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 文献综述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 文献综述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 文献综述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 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

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并购中的资产定价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中各界学者所热切关注的问题。能否合理地确定并购中的资产价格,选择适当的资产评估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针对并购中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作出了许多理论成果,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3.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在过去的并购历史长河中,通过探索研究,得出了多种关于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按照评估的方法途径不同,主要分为资产价值法、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比较法、实物期权法和经济增加值法等等。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现金流折现法,实物期权法和经济增加值是两种比较新的方法。

艾尔文·费雪(1906)首次从收入与资本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资本价值理论,这是最早的企业价值评估和增长理论。他认为资本的本质价值来源是其未来带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由此看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应该取决于该企业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起点,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费雪的价值评估理论是在确定性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即未来的现金流量和风险折现率都被假设是己知的,很明显这一点与现实条件严重不符,现实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集合,因此,费雪的价值理论仍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价值理论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共同创立著名的MM模型,揭示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下,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其资本结构不管如何变化,都不会对企业的整体价值有任何影响,也就是影响深远

的无关论。后来,他们都对MM模型进行了拓展,将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考虑进去,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利息会给其还来一定避税效应,因此企业价值就等于不考虑税收情况下的价值再加上利息税盾所带来的价值增加值。这一经典模型在解决目前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问题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威廉·夏普(1964)等人先后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资产定价模型,后来理论界学统一将之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科维茨教授的证券组论的基础上,集中考虑了资本市场中所有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后得出的,它揭示了证券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本质经济关系,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说明了该模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CAPM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仅限于单期的资产定价,这一点也制约了模型本身的灵活性。

费雪·布莱克、梅隆·斯科尔斯及默顾(1973)共同提出了首个期权定价模型,即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它首次将期权的概念引入价值评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定价决策研究的又一次革命。但是模型成立需满足一系列假设前提件,现实中的客观条件很难满足。

梅耶斯·C·斯图尔特(1977)首次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中应用了实物期权的思想,他认为投资于实物资产,经常可以增加投资人的选择权,这种未来可以选择采取某种行动的权利而非义务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实物期权的价值。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人所拥有的实物期权会给其带来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被动地接爱既定方案。实物期权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价值评估方法的灵活性,也是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主要缺陷。因此,实物期权方法的开拓,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向前发展。

阿斯跃思·达蒙德理(2003)在《价值评估》一书中对价值评估中的各种实用方法,包括相对估价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各方法的理论推导和实践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讨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实践中应用评估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崛起,国外的学者开始从企业控制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因为如果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就等同于该企业的资源配置及盈利能力都由整个公司控制。Stem Stewart & Co.① (1991) 等提出了经济增加值价值评估模型,他们认为经济增加值应该是企业经营得到的息前税后利

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剩余值。该模型是在考虑企业所有的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对企业整体进行价值评估,是目前最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再一次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角。目前己经有部分企业在应用该模型进行价值评估工作。

3.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间的并购事件也频频发生,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借鉴西方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以并购为目的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上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产权的定价大多采用重置成本法,以相对价值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辅。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民经济体制,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国有股转让定价研究和上市公司并购定价研究。

对国有股转让定价方面的研究如下文所述:

游达明、肖革非(2002)认为以市场、净资产、市盈率和内在价值等为依据的国有股定价方法各有利弊,他们将四种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指出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推动了国有股定价研究的发展,同时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其定价应宜低不宜高。

周其仁(2002)认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代表其形成所花费的成本,与资产现在的价值不是完全相符,因此对国有股权转让的定价应该围绕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来进行。

巴曙松(2003)提出现行的国有股权转让按净资产定价存在诸多缺陷,资产的价值应该取决于其未来带来的收益,取决于资产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净资产值作为一种静态的表现,它只能代表资产形成时的历史成本,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因此利用净资产价格来为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是不合理的。

赵永伟(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1997后到2002年6月间发生的股权转让定价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有股权转让大多是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幅度的溢价成交的。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他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转让价格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总资产的收益率的相关性较高,另外,每股收益与转让价格呈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股权转让定价围绕每股净资产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值得进一步证实的。

周子康、杨春鹏、吴冲锋(2004)共同提出一个国有股减持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中给出了九个影响国有股减持价格的相关因素,但是在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无论以净资产价值还是以市场价格确定国有股减持定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朱金福(2007)肯定了国有股转让按市价进行,同时他也对其表示担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健全,导致市价有很大程度的失真现象,市价并不能如实体现企业的真

实价值,而且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一般都有涉及到控制权的变化,如果单纯地按市价转让国有股权,控股权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一问题关系重大,它不仅影响到国有股权转让的定价问题,更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

周子元(2008)对国有股股权和社会法人股股权的转让价格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国有股股权转让中将每股净资产作为唯一决定因素,这说明国有股股权的转让价格并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行政规定主导的。相比之下,社会法人股股权的转让价格是以每股挣资产作为其重要依据,同时也结合了公司本身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尤其是公司未来收益的实现能力,从中看出市场机制发挥了其价值发现功能。

苏明(2008)认为以市场价格作为国有股股权的转让价格的规定虽然与之前的每股净资产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同时他提出转让价格不能脱离市场价格,但又不能完全按市场价格来定价,国有股股权的转让定价应该在其成本价与流通市价之间的范围内定价,使得国有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双方的利益达到均衡。

对上市公司并购定价方面的研究如下文所述:

汪平(2000)对以现金流量分析为基础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企业财务估价与企业决策分析紧密结合,形成了以企业管理决策为中心的价值评估框架。

李长青、郑燕、陈荣秋(2002)从参与并购交易的双方角度考虑,并购中的买方有其可以接收的最高价格,同时卖方也有其最低价格底限,那么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最后的交易价格应该是双方自愿交易所愿意支付的对价。最后的交易价格可以通过集体竞价和单独对价的方式实现,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一观点其实体现了公平市场价值的精髓。

王少豪(2002)着眼于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借鉴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对其所适用的评估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分别分析了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估价法和期权定价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特点及其优劣势。

姜楠(2010)在《资产评估原理》一书中提出由于并购评估目的的不同,评估时市场条件的差别,以及评估时资产的使用状态不同,评估中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应不同。他将评估途径分为市场途径、收益途径和成本途径三种,并对三种途径中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原理阐述和比较分析,对各评估方法的的适用条件也进行了说明,这种对于评估方法系统完整的归纳总结,极大地促进了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有效利用。

于春晖、刘祥生(2002)在《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一书中对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并购所适用的评估方法应有所

不同。上市公司的评估可以用收益分析、市场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种。对于非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现金流量折现法、资产价值基础法和收益法。其中资产价值基础法中又有五种价值类型,分别为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续营价值和公允价值。

翟宝忠、刘涛涛(2003)等人认为可以从资产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控制权价值四个层面来理解目标企业的整体价值。资本市场中并购活动可能采取不同并购方式,也可能涉及不同的并购主体和并购对象,那么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体现“应类制宜,适当修正”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司在并购估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胡丽、李松、王友群(2005)认为传统的DCF方法没有考虑到管理者在经营投资中对投资机会的选择灵活性,例如延迟、扩大、转换、收缩以及放弃某些投资机会,这些选择都会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因此,他们提出企业总价值应当等于传统DCF法计算出的传统净现值,再加上考虑进一步投资的实物期权的价值,其中实物期权价值可以用布莱克一斯克尔斯(B一S)公式得到,这样得出的估值才是比较合理的企业总价值。

3.3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探讨并购中资产定价方法问题时,更加倾向于从定量的角度,善于运用各种估价模型来解决问题,但是实际应用中会发现模型中所需的各种参数很多情况下无法准确获得,或者模型本身所需的假设条件无法满足,这些都制约了资产评估模型的实际应用。加之我国的市场体系尚处于逐步完善中,发展还不健全,使得在我国并购交易中应用西方国家的模型难上加难。

与国外已有的众多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对并购定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体现在对上市公司的估价问题上。鉴于国外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我国学者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理论工具,但是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较少。实务中,大多数并购交易价格都是以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由并购双方进行价格博弈而形成,这些都属于静态且孤立的价值评估。————魏娟娟姜楠并购类型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研究2011年10月硕士论文东北东北财经大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个巨型企业集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购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从2004年新的一轮企业并购浪潮开始,全球企业并购交易不断升温,2010年全年总交易金额超过28,240亿美元。在此环境下,2011年,我国的并购市场在我国经济强劲发展和产业整合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火爆增长的态势,并购活跃度和并购金额创下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企业并购市场空前活跃的同时,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年企业并购中,并购溢价已司空见惯,其中,也不乏巨额的并购溢价。而企业并购的溢价源于何处,高额的并购溢价是否符合并购方战略发展的需要,并购中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能否解释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并购对价。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并购市场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

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价值、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并对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相关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在了解各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接着,本文列举了三个有关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木文在对三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于现代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评估中缺乏对并购后企业的协同效应进行量化,难以准确解释并购的溢价。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在传统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并购的特点及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修正方案,在传统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修正模型,通过构建企业并购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修正系数,将影响企业价值的协同效应的非量化因素数量化,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目标企业评估值。最后,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按照本文提出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修正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将评估值与实际交易值进行比较,验证修正模型的适用性。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运行本质,在世界经济经历的上百年的发展变革中,作为宏观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企业,不断的扩张成为了其发展的整体方向,一个个超级企业集团应运而生,而并购正是企业迅速扩张的捷径之一。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所言:“纵观美国各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企业发展中,并购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行为。并购的实质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的归属作出的一种权利让渡和制度安排。这种变换活动发生于一定的企业制度和财产权利制度条件下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为获得所需利益而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根据需求,在获得这部分控制权的同时付出一定的代价。由此可见,在企业权利主体变换的同时,势必伴随着经济利益的转移,而转移对价的确定关系着各权利主体的切实利益,一直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烈关注和探讨。因此,在企业价值评估学术理论基础上,综合实务评估方法的应用状况,对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企业并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至今,全球市场先后经历了五次并购狂潮。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并购市场也日趋活跃,特别是国内企业整

合的意愿大幅上升。据汤森路透的最新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的总并购金额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报告显示,第一季度截至目前,我国的并购交易已超过同期的历史最高水平,并购总金额达422亿美元,交易宗数达到769宗。在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活动总计159亿美元,占我国总并购交易金额的38%和并购总数量的67%。从亚洲来看,我国第一季度的总并购金额占亚太地区的33%,高于2010年的28%。我国并购总金额占全球的份额为6%,仅次于美国市场的58%和英国市场的13%。与此同时,相对不规范的交易市场和低效的价值评估方法严重影响了企业并购的积极效用,在快速的实践发展与滞后的理论研究的矛盾下,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对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在并购中,最终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并购双方博弃的过程,并购一方利益的增加势必会导致另一方利益的减少,若不能够合理的给出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从而为并购双方提供正确的交易价格,便会给其中一方带来损失。尤其是并购中涉及到国有资产的情况,不合理的定价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从小的方面讲,给国有资产名义所有者的当地政府和国资委带来经济损失,从大的方面讲,损害国有资产,即损害全体公民的利益。目前,在全球企业并购定价中,不乏天价并购的案例1991年,AT&T以70亿美元收购NCR从而试水个人电脑市场,最终并未如愿,只得以40亿美元的价格抛售;2000年西班牙电信旗下网络部门Terra Networks以125亿美元天价收购了美国门户企业Lycos,短短四年后抛售时,其价值跌落到了 9500万美元;近期由苏格兰皇家银行所主导的一个三家银行财团29日宣布将以711亿欧元(956亿美元)的天价,向荷兰银行提出并购案(如果成交,全球银行并购案将可能写下历史新纪录)。种种高价收购带来的高风险以及最终的失败,被认为是企业并购后公司间整合的问题阻碍了双方公司的长远发展,虽然高额的并购对价并非必然成为公司间整合失败的诱因,但我们不得不怀疑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并购对价是否真正实现了公司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企业集团的整体绩效。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大好时机,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行业巾企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符合提高社会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符合加快我国企业成长的需求。企业并购在此期间难以避免,而合理并购价值的确定不但有利于并购双方的有效整合,同时也有利于规范有序的并购市场的建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并购市场发展,提出一套相对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现状的价值评估方法,在丰富理论成果的同时,为并购定价提出相应指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并购中企业价值的评估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资本价值论,其可被称为并

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思想源泉。Fisher首先提出了现金流折现思想,他认为资产的当前

价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在当前时刻的折现⑴。另外,其在专注《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

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以及价值的源泉问题,并在随后的《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与

经济现象的关系》中通过对利息率的本质及决定因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揭露了资本收

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2],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价值评价模型,成为了最初的价值评价

理论。

现代成熟的现金流折现模型分为三种:现金红利折现模型、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剩余盈余折现模型。其中,现金红利折现政策的制定依赖于人类主观意志,不同公司的红利政策差异很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应用。为了克月艮这种限制 Rappaport 和Jen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3]。与红利折现模型相比,一方面,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解决了红利折现模型中红利政策人为影响的主观限制,另一方面,自由现金流相对不容易受到操纵。与此同时,无论是现金红利折现模型还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它们的应用依旧受困于持续经营的假设,即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均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要求预测“无穷远”的收益,如红利、自由现金流等。因此,为了避免现金红利折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应用中的缺陷, Feltham 和 Ohlsom (1995)在清洁盈余关系的假设下提出了剩余盈余折现模型,即公司权益资产的价值等于公司账面价值与未来各期剩余收益折现之和。与传统折现模型相比,剩余盈余折现模型使用了败面价值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据,充分体现了财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

与公司的实业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相比,资本资产的定价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其根本

原因在于资本资产的定价跨越了从公司实业层面到金融市场层面。Sharpe(1964)、Lintner (1965)和Mossin (1966)在均值——方差组合理论和存在无风险资产的基础上,

采用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 CAPM[4]。实际上,CAPM的提出也遭到了各种质疑,一方面是

P值能否解释横截面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公司规模、E/P值、B/M值、财务杠杆率、

红利报酬率、流动性等许多公司相关因素的影响(Amihud and Mendelson,1986; Brennan et al, 1998)。同时,Roll (1977)对CAPM能否证实也提出了批评这些资本资产

定价模型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推动了多因素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

多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基于投资者优化及均衡的模型,如ICAPM;另一类则基于套利思想,如APT等。ICAPM首先由Merton( 1973 )提出,随后经Campbell (1993,1996)和Fama (1993)等改进而发展起来。ICAPM把投资者在单期的

最优选择情况扩展到了多期的最优选择,将市场组合和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作为影

响因素,其中状态变量表示整个经济状态[5]。但一般化的ICAPM中的状态变量需要指

定变量及其个数,从而大大影响了 ICAPM在实际中的应用。

Fama和French (199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市场因子、与B/M值有关的HML因子和与规模有关的SMB因子[6]。其中HML因子和SMB因子是从实证统计特性中构造的,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因此,三因素模型中各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含义仍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如Lakonishok等(1994), Haugen和Baker (1996)等认为公司的特征变量只是用来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股票,与风险无关;Daniel和Titman( 1997)针对Fama和French( 1993)的三因素模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依据Fama 和French (1993)的三个证券风因子负载量,将SMB和HML投资组合做了进一步划分,并对新获得的投资组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公司特征并非因子风险的替代物,而是特征本身能够解释证券收益。

RolK 1976)采用无套利分析法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而后经Shanken( 1982)、Grinblatt和Titrnan (1983)等发展起来。APT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在此假设基础上将资产收益定义为一个满足以多因素为解释变量的线性模型。此

外,Reinganum (1981)、Mackinlay (1995)、Fama 和 French (1992)研究发现无论是利用因子分析法还是利用指定因素法确定的因子,均不都能解释CAPM存在的横截面异常现象。

在衍生市场较为经典的理论便是Black-Seholes期权定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衍生资产的价格和基础资产价格二者遵循相同的维娜过程。通过建立一个包含恰当衍生资产头寸和基础资产头寸的资产组合,使得基础资产头十与衍生资产头寸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构造出无风险资产组合[7]。假设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该资产组合的收益等于无风险利率,从而能够得到衍生资产价格的Black-Seholes微分方程,并通过求解该微分方程可得到欧式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资产评估已经发展了 30多年,早期的评估仅仅针对单一的资产或将单一资产简单加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才将评估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中,多数学者以国有资产定价为前提,从资产定价问题出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进行研究。杨丹(1999)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转让国有资产是一个完全市场的行为,不存在所谓的贱卖问题,若要提高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需要加强市场的监管,而非专注于定价问题[8]。刘秋明、陈嘉(2004)和潘琰(2007)在对资产定价的研究巾认为基准日的净资产缺乏对公司内涵价值的考虑,片面的低估了企业的价值[9]。邓学忠(2005)提出了一个定价模型:国有股转让价格=净资产价值+战略价值+社会价值,但文巾并未详细描述该模型的计算方法[ie]。徐志虎(2006)运用实证对国有资产股权转让定价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04年6月到2004年12月这半年时间中,国有资产平均转让价格的溢价近为6.8%,

以净资产为定价方法的交易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认为在转让定价中,除了要考虑净资产价值,还需要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股本规模、转让比例、再融资能力以及行业的特殊性等因素["]。杨朝军(2007)则对银行的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利用传统的DCF方法发现我国银行包括制度性红利增长和技术性红利增长,认为两阶段的股利贴现模型适合于转轨中的国有银行,并将模型应用于工商银行的股权价值测试,验证了其准确性和有效性[12]。余玮(2003)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计算得到影响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定价因素,结果表明转让价格与净资产与每股收益相关,而与流通股市场不存在相关性[13]。

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一批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家和学者最先开始从西方引进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并翻译出版了相关的评估著作,此为理论山。1993年,我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并专门翻译出版了《国际评估准则》,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重点从以介绍西方一般评估理论为主,转到注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引进与实践。

李麟通过对M—M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企业在面临破产风险时应当如何进行评估,并选取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作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政策性建议[14]。黄良文所著的《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阐述了了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评估原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等内容[15]。该书深入探讨了与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在评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挑战以及发展的趋势。作者以国外评估思路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具体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企业的财务分析,又有企业的战略分析和前景预测。

在我国,研究人员逐渐开始注重研究评估方法的应用问题。评估方法是一定的,不能说哪种方法一定好。如何根据已有的资料,按照不同的评估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估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将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行业、企业当中,是目前的研究趋势。

1.3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目前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了目前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并分析了个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

第三部分,通过几个并购案例,剖析现在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通过前两部分对现代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分析,提出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修正方法,并介绍评估步骤及修正系数H的确定方法;

第四部分,利用广汽集团和广汽长丰换股吸并交易案例分析验证并购中企业价值修正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第五部分,得出研究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不仅应当考虑目标企业的资产溢价,还应当考虑协同溢价;第二,构建了协同溢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给出了考察协同溢价的四个几个方面;第三,建立了协同溢价修正模型,将协同溢价中非量化的指标数量化,对传统评价模型精确化;第四,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修正模型的适用性。————刘鑫宁相波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2013年6月硕士论文华北电力大学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从大量文献和书籍的梳理来看,国外的并购活动开始较早,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在其1906年的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它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及价值的源泉问题,确定了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从而奠定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石1。

从1958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的财务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Modigliani和Miller创立了“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决策与运营,与鼓励分配政策无关。同时,他们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奠定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进入了实用性阶段。

William Sharpe2、Jack Treynor3、Jan Mossin4等人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阐述了金融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强调资产与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性,并用它们来衡量资产的收益能力。

1976年,Ross5通过对无套利分析方法的研宄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后经发展,该理论逐渐成熟。套利定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允许套利机会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获得超额利润,市场价格也将趋于理性。然而,由于资本资产和基础资产无法分离或套利,所以在现实市场中,很难用无套利定价分析方法进行定价。

Tom Copeland与Tim Koller于20世纪80年代末著的《价值评估》在企业价值评估研宄领域堪称里程碑,它提出了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产生的投资回报能力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并提出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自于企业未来的预期绩效,因此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以适当折现率所这些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此理论基础上,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CF)应运而生。

1973年,Black和Scholes6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这个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价值取于不确定的未来资产价值。其后,MIT的Myers教授提出的实物期权估值思想,发展及延伸了金融期权的实物期权定价公式。自期权定价理论发展到划分为一般的欧式和美式期权后,国外的价值评估领域开始广泛使用期权定价模型。在对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中,实物期权思想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灵活量化内在价值,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Stem Stewart Co)在剩余收益概念和“MM”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企业的价值。1993年9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EVA:创造财富的关键》一文,对EVA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完整表述。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EVA与股价的变化和公司价值有着较强的相关性。Kantor和Pettit7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致的结论,即EVA比传统指标能够更准确地衡量了经营业绩,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更强。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EVA来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工具。

1.2.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的并购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处在借鉴与探索的阶段,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以国外发展已较为成熟的估值定价理论为基础,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评估理论与实践体系。

于春晖(2002) 8等将企业并购的定价方法划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两类。对于上市公司,可采用收益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价格一收益比率法(price-eamings ratio,即P/E比率)和预测的可保持净收益法(forecast net maintainable earnings)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等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非上市公司,定价方法分为五类:资产价值基础法(包括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市场价值、持续价值和公平价值)、收益法、股利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和商誉法。

齐安甜、张维(2003) 9指出企业并购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自身价值和附加价值,自身价值可以由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得出,附加价值可以使用实物期权理论方法得

出。他们对实物期权理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进行企业并购价值评估。

杨屹、殷仲民、杨莎(2003) 10王讨论期权理论时还考虑了并购的特征因素,从而建立了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模型。他们认为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包括:并购前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价值和期权价值、并购协同效应导致的并购溢价、并购期权价值、并购后企业期权价值,其中并购后企业期权价值是指,并购企业愿意为其支付给目标企业的部分。

李延喜、张启塞、李宁(2003) II、朱南军(2004) I2等重点研究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应用问题,认为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评估期间的判断等因素会最终影响价值评估的结果,并提出了利用动态现金流量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兰嘉庆(2006) I3利用冯?诺依曼一摩根斯坦效用函数和信号理论,通过借鉴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模型来探讨非上市企业价值评估的问题,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对价值评估的影响。

李亚辉(2007)“利用实证研宄,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 EVA 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解释能力,检验结果显示,EVA在我国的应用是有效的,同时阐述了用EVA来衡量企业价值的优势。

柴洪,李桂丽(2009) I5将企业估值方法分为内在价值法和相对价值法,并运用了内在价值法中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了并购中的溢价问题。————王瑞顾惠忠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012年5月硕士论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开题报告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研究

1.3意义 1.3.1理论意义 简要地理解无形资产的概念、特点及传统的基本的评估方法,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对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基本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了解其反映的影响无形资产价值或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各种因素。可借此来对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理论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某种程度的提高和完善,对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理论研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1.3.2现实意义 无形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都关系到企业的竞争潜力,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与提升自身与企业,在持续不断中获得优势,在经济环境下发展,无形资产评估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企业才能有发展。希望通过对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研究来促进无形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

重新研制非常困难且没有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重新研制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前向成本法完全不考虑账面历史会计记录,而只考虑在当前情况下研制相同无形资产所需成本。前向成本法方法适用于法律保护薄弱、技术相对知名、目前没有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情形(John et al., 2013)。然而,前向成本法在确定边际价格时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常用于无形资产出售以及许可谈判中。研究指出:有的无形资产成本也很难确定。比如专利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员工素质、商誉等等, 很难找到相近的统一的参考对象,更无法估计其成本、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成本法很难用在这样的不确定性高的无形资产评估中。 2.2国学者相关研究 2. 2. 1对市场法的相关研究 黄鸣强(2013)研究指出:市场法,又称现行市价法,即在市场上寻找一个或几个参照物的的近期交易价格,据以分析、推断、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直接、易理解。但有时买卖双方出于保护商业或不愿公开财务核心资料或迫于竞争的压力等等各种原因、选择不公开黑市交易,这是的、政策不允许的,市场没能公开,这种情况下运营市场法评估是极其困难的。市场交易活跃是最基本的,如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由于市场条件、交易情况、可比程度、方法运用、因素分析不同甚至评估师本身判断或假设不同导致同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属无奈的正常。因此在评估中不是一种主要的方法。蓿(2012)研究指出:根据市场交易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适用于专利、商标和等,一般是根据交易双方达成的协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计算上述无形资产的许可使用费。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觥鱼大多数无形资产并不具有市场价格,有些无形资产是独一无二的,难以确定交易价格。此外,无形资产一般都是与其他资产一起交易,很难单独分离其价值。丽芳等(2013)研究指出: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市场参照物,而且它们与被评估对象之间有较强的相似性。由于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和独创性,很难找到可类比的价格,因此这种方法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2. 2.2对收益现值法的相关研究 曾琳琳(2013)研究指出:收益法的应用,首先,被评估的无形资产的预期而且企业开发某项只是产权所能耗费的成本不能决定该知识产权的收益,因而这一方法也就难以作为评估的依据。宋巾(2013)研究指出:成本法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企业重组及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而开展产权交易的前提与核心无疑是企业价值大小,因此,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同时,伴随着财务理论的发展,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能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运而生。如今,EVA价值评估法已经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从理论上而言,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EVA价值评估法,知道EVA价值评估法是当前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法——自由现金流估价法的演进,其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便于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预期目标:研究将主要通过财务预测,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熟悉、了解了EVA价值评估法的基础上,用EVA价值评估法对得润电子的历史价值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几年该公司的价值进行预测,以利于投资者、管理者了解该企业的价值,做出相应决策。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公司价值评估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原先的模型进行修正,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Hemnatha S B Herath和John S Jahea Jr(2002)在他们的论文中,基于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于在股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评估管理弹性的价值。 (2)在原先的理论基础上,加入新的理论,让两者相互结合,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Alvaerz和Stenbacka(2001),为了确定多阶段技术项目中的最优临界值,将马尔可夫链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更新技术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实物期权价值。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是分别把各方案在研究期内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所有现金流量按某一预定的折现率换算成等值的现值之和,然后比较各方案的现值和,其数值最大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上述的现值和应是所有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和与所有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和之差。 使用净现值法应注意: 1、折现率的确定。净现值法虽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报酬率是多少。折现率的确定直接影响项目的选择。 2、用净现值法评价一个项目多个投资机会,虽反映了投资效果,但只适用于年限相等的互斥方案的评价。 3、净现值法是假定前后各期净现金流量均按最抵报酬率(基准报酬率)取得的。 4、若投资项目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风险,那么最好分阶段采用不同折现率进行折现。 净现值法的优点 1、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2、考虑了项目计算期全部的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 3、考虑了投资风险性,风险大则采用高折现率,风险小则采用低折现率。

4、净现值能够明确地反映出从事一项投资会使企业增值(或减值)数额大小,正的净现值即表示企业价值的增加值。 净现值法的缺点 1、净现值的计算较麻烦,难掌握 2、净现金流量的测量和折现率、贴现率较难确定 3、不能从动态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不能反映出方案本身的报酬率。 4、项目投资额不等时,无法准确判断方案的优劣,不能用于独立方案之间的比较。 二、内部收益率法(IRR) 内部收益率又称为内部报酬率,是使项目从开始建设到寿命期(计算期)末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等于零(或者说总收益与总费用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即为内部收益率。以内部收益率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法。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点 1、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2、从相对指标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缺点: 内含报酬率法的缺点 1、内含报酬率中包含一个不现实的假设:假定投资每期收回的款项都可以再投资,而且再投资收到的利率与内含报酬率一致。 2、收益有限,但内含报酬率高的项目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目标。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 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 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 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1。 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 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 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通过对 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 733 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 622篇,博士论文 0 篇,硕士论文 95 篇,会议论文 16 篇。 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 3 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见表 1)。 表 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公司,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 17。 吴晓求(2004) 18 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 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2148905.html,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作者:赵凤莉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价值的评估随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之间 的收购、重组、合资、合并等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都需要评估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准确性将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本文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角度探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并购、重组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的准确性,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在2006年中国评估论坛中的演讲指出: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它的财务风险,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成长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处在不同的生命期,这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艾尔文·费雪在1930年提出,投资项目的价值在确定条件下就是其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依照合理利率折现后的价值。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在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增加了不确定性,形成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研究者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上也有一定成就。周宇等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地位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刘玉平对企业价值评估中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国内鲜有文章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性研究。 一、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产品的发展阶段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分为引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如图1)。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和经营风险。 (一)引入期

文献综述 超强整合

综述 *****文献综述(标题)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300) 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2、怎么做 3、做后可以取得的效果如何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1引言(前言)300 (为什么研究) 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及其意义)700 注意: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提出使用到的相关技术 3科技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1600-1800) 3.1设计思路 3.2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注意: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200)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参考文献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起止页码.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企业筹资环境探析》的文献综述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企业降低营运风险,更好的拓展业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外源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筹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筹资已逐渐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法制、税收、监管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为企业筹资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渠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筹资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对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索出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筹资的创新方式,并指出了中国企业有效融资的途径。 关于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赵艳荣(2010)指出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重视股权筹资,轻视债权筹资;盲目追求筹资数额,忽视资金保值增值1。杨琦(2010)认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水平落后导致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筹资难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2。曲立峰(2010)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成长阶段,企业筹资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且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实际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间储蓄、企业资本和国家财政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意味着筹资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供应不足,而是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指导,企业选择筹资渠道不正确3。 许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杨帆(2010)认为自2009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境内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在全球范围,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这必将向消费领域传递,通胀预期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就成为现实。作为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贷款的成本将会随着贷款利率的上涨而增加4。邹剑峰(2010)认为在通货膨胀的 1赵艳荣.我国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OL].企业战略.2010(10):P1-P2. 2杨琦.我国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J].商业经济.2010(6):P74-P75. 3曲立峰.企业筹资策略与筹资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矿业, China Mining Magazine.2010(11):P57-P59. 4杨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优化企业筹资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P122.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1 引言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 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 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 3.1 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 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

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界定.docx

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知识产权评估的概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评估概念的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只有将知识产权评估理论有效地应用于组织管理中,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知识产权评估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努力探求构建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的新模式。知识产权评估通常是和动机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个体通过努力不断地实现组织目标,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动机。已有学者针对知识产权评估概念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指出知识产权评估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做出的具体工作,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出发不断的来衡量员工的个人贡献[1]。而学者认为,早期的知识产权评估理论是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为基础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知识产权评估理论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0世纪60年代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开始的[2]。最后,知识产权评估就是奖励,一些知识产权评估措施可以促使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一定的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惩罚性措施,使用更多的奖励,辅之以惩罚。 (二)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知识产权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获得高额物质利润、社会利益等的重要竞争手段。只有具备了知识产权,企业所创造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恰好能帮助企业维持知识产权的再生产,

从价值增长的角度上进一步实现定额补偿。由此可见,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手段。黄道成(20XX年来,随着内容知识产权评估理论、过程知识产权评估理论、行为后果理论、综合知识产权评估理论等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得到不断改善。我们逐渐意识到,以传统知识产权手段来评估管理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评估管理理论的研究相比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实践的创新而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较为滞后。因此,我们应将知识产权评估的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管理相结合,融入现代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推动知识产权评估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创新。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价值判断活动,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以知识产权的效用及其市场价值为依据,运用核算、预期收益折现、市场售价类比等多种方法,为知识产权出资、融资、交易、诉讼等知识产权活动服务。在并购实践中,知识产权的评估遵循确定评估范围、目的及基准日,选定行为、法规、产权和取价等评估依据,确定应用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的操作程序。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并购而进行,由并购方和目标方之外的第三方对并购的知识产权给出一个合理的市价估算,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是考量相关影响因素,依据并购中具体知识产权类型特性和相关市场情况,在并购期间对被并购知识产权作出的估算价值,因此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王化成,2004)

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因此,当前应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现状的业绩评价体系,实施和制定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业绩评价体系。 二、国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 西方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大约建立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哈瑞(1911)设计了标准成本制度,这是美国最早出现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

国企改革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摘要 所谓国企改制,是指将国有企业改制为企业法人,即有独立的董事、监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企改制的目的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前提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在三十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过改制都提高了效率,焕发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总结我国国企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的国企改革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问题

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我国的国企改制开始于1978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国企改制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过程,其中存在着各种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存在着不规范操作和监管不严等,出现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产权交易方面,缺乏透明度;在法律适用方面,改制依据主要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存在困难;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引起的劳动纠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国企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在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方面,由于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资产评估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涉及国家出资企业的资产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合理评估相关资产的价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国企改制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聘请的资产评估机构没有资质;或虽有资质但迁就被评估企业,进行高值低估;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改制企业的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但是在评估过程往往存在如下几种情况: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专利权、非专用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和商誉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或不评估也不说明理由。 而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还有的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方式,尽量降低所评估的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要想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