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粉锅炉燃烧自然循环保护的详细介绍

煤粉锅炉燃烧自然循环保护的详细介绍

煤粉锅炉燃烧自然循环保护的详细介绍
煤粉锅炉燃烧自然循环保护的详细介绍

煤粉锅炉燃烧自然循环保护的详细介绍

国内锅炉厂设计制造的SG—130/39型锅炉。煤粉蒸汽锅炉型号中的“39”指过热蒸汽压力为39kgf/c㎡,相当于3.82MPa。锅炉整体为倒U型布置,按燃烧无烟煤设计,炉膛宽6900㎜、深6600㎜,横截面近于正方形。采用四角布置的直流燃烧器,煤粉气流的射流在炉膛中心形成一个直径1000㎜的假想切圆。

燃烧器的一次风口集中布置,周围有周界风。一、二、三次风的速度分别为25、50、45m/s,对应的一、二、三次风率为20%、58%、17%,周界风的速度为38m/s,一次风为热空气。

炉膛四周布置有光管水冷壁。

炉膛四周布置有光管水冷壁。光管水冷壁贴近炉壁,互相平行地垂直布置,上部与锅筒或上集箱连接,下部与下集箱连接。水冷壁的管径为60×3㎜,节距75㎜,为了保证无烟煤粉的燃烧,在燃烧器中心标高上下1.5m处敷有卫燃带。后水冷壁在炉膛出口处设计成具有折焰角以改善烟气流动及冲刷情况,并将水冷壁管拉稀成四排变成凝渣管。它由两级对流器过热器组成,立式布置在连接炉膛和尾部烟井的水平烟道中。第一级过热器的蛇形管先作逆流后作顺流布置,第二级过热器为混流布置。饱和蒸汽从锅筒经炉顶管进入第一级过热器,出来后经8根引出管左右交叉引到两侧的面式减温器。然后,经过第二级过热器的两侧逆流段,经中间集箱混合后,再顺逆流过布置在第二级过热器中间的热段,最后由第二级过热管出口集箱的左侧端部引出送往汽轮机。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都是两级,交错布置在尾部烟道中。省煤器由管径32×3㎜的蛇形管组成,水平布置,管子错列,水自下而上地与烟气逆流流动。管式空气预热器立式布置,管子为40×1.5㎜,也是错列排列。热空气温度400℃,排烟温度140℃,锅炉效率88.65%。

国内锅炉厂生产的1025t/h亚临界压力自然循环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3—M842.锅炉本体采用单炉膛倒U型布置,一次中间再热,燃用煤粉,制粉系统形式为钢球磨煤机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采用直流宽调节比摆动式燃烧器(又称WR型燃烧器),分割烟道挡板调节再热气温,平衡通风,全钢结构,半露天岛式布置,固态机械除渣。

锅炉钢架为高强螺栓连接式构架,共分六层,炉顶大顶梁面标高71.8m。除空气预热器和机械出渣装置外,所有锅炉部件均悬吊在炉顶钢架上。为方便运行人员操作,在锅炉标高31.2m处的G 排柱至K排柱区设有燃烧器区域的防雨设施,锅炉两端设有锅筒小室等露天保护设施,炉顶装有轻型大屋顶。

煤粉锅炉设有膨胀中心和零位保证系统。锅炉深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膨胀零点设置在炉膛深度和宽度中心线上,通过与水冷壁管相连的刚性梁上的承剪件与钢架的导向装置相配合形成膨胀零点,垂直方向上的膨胀零点在炉顶大罩的顶部。所有受压件吊杆的位移量均相对于膨胀零点而言,对位移量大的吊杆设置了预进量,以改善煤粉热水锅炉运行时的吊杆受力状态。

锅炉采用全金属密封结构。炉顶、水平烟道和炉膛冷灰斗的底部采用罩壳热密封结构,以提高锅炉整体密封性和美观性。

炉膛断面尺寸深为12500㎜,宽为13260㎜,其深度比为1:1.06,这样的截面为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炉膛烟气的充满程度较好,从而使炉膛四周的水冷壁吸热比较均匀,热偏差较小。炉膛上部布置四大片分隔屏过热器,以消除炉膛出口烟气流的残余旋转,减少进入水平烟道的烟气流量分布不均。

锅筒安置在锅炉上前方,锅筒中心线标高为64.3m。锅筒内径为1743㎜,壁厚为145㎜,锅筒筒身长度为20500㎜,筒身两端各于半球形封头相接,筒身与封头均用BHW—35材料制成。给水分配管装在锅筒内下方,4根大直径下降管则均匀布置在锅筒筒身底部,给水分配管在下降管座上方引出4根给水注入管,给水沿着注入管,进入下降管中心,从而避免下降管座焊缝区与给水直接接触,消除了焊缝区产生过大温差应力的可能性,在下降管座入口处设置了栅网板,避免漩涡的产生,并防止下降管入口带汽,提高了水循环的安全性。

锅筒内设置了较多数量的轴流式旋风分离器和波形板干燥器,在负荷变化时有效地保证蒸汽品质,还装有连续排污管、事故紧急放水管和加药管等。

.只单室水位平衡容器、2只双色水位表,1只核子水位计、2只电接点水位计分别布置在锅筒两段封头上,具有控制、监视和保护等功能。3只弹簧安全阀布置在锅筒两段封头上,其排放量大于75%MCR.

锅筒筒身上海设置了若干压力测点和内外壁温测点,并设置有蒸汽锅炉省煤器和在循环管座、辅助蒸汽管座等。648根×8㎜材料为20G,节距为76㎜的管子组成的膜式水冷壁围成深12.5m,宽13.26m,的炉膛。整个水冷壁划分成32个独立回路,两侧墙各有六个回路,前后墙各有6个回路,其中最宽的回路由28根管子组成,位于前后墙中部。水冷壁四个角为大切角,每一切角处的水冷壁形成两个独立小回路。炉膛下部的切角形成燃烧器水冷套,与燃烧器组装后出厂。

前后墙水冷壁在标高16.268m处于水平成55°夹角折成冷灰斗,向下倾斜标高至8m处形成深度为1.4m的出渣口与机械除渣装置相接。后墙在标高41.639m处形成深3m的折焰角。折焰角以与说破水平成30°夹角向后上方延伸,在标高48.24m处折向水平烟道底部,然后垂直向上形成3排排管至出口集箱。

过热器包括炉顶过热器、低温对流过热器、分隔屏及后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等部分。炉顶过热器分前炉顶和后炉顶,也包括水平烟道两侧墙,后烟井四周和隔墙及悬吊管等。

低温过热器布置在后烟井的后部烟道,由四组直径为57㎜的蛇形管组和以垂直管段组成,是3根套矩形管组,共114排。

分隔屏布置在炉膛上方,共4大片,每片分隔屏由6小片管屏组成,每一小管屏由8根直径为51㎜的管子组成。

后屏共20片,布置在分隔屏后部的炉膛出口处,每片屏由14根U形管组成。外圈管子管径为60㎜,内圈管子管径为54㎜,屏高13.9m(炉膛内)。高温过热器位于折焰角上方,共38片管屏,每片由8根管子组成,最外一圈管子直径为60㎜,其他管子直径为64㎜。

再热器采用高温和低温二级布置。低温再热器位于尾部烟井前烟道。由三组57×4㎜的5根蛇形管组和垂直出口段组成,共114排。高温再热器位于水平烟道内。由57排8根套的57×4㎜管屏组成。

锅炉省煤器仅有一组蛇形管组,布置在尾部烟井前烟道低温再热器的下方。省煤器共114排,管组由51×6㎜的两根蛇形管组成,顺列布置。

锅炉设置两台直径为10.33m的三分仓受热面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用以加热一次风和二次风。空气预热器漏风间隙采用自动控制,确保漏风率在12&以内。

在标高20.4m到29.54m处,炉膛四角各布置了一组直流式燃烧器,每组燃烧器由5层一次风喷嘴、

8层二次风喷嘴和2层三次风喷嘴组成,其中有3层二次风喷嘴中设置了轻油枪并相应的配备一只点火器。

锅炉配置两台对称布置的链条刮板式捞渣机,布置在出渣斗下方,并设置两台碎渣机与之配套。

文章来源:河南永兴锅炉集团https://www.doczj.com/doc/b19890159.html,

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计算

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计算例题 A1 锅炉规范 额定供热量Q sup:7.0MW 额定工作压力P: 1.0MPa 回水温度t bac.w:70℃ 供水温度t hot.w:115℃ 锅炉为双锅筒、横置式链条炉,回水进入锅筒后分别进入前墙、后墙、两侧墙和对流管束回路中,两侧水冷壁对称布置,前墙和后墙水冷壁在3.2m标高下覆盖有耐火涂料层,如图A -1所示。 图 A-1 锅炉简图 A2 锅炉结构特性计算 A2.1 前墙回路上升管划分为三个区段,第Ⅰ区段为覆盖有耐火涂料层的水冷壁管,第Ⅱ区段为未覆盖有耐火涂料层的水冷壁管,第Ⅲ区段为炉顶水冷壁(图 A-2) A2.2 后墙回路上升管划分为二个区段,第Ⅰ区段为覆盖有耐火涂料层的水冷壁管,剩下的受热面作为第Ⅱ区段(图A-3)。

A2.3 侧墙水冷壁回路上升管不分段(图A-4) A2.4 对流管束回路不分段,循环高度取为对流管束回路的平均循环高度,并设对 流管束高温区为上升区域(共7排),低温区为下降区(共6排)。对流管束共有347根,相应的上升管区域根数为191根,下降管区域根数为156根(图A-5)。 对流管束总的流通截面积A o 为: A o =347×0.785×0.0442 = 0.5274 m 2 下降管区域流通截面积A dc 为 : A dc =156×0.785×0.0442 = 0.2371 m 2 下降管区域流通截面积与对流管束总的流通截面积比A dc / A o 为: 4500=5274 02371 0=...o dc A A 其值在推荐值(0.44—0.48)的范围内。 图A-2 前墙水冷壁回路 图A-3 后墙水冷壁回路

第12章 自然循环锅炉水动力特性(西交大 锅炉原理 考研复试)

第12章 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循环 1. 如何建立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基本方程,分为几种型式? 答:(1)压差法:从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中心高度之间,计算的上升管压差与下降管压差相等。方程式为:xj xj ss ss P gh P gh ?-=?+ρρ,式中,h ——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的中心高度;ss ρ、xj ρ——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的平均密度;ss P ?、xj P ?——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流动阻力。 (2)运动压头法:循环回路中产生的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工质流动的总阻力。方程式为:()xj ss ss xj P P gh ?+?=-ρρ (3)有效压头法:循环回路中运动压头克服上升管得流动阻力后剩余的部分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下降管的流动阻力。方程式为:()xj ss ss xj P P gh ?=?--ρρ 2. 作图示出热负荷变化对上升管压差特性曲线及回路工作点的影响。 答: 图中φ为截面含汽率,x 为质量含汽率,ss P ?为上升管流动阻力,gh ss ρ为重位压差。如图可见,随着吸热量q 的增加,φ和x 都增大,但两者的增大趋势却有很大区别。x 随q 增大是线性增加,因此,ss P ?也几乎是随q 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而φ随q 增大是非线性增加,当工质吸热比较少,x 较小时,φ随q 增大增加得很快,即φ的增加远大于x 的增加; 上升管压差与吸热量的关系

而在某一x 或φ值后,x 增加φ却增加得很慢。这是由于水与水蒸气的物性决定的,因为当水转变为蒸汽时,体积急剧膨胀,与此对应,gh ss ρ随q 的增大开始下降的很快,而后下降的较慢。因此,gh ss ρ和ss P ?的叠加使得ss S 和q 的关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形状。 简单回路压差特性及工作状态 开始在q 较少、x 较小、循环倍率K 较大处,随着q 的增加,ss S 的特性曲线下移,因此回路的工作点向右移,循环流量0G 增加。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当K 小于jx K 时,q 再进一步增加,因上升管压差升高而使ss S 的特性曲线上移,工作点的位置左移,循环流量0G 减小。 3. 自然循环锅炉的自补偿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开始在q 较少、x 较小、循环倍率K 较大处,随着q 的增加,φ的增加大于x 的增加,则回路的动力压头大于的增加大于宗族里的增加,此时回路中的动力大于阻力,使得循环流量0G 相应增加。当循环倍率K 大于某一界限循环倍率jx K 时,循环回路具有因上升管吸热量q 增加而使循环流量0G 随之增加的能力,称为自然循环回路的自补偿能力。 4. 简述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循环计算方法和步骤。 答:(1)确定循环流量或流速,循环倍率,循环回路的各种压差,以及可靠性指标;

锅炉燃烧优化调整方案

锅炉燃烧优化调整方案 为提高锅炉效率,降低辅机耗电率,保持煤粉“经济细度”的要求,力争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和制粉系统能耗之和最小;保证锅炉设备安全、各经济指标综合最优和环保参数达标排放,制定以下燃烧优化调整方案: 1、优先运行A、B、C、D层煤粉燃烧器,低负荷时运行 B、C、D层煤粉燃烧器,负荷增加时,根据需要依次投入E、F层煤粉燃烧器,运行中应平均分配各层燃烧器出力(可通过各分离器出口风粉温度、压力是否一致判断,通过调整各容量风门偏置维持各容量风门后磨煤机入口风压一致来实现),各层煤粉燃烧器出力应在24~28t/h(根据单只燃烧器设计热负荷,19.65MJ/kg热值对应出力6.1t/h,17.5 MJ/kg 热值对应出力 6.85t/h),单侧运行的磨煤机出力不得超过30t/h(通过节流单侧运行磨煤机热风调节门,维持单侧运行磨煤机总风压偏低正常双侧运行磨煤机0.7~1.0kPa,调整容量风门偏置来实现),在此原则基础上,及时减少煤粉燃烧器运行层数或对角停运燃烧器,一方面,可发挥低氮燃烧器自身的稳定能力,另一方面,较高的煤粉浓度有利于在低氧环境中,集中煤粉挥发分中的含氮基团将NO还原为N2,此外,运行下层燃烧器增加了煤粉到燃尽区(富氧区)的停留时间,可充分利用含氮基团将NO还原为N2,从而降低SCR

入口NOx。 2、锅炉氧量保持:(1)供热期,负荷150~180MW氧量 3.0~5.0%;负荷180~210MW氧量 2.5~ 4.0%;负荷大于210MW氧量2.0~3.2%。(2)非供热期,负荷150~200MW氧量3.2~ 5.5%;负荷200~250MW氧量2.7~4.0%;负荷大于250MW氧量2.0~3.5%。(3)正常情况下,锅炉氧量按不低于2.5%保持,不能超出以上规定区间;环保参数超限,异常处理时,氧量最低不低于1.5%,异常处理结束后应及时恢复正常氧量。通过以上原则保证锅炉不出现高、低温硫腐蚀、受热面壁温超限、空预器差压增大,同时为降低飞灰含碳量、再热器减温水量、排烟温度、引送风机耗电率提供保障。 3、运行中保持二次风与炉膛差压不低于0.3kPa,掺烧贫瘦煤较多时,周界风风门开度在锅炉蒸发量500t/h以下可关至10%(周界风量太大时,相当于二次风过早混入一次风,因而对着火不利),大负荷时周界风风门开度不超过35%,除保持托底二次风至少70%以上开度,其余二次风采用倒塔配风方式。 4、燃尽风量占总风量的20~30%(燃尽风量之和与锅炉总风量的比值),低负荷压低限,优先使用下层燃尽风,锅炉蒸发量600t/h以下最多使用两层燃尽风(燃尽风使用原则:锅炉蒸发量430t/h以上燃尽风A层开50~80%;锅炉蒸发量500t/h以上燃尽风B层逐渐开启至全开;锅炉蒸发

60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第27卷第2期电站系统工程V ol.27 No.2 2011年3月Power System Engineering 16 文章编号:1005-006X(2011)02-0016-03 600 MW超临界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孙科1曹定华2刘海洋2 (1.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2.内蒙古华电包头发电有限公司) 摘要:介绍了某电厂600 MW超临界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分析了该厂燃料特性与锅炉燃烧恶化的关系。找出了制粉系统投运方式对锅炉飞灰、大渣含碳量的影响。对锅炉烟气温度偏差进行了调整,并做出了氧量及二次风箱压力对锅炉效率影响曲线,给出了600 MW负荷下最佳氧量及二次风箱压力。 关键词:600 MW机组;超临界锅炉;燃烧调整 中图分类号:TK227.1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bustion Adjustment of 600MW Supercritical Boilers SUN Ke, CAO Ding-hua, LIU Hai-yang Abstract:The firing adjustment experiment of 600MW supercritical unit boilers in some power plant is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uel character in this factory and the boilers’ firing deteriorate situa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t the commission way of milling system does to the carbon content in fly ash and big slag in the boiler is found out. The deviation of the boiler’s flue gas temperature was adjusted, the efficiency curve of oxygen quantity and secondary air pressure on the boiler is made, and the best oxygen quantity and secondary bellows pressure on the boiler is given under 600MW circumstance. Key words: 600MW unit; supercritical boiler; combustion adjustment 某电厂2号机组锅炉于2008年7月21~9月19日进行了大修。在前一阶段运行中,发现锅炉存在飞灰、大渣含碳量高,左右侧烟气温度偏差较大,再热汽温偏低,锅炉效率较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工作,通过调整,基本解决了锅炉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出了相关的运行规律,为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指导。 1 设备概况 某电厂锅炉是超临界参数变压螺旋管圈直流锅炉,型号为SG-1913/25.4-M965,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露天布置,固态排渣,全钢结构,全悬吊∏形布置, BMCR 蒸发量1913 t/h,额定蒸汽压力25.4 MPa,额定蒸汽温度571℃,再热蒸汽温度569 ℃。锅炉B-RL效率为93.55%。锅炉(B-MCR)燃煤量为240.00 t/h(设计煤种)、244.0 t/h(校核煤种)。采用中速磨煤机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每台炉配6台中速磨煤机,燃烧设计煤种时,5台运行,1台备用。每台磨煤机带锅炉的一层燃烧器。炉膛宽度18816 mm,炉膛深度16576 mm,水冷壁下集箱标高为8300 mm,炉顶管中心标高为71050 mm,大板梁底标高78350 mm。水平烟道深度为6108 mm,由后烟井延伸部分组成,其中布置有末级过热器。后烟井深度为13200 mm,布置有低温再热器和鳍片省煤器。 锅炉采用低NO x同轴燃烧系统。主风箱设有6层宽调节比煤粉喷嘴,在煤粉喷嘴四周布置有燃料风。在每相邻两收稿日期:2010-08-25 孙科(1982-),男,硕士,工程师。杭州,310030 层煤粉喷嘴之间布置有1层辅助风喷嘴,其中包括上下2只 偏置的辅助风喷嘴、1只直吹风喷嘴。在主风箱上部设有两 层紧凑燃尽风喷嘴,在主风箱下部设有1层火下风喷嘴。在 主风箱上部布置有分离燃尽风燃烧器,包括5层可水平摆动 的分离燃尽风喷嘴。连同煤粉喷嘴的周界风,每角主燃烧器 和分离燃尽风燃烧器各有二次风挡板25组,均由电动执行 器单独操作。为满足锅炉汽温调节的需要,主燃烧器喷嘴采 用摆动结构,由内外连杆组成一个摆动系统,由一台电执行 器集中带动作上下摆动。 2 燃料特性分析 由于该厂的燃煤情况非常复杂,燃用的煤种已经严重偏 离了设计的数值,因此为做好燃烧调整试验工作,针对现阶 段的燃煤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摸底试验工作。表1为设计燃料 特性表,表2为实际燃用煤种着火特性分析表。 表1 设计燃料特性表 项目设计煤种校核煤种 低位发热量LHV/kJ·kg-1 21981 20581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 daf/% 24.8 21.00 全水分M t/% 9.9 9.50 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 2.1 1.90 灰分A ar/% 23.7 28.72 可磨性系数HGI 78 78 表2 实际燃用煤种着火特性分析表 项目煤样1 煤样2 着火指数RI/℃401 384 燃尽指数Cb 18.30 17.92 着火特性难难 燃尽特性极难极难

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模板

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 1

直吹式开式大风箱超临界 煤粉锅炉控制系统导则 B&WB03030-04 ( 0版) 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 BABCOCK & WILCOX BEIJING CO.LTD 12月

目录 1. 概述 (3) 2. 给水流量控制 (3) 3. 燃料和风量主控制 (10) 4. OFA喷口控制 (14) 5. 再热汽温控制 (16) 6. 过热汽温控制 (19) 7. 启动系统控制 (29) 8. 机组负荷需求控制 (39)

1. 概述 本锅炉控制系统导则适用于超临界煤粉锅炉, 导则提出了对超临界煤粉锅炉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 其目的是使控制系统制造厂家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符合所述设计要求的控制系统, 本导则的有关条款由设计院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2. 给水流量控制 2.1 锅炉给水流量控制系统负责向锅炉给水泵发出流量需求信号, 使进入锅炉的给水量与离开锅炉的蒸汽量相匹配。当与锅炉启动系统配合时, 给水流量控制系统也负责维持炉膛水冷壁管中的流量不低于最小流量值。给水流量控制框图见图1. 2.2 炉膛给水流量低跳闸 当经过炉膛水冷壁的水流量低于为防止水冷壁管过热所需的流量时, 主燃料跳闸(MFT)系统将触发锅炉跳闸, 具体来说就是, 当炉膛水流量低于最小流量值的85%并经20秒延时, 或低于最小流量值的70%并经1秒延时, 锅炉应跳闸。当炉膛水流量低于最小流量值时应报警。 2.3 给水品质不合格跳闸 应在省煤器入口设两套独立的给水阳离子电导率测量装置, 或一套设在在省煤器入口而另一套设在除氧器出口。当其中任何一个阳离子电导率测量值超过报警值( 0.15μS/cm) 时, 应报警。当两个阳离子电导率测量值都超过跳闸值( 2μS/cm )时, 锅炉应跳闸。 2.4 选取中间测量值

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的热偏差的分析和控制

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的热偏差的分析和控制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的热偏差的分析和控制对余热锅炉运行中的热偏差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将会造成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为了响应国家淘汰低产能的号召,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冶炼厂对冶炼工艺进行改造,采用富氧底吹炉工艺生产,余热锅炉是这套工艺流程中的一个热交换设备,用以降低底吹炉出来的含有SO2的高温高矿尘气体的温度,以满足制酸工艺的要求,并达到余热利用的目的。本余热锅炉动力为自然循环,额定蒸汽压力3.8Mpa,蒸汽出口温度249℃。 在该工艺中,余热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决定了底吹炉能否正常运行,所以需要保证余热锅炉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工作,那么余热锅炉的爆管事故就需要尽力避免,刨除材质和施工质量的原因,由热偏差产生的爆管事故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本文将对余热锅里热偏差的分析和控制做出阐述。 热偏差的概念 自然循环余热锅炉是依靠热对流为动力来完成炉内循环,所以在自然余热锅炉的运行中很容易出现水冷壁各个位置由于热量分布不均产生金属

管壁超温,进而发生爆管等事故的情况,只有合理的设计和在运行中科学的操作控制,才能确保余热锅炉的水冷壁拥有比较长的使用寿命。 余热锅炉的烟道(即炉膛)是由许多平行管列组成的水冷壁。由于结构和制造的原因,烟道的水冷壁管的尺寸大体相同,但是在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的各个部分所受的热负荷不同,导致水冷壁管中液体的吸热量不同,因此在管道中水循环的动力也是不同的。这也就产生了锅炉内部的热偏差。总的来说水冷壁中的热偏差是由于热力不均和水的流量不均造成的。 热偏差的形成原因 3.1.余热锅炉烟道内的热力不均 余热锅炉属于被动式锅炉,它所需要的热量完全来自烟气的温度,所以烟道内的热力不均是余热锅炉热偏差的一个主要的形成原因。烟道内的热力不均主要存在下列几种情况:

锅炉燃烧调整配风规定

通知 国电东胜热电有限公司发电部第007号2011-12-01 锅炉燃烧调整方案 氧量控制表 控制锅炉氧量的意义: 煤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氧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较大,高温条件下有较高的化学反应速度,但若物理混合速度低,氧气浓度下降,可燃物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结果燃烧速度也必然下降。适量的空气供应,是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它是燃烧反应的原始条件。空气供应不足,可燃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也就不能达到完全燃烧。但空气量过大,又会导致炉温下降及排烟损失增大。 1)入炉总风量的大小与锅炉热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总风量过大会使排烟热损失增加;总风量过小,则会使煤粉燃烧不充分,烟气中CO含量、飞灰可燃物含量和炉渣可燃物含量增加,致使化学和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总风量的大小也对主汽温和再热汽温产生影响,因此选取合理的入炉总风量,可使总的热损失最小,锅炉热效率达到最高,同时在低负荷时又能保持较高的汽温。 2)炉膛—风箱压差 在锅炉负荷与炉膛出口氧量不变的条件下,炉膛—风箱压差的高低关系到辅助风、燃料风和燃烬风彼此间风量的比例,比例大小对煤粉燃烧的稳定性、燃烬性及NOx的排放量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炉膛—风箱压差,会提高锅炉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燃尽风风量 燃烧器最上层为燃烬风喷口,燃烬风的作是实现分级燃烧,减少热力型NOx生成,补充燃烧后期所需氧。燃尽风风量的大小影响NOx的排放量和碳粒子的燃烬程度。不足容易产生CO,因而使灰熔点温度大大降低。这时,即使炉膛出口烟温不高,仍会形成结渣。燃用挥发份大的煤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4)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充分。 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充分时,即使供给足够的空气量,也会造成一些局部地区空气多一些,另一些局部地区空气少一些。在空气少的地区就会出现还原性气体,而使灰熔点降低,造成结渣。

燃煤锅炉司炉工培训讲义

燃煤锅炉司炉工培训讲义 二、燃煤锅炉优化燃烧及操作技术 (一)链条锅炉的燃烧特点链条炉炉膛内燃料着火条件比较差,煤的着火主要依靠炉膛火焰和前后拱辐射热,因而煤的着火是从上向下、从后向前的方式着火,这样的燃烧过程,在炉排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层、分段燃烧。煤进入炉膛后,随着炉排逐渐由前向后缓慢移动,出现下述燃烧特点: 1、炉排前部是新进的煤,为燃料预热干燥和挥发份析出区。该区域处于负压区,燃料吸收热量阶段,风量不宜过大,第一道风箱风门应关闭,第二道风箱风门根据锅炉的负荷增大,煤湿度大等情况下,急需开启时方可开启。 2、在炉排中部,是焦炭燃烧区,该区域温度很高,同时进行着氧化和还原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热量,风量要充足,燃烧应充分。 3、在炉排的尾部,是灰渣燃尽区,对灰渣中剩余的焦炭急需燃烧,为此,尾部风量也不宜过大,燃尽区灰渣段不宜过长,防止过多冷风进入炉膛降低锅炉出力。 (二)链条炉燃烧对煤的要求 1、煤的燃烧条件不同的煤种挥发份析出温度也不同,如:褐煤的析出温度为150~180oC,烟煤的析出温度为180~250 oC,无烟煤的析出温度为300~400 oC;不同的煤种燃料着火温度也不

同,如:褐煤的着火温度为250~450 oC,烟煤的着火温度为 400~500 oC,无烟煤的着火温度为600~700 oC。 2、链条炉燃烧对煤的要求1)煤的低位发热量热值应在5000kcal/kg(大卡/公斤)左右,灰熔点大于1250 oC。2)煤的颗粒度应小于40~50mm,碎煤量不大于30%,否则大颗粒的煤块在正常炉排速度下,无法燃尽,出现烧不透和炉渣含碳量高的现象。3)煤的湿度应保持在3%~8%之间,即煤用手握紧后松开,煤在手上不会马上散开,而又不很湿为宜;如果煤湿度过大,应适当打大煤挡板,提高炉排转速;煤湿度过小,应适当关小煤挡板,降低炉排转速。4)煤层厚度应在100~200mm之间,煤的颗粒大,给煤挡板适当开大,否则,应适当关小煤挡板。还应根据煤质情况调节煤层厚度:劣质煤煤层厚度应在100~180mm,非黏性煤煤层厚度应在80~140mm,黏性煤煤层厚度应在60~100mm。5)上煤系统装有破碎机是链条炉经济燃烧很重要的条件,否则进炉煤颗粒大或部均匀,造成燃烧不完全损失大、6)为改善链条炉燃烧条件需加装分层分行垄型给煤装置,目的是改善煤层透风条件,并实现垄型滚落燃烧,加强炉排上煤的辐射燃烧强度,使炉膛温度提高,加强燃烧作用。7)煤仓主体设计应为倒塔式,但出口前有10~15度渐扩角,煤仓落煤管应做成整体式,不能做成分叉式,以免煤仓堵煤的现象出现。 (三)链条锅炉启动点火的准备和操作方法

火电厂燃煤锅炉温度控制系统

火电厂锅炉温度控制系统 锅炉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温度低于或高于要求时要么不能达到生产质量指标有时甚至会发生生产事故。采用双交叉燃烧控制以锅炉炉膛温度为主控参数、燃料和空气并列为副被控变 量设计火电厂锅炉温度控制系统,以达到精度在5 ℃范围内。 工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能源的节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过程是指物料经过若干加工步骤而成为产品的过程。该过程中通常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物质能量的转换与传递等等,或者说生产过程表现为物流过变化的过程,伴随物流变化的信息包括物流性质的信息和操作条件的信息。 生产过程的总目标,应该是在可能获得的原料和能源条件下,以最经济的途径,将原物料加工成预期的合格产品。为了打到目标,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因此,过程控制的任务是在了解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动静态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对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以生产过程中物流变化信息量作为被控量,选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目标。 生产过程总目标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1)安全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在过程控制系统中采用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和连锁保护等措施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另外,在线故障预测与诊断、容错控制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2)稳定性指系统抑制外部干扰、保持生产过程运行稳定的能力。变化的工业运行环境、原料成分的变化、能源系统的波动等均有可能影响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在外部干扰下,过程控制系统应该使生产过程参数与状态产生的变化尽可能小,以消除或者减少外部干扰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3)经济性在满足以上两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低成本高效益是过程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为了打到这个目标,不进需要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还需要管控一体化,即一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整体优化。 工业过程控制可以分为连续过程工业、离散过程工业和间隙过程工业。其中,连续过程工业占的比重最大,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纺织、医药、建材、食品等工业部门,连续过程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意义最大。过程控制主要指的就是连续过程工业的过程控制。 锅炉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设备,它多产生的蒸汽不仅能够为蒸馏、化学反应、干燥、蒸发等过程提供热源,而且,还可以作为风机,压缩机、泵类驱动透平的动力源。随着石油化学工业规模的

锅炉燃烧调整

[分享]锅炉燃烧的监视与调整 锅炉燃烧, 调整 锅炉燃烧的监视与调整 1. 燃烧调整的任务炉内燃烧调整的任务可归纳为四点: (1)保证燃烧供热量适应外界负荷的需要,以维持蒸汽压力、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2)保证着火和燃烧稳定,燃烧中心适当,火焰分布均匀,不烧坏燃烧器,不引起水冷壁、过热器等结渣和超温爆管。(燃烧的安全性) (3)燃烧完全,使机组运行处于最佳经济状况。提高燃烧的经济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性) (4)对于平衡通风的锅炉来说,应维待一定的炉膛负压。 2. 燃烧火焰监视煤粉的正常燃烧,应具有光亮的金黄色火焰,火色稳定、均匀,火焰中心在燃烧室中部,不触及四周水冷壁;火焰下部不低于冷灰斗一半的深度,火焰中不应有煤粉分离出来,也不应有明显的星点,烟囱的排烟应呈淡灰色。 ① 火焰亮白刺眼:风量偏大,这时炉膛温度较高; ② 火焰暗红:风量过小、煤粉太粗、漏风多,此时炉膛温度偏低; ③ 火焰发黄、无力:煤的水分偏高或挥发分低。 3. 燃料量的调整由于直吹式制粉系统出力的大小直接与锅炉蒸发量相匹配,当负荷变化时,通过①调节给煤机的转速或②启停制粉系统来适应负荷变化的需要。 (1)负荷变动大,即需启动或停止一套制粉系统。 在确定制粉系统启、停方案时,必须考虑到燃烧工况的合理性,如投运燃烧器应均衡、保证炉膛四角都有燃烧器投入运行等。以韩二600MW锅炉为例: ① 75%~100%B-MCR时,运行五台磨; ② 55%~75%B-MCR时,运行四台磨; ③ 40%~55%B-MCR,只有三台磨煤机运行。

④ 40%B-MCR以下时,两台磨运行。 而当锅炉负荷小于50%B-MCR时,应投入油枪稳定燃烧。同时为了保持低负荷时燃烧的经济性,在停用制粉系统时,应注意先停上层燃烧器所对应的磨煤机,而保持下层燃烧器的运行。 (2)负荷变化不大,可通过调节运行中的制粉系统出力来解决。 1) 锅炉负荷增加,要求制粉系统出力增加,应: ① 先增加磨煤机的通风量(开大磨煤机进口风量挡板),利用磨煤机内的少量存粉作为增负荷开始时的缓冲调节; ② 然后增大给煤量(加大给煤机的转速); ③ 同时开大相应的二次风门,使燃煤量适应负荷。 2) 锅炉负荷降低时,则减少给煤量和磨煤机通风量以及二次风量。 4. 风量的调整锅炉的负荷变化时,送入炉内的风量必须与送入炉内的燃料量相适应,同时也必须对引风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入炉的总风量包括一次风和二次风,以及少量的漏风。单元制机组通常配有一、二次风机各两台。一次风机负责将煤粉送入炉内,故运行中的一次风量按照一定的风煤比来控制;二次风机就是送风机,燃烧所需要的助燃空气主要是送风机送入炉膛的,所以入炉总风量主要是通过调节二次风量来调节的。而调节的目标就是在不同负荷下维持相应的氧量设定值(锅炉氧量定值设为锅炉负荷的函数)。 (1) 总风量的调节方法1) 送风大小的判断 ① 锅炉控制盘上装有O2量表,运行人员根据表计的指示值,通过控制烟气中的CO2和O2含量,从而控制炉内过量空气系数的大小。使其尽可能保持为最佳值,以获得较高的锅炉效率。 ② 锅炉在运行中,除了用表计分析判断之外,还要注意分析飞灰、灰渣中的可燃物含量,观察炉内火焰及排烟颜色等,综合分析炉内工况是否正常。如前所述:火焰炽白刺眼,风量偏大,O2量表计的指示值偏高,可能是送风量过大,也可能是锅炉漏风严重,送风调整时应予以注意;火焰暗红不稳,风量偏小时,O2量表计值偏小,此时火焰末端发暗且有黑色烟怠,烟气中含有CO并伴随有烟囱冒黑烟等。 2) 总风量的调节 ①是通过电动执行机构操纵送风机进口导向挡板或动叶倾角,改变其开度来实现的。

锅炉燃烧器各种风的作用和区别

一次风:一次风是用来输送加热煤粉,使煤粉通过一次风管送入炉膛,并能供给煤粉中的挥发分着火燃烧所需的氧气,采用热风送粉的一次风,同时还具有对煤粉预热的作用。它的作用除了维持一定的气粉混合物浓度以便于输送外,还要为燃料在燃烧初期提供足够的氧气。一次风有冷一次风与热一次风之分。热一次风用于保证煤粉进入锅炉时即有一定的温度,提高能量利用率。冷一次风用于调节热一次风温,以保证热交换率效果达到最大。 一次风携带的煤粉进入炉膛后通过二次风提供氧气燃烧。 二次风:二次风是通过燃烧器的单独通道送入炉膛的热空气,进入炉膛后才逐渐和一次风相混合。二次风为碳的燃烧提供氧气,并能加强气流的扰动,促进高温烟气的回流,促进可燃物与氧气的混合,为完全燃烧提供条件。二次风的风量在一次风、三次风中最大,在总风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次风:三次风是制粉系统排出的干燥风,俗称乏气,它作为输送煤粉的介质,送粉时叫一次风,只有在以单独喷口送入炉膛时时叫做三次风。三次风含有少时煤粉,风速高,对煤粉燃烧过程有强烈的混合作用,并补充燃尽阶段所需要的氧气,由于其风温低、含水蒸汽多,有降低炉膛温度的影响。

中心风:中心风的作用是增加一次风的刚性,防止煤粉离析和散射,并补充空气量,减少碳未完全燃烧损失。中心风是四通道燃烧器与三通道燃烧器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心风的作用:1、冷却燃烧器端部,保护喷头。2、在燃烧器端部形成碗状效应(气流内循环),使火焰更加稳定。3、降低端部火焰温度,减少N O X有害气体的形成。 辅助风:辅助风控制系统以二次风风箱压力的差压为被调量,风箱/炉膛压差的定值取为负荷的函数。辅助风控制系统为一单冲量多输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输出同时控制各层的辅助风挡板。在运行时各层磨煤机的负荷可能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配风,因此每层辅助风门都设有一个操作员偏置站。当油枪程控点火时,相应的的辅助风门自动到“油枪点火”位置。 燃料风(周界风):燃料风(周界风)控制系统为比值控制系统,燃料风风门的开度由相应的给煤机转速决定,燃料风风门的为其相应的给煤机转速的函数。

煤粉锅炉系统操作规程 (1)

煤粉锅炉系统操作规程 一、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高效洁净燃气煤粉工业锅炉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炉前煤粉储供系统;2、锅炉燃烧及换热系统;3、尾部烟气处理系统。1、煤粉储存及输送 集中制粉站来的密闭罐车直接与煤粉储罐(F001)对接,将符合要求的干煤粉输入煤粉储罐(F001)。煤粉储罐(F001)中的煤粉通过星形卸料器给入中间粉仓(F002)。中间粉仓(F002)的煤粉通过叶轮给料器(F003)定量进入风粉混合器(F004),由一次风输送,通过一次风管进入燃烧器(B002)风粉管道。 2、燃烧及换热 煤粉在锅炉(B001)内与二次风混合进入燃烧,生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在炉膛内与工质换热后依次进入高温空气预热器、省煤器、低温空气预热器等尾部受热面,由锅炉下部进入布袋除尘器。冷空气由鼓风机(J002)送入燃烧器二次风道。 3、清灰 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中飞灰绝大部分随烟气进入布袋除尘器(Q001),少部分在炉膛底部及对流管束区沉积,对流管束区积灰通过压缩空气送入炉膛底部除渣机排出。尾部受热面积灰通过声波吹灰器定时清除。 4、烟气净化系统

进入布袋除尘器(Q001)的烟气经过滤除尘后,经引风机进入脱硫塔,达标后排入烟囱(Q003)进入大气。布袋除尘器收集的飞灰落入积灰箱定期密闭排出。 5、点火系统 点火系统分为燃油储存系统,供油管路,油枪系统等。 本锅炉采用燃烧器点火,点火介质采用零号或-10号轻柴油,点火操作过程如下: (1)吹扫完成后,开启油跳闸阀和油循环阀,将油枪到位,高能点火器打火(总打火40秒),开启进油角阀,如果油阀打开后监测不到火焰,关油角阀。油枪进枪不进行吹扫,停用油枪时关闭角阀,吹扫600秒,退出油枪。 (2)启动引风机、加一次风、调整引风机的挡板使炉膛负压维持在-200Pa。点火着火稳定后,调整引风机及点火一次风挡板,使炉膛负压正常。使炉膛燃烧器附件温度平稳上升至1000℃左右,满负荷运行时预热空气温度达130℃以上。 (3)粉仓粉位高于3M,炉内燃烧良好,可以投入煤粉燃烧器。煤粉喷嘴在投用前应先缓慢开启一次风进行冲管,保持一次风速在25-30m/s;将一次风挡板开度应大于90%(风压大于2500Pa),然后启动对应的给粉机,检查着火良好后再启动二次风助燃。并调整二次风使喷嘴着火良好。 (4)煤粉燃烧器应尽量相对布置,燃烧器逐只投用。燃烧优质煤时,增负荷应先加风,后加煤;减负荷应先减煤后减风。燃烧劣质燃料时,反之,风煤比严格掌握好。

锅炉燃烧的调整

锅炉燃烧的调整 ?炉内燃烧调整的任务可归纳为三点: ?维持蒸汽压力、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着火和燃烧稳定,燃烧中心适当,火焰分布均匀,燃烧完全。 ?对于平衡通风的锅炉来说,应维持一定的炉膛负压 锅炉进行监视和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1)使锅炉参数达到额定值,满足机组负荷要求。 ?2)保持稳定和正常的汽温汽压。 ?3)均衡给煤、给水,维持正常的水煤比。 ?4)保持合格的炉水和蒸汽品质。 ?5)保持良好的燃烧,减少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 ?6)及时调整锅炉运行工况,使机组在安全、经济的最佳工况下运行。 ?煤粉的正常燃烧,应具有限的金黄色火焰,火色稳定和均匀,火焰中心在燃烧室中部,不触及四周水冷壁;火焰下不低于冷灰斗一半的深度,火焰中不应有煤粉分离出来,也不应有明显的星点,烟囱的排放呈淡灰色。 ?如火焰亮白刺眼,表示风量偏大,这时的炉膛温度较高; ?如火焰暗红,则表示风量过小,或煤粉太粗、漏风多等,此时炉膛温度偏低; ?火焰发黄、无力,则是煤的水分高或挥发分低的反应。 制粉系统运行调整 ?(1)调整磨煤机出力时,应同时调节。 ?(2)根据磨煤机研磨件磨损情况,及时调整加载力,保证制粉系统出力。

?(3)定期进行煤粉取样分析细度,通过对分离器的调整,使煤粉细度符合要求。 ?(4)维持磨煤机出口温度正常。 一、煤粉量的调整 ?配有直吹式制粉系统的锅炉 ?当锅炉负荷有较大变动时,即需启动或停止一套制粉系统。 ?锅炉负荷变化不大时,可通过调节运行中的制粉系统出力来解决。 ?对于带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煤粉炉,其燃料量的调节是用改变给煤量来实现的,因而对负荷改变的响应频率较仓储式制粉系统较慢。 二、风量的调整 ?锅炉的负荷变化时,送入炉内的风量必须与送入炉内的燃料量相适应,同时也必须对引风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1.送风调整 ?进入锅炉的空气主要是有组织的一、二、三次风,其次是少量的漏风。 ?2.炉膛负压及引风调整 煤粉细度的调节 ?中速磨煤机固定式离心分离器的调节,通常是改变安装在磨煤机上部的可调切向 叶片角度(即折向挡板开度)来改变风粉气流的流动速度和旋转半径,从而达到改变煤粉的离心力和粗细粉分离效果的目的。在这种型式的分离器中,在一定调节范围内,煤粉细度将随折向挡板开度的增大而变粗。 ?中速磨煤机磨辊压力越大,煤粉越细,根据煤种的实际情况调整磨辊压力,从而 改变煤粉细度。 ?改变制粉系统的通风量,对煤粉细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当通风量增加时, 将使煤粉变粗,通风量减小时,煤粉相应变细。但制粉系统的通风量的改变也即一次风量的改变,应充分考虑一次风量变化给燃烧带来的影响。不能作为主要的调整煤粉细度的手段。

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1锅炉工艺简介 (1) 1.1锅炉的基本结构 (1) 1.2工艺流程 (2) 1.2煤粉制备常用系统 (3) 2 锅炉燃烧控制 (4) 2.1燃烧控制系统简介 (4) 2.2燃料控制 (4) 2.2.1燃料燃烧的调整 (4) 2.2.2燃烧调节的目的 (5) 2.2.3直吹式制粉系统锅炉的燃料量的调节 (5) 2.2.4影响炉内燃烧的因素 (6) 2.3锅炉燃烧的控制要求 (11) 2.3.1 锅炉汽压的调整 (11) 3锅炉燃烧控制系统设计 (14) 3.1锅炉燃烧系统蒸汽压力控制 (14) 3.1.1该方案采用串级控制来完成对锅炉蒸汽压力的控制 (14) 3.2燃烧过程中烟气氧含量闭环控制 (17) 3.2.1 锅炉的热效率 (18) 3.2.2反作用及控制阀的开闭形式选择 (20) 3.2.3 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20) 3.3炉膛的负压控制与有关安全保护保护系统 (21) 3.3.1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22) 3.3.2防止回火的连锁控制系统 (23) 3.3.3防止脱火的选择控制系统 (24) 3.4控制系统单元元件的选择(选型) (24) 3.4.1蒸汽压力变送器选择 (24) 3.4.2 燃料流量变送器的选用 (24) 4 DCS控制系统控制锅炉燃烧 (26) 4.1DCS集散控制系统 (26) 4.2基本构成 (27)

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 4.3锅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 (31) 总结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1锅炉工艺简介 1.1锅炉的基本结构 锅炉整体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和辅助设备两大部分。 1、锅炉本体 锅炉中的炉膛、锅筒、燃烧器、水冷壁、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构架和炉墙等主要部件构成生产蒸汽的核心部分,称为锅炉本体。锅炉本体中两个最主要的部件是炉膛和锅筒。 炉膛又称燃烧室,是供燃料燃烧的空间。将固体燃料放在炉排上进行火床燃烧的炉膛称为层燃炉,又称火床炉;将液体、气体或磨成粉状的固体燃料喷入火室燃烧的炉膛称为室燃炉,又称火室炉;空气将煤粒托起使其呈沸腾状态燃烧、适于燃烧劣质燃料的炉膛称为沸腾炉,又称流化床炉;利用空气流使煤粒高速旋转并强烈火烧的圆筒形炉膛称为旋风炉。炉膛的横截面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燃料在炉膛内燃烧形成火焰和高温烟气,所以炉膛四周的炉墙由耐高温材料和保温材料构成。在炉墙的内表面上常敷设水冷壁管,它既保护炉墙不致烧坏,又吸收火焰和高温烟气的大量辐射热。炉膛的结构、形状、容积和高度都要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并使炉膛出口的烟气温度降低到熔渣开始凝结的温度以下。当炉内的温度超过灰熔点时,灰便呈熔融状态。熔融的灰渣颗粒在触及炉内水冷壁管或其他构件时会粘在上面。粘结的灰粒逐渐增多,遂形成渣块,称为结渣。结渣会降低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效果。严重时会堵塞烟气流动的通道,影响锅炉的安全和经济运行。一般用炉膛容积热负荷和炉膛截面热负荷或炉排热负荷表示其燃烧强烈程度。炉膛容积热负荷是单位炉膛容积中每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量。在锅炉技术中常用炉膛容积热负荷来衡量炉膛大小是否恰当。容积热负荷过大,则表示炉膛容积过小,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过短,不能保证燃料完全燃烧,使燃烧效率下降;同时这还表示炉墙面积过小,难以敷设足够的水冷壁管,结果炉内和炉膛出口处烟气温度过高,受热面容易发生结渣。室燃炉的炉膛截面热负荷是单位时间内单位炉膛横截面上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在炉膛容积确定以后,炉膛截面热负荷过大会使局部区域的壁面温度过高而引起结渣。层燃炉的炉排热负荷是单位时间内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与炉排面积的比值。炉排热负荷过高会使飞灰大大增加。炉膛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使用燃料的特性。每台锅炉应尽量燃用原设计的燃料。燃用特性差别较大的燃料时,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都可能降低。 锅筒它是自然循环和多次强制循环锅炉中接受省煤器来的给水、联接循环回路,并向过热器输送饱和蒸汽的圆筒形容器。锅筒筒体由优质厚钢板制成,是锅炉中最重的部件之一。锅筒的主要功能是储水,进行汽水分离,在运行中排除锅水中的盐水和泥渣,

锅炉燃烧调整总结

锅炉燃烧调整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2 炉优化调整 机组稳定运行已有3个多月,但在调试结束后我厂#2机组在3月份前在满负荷时床温在960℃左右,总风量大,风机电流大,厂用电率居高不下,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三个月的分析、调整,近期床温整体回落,总结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煤颗粒度的差异。前一段时间负荷300MW时床温高炉膛差压在1.5KPa,下部压力2.6KPa,近期炉膛差压在2.1KPa,下部压力3.6KPa,这说明锅炉外循环更好了,分离器能捕捉更多的物料返回炉膛,同时也减少了飞灰含碳量,否则小于1mm的煤粒份额太多分离器使分离效率下降,小于1mm细颗粒太多就烧成煤粉炉的样子,从而导致高床温细颗粒全给飞灰含碳量做贡献了,大于10mm煤粒太多就烧成鼓泡床了,导致水冷壁磨损加剧爆管、冷渣器不下渣和燃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控制好入炉煤粒度(1—9mm)是保证燃烧的前提,当煤颗粒度不合适时只能通过加大风量使床温下降,在煤颗粒度不合适时加负荷一定要先把风量加起来,否则负荷在300MW时床温会上升到接近980℃,甚至会因床温高被迫在高负荷时解床温高MFT保护,如果处理不当造成结焦造成非停。所以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煤粒度是决定是否把锅炉烧成真正循环流化床最为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粒度问题解决了,锅炉90%的问题都解决了,国内目前最好的煤破碎系统为三级筛分两级破碎。 二、优化燃烧调整。3月份以来#2炉床温虽然整体下降,但仍不够理想,由于我厂AGC投入运行中加减负荷频繁,所以在负荷变

化时锅炉床温变化幅度较大,在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时床温相差接近200℃,不断的调整风煤配比使其达到最优燃烧工况,保证床温维持在850℃-900℃。负荷150MW时使总风量维持32万NM3/h左右,一次流化风量21万NM3/h,二次风量11万NM3/h左右,同时关小下二次风小风门(开度20%左右,减小密相区燃烧,提高床温)和开大上二次小风门(开度40%左右,增强稀相区燃烧,提高循环倍率),可使床温维持850℃左右,正常运行中低负荷时一次风量保证最小临界流化风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低可使床温维持高一点,以保证最佳炉内脱硫脱硝温度。负荷300MW时总风量维持62万NM3/h左右,一次风量27万NM3/h左右,二次风量35万NM3/h左右,同时开大下二次小风门(开度80%左右,增强密相区扰动,降低床温),关小上二次小风门(开度60%左右,使稀相区进入缺氧燃烧状态),因为东锅厂设计原因,二次上下小风门相同开度情况下上二次风是下二次风风量的三倍,所以加减负荷时根据负荷及时调整二次小风门开度对床温影响较大。高负荷时在床温不高的情况下尽量减小一次风,以达到减少磨损的目的,二次风用来维持总风量,高负荷时床温尽量接近900℃,以达到最佳炉内脱硫脱硝温度,同时加负荷时停止部分或全部冷渣器,床压高一点增强蓄热量可降低床温,减负荷相反,稳定负荷后3台左右冷渣器可保证床压稳定。 在优化燃烧调整基本成熟的基础上,配合锅炉主管薛红军进行全负荷低氧量燃烧运行,全负荷使床温尽量靠近900℃。根据#2炉目前脱硝系统运行情况,负荷150MW时根据氧量及时减减小二次

直流锅炉和自然循环锅炉的区别

添加到搜藏 已解决 直流锅炉和汽包锅炉的问题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12-23 00:42 直流锅炉和汽包锅炉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在不同工艺流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谢谢 提问者:6526556 - 三级 最佳答案 直流锅炉 直流锅炉没有汽包,工质一次通过蒸发部分,即循环倍率为1。直流锅炉的另一特点是在省煤器、 蒸发部分和过热器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分界点,水在受热蒸发面中全部转变为蒸汽,沿工质整个行程 的流动阻力均由给水泵来克服。如果在直流锅炉的启动回路中加入循环泵,则可以形成复合循环锅炉。 即在低负荷或者本生负荷以下运行时,由于经过蒸发面的工质不能全部转变为蒸汽,所以在锅炉的汽 水分离器中会有饱和水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水经过循环泵再输送至省煤器的入口,这时流经蒸发部 分的工质流量超过流出的蒸汽量,即循环倍率大于1。当锅炉负荷超过本生点以上或在高负荷运行时, 由蒸发部分出来的是微过热蒸汽,这时循环泵停运,锅炉按照纯直流方式工作。 直流锅炉的技术特点 (1)取消汽包,能快速启停。与自然循环锅炉相比,直流炉从冷态启动到满负荷运行,变负荷 速度可提高一倍左右。 (2)适用于亚临界和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压力锅炉。 (3)锅炉本体金属消耗量最少,锅炉重量轻。一台300MW 自然循环锅炉的金属重量约为5500t~ 7200t,相同等级的直流炉的金属重量仅有4500t~5680t,一台直流锅炉大约可节省金属2000t。加上省去了汽包的制造工艺,使锅炉制造成本降低。 (4)水冷壁的流动阻力全部要靠给水泵来克服,这部分阻力约占全部阻力的25%~30%。所需 的给水泵压头高,既提高了制造成本,又增加了运行耗电量。 (5)直流锅炉启动时约有30%额定流量的工质经过水冷壁并被加热,为了回收启动过程的工质 和热量并保证低负荷运行时水冷壁管内有足够的重量流速,直流锅炉需要设置专门的启动系统,而且需要设置过热器的高压旁路系统和再热器的低压旁路系统。加上直流锅炉的参数比较高,需要的金属材料档次相应要提高,其总成本不低于自然循环锅炉。 (6)系统中的汽水分离器在低负荷时起汽水分离作用并维持一定的水位,在高负荷时切换为纯 直流运行,汽水分离器起到一个蒸汽联箱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