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论教案

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论教案

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论教案
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论教案

课题序号:1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的内涵、起源和发展,熟悉设计的特征、领域和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作品谈设计与设计改变生活

教学方法:分别从物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和设计相关的案例,通过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来论述设计改变生活,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使用多

媒体教学的方式,观摩优秀设计作品。

第一章走近设计

第一节造物的原始动力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特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房屋等等。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说石器工具、装饰物、陶器,是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如果生前伴随这些装饰物,就可能赋予人具有超常的力量,如果死后随葬,就可以对来生充满希望。

造物的原始动力的探究

人类最初阶段,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工具、技术及其缺乏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停创造出新的物件,是追求原始审美?生存?还是……

考古学家们在距今2万年前我国的山顶洞人山顶洞遗址上室的地面土层中发现了婴儿的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的石器。下室是墓地,在这里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的周围有一些赤铁矿的粉末以及一些随葬品,下窨发现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

(图)

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

体。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陶器是人类新石器时代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更多的学者认为陶器是最早的设计成果。其产生的原因为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食物有富余;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手工业武器中发展了弓箭;可能已经有了交换。

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

越多来自于精神需求。

第二节 从作品谈设计

我们并不是现在才接触设计的,设计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一直生

活在设计之中。我们的环境、建筑、使用的交通工具、器皿、家具,哪一样不是设计出来的

设计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个集多学科、多层面的综合研究领域。除了外观的传达,设计者

面临着复杂的信息系统、机械结构、功能策划和材料选择等。从飞机到小小的数码产品,直至一张pop 招贴设计,我们要关注它的设计过程,更关注着支撑其支柱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设计者最终目的是:拿出使人满意的成果,能够切实可行去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让设计物能够体现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所以要预测潜在问题和展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以选择的生活和文化。如:(图)三人合臂相拥,意喻三口之家相携同乐美满幸福;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

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

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

之妙,寓意着本世纪初两项超大型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倾诉着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需求

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一个标志背后有着那么多的设计故事,这在我们说来是不可能知晓很清楚的。

课题序号:2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的内涵、起源和发展,熟悉设计的特征、领域和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作品谈设计与设计改变生活

教学方法:分别从物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和设计相关的案例,通过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来论述设计改变生活,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使用多

媒体教学的方式,观摩优秀设计作品。

新课教学:

第三节大师们和你谈设计

你倾听过大师的演讲么?你与大师交谈过么?在大学的生活中,你可能有着无数次的机会去聆听大师们的演讲,大师的思想会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有非常成功的工作经历,这使年轻人十分羡慕,很多学生都是抱着一种敬意去认识大师的。实际上,只要你有机会与大师亲近,就会发现他们就是非常普通的人。

上海美术馆举办过“安藤忠雄建筑展‘环境与建筑’”,并请他为设计爱好者举办了演讲会,可以说让众多学建筑的人和建筑大师有一个

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建筑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安藤忠雄,然后,在中国举办安藤忠雄的展览还

是首次。安藤为这次个展撰写的一篇文章《创造

风景》,其中写道:“我接受了在上海举办的个

人建筑展的邀请。我为能在现今最引人注目的城

市中展出自己的建筑作品而感到兴奋,同时也为

应该向上海的人们传递什么或表现什么而感到苦

恼。身为一个建筑师,我希望这个展览不限于单

纯的表达自身的设计,而是针对上海这座城市的

未来,找到一个能够开拓崭新可能的切入口,几

番考虑后,我选择了“环境”这个主题”。安藤

忠雄说:作为与当地的历史风貌无关、只在高价地之下提供大量空间的技术性解决策略,很多同样的高楼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建筑”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对其传播恶果进行批判的声音也时有出现,但是以经济合理性为唯一理论根据的现代制度打消了所有对其恶果发出的警钟。我们失去的正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场所“风景”。

弗兰克·盖里也是设计领域众所周知的大师,他

以结构主义的设计确立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他出

生在加拿大,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有在哈佛

大学进修了一年,在美国和法国都有着工作的经历,

1962年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设计已经在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设计奖项。

1989年,他在获得普利策奖时有一段演说:“我

为建筑着了迷,为了寻找一个作为建筑师的自己,我

的确不得安宁,也为这个充满矛盾、差异、不平等,

甚至充满激情和机遇的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

个世界里,我们的价值和优先权不断地被挑战”。

大师级的设计家总是把问题讲得很明确,可见他们对于设计上的问题总是显得深思熟虑,他们的成功已经证实着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一个初涉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太宝贵了。

如果我们有机会去聆听大师们的讲话,或去读他们的传记、认识他们的设计作品,特别是你能亲自和大师对话,你能够感悟到“设计”的概念融合在他们思想的深处,正在自由的流动和碰撞,擦出新的设计火花。

第四节设计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事设计专业学习,是否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设计的意义时什么?他比设计的定义更重要。

人们有着无数的理由来陈述设计的意义,但用最简单的话说,那就是:设计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里,设计的意义是每个人都能感悟到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变化,正是生活的变化使我们意识到设计的意义,而这样的意识又让我们感到设计对生活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有了期待。这应该就是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份量。

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脑子里闪现出对生活现状不满的时候,这会使我们的行为发生怎样的变化?抱怨、期待、寻求替代品、购买新的、还是自己动手去改变它?问题是你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去完成改变,假如你就是一名设计师......

不同的生活追求又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设计的意义就使设计师们不断的研究生活的期待。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感觉到,是设计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这

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的一

盏灯。是古代灯具当中设计极其精巧的工艺品,它的灯座、灯罩

屏板及宫女的头部、右臂都可以拆卸。灯罩下的屏板又能转动开

合,用于调整烛光照度。灯盘有一手柄,可以转动和调节照射方

向。铜器显得舒展自如,实用美观,可以清晰地见出设计师的巧

妙构思。两千年过去了,长信宫灯成为我国古代工艺设计的精

品。

课题序号:3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第二章认知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和艺术的关系,通过实际设计作品设计现象掌握设计的价值和文化特征,从而掌握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的价值观及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设计作品设计现象掌握设计的价值和文化特征,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观摩优秀作品。

第一节设计是艺术吗

设计被人们充分认识虽然是近代的事情,但在起源上设计与艺术基本上一致,因而设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社会人类对石块的打制和磨制,是人类最早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去改造客观世界。那么,设计同样如影随形,原始人从树上走自地面,使用现成石块、竹木等进行劳动,进而按照其生存需要改变自然物的形状性能,进行打制或磨制石器,或制造弹弓、木棒、尖棍等,这就是人类早期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既是包含实用价值的设计,又是孕育了审美价的艺术。

1、设计与艺术同源

设计与艺术二者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一样,最早的雕塑作品约三万年前早己存在,欧洲亦有过发现约五万年前骨笛的报道,在这里我们可看出,直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艺术和设计还混为—体,也就是说,早期人类的艺术与设计是很难在理论上区分清楚的。英文中“Art”的原义也是技术、工艺。中国甲骨文中的“艺’’字的原形也象征劳动技术,因此,从东西方文字发展看,艺术设计与技术、实用价值曾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是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实用品的产生,后来艺术意识与审美意识逐渐丰富起的,并且影响设计艺术的生产:关于艺术品等艺术对象对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有过一段名言: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2、设计与艺术分离后各自的特征

18世纪时,随着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哲学离出来,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日渐拓展扩大,艺术被分为优美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前者有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特征较鲜明的艺术工艺、建筑等。

工匠在工作之前就应该知道要制作什么东西,这里所提到的“计划”、“设想”,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设计”,两者仅仅在措词造句上有差异。然而许多事实证明,很多艺术类型都需要技艺来建构艺术世界,所以,艺术发展的一般进程是与实际技艺——建筑、制陶、纺织、雕刻以及通常文明人难以理解其重要性的巫术活动紧密相关的。设计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设计过程是达到以上目的而对人类技能的某种应用:艺术从发生、发展以来,它的每一道痕迹,无不与技术的进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中外工艺品无不体现着人类

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设计,构思的智慧和才华。

艺术与设计发展到1 6世纪末,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几乎是融为一体的,是统一的。到17世纪初期,艺术与设计呈现分离趋势,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为生产而生产的粗糙的机器制品,充斥人们着的生活,导致了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运动”兴起。格罗皮乌斯创立了包豪斯学校,他们都反对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状态,强调艺术与设计的统一。包豪斯宣言中明确指出:艺术不是—种专门职业:“艺术与设计”的统一,是包豪斯最为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因而,我们可以说,在动物的猿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技术或者说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产物,又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动力。在设计人类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时,人类创造了文明:由于文明的出现,人类发展了自身的肢体、思维和精神活动体,这表现在物品的创造中:考古的发现提供了少可供佐证的实物,从火的运用,石器工具的制作,进而到纺织、制陶、建筑……一个现代人生活所必须的条件,都已出现了一个雏形:而体现在人的主观世界的创造中,则可以看出,围绕着许多生活资料的活动而形成的人类的自我意识中,创造的欲望已经萌生或存在,设计的初纲形态就出现了。人类初期对艺术审美的感知来自人类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的体察,这首先表现在形式美的认识上,因而,尽管许多造型艺术体裁尚未产生,但是图案的纹饰却发达起来,而这些图案,有很多一直还是我们现代社会中图案纹饰的楷模。

在原始时期,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材料是设计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艺术加工的主要材料,除了在陶艺中人们把黏土改变为硬质的陶器外,其他设计所运用的物质材料都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现成材料,例如:石块,泥土,树枝,植物的纤维,动

物的皮筋、牙等,利用这些材料的物理特征,人们上演着设

计和艺术的伟大情节。

3、设计物品与精神的统一

由于设计是物质与情神的统一,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的统一,因而技术与艺术是设计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

面。设计能从一定的使用价值、实用价值出发,使人们满足

物质需求。

而艺术则从审美角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与艺术的结

合能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审美体系当中的造型

美、色彩美、肌理美等等都是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特别是设

计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图案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从而造成良好的外观形象,产生促销作用。在功能、价值等相近的条件下,产生的审美体系会从感官上得到消费者的重视,造成倾向于审美价值较高的一侧的趋势。这就要靠艺术来彰显某种审美风格去迎合消费耆的心理需求。

设计与艺术一样,都离不开想象力。科学也有假设阶段,这种假设其实质是以想象力为前提,只有想象的思维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设计的思维具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艺术思维的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形象就没有设计,但是设计的形象并非完全是自由的,无目的。它不像艺术那样可以自由驰骋、天马行空,它必须建立在设计产品内在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它离不开逻辑思维的主导,需要以严谨的、科学的、推理的归纳作为形象设计的规范,因而,在设计中思维的逻

辑性和形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

其次,艺术思维在设计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位置:“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艺术的造型、色彩、装饰等美的形态设计.用科学思维的方式无法完成艺术设计的任务,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即艺术的作用。”马克思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造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在复杂的设计过程中,逻辑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思维来表达,它最终仍是形象思维的建构问题,因而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也是思维的主要思维方法。

课题序号:4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和艺术的关系,通过实际设计作品设计现象掌握设计的价值和文化特征,从而掌握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的价值观及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设计作品设计现象掌握设计的价值和文化特征,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观摩优秀作品。

第二节设计与经济及设计的价值观

设计与经济的关系主要反映在社会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律观念,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设计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结晶,从艺术角度讲,显然也属于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这是作为上层结构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设计中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民族传统与时代特征等都表现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

设计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方面受经济基础所制约,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变革与发展。这是我们从设计的精神领域出发所探讨得出的结沦,也是我们认识设计与经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在设计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经济上的投入,设计产品需要物质材料来构成:在现代化的设计生产领域,其经济投入有时很大,其生产的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大笔资金,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投入就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培养一个较为优秀的设计人才.其经济上的投资是巨大的:而大量时间与精力上的投入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生产设计产品的原材料、设备等是硬件条件,那么设计人才是软件条件:因而,优秀的设计产品通过市场变为商品、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商业利润,这一巨大成果是与设计领域的硬件与软件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说的经济上的投入包含着两方面,即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产生优秀的设计产品,才会给社会、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当代社会里,设计生产的投入其本质就是企业运作、经营的理念与模式。虽然设计产品的质量高低不能完全以经济的投资来衡量,但优质产品比粗制品或普通制品其经济上的投入要大得多。在同样条件下,高质量的设计产品一般情况下科技含量要高,因而会占有较高的市

场消费率。在现代社会中,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在设计生产上的经济投入既是衡量其设计素质与设计修养的标志,也是衡量其经济是否发达、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其次,现代市场经济中,设计市场已经形成了,设计产品存在销售与流通的问题,因而也存在着是否按市场规律来运作的问题,是否满足市场需要、能有力地开拓市场的问题。我国在实施市场经济前,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价格等都由政府以行政来代替市场捌聿,这种指标性和强制性会造成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浪费,价格不合理而造成市场混乱、经济效益差等消极影响,基本上未形成—个成熟的市场。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正常的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并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市场的形成以及设计产品的销售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设计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便成为商品,其销售方式和物质产品的方式基本一致:在流通领域、商品是遵循按质论价的原则进行的,许多标新立异的东西能被人们接受,产品销售价格会按市场需求定出相对的标准。设计产品要赢得较高市场回报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除了提高产品本身的含金量以外,还要做好新产品真实的宣传,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认识产品的优越性能,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和设计文化本身无形的价值,它是设计产品走向市场的平台。

产品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对产品的消费不光停留在满足物质需求这一层面上,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消费,特别是文化品位的提升,因而产品的文化包装就显得尤其重要。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中形成有效的宣传力度,也代表企业文化的高低,因而包装宣传本身是企业产品的一种文化。

设计的交换价值是艺术设计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它由材料、劳动、流通费用、高智能附加值构成。高附加值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如同名牌产品与普通产品的价格相差很大。奥运会的金牌其价值不仅仅是黄金的价值,还有世界第一的附加价值:名人的作品、名人用过的物品都能产生附加价值。著名设计师设计的物品价格贵,其中就含有高附加值。一般情况下,高附加值有这样的特征:产品质量好,信誉高,科技含量高,新材料或特殊材料制作的,具有新功能和特殊意义.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如中国瓷器、波斯地毡等。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法很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本身。

设计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设计所具有的科学性特征,因而设计参与的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与历史上的自然经济、企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具有更高的优越性。设计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加宜人的生存环境。设计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日本产品、西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设计。从策划、创意、设计到生产、销售反馈是—个系统精心打造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和完善,设计也开始充分地参与整个产品的形成,大经济环境的形成必然要求企业增强竞争力,这种趋势使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无数设计师,都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健康有趣、舒适宜人的生活方式,因而设计在引导消费的同时,消费又反过来促进设计的发展,使设计越来越深入人心,真正为推动经济发展作贡献。然而,什么样的设计才能够提高附加值呢?

其一,设计产品的立足点是人,因而,宜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人机

工程学的原理,在技术与艺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其二,创新是设计的另一特点,因而,在外观形态、色彩、装饰等方面,既要新颖别致,又要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结构合理、符合使用目的而且操作简易:其三,质量是任何商品的生命线,设计产品要有效地使用合适的材料与运用适当的技术,在生产和制作过程中精益求精,使产品的质量无可挑剔,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安全可靠性,避免事故发生,以免对产品的竞争形成负面影响。

第三节设计的特征

设计作为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由于与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作为一种行为、作为一种思维的物态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设计的功能性

《辞海》中功能的解释一—指事物的功效、作用,一指事功和能力。功能即为事物的功效、作用。功能性主要是指产品的便利实用,这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广泛的标准。

人们设计和制作的产品,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这个功能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成其为该产品的根本属性,没有功能或者丧失功能的产品是废品。功能决定了一个产品存在的根本价值,而功能又根植于人的需要。设计产品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生活的各种需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例如建筑提供给人生活的空间,交通工具用来迅速运载人和货物,园林是人们休闲、观赏、游憩的场所,桌子用来放置物品,标志、广告、海报是给人们传达、沟通信息的,服装则有保暖、遮羞、装饰等功能……如果建筑、交通工具、园林、桌子、海报、服装没有达到自身的功能,那么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无疑也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如果产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能够服务于外在目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因为设计产品的价值意义依存于它的功能,功能有效性成为判断的重要尺度。

2、设计的审美性

设计是一种具有美感经验、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所以设计与审美有天然的关联。当然与纯艺术不同的是,设计的所谓美感经验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创作者来感受与判断,也要加上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现代设计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的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现代设计美学的熟练运用对专门的设计师来说是必要的,对于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说是不应忽视的,对于公众来说也是很有帮助和有意义的。

对设计的审美首先从造型美的感受能力起步。先学会对"美"的感受,再熟悉对"美"的安排。回归设计的要素,有三大部分:第一,造型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二,事、物、情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三,美感与诗意的结合能力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

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到底,设计是为人而展开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设计决定了生活环境的美学质量。设计,从早期的“绘画”、“制图”、“美工”,直到今天这么宽广的领域,事实上已无法统合在单一的学科中。但是,追根究底,“设计”的本质却仍然有它共通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的水平,在相当程度的范围内,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环境的美学质量。人类学把诸如建筑、对象或工艺品等设计产品均视为“文化”的表达形式,文化是潜藏在这些产品设计或制作者脑中的一种“符码”(codes),或说是“文法”(grammar)。因此,“文化”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其作用弥漫渗透在人类的所有社会关系型态、宗教信仰和行为模式中,当然也包括其所生产制作的各种物质对象或使用的工具。

3、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和设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又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手段和武器。科学是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得出客观规律,而设计则是以设计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客观世界。它们在思维方式、语言、目的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它们都需要观察、研究,要具备想象、猜测及直觉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设计具有科学的属性,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科学和设计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科学不仅改变人们的设计时空观,还催生出新的设计门类。照相术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设计表现手段,扩大了设计创作空间,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设计从科学那里得益良多。人类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巨大的设计变革。科学为设计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也为设计提供了众多有趣的题材。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现代社会人类的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艺术设计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现代设计中的很多流派无不与科学的发展有关,如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等。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传统科学家与设计家的意义正发生着改变,设计与科学的整合,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趋势。现代设计的理念倾向于抽象表达,以构成为基础理论,强调外在形式感的表达。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其形态的抽象性特征和产生不同视觉引导作用的构成形式,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构成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构成基本理论的建立,源于人类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认识,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了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构成的抽象设计理念,已广泛

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等领域,给我们的设计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构成在实用设计上的运用,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我们较熟悉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上海经贸大厦、东方明珠等建筑,流畅的线条,简洁的造型,颇具现代美感。构成理念中的抽象元素,还常常被运用到家具、生活日用品和工业产品中,如电话、家用电器等,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这种由现代高科技和现代艺术观念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近三十年来,科学催生的另一种新的设计门类--新媒体设计正成为新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成就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新媒体设计经历了录像设计、电脑创作音乐等阶段,如今则走入数码设计的时代。数码设计充分运用电脑科技的新发展,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在设计领域也展示出无穷的拓展魅力,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设计门类,如设计和新媒体设计创作,科技的含量占了很大比重。

课题序号:5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作为设计师应具备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及对应素质,了解设计的意识与责任。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师的素质培养。

教学方法:从设计师意识与责任来探讨作为未来设计师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并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观摩优

秀设计作品及设计团队。

第三章设计师与设计

第一节谁是设计师

设计师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与经验,拥有设计的知识与理解力,以及设计的技能与技巧,而能成功地完成设计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现代汉语中的“设计师”这个名称,是由西文的“designer”翻译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设想制作一些比现在使用的物品更实用、更经济、更美观的东西,诸如舒适的住所、便利的交通工具、美丽的城市环境等。但是,一般人由于欠缺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具备设计创造的必要条件,只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他们的设想,而不能将其视觉化、具体化,至少不能像专业设计师那样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研究设计的有关问题时,很有必要对设计创造的主体——设计师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考察。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有一位设计界的前辈讲设计即思想,设计是设计师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文化艺术涵养、道德品质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只有内在的修炼提高了,才能做出作品、精品、上品和神品,否则,就只是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流于平凡。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1、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类所有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因而广义上的第一个设计师,可以远溯到第一个敲砸石块、制作石器的人,即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设计,也创造了设计师,人类通过劳动设计着他的周围和人类自身,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伟大的设计师。从“制造工具的人”到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前设计与美术、工艺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美术家与工匠曾是历史上主要的设计制作者,所以,我们也不可能撇开美术家与工匠来探讨设计师的产生与发展。

2、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设计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非常特殊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作为设计创造主体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同或相似的基础知识技能,也有各自侧重的方面。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工业革命以前,艺术的知识技能是设计师才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大量艺术家从事设计工作。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知识技能在设计

自然科技与社会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另一只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设计师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意识,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设计师的创新构思能力,增强设计中的创造性,走出一味模仿、了无创意的泥潭。设计从最初的动机到最后价值的实现,往往都离不开经济的因素。设计的这种经济性质决定了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尤其是市场营销知识。设计的最终价值必须通过消费才能实现,设计师应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心理,理解消费的文化,预测消费的趋势,从而使设计适应消费,进而引导消费,实现设计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虽然不可能要求设计师成为经济方面的专家,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头脑,就很难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第二节设计师的意识与责任

设计不止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师必须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还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与约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部分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设计紧密相关的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守地遵守。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避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使设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设计创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它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限制,并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地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历史上设计师曾经担当过不同社会角色,服务于不同社会阶层,履行了不同的社会职责。最早正是“制作工具的人”推动着人类社会“辟草昧而致文明”。历代无数手工艺人的辛勤劳动,满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大部分。也有不少手工艺人被迫服务于奴隶主、封建主特权阶层,为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和礼教、宗教统治服务。古代手工艺人的劳动成果,多为统治者所占有。

西方在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后,设计师将服务扩展到了消费市场触及的每个角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以外更高的需求。“资本主义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求,是虚荣心,欲求一旦超过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就成为无限的需求。”这种“无限的需求”导致了资源的消费竞赛。如何克服目前的弊端,使设计师的设计符合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即设计师的社会职责问题,已成为日益迫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设计师的社会职责?也许有人认为,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是设计帅的社会职责。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倘若产品销售到了消费者的手里,却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应得的好处,甚至损害了消费者、乃至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设计师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说,这个观点虽然没有错,但却未免过于狭隘。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只可以说是设计师工作职责中的一部分,而设计师社会职责的内涵,比设计师工作职责的内涵还要深广得多。作为设计创造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必须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服务的。用简单的一句话说:“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所在,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才有意义,设计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课题序号:6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作为设计师应具备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及对应素质,了解设计的意识与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师的素质培养。

教学方法:从设计师意识与责任来探讨作为未来设计师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并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观摩优

秀设计作品及设计团队。

第三节设计师的素质培养

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是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这种个人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对艺术设计事业的信仰、喜好、专注、勤奋、拼搏、执着和个人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人员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要有更高的设计水准和创新能力。1、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好奇心-----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欲望;感性-----促使设计师关心周围世界,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设计师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是设计创造的基础。

2、发明创造的能力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设计师应该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实践中,在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时,有一种坚韧的独创精神和热情的想象力。这一点必须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积极探索,才能使设计师真正具有构想的灵感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使其设计永远具有生命力。

3、专业设计能力

设计师要想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设计能力能够帮助设计构想的表达。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也无法使设计构想付诸实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能够实现设计观念,完成设计过程的操作。

4、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作为设计师,应该有很强的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要依靠平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的积累和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特别需要经常有意识地留心观察身边各种成功或失败的设计,并其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美学与现代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更广泛的边缘学科知识能使设计师拥有更加丰厚的美学修养。

5、探索欲望和敬业精神

作为一个设计师,他总是多看、多问、多思考,喜欢追根究底、探求事物的内在奥秘。他往往能通过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溯本求源,运用某一事物的基本原理而演绎成为意义深远、具有创造性的定理或引发出新的概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作为一个设计师,无论遇到多么复杂棘手的设计课题,都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用心思考、反复推敲,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设计专业人才应该拥有敬业精神。

6、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和超前意识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随时关注市场上的需求及其变化,并要有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所根据的许多因素,是通过周详严谨的市场调查而来的。但它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数字统计得来,而是要在掌握市场心理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如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金钱收入及居住环境等等因素,从而设计出形态各异、形式丰富的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群的购买心理,使之乐于接受。

课题序号:7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第四章设计思维概论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思维的属性和价值取向,掌握设计思维内质与表层的含义及在设计中的语言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思维的内质与表层;

教学方法:从设计思维的属性引导学生认识其价值取向,并把其运用设计语言来表现其思维的内质与表层,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采用多媒体教

学及实际生活案例讲解的形式。

第一节设计思维的属性

设计思维就是我们在设计创造的整个活动中大脑进行的所有思考过程,大脑的活动过程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获取有关设计的信息;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地处理。设计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设计的思维过程。不理解设计思维就无法正确理解设计。设计思维的培养有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模仿

学习掌握现有我们承认的即成的设计方法、原理及表达方式。在模仿中体验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考方式。

高级阶段——创造

冷静地认识和观察现有设计领域所发生的事,了解还有那些方面的设计别人没有做过。

设计思维的时间属性。同样,处于不同经纬度的不同地域的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历史境遇的差异,都有各自自己要回答的生活与工作的问题。中国的设计师要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西方社会的问题。西方的设计师当然不会理会中国的问题(市场理由除外)。这个地域的社会所属位置,就是设计思维的地域空间属性。人类社会也普遍存在意义上的共同问题,这些共同的问题对于设计师而言,就不存在设计的地域空间属性问题。与此同时,设计的内容所处的具体空间位置,就是设计的环境空间属性。一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超越了社会的地域空间属性,设计所解决的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时,设计的问题必定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设计思维的属性应该体现设计物象的空间属性,设计物象的空间属性在设计实践中可分为:设计物象视觉属性;设计物象触觉属性;设计物象环境属性。设计物象的空间属性由这三种基本属性构成,缺一不可。

视觉属性

任何设计物象都存在被人应用的关系。人在应用设计物象时有一个适合的视觉角度范围,这个角度就是平时的视觉所能看到的视野,人无需转动头部就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因此,设计物象的形态就有具体的被看到的主体面。

触觉属性

除了视觉的属性,设计物象还存在触觉属性。几乎所有的人造物体都在人的使用过程中,与人的身体发生接触,这种设计物与人的身体发生接触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触觉属性。设计物象触觉属性可体现在人与设计物象接触时,肌肤或身体对材料肌理、温度和形态的不同程度的生理感觉或反应。

依据此原理,设计师在思考不同的材料、色彩、形态和肌理时,就应该利用人的这种触觉经验,合理的把设计的概念贯彻到其中。

设计物象环境属性

无论是人造的世界还是自然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都是一物与另一物的联结。设计的本质之理,往往与视觉的表现形式无关,而是处于设计对象内含的意义或与其他相关事物产生的关系上。

第二节设计思维的价值取向

设计思维的价值取向,就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采取的价值取舍态度,我们也可称之为设计师的价值观。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应过分关注设计的个性和风格(即设计的表层形式,形态、色彩、材质等),而应该关注设计的本质。设计的本质是指设计作品所导致的人文和社会的意义。设计中的审美形式标准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但设计的本质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人类的设计创造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人为了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进行的实践,设计的问题就是有关人与物的问题、是关于人与环境的问题、是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是关于物与物的问题、也是关于人与人的问题、更是关于人与社会物质环境与精神价值的问题。这些所有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归根结底都有意无意的反映设计师的智慧与价值的取向。

思维的价值体现于人的智慧。富有价值与深远意义的设计,在充分考虑设计物象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的关系基础上,其结果肯定触及到以下几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1、未曾有过的

2、面对未来的

3、解决问题的

4、改进现状问题的

第三节设计思维的内质与表层

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毫无疑义的是,它与视觉的表现无关。与其相关的必定是那些由设计作品所导致的人文和社会的意义。设计作品的人文和社会的意义越深,作品的价值也就越大。

假如我们可以将设计行为的整体剥开并分解成若干个层面时,设计思维的组成可简单的被划分为内质与表层。设计思维的内质,指设计师在思考时,关注的是不可见的内容,即人与人造物或环境的关系;或是以设计对象的功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为设计思维的原则和出发点的思维。设计思维的表层,则是在设计师完成功能的设计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后,运用那些与之相适宜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的形式的思维。

设计的内质是指设计师关注的是人与人造物或环境的关系,或是以设计对象的功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为设计思维的原则和出发点的思维。设计思维的表层指的是设计时运用那些与之相适宜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的形式的思维。以一个人24小时所经历的环境为例,探讨设计思维的内质。

上述所提交的问题,都是设计的最基本的和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是一个设计师所

能解决的,但设计师在思维时,如不思考这些与表现形式无多大关系的问题,或程式化的思考设计方案,或绕道而行,那就是误入歧途。没有建立在以解决客观的问题和功能问题为目的的设计,是无意义的设计。对于生活在缺乏客观。理性和逻辑思维习惯的社会环境的设计人来说,这点尤其值得注意。当然,思维的角度是多元的,但思维的结果很重要,因为设计的取向会就此展开。

课题序号:8 授课班级:艺术设计1601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实践

使用教具:教案、教材、多媒体等

第五章设计美学与设计心理学概论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设计美学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形式,了解设计批评和设计心理学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的语言美学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从美学概念和美的表现形式去引导学生了解美德形式语言在设计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应用。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采用多媒体教

学及实际生活案例讲解的形式。

第一节设计美学的概念

在设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些观点始终影响着设计师的判断,想象力从哪里来?众多的方案如何取舍,初步的形态怎么样进一步发展?都需要设计师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识。

在设计的基础理论领域中设计美学与设计心理学是与设计直接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在设计思维过程和对设计物的创造过错中,设计美学与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始终伴随决策思想的左右。

1、美学

美学STHETICS,源于希腊的感性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的学问,是对审美经验的反思。它既不是纯抽象的哲学理论,也不是直接指导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理论。黑格尔认为美学应该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哲学高度上确定艺术的本质;而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该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康德把审美定位于情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美学在经历了以上历程之后,美学的研究对象变得逐渐清晰: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审美活动既包括艺术活动,也包括其他审美活动,如自然审美、社会生活审美等。美学不仅要研究艺术,也要研究一切审美活动;不仅要研究审美主体、美感或审美对象,还要研究统一的审美活动或审美现象。审美,是以自身为目的、以形象为媒介的体验活动。审美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索性质的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体验,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的感受;另一类是评价性质的神美活动,是对感性经验的回味,对直接经验的超越、升华。

2、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领域中的审美问题的学科。在设计美学这一概念诞生之前,学术上曾有过技术美学的概念。如果说技术美学主要是研究大工业生产当中的美学问题,它与工业设计相对应。那么设计美学则不只指工业设计中的美学问题,还涉及到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更为宽广的方面。

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包括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消费、部门设计、设计美学历史等等。

设计美学对于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还是一般的普通人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设计美学能培养人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境界,扩大人的审美视野。当代社会发展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充实生命的价值或意义,都是当代人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数:34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2)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大学语文》、《中外美术简史》、《设计史》等相关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的眼光,力除教学中的僵化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

2、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VCD和经典艺术作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方法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2、教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艺术作品赏析。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艺术实践内容。 七、学时数:34课时 学分:2学分 教材:《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 参考书:《美术概论》王洪建 《美的历程》李泽厚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 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期末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教学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课时)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章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5课时) 艺术的形象特征 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课时) 1、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5课时)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章艺术的种类(3课时) 艺术的分类 几种主要艺术门类 各种艺术的联系 第六章艺术的创作过程(3课时) 创作过程的实质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设计概论教案

设计概论教案

《设计概论》教案 一、授课对象: 《设计概论》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本科装潢设计二年级,课程总学时为16 学时。 二、课程章节分配: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艺术设计的分类形式 第四章艺术设计的关联特性 第五章设计师 第六章艺术设计的工作程序 第七章审美欣赏与设计批评 附:课题练习 三、使用教材: 李巍编著,《设计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装饰与造型的表象问题上,在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上有一个飞跃。结合课程内容,导入案例分析,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参考资料 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尹定邦编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六、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艺术设计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 内容提要:艺术设计的定义与范畴、艺术设计的原理、艺术设计的特征和艺术设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艺术设计的定义、原理、特征 讲稿内容: 一、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1、艺术设计的定义与范畴 艺术设计是将物象的技术功能性、使用舒适性及审美装饰性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其范围有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设计(陶瓷、泥塑、竹木、布艺、金属、皮革、纸制品等)和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产品设计(建筑、家具、灯具、交通工具、轻纺制品及商业物品等),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 2、艺术设计的原理 可以从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三个方面来认识。 艺术性包含对设计物象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及材料机理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与表现。科学性包含对设计物象的工程结构、数据分析、理化性能、材料应用、环境测试等方面的试验与证论。技术性包含对设计物象的制造设备、加工工艺、质量检测、包装运输、市场营销等方面营运与安排。 3、艺术设计的特征 创意性特征体现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积淀, 具有思想的导向性及象征性。 图形性特征有文字图形、图案、平面、立体图形, 以图形为主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和视觉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性质、目的与任务 “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绪论 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

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 4、《中国故宫》片断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课件演示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王宏建《艺术概论》思考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 ( 2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P69、70、71 (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4)关系: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7.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P78、82、85 答:(1)艺术反映现实美;(2)艺术创造艺术美;(3)艺术是审美对象。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8.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P100 (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5)创造性;(6)情感性。 9.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用]P105 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P106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地位]P107 10.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面归纳,谈你理解的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 答:(1)就艺术的社会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③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2)就艺术的认识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②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意思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学时数: 课程英文名称:学分数: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 开课教研室: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执笔人: 先修课程:编写时间: 开课学期:审批人: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课程教学目: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掌握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文化艺术系统以及艺术种类。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在艺术的天地里陶冶情趣,提高自身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从事艺术研究的引导。 2.课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认识艺术的创作心理机制,掌握艺术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2)课堂讲授实行互动启发式,激发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3)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艺术理论中艺术的基本规律,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鉴赏。 三、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 绪论艺术总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一、从法国哲学家丹纳(1828——1893)的《艺术哲学》看艺术的发生 二、从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的艺术科学观看艺术的发生。 三、二十世纪美学家们对艺术的看法 四、艺术与人性的和谐 五、艺术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社会生活艺术化,艺术发展大众化。 六、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联系艺术的发展规律认识各种学说,掌握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通过具体的分析使学生能够阐述不同学说的特点 【重点难点】 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着重“巫术”学说的解读。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一、艺术起源于“摹仿”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三、艺术起源于“巫术”四、艺术起源与“表现”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二、各种形式的原始艺术点 第二章艺术作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体会艺术意境,使学生在艺术作品的理解上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 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意蕴的感受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艺术语言二、艺术形象三、艺术意蕴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三、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第三节典型和意境 一、艺术典型的特征二、意境 第三章艺术创作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艺术创作的三个环节,并从审美感受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艺术家的创作心理。 【重点难点】 艺术创作的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关系,艺术创作心理的解析。 第一节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三、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相辅相承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性质、目的与任务 “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绪论

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课件演示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2、《中国杂技》片断; 3、舞蹈《千手观音》; 4、《中国皮影戏》片断 5、《中国陶瓷》片断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

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包装工程学分:2.5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 课程编号:030150305 开课单位:食品工程学院包装工程系 课程性质:必修编写人:王晨旭 一、《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艺术概论是一门专业必选课,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艺术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要求学生了解关于

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最终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艺术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的及要求】: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艺术的基本特征。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 【教学内容】: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第三章艺术与环境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艺术与环境的关系,掌握艺术和环境的循环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案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岗位群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而《数字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掌握的理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对当前数字技术的了解等技能。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的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设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 重点章节:第2章的基本要素与文字图案设计、第4章的网页艺术设计 难点章节:第6章的二维动画设计 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 (一)主要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学课时数为72课时,每周4课时。其中理论72课时,实践0课时。 (二)内容总体设计 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因此专门制作了PPT课件以及准备了教学案例。 2、教学见习 由于本课程注重实践理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安排一系列针对以后工作中会用到的案例来进行讲解补充,加强学生的理论能力。

五、教学进程计划表(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 《数字媒体设计概论》 六、教学资料收集和配置设计 (一)使用教材:《数字艺术设计基础》 (二)参考材料:火星时代教程、《艺术与设计》

八、作业布置与批改设计 1.作业内容要求 作业内容是任课教师给的补充题,是课程中的内容延伸。可督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举一反三。 2.作业形式与题量 课堂讲授完毕后将所学内容的相似内容布置为作业,以达到测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加以实际操作应用的目的。 3、作业批改设计 对于平时作业,可抽查进行评阅,对发现的主要和倾向性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讲;对于学期末的综合实验,在每阶段提示学生统一完成,并进行评定,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统一答疑和评讲。 九、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 (一)考核方法 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教学参与、平时作业、综合实训、期末考试 (二)成绩评定 教学过程占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占百分之七十。 十、采用的教材和学生选读的参考书 教材:《数字艺术设计基础》 参考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编制人: 教研室主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五章教案

第五章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 ●教学目的: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视觉设计、插画的影响; (4)理解现代交互娱乐产业。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视觉设计、插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现代交互娱乐产业。 ●教学计划: 使用4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2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从敦煌到长城,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令人赞叹;从大禹治水到女娲补天,无数神话、故事和传说使人神往;古老的文化、丰富的传统、独特的风俗、深藏的古籍……。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意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沃尔特·迪斯尼曾说过:迪斯尼的全部历史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今天,迪斯尼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的经典。当前,中国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本章将就数字媒体和创意产业的关系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同时介绍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插画、服装、动画、建筑、虚拟展示、信息设计、网络媒体和网络游戏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艺术 1、数字内容产业核心概念: ?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内容产业 ?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创意、制作、开发、分销、交易的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产

业…… ?涉及电脑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创作、数字馆藏、数字广告、互联网信息、咨询、移动内容、远程教育、内容软件、数字图书馆…… ?互联网成为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 2、数字媒体艺术的全方位应用领域 3、数字媒体艺术服务涉及的行业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赖于数字科技的进步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 ?手机是人与世界、现实与虚拟连接的桥梁…。

设计概论教案教材

宿州学院 课 程 教 案 课程编码:_____ _______ZJ065405______ 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 54 / 3 开课时间:2012年 2月 7日第1 周至第 18 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2011级艺术设计 使用教材:《设计概论》周悦陈永勤等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2月第1版 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 授课教师:

(2)课程进度计划表

第一章走近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设计的内涵、起源和发展,熟悉设计的特征、领域和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作品谈设计与设计改变生活 教学方法:分别从物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和设计相关的案例,通过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来论述设计改变生活,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讲授方法,使用多 媒体教学的方式,观摩优秀设计作品。 第一节造物的原始动力 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特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房屋等等。 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说石器工具、装饰物、陶器,是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 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如果生前伴随这些装饰物,就可能赋予人具有超常的力量,如果死后随葬,就可以对来生充满希望。 造物的原始动力的探究 人类最初阶段,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工具、技术及其缺乏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停创造出新的物件,是追求原始审美?生存?还是…… 考古学家们在距今2万年前我国的山顶洞人山顶洞遗址上室的地面土层中发现了婴儿的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的石器。下室是墓地,在这里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

艺术概论课程标准

《艺术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38 课程学分: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电艺、广告 参考教材:1.《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王宏建 2、《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宏建袁宝林 3、《美学导引》天马图书有限公司王畅张秉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广告班和电艺班的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基本问题。本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必修课,它在为学生提供作为未来设计师所需要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艺术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职业技能目标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如不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靠或无具体要求,则不填此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节绪论教学学时数:4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理解《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掌握《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难点:了解《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知道该门课程在设计类课程中的地位。 三、主要教学内容 1绪论 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学科的建立 艺术概论的任务 四、考核知识、技能点 《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发生教学课时数:6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三个主要特征 三、主要教学内容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与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本章的教学手法是: 深入浅出地解释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并在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以形象(图片等)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头脑中建立起艺术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实践教学内容: 参观民族博物馆,仔细观察远古民俗,各民族文字及风俗,设身处地的想想,艺术是怎么起源的。 四、考核知识、技能点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你目前为止心目中完美的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有 第三部分艺术门类论 教学课时数:4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

艺术概论教学指导大纲

精心整理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包装工程学分:2.5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编写人:王晨旭 一、《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引导学法; 系, 【主要内容】: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艺术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的及要求】: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艺术的基本特征。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 【教学内容】: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 它的 艺术教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而艺术家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艺术家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掌握艺术创作的过程,了解艺创作的几个阶段。了解艺术创作心理。理解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指导学生认识艺术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对于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人艺术家自身的特点、艺术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三个方面来理解艺术家的涵义。指导学生结合本章“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来理解和认识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 【教学内容】:艺术家是艺术产品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别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创作心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2)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3)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4)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5)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2)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2)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教学计划: 使用8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爱尼亚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命的先锋。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其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入”也体现媒

住宅空间设计概论教案

住宅空间设计概论 一、教学目标 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室内设计的含义、内容及其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对家居空间设计的学习兴趣。要求:1、明确家居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2、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概况和文化内涵3、了解和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居空间设计的内容 难点:家居空间设计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家居空间设计概念讲授 1. 居住空间设计含义与内容 《黄帝宅经》开篇曰:“居者,人之本。人因居而立,居因人得志。人居相扶,感通天地。”数语之间已然道出了“人”与“居”相存共融的关系,揭示了人居空间的哲理内涵。 居住空间设计就是在室内空间这一舞台内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根据使用功能需要的划分,居住空间一般可以分为:起居室、客厅、卧室、餐厅、厨房、书房、卫生间等不同性质的空间。 2.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 (1)传统风格(2)现代风格(3)后现代风格(4)混合型风格 3.室内设计流派 (1)银色派(2)简洁派(3)白色派(4)解构主义流派(5)新洛可可派(6)风格派(7)表现派 (8)构成派 (二)家居空间发展概况讲授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 .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坑的位置布置合理.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坑安排有进风的浅槽,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起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

《城市设计概论》教案

《城市设计概论》 教案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设计(共5学时) 第一节、城市的本质与特征(1学时) 一、城市的本质 本质: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 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 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 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好的、最生动的写照。 刘易斯·芒福德、格茨·福普、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芒福德、《周礼·考工记》、段汉明等都有相关的论述。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城市是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 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的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 整体。 2.城市与城市历史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影响着我们现存的城市和周围世界,同时无 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3.城市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延伸,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出了城市特有的 气质与风度。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中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集中 体现,是积累、保存前人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刘易斯?芒福德、吴良镛、郑时龄、陈立旭、张鸿雁等都有论述。 第二节、城市系统的复杂性(1学时) 一、现代复杂性科学概述 复杂性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已有40多种复杂性定义,如香农信息、费歇 尔(Fisher)熵、分数维、随机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混沌边缘等等,至今尚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W·Weaver、西蒙、普利高津、哈肯、盖尔曼、钱学森、杨永福、成思危、姜 璐等都有论述。 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复杂性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 ⑴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 ⑵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1.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复杂 ⑴城市是自然——社会——人工环境的关联系统; ⑵所处不同地域表现出了不同的关联形态。 2.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人——社会系统对城市系统具有主导作用,正是城市系统与人——社会系统 的本质联系,城市系统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2019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2019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以艺术作品的存有为依据,舞蹈、戏剧应该是__________艺术。( ) A.时间 B.空间 C.时空 D.想象 2.音乐是__________的组合。 ( ) A.声乐与歌曲 B.弦乐与演奏 C.歌唱与声乐 D.声乐和器乐 3.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 ( ) A.人物、叙事、环境 B.抒情、情节、环境 C.人物、环境、题材 D.人物、情节、环境 4.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的是__________。 ( ) A.德国哲学家谢林

B.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 C.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D.德国美学家黑格尔 5.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的是__________。 ( ) A.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B.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C.德国哲学家谢林 D.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 6.造型艺术包括__________四个类别。 ( ) A.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B.建筑、园林、戏剧、小说 C.书法、诗歌、建筑、舞蹈 D.雕塑、音乐、戏曲、电影 7.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指出建筑的最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 ) A.美观、豪华、耐用 B.规范、壮观、令人愉快 C.实用、坚固、美观 D.豪华、实用、壮观 8.因为建筑具有极大的审美理解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欧洲,人们把建筑称做__________。( ) A.“石头的史书”

B.“永恒的记忆” C.“凝固的音乐” D.“流动的建筑” 9.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 ( ) A.拉美园林、非洲园林、东方园林 B.东方园林、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 C.非洲园林、阿拉伯园林、日本园林 D.欧洲园林、拉美园林、法国园林 10.“巨大的工艺”在拉丁文中原来的涵义是__________。( ) A.园林 B.建筑 C.摄影 D.雕塑 11.阿拉伯园林发源于__________。 ( ) A.印度和西班牙 B.波斯和印度 C.古巴比伦和波斯 D.西班牙和古巴比伦 12.中国园林分为两大派系,即__________。 ( ) A.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