居住在同一街区。行会实行互助,会员须缴纳入会费和定期会费,在会员患病、死亡时,其家属将得到救济。会长由本行会会员选举产生,行会内设有监察员,负责监督会员遵守本行会章程,对违反章程者进行制裁。初期,行会内部较为民主,但后来城市贵族把持了行会领导权,行会内部形成新的等级制,会员资格也成为其把持的一种特权,行会中的不平等与矛盾斗争日益严重。

行会一般均规定有本行会活动的具体规则。手工业行会章程一般对开设手工业作坊的条件、规模、地点、工作时间、产品规格及质量、销售价格、帮工工资等均有明确规定,以防止同行业工匠之间的竞争。如许多手工业行会章程规定,无城市或王国政府发给的执照,不得开设作坊;不具备经营某一手工业的专门技术,或无祖宗家传的手工业技术,不得开设作坊。因当时手工业作坊一般为家庭式经营,因此行会章程大都规定作坊地点设置在家内,不得在其他地方另设,除作坊主本人外,人员可有兄弟等亲属1至2人,并可允许招收有限学徒或帮工。此外,为使工匠服从公众监督,以保证产品质量,不少章程还规定,其工作地点须在窗前,产品须铸有生产者姓名的缩写,如发现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不仅要报废,还要处以高额罚款,工匠也可能因此丧失从业的权利。商业行会规范一般对商事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商会对城市商业的专营权与专断权、统一度量衡制度、商会在调解商务纠纷中的权限等做了规定,要求商会会员

讲究商业道德,严禁欺诈行为。

4 城市民事、刑事与诉讼制度

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城市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肯定了土地转让自由和市民对土地事实上的私有权,这与城市之外严禁土地自由让与和买卖,奉行“没有无领主的土地”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作为商业区,市民从事工商业,必须兴建厂房和店铺,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很自然地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也因成为房屋建筑用地而增高,并逐渐摆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工商业主逐渐获得了对建房所占土地的所有权或占有权,并有权对所占土地及其土地上的建筑自主遗赠、让与、买卖、出租和抵押。这样,封建国家严禁土地参与流通的法律,在城市中实际上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法对市民自由购买城市土地权利的认可。

此外,城市中的各种契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承认缔约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是契约生效的主要条件。

在刑事法律关系方面,除叛国、谋反等重大犯罪外,其他犯罪一般适用城市刑法。城市刑法的主要特点,一是废除了封建等级特权,犯同一种罪者处同一种刑罚;二是刑罚严厉残酷,广泛适用死刑和肉刑,绞刑、斩首、肢解及宫刑等是惯用的刑种,且刑罚中还保留有同态复仇的习俗,以威吓和报复为原则,这与城市居民构成复杂,维护社会治安难度较大有关;三是以罚金取代了把犯罪视为侵权行为的赎罪金制度。

在诉讼制度方面,废除了长期以来一直广泛采用的神明裁判、司法决斗、宣誓、保证人等证据形式,代之以证人的证言,并抛弃了那些复杂而又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诉讼程序。陈腐繁琐的封建诉讼法在城市里受到较大的改造与更新。

二、中世纪商法与海商法

(一)商法与海商法的形成及发展

探寻中世纪商法与海商法的历史发展,有两个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第一,其虽属私法范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私法。这主要是因为在17世纪以前,欧洲的商事活动常常超越国家的界限,活跃于国与国之间,从而使商法与海商法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国际法性质,而难以认定其为国内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西欧各国努力构建的也是一种在各国普遍通行适用的商事法律体系。17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政体专制化,王权至高无上,国王通过各种措施全面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至此商事法律才转型为国内法,但基本原则大多依然被保留,加之许多主权国家又常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牵制各国商法,由各条约国共同遵守,所以商法原有的特性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第二,商法的形成与发展虽与城市法紧密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属城市法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城市法,主要表现为它比一般城市法形成的早,存在的时间长。在城市还处于各国国王和大领主统治之下,城市与商业尚在恢复之时就已有了商法。公元15世纪以后,当西欧各国政体逐渐趋向专制化,城市的自治权逐渐被取消,城市法的存在与发展相继中断时,商法却仍继续存在与发展,并获得各国政府的承认,以国内法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1 商法的形成与发展

商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中已有关于买卖、交换、运送等商业契约的规定。此外,古希腊商业贸易发达,许多城邦都颁布过不少商业方面的法规,而古罗马是奴隶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共和国后期兴起

的万民法中有很多便是地中海沿岸各地区公认的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虽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已完全商法化,它的契约法已相当完善,各种契约诸如买卖、借贷、租赁、雇佣、承揽、合伙、委托代理、运输、海损等,无一不与商业密切相关,不啻为古代地中海区域商法的集大成者。

中世纪商法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商法国际化时期(10~16世纪)和商法国家化时期(17~18世纪)。在前一个时期,伴随西欧诸国自治城市的兴起与商业的发展,在内陆城市中出现众多的定期集市,这些定期集市,独立于封闭的领主庄园之外,逐渐发展为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国际性市场,并形成和发展起一系列有关集市贸易的商事惯例和商事规则,涉及集市贸易的交易日期、交易程序、集市管理组织与章程、关税征纳、货币流通制度、度量衡标准、集市法院审判权限、集市中的银行法规、商人组织、契约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这一时期的商法大都以罗马法为基础,但因各地区情况不一,也存在若干差别,通常由商事法院或通过城市之间订立条约加以协调,并由此形成各城市、各地区普遍承认和适用的国际化商法。在后一个时期,随着君主专制政体在西欧各国的相继建立,国家主权观念随之兴起,过去由国王、封建领主、自治城市和行会分别行使的立法与司法权逐渐统一到国王政府手中,于是,商法的属性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国际化商法转变为国家化商法,并且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存在与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立法活动十分活跃,制定和颁布了大量商事法律和法令,一些国家还编纂了商法典。然而,尽管如此,商法的基本原则和特性并没有改变。

2 海商法的形成与发展

海商法的历史渊源,也可追溯到古代时期。一般认为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是海商法的发祥地。此后,古希腊的雅典和罗得岛成为地中海海上贸易的中心。罗得岛一向有“海的主人”之称,早在公元前2~3世纪,就产生了一部海商法,即《罗得海法》,其中一部分内容被罗马法所吸收,汇集在优士丁尼《学说汇纂》之中,称作《罗得弃货损失分担规则》。公元8世纪,罗得岛又编纂了一部《罗得海法》,《罗得弃货法》是该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海商法典曾在地中海区域相当流行,成为这一地区共同适用的海商法。

中世纪海商法的发展与内陆商法几乎同步而行。在内陆城市商业贸易发展的同时,以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为主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意大利被认为是中世纪海商法最早的发源地,它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海上贸易都发展得较早,海商法也随之在这些城市和港口产生。到12世纪,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贸易扩展到法兰西和西班牙海岸。马赛、巴塞罗那、维罗那等城市成为享有盛誉的商城。此外,波罗的海的一些新兴城市,与北海诸港联合,结成著名的“汉萨同盟”,不仅促进了内陆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使海上贸易迅速振兴。至13世纪,欧洲已形成四通八达的海上商贸通道,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与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海上货物运输已十分便利。随着海上商业活动的开展,海上贸易关系也逐渐复杂化,商船主之间、城市港口之间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为保障彼此的权益,协调各方关系,共同认定和遵守已形成的海上传统习惯和规则,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海事传统习惯和规则为基础的海商法得以逐渐成熟和完善。

中世纪海商法继承借鉴了不少欧洲古代通行的海事规则和习惯,其中盛行于地中海区域的罗得岛的海法对其影响最大。我们已经看到,古代地中海的海事规则和习惯首先被意大利各城市法院继承借鉴并加以适用,成为审理有关海上运输和海上贸易纠纷的依据,尔后又被法

兰西、西班牙、荷兰、德意志、英吉利以及其他国家所认可,成为欧洲各国普遍适用的共同海法。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中世纪海商法不仅有着继承发展古代海事法律文化成果的传统,而且具有国际性法律规范的性质。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适用于全欧洲海商贸易的法规,最初以判例形式为主,继而发展为成文化的海商法。中世纪末期,随着西欧各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海商法也同内陆商法一样从国际化法律转而成为国内化法律,处于主权国家的管辖之下。1681年法国颁行的《海商法典》,被认为是商法和海商法国内化的先导。

(二)商法与海商法的主要渊源

1 商事与海事习惯

商法和海商法在法律渊源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主要不是由国家机关制定,而是由长期在商业与海上贸易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构成。商事与海事习惯是中世纪商法与海商法的主要渊源之一,并且两者往往相辅相成,互相吸收成为一些共同的准则。由于商事与海事习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就使它们具有很强的历史连续性。它们的发展往往独立于国家和民族存在与发展之外,国家的盛衰,朝代的更迭,不过是为其发展提供有利或不利的客观环境罢了,因此,商法与海商法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故中世纪的许多商事与海事习惯均是对古代腓尼基和罗得岛时期习惯的继承和发展。

2 判例与判例汇编

中世纪城市法院在审理商事与海事案件中通过适用商事和海事习惯形成的判决,成为以后同类案件适用的依据,久而久之形成为判例。此后,适应需要出现了许多判例汇编,也被称作法典。这些在习惯法基础上形成的判例与判例汇编是中世纪商法和海商法的重要渊源,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阿玛斐法典》、《康梭拉多海商法典》、《奥内隆海商法》等。

3 其他渊源

中世纪欧洲城市商业行会章程、城市之间订立的解决商业纠纷的条约以及城市同盟颁布的条例等,也是商法和海商法渊源。这些立法的内容基本上仍是以传统的商事和海事习惯为基础,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也对传统习惯做了不少修订和补充,这也是使商法和海商法得以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

此外,罗马法中有关商事、海事的原则与制度,也被中世纪一些地区的法院视为法律渊源。而中世纪教会法中的恪守协议与公平交易等原则,日耳曼法中保护财产的善意买受人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世纪商法与海商法产生了影响。

(三)商法与海商法的基本制度

1 商法的基本制度

(1)商人

商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业活动获取利润的人,主要来源于摆脱了人身依附地位且已失去土地或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农村的农民,是城市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财产的分化,商人之间原有的平等观念被打破,出现了享有特权的大商人阶层,他们不仅在行会中掌握重要权力,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中也有重要影响。商人一般均有自己的行会组织,受本行会章程的约束,并享有经商权、商号权、起诉权等,同时也承担制作和保存商业账簿、公平交易、不得欺诈等责任。此外,各地区商法一般都确认外国商人与本土商人平等的法律地位,保护行旅商人的财产与人身安全,如不断完善商道,修治法律,严惩劫匪,统一通行税等。

(2)集市管理规范

集市是中世纪西欧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各地区商法对本地集市交易活动均制定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如集市开市罢市时间、度量衡换算办法、货币兑换制度、集市税制、治安管理、集市管理费的征收、交易契约签订程式等。法国著名的香槟集市规定,开市前8天为集市准备期,各国各地商人可前来租定摊位,陈列商品;正式集市开始后,10天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交易物有固定的规定,如第一阶段为布匹,第二阶段为皮革,第三阶段为杂货等,集市结束后5天内允许商人清理货物、结清账目和有关契约手续。

(3)票据制度

票据是以支付一定金额为内容的有价证券。它的出现适应了大规模商业发展带来的清点及远距离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和风险的需求。12世纪后,票据制度在西欧商业活动中逐渐开始采用。按其作用分为三种:汇票、本票和支票。汇票是指发票人委托付款人在指定的日期向受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起汇兑作用,受款人可以是第三人,也可以是发票人本人;本票是指发票人自己付款的票据,多由银钱业者签发,代替现金流通;支票是指存款人签发的、委托银钱业者见票即付的票据,由银钱业者按票面载明的金额从发票人账户内支付给持票人。中世纪票据制度有一段发展过程。1673年法国商法典对汇票与本票制度做了明确规定,而支票则是伴随银钱业的兴起出现的。16世纪产生了票据的背书制度,17世纪又发展为多次背书转让。票据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种类不断增多,但最基本的仍是汇票、本票与支票三种。中世纪票据制度对后世影响明显,很多沿用至今。

(4)审判制度

中世纪西欧各自治城市,行政与司法职能尚未明确区分,一般法院往往由市行政长官(市议会主席或市长)充任法院院长,他们有时也受理商事案件。不过,根据商业习惯,有关商事纠纷的审理主要由商业行会法院承担,这类法院由商人中推选出的熟悉商业习惯,能主持公道,有一定威信的人组成,院长往往由行会会长担任。行会法院一般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庭方式审理案件,诉讼程序简易,起诉与答辩不要求特别形式,以书面证据为主,不允许上诉。英国的行会法院曾被形象地喻为“泥足法院”,因为到法院进行诉讼的商人来去奔波,脚上布满泥土与灰尘。涉及外国商人的案件管辖,一般采取如下做法:由本地商业行会法院管辖;设立混合法庭,由外国商人与本国商人代表一起参与案件审理;在商人集中侨居的外国城市设立领事,解决本国商人之间的争端。

2 海商法的基本制度

(1)船舶制度

中世纪各地区海商法对海上航运船只的大小、装载货位和乘客数量均有明确规定。如威尼斯船只平均载运500吨,运输船载运800~1000人。公元13至14世纪,英国船只平均载重量为200吨,每载重百吨可载运65人。13世纪,已开始建造两层甲板船,甲板设有铺位,甲板之下是货舱。

(2)船上管理制度

中世纪欧洲船上管理制度因每只船均有自己特殊的习惯与规则,但一般对船内生活与交易等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船上所订契约不能适用于陆上。船上乘客与水手之间发生的纷争,也只能由船上法庭审理。中世纪欧洲船上管理制度遵循的习惯和适用的处罚方法大多源于罗

得海法。

(3)港口章程

中世纪西欧海商法对港口使用与管理等有明确规定。如《奥内隆海商法典》对船只的停泊、浮标的使用、领港员与船主责任等均有严格规定。任何因领港员缺乏经验或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领港员须以自己的贸易加以赔偿或以生命抵偿。在启航前,船主须向船员就风向气候征询意见,如未征询而因风暴发生损害,船主负赔偿责任;商人或商人团体对租赁的船只享有权利,航行中船主如改变航线或停泊地点,必须事前征得船上多数商人的同意,否则造成损失时船主应负赔偿责任。

(4)船货装载制度

中世纪西欧海商法对船货装载有较多的规定,其中《奥内隆海商法典》具有代表性,法典规定,船货须由装载工装载和摆放,商人支付工钱,他人不得干扰。船只下水时,由稽查员测定载重量,为防船只载货过重,以油漆划线为标志。

(5)共同海损制度

这是海商法中最具特色的制度。在船只航行中,如发生风暴等紧急情况,为挽救船只和所运货物,船长在与随船货主协商后,不问其是否同意,有权决定将部分货物抛至海中以减轻船只载重。事后,保住财产的货主,必须按比例偿付受损货主的损失。这种弃货制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罗得海法中已有记载,中世纪海商法普遍加以采用。

(6)船难保护制度

依据中世纪海上惯例,所有从遇难船上漂流来的货物或已搁浅船只上的货物,全部或部分地归海岸所有人所有。这种制度被称为“船难法”。在实践中,这项惯例的存在,往往导致因人为破坏而造成的船难事故,故12世纪时,各国颁布法律、法令对其加以限制。1170年,拜占庭帝国制定《船难保护法》,规定,任何借执行“船难法”危害热那亚商人者,依法严惩并强制归还所劫财产。英国法律也规定,如果领港员与领主勾结导致船难者,领港员就地绞死,领主以盗匪罪论处。1275年《英国船难保护法》还规定,如果遇难船只尚有1人生还,该船即不得被视为难船。汉萨同盟在1287年也作出过决议,规定难船财产应归还原主,同盟的会员城市若违反规定,受逐出商业同盟的处罚。

①[比利时]享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9~80

第八章 中世纪的城市法

第八章中世纪的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教学目的: 了解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城市法的概念、商法的影响 2课时 回顾西欧的中世纪,常令不少法律史学家为之忧伤扼腕,因为人类法制文明前进的步伐曾在这里戛然而止,原始落后的日耳曼习惯法伴随征服者的脚步是那样不可思议地取代了古代发达完善的罗马法。西方法律文化的变迁曾在中世纪千年历史中有过迂回旋转,但经年累代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业已证明,西欧的中世纪仍是对人类法制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时代,也是极富创造力的时代。西欧人在经过漫长的间歇之后重又振奋,他们复兴和发展了罗马法,将原始落后的日耳曼法去粗取精加以改造,使两者分别构成近代两大法系的基础,尤其是他

们创立的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历史作用不可估量。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城市法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法的概念 城市法(City Law)是指西欧中世纪伴随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适用于城市、自治城市、半自治城市和城市共和国。它既不是统一的国内法,也不是统一的国际法,而是由一些涉及城市组织机构和管理、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以及商业、手工业、征税等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法规组合而成。 从法律形式看,城市法表现为特许状、条例、习惯法和法院判例等;从内容上看,城市法包括市民身份、城市机关的组织与职权、行会组织、所有权、债权、刑法和诉讼制度等。 二、中世纪城市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城市法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城市法应运而生的根本前提。引起城市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则主要是: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时间、方式和意义

考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表现和意义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了。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表现: 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城市。 3.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方式: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如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典型的例子。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西欧重新兴起的城市比同时期中国城市先进性的表现:(拓展点) 中国尽管经济发达,但只是原地踏步走,在已经腐朽的封建关系中循环往复。而西欧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居民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易错微析 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易错。 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例题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C 解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C项。 例题2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铁质农具的使用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这些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城市的兴起和当时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出现,故选A。 1.法国有一个城市叫做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实() A.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B.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2.10世纪初,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个阶级()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市民阶级 D.资产阶级 3.恩格斯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评价是“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城市的商品经济对西欧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B.在政治上,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 C.城市中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D.城市中种植着鲜艳的花朵 4.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论中世纪的商人及商法

论中世纪的商人及商法 ;摘要:主要探讨了欧洲中世纪社会商人、商人法产生发展的经济、宗教、政治、文化整体状况,以及商人法得以发展完善的条件和取得的成就。; 关于商法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欧洲中世纪的商人法是近现代商法的渊源。欧洲中世纪时期,商人法与封建王室法、教会法、采邑法以及作为习惯法残存的古罗马法等共同构成中世纪欧洲一个特定区域的实在法体系。形式意义上商法产生并独立存在,这种现象在中世纪以前的古代法中是没有的,而中世纪后的欧洲各国近代商事法或商法典是对中世纪商人法的继受或沿用。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如下方面:1.商人何以从最卑微的阶层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最终夺取各国权力;2.商人法以罗马法为根基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其所取得的成就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莫大贡献。 ; 一、中世纪初期社会整体状况及商人地位 ; 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已变成了一个空壳,它昔日一度强大的中央集权已烟消云散。导致罗马帝国崩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罗马帝国后期,大地主垄断土地的弊病已遍及整个帝国,有势力的地主贵族阶级已经占有几乎全部帝国的土地,自由农民和自由手艺人差不多已经绝迹,他们已沦为世袭大领主的农奴。大领地的领主拥有不断增加着的财富,也就表现出日益脱离政府的独立性,久而久之,领主的势力滋长到足以对抗政府或控制政府,中央政权的日益衰败,已不得不把许多公共行政管理权委托给大领主,如按狄奥多西法典规定法官不得进入私人土地上开庭审判,如果有犯人应受逮捕,执行逮捕者,不是

国家官吏而是领主的管家。这样乡村和城市的下层阶级,为了避免盗劫,蛮族掠夺,为了逃避苛捐杂税的勒索,越来越多的向大领主那里集中以求庇护,庇护形成了封建依附关系,依附关系的成立一般要举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仪式,这类仪式按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描述为依附者要:“双手并掌,合而置于另一个人两手之间———这是归顺臣服的一种简明表示,其意义有时还需用一种下跪的姿势来加以更进一步的强调。与此同时,奉献出双手的人喃喃而语———即一种非常简短的宣告———承认自己是对面那个人的仆人。于是,主仆二人彼此以唇相接亲吻。以示和睦和友好”。[1]这种封建依附关系开始时仅限于附庸者本人一生,后来遍及于附庸者的男性后嗣。这种大小领主以其附庸者所形成的金字塔似的阶层关系,构筑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利的制度。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些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空洞的宗主地位,这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利,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个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2]几乎没有人生活在封建制度之外,不臣服效忠于某一封建领主的人极少,只有朝圣者、游僧、行贩以及其他被社会遗弃的人。 ; 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对于整个社会产生莫大影响,帝国后期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在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悲观,基督教是古

2019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检测试卷语文

《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检测试卷 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话。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时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一些 B.城市属于国家,由国王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C.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受领主的剥削 D.城市居民通过斗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2.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里的居民不包括() A.领主 B.农民 C.农奴 D.商人 3.下列关于中古世纪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②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奴隶③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 ④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右面是西欧中古时期庄园示意图,庄园里有农田、 牧场、森林和水源,还有教堂、磨坊及法庭等。其中 庄园的土地分为( ) ①直领地②农奴责任田③份地④国王的土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取得自治的过程中,被市民视为自由“保护神”的是() A.“特许状” B.城市立法 C.市议会法令 D.罗马法 6.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7.某同学对欧洲大学的起源非常感兴趣,他整理了如下资料卡片: 资料反映了() 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8.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大学兴起无关的是()A.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 B.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人西欧。 C.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D.欧洲封建庄园广泛出现 9.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这里”是() A.古希腊雅典城邦 B.中世纪欧洲庄园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小初高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世纪的西欧和拜占庭 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培优练习 川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培优练习 1.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引发城市大规模起义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2.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教会法豁免权3.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形成了地主阶级③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④形成了市民阶级⑤加强了教会和封建主统治的力量⑥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⑦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⑥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直领地和佃户份地两部分。领主直领地由依附于庄园的佃户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小块份地则由佃户用自己的农具耕作,其收获用以维持佃户一家的生活。 材料二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最大的集市要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1)根据材料一写出庄园里的劳动者。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和城市复兴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首先提出来的。它一般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 成为欧洲中世纪经济基础的是封建庄园。而庄园是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的一种,所以确切地说中世纪欧洲经济体系属于庄园经济。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其实源自罗马帝国。我们知道4-8世纪之后,东边过来的蛮族军事集团完全取代罗马帝国旧部,成为整个西部欧洲的统治阶层.他们起先属于游牧部落,在攻击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适合于新的领土,而新的领土上,原先已经存在的罗马帝国奴隶制庄园和农业生产供应下的奴隶制城堡、城镇,其生产能力之高、生活条件之舒适,完全符合这些军事领袖从物质和人员上补给军队、生活享乐等方面的需要,庄园和城堡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使他们意识到这两者是战斗中的重要军事建筑,同时也是统治被征服地区的良好工具___统治者可以住在防卫森严城堡里,被征服地区的人则多被赶到附近的庄园里做工,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农业生产者,战争时期则被抽出来武装成士兵派往战场. 因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得以大部分保留,高层军事领袖分封手下的人成为某地区的管理者,这个人也就同时成为这里的庄园主和城堡主,他在城堡处理军事和行政事务,在庄园组织农业生产活动。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庄园,就庄园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领主的私有地。 第二,农民的份地。 第三,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提供庄园木材的林地。 就庄园的建筑而言,则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是位于高处,豪华的庄园主住所,但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城堡。 第二,简陋的农民茅舍。 第三,公共设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园主所有)和手工业者的库房。 庄园内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设施,从根本上而言,庄园作为集体耕作,无人可以单独拥有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动物和工具。 庄园内的公共设施很多,包括庄园主的私地在内,作为隶农的劳役,且具有优先权。 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就是: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无人身自由,终身及自己的后代都属于封建主,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4-8世纪蛮族入侵时期战俘后代为主要来源)、雇佣自由农民(由破产的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和破产市民等组成,庄园主雇佣其进行耕作,或者直接把农业用地分割出一部分来租给他们经营农业)进行农业劳动。生产上自给自足,由于中世纪欧洲战乱频繁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在生产技术改造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阿拉伯等地区,生产力也就显得低下。 同时庄园收成分配上,农奴劳动部分完全上缴给主人,主人仅提供给农奴维持生存的必须物品和粮食;雇佣农民的收成则至少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成要交给封建主,一般长期采用上缴农产品的实物地租;在15世纪前后因对金银的需求量加大,慢慢向货币地租转变。封建主获得地租后,用实物形式向上一级封建主(比如骑士向封自己为骑士的男爵或伯爵,有时甚至是国王本人)交纳一部分收成,作为对上级的回报。该收成比例并不统一确定,上一级封建主自己规定,一般是一成到三成。同时封建主也要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按《圣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提高练习 中华书局版

《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A. 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 B. 封建主加强了对市民的剥削 C.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 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2.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是() A.8世纪B.9世纪 C.10世纪D.11世纪 3.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 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4. 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 A.资产阶级 B.市民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 6. 十一二世纪,在西欧一些城市出现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B.封建主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市民阶级的形成 7. 西欧的封建城市和中国的封建城市相比,它具有的哪一独特性为其后来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资产阶级奠定了基础( ) A.城市规模大B.商业繁荣

C.拥有自治权D.人口众多 8. 10世纪时,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等开始成为西欧著名的城市。这些城市重新兴起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封建主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市民阶级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 9. 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铁制农具的使用 C.封建城堡的修建D.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这里的道路铺设很差,稍有点水就变得湿乎乎的,由于用大量的牲口车运水以及岛内多雨,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是形成大量恶臭的污泥……他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积极从事商业贸易。通过海洋和泰晤士河,各种货物可以运入伦敦,又可以从这里运到其它目的地。” ——意大利商人伦敦旅行见闻录(1497年) 材料二“在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的城市如雨后春笋,增加很快……当时大多数城市的人口也很少,一个典型的城市,居民通常不过五千到一万……城区面积不大,房屋拥挤,街道狭窄……” ——杭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三“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世纪西欧各国城市如雨后春笋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4分) (不得照抄原文,可摘抄关键词,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3)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西欧的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2分)。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为文艺复兴的出

2019北师大版(新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教案语文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课程标准】 1.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2.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3.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米兰,古罗马时期被称为米迪欧兰尼恩,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歌剧、足球、旅游等闻名于世。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会区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

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世界艺术之都。提到米兰,也会想到欧洲著名足球队AC米兰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 在中世纪时,米兰的名字被写为Mailand,它是中世纪城市的代表。你还知道中世纪有哪些城市吗?它们是怎样兴起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答案。 【新课探究】 一、领主与庄园 西欧庄园: (1)含义。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是封建领主将其作为对农奴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生产单位。基本特征是大土地所有制与小生产相结合。 (2)典型分布。 典型的庄园主要分布在卢瓦尔河以北的法国和英格兰,法国南部、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情况则不同,有的领主自营地主要由奴隶耕作没有农民的份地;有的是由远离庄园中心的依附农民耕种小块土地,向领主缴纳实物租;也有的是自由身份的农民佃种封建主的土地,缴纳实物或货币租。 (3)图片材料。 (4)具体解读。 庄园经济包括原属于本村的草地、牧场、池塘、森林等公共土地上的收入,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一个大封建主往往拥有若干个庄园,庄园设总管、管家等,监督依附农民和奴仆的劳役,负责庄园的收支、劳力支配、物资保管等。各庄园统由总管负责,各管家须定期向总管报告经营情况。庄园中的劳动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李玲 单位名称 贵阳市白云区南湖 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7.24 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垦荒朝流,耕地面积突然增加,一些新兴 的城市建立起来,这些城市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开垦者而赋予他们不同于普通奴隶或自由农的权力,这 些优厚的条件促使他们逐渐在这些新兴城市定居,成了后来出现的市民阶级的雏形。城市兴起最早的 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这些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 上,因而受到领主权的盘剥。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货币和各种苛捐杂税,服劳役或军役。因此它 们在兴起以后采取各种形式、各种手段与领主进行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其结果有的城市取得某种 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 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职得,一般都以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权证书作保 证。这种证书--般赋予城市以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这样。西欧中世纪城市形成了一种习惯:农

奴逃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的领主不能迫使他回到农奴的地位。大规 模失去土地的移民,逃脱原本庄园主的控制而来到这些“新城”定居下来,充当工匠、雇工。这样的 发展为以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在中世纪的西欧和古代的中国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生 产组织形式——庄园(或田庄),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这种庄园经济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以拥有大量的地产为前提条件;同时还有许多依附于庄园的劳动力;田庄的劳动者受到庄园主的超经济剥削,定期向庄园主缴纳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并承担各种义务;庄园内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整个庄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给自足性。但由于受地域及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西欧和中国的庄园经济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地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后半期的日尔曼民族的大迁徙,800年左右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此后庄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直到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革,西欧的庄园也就逐步开始解体。而古代中国的庄园与战国初期(约公元前5世纪)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关,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到东汉(1—3世纪)时,在全国形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庄园,在唐朝(7—10世纪)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世纪)。其次,从

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庄园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主要是伴随着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而不断建立起来的。715年,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即没收一部分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给那些前线战斗的将领和官员,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不得世袭。采邑分封使依附于采邑上的广大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这一切为欧洲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查理又将征服战争中争夺的大部分土地以采邑形式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和亲兵,使采邑分封遍及全国。于是欧洲的庄园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不断成长起来。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庄园则是由于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纷纷向封建个体农民伸出了攫取之手,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他们的土地,从而为其大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庄园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由于西欧的庄园地产主要来源于国王的分封,而西欧封土的占有是有条件和期限的,条件一般是为封君尽服兵役的义务;占有期限一般为终身;当封臣不尽义务时,封君可以随时收回封地。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封土才变成世袭占有。所以,封土对于封臣乃至封君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教案 北师大版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及庄园经济中农奴的地位,理解庄园经济的性质;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知道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及代表性的大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学习知识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图片,感受西欧中世纪大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西欧从庄园经济到城市自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繁荣,也促进了大学的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经济。 【教学难点】 中古的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出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恩格斯说过:“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些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出现又有何种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二、新课讲授 (一)领主与庄园 1.教师讲解: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阅读教材第28页,找出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以及庄园土地的分类。 学生回答:兴盛时期:9—13世纪。分类: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此外还有公共使用的草地、森林、牧场和池塘等。 2.教师提问:庄园中的劳动者是谁?他们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劳动者:农奴。地位: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属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同时要向领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等各种苛捐杂税。 3.教师讲解: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的赋税及劳役负担极重,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剥削性。提出问题:庄园经济是怎样的经济体? 学生回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4.教师讲解:庄园里的领主拥有哪些权力?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生回答: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他们设置庄园法庭,每年召开数次,由领主或其代理人主持,主要审理农奴和领主之间的纠纷,以保护后者的利益。另外,法庭的判决多处以罚金,是领主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中古的西欧城市 1.教师讲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古代的城市变为废墟。10世纪前后,一批新兴的城市在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那么,中古西欧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新兴城市?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坎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10世纪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伦巴底城市,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优课教案_8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争取自由自治的过程和影响,知道城市的功能、城市居民的身份及其生活概括,大体了解城市中行会的产生及作用。 2. 了解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程、特点和课程设置,认识和分析大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图片和材料和乔治的故事,了解欧洲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与兴旺,分析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原因,认识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理解古代中外城市的不同,从而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2.通过解读博洛尼亚大学的相关文字材料,了解欧洲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认识欧洲大学自主管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对近代产生的重要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挖掘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因素,理解西方走向自由、民主的历程,培养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优良品质。 2.通过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包容理解、尊重的心态。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及其特点城市居民的身份中世纪大学的建立课程设置等内容。本课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乃至西方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开启了近代欧洲乃至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对于认识中古欧洲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独立性增强,从学习态度来看,他们对世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问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信息,探究问题,理解历史知识,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兴起 难点:中世纪城市、大学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新闻联播的片头引出一段视频,用视频切入主题: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为什么中世纪城市会重新兴起?生活在城市里的又是那些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讲授新课 情景模拟:教师展示一位生活在中世纪时期的农奴乔治的故事。 我叫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法兰西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我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大部分时间我都得跟着父亲去给庄园主做苦力,有时候还要忍受侮辱谩骂,即使辛苦劳作,我们生活仍旧十分贫困,今年我20岁了,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我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悲惨生活,我想逃离庄园,我想改变。 教师提问:同学们给乔治出出主意,他怎样才可以改变现状? 学生回答:逃往城市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师讲解: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长达400年的时间里,罗马时代的许多城市变成废墟,90%的人也都住在庄园,只有10%的人住在城市。那什么时候城市又重新恢复兴起?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2页第一段,完成课件展示表格 学生回答: 1、时间:10世纪 2、地区: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 3、原因: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教师点评:同学们归纳的十分到位,关于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城市在当时对农奴由具有吸引力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城市是自由自治的,那人们是如何争取城市的自由自治的呢?我们来看看乔治的故事。(三)城市自由自治斗争 教师展示情景: 我逃到了法兰西的一个东北部城市—琅城,本以为可以过自由幸福的生活,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世纪的西欧和拜占庭 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提高练习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提高练习 1.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2.下列关于大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①大学课程的设置受基督教影响②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③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着绝对的自主权④西欧的大学一开始就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西欧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封建主掌握着城市的权力 ②农民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③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④取得自治权的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4.城市的基本居民都包括() ①农奴②手工工匠③商人④封建领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西欧的旧城不断复苏,新城不断出现,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 B.其他地区相对落后 C.政治的稳定 D.文化的传播 6.中世纪教会支持创办大学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神学的研究和传播 C.开展世俗教育 D.为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7.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教皇特许 8. 10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旅游考察,他对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A.对西欧的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9.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