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

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

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
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

明代文学

第一章概说

一、社会概况

1、政治概况

中央集权,八股取士,特务政治,宦官干政,权臣执柄,党派之争。

2、经济概况

工商业发展,市民壮大,市民趣味,新的读者群,文学的商业化。

3、思想文化概况

王学左派(以王艮(gen上声)、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个性;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二、文学概况

1、小说

从讲史话本演变成长篇通俗小说,章回小说的形成,小说话本的整理,拟话本的出现,明初、明中叶、明末三次创作高潮的兴起。

2、戏剧剧的改造,传奇戏创作的高潮,戏曲流派的产生,戏曲作品的整理,地方戏的流

行。

从南戏到传奇戏,明杂剧对元杂

3、诗文

流派纷呈,复古与创新,晚明小品,散曲与民歌。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文

一、刘基

名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4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名伯温,明朝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

初诗文三大家”。

(一)刘基的诗歌

刘基诗很能反映元末社会现实,尤其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同时,又能反映生活于乱世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古体诗以五言擅长,沉郁朴拙,律诗则颇具盛唐风概。

(二)刘基的散文

刘基在散文上的成就与宋濂齐名,其作品中的寓言故事颇有特点,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郁离子》(共10卷,18章,计195篇作品)是其寓言散文集,其寓言散文吸取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艺术传统,将作者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形式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代表作有《狙公》、《卖柑者言》等。

二、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在明初文坛上,宋濂与刘基是是值得注意的两位作家。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朝廷“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明史》本传)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其文学观念具有浓厚的道学气。宋濂许多文章是润色鸿业,粉饰太平的,如《阅江楼记》。不过也有一些刻画人物与记事写景的作品由于注意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不同于迂腐的说教文字,如《秦士录》、《王冕传》等。其记叙散文简朴清雅,往往不落俗套,其中有些描述,颇有特点,如《送东阳马生序》。

三、高启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一)高启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反映元明易代之际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身处艰难时局中诗人的惶恐不安及其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代表作有《吴越纪

游·过奉口战场》、《登海昌城楼望海》、《和周山人寄寒夜客怀之作》等。

第二,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如《池上雁》、《青丘子歌》等,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散发着较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

第三,登临怀古之作也较有特点,代表作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高启诗歌的艺术特色

高启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是明代最杰出的作家。题材颇为广泛,风格多样。其诗众体兼备,七言歌行沉雄奔放,律诗明丽清新,七绝也不乏佳作。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台阁体

(一)概念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二)台阁体流行的原因

第一,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

第二,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初期整休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给台阁体营造了一种创作的氛围。

第三,明王朝的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使士人不敢去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思想感情。

二、茶陵诗派

(一)茶陵诗派的概念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但由于生活范围过于狭窄,未能从根本上冲出“台阁体”阴影的覆盖。

(二)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天顺八

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李东阳的诗歌:

第一,由于长时期的馆阁生活,使其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痕迹。代表作如《元日早朝》(P32)

第二,摆脱台阁体束缚,表现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显得清新自然,意趣横生,不带刻琢的痕迹,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白杨行》、《茶陵竹枝歌》等。

第三,反映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如《幽怀》其四、《除夕》等。

第三节“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一、前七子

(一)概念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前七子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单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

(二)前七子的文学主张

第一,反对台阁体卑弱诗风和文坛的八股习气,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P33)第二,反对重道轻文的文学理气化现象,提出文学应该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的论调。

第三,过分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暴露了“尺寸古法”的弊病。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李梦阳《诗集自序》

(三)李梦阳

字献吉,号空同子,著有《空同集》。原籍庆阳,后徙居开封。科举入仕,敢于与权臣作对,如指责皇后弟弟张鹤岭“罔利贼民,势如翼虎”,弹劾刘瑾等。敢于直言极谏,仕途偃蹇,为人正直不阿,自谓“至公极廉,脱履富贵,诚利于国,死生以之。”(《与何子书》其一)

第一,李梦阳的散文

1、梦阳论文主张复古,提出所谓“尺寸古法”有如“古人影子”,此类作品无甚价

值。

2、另有一些作品虽“尺寸古法,”但“罔袭其词”,“以我之情,述今之事”,比较有

现实意义,如《代劾宦官状疏》。

3、写实而不拟古的,代表作《游庐山记》等。

4、将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作为表现的对象,在其文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商人形象

的,如《梅山先生墓志铭》、《潜虬山人记》、《鲍允亨传》等。

第二,李梦阳诗歌

梦阳论诗,前期讲求复古,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否定中晚唐诗歌,认为“至元、白、韩、孟、皮、陆之徒为诗,始连联斗押,累累数千百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市攫金、登场角戏也。”(《与徐氏论文书》)。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创新。晚年意识到“真诗在民间”。其诗重视时政题材,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疾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代表作有《石将军战场歌》、《述愤》、《离愤》、《自从行》等。

(四)何景明

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科举入仕,敢于直谏,性情耿介,鄙视荣利。其治学与创作是经史并重,擅长诗文创作,著有《大复集》,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景明与梦阳同是前七子代表作家,但二人虽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景明诗论更全面,他主张“不贵相袭,而相发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不赞成梦阳之“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必须要“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

第一,何景明的散文

何景明的“文必秦汉”,主要是师法古人的“宏伟之观”与“超旷之趣”、“抗志浮云,彻迹九有”。但其多数作品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不过也有一些文章比较有特色,如《上冢宰许公书》与《上杨邃庵书》等,比较能表现作家的个性。

第二,何景明的诗歌

何景明诗成就也高,他说“学歌行近体”,除取法于李杜二家以及初唐、盛唐诸人之外,“古作必汉魏求之”,有大量的拟古之作《明月篇》等。景明有一些表现时政方面的诗篇,《点兵行》、《玄明宫行》等,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揭露。此外,景明也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而且偶有佳作,如《津市打鱼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后七子

(一)概念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二)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第一,后七子同样强调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本传)

第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主张诗文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讲究。

第三,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有“有真我而后有真诗”。(三)李攀龙

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科举入仕,为人简傲,一生业绩,不在政事,而在诗文。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编选有《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著有《沧溟集》。

第一,李攀龙的诗歌

1、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难脱蹈袭的窠臼。如拟乐府《有所思》(P42)。

2、七言近体,音节高亢,声调流转,叙事抒情,比较自然。其七律七绝被称作“高华矜贵,

脱弃凡庸”,尤其是七绝,“有神无迹,语近情深。”(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八)代表作有《挽王中丞》、《寄别元美》、《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席上鼓饮歌送元美》其二等。

第二,李攀龙的散文

聱牙戟口,晦涩难懂。也有一些书札类,较有真感情,有家常语。

(四)王世贞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科举入仕,仕途蹭蹬。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明史·王世贞传》称:“世

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著述甚丰,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卮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第一,王世贞的散文

世贞文学主张与攀龙一致,前期主张“文必西汉”,认为西汉之后的文章不足取,持论较为偏颇。但由于其深厚学养,使得其摹仿秦汉之迹的文章,也自有特色,如《御虏》诸策,虽是摹仿秦汉风格,但有理有据,较为可取。此外,其记序诸作,很能体现世贞博古通今的学术功底。代表作有《仲宣楼记》、《题海天落照图后》等。

第二,王世贞的诗歌

1、拟古习气较重,但与李攀龙相比,其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

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体更是如此。如《太保行》、《战城南》、《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伤卢柟》

2、世贞绝句体裁的短诗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

等。

三、唐宋派

(一)概念

明代嘉靖时期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提倡唐宋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欧阳修、曾巩之文,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

(二)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第一,总体推尊韩柳欧曾等唐宋古文名家,注重文以明道。

第二,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三)唐顺之

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世称荆川先生,著有《荆川集》。唐顺之的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标榜秦汉,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察觉七子诗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袭、模拟古人,故作诘屈之语。于是抛弃旧见,公开对七子拟古主义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顺之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要师法唐、宋而“卒归于自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

受形式束缚。尤以记叙之类的文章最有特色,代表作有《任光禄竹溪记》、《大观草堂记》等。

(四)归有光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集》,江苏昆山人。教书授徒为业,人称震川先生。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尊《史记》,又尊崇唐宋诸家。其散文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代表作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此外,归有光也有一些文章涉及民间疾苦和军国大事,表现了作家对现实民生的关注,如《送县大夫杨侯序》、《长兴县令告示》等。

第四节:“公安派”与“竟陵派”

万历年间,以袁氏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又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求新、求变的理论与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抗衡。稍后,又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出来,以其幽深孤峭的境界追求来继续反对前、后七子并修正“公安派”。

一、公安派

(一)概念

万历时期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第一,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主张文学应随

时代而发展变化。

第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第三,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三)袁宏道

字中郎,亦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著有《袁宏道集》。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提倡创作要充分

发挥自己的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代表作如《孤山》、《雨后游六桥记》、《满井游记》等。

(四)袁中道

字小修,亦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和有特色。游记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

二、竟陵派

(一)概念

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道,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二)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第一,反对拟古文风。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于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

惺《诗归序》)

第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或“灵心”)。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

所为也。”(同上)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

第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明史·文苑传》载:“自宏道矫王、李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俚俗”、浅率,企图

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往往只顾及

字句,忘却篇章,追求奇字险韵,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以致有些诗句语意

不畅,令人费解。

(三)钟惺

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著作有《隐秀轩集》。

钟惺的诗,由于追求幽情孤行,所以大多情思狭窄,题材局促,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他苦心吟事,雕字琢句,不遗余力,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得还相当好。如《经观音岩》、《舟晚》等,虽有雕镂之嫌,然寄情绘景,时有名理。其《上巳雨中登雨花台》、《巴东道中示弟》,手眼别出,可见清思。另外,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如《江行排体》12首,写及了“官钱曾未漏渔蛮”的赋税严重情况。钟惺记叙、议论、散文亦有一些新奇隽永之作。写景寄情小品《浣花溪记》,以生动细腻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清幽的景色,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并寄寓自己的情怀。清溪碧潭,移步换景,体现了竟陵派“孤行静寄”的情怀和个性,以及求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

(四)谭元春

字友夏,著有《谭有夏合集》。谭元春受钟惺影响,两人文学创作主张一致。他提倡诗文抒写性灵,反对拟古文风,提出“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认为摹拟古人词句是“得其滞者、熟者、木者、陋者”(谭元春《诗归序》)。主张“吾辈论诗,止有同志,原无同调”(《万茂先诗序》)。他所提倡的“性灵”是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是“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但他强调的“古人精神”,只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只着眼于湖光、花草及“孤怀”、“孤意”等,致使他创作的题材极为狭窄。加之又提倡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使文风艰涩,往往雕饰字句而忘及篇章,致使后人有字哑句谜、几无完篇之诟。

第五节:明末爱国诗歌与晚明小品文

一、明末的爱国诗歌

明代末年,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多重矛盾的相互作用,终于使得明王朝气息奄奄,最终灭亡在内外交困的层层矛盾之中。而当时的一些正直的文人,如陈子龙、夏完淳等,他们在血与火的现实斗争生活中写下的一些诗歌作品,可谓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风格或许多种多样,有的豪放,有的悲凉,有的沉郁,有的健朗,但他们所反映的主题却基本一致。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他们有的是反抗斗争中的呐喊,有的是抗战失败

后的彷徨,有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有的是现实苦况的品尝。总之,充分现实化的题材再加上他们各自所固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们的作品达到了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绝好统一,从而成为明代诗歌的一个响亮的“豹尾”。

(一)陈子龙

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抗清英雄。陈子龙不仅是明末著名抗清志士,同时又是东南文坛盟主,领袖云间派(云间词派与云间诗派)。其“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明史》本传)。陈子龙的诗歌创作,早年曾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倾向复古,且多模拟之作。随着政局的变化,他在三次入京,目睹当时朝政日非,奸臣当道,尤其是清人屡屡南下侵扰的残酷现实之后,对国家民族安危的不胜忧虑,诗风为之一变。他将深沉愤激的感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一并注入诗作之中,形成了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特有风格。其文乃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陈子龙之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二)夏完淳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朝诗人,爱国志士和文学家,民族英雄。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就诗歌创作而论,夏完淳无疑是一位早熟的旷古奇才。他早年曾受其师陈子龙的影响,模拟过许多古人的作品,打下了相当坚定的基础。三年的抗清斗争生活,进一步磨炼了他的意志、胆识。这种战斗生活的洗礼与他坚实的文学基础相结合,就使这位少年英雄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诗篇。

二、晚明小品文

指体制短小、结构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晚明小品文特点:

第一,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第二,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代表作家有公安三袁、张岱、张溥等。

(一)张岱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

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石匮书后集》等绝代文学史学名著。

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张岱传人撰史,力求其真。自言:“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跋张子省试牍三则》)作者以写真传神为其传撰史的美学追求,力求“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苏子瞻灯下自顾,见其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东坡。盖传神正在阿堵耳。”(《史阙序》)

(二)张溥

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应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

第三章《三国志演义》

明代小说的相关常识:

一、历史演义

指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

二、章回体小说

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战争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

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章回体小说的格式特点:

第一,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本“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二,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及其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第一,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及两晋以来笔记及各类著述

第二,民间三国故事的流传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演义》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以

下几种说法: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

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

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

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

剧三种,今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

贯中的心血。

三、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

第—、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或稍后的刊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为二十四卷,二

百四十回,各回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

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第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

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

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志传本”与“演义

本”的不同之处,除了在文字、情节上有出入之外,主要是志传本穿插着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故事。

第三、伪李评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昼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第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始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展示了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通过这些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的复杂交叉的斗争,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家庭内部的矛盾。罗贯中所描写的这些矛盾斗争,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纲常伦理的实质。正是这些矛盾所酿成的连年战祸,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二、《三国演义》作者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小说中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第一,通过刘蜀政治集团与曹魏政治集团领袖人物的对比:刘备仁政爱民,而与之相对的曹操却是奸猾残暴的典型。表达了作者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第二,《三国演义》在人格的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

第三,小说突出了智慧的重要性。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

三、《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

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等。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

“拥刘反曹”思想的主要表现:

第一,从内容上看,小说塑造的刘备的形象,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信友,宽厚谦让,以恢复汉室为政治目的,以忠于桃园结义为生活信条,以解救百姓疾苦为行动准则。写曹操,是作为刘备的对立形象来处理的,处处都显得奸诈猜忌,凶狠残忍。

第二,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备放在主导地位,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小说有近五分之三的回目是写刘蜀,开章第一回就引出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演述了三分之二,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

第三,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

在回目上多次称刘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当然也常称孟德,而多处却直呼小名阿瞒,最能看出鲜明立场的是在回目中称曹为“贼”、“汉贼’,和“国贼”。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意味尊为正统帝位,以“遗诏”、“托孤”暗示死,深寄讳言和惋惜之情;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数终”,“奸雄”成了盖棺的定论,“数终”实有称快之意。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原因:

第一,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

第二,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三国志·先主传》)著称,容易被接受。

第三,宋元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使得“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成为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一,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三国演义》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允许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

第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三国演义》一书共出场1200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有鲜明个性,如著名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作者塑造人物主要采取以下手法:一是人物刚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随后逐渐加强刻划。二是善于用烘托、夸张的手法。

第三,战争描写丰富多彩、气势磅礴

《三国演义》描写了接连不断的战争,在大大小小四十余次战争中,兵力对比、战争进程、规模、结局,各不相同。在作者笔下,写得千变万化,不雷同,不死板,不单纯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着重叙述战争的起因,将帅的性格,正确的和错误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兵力的配备,转变的契机,胜败的各种要素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机联系。作者准确地抓住这些,写出了战争的特点。

第四,《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点。

2、作为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语言运用上,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往往能以景写人,以事状情。

3、对话有声有色。

二、《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为中国的长篇小说,为章回体,为历史演义小说开了先河,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它的众多人物形象和生活故事广为流传,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三国演义》早在十七世纪就有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

第四章《水浒传》

英雄传奇:

其主要人物和题材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一般是从宋元小说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其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有别于历史演义。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情况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第一,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资治通鉴长编》等其他一些史料的相关记载。

第二,民间流传的有关水浒故事。

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醉翁谈录》所记载的有关水浒故事说话名目。宋末元初,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第三,南宋末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水浒故事。

第四,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戏曲相继问世。

今存剧目共33种,剧本全存仅6种,其中以《双献功》、《李逵负荆》为代表。

《水浒传》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二、《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作者,主要有三说,施耐庵说,罗贯中说,施耐庵罗贯中说,但一般认为作者是施耐庵。

三、《水浒传》的版本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版本最复杂的一部小说,椐统计有一百三十多种。这是因为不断传写或刻印造成的差别,但主要分两个系统:繁本和简本。

(一)繁本与简本的特点

繁本:文繁事简。其特点是:其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招安后有征辽、征方腊,而无征田虎、王庆事。

简本:事繁文简。其版本更复杂,其特点是文笔简陋,招安后均有平田虎、王庆二传。

(二)繁本系统简介

第一,百回本。

1、明正德、嘉靖年间的坊刻本,是今所见最早的百回本。

2、嘉靖年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

3、万历年间的天都外臣本

4、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有序本和无序本),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百回繁本。

第二,百二十回本。

书名为《全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书前有杨定见的“小引”和李卓吾的“法凡”。有插图120幅。明万历年间袁无涯所刻,故又称袁本。

第三,七十回本。

书名《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腰斩断刻本。代表小说评点的高水平。是入清以来最流行的刊本。

(三)简本系统。

简本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之所以称为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

今存较早的简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和明刊《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惟都为残本。清刊本10卷115回《忠义水浒传》是今存比较齐全的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整理出版过70回本及120回本、100回本等繁本,并影印过100回本,及排印过几种繁本。还影印过简本《水浒志传评林》。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反映了宋江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官

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了农民“八

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传》主要是写农民起

义,在描述中也浸透着相当程度的市民意识。

一、《水浒传》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水浒传》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简单真理。

三、“替天行道”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四、《水浒传》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优秀品质,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

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英雄们的反抗和复仇行为。

五、《水浒传》在标榜“忠义”的同时,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一种以充分的物

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六、《水浒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

梁山泊是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向往的乐土,那里待遇平等,“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团

结友爱,“八方同域,异姓一家”,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理想,对农民的反抗斗争起鼓舞作用。

七、《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悲剧结局给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深刻教训。

梁山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到接受招安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恶毒的阴谋欺骗的结果,也和宋江的性格密不可分。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第一,人物的个性鲜明。作者笔下的水浒人物,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是军官,林冲为了“保”官,表现了更多的软弱性。杨志为了求官,就有了更多的奴才性;鲁智深既不愿保官,丢了也不愿求,就显示出他彻底的革命性。

第二,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第三,通过行动来刻划人物。

第四,注重细节描写。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以第一回作为开端;然后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扣在一起就是有机的整体,梁山主要英雄就这样环环相套地逐个引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百零八将都上了梁上,情节达到了高潮,最后以失败结局。《水浒传》以梁山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作为全书结构的主线。

三、《水浒传》语言洗炼明快、朴素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

四、《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明代杂剧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一)朱权和朱有燉。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二)贾仲明和杨讷。

他们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除杂剧方面的艺术成就外,贾还善作宴会即景之作,杨擅长猜谜索隐,故双双受到皇帝的欣赏和宠爱。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王九思和康海都属于明代文坛的“前七子”之列。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以徐复柞《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在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爱国题材杂剧和爱情题材杂剧也较为知名。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

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一)王九思与康海

(二)徐复祚与王衡

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一)徐渭的生平

徐渭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和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成就,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个性。他曾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其杂剧创作也在戏曲史上享有盛名。

(二)徐渭的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

徐渭著,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论述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声律音韵等,也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术语、方言的考释。书末附录宋元南戏剧目65种,明初南戏剧目48种,不仅保存了有关南戏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对研究宋元话本及南戏与元杂剧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四声猿》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表现了进步的民主思想: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蔑视,对统治阶级的严厉批判,对非人性戒律的无情挑战,对女性才能的高度重视。

第一、有关《四声猿》创作的几个问题

第二,《四声猿》的思想内容:

1、他以深切的同情对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同情和赞颂,对她们寄予希望。勇敢地向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在《女状元》和《雌木兰》中塑造了黄崇嘏和花木兰这两个叛逆女性的形象,写出了她们与男子有同等的智慧和力量,赞扬了她们热情、勇敢和不甘雌伏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在文学、吏冶和战争上的胜利。

2、他以满腔的悲愤为刚直不阿的落魄文士打抱不平。《狂鼓史》写汉末文士祢衡在阴间击鼓痛骂曹操。祢衡在人间受到残害但在阴间受到礼遇尊重。杂剧通过人间和阴间的对比,反映出现实社会对正直文士的压抑和迫害。作者借历史上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终生受压郁郁不得志的满腔愤懑,也为无数不向邪恶屈服的刚直之士鸣不平之气。明初,贵族文人撰写杂剧成为时尚,其中也有反映文士生活之作,但多为吟花弄月的无病呻吟。而《狂鼓史》写的却是文士的反抗,这使那些苍白无力之作相形见绌。

3、作者以高度的憎恶给权势者、迫害狂以无情的抨击嘲讽。在《狂鼓史》里,专横残暴、阴险狡诈的曹操在阴间、被降为囚犯,受到祢衡的谴责痛斥和判官的戏弄奚落。作者痛快淋漓地嘲骂着曹操,也嘲骂着历史上一切追害狂,影射当时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的严嵩、张居正之流,和同时代的许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阿谀奉承之作不同,徐渭写出了控诉统治者罪恶、抗议黑暗现实的作品,实为空谷足音,不同凡响。

4、作者还以锋利的笔触给伪善者以深刻的揭露。《翠乡梦》通过玉通和尚违反佛家法规私通红莲的故事,揭露了道貌岸然的伪善者的虚伪与无耻。玉通和尚私通红莲却反归咎他人,又想以圆寂来逃避良心的谴责,正说明了寺院禁欲主义的反人性与脆弱无力。

徐渭汲取南戏的优点,不为杂剧旧规所固,从折数、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对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第三,《四声猿》艺术独创性:

1、他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折数。《四声猿》共十出,包括四个各自独立的短剧。其巾《狂鼓史》仅一出,《雌木兰》和《翠乡梦》均为二出,《女状元》长达五出,完全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旧套。

2、在曲调的运用上,徐渭是戏曲史上首次在一剧中全用南曲撰写杂剧的作家。他善于掌握南北曲的不同特点加以运用,使曲调和剧情基调协调。

3、在演唱方式上,《四声猿》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采用多种演唱方式。《雌木兰》第二出就分别由众、帅,二军和木兰唱,烘托出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女状元》上场的脚色几乎都有唱词,第二出运用对唱,把各种人物的情态表现得维妙维肖;第五出末用合唱,渲染出洞房花烛、举案齐眉的欢乐气氛。这样由几个脚色分唱、对唱或合唱,克服了一脚主唱单调,枯燥的弱点,充分发挥了上场的各种脚色的作用,使舞台气氛热烈而变化多端。(四)《歌代啸》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当时民间俗语:“没处泄愤的,是冬瓜走去,拿瓠子出气;有心嫁祸的,是丈母牙疼,灸女婿脚跟;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叫李秃去戴;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写了三清观张和尚的冬瓜被李和尚偷走,自己却相信李和尚编造的冬瓜成精的谎言,拿瓠子出气。李和尚与王辑迪的老婆吴氏约会,被吴氏的母亲撞见,便冒充牙医开了个丈母娘牙痛灸女婿的脚后跟的奇方给她治病。王辑迪以帽子为证,控告李和尚,却使得张和尚入狱。州官奶奶在后堂放火,百姓前来救火,州官不但不赏,反而下令不准百姓点灯的故事。该剧描绘的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几乎就没有善的存在,全剧没有一个是正面人物。剧作家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揭露了种种黑白颠倒、是非不辨的社会现象,寓歌于哭,以歌代啸,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宗教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社会和人性的不满和绝望。

第一,荒诞的戏剧揭露荒诞的现实。徐渭通过这部荒诞剧,来控诉这个虚伪的社会,表现心中的悲愤,在开场的[临江仙]中,作者写道:“世界原称缺陷,人情自古刁钻。”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的概况 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 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不合理) 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 1、周族史诗P4 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 3、婚姻爱情诗P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课程代码:0053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的创作特色是 A.讲究气骨B.讲究修辞 C.讲求妙悟D.讲求兴趣 2.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是 A.古淡瘦硬B.豪犷雄放 C.沉博绝丽D.生新拗折 3.文风受战国纵横家影响的宋代散文家是 A.王安石B.苏洵 C.苏轼D.曾巩 4.苏轼词的特点是 A.以文为词B.以赋为词 C.以诗为词D.以论为词 5.山谷体的风格特征是 A.苦硬瘦劲B.生新瘦硬 C.清奇僻苦D.清新自然 6.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是 A.“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B.“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C.“清空”、“骚雅”D.“如七宝楼台” 7.陆游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中期诗歌的特点是 A.雕饰藻绘B.清新拔俗 C.豪放悲壮D.清淡秀逸 8.刘克庄所属的文学群体是 A.江西诗派B.中兴四大诗人 C.江湖诗派D.永嘉四灵 9.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应制诗是 A.《海上诗》B.《伏虎林》 C.《猎雪骑》D.《人月圆》 10.关汉卿的着名杂剧《救风尘》属于 A.公案剧B.妇女生活剧 C.历史剧D.神仙道化剧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现存早期的南戏剧本的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论文

浅谈李煜《阮郎归》 摘要:闺怨词虽然表达的是女子的孤单和寂寞,但是说来有趣,这些词却大多出自男词人之手,这首《阮郎归》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与一般男词人写的闺怨词所不同的是,李煜的这首词并不是主要表达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的苦痛,更不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也许和他自己的身份有关,更和李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首词中,爱情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几句话,道出了李煜内心的繁复的情绪。 关键词:闺怨词阮郎归从善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懦弱,昏庸而无能的皇帝,他在政治家的眼里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废人,他被无奈的卷入了历史,本知最后的结局又无力逃脱命运的魔掌。可是梦醒时分,又有谁看到他眼角的泪痕?谁又懂得这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内心万千的焦虑和悲叹?莫要批判他,他有他的苦楚;莫要轻视他,他有他的才华;莫要曲解他,他有他的理由;莫要忘记他,他有他的奉献。我懂得李煜,更懂得他的《阮郎归》。 说起这首词,你也许会和李煜的情史联系到一起,想找到一些他为什么会写闺怨词送给从善的缘由。李煜的爱情有两段,“大周女英”,如果我是男子,有此二位美女相伴,一定会羡慕他坐享吉人之福。但是仔细想想,这两段美好的爱情,似乎不能让李煜心生怨恨,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李煜为何要发出如深闺怨妇般的哀怨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 “阮郎归”又名忆桃园,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在西边遇到两个仙女,结为了夫妻。半年后出山回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询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从题目上来看,“阮郎归”表达的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在乱世的厌恶和痛苦。李煜以此为题,赠给郑王十二弟从善,想必,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独特的深意。 十二弟从善,曾经在李煜还没有登机之前曾有过篡夺皇位的念头。在先帝驾崩之时,从善恰好是先帝身边唯一一个陪伴的皇子,他曾动过私改遗诏的念头,后因被拒和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断了这个念头。照理说,对待这样一个曾经有心对李煜不利的人,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理应是该斩草除根,解除后顾之忧的把从善暗中处理掉的。但是李煜没有,他反倒是对从善越来越好,百般呵护,甚是珍惜这段兄弟情。从善也许是心生愧疚,被李煜的所作所为感化了,于是在李煜准备派人代表后周,出使北方去见赵匡胤的时候,从善主动请命,替兄长分担忧虑。谁知,就在从善见到赵匡胤的时候,就被扣留当了人质,成了赵匡胤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无法返回家乡。 这首词正是写在从善被当做人质之后,李煜所写。如果,从这段背景看,你会认为《阮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 习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的概况 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 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不合理) 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 1、周族史诗P4 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 3、婚姻爱情诗P7 婚姻诗,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有情人约会的《静女》、有恋人同歌共舞的、有热恋互赠信物的《溱洧》有野外相遇而相爱的《关雎》、有久别重逢的、有礼教束缚《将仲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氓》等。 4、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P9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2真题含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画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0053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是 A.豪犷雄放 B.平淡瘦劲 C.生新瘦硬 D.沉博绝丽 2.王安石议论文的特点是 A.平易流畅,委曲婉转 B.结构严谨,析理透辟 C.雍容典雅 D. 纵横博辩 3.苏轼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 A.清丽典雅 B.思深辞丽 C.豪放旷达 D.清空婉约 4.陈与义的诗歌被称为 A.山谷体 B.后山体 C.简斋体 D.诚斋体 5.李清照后期词的风格是 A. 清丽淡雅 B.沉郁哀痛 C.清空骚雅 D.浓艳密丽 6.朱熹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A.以诗言事 B.以诗喻理 C.诗风豪放 D. 诗风典丽 7.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A.白朴 B.乔吉 C.康进之 D.纪君祥 8.高明《琵琶记》的创作主旨是 A. 宣扬忠孝伦理观念 B.揭示官吏贪赃枉法

C. 提倡神仙道化思想 D.抒写离别相思之苦 9.元代讲史话本的艺术特点是 A. 说一故事而立有结局 B.悲喜连缀而贯通一体 C. 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 D.淋漓酣畅而声韵兼美 10. 赵孟颊《钱塘怀古》诗最具特色的是 A. 极富唐诗的意境与韵味 B.同于宋诗的警策与深致 C. 表现一种离黍麦秀之感 D.以见解超人的议论取胜 11.元代后期诗文创作的两大中心是 A. 江西和婺州 B.婺州和吴中 C. 大都和平阳 D.平阳和泽州 12. 除了《三国演义》以外,罗贯中还作有杂剧传世,名曰 A.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B.《黑旋风仗义疏财》 C. 《赵太租龙虎风云会》 D.《雌木兰替父从军》 13. 南戏觌范化和广泛流行后,“传奇”指称的是 A. 杂剧 B.明清中长篇小说 C. 散曲 D.明清中长篇戏剧 14. 汤显祖的传奇作品中,取材于唐人蒋防《霍小玉传》的是 A.《紫箫记》 B.《邯郸记》 C.《南柯记》 D.《牡丹亭》 15.“台阁体”散文的风格特点是 A. 醇深典正,浑穆雍容 B.雍容和雅,平易畅达 C. 平易自然,纡徐和缓 D.简练明快,笔力雄健 16. 下列作家中,长于记述家庭琐事而极富人情味的是 A.袁宏道 B. 李贽 C. 归有光 D.张岱 17. 明代前期散曲作家中,朱有燉影响最大,其散曲集曰 A. 《诚斋乐府》 B.《沜东乐府》 C. 《秋碧乐府》 D.《碧山乐府》 18.遗民诗人屈大均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A.闲适 B.雄直 C.绮丽 D.险怪 19.以下诗句中,由赵翼创作的是 A.“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B.“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D.“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20.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其最重要的创作成就是 A.诗歌 B.古文 C.小说 D.戏曲 21.下列作家中,既是阳湖派古文的代表人物,又是常州词派开创者的是 A. 张惠言 B.恽敬 C.侯方域 D.汪中 22.周济编选《宋四家词选》,“宋四家”指 A.晏殊、晏几道、柳永、欧阳修 B.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孝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柳开是 A.先驱者B.响应者C.过渡者D.集大成者[ A] 2.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 A.白体B.晚唐体C.西昆体D.荆公体[C ] 3.王安石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颇有影响,其散文最擅长的是 A.叙事抒怀B.描景写意C.用事用典D.议论说理[D ] 4.吕本中是第一个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的人,他率先提出的诗派名称是 A.江西诗派B.剑南诗派C.江湖诗派D.晚唐诗派[ A] 5.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 A.儿女柔情B.羁旅行役C.家国兴亡D.田园风光[ A]

6.柳永词赢得“凡有井水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 A.清空词B.骚雅词C.俚俗词D.豪放词[ C]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 A.乐府B.古风C.律诗D.绝句[ D] 8.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在诗歌方面是 A.江西诗派传人B.剑南诗派后进 C.江湖诗派宗师D.遗民作家先驱[C ] 9.文天祥是著名的遗民作家,其诗歌代表作《过零丁洋》的名句是 A.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B.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10.《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A.商人妇B.村姑C.妓女D.贵族小姐[ C] 11.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A.反讽手法B.象征手法 C.情景交融手法D.夸张手法[ A] 12.杨维桢诗世称 A.台阁体B.香奁体C.宫体D.铁崖体[D ]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题及答案

1、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并提出“词穷而后工”的是:(A )。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剧史著作是:(B )。 3、宋代最早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人,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的是:(A )。 4、论诗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的是: (D )。 5、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及“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词句,被传为“三影郎中”的是:(C )。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B )。 7、下列剧本敷衍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是:(A )。 8、下列剧本是演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和(屠崖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歌颂(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形象的是:(A )。 9、提出“童心说”的是:(B )。 10、婴宁是下面那部作品中的人物:(D )。 11、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是:(B )。 12、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对昆腔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C )。 13、以侯方域、李香群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A )。 1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是:(A )。 15、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的理论著作是:(B )。 16、宋代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是:(A )。 [A] 欧阳修 [B] 范仲淹 [C] 王安石 [D] 苏洵 [A] 《曲品》 [B] 《录鬼簿》 [C] 《太和正音谱》 [D] 《南词叙录》 [A] 王禹偁 [B] 姚铉 [C] 苏舜钦 [D] 柳开 [A] 林逋 [B] 杨亿 [C] 姜夔 [D] 梅尧臣 [A] 晏殊 [B] 晏几道 [C] 张先 [D] 吴文英 [A] 马致远 [B] 关汉卿 [C] 白朴 [D] 王实甫 [A] 《汉宫秋》 [B] 《梧桐雨》 [C] 《墙头马上》 [D] 《望江亭》 [A] 《赵氏孤儿》 [B] 《单刀会》 [C] 《西蜀梦》 [D] 《鲁斋郎》 [A] 袁枚 [B] 李贽 [C] 袁宏道、 [D] 朱彝尊 [A] 《金瓶梅》 [B] 《儒林外史》 [C] 《隋唐演义》 [D] 《聊斋志异》、 [A] 刘基 [B] 宋濂 [C] 高启 [D] 李贽 [A] 《鸣凤记》 [B] 《宝剑记》 [C] 《浣纱记》 [D] 《红蕖记》 [A] 《桃花扇》 [B] 《长生殿》 [C] 《牡丹亭》 [D] 《清忠谱》 [A] 《金瓶梅》 [B] 《儒林外史》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A] 《曲品》、 [B] 《曲律》、 [C] 《南词叙录》 [D] 《闲情偶寄》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苏轼 [D] 周邦彦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 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其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战国策成书时代与编纂者:西汉刘向谓此书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书录》),故定名为《战国策》。 人物形象:1、反映纵横家得人生观,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2、有明显得“贵士”得倾向。 《战国策》得文学成就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得人物都有鲜明生动得描写,尤其就是一系列“士”得形象: 1)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2)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3)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战国策》得“文辞之胜”。多用譬喻、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得说服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