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的关系

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的关系 摘要从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对气象因子与污染物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污染物浓度的预报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预报效果进行历史资料检验。 关键词气象因子;空气质量;监测;预报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空气质量的预报已成为城市居民新的需求。近年来,石河子市东、西、南、北4个热电厂的建成投运,给城市空气质量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石河子市环境监测站2003年6月安装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开始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自动监测。笔者利用该站2005~2006年2a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及石河子气象站所对应时间的气象资料,找出与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好的气象因子,做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在微型计算机上输入第2天气象因子的预报值,计算出第2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预报值,做出空气质量监测预报。 1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 从2a资料中发现二氧化硫日平均最大值为0.132mg/m3,最小值0.002mg/m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6倍;二氧化氮最大值0.056mg/m3,最小值0.001mg/m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6倍;可吸入颗粒物最大值0.712mg/m3,最小值0.013mg/m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5倍。由此可知,污染物浓度变化非常之大。经测算,2005~2006年石河子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均为1.28,按环境空气分级标准属清洁级,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1.1污染物浓度分布 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监测常规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图1~3是2005~2006年石河子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月平均值分布曲线,3条曲线都可以近似为具有单峰单谷曲线。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曲线走向较一致,冬季浓度比夏季高,最高值出现在1月和12月,极值分别为0.056mg/m3和0.118mg/m3;最低值出现在6月和7月,分别为0.011mg/m3和0.046 mg/m3。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最高值和最低值的比分别是二氧化硫为5.1倍、二氧化氮为4.7倍、可吸入颗粒物为2.6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

气象因子与地表植被生长相关性分析_徐兴奎

第23卷第2期2003年2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 l.23,N o.2Feb.,2003气象因子与地表植被生长相关性分析 徐兴奎,林朝晖,薛 峰,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和环境科学中心,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研究资助项目(G 199804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05011,49905004)收稿日期:2001-08-23;修订日期:2002-04-20 作者简介:徐兴奎(1966~),男,黑龙江人,博士。主要从事遥感反演和陆面过程模式研究。E-mail:xk xu@https://www.doczj.com/doc/bc2390010.html, Foundation item :T he National Key Fundamen tal S tu dy Project (Grant No.G1998040900)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ina (Grant Nos .40105011,49905004) Received date :2001-08-23;Accepted date :2002-04-20 Biography :Xu Xing-Kui,Doctor.M ainly engaged in the rem ote sensin g applications and land su rface models.E-mail:xkxu @https://www.doczj.com/doc/bc2390010.html, Acknowledgements :Th e au th ors w is h to thank the Distributed Active Arch ive C enter (Code 902.2)at the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r eenbelt,M D,20771,for pr odu cing the data in th eir present form and dis tr ibuting them.T he original data products were produ ced u nder the NOAA /NAS A Pathfinder program ,by a proces sing team head ed by M s .M ary James of th e Goddard Glob al Change Data Center;and the s cience algorithms w ere establis hed by the AVHRR L and Sci-ence Work ing Grou p,chair ed by Dr.Joh n T ow nsh end of the University of M aryland.Goddard's contrib ution s to these activities w ere sponsored by NAS A's M iss ion to Plan et E arth program 摘要:降水和气温是影响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地表植被的生长对它们的响应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利用我国334个气象台站和1982~1994年N O AA -AV HRR 卫星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我国4~7月份各气候区域降水和活动积温对地表植被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气候区域和月份,降水和积温对地表植被的作用程度明显不同;前期降水和活动积温对植被作用的有效时间尺度也分布不均,并与土壤质地类型分布有关,因此,通过某一固定时间尺度的降水或活动积温不能准确的预测大区域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关键词:归一化的植被指数;降水;活动积温;土壤质地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ratio of vegetation cover XU Xing -Kui ,LIN Zhao -Hui ,XUE -Feng ,ZENG Qing -Cun (ICCE S ,Institute of A tmosp heric P hysics ,CA S ,B eij ing 10002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23(2):221~230.Abstract :R ainfall and temperatur e ar e two impor tant fa ct or s that influence v eget atio n cov erag e o ver the land surface.T he up-gr ow th of veg etation lag s behind r ainfall and temperat ur e in g ener al.Due t o their in-homo geneous distr ibutio n ,t he effect of rainfall and temper ature on land surfa ce veg etation co ver differ s distinctly.Some resear ch result s sho w that t he time lag is 14day s,and sugg ested that the ND VI (N o r-malized Differ ence V eg etation Index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fo r t he reco nstr uct ion o f r ainfall in so me reg io ns. T her e are different climatic r egions in China such as t emper ate zone,subt ro pica l zone and tr opical zone .T he inter actio ns between meteo ro lo gical factor s and v eget atio n in each climatic r egion are sig nifi-ca nt ly different.M any facto rs such as t he inho mog eneous dist 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temper ature,differ-ence of v egeta tio n types and soil text ur es pla y impo r tant r oles in interactions .T o dev elo p advanced land

专题三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13级地理科学2班4组 一、实习任务 1.实习目的与任务概述 通过攀登衡山进行实地考察和相关数据收集,并且进行记录与拍照,使用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对于每一个选点的气压和气温进行数据记载,并对于选点的海拔、经纬度和测量时间做出简单记载。在下山回到基地之后对于所登记数据进行汇总,做出相应的图表,最后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规律。 2.实习时间:2014年11月22日 3.实习路线 衡山基地——介石林——半山亭——慈爱亭——铁佛寺——湘南寺——南天门——天王殿——祝融峰 4.实习仪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1)实验仪器:滴管,蒸馏水,通风干湿表,空盒气压计,GPS (2)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通风干湿表: a.温度计的水银柱:检查通风干湿表温度计的水银柱是否 连接。 b.仪器精度:检查2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其差值不 超过0.2℃。

c.测量时应选在空旷的地方,且人应远离仪器。 d.读数时,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②空盒气压计: a.挤压气囊时,气压不应高于106kpa。 b.测量时,应将空盒气压计水平放置。 ③ ④ 二、实习内容 11月22日上午八点,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登山,进行气象实验。 测量内容如下表:

间修正值为0。湿表编号354号,在-20℃~+32.5℃之间修正值为0。 由以上图表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数据测量可得,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的海拔的上升,单位面积垂直上方空气柱的体积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气压将

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 (2)总体而言,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但在基地测量中,因为清晨气温尚未完全回升,在基地出现不同于其他点的低温。在介石林和半山亭的测量中,由于太阳逐渐升起气温开始回升,半山亭的温度稍高于介石林,但是高幅不大。另外,在南天门和祝融峰,因为人流量比较多,气温测量有一定误差,但是总体上来说,气温都是遵循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的。 (3)在上山过程中,相对湿度随海拔升高总体是呈下降趋势。其中,在介石林中,所测量地区位于林荫树下人迹罕至之处,太阳辐射弱,湿度有一个超出规律的变化。同理,在铁佛寺和湘南寺的测量中出现相关波动。但总体上,随时间接近正午,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大气饱和水汽压增大,空气的相对湿度下降。 三、实习总结 今天我们在熊老师和郭老师的带领下,攀登上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我们熟悉掌握了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总结出气压和气温以及相对湿度与海拔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一路上我们一边实习一边记载,在野外实习收获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人生经历中也受益匪浅。这是衡山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实习过程中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天。

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结课论文 题目:基于GIS的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 学院:水文水资源学院 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

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摘要 通过探讨气象与水文预报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要求,提出应该将气象与水文信息相结合、气象水文信息与GIS有机结合的系统设计思路,明确了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设计出一套基于GIS的气象水文预报系统。 关键词:气象;水文;GIS 一引言 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应用的信息工具,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 使之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以便于作出水文预报。 二需求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暴雨、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灾害的预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更加及时准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求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更加精细,灾害性天气识别尽可能覆盖到自然村、山洪沟和地质灾害点;三是要求有较高的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适用领域特点是:该流域暴雨,山洪等极端性天气频次高,影响大,范围较广,易引起突发性灾害。GIS系统

能够迅速地整合分析卫星、雷达资料,降雨、地形、水文资料,并且GIS同样可以获得灾害风险区的工矿、企业、学校、居民定居点等地理信息,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气象水文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山体、水系、居民点等属性,特别是灾害敏感区的地理属性有机结合,对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灾害的地点进行较准确定位和及时报警, 能有效提高暴雨洪水灾害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与服务能力。 就空间分布而言, 虽然目前的降水观测点已经分布到乡镇,但当与能分辨到自然村、山洪沟精细的地理信息相结合时,预报员却很难将卫星、雷达所监测的暴雨信息与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风险区紧密联系,导致卫星、雷达监测产品不能在气象灾害预警报与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 基于GIS设计气象水文预报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GIS以及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一个集气象水文信息为一体的气象水文预报平台,为预报员提供气象水文信息的检索查询,提供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监测图像的立体定位显示与跟踪,提供降水、洪峰流量与水位等信息的跟踪与报警,这能够提高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跟踪,以助于提高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跟踪监视与预警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确定了以下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1)水文与气象信息相结合。气象和水文虽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联系紧密;就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而言,水

东北三省省会20世纪气象要素分析-(温度-降水)知识交流

东北三省省会1909-2000年 气象要素分析 (以温度、降水为例) 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 年级:2013级 姓名: 学号:

一、长春地区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年平均温度折线图如下所示: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年降水总量折线图如下所示: 数据分析:1.由1909年-2000年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图以及变化的趋势线可以看出,这91年以来温度在波动中上升,而降水量则有所下降,至于两者是否有明确的关系,可以将这91年的数据每隔十年取一年的数据作为代表,根据具体10年每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图形进行进一步的猜想; 则图像如下:

长春地区取得10年的全年月均降水量的折线图: 长春地区取得10年的全年月均温的折线图: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冬季平均温度折线图: 2.由以上三张图可以看出来,长春地区90年来基本上保持的雨热同期,且冬季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应该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选取十年一个间隔的全年月平均降水与月均温的数据,又由于跟踪某几年的数据可见温度的波动与降水没有必然性的升降联系,因此猜想降水量的下降是与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关。 思考: 吉林位于东北三省纬度上的中间省份,是否在降水和温度这两个最具备代表性的气象要素上也是处于较为中间的位置上,再根据数据作图后进行分析: 二、沈阳地区 1909-2000年沈阳地区年降水总量变化图:

数据分析:虽然沈阳的温度数据有部分缺失,但基本不影响整体数据分析结果。由上面两张图所做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在这一段年份内,沈阳的年降水量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下波动,而年平均温度则是在波动中上升,在前面分析长春地区的相关数据时,大致判断年均温与年总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上是无关的,那么根据沈阳地区的情况基本可以更加确定这个结论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地区的年均温基本上在7-8℃之间,而长春地区则是在4-6℃之间,年平均总降水量沈阳也比长春高出约100mm,基本可以确定温度是由于纬度影响的结果,而降水量相差较大以及变化情况的差距也较大,是由于什么原因可以再根据哈尔滨地区的数据综合分析进行猜想。 三、哈尔滨地区 1909-2000年哈尔滨年总降水量变化图

广州市大气TSP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9-04-03;改回日期:2009-1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85),教育部重大项目(704037)和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基金,河南科技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项目(20070026)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周凯(196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环境研究工作.E -mail:k -zhou@https://www.doczj.com/doc/bc2390010.html, *通讯作者:彭少麟,男,教授,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工作.E -m ail:lssps l@https://www.doczj.com/doc/bc2390010.html,. 广州市大气T SP 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周 凯 1,2 ,叶有华3,彭少麟 2,4* ,王智芳1,雒海潮 1 (1.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3.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1; 4.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摘 要:利用实地监测大气T SP 浓度和局地气象数据,研究了2005年至2006年广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T SP 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区大气T SP 月平均浓度0.273mg /m 3最高,显著高于交通繁忙区的0.207mg/m 3;极显著高于商业区的0.180mg/m 3、社区的0.155mg/m 3和对照郊区的0.142mg /m 3。研究显示,广州市大气T SP 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广州市大气T SP 浓度与降雨呈现负相关性,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风速呈负相关性,与风向的相关性不明显。各功能区大气T SP 浓度与局地气象因子也存在类似的规律。关键词:功能区;总悬浮颗粒物(T SP);气象因子;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X 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50(2009)04-0388-07 当前全球城市化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已经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压力,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不得不暴露在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之下,如中国和印度城市的数值比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高出数倍[1]。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5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20056显示,中国T SP 污染的程度位居全球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对全国595个城市进行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0结果表明,T SP 多年来一直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质,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3-5]。研究证实,近几年来广州市区大气污染物质T SP 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6]。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总悬浮颗粒物的生态学效应已成为大气化学研究中前沿的领域[7-9]。 研究表明,受局地气象因子、污染源的分布及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同功能区或景观格局下大气T SP 污染的时空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 [10] 。城市土地利 用性质的改变和植被覆盖的变化对局部气候的改变 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对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可以有利于增强城市生态系统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能源规划与优化、能源与环境发展优化规划等,寻求防治污染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策略。虽然已对广州大气T SP 污染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数据,但是对于不同景观格局下典型功能区现场采样监测的数据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广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实现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控制区域规模下城市大气TSP 污染,及为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采样地点 5个采样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即功能区的类型。天河体育中心采样点位于天河区天河体育中心办公楼3楼楼顶,代表商业区。天 388 地 球 与 环 境 EA RT H A N D EN VIR ON M EN T 2009年第37卷第4期Vol.37.No.4,2009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论天气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袁婧妍 税务学院

税务0977 010******* 摘要: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文章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切入,通过阐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和企业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的反应,从而提出中国应对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神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神州家,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经济分析必须是覆盖全球、着眼长期的,把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摆在中心,并考虑发生重大的、非边际化的可能。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是必要且紧迫的。 1、气候变化——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 1.1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气候变化之所以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的,而且负外部效应是大于正外部效应的。气候变化问题直接造成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例如,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北极夏季海面浮冰的面积缩小了10%甚至更多,冰的厚度则减少了40%。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剧烈。世界上许多珊瑚礁遭到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有所改变。极端天气情况可能增加等等。 其次,全球大气环境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正是由于全球大气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没有产权的划定,各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大,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反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更为严峻,而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则是初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继续严重,消极影响逐渐大于积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 因此,将气候变化理解为市场失灵现象是有利于进行经济上的分析的。 2.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峻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维系人们生命的农业中的粮食生产,

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论述“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气候的变化会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气温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可能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变暖的原因在科学性上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多数人或者是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另外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太阳黑子的变化,或者是生态自然的变化造成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各国的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备受世界瞩目。世界各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明立场,并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作为时代的青年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后续有生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气候的影响,四季冷暖分明,春秋两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多风大、频率高,土壤蒸发量大,春夏之交干旱频发。易形成“春旱、夏涝、秋早霜”的灾害,严重的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地多年平均气温 2.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39.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9.8℃。多年平均降雨量4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差异较大,一般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春季风大雨少,雨量仅占全年的15%,年蒸发量为1440mm,年日照2822h,有效积温2700℃。初霜在九月下旬,终霜在五月中旬,无霜期为125d左右,最大冻土层深度2.3m,风向多为西北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4.0m/s,最大风力九级。 多年平均各气象因子表 --地形地貌 林甸县地势低平,东北略高,地形缓缓向西南倾斜,自然坡降

1/3000左右,海拔高程在175~154m之间,呈缓状大平原,小地形较为复杂,平原分布有碟形洼地、闭塞的锅底坑,境内无丘陵,南部草原受风沙影响形成起伏的条状沙丘。 --农业种植结构 林甸县提出了发展“五花经济”(米花、稻花、豆花、菜花、乳花)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构想,确定了“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为重点,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的粮食产业发展思路。 --土壤 林甸县土壤主要有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六个土壤类型,七个亚类,十七个土种。成土母质为黄土状亚粘土,土质多属重壤和轻壤之间。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在2.47~4.77%之间。全县从东到西基本呈南北带状分布四种主要土壤,即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中薄层碳酸盐黑钙土、薄层风沙和泥碳腐殖质沼泽土。腐殖质土层厚度一般在12~30cm,由西向东逐渐加重,PH值为2.5~9.5,腐殖质含量为2~5%。 --河流水系 林甸县内有天然和人工河流两种。天然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九道沟子。人工河流有西北引嫩干渠和北部引嫩干渠。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从本县西北边界流过,县境内12.5km。双阳河属季节性河流,起于拜泉县新生乡,在本县李大犁地以上集水面2300km2。一股从东向西经东兴、四合、三合乡流入

第三章 天气系统及天气特征

第一节气团和锋 气团的定义、形成、源地及变性: 1.定义 在广大空间里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称为气团。它的水平范围从几百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从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在同一气团内,气象要素(如温度)的变化相对比较小。水平温度梯度一般小于1~2℃/100 km。 2.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具备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冰雪复盖的大陆和极区等都可成为气团形成的源地。 (2)具备使大范围空气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均匀的下垫面上的环流条件,以使空气能有充分时间与下垫面进行热量和水汽等交换,取得与下垫面相近的物理特性。 3.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的地区,称为气团源地。气团在源地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流经地区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等。 气团的地理分类:根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对气团进行分类,称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按这种分类方法,将气团分成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四大类。由于源地地表性质不同,又将每种气团(赤道气团除外)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这样,总共分为七种气团。 1.冰洋大陆气团(Arctic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大陆。天气特点是温度极低、气压高、湿度小、气层稳定。 2.冰洋海洋气团(Arctic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海洋。天气特点与冰洋大陆气团相近。但夏季可以从海洋获得一定的热量和水汽。 3.极地大陆气团(Polar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大陆。低温、干燥、天气晴朗,气团低层有逆温现象,空气层结稳定。 4.极地海洋气团(Polar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海洋。冬夏气团性质有显著不同。冬季低层接触洋面,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常伴随多云,有时产生降水;夏季与极地大陆气团性质差不多,对我国影响不大。 5.热带海洋气团(Tropical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海洋。天气特征是温度高,湿度大,低层湿热不稳定,中层常有逆温,高层干燥。 6.热带大陆气团(Tropical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大陆。天气特征是炎热、干燥、晴朗少云,低层不稳定。

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有哪些

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有哪些? 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从地理方面看,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影响天气的要素如风、雨、云、雾、霜、雪。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而风的大小与气压有着很大的关系,气压即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经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从而使云滴不断增大,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 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水滴凝结从而成了雪。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这些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天气变得暖和之外并未察觉气候变暖给他们实际带来了什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中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总的系统,那么它其中包含着地圈与生物圈。地圈包括着固体地球系统和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圈包含着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生命系统。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与生物圈关系密切,在以前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使得地球气温变化保持平衡。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不稳定性增加,局部高温干旱危害加重,产量波动增大等问题。据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种植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温和冰情 6.1主要气象要素统计分析 6.1.1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概述流域主要气候特性,统计工程地址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 6.1.2流域气候特性,可利用流域内气象观测资料和有关分析、研究成果,概述流域的气候背景和降水、气温、水面蒸发等要素的时空分布。 6.1.3工程地址气象要素特征值,应采用工程地址邻近且有代表性台站的观测资料统计。气象要素特征值可包括以下内容: 1、多年平均年、月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量出现日数,累年时段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时间; 2、多年平均年、月平均气温、地温、湿度和气温累年年、月极值及其出现时间; 3、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 4、多年平均年、月平均风速,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年、月最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多年平均年、月大风日数; 5、多年平均年、月霜、雪、雾、雷暴等天气现象出现日数及霜、雪、雷暴的初、终期; 6、工程需要的其他气象要素特征值。 6.1.4气象要素特征值的统计系列不宜少于30年。系列较短时,宜插补延长。 6.2水面蒸发分析计算 6.2.1水库、湖泊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应采用10年以上、观测精度较高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 6.2.2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湖泊蒸发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8 1、2m2以上蒸发池观测资料,可直接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水库、湖泊与蒸发池所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通过有关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对成果加以修正。 2、E一601型蒸发器和口径为20cm、80cm蒸发器观测资料,应折算至20m2蒸发池蒸发量后,再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E一601型蒸发器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可参照本规范附录C 取值。 3、漂浮蒸发器观测资料也可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但应查明浮筏结构、安装方式、观测方法,分析暴雨溅水、风浪等影响。6.2.3水面蒸发观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或地区水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水面蒸发量。 6.3水温分析计算 6.3.1水温分析计算应包括天然河道水温特征值统计和建库后水库水温分布分析。6.3.2天然河道水温应统计多年平均年、月平均值,年、月平均值的最大、最小值,实测最大、最小值和出现时间,以及工程设计要求的其他特征值。 6.3.3设计依据站具有10年以上水温观测系列时,可直接统计有关特征值。水温观测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