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知识归类

微生物知识归类

微生物知识归类
微生物知识归类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定义: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类群;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生物病毒,亚病毒等;细胞生物中包括原核生物中的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等;包括真核生物中的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微生物五大共性分别是: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是一个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故而产生了其余四个共性。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代谢废物的排泄面使微生物具有了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的特点

3.试述微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标志及其主要人物 ?

初创期: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 1、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

2、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法国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2、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3、推动了免疫学的产生;

4、研究牛羊炭疽病、鸡霍乱、人类狂犬病;

5、发明巴氏消毒法;

6、制作狂犬疫苗、炭疽病疫苗。德国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1、建立了平板分离法、细菌染色、悬滴培养或显微摄影等技术;2、分离了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重要病原菌;3、提出并证实病原菌必须遵循的科赫法则。发展期: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J.Watson 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4.什么是无菌技术?常用的基本工具都有哪些?

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手套。

5.实验室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稀释倒平板特点: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2、涂布平板法特点: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3、平板划线法特点: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应用:这三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

6.举例说明富集培养技术的过程

富集培养:一类使混合微生物群体中某特定微生物比例激增的培养方法。其一可用促进某特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选择性培养基或培养条件,其二可用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选择性培养基或培养条件。如用于增殖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Ashby无氮培养基,增殖土壤真菌用的Martin培养基等。其三可用连续培养法,在一定稀释率下,使比生长速率小的细胞溢出培养器,而比生长速率大的细胞留在培养器中。

8.说明G+和G-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及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

G+细菌G-细菌

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

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9.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实验的过程。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10.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

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关键是芽孢有生命的部位即核心部位的含水量很稀少,为10%~25%,因而特别有利于抗热。

11.名词解释:磷壁酸、LPS、原核微生物、基内菌丝、原体与始体、原生质体、芽孢及芽孢萌发、伴孢晶体、假肽聚糖。

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1.LPS(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2.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

基内菌丝是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壮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3.原体与始体:具有感染力的衣原体细胞称为原体,呈小球状,细胞厚壁、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原体经空气传播,一旦遇合适的新宿主,就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化为无感染力的细胞,称为始体。

4.原生质指组成细胞的有生命物质的总称,是物质的概念。原生质体是组成细胞的一个形态结构单位。

5.芽孢:某些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少数球菌等)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构造,称为芽孢。

6.芽孢萌发时首先发生吸胀作用,随之折光性和抗性丧失,继而呼吸作用开始,显出代谢活性,芽孢物质(干重)的30%变为可溶物释出,营养细胞壁迅速合成,最后,新形成的营养细胞从孢子衣里萌发出来。萌发通常有三种方式:赤道脱出,末端脱出,斜出。

7.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8.假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的,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1个氨基酸组成。

12.原核微生物鞭毛的结构有哪些?

原核生物鞭毛是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由基体、构型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运动为旋转方式。

13.放线菌的繁殖过程。

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体分裂片段繁殖。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

14.荚膜的功能。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黏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黏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15.四种缺壁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1、L型细菌,专指在实验室或者宿主体内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渗透压敏感,机械强度极差等

2、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比如使用青霉素抑制新细胞壁合成,或者使用溶菌酶水解细胞壁等办法,得到仅由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压敏感细菌,细胞不能分裂,机械强度极差. 失去了细胞壁这一重要的渗透屏障,极大的提高了外源基因进入细胞的可能性,可以进行诸如DNA导入和原生质体融合等基因工程操作.

3、若还还残留由部分细胞壁,则称为原生质球,和原生质体差不多.

4、支原体、自然界进化过程中天然存在的无细胞壁原核生物,以出芽方式繁殖,生存方式介于独立生活和寄生之间,青霉素等针对细胞壁杀伤的抗生物对其无效,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醇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对其有效.

16.影响细菌大小测量的因素有哪些?

1.系统误差。

2.调节分光计时判断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 谱线有一定宽度,实验者确定中央位置时引起的主观误差。

4.光栅平面与入射光不是绝对垂直引起的误差。

17.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哪些?简要说明各繁殖方式的特点。

两种。 1.有性繁殖:子囊孢子。在营养条件不良的环境中,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产生孢子,在环境适宜时才萌发。(这是酵母菌进化出的对恶劣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2.无性繁殖: (1)芽殖:成熟的酵母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体长到一定大小,会与母体细胞分离独自生长成新个体。此方式最常见。(2)裂殖:借助细胞横分裂(动物体对体轴成垂直方向分裂的现象)而繁殖。(3)芽裂:母细胞总在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形成隔膜,子细胞呈瓶状,这种情况很少见。(有时也只称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为出芽生殖。)

18.丝状真菌-霉菌的繁殖方式有哪些?简要说明各繁殖方式的特点。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霉菌的有性繁殖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过程,常见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9.列举丝状真菌五种特化的营养菌丝形式,并说明其功能。

1.假根:低等真菌的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等功能。

2.匍匐菌丝:毛霉目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

3.吸器:某些专性寄生性真菌侵入寄主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并侧生出短枝侵入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的构造,用以吸收细胞内的养料。

4.附着胞:许多植物寄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出粘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到宿主表面的结构。

5.附着枝:某些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的结构。

20.说明真核微生物鞭毛的结构。

由alpha及beta两种次单元组成的微管蛋白构成的9+2构造(基体为9+0),直径约为0.25微米,有细胞膜包覆,由ATP的能量驱动动力蛋白摆动鞭毛。

21.什么是大量元素、什么是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等。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C、H、O、N为基本元素,C、H、O、N、P、K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原生质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微量元素指的是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人体每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对人体来说必不可少。

22.什么叫营养?什么叫营养物?营养物有那些生理功能?

糖:提供热量,也可转化为脂肪贮存。

脂肪,热量高,贮存能量,提供热量。

蛋白质:基体的主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毕要时才提供热量。

维生素:需求量不多,但不份基体不能合成,缺少了会患一些病。

微量元素:需求量少,但也不要过量,缺少时也会患各种病,过多也不行。

23.什么叫碳源、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有何不同?

是微生物生长一类营养物,是含碳化合物。常用的碳源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根据微生物所能产生的酶系不同,不同的微生物可利用不同的碳源。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碳源在制作微生物培养基或细胞培养基时有重要的作用,为微生物或细胞的正常生长,分裂提供物质基础。

24.论述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几种方式及过程。

单纯扩散: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不需要膜上载体蛋白和ATP 促进扩散:不受浓度的限制,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ATP

主动运送:不受浓度的限制,需要载体和ATP 基团位移: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需要载体和ATP。

25.什么叫培养基?什么是天然培养基?什么叫鉴别培养基,举一个鉴别培养基的例子和鉴别原理。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不同培养基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一些自身无法合成的化合物,即生长因子。有些微生物,如自养型微生物,不需要碳源,所以上述物质只具有一般性。

天然培养基也称复合培养基,是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主要取自动物体液或从动物组织分离提取。

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26.论述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丙酮酸的去向。

厌氧性微生物:丙酮酸可以生成乳酸或乙醇.

好氧性微生物:丙酮酸继续氧化分解为水及二氧化碳

27.简述生物固氮的生化机制。

固氮基因是在原核生物的质粒中,通过表达形成固氮酶,将N2还原为氨即为生物固氮28.原核生物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过程。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过程复杂,步骤多,而且合成部位几经转移.为此把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分为细胞质中、细胞膜上以及细胞膜外合成3个阶段.正因为肽聚糖合成不是在一个地方完成的,所以合成过程中必须要有能够转运与控制肽聚糖结构元件的载体参与.已知有两种载体:一种是尿苷二磷酸(UDP),另一种是细菌萜醇.

以了解得较清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肽聚糖合成为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合成胞壁酸五肽.这一阶段起始于N-乙酰葡糖胺-1-磷酸,它是由葡萄糖经过下列反应步骤生成的:

自N-乙酰葡糖胺-1-磷酸开始,以后的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以及胞壁酸五肽都是与糖载体UDP相结合.

第二阶段:在细胞膜上由N-乙酰胞壁酸五肽与N-乙酰葡糖胺合成肽聚糖单体——双糖肽亚单位.这一阶段中有一种称为细菌萜醇(Bcp)的脂质载体参与,这是一种由11个类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C55类异戊二烯醇,它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载着在细胞质中形成的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转到细胞膜上,在那里与N-乙酰葡糖胺结合,并在L-Lys上接上五肽(Gly)5,形成双糖肽亚单位.

第三阶段:已合成的双糖肽插在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中并交联形成肽聚糖.这一阶段的第一步是多糖链的伸长.双糖肽先是插入细胞壁生长点上作为引物的肽聚糖骨架(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的分子)中,通过转糖基作用使多糖链延伸一个双糖单位;第二步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transpeptidation)使相邻多糖链交联.转肽时先是D-丙氨酰-D-丙氨酸间的肽链断裂,释放出一个D-丙氨酰残基,然后倒数第2个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与邻链甘氨酸五肽的游离氨基间形成肽键而实现交联.

29.Calvin循环过程或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过程。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 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关于微生物一些基本知识

关于微生物的一些基本知识 1、微生物的分类 1.1 从微生物形态与结构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 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1.2 从对氧的需求 好氧微生物:亦称需氧菌、需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氧化有机物或无机 物的产能代谢过程,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 厌氧微生物: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 指在无氧条件下生活的细菌。为好氧性细菌的对应词。其中,在氧存在下不能生长的细菌,特称为专性厌氧菌,如梭菌、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以及大部分光合细菌。 兼性厌氧细菌:无论有氧状态还是无氧状态都能生长发育的细菌。 1.3 微生物获得碳源与能量的方式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下列四个营养类型: (1)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O2作为惟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如硫化氢、硫代硫 酸钠等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还原CO2合成细胞物质,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它们都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因此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藻类、蓝细菌和某些光合细菌(红 硫细菌、绿硫细菌)都属于光能自养微生物。 (2)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O2或碳酸盐作为惟一或主要碳源,以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还原CO2或碳酸盐合成细胞物质,并利用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作为能源。这类微生物包括氢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3)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不能以CO2作为惟一或主要碳源,需要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具有光合色素,以光作为能源。在生长时,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常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红 螺菌属、红假单胞菌属和红螺微菌属的一些细菌就属于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并利用有机物质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作 为能源,对于这类微生物而言,有机物既是碳源又是能源。 2、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1、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2 3 ⑴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 和 5.0?6.0。 4、灭菌与消毒: 5、细菌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T调节PH T分装T包扎T灭菌T搁置斜面(搁置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琼脂的凝固点为40 C,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C,培养基已凝固,倒不 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试管,感觉试管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 )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的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 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压力(100 kPa)、温度(121 °C )和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和接种技术 (1) 接种 概念:在_无菌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培养基_的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和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和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 )无菌操作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的试管、培养皿和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灭菌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一酒精灯火焰一的附近进行。 【想一想】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受到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7、微生物的分离 (1) 原理:根据微生物对「营养成分、氧气、pH等要求的不同,通过只提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使非目的微生物不能生长,从而达到选择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2) 方法 ①据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分离 ②常用方法一一平板分离法 涂抹平板法 混合平板法 分类平板划线法 :是常用的平板分离法, 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交叉 划线和方格划线等 目的: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归纳】无菌技术的具体内容 (1)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3) 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 (5)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平板分离法 ①原理:大多数细菌、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平板分离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经过生长、繁殖均可形成便于移植的菌落。 ②常用培养基: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③方法:⑴涂抹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琼脂 平板,用无菌玻璃刮铲将样品涂布均匀,细菌菌落常仅在平板表面生长。 (2) 混合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与溶 化的琼脂混合,将 与样品混合的琼脂倒入无菌平皿,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⑶平板划线法: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方格划线等。 4?目的:通过采用各种平板分离法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微生物分类知识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录入时间:2011-4-15 11:11:57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 1.1 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 表1-1.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 微生物大小近似值细胞特征 病毒0.01~0.25μm非细胞的 细菌0.1~10μm原核生物 真菌2μm~1m 真核生物 原生动物2~1000μm真核生物 藻类1μm~几米真核生物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生活。 1.2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在生物发展的历史上,曾把所有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而

微生物,不仅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而且它们中间有些类型像动物,有些类型像植物,还有些类型既有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植物的某些特征,因而归于动物或植物都不合适。于是,1866年海克尔(Haeckel)提出区别动物界与植物界的第三界——原生生物界。它包括藻类、原生动物、真菌和细菌。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尤其是电子显微镜和超显微结构研究技术的应用,发现了生物的细胞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真正的核结构,称为原核,其细胞不具核膜,只有一团裸露的核物质;另一种是由核膜、核仁及染色体组成的真正的核结构称为真核。动物界、植物界及原生生物界中的大部分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是真核生物,而细菌、蓝细菌则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不仅细胞核的结构不同,而且其性状也有差别,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性状的比较内容将在第二章详细介绍。 根据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病毒作为一界被提出的较晚,主要原因是①病毒和类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是长期争论未决的问题;②病毒不是用双命法,分类不用阶元系统。但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病毒和细胞型生物是有共同特性:①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病毒是RNA);②使用共同的遗传密码。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于1979年提出将无细胞结构病毒立为病毒界,从而建立了六界系统。 细胞型生物 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单元知识一绪论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现状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作用(有益、有害) 3.微生物特点 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结构简单易变异 单元知识二环境微生物主要类群 1.原核微生物 ①细菌(形态结构及作用 ②放线菌(形态菌落培养污泥丝状膨胀的类型) ③蓝细菌(特征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2.真核微生物 ①酵母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 ②霉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特种污水处理优势 ③真核微型藻类(分类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3.原生动物 ①鞭毛虫(形状特征指示性作用) ②肉足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纤毛虫(形状特征分类 ④包囊(形成原因过程指示性作用) 4.微型后生动物 ①轮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②线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水蚤(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5.病毒 ①病毒特征 ②病毒结构 ③繁殖(5 ④溶原性 单元知识三微生物原理 1.微生物营养 ①营养要素(5大要素 ②营养类型(4个) ③培养基(原则分类作用生化营养保证) 2.生长曲线(曲线多周期过程及对比分析 3.环境因素影响(温度ph 4.微生物代谢(酶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污泥驯化) 单元知识四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环境分布(土壤大气水体) 2.微生物间关系(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3.微生物与物质循环(C N P 循环污水处理中应用)单元知识五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2.产生毒素 单元知识六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厌氧兼氧) 2.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3.生物膜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最新微生物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微生物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药品污染的主要途径、、、、。 2.引起药品腐败的微生物有、、、等。 3.常用的灭菌法有、、、 、。 4.细菌的形态有、、。 5.常用的消毒剂有、、、、等。 6.细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霉菌、酵母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大肠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 7.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 8.干热灭菌常用 2小时。 9.用乙醇进行消毒时,最佳浓度是。 10.细菌细胞由、、、核质组成。 二、判断(共20分,每题2分) 1.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2.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可能会使其失去有效性。() 3.无菌操作的目的是保证所生产药品不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4.热致死点越高,说明微生物对温度的抗性越强。() 5.食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6.病毒形体微小,必须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形态。() 7.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8.高压蒸汽灭菌可以最为有效地除去物品内外的微生物. () 9.霉菌不属于单细胞微生物。() 三、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10分) 1.微生物: 3.消毒: 四、简答题(共20分) 1.微生物按结构划分的种类及微生物特点。(10分) 2.紫外线辐射和60Co灭菌的特点。(10分)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药品污染的主要途径空气、原辅料、水、设备与建筑、人员。 2.引起药品腐败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细菌内毒素及热原等。 3.常用的灭菌法有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气体灭菌法、滤过灭菌法、辐射灭菌法。 4.细菌的形态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5.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醇、甲醛、苯扎溴铵、过氧乙酸、碘酒等。 6.细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霉菌、酵母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5~28℃; 大肠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6±1 ℃。 7.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8.干热灭菌常用160℃-170℃2小时。 9.用乙醇进行消毒时,最佳浓度是70%-75%。 10.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组成。 二、判断(共20分,每题2分) 1.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2.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可能会使其失去有效性。(√) 3.无菌操作的目的是保证所生产药品不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4.热致死点越高,说明微生物对温度的抗性越强。(√) 5.食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6.病毒形体微小,必须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形态。(×) 7.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8.高压蒸汽灭菌可以最为有效地除去物品内外的微生物.(√) 9.霉菌不属于单细胞微生物。(√) 三、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10分) 1.微生物:一般地说是指一群形态上、结构上都很简单的生物体。它们是一群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因为人类肉眼无法觉察或辨清,故称之微生物。 2.灭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药品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繁殖体和芽孢。 3.消毒: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但杀不死芽孢等全部微生物。 四、简答题(共20分) 1.微生物按结构划分的种类及微生物特点。(10分) 微生物按种类划分: (1)非细胞型微生物:即生命现象不以细胞的形式表现。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虽有细胞结构,但仅有原始核。如细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如霉菌、酵母菌。 微生物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2)数量多、分布广。(3)新陈代谢旺盛、繁殖速度快。 (4)变异快、适应性强。(5)代谢强,转化快。 2.紫外线辐射和60Co灭菌的特点。 紫外线辐射穿透力很弱,不能穿透正常的包装物质,即使是一层纸、塑料薄膜等。主要用于空气灭菌、物体表面灭菌。 60Co灭菌穿透力强,可穿透数厘米厚的铅。辐射能量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蛋白质分子,伤害细胞导致死亡。 全等三角形提高练习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最新微生物知识简介

微生物知识简介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考题 一、请详细论述微生物的特点与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 微生物主要有:病毒,原核微生物(以细菌为例),真核微生物(以酵母菌为例)等几种 病毒 形态---大多数小直径100nm左右,形态多样:砖状,子弹状,球状,蝌蚪状,杆状,卵圆状,丝状等。 结构:病毒中心是核酸(RNA),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核衣壳外面有一层由脂类货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上还可有刺突。 特性: 1体积微小2非细胞结构3病毒的化学组成比较简单4严格活细胞内寄生 5以复制方式繁殖6特殊的抵抗力 病毒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通过水传播的人类病毒超过100多种,检测水中纷繁的病毒极为困难。需要寻找一种指示微生物显得十分必要。噬菌体与肠道病毒的结构、组成、大小和复制方式等具有相似性,因此,噬菌体是较理想的水环境肠道病毒

指示生物,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大肠杆菌噬菌体(SC噬菌体)、F-RNA噬菌体、脆弱拟杆菌噬菌体等病毒均有十分良好的指示效果。 原核微生物 形态:以球状,杆状,螺旋状,丝状为主。 例如细菌个体形态有三类:球状,杆状,螺旋状 放线菌个体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蓝细菌形态多样,一般有球状,杆状,单生或者形成团聚体。也有丝状和螺旋状的蓝细菌。 结构:1有核糖体和裸露的环状DNA 2有细胞质,细胞膜;没有真正细胞核,但有拟核; 3.有核糖体,没有其他被磨包围的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过氧化氢酶等 4.大多数都有细胞壁4 特性:单细胞动物, 原核生物,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细胞核、染色体,即DNA外无蛋白质包裹。其次,原核生物体内无高级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他只含有核糖体。另外,原核生物有细胞壁,但其成分和植物的不同,植物的是纤维素,原核生物是肽聚糖。原核生物外还有鞭毛等. 原核微生物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意义: 细菌对污染物的净化处理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 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 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 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 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 自发突变 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 诱变 即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和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 抗体 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 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 人畜共患病 即人和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的一类传染病。 23. 毒力 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24. 抗原 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25.细胞因子 曾称淋巴因子,是一类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体中的,由白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的异源性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资料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微生物的形体极度小,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放大数, 百倍、千倍至数万倍,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分布广泛,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之表以及______________。 3、原核细胞生物由_____________构成,真核细胞生物多数由_____________组成。 4、利用某种微生物制成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为人类预疾病。 5、活性粒子是夹带有大量_____________的粒子,非活性粒子是单纯的_____________粒 子。水是制药企业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由于水的污染,将直接导入污染源。 6、热力灭菌利用高温杀微生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共15分) 1、来苏(甲酚皂)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 A.皮肤B、设备C、容器D、空气 2、常用的消毒剂75%的乙醇用于()消毒。 A.皮肤工具B、设备C、容器D、空气 3、消毒剂用于表面活性剂0.1-0.2%的新洁尔灭液,用于()消毒。 A.皮肤B、工具C、地漏D、容器 4、37-40%的甲醛液8-9ml/m3( )消毒。 A.皮肤B、工具C、地漏D、室内 5、常用的灭菌器主要有() A.高压蒸汽灭菌器B、烘箱C、紫外线灯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调控 一、填空题 1.微生物群体的生长可用其、、或 2.测定微生物生长量有直接法的和,间接法的 3.在测微生物生长量的生理指标法中,最重要的是,另、、 和等等作指标来测定。 4.在光学显微镜下使用可直接对、的细胞以及___ 和的孢子进行计数,但计数值是数。 5.酵母菌经作活体染色后,活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呈色,死细胞呈 色;细菌经染色后,活细胞在紫外光显微镜下会发出色荧光,死细胞则发出 色荧光。 6.用平板菌落计数法作活菌计数,通常可用两种制作平板的方法:①,适合于 对进行计数;②,适合对——进行计数。菌落计数的单位一般用cfu表示,其 英文全称是。 7.获得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①,如等;②, 如等。 8.典型生长曲线是以——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作横坐标而绘成的曲线, 由、、和四个阶段组成。 9.丝状生长的真菌在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规律是一条不典型的生长曲 线,与典型生长曲线相比,它缺乏,与此相当的仅是一段,其特点是与 成直线关系。 10.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有、、和四种。 11.典型生长曲线中的指数期主要有三个特点:①,②,③。 12.指数生长期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和。 13.K.coli的代时约为 min,一个细胞经2h繁殖后,可变为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代时约为 min,一个细胞经6h分裂后,可变为个。 14.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四个:①,②,③____ 和④。 15.生长曲线中稳定期到来的四个主要原因是;①,②,③, ④_____等。 16.在微生物的生产实践中,为获得优良接种体(“种子”),多取用期的 培养物;为获得大量菌体,多取用期的培养物,为取得高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多取 用 ____ 期的培养物。 17.在生产实践中,为缩短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所采用的主要措施为 和。 18.在典型的生长曲线中,细胞形态多变是在期,细胞浓度最高是在 ____期,细胞RNA含量最高是在期,代时最短是在期,细胞体积最大是在_____ 期。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讲解及练习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培养基的分类、组成、功能及配制。 2、掌握无菌技术的内容和无菌操作技术。 3、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掌握分离、纯化特定微生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从土壤中分理处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技术的操作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 (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则可加入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培养基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的最适pH分别为:6.5~7.5、 7.5~8.5和5.0~6.0。 (2)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 (3)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应用实例

(4)培养基中的营养要素 要点诠释: ①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最常用的氮源是铵盐、硝酸盐。 ②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 ③有些培养基不需要添加生长因子,生物自己能合成;而绝大多数微生物培养需要加入生长因子,原因是它们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2、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微生物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主要技术是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物理、化学的手段,防止实验室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技术,其中包括在微生物的分离、转接、保存等过程中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手段。无菌技术主要围绕如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手和衣着,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或接种箱内进行。 ④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其他物品相接触。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方法见下表: 注意:灭菌所依据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使菌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①煮沸消毒法:在100℃煮沸5 min~6 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②巴氏消毒法:在70℃~75℃煮30 min或在80℃煮15 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

微生物知识培训材料

微生物及无菌知识培训 一.前言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空气中,微生物达800~3500个/m3,在土壤中达1~500×108个/g,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可达107个/ml。(饮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ml。经水塔或贮水池贮存后,短期内可繁殖至105~106个/ml。)人的头皮上有140万个/cm2,两手上约有4~40万个,1g指甲污垢有38亿个,1g粪便可达10~1000亿个。可以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事实说明,微生物有特别顽强的生存、繁殖和变异能力来适应环境。 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人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无益也无害。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加以区别对待,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孢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μ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μm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如污染了7~12μm的尘粒,可导致热原反应、肺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还会致人死命。而如果污染了细菌,轻则局部红肿化脓,重则引起全身细菌性感染。因此,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一般男性每人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个以上。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为10~300个/min,一般活动时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行走时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min,喷嚏一次为4000~60000个/min。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二.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2000倍体重/h);③生长旺,繁殖快(20min分裂一次);④易变异,适应强;⑤分布广,种类多(10万种以上)。 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

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3、培养基得配置原则: (1)目得要明确(根据微生物得种类、培养目得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得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得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得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得浓度与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得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与真菌得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与5、0~6、0。

5、细菌培养基得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调节PH →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搁置斜面得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得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您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得温度? 【提示】 琼脂得凝固点为40 ℃,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培养基已凝固,倒不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得试管,感觉试管得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得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得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意高压蒸汽灭菌锅得压力(100 kPa)、温度(121 ℃)与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 (1)接种 概念:在_无 菌 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 培养基____得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与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与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无菌操作 ——微生物接种技术得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得试管、培养皿与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 灭菌_。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____酒精灯火焰__得附近进行。 【想一想】 在微生物得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三型八大类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和朊粒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 滤菌器; 单一核酸; 活细胞内寄生。 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 次体仅有原始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虫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有多种完整细胞器。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 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 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 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 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 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 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 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 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