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出危险性评价

突出危险性评价

突出危险性评价
突出危险性评价

突出危险性评价

1.突出假说

前苏联B.B霍多特提出的综合作用假说:认为煤与瓦斯突出时由地应力、包含在煤体中的瓦斯以及煤体自身物理力学性质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突出的准备、激发、发展和终止阶段,地应力、瓦斯和煤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蒋承林、愈启香)煤与瓦斯突出的球壳失稳假说;(周世宁、何学秋)煤与瓦斯突出的流变假说,“瓦斯包”假说、突出波说、瓦斯膨胀说、瓦斯解吸说、应力集中说;郭德勇、韩德鑫:煤与瓦斯突出的粘滑机理研究

2 预测分类:

2.1 区域预测:确定井田、煤层和煤层区域的危险性。

方法:单项指标法、综合指标D和K、瓦斯地质单元法,煤的变质程度(低变质程度的烟煤和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突出危险性小,中等变质的烟煤,危险性大)、按照煤的变形特征(变形用剪切模量和弹性模量表示,前苏联工作人员发现煤的变形和变质程度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地质指标(湖南省煤科院)、俄罗斯斯科饮斯基矿业研究所提出的综合指标B作为预测指标、地质统计法(根据已开采区域突出点分布于地质构造的关系,然后结合位采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来大致预测突出可能发生的范围)、物探法

2.2 工作面预测:确定工作面附近煤体的突出危险性。

石门揭煤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综合指标D和K、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和K1、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结合瓦斯涌出衰减系数

煤巷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钻屑量法、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结合钻屑量综合指标(R值)法、煤体温度预测法、V30特征值预测法、煤层瓦斯氡浓度预测法(氡浓度突然降低预示会有突出危险性)、声发射法、电磁辐射法

3 区域预测

煤的破坏类型:构造煤,在软分层中测定

瓦斯放散初速度:取坚固性系数最小的煤样混合后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

煤的坚固性系数:软分层的坚固性系数,因为软煤能削弱煤体的强度,减小突出发生所需能量的临界值,降低煤体抵抗瓦斯突出的能力。

煤层瓦斯压力:

当然,并不是达到以上指标的煤层均具有突出危险性,有些矿井瓦斯压力超过了0.74MPa并不发生突出,也有些矿井瓦斯压力虽然未超过0.74MPa,但也发生了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本身就是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动力现象,这是由特殊的地质构造等条件造成的。所以,各矿还可以针对矿井的实际地质条件更改相关参数。

单项指标的缺陷:数据测量误差大(人为和测量仪器、方法的误差),对于低瓦斯压力高变质煤(高变质松软煤层)和高瓦斯压力低变质煤(开滦某矿单项指标不突出、而用综合

法突出)容易产生误判。

3.2 综合指标D和K

抚顺煤科院提出D值。

突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靠一种指标并不能准确地预测危险性(虽然现在还不能准确地预测突出危险性,但是应该采取措施使预测结果尽量准确),

D=(0.0075*H/f-3)(p-0.74)

D-综合作用指标;

H—煤层开采深度;

p—煤层瓦斯压力;f—煤层软分层的平均坚固性系数,(坚固性系数大的煤层不易发生突出,软分层,比如构造煤,在地应力作用下瓦斯压力大、压力梯度大,开采时的瓦斯突出释放,容易突出)煤的坚固性系数越大,越不易发生突出,但是一旦发生突出,突出的危险性越高。

抚顺煤科院提出的K值。

K=Δp/f(无烟煤的瓦斯含量本身就比较大,放散初速度也大,所以把无烟

煤的K值定的高一点)

K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点:煤的性质在突出中所起的作用来说,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煤的强度性质,煤作为突出的受力体,其强度越小,破碎越容易;(2)煤放散瓦斯的初速度,在煤中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相同的条件下,煤的放散速度越大,越易形成具有携带煤体能力的瓦斯流。抚顺煤科院。

应当指出,综合指标K仅反映煤本身发生突出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它只是突出发生的必要条件。

王佑安:北票和其他矿,当煤非常软时,在Δp较小的情况下,亦能发生突出,在煤较硬时,即使Δp值高达20以上,也未发生突出。

Δp—煤层软分层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表征煤的破坏类型和孔隙性质。

实验室测定,吸附、解吸、测定吸附空间和死空间,3.5g规定粒度的煤样在0.1MPa压力下吸附瓦斯后向固定真空空间释放时,用压差Δp(mmHg表示的10s~60s时间内释放出的瓦斯量指标)

为什么将K和D放在一起:综合指标D中,作为煤质因素,仅考虑了煤的强度性质一个方面,而未反映煤的放散瓦斯初速度这样一个与突出发生有关的参数,因此,应把煤的突出危险性的综合指标K作为一个预测煤层和区域突出危险性的补充指标,

D值综合考虑了地层应力、瓦斯和煤质这三个决定突出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

D值中两项指标均为负的时,首先瓦斯压力小于0.74,再次就是要么埋深较浅或者煤质硬度较大。

4 工作面预测

4.1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Δh2或K1(反映了钻屑瓦斯解吸速度随时间衰减的快慢

程度)

煤层中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的大小、煤体的力学性质以及煤层遭受构造破坏的严重程度

Δh2测定方法:把10g筛分好的粒径为1~3mm煤样装入解吸仪的煤样瓶中,秒表计时到3min时转动三通阀,使煤样瓶与测量系统接通,与大气隔绝,秒表计到5min时解吸仪的示值即为Δh

,单位为Pa。MD-2型解吸仪

2

K1的测定方法:

a)把筛分好的粒径为1~3 mm煤样装入解吸仪的煤样杯并置于煤样罐中,盖好煤样罐,转动阀门使煤样与大气连通。

b)秒表计时到时间t0,转动阀门使煤样罐与测量系统接通、与大气隔绝,启动仪器,每间隔0.5min读一次解吸仪示值,共读10次。

然后再利用公式求出。ATY、WTC型突出预测仪。单位:cm3/g·min1/2.

Δh2综合反映了煤的破坏程度和瓦斯压力这两个突出危险性密切相关的因素,煤的破坏类型越高,则煤的解吸速度越大,突出区的瓦斯解吸速度远比非突出危险区大。

K

=2/1

Q-

t

W

1

在工作面向煤层的适当位置至少打3个钻孔,在钻孔钻进到煤层时每钻进1m采集一次孔口排除的粒径1~3mm的煤钻屑,测定K1或Δh2,

Δh2指标测定的是钻屑第4、5分钟的瓦斯解吸指标,如果这个指标比较大,那么说明瓦斯含量高,煤的破坏程度大。

是第3至5min的解两者的区别:(1)K1是解吸第一分钟的解吸量,而Δh

2

q的测定是在井下用专用封孔器封孔,测定。在封孔操作的同时,将流量计与导气管口连接好。封孔完成后,对瞬时流量计在2min时读数,即为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值;对累计流量计应在1.5min和2.5min时分别读数,后一读数减去前一读数即为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值。L/min.

判断突出危险性的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临界值(qm)表8—2

透气性,当测试地点透气性较高时,瓦斯涌出初速度值也能达到较高的数值,但并无突出危险。因此如果对于涌出初速度大,但透气性高的煤层判定为有突出危险,就是失误了。但是有了两个指标的结合,判定标准为瓦斯衰减系数小、但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大的为有突出危险。瓦斯衰减系数为第5分钟的涌出速度与第1分钟的涌出速度的比值,越小说明透气性小,突出危险性越大。瓦斯涌出速度在初期增加的原因是游离瓦斯不断充填测量室和测量室中残

余压力增大。

衰减系数的确定:钻孔瓦斯涌出量和时间的关系拟合曲线,所得的系数。

根据魏风清老师的研究,测定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时,不但要把钻孔布置在最厚的软分层中,而且测试钻孔须穿过煤层卸压带,进入塑性极限应力区,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工作面前方的突出危险程度。因为突出与否在于卸压带的宽度和瓦斯大小、地应力大小和透气性,与卸压带的瓦斯涌出初速度无关。

4.3 R值法

关键在于:测定每个钻孔沿孔深的最大钻屑量和瓦斯涌出初速度。

R=(S max-1.8)(q max-4)

临界值为6。

Smax—每个钻孔沿孔长的最大钻屑量;

Qmax—每个钻孔沿孔长的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

此指标包含了影响S和q的全部因素。

4.4 钻屑指标法

测定方法:重量法每钻进1m钻孔,收集全部钻屑,用弹簧秤称重。

容量法每钻进1m钻孔,收集全部钻屑,用量具测量钻屑体积。

和四个因素有关:钻孔施工地点的瓦斯含量、应力状态、煤的结构破坏程度以及钻孔直径。

钻孔应尽量布置在软分层中,一个钻孔位于掘进巷道断面中部,并平行与掘进方向,其他钻孔的终孔点位于巷道断面轮廓线外2~4m处。钻孔每钻进1m测定该1m段的全部钻屑量S,每钻进2m至少测定一次钻孔瓦斯解吸指标K1或Δh2,

而动力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煤岩状态的突然变化产生的。因此,我们提出了考察煤岩变化情况的新的钻屑量指标,即钻屑增量变化指标。即在打钻的过程中,根据每次测量的钻屑量值之间数值变化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具有灾害发生的可能。

在理论上,钻屑量指标的大小,决定于四个方面的因素:钻孔地点的瓦斯含量,地应力状况,煤的结构破坏程度和钻头直径。对于某一固定钻头直径来说,钻屑量主要取决于钻孔地点的瓦斯、地应力大小以及煤的结构破坏程度,也即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所以,钻屑量指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影响突出发生的三个主要因素,它把三因素在打钻时以煤体位移、挤出、摩擦破碎等方式所释放的潜能用钻屑增量的形式表现出来。世界各国都较为普遍的应用钻屑量指标预测井下动力现象(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

4.5 复合指标法

钻孔布置在软分层中,控制巷道断面中部和轮廓线外。钻孔每钻进1m测定该1m段的全部钻屑量S,并在暂停钻进后2min内测定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测量室的长度为1.0m。

(突出危险带钻屑量高的原因:煤的破坏愈高,打钻延续时间越长,含瓦斯愈多,煤冒落越厉害)

4.6 声发射预测法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煤从微小破裂到破坏的过程,煤(岩)变形、破裂、破坏时应变释放过程中会产生应力波的释放,即产生声发射现象,同时也会伴有煤体瓦斯涌出量的变化,声发射技术是用声发射传感器和专用设备检测,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利用声发射信号推断声发射破坏源处煤岩等材料破坏特征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技术。

关键工作: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传感器的安装深度;传感器的接受方向;传感器的有效接收范围。声发射信息的采集是通过声发射传感器来实现的。

4.7 电磁辐射法

在煤岩层的破坏过程中会发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强弱和脉冲数据取决于外加负载大小和煤岩层的破坏特征。因此,可采用采掘工作面前方煤层受力破坏产生的滇西辐射强度和电磁辐射脉冲数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

由于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复杂性,在不同矿区、不同作业地点的煤岩动力灾害所表现出的电磁辐射前兆特征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媚眼电磁辐射预警临界值的确定比较困难。(王恩元,何学秋)

电磁辐射预警准则及方法的确定是关键。(什么情况下复合发生突出的条件)

动态连续实时监测,前面的方法只是某一个暂态的情况,不能反映测定之后煤岩的变化情况。

电磁辐射信息综合反映了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岩灾害动力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非接触,无需打钻,工作量少,其实煤体始终均在发射电磁波,未受采动影响时信号弱,变形过程中信号强。

5突出危险敏感指标和临界值

突出预测敏感指标是指针对某一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时,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能够较为明显地区分突出危险和非突出危险的指标。

理想的预测指标应是能够完全反映引发灾害发生的三个因素。

而实际上,目前常用的预测指标仅是间接和部分的反映这三个预测因素,且主要反映三因素中某一因素或两方面因素的不同指标。因此,其预测灾害危险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判断一种指标是否适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指标值大小是否会随着灾害危险性的大小明显变化,二是影响指标值大小的危险因素是否大于测定误差等非危险因素。所以预测敏感指标,必须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实际考察,结合本矿、煤层或区域的具体测试条件来确定,确定出的适用指标既能体现出本矿或煤层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又适应矿井的具体测试条件,从而较好地符合本矿实际。

根据我国日前预测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合适的临界值应该是:当测定值大于它时发生突出的可能性为50 %~60 %,而小于该值时基本不发生突出,即突出的可能性很小,矿井的预测突出危险率根据煤层危险程度的不同会有所不同,一般矿井可控制在20 %~30%。

低指标突出的原因;1.单项指标的局限性、敏感指标及突出临界值选择失误、突出主导因素的转移、地质构造、现场操作过程、管理方面、预测仪器误差、突出预测水平的局限性。

临界值的确定方法:首先分析所用临界值与突出的关系,然后搜集掘进、回采过程中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工作过程中的瓦斯情况。

敏感指标临界值现场考察方法主要有: ①不首先设定试验临界值,在不采取任何防突措施的情况下,根据多次实际突出前的指标测定值与不突出时的测定值相比较直接确定。此法虽然直观和简便,但很不安全,容易使安全生产陷入被动,一般矿井难以接受。

②现场试验摸索,试验临界值由低向高逐步提高,直到发生瓦斯动力现象为止。此法

虽然较为安全,但试验周期较长。

③现场试验摸索,先确定一个较高的试验临界值,在此临界值以下根据实际突出或其他现象确定。此法比第一种方法稍好,但仍不安全,矿井同样难接受。

④通过各种方法先确定一个比较接近真实临界值的试验临界值,再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修正和适当调整。这种方法比较科学,既能缩短试验周期,同时又尽可能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可以通过历史资料统计、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确定突出危险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

6 见解:

1.不同矿井突出危险临界值的确定;

2.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复合指标中的各个指标的准确测定,方法本身就不能完全准确预测,若数据测试不准,预测结果就更不可靠。

3.针对矿井或煤层实际条件,比如三软煤层、地质构造特别复杂的区域,选用预测准确率较高的预测方法,现在通过已经发生突出的数据利用数学关系探讨较为合适的预测方法。

4.对于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比较大或者很大的强突出危险煤层,井下实际测定数据时往往需要施工钻孔,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出现打钻诱导突出。因此积极探讨非接触式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技术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5.积极探讨各个因素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瓦斯、含瓦斯煤体、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突出发生过程中温度、能量等的变化,

6.积极探索瓦斯突出机理。

浅谈底板灰岩水的突水危险性分区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张平卿(1968—),男,河南方城人,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2008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现从事地测技术管理工作。 浅谈底板灰岩水的突水危险性分区 张平卿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华北型煤田防治水工作难度很大,多数煤矿水害事故都与灰岩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借鉴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分区的做法,提出并介绍了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概念,创立了一种新的防治水技术管理平台,对煤矿底板灰岩水防治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底板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威胁程度;水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 D7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9)10-0102-02 1 问题提出 灰岩含水层是华北型煤田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灰岩水是一煤、二煤开采的灾害性水源,多数煤矿水害事故都与灰岩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灰岩水的防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矿井安全。近年来,随着灰岩水防治意识的不断增强,防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防治水装备的不断加强,防治水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灰岩水防治的效果也日益显现,灰岩水造成的事故也在逐年减少。但是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灰岩水防治的精细化管理,是煤矿防治水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突水危险性分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突水危险性分区对于区别煤层受灰岩水威胁程度、制定防治水措施、进行防治水技术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顶山矿区灰岩水防治实践奠定了底板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的实践基础,突水系数理论、斯列沙辽夫公式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承压水防治的规定奠定了突水危险性分区的理论基础。现根据煤层底板相对隔水层厚度、承受的水压大小,结合构造发育情况对带压开采煤层的突水危险性进行分区。 2 分区原则与依据 (1)矿井突水危险性分区以回采工作面突水系 数计算公式计算的突水系数值为划分依据;掘进工作面的突水危险性则以斯列沙辽夫公式计算的临界安全水压值为划分依据,其结果只作为评价开拓掘 进突水危险性的依据。 (2)有多层承压含水层时,分别评价各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威胁情况,以危险程度最大的含水层为标准进行突水危险性分区。 (3)《煤矿安全规程》也从侧面为分区提供了依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大于实际水头值时,可以带水压开采,但必须制订安全措施,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小于实际水头值时,开采前必须采取下列措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①采取疏水降压的方法,把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值降到隔水层能承受的安全水头值以下,并制订安全措施。②承压含水层不具备疏水降压条件时,必须采取建筑防水闸门、注浆加固底板、留设防水煤柱,增加抗灾强排能力等防水措施”。 (4)根据平顶山矿区各开采煤层受承压水威胁的实际情况,二(己组)煤以上的煤层因距离灰岩较远、相对隔水层厚度较大,不进行突水危险性分区。 3 突水危险性区域划分 3.1 矿井突水危险性分区 (1)非突水危险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上 的区域,不存在底板灰岩的突水危险性。 (2)突水威胁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下,正常地段底板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压值大于实际水压值(突水系数C p <011MPa /m ),但在断层附近或其他薄弱地段存在突水可能的区域。 (3)突水危险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下,正常地段底板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压值小于或等于实际水压值的区域(C p ≥011MPa /m )。 ? 201?2009年第10期 中州煤炭 总第166期

危险性评估

刑满释放人员危险性评估制度 为认真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根据哈尔滨市道里区司法局在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两类高危人群的实际,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危险性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刑满释放人员危险性评估制度。具体如下: 对被评估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百分考核制: 一、判刑或劳教前人身和家庭情况(25分)。 1、年龄程度。18岁以下3分,19-45岁5分,C、46岁以上1分。 2、身体情况、家庭和经济状况。经济条件差、家庭关系差、夫妻离异的。符合条件的一项1分,两项3分,三项5分。 3、文化程度。小学5分,初中3分,高中以上1分。 4、是否惯犯、累犯、有吸毒史。一项1分,两项3分,三项5分。 5、身份、居所。有工作或在校学习1分,长期在外3分,三无人员5分。 二、导致犯罪判刑或劳教的情况(25分)。 1、违法犯罪性质。故意犯罪5分,过失犯罪1分。 2、是否集团作案。集团作案5分,团伙作案3分,一

般犯罪1分。 3、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主犯或起主要作用5分,从犯3分,胁从犯1分。 4、作案次数:一次性作案1分,持续性作案5分。 5、认罪伏法及反省程度。好1分,一般3分,差5分。 6、做案手段及方式。一般做案1分,高智商做案5分。 三、服刑期间的改造情况(15分)。 1、认罪伏法及反省程度。好1分,一般3分,差5分。 2、知识技能提升情况。积极明显1分,有所提升3分,无变化5分。 3、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情绪。情绪稳定1分,有偏执心理3分,有明显的人格障碍5分。 四、刑满释放后的情况(35分)。 1、刑释解教回归后去向。回原籍1分,下落不明5分,其他情况3分。 2、收入情况。500元以下5分,800-1200元3分,1200元以上1分。 3、家庭、邻里关系。好1分,一般3分,差5分。 4、社会交往人员。简单1分,复杂3分,特别复杂5分。 5、无家可归3分,无业可就5分,无亲可投1分。 6、思想稳定程度。很稳定1分,相对稳定3分,很不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出鉴定规范AQ10242006

突出煤层鉴定规范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井下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对新建矿井和原来非突出的生产矿井中所发生的煤与瓦斯动力现象进行科学的定性,准确地 鉴定煤层和矿井是否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是对矿井按突出危险实施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制定突出矿井鉴定方法的行业标准,对规范突出矿井的鉴定方法与鉴定程序,保证对突出矿井给予及时、准确的定性,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突出矿井鉴定规范的编制主要是依据能源部92年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及其执行说明和煤炭工业部95年颁发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 本标准的附录A和B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重旭。 本标准委托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瓦斯防治及设备分会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鉴定方法及审批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井工开采煤矿进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鉴定。 2定义 本标准米用下列定义。 2. 1 煤与瓦斯突出coal a nd gas outburst 在地应力和瓦斯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和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喷出到采掘空间的动力现象。 2. 2 煤与瓦斯突出煤层coal and gas outburst seam 在采掘过程中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层。 2. 3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coal and gas outburst mine 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的矿井 3煤与瓦斯突出的基本特征 煤与瓦斯突出分为煤与瓦斯突然喷出(简称突出)、煤的压出伴随瓦斯涌出(简称压出)和煤的倾出伴随瓦斯涌出(简称倾出)三种类型,其基本特征如下。

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A.1 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A.1.1 导水裂缝带法 A.1.1.1 一般经验公式 导水裂缝带高度应当依据开采区域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实测数据分析确定;对于无实测数据的,可参考类似地质采矿条件矿井的实测数据、水体下开采成功经验或者依据表C.1的公式计算。近距离煤层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必须考虑上、下煤层开采的综合影响。 表A.1 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A.1.1.2 综采放顶条件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可采用表C.2的公式计算。 表A.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单位为米 表C.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续)

A.1.1.3 导水裂缝带法危险评价分区的建议 导水裂缝带法进行危险评价时,建议采用如下分区: a) 安全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 b) 过渡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 c) 危险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根据顶板 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或单位面积静涌水量分为3个等级: 1) 一般危险区:q ≤0.01或Q 单静j ≤5 2) 中等危险区:0.01<q ≤0.1或5<Q 单静j ≤10 3) 高危险区: q >0.1或Q 单静j >10 d)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Q 单静j 静)采用式(C.1)计算: Q ij ij H μ=∑n 单静j i=1 ................................... (A.1) 式中:Q 单静j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 n —直接充水含水层层数; μ—给水度; H —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 A.1.2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是指通过多元信息的空间分析生成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其中: a)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通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 高度与上覆充水水源之间关系的空间分析图。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b) 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是反映含水层富水性的多元信息(一般有含水层厚度 和岩性、地质构造分布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单位涌水量、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水化学特征、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等)空间分析成果图。 c)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由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 性分区图空间分析成果图。 d)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 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 AQ 1024-2006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11-02发布 2006-12-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依据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原煤炭工业部1995年颁发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对原煤炭行业标准MT 637—1996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MT 637-1996《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 本标准与MT 637-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对范围进行了扩展(本标准1); b)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2); c) 修改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定义(本标准3.3;MT 637-1996的2.3); d) 将“鉴定报告的审批程序”(MT 637-1996的8)完善为“鉴定与审批程序”(本标准 4); e) 将判据与判定规则(MT 637-1996的3、4、5)合并到鉴定方法一章中(本标准5); f) 增加了用抛出煤的吨煤瓦斯涌出量判定突出的指标、计算方法和判断规则(本标准 5.1.2和5.2.2);增加了用突出预兆判定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指标(本标准5.1.3),细化了原有指标的采用、测定方法和测点要求(本标准5.1.3、附录A和附录B;MT 637—1996的4);增加了判定非突出煤层的范围界定(本标准5.2.3); g) 增加了对突出矿井鉴定报告的格式要求(本标准7.2); h) 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对MT 637-1996的部分内容编写格式进行了规范(本标准5、6、7、8;MT 637—1996的3、 6、7、9): i) 对附录C的部分术语和错别字进行了修改,将“突出”改为“瓦斯动力现象”(附录C); j) 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千庭、赵旭生、邹银辉、李秋林、康建宁、张庆华、雷红艳。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突出煤层的鉴定方法、审批程序和鉴定报告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开采煤矿进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和突出煤层鉴定,也适用于岩石与二氧化碳(瓦斯)突出矿井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MT/T 638 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 MT/T 49 煤的坚固性系数测定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是一种半定量危险性评价法。它是以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其简化公式是:D=LEC。 L—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可能性小、完全意外发生的事件的分数值为1,在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认为地将事故实际不可能性的分数值定位0.1,而完全可能预料要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分数值定位10。介于两者之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制定了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所示。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频繁,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此环境的情况为10,而非常罕见地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分数值为0.4。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为项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所示。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能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结果。由于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范围较广,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轻伤规定分数为1,把发生事故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分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如下表所示。 D—危险性分值。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之积总分的评价。依据经验,总分数值小于20被认为少有危险为1级,是低危险;如果危险分数值等于或大于70—160之间,那就是显著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等于或大于160时,其危险等级达到3-3级以上,那就表示有显著危险或高度危险性,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性分值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城县杨家寨煤矿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参加评估人员 2019年3月22日

目录 1.前言 (1) 2.矿井概况 (2) 2.1地理概况 (2) 2.2井田境界 (3) 2.3 矿井开拓及设计生产能力 (4) 3.矿井地质 (5) 3.1 地质构造及特征 (5) 3.2 地质构造 (7) 3.3 煤层及煤质 (9) 3.4 矿井瓦斯 (18) 4.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 (19) 4.1 评估范围 (19) 4.2 评估依据 (19) 4.3 评估方法 (19) 4.4煤层瓦斯含量测算 (19) 4.5煤层瓦斯压力测算 (21) 4.6 煤层突出危险性认定 (21) 5.评估结论 (22) 1.前言 水城县杨家寨煤矿开采井田的煤系地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3层(C1、

C2、C5、C6、C8、C9、C10、C12、C13、C18a、C18b、C66、C67-69煤层),其中,设计开采的C1、C6、C12、C18煤层中,C1、C12、C18煤层经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2月7日鉴定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C6煤层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于2013年4月鉴定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其余的C2、C5、C8、C9、C10、C13、C66、C67-69等8层煤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第一百九十一条“突出矿井的新采区和新水平进行开拓设计前,应当对开拓采区或者开拓水平内平均厚度在0.3m以上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评估,评估结论作为开拓采区或者开拓水平设计的依据”的要求,公司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矿井开采范围内未鉴定突出危险性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评估。 2.矿井概况 2.1地理概况 1)位置及交通 水城县杨家寨煤矿位于水城县阿戛镇境内,属于贵州省格目底向斜北东翼东段,行政区划属水城县阿戛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4′18″~104°54′42″,北纬26°30′05″~26°30′29″。距水城县25km,矿山有乡村公路接S314省道与水城县城相通。水城县城有贵(阳)昆(明)铁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好,矿井交通便利。 2)地形地貌 井田属构造侵蚀、溶蚀地貌,地形是以仲河为界,南北两侧高,并由北西向南东倾斜,最高点位于南西部的飞仙关地层山脊,标高1875.5m,最低点在仲河河谷,标高1570m左右,相对高差305.5m。 区内地形起伏大,多呈斜坡,坡度10°~65°,一般坡度在20°~35°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 产损失 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 失 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 产损失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2017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名称(加盖公章) 2017年7月5日

目录

煤矿2017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参与人员签字表

第一部分矿井危险因素 ××煤矿生产能力600万吨/年,采用平硐开拓,布置主平硐、副平硐、进风斜井、回风斜井四条井筒;主采2号煤层,平均厚度米;井下布置2个综采工作面,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顶板:2号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基本顶为细粒砂岩,中等稳定。 2.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t,绝对瓦斯涌出量min,采煤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t,绝对瓦斯涌出量min,掘进绝对瓦斯涌出量为min,属高瓦斯矿井。 3.煤尘:2号煤挥发分%,煤尘具有爆炸性。 4.自然发火:2号煤层不易自燃,自然发火期大于12个月。 5.矿井水:矿井正常涌水量37m3/h,最大涌水量56m3/h。各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6.冲击地压:2号煤层顶底板均为有弱冲击倾向性岩层,煤层无冲击倾向性。 7.运输提升:主运输采用阻燃型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 … … 第二部分风险辨识范围 风险辨识范围包括矿井各大生产系统及下一年度采掘范围。根据矿井五年生产接续规划,下一年度矿井采掘作业集中在三采区、四采区两个采区,各采区分别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和2个综掘工作面,总产量600万吨,进尺7300米,采掘范围具体为: 综采一队回采三采区2303工作面,采完接2304工作面。 综采二队回采四采区2401工作面,采完接2402工作面。

综采活动范围为:2303、2304、2401、2402工作面回采。 综掘活动范围为:2304、2305、2402工作面回采巷道掘进。 … …。 第三部分风险辨识评估 ××××年××月××日,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名单详见签字表)召开了年度安全风险辨识会议,布置年度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职责分工,并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风险辨识评估知识培训。 ×至×日各小组分头收集资料,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日安检科对辨识评估报告、清单和管控措施进行汇总整理;×日,矿长组织会审。 一、风险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法,重点对辨识范围内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共辨识出主要安全风险××项,具体如下: 1.顶板: (1)2303、2304、2401、2402综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前悬顶距离过大,有可能突然大面积垮落,瓦斯涌出;……。 (2)2402综采工作面运回两巷掘进过程中将穿过一条位于四采区东北部空巷,且空巷位置处围岩破碎,易冒顶;……。 (3)2304运回两巷的掘进及综采工作面回采将穿过三采区西北部DF4断层,断层落差0~3m,断层带围岩破碎,易冒顶;……。 (4)2303、2401综采工作面撤架通道,巷道跨度较大易冒顶;……。 ……。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A.1 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三图双预测法” A.1.1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解决矿井顶板充水水源、通道和强度三大关键技术问题的顶板涌(突)水预测评价方法。“三图”是指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A.1.2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高度与矿层至含水层之间覆岩厚度之差图,它是矿层回采过程中顶板突水灾害发生的前提。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受控因素多,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除了受控于矿层覆岩岩性组合、塑与脆性岩沉积厚度比值和其沉积位置、倾角和构造条件以及原岩地应力分布等自然影响因素外,开采工艺、采高和工作面斜长以及具体的顶板管理方式等人为影响因素也同等重要地控制其发育总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A.1.3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可通过影响控制含水层富水程度的厚度和岩性、地质构造、渗透特性、单位涌水量、钻孔岩芯描述和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抽(放)水试验和井下涌(突)水形成的地下水流场分析、地下水水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勘探场分析等资料,根据多源信息复合原理,应用叠加功能编制形成。 A.1.4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应用GIS的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功能,将前述的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复合叠加处理后编制而成。 A.1.5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演识别基础上,根据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骤,分别预测在天然和人为改造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 A.2 底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脆弱性指数法” A.2.1 根据对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 A.2.2 确定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 A.2.3 采集收集各突水主控因素基础数据,并进行归一化无量纲分析和处理。

贵州织金县贵平煤矿14、16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复查报告

《贵州省织金县贵平煤矿14、16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复查报告 根据贵州省文件要求,我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5月20日至6月7日对贵州省织金县贵平煤矿14号煤层及16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进行了复查,其结果如下: 一.14号煤层鉴定结果 14煤层破坏类型属于Ⅳ类构造煤;各单项指标中煤层的瓦斯压力为0.20MPa,小于0.74Mpa;煤体坚固性系数为0.32,小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为22.4mmHg,大于10 mmHg。因为煤层瓦斯压力未超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的单项指标临界值,缺乏发生突出的动力。根据《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AQ1024-2006)第5.2.3条规定,只有全部指标达到或超过其临界值时方可划为突出煤层。因此,在鉴定开采标高+1320米以上的范围内14号煤层无突出危险。 此外,软分层煤的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为18.64mJ/g,根据以往的科学研究成果,当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小于临界值42.98mJ/g,则该煤层无突出危险性。鉴定认为织金县贵平煤矿14号煤层在鉴定范围(标高+1320米以上的14号煤层)内没有突出危险性。 综上所述,无论通过单项指标判断,还是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织金县贵平煤矿14号煤层在鉴定范围(标高+1320米以上的14号煤层)内没有突出危险性。 二.16号煤层鉴定结果 16煤层破坏类型属于Ⅲ类构造煤;各单项指标中煤层的瓦斯压力为0.32MPa,小于0.74Mpa;煤体坚固性系数为0.42,小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26mmHg,大于10 mmHg。因为煤层瓦斯压力未超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的单项指标临界值,缺乏发生突出的动力。

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城市较多地消耗各种能源,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气污染,从而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各地环境卫生工作者对此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陈秉衡教授近年来结合我国国情对上海市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运用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危险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各地从事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读者提供借鉴,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以期使此类研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可行,从而促进城市建设与保护居民健康协调发展,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 第一讲绪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报道已证实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但是如何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并以此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依据,尚无成熟和规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对严重大气污染事故与居民超死亡关系的定量认,和嗣后政府决策部门对大气污染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使伦敦大气质量获得明显改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国内外又相继在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次系列讲座的目的拟介绍国际上近年通用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系统阐述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based risk assessment),又称健康风险评价,是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之间的桥梁。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1994年作了补充修改和肯定。这一框架已为国际学者和国际研究机构广泛接受。我们认为,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应遵循这一框架的精神并加以具体化(图1).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大气污染即使是低浓度的大气污染也和居民的超死亡数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80万人的死亡和460万寿命损失年(lost life years)与城市大气污染相关(WHO2002)。但是大气污染的这项健康负担在全球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项负担主要落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他们承担了全球大气污染相关的死亡和寿命损失年60%。问题在于,由于目前亚洲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资料的欠缺和不足,对亚洲所作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北美、西欧的研究结果及暴露/ 剂量-反应关系。而这些亚洲国家的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特征及浓度,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谱,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世界银行出版的《蓝天碧水》(Blue skies Clean Waters)中曾以国外研究为基础,对我国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超死亡数作了初步估计。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和开端,但需要进一步从中国资料出发,作出更为准确和结合我国实情的判断,并为相关环境和能源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进行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时,必须搜集和分析以下重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

风险辨识和评价方法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3.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

xx煤矿突出危险性评估

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梅斯布拉克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项目编号:TCJD201102-SYCCRI/AQJD 委托单位:XX天然物产贸易XX公司 鉴定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XX研究院(公章)

第1页共2页

矿井名称拜城县梅斯布拉克煤矿 项目编号TCJD201102-SYCCRI/AQJD 评估结论 主要结论: (1)矿方所提供的地勘资料没有完全符合《规定》中的“第八条” 要求,只能根据XX研究院实测的有限资料进行评估。 (2)梅斯布拉克煤矿A3、A5、A6、A7、A8、A9、A10、A11和A12煤层+1680m水平、+1530m水平和+1400m水平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 险性。 (3)本次评估所采用的瓦斯参数为根据瓦斯赋存规律推算而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矿井现开拓水平为+1818m,因此当该矿井 开采新水平、新采区、或垂深增加达到50m或采掘活动扩大到新的区 域时,必须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各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经 验证与所评估的煤层突出危险性不符时,由煤矿企业提出报告,报原 审批部门审批。 (4)其它未尽事宜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执行。 鉴定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XX研究院(公章) 报出日期2011年8月7日 鉴定人审核人批准人 备注: 附件:鉴定报告说明书。 第2页共2页

附件 拜城县梅斯布拉克煤矿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项目编号:TCJD201102-SYCCRI/AQJD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XX研究院 2011年8月

目录前言1 1矿井概况3 1.1位置与交通3 1.2地形地貌、河流、气候及地震情况3 1.3地质概况、煤层赋存情况4 1.3.1矿井地层4 1.3.2井田地质构造6 1.3.3 煤层赋存6 1.3.4 煤质特征10 1.4井田开拓与开采11 1.4.1井田境界与煤炭储量11 1.4.2井田开拓方式11 1.5矿井通风及瓦斯11 2 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情况14 2.1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情况及测值分析14 2.2瓦斯含量测定情况及测值分析19 3 各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21 3.1评估依据的确定21 3.2 +1680m水平各煤层突出危险性分析22 3.3评估结论23 4 结论与建议23

罐区危险性评价

罐区危险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 1、评价单元的划分 丁酮、甲苯、DMF罐区是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单元为评价对象。现以整个原料罐区作为评价单元。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事故一旦发生后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事故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火措施的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图1——1重大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3、评价的数学模型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与现实危险性评价,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危险性的抵消因子,它们反映了人在控制事故发生和控制事故后果扩大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了物质的固有特性、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危险单元内部、外部环境状况。

质事故易发性与工艺过程危险性的耦合。 评价数学模型如下: n m 3 A={∑∑(B111)i W ij(B112)j}B12∏(1-B2k) i=1j=1 k=1 式中(B111)i——第i中物质危险性的评价值; (B112)j——第j中物质危险性的评价值; W ij——第j项工艺与第i种物质危险性的相关系数; B12——事故严重程度评价值; B21——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抵消因子; B22——人员素质抵消因子; B23——安全管理抵消因子。 二、评价过程 1、原料罐区的基本情况 表1 储罐基本情况 罐区平面,如图2——1所示:DMF 丁酮、甲苯罐区

物质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如表2——2所示: 2、原料罐区事故易发性B111评价 ⑴甲苯易发性系数α1=0.9 二级易燃液体G=60 G i=α1G=0.9*60=54 危险修正系数K=0.2 甲苯的事故易发性B111=G i (1+K)=54*(1+0. 2)=64.8 ⑵丁酮易发性系数α1=0.9 二级易燃液体G=60 G i=α1G=0.9*60=54 危险修正系数K=0. 2 丁酮的事故易发性B111=G i (1+K) =64.8 ⑶DMF 易发性系数α1=0.9 三级易燃液体G=40 G i=α1G=0.9*40=36 危险修正系数K=0.12 甲苯的事故易发性B111=G i (1+K)=40.32 3、原料罐区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评价 从21种工艺影响因素中找出罐区工艺过程实际存在的危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特殊表现,构成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物质事故易发性与工艺事故易发性的相关系数用W ij

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1)

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1、基本原理是根据危险源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即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MES 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 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 3、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B.1 4、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B.2

5.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B.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出现E或E2任何一种情况,S四种情况下任何一种可能的后果)。风险程度的分级见下表。 风险程度的分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方法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但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危险性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的情况不确切。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确定几个中间值,如将“不常见,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3,“相当可能发生”的分值规定为6。同样,在0.1与1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1)。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2。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LEC法)评价表》内。 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 大于320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160-320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70-160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