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大中国文学史笔记

川大中国文学史笔记

川大中国文学史笔记
川大中国文学史笔记

川大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上古文学

孟子怎样辩论、庄子怎样说理?举原文,至少知道一些梗概。

宋玉

作品:赋5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王逸《楚辞章句》收2篇-《九辩》《招魂》

《九辩》原为夏代乐曲名。“九”言多也,不一定是实指。王逸《楚辞章句》说:“辩者,变也。”宋玉《九辩》是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了一个惆怅兮而私自怜的才士形象,同屈原的《离骚》相似,是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确立了古代文人的悲秋主题。

宋玉《九辩》悲秋主题对后代文人的影响

(1)《九辩》确定了悲秋意识的抒情模式:自然物象与悲情愁绪的融合。作品中,诗人登山临水的送别之情,羁旅孤苦的寂寞之情,贫士失意的忧愤之怨,以及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种种人生悲情通过叶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鸣的清秋意象,出神入化的传达出来,开创了悲秋的先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抒情模式

(2)宋玉之后,悲秋原型被历代诗人词人广泛接受和传唱,悲秋意识拓展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抒情内容:

①逝者如斯的生命情怀,感慨人生短暂。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十兮奈老何!”于秋景中寄予了生命短暂的感伤之情,王世贞《艺苑卮言》称“汉武故是词人,《秋风》一章,几于《九歌》矣。”汉代文人五言词也有较多的以秋景来感慨人生的诗作,《东城高且长》中“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远?”由眼前景物的变化,透露人生无常的感慨。

②羁旅天涯游子之痛。汉乐府《古歌》是一首做客胡地思念家乡的诗。“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字里行间表达了难言的游子之痛。中国古典诗词曲中表达了深沉的羁旅哀思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白描式的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断肠人的画面,哀思之情力透纸背。

③因战争或其他原因导致夫妇分离,除了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分离双方的的思妇念夫之怨。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成功的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透露的淡淡的哀怨之情。宋词人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的下阕书写了将士的思乡思妇之情。

④生离死别之苦,政治失意之悲。悲秋主题在生离死别时表现得极为明显。其中常见的有以秋写离别之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在《雨霖铃》中,柳永抒发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别伤离之情,悲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时的秋景悲情的渲染。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客往往是合二为一,具有双重身份的。传统主流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士的普遍追求,但抱负不易实现,绝大多数胸怀壮志未酬的士人借文学宣泄苦闷。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借以抒发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故园难回的悲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借登亭览胜之际,抒发英雄报国无门的惆怅和悲愤。

总之,秋雨悲在中国文学中形影相随。在宋玉《九辩》的悲情主题确立后,在悲秋成为文人恒久的情结。虽然对“悲秋”主题也有一些在内容和已经方面有所超越的诗词,如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纵观之,“夏云暑雨秋夜月,唐诗宋词汉文章”,悲秋的主题始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根重要的红线。悲秋主题的形成,出来自然之秋本身所蕴含的死亡、萧条、清冷的季节特征外,它的形成与古代士子的文人性格和传统的忧患意识密切相关,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积淀。

第二编中世文学(发轫期)- 秦汉文学

一、汉代散文(政论散文不用看)记住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如:贾山《至言》(汉初首篇以秦为史鉴、阐述治乱之道的文章)、贾谊《过秦论》(分上中下篇)、晁错《举贤良对策》(将祥瑞符应之事,“天人感应说”之先河)、枚乘《上书谏吴王》(确立了“天人感应”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神权思想严重)、邹阳《狱中上吴王书》(谏吴王刘濞)、董仲舒《天人三策》(开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杨恽《报孙会宗书》(西汉文章中少见的怨愤玩世之作)、刘向《谏营起

昌陵疏》(表明天授王权)、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批评今文经学家“皓首穷经”、“守残抱缺”的学风,是汉代第一篇反今学、复古学之文章,为古文经学争取到一席地位)、扬雄(成都人)《剧秦美新》(天下非一家之主,歌颂王莽篡权)、班彪《王命论》、王充《论衡》之39《超奇》(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最早的一篇作家论)、《论衡》之85《自纪》(叙己之家世、生平、思想、及其写作《论衡》之目的,《论衡》批评了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和宗教迷信,对孔孟之说也有所批评)

二、汉赋(不能光写概说,关键性细节要能展开,可能考细部特点,“劝百讽一”如何理解)

1、赋的起源:①“赋”最早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如《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为直指其事的意思,是一种叙事手法。

②赋作为一种文体,北方之源——始于战国时期荀子所写的赋体作品,《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

③南方之源——对汉赋以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屈原赋(还有战国末期宋玉的作品)。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如华辞丽藻、夸张手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将辞赋连称,西汉初为“骚体赋”。汉代人通过对屈赋的集体摹写,得到许多文学技巧,为汉赋的产生准备了历史基础。

特点: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始终《诗经》、《楚辞》及战国后期纵横家散文影响下产生的新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韵散兼行。

2、赋体文学的发展(07年.论述汉赋的发展;04年.汉赋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学意义)

汉赋对各种文体的兼收并蓄:

A、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

B、吸收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将诗歌融入其中

C、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七言

①骚体赋(汉初→武帝初年):继承楚辞之余绪,以抒情为主,思想内容是些赋家作为个体之人在命运和处境中的遭遇和感受(屈原开创)。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内容上继承了《楚辞》传统,多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上较《楚辞》有所改变。如《鵩鸟赋》文句中除去语气词“兮”,基本上都是四言句,以假设自己和鵩鸟的问答展开,隐然开汉赋“问答体”的先河。

②散体大赋(武帝→宣帝的90年间):汉赋的鼎盛时期,枚乘《七发》是从汉初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的汉大赋的承前启后重要作品,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确立。此类赋作以描写为主,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奢华,起到“润色鸿业”赞颂的作用,形式上设为主客问答题,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代表作家作品: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两赋(《天子游猎赋》)(其作品代表汉赋最高成就,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枚乘《七发》(看题解)。

汉大赋的接受主体主要是帝王,它是帝王文学,成为帝国政治符号,因而具有好大喜功、极度炫耀的特点。汉大赋的情感是一种集体的、帝国的情感,而缺乏个体生命情感,其主要特征应从语言、赋家、情感、结构上把握。

③西汉末→东汉初,赋体文学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与散体大赋相似,讽谏成分明显增加,以模仿为主。

代表作家作品:扬雄,西汉末名赋家,其《甘泉》《羽猎》《河东》《长杨》四赋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解嘲》是散体赋,后世常“扬马”并称

班固,东汉前期,代表作《两都赋》,伪司马相如,下启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的京都大赋。这类赋作规模宏大,以模拟为主,是西汉散体大赋的继承。

④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东汉末):小指文字篇幅小,重新从国家集体狂欢转向对个人的关注,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伴随着赋的诗歌化(赋的诗化倾向)。如张衡《东京赋》、《西京赋》(即《二京赋》)、《归田赋》(以清新的语言,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志,主旨“穷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赵壹《刺世疾邪赋》(对当代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提出了无情的批判,讥讽时政)、蔡邑《青衣赋》(结合其时社会,分析其意义,与古诗19首的联系,关键处要能展开)、《检逸赋》、《协和婚赋》(后两赋写男女之情,钱钟书称“淫媒文字之始作俑者”)

3、汉赋的地位:

①汉赋是文学逐渐取得独立的地位

②它与汉代经学有很大的联系,汉赋讲模仿,经学讲传承,二者关系密切

③润色鸿业,劝百讽一,曲终奏雅。

赋作中描写宫苑、田猎、都邑之大赋,展示了国土的广阔,物产的丰富,适应了统阶润色鸿业的需要。赋中所隐规劝之

意,反映了赋作者们反对帝王过分奢华淫靡的思想。

④丰富文学作品词语、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影响后世诗文。

⑤从文学发展史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4、汉赋的流变:①魏晋小赋:A、篇幅短小,清词丽句。突破劝与讽的功利藩篱

B、抒情成分加重,表现人生理想,描写生活命运,人生百态

C、代表作家作品:曹植《洛神赋》——男女爱情

王粲《登楼赋》——身世或沧桑之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山水情趣

②南北朝骈赋

A、形式上:篇幅讲究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B、内容上:狭窄,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格调细巧

C、代表作家作品:鲍照《荒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③唐代律赋:律是格律,之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考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三、汉诗

文人四言诗——《焦氏易林》(作者焦延寿,易学书籍,是对《易》卦的演弈。)注意看题解

张衡《四愁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第一首独立完整的七言诗,有浓厚的民歌风格,手《诗经》叠章手法的影响,是七言诗首次被用来写情爱体裁。

四、汉乐府民歌(重楚歌)(机构演变,保存情况,规模,东西汉变化最大特征。汉乐府在表现手法上与《诗》比有哪些进步?可拿出两首重点分析,其他捎带说说。汉乐府某一篇与《诗》中某一篇比较)

乐府原始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辞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乐府机关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今传之两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时期之作品,基本上被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长篇叙事诗)和《陌上桑》。

特色与文学成就:

1、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浓厚的生活气息,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基础。

①直面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和矛盾,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艳歌行》、《十五从军行》

②叙事成分增强,《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叙事诗出现,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段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叙事技巧提高:

A、多用第三人称《艳歌行》

B、情节完整《妇病行》(临终托孤——当街乞讨)

C、刻画人物《陌上桑》——罗敷

D、叙事详略、繁简得当《十五从军行》、《陌上桑》

2、激烈直露的感情

《战城南》——描述激烈的战争《上邪》——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宣言

3、表现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枯鱼过河泣》、《战城南》

5、使用新的诗型:杂言体、五言体——《铙歌十八曲》(杂言)《江南》(五言)

6、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的作用

7、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重点作品:

《陌上桑》

A、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为《日出东南隅行》

B、思想内容和罗敷形象:写美丽采桑女子机智拒绝抬手无理要求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下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诗中着力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不仅外貌美丽,而且乐观机智、自信自尊,是内外之美

和谐统一的鲜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和斗争精神。

C、艺术特色: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故事以被侮辱者罗敷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喜剧。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时的失态和罗敷夸夫;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来衬托她的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优美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东门行》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片段:丈夫不堪忍受家中无衣无食的困窘之状,拔剑而起;妻子牵衣而哭,竭力劝阻,但丈夫去意已决,义无反顾。这一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困化给下层人们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

艺术特色: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段和采用对话形式,鲜明的体现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特点。诗以杂言写成,句式长短参差,用以表现夫妻对话,声口毕肖。妻子的柔顺善良、安分软弱,与丈夫的粗豪刚勇、铤而走险形成鲜明对照。对丈夫的“出”而又“入”,“入”而又“上”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丈夫“拔剑”和妻子“牵衣”动作的描写也都非常成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最早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以为是古辞,题为《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用两人合葬化为鸳鸯的结局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五、文人五言诗(看题解,作者、出处和内容)

①班固是最早的五言诗作者,其《咏史诗》(首篇文人五言诗)钟嵘评“质木无文”。首句“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出自辛延年《羽林郞》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出自宋子侯《董妖娆》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忄栗若探汤”出自张衡《同声歌》

②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无名氏作品,原非一人一时所作,梁萧统因其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其所编《文选》中,题为《古诗十九首》。其内容大多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及士子的失意彷徨,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感情细腻真切,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标志着文人五言抒情诗达到高度成熟阶段,语短情长,是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冠冕,钟嵘评为“一字千金”,对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③能够分析其中一首、背诵

④《古诗十九首》表达了一些不同想法、一些新观念,预示着晚汉时期文人的觉醒,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如“接生婆即催命鬼”的观点

⑤《古诗十九首》产生背景:a、东汉末平安、顺、桓、灵帝时期将乱未乱沉闷不安的时代里,佛教人生观乘虚而入,儒道思想受到重创b、厌世思想浓厚,享乐主义盛行,重实际功用的观点的大力冲击

⑥《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抒发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从汉初以来即被反复吟唱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成了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基调,抒发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等各种内容。

A、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观思想。《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岁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B、生命的短暂存在与自然的永久存在相对比:《回车驾言迈》“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私事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C、时序午后的变迁与人生感受:《冉冉生孤竹》“过时而不来,将随秋草萋。”在相思的忧伤中对生命的惋惜。

D、及时行乐,物质享受,追求荣誉功名。“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青青陵上柏》“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若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⑦评价:儒学在汉代成了一种途径,接受它意味着晋升社会的主流。儒学被官方化,强调着一些虚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到东汉达到极致,东汉后期的儒学面临崩溃。从汉初起,在两汉繁荣的社会表象下已经弥漫着悲叹人生短促的感伤主义思潮。从汉初《薤露》、《蒿里》到汉武的《秋风辞》时,将人生的伤悲情歌表现得十分深切。东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宦、党争非常残酷,于是人们开始转向生命的本质,追求生命的密度和质量,《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文人五言诗,并不是社会动乱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文人个体艺术觉醒的结果,是对萌生于先秦的这种自我意识的集成。它表现了从汉初以来就已经深化的人的生命哲学意识,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兴起,为建安魏晋思潮和诗风奠

定了基础,在《古诗十九首》中反映出的一些思想观念,如爱人之间要厮守、及时行乐、追求功名财富等,看似消极,实则是对儒家官方思潮的解构和反叛。答题关键在于作品举证。

⑧文学成就:A、长于抒情,感情真切动人

(a)以写景叙事发端,再转入抒情,委曲婉转。《回车驾言迈》以客观景物的变化,联想人生的短暂

(b)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明月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梦如幻,朦胧而深沉。《西北有高楼》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界。

(c)语言朴素自然,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多名言警句,富有生命意识的语句,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入。(《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具有民歌特点。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的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六、《史记》(重要,考其他内容会涉及,可能纵向通考)

1、①《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同时,体裁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是中国文学中一步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下开中国历史传记文学,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记事起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共3000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

③写作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④《赵世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应注意有小说成分(中国的史传始终具有小说成分)

*互见法:《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具有是学和文学两方面的意义。互见法记事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性,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的可信性,有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⑤在《史记》中,司马迁故意让人发现错误,以表达自己的不公平的遭遇

⑥如何理解《史记》的“信史”?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文艺”,他尊重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细节(史实)。关于历史的理解不通于今,《伯夷叔齐列传》可以看出其史学观,曾国藩称“一肚皮的牢骚”。

2、《汉书》(206BC~23AD,共230年历史?)

东汉初班彪著《史记后传》,其子班固历28年写成《汉书》,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之准绳,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比较严谨,文学性不如《史记》。学术界多认为,将文化与学术纳入史学视野,是《汉书》的独特贡献之一。班固《两都赋》是汉大赋代表作之一,又著有《白虎通义》。

3、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著,原书12卷,今存10卷,演绎吴越争霸史实,杂以传闻轶事,具有演义类雏形的历史小说。旧时称之为“杂史”、“载记”,尤近小说家言,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有启发性。

4、先秦至两汉历史散文之变化?(发展概况)

左传、尚书与史记,战国策与史记、汉书有什么异同?

E.g比较《春秋》《左传》等历史散文与后世小说?

→《左传.僖公23年》写重耳不断成熟,打破了编年体

《国语.骊姬之难》看题解,其已有小说手法

《战国策》基本不考虑历史真实,进行创作,也是小说手法

5、先秦历史散文与两汉《史记》、《汉书》、《吴越春秋》进行综合把握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官方色彩渐削,文学成分加强

6、老子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魏晋南北朝

作品读熟、背诵,有可能考填空(散文、骈文、辞赋经典的句子而非阴沉的句子)。文可能只出小问题,如作品的作者,名词解释。看骈文、辞赋、俳赋(、散文)的题解。南北朝无标志性体式所以无论述。

三曹、二张、两潘、二陆、一左、建安文学、陶渊明、竹林七贤、名句填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沈约“永明体”

1建安诗赋(三曹很重要)

1、基本常识

(1)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最早出现的完整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作家是曹植。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批文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七子之冠冕”。蔡琰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2)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当时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动乱,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方面表达了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使命感。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建安诗人顺承了汉末的文人五言诗,脱胎东汉《古诗19首》的风格而又有创新,既看重建功立业的可能性,又时时流露出一种隐隐的哀伤。

(3)建安七子(邺下七子):孔融、刘祯、徐干、阮瑀、应瑒、王粲(成就最大)、陈琳

2、重要作家作品

(1)曹操《短歌行》

艺术特色:①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②曲折跌宕、反复咏叹的情感表现。本诗在谋篇构思上独具匠心。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着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只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神马忧思,因为没有贤才辅助不得在生年统一天下;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的欢乐;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一条线索贯穿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③比兴手法。继承《诗经》优良传统,比兴手法的使用相当成功。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才比作明月,表达了尊贤爱贤之心;再如“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还有贤才无所依托,表达自己应广纳贤才的心意;又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都起兴恰当比喻贴切,使思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更加曲折婉转,更有艺术感染力。

④语言形式特点:曹操的时代,《诗经》的四言形式早已衰落,他却仍用四言写出卓越的作品。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引用《诗经》成句,相当自然,与全诗融合无间,无剽窃之嫌,有借助之美。(2)曹植《白马篇》

本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塑造了一个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一心报国而不顾家庭、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全诗感情激烈,斗志昂扬,表达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以拯世济民的思想感情。曹植“生于乱,长于军”,在父亲曹操的影响和时代的感召下,早就立下了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游侠少年的形象正是这种志趣和抱负的生动体现。

(3)曹植《洛神赋》

浪漫主义爱情名篇,原名《感甄赋》,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借对裸身的追求与幻灭过程的描绘,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杯具。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的容貌、姿态、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把洛神多钱的性格刻画得十分突出。最后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诗人失意追恋,有浓厚的杯具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极具艺术魅力。

2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品,特点分析、举证,题解完全掌握)

南朝乐府民歌(背几首精品)

收录:《乐府诗集.清商曲词》,约500首,分吴声歌曲、西曲歌。此外还有民间祭歌《神弦歌》,代表作《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读曲歌》《西洲曲》内容:都市景象,男女相思,市民生活

A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东晋、宋为主,风格艳丽,内容是市民生活、妓情、相思离别,如:《子夜吴歌》《读曲歌》B西曲: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汇陵为中心,齐梁居多,内容以旅人思妇为主,风格直率

艺术表现:

①感情表现上:婉转缠绵,多双关隐喻②语言风格精美,含蓄婉转③诗歌形式五言四句体

④表现内容⑤书面加工,文人仿作《子夜歌》(何处不可怜,何悟不成匹)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西洲曲》,这是一首闺情诗,写少女倾诉她的四季相思之情。诗中虽没有明确写出春夏秋冬等字,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认为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感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又如从采莲、怀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则此处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设想新奇,余味无穷。

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李白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都是从此诗化出。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北朝民乐

收录:《乐府诗集.梁角鼓.横吹曲》,少数收录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今存60多首,代表作《琅琊王歌辞》《折杨柳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敕勒歌》《木兰诗》

内容: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敕勒川》②尚武生活《木兰诗》《企喻歌》③战争徭役从征之苦,下层民众之苦《陇头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风格直率热烈④爱情婚姻,《折杨柳枝歌》、《地驱乐歌辞》

艺术表现:风格热烈奔放,质朴刚健,富有力感。以五言四句体为主。意象更为开阔(有对侠义的讴歌,对不平命运的感叹),口头创作居多

《敕勒歌》: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收于《杂歌谣辞》,仅27个字便出色的画出了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并反映出北方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说是一出喜剧。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的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有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爷娘姐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功勋卓越的“壮士”是“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像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在表现手法上,木兰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简,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本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特征。全诗始终紧扣“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协调统一。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综,俳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南北朝小说(熟悉,分类及每一类的源头。)

志怪→源出《山海经》《穆天子传》。《搜神传》作者、内容

志人→《世说新语》通行本有几卷几门(36门)

见题解、通论中相关论述,能举出选篇例子。打通先秦两汉卷,如应劭《风俗通》(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其于《世说》有一脉相承处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即小说是卑琐无价值的言谈,不是文体。《汉书.艺文志》:“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此小说有文体的意思。古人所谓小说,原指篇幅短小、意旨无关宏大、带有传闻性质的记载。

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或记载历史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三类:①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②野史,如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③逸闻趣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稍微看下)是刘宋时代临川王刘义庆编著的一本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前四门源出《论语》及“三不朽”)等36门,是魏晋时代一部社会风俗史。以随便的形式,长于用短篇描绘名士风流,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内容:a士族生活方式,文化趣味,如《任诞.王子献居山阴》《华歆王朗》

b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如《刘伶病酒》c统治阶级残暴荒淫,如《石崇与王恺争豪》

志怪小说(有所准备,如佛教对只怪小说的影响。叙事、记述的格式。以禅喻诗、以诗喻禅,佛教富于想象力,对诗歌、小说都有很大影响。)魏晋时期受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影响,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内容的一类小说。东晋干宝《搜神记》代表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全貌。

该时期小说繁荣的宗教学因素:魏晋南北朝是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儒学实际上遭到败坏,宗教迷信思想有了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当时佛道二教都很盛行,服食养生神仙方术之说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志怪小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有两个系统:《山海经》派和《穆天子》派,但增添了炼丹服食、白日飞升或游戏人间、度人济世的道士的事情。4正史诗文(注意正史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

正史诗歌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二人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的主要诗歌作品是《咏怀诗》82首,是五言诗创作一大宗师。他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现实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寓藏在内心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都在诗歌中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咏怀诗》。它们不是一时之作,真实的表现了诗人医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诗人内心的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下”一目则典型的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在魏晋易代之际,最刺激诗人心灵的是政治恐怖。“嘉树下成蹊”,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到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的揭示出曹魏政权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一日复一夕”更表现了诗人处于这种险恶的环境中,“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战战兢兢心理。嵇康是魏晋之际最著名的论说文体家,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阮咸、王戎、刘伶、向秀、

5西晋诗歌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代表作《咏史》8首,并非一时之作,它反应了诗人由积极到消极的过程。由于出身寒微而得不到门阀社会的重视,左思一生不得志。因此,诗人把笔锋转向了对门阀制度的披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后半更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连古人的牢骚都发了。这就扩大了诗歌包含的内容,加强了诗的思想感染力。

6东晋诗文

1、基本常识:东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陶渊明,其诗歌题材内容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类,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背诵陶诗,对材料的熟悉最关键,不用列很多条框,读“辑录”。)

(1)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脱离污浊官场,走上归隐道路后写下的。所以他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对淳朴幽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恬静的心境,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映衬官场的黑暗。(2)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还大量的描写了农事劳动,将自己参加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劳动中农民建立的友谊形诸歌咏。

(3)基于对农民思想愿望的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陶渊明晚年创作了《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它不仅概括了作者自己在长期田园生活中的感受和对封建社会的体认,而且也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3、主要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事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细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何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饮酒》(其五)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统阶,却更接近下层文人和农民。

4、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其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其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诗的主要内容是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又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的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丝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是白描手法,语言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的是一片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和诗人的志趣、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的真实感受,所以读来十分亲切。

(2)陶诗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让人感到醇厚韵味。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十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3)一些陶诗还富有意境,这在其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知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的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的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出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5、古人说,陶渊明是六朝第一流人物,谈谈你的看法。不同时期作家对陶诗的不同态度为何?

杜甫贬陶,而苏轼、辛弃疾等赞赏(从诗歌发展历史上讲)

7南朝诗文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二谢:谢灵运、谢朓,也称大小谢

1、基本常识: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谢灵运、鲍照和谢朓(注意哪句诗出自谁的哪首诗)。谢灵运是第一位大量写出山水诗的诗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其写景名句。南朝宋代诗人中对七言诗体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鲍照,代表作《拟行路难》18首。

2、主要作品:《拟行路难》组诗共18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是最能显示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独创性的,是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内容非常丰富。他在诗中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其三、四两首中,前一首虽然没有说出他愁叹的是什么,但从他的吞声踯躅之中,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到他胸中的一股悲愤不平之气。在后一首中,这种悲愤不平之气,一开始就在对案不食、拔剑击柱之中爆发出来,他宁肯弃置罢官,也不愿蹀躞、垂翼,受人压抑,这就是他所以愤慨不平的内容。最后两句,更羡慕的表现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对门阀社会傲岸不屈的态度。

3、二谢对后来诗歌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对唐诗技巧所作的准备是什么)

谢灵运高傲、急躁、敏感,所著山水诗大多生动细致的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情调开朗,给人清新之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富于对外界的兴趣,人生精神也较为强烈,在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方面有重要贡献。由他所开创的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对南北朝到唐代诗歌影响极大。

谢朓处事谨慎,软弱犹豫,其诗多数迷茫忧伤,或清丽悠远。以永明体写山水诗,语言清新精警,使五言四句小诗成为文人诗的一种新诗体,即“五绝”,而与民歌相区别。

8北朝诗文

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庾信诗歌以其出使西魏被留不返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是著名宫体诗人。留仕北朝后虽受优待,但内心却异常痛苦,常怀故国之思,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为之大变。《拟咏怀》27首是其后期诗歌代表作,这组诗反复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流露出屈仕北朝的深深内疚,对自己的屈辱遭遇发出沉痛的悲叹。其后期诗歌善于运用典故,贴切的表现思想感情,并且工于声律、句法而又重气质贞刚,以老道深沉的笔墨给荒凉的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为唐诗的繁荣做了铺垫。《拟咏怀》十一,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败亡的悲剧。三、四两句,写得是南朝人民在国破家亡后被西魏俘虏、屠杀的悲惨情景。《南史.元帝纪》说,江陵陷落后,西魏“乃迭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小弱者俱杀之”。诗人虽不敢名言,但是从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冤痛悲怆的哭声中,我们可以想见北朝统治者的残酷罪行。直虹、长星两句,写梁元帝的兵败情景,也有很强的暗示力量。最后两句,感慨梁朝君臣只顾眼前想了,不顾国家安危,心情也极为沉痛。

9永明体的历史地位、价值(以前将永明体、永明声律看做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现在应有新的认识)

①永明声律标志着中国是个从音乐母体中历史性的蜕变出来,成为真正作为语言意义的诗歌

②没有永明体声律论就没有唐代的格律,没有唐代格律就没有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没有唐代的律诗和绝句也就没有唐代最繁荣的诗歌时期。

第四编中世文学(分化期)- 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不考,唐诗注意经典诗句,概说不用看。“附”中的诗不考。诗、作家、集子填空,注意集子选的多的,选的少不考。重大家(大家章节后的辑录,如杜诗后辑录元稹等论杜诗之语),可能加标点,读懂并评述。(只限于大家级别,如李杜)晚唐其他诗人、诗僧、白话诗不考。(往年题)对一首读过的绝句分析(王昌龄、王之涣、杜甫一般是绝句),类似“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较好,朦胧诗不好发挥。写的时候还可以和其他诗歌比较。骈文、中晚唐古文/骈文要熟悉,特别是其中经典句子,会考到哪句出自哪篇。骈散对立,相互争斗,谈谈对骈文的看法(不能单单批评,结合文心雕龙里骈文的篇目):是自然属性,事物总是成双成对,所以文章也该如此。认为骈文不是人为的结果。因其自然就美。骈文的人为痕迹在于用人的有意创作形式精美的结构(对称性、音乐性、节奏感),骈文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仅将骈文看

做一种文学形式,骈文只意味着怎么写。但对文学意义价值评估还意味着写什么的问题。所以问题不在骈文本身的好坏。五代词经常提到/考到,看词的来龙去脉(西蜀——南唐——花间词),通论重要,评述关键在于举证。南唐、西蜀两派,两群词人,三个大家(温韦李)一个集子。敦煌文学注意变文(概说有),白莲教用沉香救母、宝莲灯宣传教义,从文学宣传语言变为文学。看熟这些辑录:李杜、王维外,韩孟、小李杜、李贺皆重要。熟悉诗: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孟浩然《建宿德江》、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李白《庐山遥寄》、杜甫《赠卫八处士》《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长》、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贺《梦天》、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李商隐①山水诗之发展:从陶始~唐通起来。说公元纪年,要知道所指朝代。②赋的发展亦可通考,打通汉唐诸代。③叙事性文学,作为故事记下来④抒情性文学,背下一些,不用默写全首,只写出一句典型(若分析李贺时用其他诗人比较更好,或“公元5世纪山水诗”你能与诗经某篇或别的联系起来,以示博学。)

1、300余年唐王朝文学史上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年代起止:

A、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以后百年间,()到()年。唐诗的开创时期,诗坛承袭齐梁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和个人田园生活,诗风疏淡质朴。

B、盛唐:玄宗开元元年以后50余年,()到()年

C、中唐:代宗大历至穆宗长庆年间,()到()年

D、晚唐:自敬宗暴力初至唐末,()到()年

2、在唐诗中与李白、杜甫并称的诗人有白居易,盛唐代表作家是李白、杜甫,其他重要作家有张说、张九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维、孟浩然

盛、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白居易(元稹)

中唐代表诗人:韩愈、孟郊、柳宗元、贾岛、李贺、韦应物

3、初唐诗歌:

(1)文章四友(名):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崔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多为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2)上官体(名):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的上官体。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3)宫体诗(名):主要写宫廷男女情欲灵肉关系。文学史上批评多,建议用“文学身体化”来解释:文学对身体的书写是否该批评?对身体的评价直接导致对宫体诗的评价。当下是身体狂欢的时代,结合起来看人的身体欲望是否真是洪水猛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美丑。

(4)初唐四杰(名):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闻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弊,扭转时风,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抒发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的诗风起了扫荡作用。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

(5)初唐体(名):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比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是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两位诗人。)

沈宋对唐诗格律化的作用:他们与“文章四友”致力于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的定型(名)他们的作品,“讳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5)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主要作品:《登幽州台歌》本诗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因直言进谏而遭处罚后而作。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同时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在艺术上不同于一般

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和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因而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为宫体诗旧题。张若虚虽沿用旧题,却能洗脱宫体诗脂粉气,表现了新的思想内容。诗中细腻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好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作者对人生奥秘的沉思遐想,诗中虽不无感伤和哀愁,但所讴歌的纯洁爱情、美好憧憬,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

①艺术特色:细腻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好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作者对人生奥秘的沉思遐想。诗情、画意、哲思水乳交融,创造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诗中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随着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依次展开画面和思绪;以从月升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从天上到地下的寥廓空间以及游子思妇种种细腻感情,通过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全诗既完美严整,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前半部分重在写景,在美景下发生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富有理趣,后半部分重在抒发游子思妇之情,情在景的基础上发生,景中自有情,结尾句更是情景交融。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节交织成有机整体,流动着哲理思致。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共同组成融合静谧的诗境,与缅邈深挚的感情十分和谐统一。全诗36句,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与诗情相得益彰,读来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②该诗在诗歌转变中的作用?

A、初唐诗歌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到了刘希夷、张若虚诗中则呈现出一种赞美春夏、青春,表现对生命短促之感喟之情。而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流溢出一种青春愁恨。

B、张将诗风由惜春的浪漫风格一变而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烈的正面讴歌,并融合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其诗主要取材于南朝乐府诗,他与刘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艺术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发展。唐诗的高程正是这一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

D、归结为:《春江花月夜》将唐初诗风由惜春的浪漫风格一变而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烈的正面讴歌,并融合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是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艺术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发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③《春江花月夜》中名句: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D、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E、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F、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G、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盛唐诗歌:

(1)基本知识: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品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杜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代表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2)王维《山居秋暝》:本诗描绘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景色,编写了作者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中间两联,诗人捕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翠竹、碧荷、浣女、渔舟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既给人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有传达了融于画面的音响,并赋予画面以动态,创造出清新静谧的意境,典型的体现了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山水田园诗派(名):盛唐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社会现状,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田,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作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做出了贡献。

(3)边塞诗派(名):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经历过戎马生涯,擅长用七言歌行和七绝体来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绪,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君子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4)杜甫

①杜诗思想内容:真是而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忧国忧民感情,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关心人民疾苦,许多诗篇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并流露出深深的

同情。杜甫关心国家命运,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他还勇于揭露弊政,抨击高层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表现出清醒的批评现实的战斗精神。他一生始终洋溢着真挚火热的激情,在其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倾注着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时政的思想感情。《兵车行》是他在困守长安时所作,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

②基本特征:精确描绘社会生活画面。叙事诗长于写实,寓主观于客观;抒情诗善于融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杜诗风格多样,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各体皆长,尤精于律诗,格律谨严,章法整饬,对仗工稳,技巧圆熟多变,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势,开辟了新题乐府的创作途径。

③Q:前人说杜诗是“诗史”,你的看法?

5、中唐诗文:

(1)基本常识: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又出现繁荣景象。代宗大历年间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的过渡性诗人。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孟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岑的余绪。后期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新乐府(名):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新乐府运动(名):贞元、元和年间,以元白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写实精神,“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元和体(名):元白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元和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韩孟诗派(名)中唐诗坛重要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贾岛、姚合、卢仝等人。他们作诗不注重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从俗趋易,追求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别注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它突破了国语重视人伦道德的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由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

(2)主要作品: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政治上也有进步见解。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思想。他不少诗篇抒发了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与痛苦,有的是更直接讽刺了当朝权贵。这首诗写煊赫了200年的王谢世族的没落,感叹六朝门阀都已成为过去。刘的诗,绝句、律诗比古诗成就更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开朗流畅,含思婉转”(胡震亨《唐音癸签》)。白居易称他为“诗豪”,苏轼、黄山谷对他很推崇。

李贺《李凭箜篌引》:颂扬宫廷乐师李凭演奏箜篌的高超技艺,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著名作品之一。《箜篌引》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名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箧中集(名)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4)大历十才子(名)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大多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5)古文运动(名):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起立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柳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

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

唐文: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王维《山中与裴秀才笛书》、韩愈《进学解》、柳宗元《愚溪诗序》、李翊《题燕太子丹传后》

(6)韩柳(名):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一起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6、晚唐诗词散文:

基本常识: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政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富盛名的是小李杜,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Q:《锦瑟》给你什么样的文学启迪?)。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苟鹤等诗人,发扬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

李商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要用接受美学的理念来回答。李贺、李商隐都有独一无二的一面,前者用形象、充满幻想色彩、非理性、另类的唐诗,形成独特奇观,其诗学观和儒家针锋相对,被称为“诗鬼”。

7、唐代重要作家文集:

①卢照邻《幽幽子集》;骆宾王《骆宾王文集》;王勃《王子安集》;杨炯《颍川集》;陈子昂《陈伯玉集》

②张说《张燕公集》;张九龄《曲江集》;王维《王右丞集》;王昌龄《王昌龄集》;李颀《李颀集》;高适《高常侍集》;岑参《岑嘉州集》;李白《李太白集》;杜甫《杜工部集》;元稹《元氏长庆集》;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刘禹锡《刘梦得文集》;柳宗元《柳河东集》

③韩愈《昌黎先生集》;孟郊《孟东野诗集》;贾岛《长江集》;李贺《李长吉歌诗》;孟浩然《孟浩然集》;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杜牧《樊川文集》

8、唐传奇

①(名)唐传奇是指唐人的文言短篇小说,从六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思想性和艺术性比那时有很大提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的成熟。以传奇为小说作品名,始于元稹《莺莺传》,原名《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是现存资料中最早将传奇明确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将写人世爱情的题材取为传奇,南戏在明代也叫传奇。

②繁荣原因:A、文化条件:长期以来文化整合的结果,是文学的积累。如小说的因素在先秦诸子散文、《左传》乃至《史记》等书中早已存在。a六朝小说的影响,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传奇与志怪相比,“其尤显著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b广泛流行于唐代的佛道两教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其变文、壁画等两教经典和文艺作品中包含了不少情节变幻曲折、想象丰富离奇的故事,对唐传奇的题材、构思、细节描写都有一定影响。c唐代古文运动倡导的新文体接近当时的口语、句法。文体的解放给唐传奇提供了有力条件,间接促进了小说的发展。d唐代士人浪漫的风尚、追新求异好奇的社会心理,以及唐代举进士者“行卷”、“温卷”的风气,蓬勃兴盛的唐诗艺术技巧的渗透B、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社会条件。a、商业发达,繁荣的大城市出现,市民阶层兴起,文人向大城市季节,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歌女妓女之命运,与文人士子恋爱之悲欢,士子对功名的追逐,丰富了素材。b、市民阶层兴起的文娱需要,“市人小说”流行,为文人传奇提供了新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市民审美趣味促进了发展。c、社会风气开发大度,中外各族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融汇南北,贯通中外的兼容并包文化。b、深受唐代市井民众欢迎的各种俗文学,如“说话”、“变文”、俗赋等的影响。d、e、③唐传奇与宋传奇的不同

④唐传奇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重点作家作品

A、初级阶段:唐初至玄宗、肃宗时。有王度《古镜记》;欧阳纥《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陈玄祜《离魂记》

B、繁荣阶段:代宗之高宗时,名家佳作多

(a)神怪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黄粱一梦);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

(b)神怪兼爱情类: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柳毅、龙女)

(c)人间爱情: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李益、小玉)(反映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同时,解释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见的对立矛盾;并能联系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来描写爱情,刻画人物,通过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因此结构谨严,形象完美,富有典型意义);元稹《莺莺传》(张生、莺莺)

(它们与《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虬髯客传》共同标志着唐传奇的高峰)

(d)以历史故事为素材: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夫传》

(e)表现侠义精神:李公佐《谢小娥传》

C、发展期:文宗时至唐末,传奇专集多

裴铏《传奇》;袁郊《甘泽谣》(表现侠义精神);皇甫枚《三水小牍》;李复言《续玄怪录》

⑤唐传奇与六朝小说比较:

六朝小说(神道意识较深)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篇制宏大)

篇制:杂记式从残小语完整的小说结构,情节更加曲折

形式:结构较简单,情节平易更偏重于人情世态,生活气息浓,艺术上文笔简约,人物形象与心理性格更加完整⑥变文(名):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韵文三种。

⑦二十四品(名):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24品》,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24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

9、唐五代词:(敦煌曲子词仅了解)

(1)基本常识①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体诗,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统称为“词”,别称“倚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随燕乐的兴盛而诞生,最早萌芽于宴会的乐曲歌辞。后来人“依声填词”,词体由此形成。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经他努力,词的形式渐趋成熟规范。五代时,词的两个创作中心是西蜀和南唐。

②西蜀词以花间派为代表,花间派以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得名。《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词体发展的基础。带有宫体气息(“诗庄词媚”的成因与此有很大关系),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于内,共收录晚唐至当时词人18家词500首。花间派奉温庭筠为鼻祖,以女色为中心,以恋情为内容,词风浓艳香软,他是唐代留存词最多的词人。将晚唐诗中色泽秾艳、情思婉约、感受细腻的特色移植词中,创造了语言意象、结构、意境迥异于诗的婉约词风。总体看,西蜀词人的词作题材上大多以男女艳情或离愁别恨为中心,风格艳丽精美,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细腻,却都以温词为宗。温《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以艳丽细腻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末句反衬女子的孤单(双双金鹧鸪),含蓄曲折。《更漏子》(玉庐香)“不道离情正苦”是写愁的绝唱。代表词人韦庄《菩萨蛮》(红楼别业堪惆怅)“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江城子》“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秾艳迷离。《酒泉子》“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天仙子》细腻生动。

温韦词风异同:同-a花间词人的代表,都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b花间词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特征。c 词风的开辟:歌舞的伶工之词——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

异-温:a客观写物,托物寄情b手法:重比兴c风格:绵密、雕饰

韦:a主观叙写,直抒胸臆b重赋,一首词围绕一件事展开c疏朗,自然“似直而纡”

③南唐词成就比花间词更高,代表作家: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以深婉蕴藉的风格写闲情离思与伤春悲秋之情,主题已经接触到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对宋代晏殊、张先、欧阳修等有很大影响。冯词以初步洗去花间词浮艳脂粉气息。李煜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2)主要作品:

冯延巳《更漏子》(雁孤飞),全词用一些最引人愁思的自然景象,通过主人公的视线变换,心理活动传达寂寞苦涩之情。《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却久)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有秋色萧条之景感叹人生与时光的流逝。哀婉庄重,创造词境。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首词是他的后期作品。从南唐国主变为囚徒的经历使他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痛。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决定于其艺术成就。这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晚唐以来词人借妇人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传统手法,而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剧痛。使词拜托了长期在花间樽前曼声吟唱中形成的传统风格,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志述怀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影响。和直接抒情的特点相联系,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生活感受。

前期词:①宫廷生活,歌舞宴饮:《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②男女恋情:《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③离愁别恨:《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别来春半”

后期词: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3)概述唐五代词(03年考题)

思路:词的来源——词的分期发展——评述——举证

来源:a依照上述的基本常识①来答题

b唐五代是词的形成期,词在这时有民间创作逐渐走向文人笔端。词的用语朝典雅化发展,题材由广泛的社会生活走向狭隘的闺中女子情怀。敦煌曲子词是词体起源于民间的直接证据,如《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词中那任人盼着的杨柳恰是受尽侮辱的妓女们的确切比喻,充满了怨怼激愤的情绪,感情真挚浓烈,语言朴素生动。

c中晚唐时,文人填词之风日盛,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为其中文人成绩显著者。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描绘水乡风光,韦应物《调笑令》是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刘禹锡、白居易的《忆江南》流转如珠。相传出于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意境阔大,“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走向没落的唐帝国的最好写照。此时的词写作不过以余力为之,词之为体还需进一步发展壮大。

依照基础常识②和③来回答。

d简述词形成的原因:aa唐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歌酒家家花处处”的都市生活bb燕乐的兴盛,音乐的发展、燕乐是隋唐之际综合传统音乐吸收北方各少数民族音乐形成的音乐系统。cc五七言诗的繁荣

第四、五编中世文学(分化期)/近世文学(萌生期)- 宋金元部分

论述题有开头、结尾、起承转折、过渡,写成小短文,说明你有看法,对某问题之阐述→看你的表达与看法、对作品的熟悉程度,这些能否让老师爱看。如《三国》不用背下原文,能复述故事梗概即可;易安词(05年)科再加上其词论、诗论、结合易安前后期,综合分析其词对比;论苏词之豪放风格与前后同辈、后人点评皆总结起来

宋文: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书》、欧阳修《朋党论》、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宋诗:晏殊《寓意》、欧阳修《戏答元珍》、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黄庭坚《寄黄几复》、陈师道《九日寄秦观》、吕本中《春日即事》、陈与义《伤春》、陆游《黄州》《临安春雨初霁》、范成大《州桥》文天祥《金陵驿》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庸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的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唐宋诗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现出了宋诗自身特点。

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苏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江西人)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主要标志。《全宋词》记载,宋词作品近两万手,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出现改观,苏词代表北宋词坛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宋词正宗是婉约派。始终婉约正宗的作家有二晏、张先、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

2、晚唐体(名):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由九僧、潘阆、魏野、林逋

3、西昆体(名):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是气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描写仕宦悠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中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诗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体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杨亿等最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诗人多施法李商隐是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学李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电力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诗艺术外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

4、苏梅(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体的重要人物。梅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已经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

5、柳永的词史地位——承上启下作用,北宋词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

(1)创体,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含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唐五代到宋初,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格局,使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制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影响张先、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慢词创作。慢词122首,如《浪淘沙慢.梦觉》《十二时.晚晴初》。

(2)创调,创制了新的词调,213首词中用词牌127个,《望海潮》《鹤冲天》等词调首见柳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婆罗门令》《迷仙引》《浪淘沙慢》

(3)创意。从审美情趣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由雅而俗。晚唐以来的文人词大多表现普遍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时类型化的,“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只有韦庄、李煜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将词的抒情取向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其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泻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是浪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性化、自我化的色彩。此后苏轼虽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抒情取向确实是向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4)对题材的开拓(见前面题材举例),其中柳永所描写的都市风情成为研究城市史的活资料。从人物取向上,多描写下层人物特别是歌姬,使词进一步俗俚化。“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

(5)创法。在表现手法和创作范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即“柳氏家法”:以赋为词。晚唐五代词,以柔情为主要题材,最常见的抒情手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外在物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的情思心绪。柳永题材取向带有鲜明的纪实性,手法上加强了叙事性,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对时间发展的过程性、场面性进行层层描绘。分析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浪淘沙慢.梦觉》

(6)抒情倾向上个性化、自我化。举例羁旅行役词。后代词人,诸如秦观、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柳词的分类《乐章集》

(1)都市风情。注重表现都市的声色之娱,舞榭歌台成为升平富庶的都市装饰品,“是处楼台,朱门院落,管弦新声沸腾。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竟寻芳选盛,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长寿乐》

赞美都市人烟稠密和经济繁荣的词作,金陵是“万家绿水红楼”《木兰花慢》;苏州是“万井千闾富庶”《瑞鹧鸪》;扬州是“酒台花径仍存,凤萧依旧月中闻”《临江仙》;杭州更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以上都是描写江南都市的词作,通俗热烈,气象宏大。

(2)羁旅行役,表现离愁别恨之情。《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的羁旅之词词意高远,继承了韦庄李后主以来个性化的抒情传统,直接影响苏词创作。词正由“代言体”转化为“抒情体”

(3)歌姬舞女。描写妓女体态妖娆。“如描述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斗百花》。“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夜乐》。“天然嫩脸羞蛾,不假失朱描翠,盈盈秋水”《尉迟杯》等,以代言方式表达她们的不幸:“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漫卷轴》,“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满江红》

6、宋代首创古文运动的是:柳开,字仲涂。仁宗天圣、嘉祐年间,欧阳修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字永叔,好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朋党论》《秋声赋》等,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修《唐书》,自撰《五代史记》。集撰《古录》。喜提携后进,如曾巩、王安石、三苏

7、半山体(名):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半山体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景抒情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很受推崇。

8、苏轼《前赤壁赋》(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这篇散文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赤壁是指黄州城外赤鼻矶。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苏轼清楚这点,但在本赋中仍然把这里当做当年赤壁之战地,以便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所共适。”

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第3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矛盾复杂的心情。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2)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曲折跌宕

(3)本文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后赤壁赋:(1)结构上无主客问答(2)笔法灵活以游乐为主线(3)景物描写凄清、孤寂、恐怖的江岸之情(4)情感表达上平铺直叙、寄托之思(5)艺术上实多虚少,与《前》相反

李认为《前赤壁赋》比《后》好,怎么体会?①前是哲理性的,后主要体现写景写物②前中既有自然的描写又有从景物中折射出的哲学背景。

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Q:举例说明苏词表现出的作者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关系,主要从《江城子》《水调歌头》分析)(1)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2)扩大了词境。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3)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4)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5)苏词遵守词的音律范围却往往不为音律所拘。一方面弱化了对音乐的依附性,强化了文学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抒情言志的自由,作词时挥洒自如。

(6)苏轼开始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如苏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冯唐见召典,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孙权、刘义隆、廉颇典,都属善用典故的范例。词经苏轼开大量用典之先河,后继者不绝如缕。

总之,在两宋词风锐变中,苏起了关键作用,开阔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将以往只在诗中出现的许多题材融于词中。

苏轼散文主张

(1)不把文章看做载道工具,常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起作为一门艺术的价值。肯定散文的个人性。“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子”,对艺术的追求超过同代人。(2)散文思想出入儒释道三家,非“纯儒”(3)重视“以意为主”,既反对“浮巧轻魅,丛错采秀”的外表华丽、骈丽无质之文,更反对“怪癖而不可读之文”,这与欧阳修所见略同。“随物赋形”“长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主张行云流水,姿态横生,不讲格局、构架、气势等,认为造作。(4)主张翻新出奇,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人意料之结论。(5)主张写作手法自由,抒情、状物、写景、说理糅合,以胸中感受、联想为主,信手写去。结构似散,实有意脉连贯。

9、江西诗派(名):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黄对当时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黄庭坚及诗派中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黄下列陈师道等25人,诗派成员都受到黄影响,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宋末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奉杜甫为诗派之祖,黄、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Q:结合作品分析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对后世的影响)

10、韩潮苏海(名):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散文家的风格特征:韩文像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显得“汪洋恣肆”。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常把韩、苏连在一起,称韩潮苏海。

11、唐宋八大家(名):唐宋两代八位著名散文作家:韩、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佚),始有八家之称。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其中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家中的北宋六家,都受韩愈影响。

二、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家”(名)。他们早年诗歌受到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诗出现新的转机,得以中兴,时人推崇称之。四人中陆成就最高,范、杨次之。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陆游近存诗9300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的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神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陆游兼善各体,七律最为出色。(2)诚斋体(名):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又学晚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诗语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诗坛别具一格,人称诚斋体。

(3)南宋前期词代表有李清照、张孝祥等。辛弃疾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最高成就。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移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亮、刘辰翁等。

(4)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动荡的时代土壤。南宋前期代表散文家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满怀沉痛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最后的光辉。

2、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这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个元宵节所作。识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体会词中今昔对比手法和以美景反衬哀情的手法。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其词多写闺情相思。金人入主中原,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其词转为抒发内心哀痛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李词的艺术特色:①感情浓烈,抒情细腻,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的反映生活感受。②语言清新朴素,擅长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个性独具的词语,音节自然和谐,雅俗共赏。③词风婉约为主,又有神峻健爽的一面。④自写情怀,与代言体相比,情感格外真挚细腻动人,从女性心理出发,选择女性怅惘悲愁时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笔触加以组织,故而别有风致(Q:前人多以易安词本色当行,谈谈你的看法:①词别是一家,具有音乐性、娱乐性,以婉约为正宗②批欧苏词,看上去是词,但不符合音乐性。)

(3)李词前后期风格变化:①前期:a、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少女情怀,温馨喜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欧鹭。”《点绛唇》“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b、在惬意是生活中也生出些惆怅。《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对年华变迁的惆怅,似青春也在暮春风雨中零落c、更多的是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以前多男子写,虽用女子口吻,但未必真切。李写的是真实的内心感受,更加细腻、真切、别有风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②后期:a、国家沦亡打破了闲适恬静的生活。李由开朗转为阴郁。许多词写今昔对比的失落之情,写物是人非的感伤。《永遇乐》(中州盛日)《武陵春》(风住尘香)b、愁绪较之原来更为慎重、沉痛,并非“闲愁”、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亲之痛、家国之恨皆融入其中,正如其所讲的“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4)易安体(名):李自号易安居士,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后人多效法之,称为易安体。艺术特色:①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李词不事雕琢,不见斧凿,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浑成,堪称词中本色当行的代表。②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李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一层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且善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③善于化虚为实,把无形之情化为可见之体。④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词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3、陆游字务观,字号放翁,有《老学庵笔记》(罗大经有笔记《鹤林玉露》)

《钗头凤》(红酥手)这首词是否为了唐琬所作有纷争。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陆游作为整个宋代存留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其诗以更广泛的题材、更多样化的风格和更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陆游虽自号放翁,其实他正统观念较强,诗歌无论表现包裹的热情还是日常生活的情趣,都是相当纯正而很少出格的地方,换言之,陆游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显然受到理智的约制。因此,其诗情感内容不够丰富复杂,活跃多变。这一点同时也使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与性格不那么循规蹈矩而富于豪杰气概的辛弃疾相比,可以看出明显区别。

4、“四灵派”(名)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推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的五律,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取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写诗多用近体,尤其是五律。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悠闲情致,代表南宋后期一种诗歌创作倾向,总体思想境界不高。(叶适编选《四灵诗选》合称为四灵)

5、“江湖派”(名):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109家诗人作品。后人将集中所收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诗人多为政治上没有地位、流落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诗多效四灵。有些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浓厚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戴复古、刘克庄、叶绍翁、陈起等。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这方面受到四灵影响,字句精确,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稍胜四灵。总体看来,此派风格倾向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境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风尚。

6、格律词派(名):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以姜夔为首,代表作家还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作词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吴文英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境隐晦难解。

7、辛弃疾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思想:(1)作为志向远大、才略非凡的豪侠英雄,辛入南宋却落入碌碌无为的境地,深感压抑,常抒苦闷悲愤之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自许,不甘沉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甘空老,壮心犹存。

(2)抒发报国之志,建功立业的信念,常有豪迈自信情调,慷慨热气。《水龙吟.甲表岁韩南涧尚书》《水调歌头》(3)对年华逝去而功业未建的叹惋、感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4)与陆游一样,壮志难酬,只好在乡居中寻找派遣苦闷的途径,农家生活情调,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5)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怅恨,词中有无限悲凉。如《鹧鸪天.郁孤台下》

艺术特征:将苏开创的豪放一脉进一步向前推进,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政治哲理,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受,无不可以入词,艺术风格亦多变,豪放,婉约朴素,清丽具备。如《摸鱼儿.淳熙乙亥》乃是词中之离骚

(2)语言技巧:a、以文为词。《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沁园春》“杯!汝来前!”使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民间俗语、虚词、语助文言句式都可入,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一般较长。“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b、广泛引用经史子集及前人语汇、成语、典故融入词中,辛财力高,运用恰到好处,浑然天

成别有妙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刘裕、廉颇等许多历史人物,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

c、意象使用上所绘山川形胜、自然景物皆奔腾耸峙,不可一世,所摭历史人物,亦多奇伟英豪。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都是一世英雄,实则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苏辛比较:(1)皆境界阔大、感情豪放开朗:苏常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时空观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思索感悟,并以这种参透认识的感悟是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有乐天知命的境界。辛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理想拥抱人生,充溢着英雄的豪情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仰天长啸,豪气干云,风骨之不俗,气概之豪迈,世罕其匹。

(2)同为豪放雄伟的风格,苏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新慷慨悲歌,激情飞越。苏有中年人的超越与大关,新游少年侠气与热血。苏能在逆流中明哲全身而退,辛却为理想奋不顾身呐喊。

(3)苏如庄,辛如屈。刘熙载:苏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缪钺:稼轩《摸鱼儿》是词中离骚。陈延焯:苏“极超旷”,辛“极悲郁”。二人皆有婉约精品。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以苏《水龙吟》为最工,辛的《摸鱼儿》被众多大家公认得屈原之风韵。

8、话本(名):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唐代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在宋代属于说话范围的有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小说、讲史两家最重要,影响最大。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生活、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历代废兴之事。形式上一篇话本可分为入话、正文、结尾三部分。又因话本是诗词和说话相间而成的,故宋元时期又将话本称为诗话和词语。宋话本小说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9、入话(名):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行话是“做得个得胜回头”,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类比关系。入话的设置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话意”的动机。

10、诸宫调(名):宋金元时说唱文学的一种。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到南方。南方诸宫调主要以底子伴奏,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

三、金元文学

1、金元诗词不重要,只了解元好问

2、元代散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剧曲是用于剧中的曲辞,用于清唱的称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联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散曲和词都是以曲谱填词,但散曲与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3、宋元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是宋代的通俗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话本多是白话短篇,讲史话本多用浅显文言,初具长篇小说规模,是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4、元杂剧(清杂剧是供阅读用的,元杂剧是供演出用的)

(1)①末本戏:元杂剧常限定每一轴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末所唱的戏为末本戏(《赵氏孤儿》),正旦所唱为旦本戏(《窦娥冤》)②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称说白为宾白③科:即“科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2)结构:①一般是一本四折,通常再加一“楔子”(或置剧首开场,或置折间做过场),演出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②音乐:用北曲演唱,每折曲辞限用一个宫调。即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并一韵到底。③演出和角色:每折包括唱、白、科。唱由一个角色(旦/末)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或表情动作(科)。基本行当角色是末旦净。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花脸和喜剧角色。④每剧结尾有“题目正名”,总括全剧内容,以末句为本剧题目。

(3)重要作品的作者、情节、主人公:

①关汉卿:A、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杯具的典范人物: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窦天章、桃杌太守

B、《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喜剧,开封。人物:赵盼儿、宋引章、周舍、安秀实

②白朴:A、《裴少俊墙头马上》人物:裴少俊、裴尚书、李千金

B、《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唐明皇李隆基、杨玉环、安禄山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必读书目

《外国文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在阅读时,请大家注意版本,这对于 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初学者来说尤 为重要。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荷马/ 2001-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00 / 平装/ 罗念生,王焕生/ 推荐罗念生翻译的版本,译文较准确。陈中梅版次之。 2、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1961-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0.46元/ 精装/ 罗念生 悲剧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经典,尤其是索氏的悲剧。 3、神曲 但丁/ 2004-0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册) / 43.00 / 平装/ 田德望恩格斯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4、浮士德 (德)歌德/ 1994-1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 / 平装/ 绿原 5、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2001-1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0 / 平装/ 杨绛/ 全2册 昆德拉把现代小说称为:塞万提斯的遗产。 6、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装 如果你想追求畅快的阅读感受,朱生豪的译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从事研究,梁实秋的译本做到了忠于原著。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欧洲的文明,不是戏言。 7、失乐园 (英)弥尔顿/ 1996-3-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8.0 / 精装/ 朱维之 宗教文学,可以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朱维之的译本。 8、鲁滨孙飘流记 (英)笛福/ 2003-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00 / 平装/ 徐霞村 冒险小说。现在看来很让人费解这部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何以吸引了当时的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状况你便会明白,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在这部作品中有所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两希文化: 古希腊文化(“原欲”文化→世欲人本意识)↘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文化(“理性”文化→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 的东方文化。 3、古希腊文学史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4、赫西俄德是继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5、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女文艺女 神”。 6、品达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 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的影响。 7、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英雄时代(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又称“荷马时代”“黑暗时代”“黑铁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起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 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 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 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爱泰尔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在同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材料。2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德维《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 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个时期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P19 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唱歌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 《伊索寓言》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准备2

A类问题 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封建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 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一,吴荪甫具有刚强和软弱这两个方面的性格,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有英雄性的一面: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果敢、自信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怯弱甚至残酷。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它既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以一面。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 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热爱国家,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他的思想性格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思想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③《日出》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日出》是曹禺先生以30年 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没有主角,而是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题: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揭露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吞噬与残杀。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剧本描写了许多弱小者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把“鬼”似的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可怜的动物”生活的地狱加以强烈对照,揭露出这个现代社会的畸形,不公正。作品“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且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暴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在《日出》中,要证明一个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几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 ④《北京人》1941年出版的三幕剧,显示了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打到新的高度,《北》以曾家的经济衰 落为串联全局矛盾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人物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本运用了独具蕴涵的象征意象和手法,以“北京人”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全剧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又具有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平淡的人生的铺述”是该剧的主要特征,它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⑤《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 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致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 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功力,是新文学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