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

案例1 :《蒙娜丽莎》为什么是经典名作?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当教师提到在其他班级称赞《蒙娜丽莎》是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时,一些同学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幅画着女人的作品吗?她连眉毛都没有,谈得上美吗?而且,画面色彩单调、灰暗,形象朦胧,为什么达·芬奇不画得清晰些呢?

教师继续说道:尽管大家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但《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如何让其他人相信我们的判断呢?所以,这节课我们共同寻找说服其他同学的理由吧。(教师向学生分发学习任务书和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评价表。)

教师接着指出:要认识和判断一幅作品,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背景几个方面入手,运用美术、心理、历史、宗教,甚至科技等知识,找到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因为美术作品不像文字和语言表达那般线性地呈现信息,而是同时呈现全部信息,所以最好设法找到一个欣赏的线性程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认识作品。为此,向大家推荐一个行之有效的欣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和分析作品。大家纷纷描述所见到画面的细节,如构图、色彩和背景等,指出这幅作品采用的是金字塔型构图,人物表情恬静而含蓄,轮廓时隐时现,似乎隐没在空气之中,画面灰暗,但头部、胸部和手部却十分明亮。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网络搜索和讨论等方式,认识达·芬奇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他对艺术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内容有助于确定达·芬奇在美术史的地位和《蒙娜丽莎》的独特价值。在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各

│附录│

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陈述研究成果和见解。

第一组:达·芬奇的生平事迹。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博学多才的人物,数学优异,富于科学探究的胆识,精通建筑、解剖学、化学、流体力学,钻研并尝试制作过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潜水艇,设计过桥梁、水坝,对植物有细致的观察。同时,他也是现代解剖学、病理学和医学的先驱。他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观察世界,寻找事物本质和自然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设计出一些设备、武器和建筑。他突破神学的禁忌,通过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从而赋予其作品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米开朗琪罗相比,他的作品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事物本质和世界奥秘的探究远远大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学生展示达·芬奇像及达·芬奇绘制的器物和人体草图,并将达·芬奇的作品与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二组: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别。文艺复兴指14 世纪至16 世纪欧洲人文、科学和艺术全面兴盛的现象。所谓“复兴”,也即“再诞生”,表达的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复苏,爆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在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时代,由于压抑和禁锢人的世俗欲望,鄙弃肉体,因此一些画匠在描绘圣像时,也尽可能排斥感性特征,避免感官刺激。所以,中世纪的绘画排斥世俗生活,圣像也逐渐被统一成固定的符号,抽象、僵硬,缺乏生命感。(学生出示中世纪绘画作品。)

第三组:人文主义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中世纪后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催生了经商致富的中产阶级,他们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冲撞着主张禁欲的基督教思想。这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形成了培植文艺复兴的沃土。绘画也随着人文思想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佛罗伦萨画家乔托的创作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他是以人体解剖学和空间透视法来处理绘画问题的先驱。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当然,他的绘画成就还没有达到文艺复兴盛期的高峰,描绘的也基本上是宗教题材,但由于渗透了人体解剖知识和空间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透视知识,已经显露出“人间烟火”了。(学生出示乔托的壁画作品《诺亚之梦》《基督下十字架》,并与中世纪绘画进行比较。)

第四组:《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主人公原型究竟是谁?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普遍认为她是一位跟商人或商业有关的女性。在达·芬奇的眼中,她柔美悦目、庄重典雅,其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和双手的交叠都显露出她内心的安详。这件作品表现的不是欢快的情绪,反而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她侧身坐在阳台上,后面是山谷、河流、桥梁,小路蜿蜒,伸向画面的深处……与乔托的作

品比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对圆润丰满的人物、自然真实的风景和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描绘,在世俗化方面走得更远。而且,在这件作品中,达·芬奇首创并尝试运用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法”,将各种形体的界限笼罩在一种烟雾中,远山更是朦胧幽渺,与天空融为一体。这种技巧也被称为“无界渐变着色法”。(学生将《蒙娜丽莎》与乔托的作品做比较。)

第五组:《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这件作品现存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诞生后数百年以来,无论是研究者、普通人还是艺术家都对它充满好奇,不断对之进行探索,涉及蒙娜丽莎的身份、达·芬奇创作这件作品时的状态和情境等。围绕这件作品还出现了一些文学和电影作品。受其影响,后期的一些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学会了暗色的运用(当时的绘画中明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明代表善或上帝,暗代表恶,所以当时的画家很少使用暗色。但达·芬奇则根据视觉原理,为突出主体等需要,大胆使用暗色,使画面明暗均衡,完全没有顾及宗教的禁忌)、肖像画的金字塔型构图、空气透视法和无界渐变着色法等。还有一些艺术家用各种方式、媒材和技法变造《蒙娜丽莎》。(学生出示后世对《蒙娜丽莎》的各种形式和材料的变造,以证明其巨大而不衰的影响力。)…………

教师肯定了学生对资料细致而充分的搜集和整理,并与学生一起

│附录│

归纳了《蒙娜丽莎》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名作的理由:

1.通过运用解剖学和透视学原理,描绘了真实的人物和空间,充分肯定了人的世俗欲望,讴歌了人文精神。

2.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揭示了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世界。

3.在美术语言和技法上采用了肖像画的金字塔型构图法,运用了“隐没法”和无界渐变着色法,影响了后世肖像画的发展。

4.数百年来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研究、模仿和变造的对象,并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文学和电影作品。

教师最后问:通过以上对《蒙娜丽莎》多角度的研究和欣赏,我们找到的理由能够说服我们自己和他人相信《蒙娜丽莎》是一幅经典名作吗?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要点,综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表现,对自己这次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

【点评】

该课程主要针对“图像识读”素养设计,同时涉及“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素养。整个课程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如何说服其他人相信《蒙娜丽莎》是一幅经典名作。虽然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和判断会因人而异,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认同一种评价,但《蒙娜丽莎》的确在美术史上被公认为一幅经典名作。如何说明其中的理由,成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到证明这件作品被称为经典名作的理由,教师提供了一个通用的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并告诉学生要认识一件作品,必须多角度地观察和解释,如美术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科技等角度。在提供了方法和程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看画面,并描述看到的东西,分析画面的人物和形式特征。然后,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和素材,经过讨论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表和交流。在整个解释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性地运用了比较法,并联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系了包括宗教、经济在内的社会背景知识等。

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几条能够说服他人的理由,并参照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表,全面评价了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一课程安排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2 :《父爱》——素描肖像画创作

教师问学生:父亲节快到了,我们应该为父亲做些什么呢?下次课开始,我们将尝试以《父爱》为题,为父亲创作一幅素描肖像作品。接着,教师分发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表,并要求大家按照学习任务书的要求做相关准备,包括理解什么是父爱,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选择和聆听关于父爱的歌曲和乐曲,了解父亲的工作和经历,评价父亲的性格,回忆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用手机给父亲拍几幅不同角度的照片,并描述父亲的外形特征。

该学习内容采取单元课程,分3 课时完成。

第1 课时:理解创作主题,由感受和认识父爱,激发对父亲的感情。教师让大家讨论什么是父爱,父爱与一般的人类之爱有什么不同,父爱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父亲》,了解罗中立创作这件作品的背景和经过、《父亲》的个性和寓意、《父亲》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观看表现父亲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描述自己父亲的性格和外形特征;思考自己将从什么角度、姿态和表情进行描绘,选择什么样的道具和环境,采用什么表现形式最能表达主题,并与同学讨论和交流。

认识肖像画的内涵,学习肖像画构图知识并完成构图。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肖像画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肖像画的类型(如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以及优秀肖像画的标准。以演示和示范、欣赏作品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肖像画构图知识,进行小草图练习。要求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创作构图,并不断与教

│附录│

师和同学交流,完成创作构图。

第2 课时:学习并练习线条。通过讲授、欣赏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线条的种类,如线条的曲直、粗细、虚实、长短,线条的排列与组合,轮廓线与辅助线的运用等,并进行练习。

学习并练习明暗画法。通过讲授、欣赏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明暗造型的规律、明暗画法的步骤,并进行练习。

第3 课时: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与评价。学生独立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互动交流。作品完成后,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是作品的实际展示,也可以用手机拍成照片,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的展示,还可鼓励学生将作品带回家跟父亲和其他家人交流,接受他们的评价。根据评价表的要求,引导学生评价作品对父亲外形特征、个性和精神状态的表现,自己对美术媒材和技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尤其是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情感流露。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态度以及体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追求。总之,在解决问题(为父亲创作一幅素描肖像,以颂扬父爱)过程中,综合评价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

【点评】

该课从父爱的主题出发,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受和认识,进而激发表达“爱父”的愿望。为此,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途径理解主题,包括阅读、回忆、评价、拍摄等,为美术表现做好铺垫。不仅如此,教师还将学习具体落实在鉴赏著名作品《父亲》上。通过鉴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画家是如何表达类似主题的(该作品主题的意义既具体又抽象),从而学习经典,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因为教学活动主要针对“美术表现”素养,不可避免地涉及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以整体课程是按照主题单元式设计的,一共安排3 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这一美术表现活动属于肖像画创作,因此教师必须介绍肖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画的知识和类型以及肖像画的构图知识和要点,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构图。

要完成创作,还需要知道线条和明暗等知识和表现方法,所以教师用了1 课时(如果技法的难度较大,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讲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完成创作活动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用了1 课时让学生进行实际创作。在整个技能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了讲授、欣赏和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技法要领,并细心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指向“美术表现”素养,但也兼顾了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

作品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现场和网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不仅采取自评、他评和师评,而且鼓励家庭参与评价。同时,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检测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综合表现。

案例3 :校园的故事——微电影创作

为了营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空间里成长,美术教师设计了“校园的故事”课程。问题情境是:在学习、生活的校园里,在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同学身上,我们能发现哪些有意义的故事呢?如何将这些故事拍成微电影,把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课程分为4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1 课时:理解主题

通过讨论,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校期间)、地点(校园),校园应该营造的文化氛围和特色。主题应该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积极向上、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推进校园文化中的真善美。可以从赞扬、讽刺和批评等不同角度,指向这一主题。主题必须通过人、事、物和景的关系加以体现,并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中流露出来。为了增加启发性,找到独特而新颖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

│附录│历过、在校园发生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观赏反映校园生活的电影片段或微电影。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意。经过筛选后,确定几个创作构想,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认识微电影和设备器材,并制订学习文件。通过图像、视频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设备、器材的操作方法。与学生协商制订学习任务书、学习评价表和小组合作工作单。

学习微电影语汇,建立学习空间。通过图像、视频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微电影创作中的表现方法、景别、声画关系及蒙太奇的剪辑方法等,认识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区别及各自的功用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建立和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共享和交流学习心得,并通过合作完成相关作业。当学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后,教师在此单元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使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2 课时、第3 课时:分工、合作,进行拍摄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道了解微电影制作流程,分配小组人员任务,如编

剧、导演、演员、摄像和后期等。学生尝试创作《校园的故事》(具体的片名可以根据主题和故事情节自定)微电影剧本;学习将剧本改编为分镜头剧本、分场景剧本;了解摄像的基本原理,结合之前学到的景别知识,配合剧本进行空镜头拍摄;学习视频编辑软件,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片头、片尾的制作。这一单元属于创作的准备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多花些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并能结合创作提出问题。

第4 课时:完成作品并播放和评价

教师协调、调度,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将之前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进行拓展延伸,在实际创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表演、拍摄及剪辑、音效和字幕编辑等后期制作,完成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播放,并加以评价。条件允许,可在学校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观赏和评价中。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点评】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营造良好而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为此,教师选择了“校园的故事”这一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常没有注意的人物和事件,提炼出主题和故事情节,并通过学生喜欢的微电影创作方式进行表现,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微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集体合作参与,而学生来自不同班级,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因此合作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教师让学生组成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和后期等不同角色分工的创作小组,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大家各司其职、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矛盾。在创作微电影的同时,形成合作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其中,教师展示了出色的教学领导力,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商议制订了学习进度表、学习任务书、小组合作工作单、学习评价表等工具。其中的学习任务书图文并茂,包括知识库、学习任务、作业要求等,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而且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了“学习社区”网络互动平台,既便于教师上传学习资料,发布教学指令,也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这一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培养,但因为牵涉综合性的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案例4 :旅游中的风景——用平板电脑进行数码绘画表现国庆小长假快到了,学校准备在节后举办一个题为“旅游中的风景”的数码绘画作品网络展示和交流活动。为此,教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单元(3 课时)的数码绘画课程,为这一活动做准备。

│附录│

第1 课时: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在旅游中,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并提炼表达的主题?如何运用平板电脑进行绘画表现?如何在网络上展示和交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制订学习任务书,上网搜集优秀的数码绘画作品进行鉴赏,相互讨论,引导他们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数码绘画。然后,每组选派一个学生代表本组针对优秀风景画的标准、风景画表现的主题、风景画的构图、色调与主题及情感表达的关系、数码绘画的审美特征和技术方法等问题发表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倾听者和启发者的角色,甚至与学生一道介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推进学生不断质疑和思考,必要时更正和补充学生的观点。如果意犹未尽,这种讨论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继续进行。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数码绘画教学视频,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总结数码绘画的程序和要点,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码绘画的操作要点,教师进一步通过现场讲解和示范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平板电脑中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认识软件界面中的工具栏布局和技术要求,掌握运用该软件进行数码绘画的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拍摄校内或校外的风景照片若干,并鼓励他们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主题和拍摄的效果。

第2 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照片,将其导入绘图软件,运用内置的画笔、色彩、涂抹等工具对原图进行修改和绘制,并利用各类艺术滤镜进一步提升数码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以突出主题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绘图软件的创作技法后,教师鼓励他们选择运用画笔和色彩工具直接在平板电脑上以“旅游中的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实践,并选用文字工具在画面上分享创作心得。

第3 课时:当数码风景绘画作品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构图、技法、笔触和创作感受等方面探讨数码风景绘画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品与风景摄影作品、风景手绘作品之间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将完成的绘画作品上传到在线协作学习平台上。教师点击展示页面上的作品,检视并进行实时在线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及时修改和完善作品。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和分享同学的创作体会和心得,不拘地点和时间相互进行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了现代媒体艺术的魅力,对这种交

互的创作、展示与评价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国庆小长假的旅游

和创作,以及节后的数码绘画作品网络展示和交流活动。

【点评】

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从

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与学,再到如今的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虚拟/ 增

强现实学习等,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与学的

方式。美术的教与学也在信息化环境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数字

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设备因其便捷性、

功能性、娱乐性、互动性上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相对于使用鼠标、键盘、绘图板等工具进行创作的电脑绘画来说,直

接用手指、触笔在平板电脑上进行绘制更为方便,也更符合现代社会

移动学习的需要。丰富的App 软件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性和趣味性,多样的后期效果在提升作品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为美术

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性。

这个基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教学案例,从数码绘画课教学

的角度提示了我们如何改变传统的美术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的

角色关系和学习时空的关系。运用网络获取知识、搜集资料、完成作品、展示交流的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交互性、跨时空性、

跨学科性、创新性、趣味性等信息化环境下的美术教学特征,有利于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构建知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形成美术

学科核心素养。

│附录│注:以上案例仅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请勿盲目引用;所呈现的程序和方法也不具有唯一性,不必完全照搬。案例旨在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的方法特点,引导教师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13案例分析—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背景: 这一学期,我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和画面的丰富性等表现形式,幼儿都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丰富的内容。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我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我的评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个案例也让我收获良多…… 案例描述: 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美术活动,这节美术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幼儿画一架宇宙飞船。我在活动的开始就提问幼儿宇宙飞船有些什么样子,幼儿纷纷表述了各式各样的宇宙飞船的样子,我按照幼儿表述的飞船样子,在黑板上粗粗地画了一下飞船地轮廓,并要求幼儿画的不要跟老师一个样子,而且,我一再的叮嘱幼儿:宇宙飞船千万不能画的太大,占满整张纸会使画面失去比例。幼儿很快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画宇宙飞船,我也一张桌子一张桌子的巡视小朋友们作画的情况。在绘画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班的王逸豪小朋友画的宇宙飞船很漂亮,色彩、线条都很有创意,就是画的特别的大,一架宇宙飞船占满了整张纸,我看到他的画当时就火了:“王逸豪,你画的不行,怎么画这么大的宇宙飞船啊?你看看,整张纸都占满了,你没听到老师刚才说不能画的太大吗?”王逸豪一脸的沮丧,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一声不向地坐在位置上,连继续画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到王逸豪一脸的沮丧,我很后诲刚才说出的话,但是话已经说了出来,覆水难收,已经伤害了他。 案例分析: 幼儿的身心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特别是手指小肌肉的发育极不完善,与成年人相比,幼儿运腕用指的能力较差,加上知识面狭窄,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刻,看问题比较片面,思维方式非常幼稚,所画的物体不成比例是常有的事。此外,幼儿画的东西的大小还跟幼儿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感情比较细腻的幼儿,平时绘画的物体大都较小;那些比较粗心的幼儿,说话大嗓门的幼儿,平时所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南开16秋学期《中国美术赏析》在线作业

17春南开16秋学期《中国美术赏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东晋最有影响的雕塑家是() A. 杨惠之 B. 戴逵 C. 曹仲达 D. 卫协 正确答案: 2. 以下属于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是和() A. 《韩熙载夜宴图》 B. 《女史箴图》 C. 《清明上河图》 D. 《芙蓉锦鸡图》 正确答案: 3. 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可以区分为() A. 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 B. 写意花鸟画、水墨花鸟画 C. 工笔花鸟画、水墨花鸟画 D. 水墨花鸟画、青墨花鸟画 正确答案: 4.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作者是() A. 周昉 B. 张萱 C. 顾闳中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5.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为 A. 南唐画家 B. 西蜀画家 C. 北宋画家 D. 唐代画家 正确答案: 6. 关于吴昌硕的描述对的一项是() A. 处于绘画史的新旧交接时代 B. 旧时代最后一人 C. 新时代的第一人 D. A、B、C

正确答案: 7. 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 A. 游春图 B. 江帆楼阁图 C. 明皇幸蜀图 D. 千里江山图 正确答案: 8. 郑板桥的作品不包括() A. 《竹石兰花图》 B. 《兰竹荆棘图》 C. 《风雨竹图》 D. 《鱼蟹图》 正确答案: 9. 阎立本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 A. 创立了人物画派 B. 使绘画走入皇室 C. 使绘画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地位 D. 使绘画用以描述事件情节 正确答案: 10. 明清时期举行殿试是在() A. 太和殿 B. 中和殿 C. 保和殿 D. 乾清宫 正确答案: 11. 清代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是() A. 顾氏画谱 B. 程氏墨苑 C. 十竹斋画谱 D. 芥子园画传 正确答案: 12.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那个不是() A. 世界文明发展融合的结果 B. 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 C. 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东渐的结果 D. 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的结果 正确答案: 13. 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 A. 陈洪绶 B. 崔子忠 C. 丁云鹤 D. 吴彬 正确答案: 14. 阿房宫是()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用语、范例 老师课上得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具体对老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个人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本节课将示范性教学技术环境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利用了文本、声音、图形、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设置合理的语言操练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任务型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空间和机会。首先,两位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汪老师在课件中准备了大量的包的图片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设计包的时候也呈现了作品内容的多样性。李老师利用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在课件中设计了有趣的游戏环节以及提供了大量的卡通形象图片,学生在整堂课中受益颇多。从课堂教学来看,两位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绘画、创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其次,两位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到位,两位教师都运用了美术三部曲,从教师的示范作品中体现了两位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儿童化,符合所教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很有亲和力。美术语言使用到位,用积极地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气氛好,能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当然,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欣赏这两堂课时,也有着一定的建议: 1、汪老师的欣赏作品比较多,也注重欣赏中的层次性,教师也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来欣赏作品,但这么多作品中,却缺乏了同龄人的作品,在学生欣赏作品环节中,教师选择的作品表现方式也比较单一,都是以单线条的画为主。是否也注重学生范画的质量以及作品的多样性。 2、李老师整堂课的设计虽然十分符合低年级的特性,但在一些环节中还是忽视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美术语言过于专业化,如在解释卡通形象的特点时,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形象计 卡设 虽然卡通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但它以亲近自然,可爱夸张的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甚至很多成年人也是对卡通情有独钟。“卡通文化”已经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无数的儿童书,画册、作业本、书包、铅笔盒、衣帽服饰、贴纸等等到处都是卡通形象。卡通正逐步成为青少年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卡通综合了漫画,连环画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具有造型夸张幽默,色彩鲜艳、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一些卡通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有善恶、有美丑、有现实与想象、有历史与未来生动有趣,学习卡通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课知识内容丰富,包括了漫画、卡通画两方面知识。通过对卡通作品的欣赏,来提高对卡通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并尝试用卡通形式设计一个卡通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卡通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作品,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卡通画的特点和形式,以编一个有趣的卡通故事为题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卡通造型的方法特点及表现的语言,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尝试卡通形象的设计。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形象的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设计卡通想象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vcd 卡通片图片若干张动物人物表情场景 图片等等 学具准备:铅笔卡通图片颜色等 教学过程:篇二: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走进水墨画 教学背景: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

中国美术鉴赏

李可染--我最喜欢的画家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大师的座右铭。 李可染画的“牛”也颇见功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画牛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补充,并逐渐形成风格。他自诉“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追求,也是受了他的老师齐白石的影响,与其画虾的手法颇有些相似,特别喜欢他的《万山红边》这幅画。 山水画 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故宫绘画馆,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他问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当有人告诉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时,这位国际友显得非常惊讶,他摇着稀疏的头发赞叹说:"不可思议!中国绘画反映生活为什么这样早!"有人以为山水画不能反映生活,这是不对的。中国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想要表现环境中美的事物。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到画山水、花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从前看见石涛一张画,题诗一首: 丹井不知处,药灶尚升烟。 何年来石虎,卧听呜弦泉。 刚开始怎么也看不懂,后来有个同学去黄山了,回来拍了好多照片,原来黄山的风景如此壮观。一看实际的黄山的风景便知,在黄山上,石涛是把黄山很多不同景点集中在一处:丹井、药灶、石虎、呜弦泉这许多地方,经过组织加工,画在一个小册页上。"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可以说已经参透山水画创作之奥妙。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创造一个艺

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都既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糜竺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时可想或许是她在想赶紧卸妆后赶快回家买菜、做饭或是接孩子…… 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有一个最了不起的传统,是讲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 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必然嫉贤妒能,整天想着压人家,必然有状元思想,总想自己什么都第一。德、智、体、美,德要放在第一位。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的。名誉的评价在人民,在于历史。 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什么名利吗?居里夫人做科学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发现了镭,人家奖给她勋章,她把勋章拿给小孩子玩,很看轻这些东西。 一个人完全没有一点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驼背老人,在树林里粘蝉,好像用手拿,一个也跑不掉。庄子问他本领哪里来?老人说,我练出来的。我用一根竿子顶一个球,后来加成两个球,再加成三个球,练来练去,从不间断,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粘蝉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翼上,宇宙之大,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庄子听了感慨地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中小学美术评价和案例研讨

中小学美术评价和案例研讨 中小学美术评价和案例研讨 第一章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第一节新课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加德纳九种智力观:(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二)合理运用多元智能实现最优化教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研讨的规范具有多元性。 2、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同学的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的来源应是同学的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第一章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第一节新课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加德纳九种智力观:(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二)合理运用多元智能实现最优化教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研讨的规范具有多元性。 2、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同学的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的来源应是同学的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第一节新课 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 1、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同学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评价应使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坚 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评价应为同学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资料、 时间以和空间上的保证。 4、有效的教学评价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独特且有益的表达方式。 5、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需关注学习者对自身以 和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同学获得对该学 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第一节新课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三、后现代主义与教学评价(一)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二)后现代主义对教学评价的启示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 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只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基于师生一起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只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同学充沛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总汇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15_异面直线

15 异面直线 教材分析 异面直线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研究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必须从异面直线开始.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弄懂“共面”、“异面”的区别,正确理解“异面”的含义,进而介绍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这样处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这节内容,可以比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实现由平面直观到空间想象的过渡. 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的概念,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这节的难点.教学目标 1. 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了解空间中的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2. 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异面直线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分析 空间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平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平面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此认识是肤浅的.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薄弱.因此,这节内容课应从简单、直观的图形开始介绍.“直观”是这节内容的宗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意义及求法,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基本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及其基本求法.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1) 1.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观察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黑板的左右两侧所在直线的位置或观察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所在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直线的位置. 2. 如图15-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A1B所在直线与线段C1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评价好一堂课 要对美术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一般可以从教案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效果这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一、教案设计评价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宜 教学目标是依据美术课程目标和教材,通过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要求,它决定着上课的方向。美术教育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素质的重点。美术教学目标应包括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美育的渗透以及学法的指导。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切合学生实际。 (2)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和个性发展。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教材组织有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学板块设计合理,以学生 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为原则,适合学生学习。 二、教学过程方法的评价 (1)课堂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形式,包括内容的安排,时间的分配,教学的步骤,师生的活动,信息的传递等因素。教师设计教学要设计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活动过程时间,体现创造性,艺术性。 (2)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富有启发性。 能体现课型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美术课课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具有审美性、趣味性、直观性、富有启发性。 (3)学生的参与度高。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善导、激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和创造以及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尺度。 (4)师生双边活动配合良好,双方积极性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师生从心理到情感密切联系、合作,使教与学和谐同步发展。 (5)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勇于创新和实践。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和生动化。 三、教学基本素养的评价 1、教学组织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是一项基本素质,它主要表现在〈1〉教学准备充分完备〈2〉教学环节紧凑〈3〉教学节奏适度〈4〉具有应变能力。

新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

新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 霍玉芸 一、案例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它就失去了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倾向。”因此,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新思想。 自从进入大班以来,我班小朋友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的丰富性,画面的丰满性等等表现形式,幼儿都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很丰富的容。每次上美术课,我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但是在评价幼儿好的作品过程中,我的评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画飞机事件 星期三下午是一节美术活动,这节美术活动的容是要求幼儿来画飞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示画飞机的基本要领,幼儿们听的很投入,在我画好飞机之后,我要求幼儿也画一架飞机。幼儿们很快地拿出彩笔和铅笔开始绘画,我班很多小朋友都按老师的要求画了一架飞机,我很为自己这次活动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幼儿都按老师

的要求画了一架很“标准”的飞机。 (分析: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所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鼓励孩子创新,而不是自我重复和模仿他人。在教学中,直接教图形简笔画让孩子模仿,不利于幼儿大胆地自由表现。) 正当我洋洋得意地巡回看幼儿的作品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班的王浩轩小朋友在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小飞机,画面上的小飞机排成了“人”字行……我看到了王浩轩的作品,有点不满意,觉得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绘画,不像其他幼儿那样在纸上画一架飞机,而是在纸上画了那么多的小飞机。这时我的脑子都没“转弯”,第一个在我脑子里的一句话直接冒了出来:“你看你,在画什么呀?你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你干嘛画那么多的飞机?”当活动结束的时候,我表扬了班级里每位画一架飞机的小朋友,唯独没有表扬他。别的小朋友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唯独王浩轩小朋友一脸的委屈,眼里有隐隐的泪水。这是我的脑海里有了许多思绪…… (分析:一个完整的绘画活动,想要发挥它的教育功效,就不能缺了教育反馈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成人的角度,通过评价辨别,找到指导重点、难点;另一角度是给幼儿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增强创作情感。特别是后者,教师在以各种方式表现对绘画活动的评价时,应注意:观察作品,是否与该阶段表现方式相符。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绝不要指责孩子画的准不准,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若是这样,只会打击孩子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丧失继续画画的勇气。在上述的案例中,王浩轩小朋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孙世纪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 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 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前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优良差得分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体现《课标》理念,符合学生实际,并落落实在教学全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关注情感、能力、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 教学设计 1.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技能并通过精心的设计,创设适宜的情境,将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 2.围绕目标多渠道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开发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1.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审美学习和文化学习。 2.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和高尚情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容量适当,深浅适宜。 教学方法 1.结构科学合理,教学环节安排恰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教学方法有新意、启发性、激励性,指导学生及时、灵活、有效。 3.恰当和正确运用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有特色。 教学创新点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审美主线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策略、模式、媒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创新。教学评价 1.重视评价的多元化,重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提高。 2.评价以人为本,区别对待,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互动性评价为辅。 基本素质 1.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能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2.教态自然大方、示范熟练、准确、有启发性;语言精练、生动,应变能力强。 3.板书工整、规范、美观;范作等教具准备充分、有实效、有感染力。 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态度 1.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主动活跃,具有合作精神, 有全局意识,主体体现,气氛热烈。 情感意志 1.体验乐趣,陶冶情操、轻松愉快、勇于进取、克服困难、耐心细致、 大胆果断、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标达成 1.具有美术探究和创新兴趣,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文化得到熏陶。 2.能用不同视觉观察感知审美对象、充分体验,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 3.能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表现与创造,展示个性。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合作、和谐民主、平等互动、互相尊重。 思维状态 1.思维空间开放好,能主动、积极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2.提出的问题具有个性、有价值和创造性。 3.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题。 综合评价 总分 评价人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空着双手,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初二87班的教室走去,一走进入教室,看到满是埋头苦“学”的孩子们,我这“副课”自然也不敢怠慢,赶快配合,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修其它科。为了不破坏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我连站在讲台上受学生的“行师礼”都免了,嘴里很自然地说出那句老话:“同学们好,看来大家都挺忙的,那按老规矩,同学们自己把握时间做练习吧,不要大声说话就行了”。“啊,又是自习,又是学习”“是啊,老师,整天都在学习,我们好累”“连想放松的时间都没有”“老师,我们上美术课吧,画画吧,就权当是放松课吧”……嘿,今天可是怎么啦,我只不过也是按平时对他们班照顾的做法罢了,今天怎么也不想“学习”,想上“美术课”了。可别说,这下真的使我的内心深深的震撼了,一时间接不上话来,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尴尬更有些愧疚。好久,好久!我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那好吧!那哪位同学借我课本”。我的反应是那么的牵强,说完我迈着缓慢的脚步走上讲台,又准备开始“读”课本的教学了,问了几位同学拿课本,不是丢了就是撕了,搞笑的是墙上贴的、椅背上垫着的居然尽是美术课本。“那好吧,我们今天不上课本上的新课了,就画人物简笔画吧,画你最熟悉的同学,有哪位同学乐意站在讲台当模特,让台下的同学画呢?”“我”“我”“我”……我声音一落,整个班沸腾了起来。这种激情,是我教这个班以来,从未有过的。我被他们这种激情给深深的感染了,随即,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后整堂课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可想而知,这堂课是成功的,这种好效果也是我远远意想不到的。 美术教学反思 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首先从教育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