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刘邦与项羽

我眼中的刘邦与项羽

刘邦VS项羽

刘邦与项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却又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人物。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作为多种文学艺术形式而流传至今。

常言道:成王败寇。胜者往往凭借已经取得的权势对舆论工作者施加压力,从而使自己光辉的一面得以传扬甚至夸张,而不光彩的一面却加以粉饰或淡化。例如,人们只记得刘备的贤德,谁会过多地思考袁术为什么能够把二三十万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与历史上大多数相似人物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往往打破“成王败寇”思维定势,项羽虽败,却赢得了后世的崇拜、尊敬、惋惜和同情;刘邦虽胜,反而被人们视为市井无赖,把他的成功形容为小人得志,为人所不耻。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太具有人格魅力了。他英雄盖世,力能扛鼎,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第一勇将,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同时又爱憎分明,柔情似水,既爱江山,又爱美人;最后被围垓下,十面埋伏,上演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在他的身上,兼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质,外刚内柔的性格,最容易搏得他人的认·可和同情。

众所周知,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往往缺乏历史的真实性。笼罩在项羽身上那耀眼的光环挡住了人们观察刘邦的视线,堂堂西汉开国皇帝就这样死在流言的屠刀下,元曲《高祖还乡》就是最好的例子。试想,刘邦能够仅用七年时间就完成从一介布衣到一国之君的华丽转变,必有其过人之处,在他的身上,同样有着无数优良的品质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与之相对应的,项羽为什么能够在对刘邦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兵败自杀?他的不足之处也应该被发掘,并引以为戒。

因此,有必要撇开各种流言蜚语,对刘邦和项羽进行尽量真实的比较。

一、出身

项羽出身贵族,将门之后,是楚将项燕之孙。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早期因项梁杀人而逃至吴中。项梁是当地非常有名望的人,凡有大事,必请他主事。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这一年,他23岁。

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完全出身平民,世代耕种,毫无背景可言。父亲叫刘太公(即刘大爷),母亲叫刘媪(即刘大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刘邦这个时候叫刘季(即刘老三或刘老四,之所以有个“或”,是因为史书只记载了他有两个哥哥,没有弟弟),实际上也没什么名字。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被视为无赖(“无赖”在古代并不是赖皮的意思)。嗜酒,但是没钱,因此经常赊账。有的酒钱是他妈还的;有的酒家在他去赊酒的时候生意就好,长

此以往,酒家也赚了不少,因而就免了他的酒钱;估计还有一些是没有还的。有一次,吕公为躲避仇家,来刘邦所在的沛县投奔县令。县令为迎接他而大宴宾客,凡礼钱超过一千贯的到里面坐。刘邦没有钱,但是又想喝酒,于是诈称“贺钱万”。吕公大惊,出门迎接,待为上宾,并且非常赏识他的豪气,料定将来必成大事,还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即后来的吕后。就这样,刘邦不但白喝了一天酒,还白捡了个媳妇儿。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揭竿而起。这一年,他48岁。

一个人的出身对其事业有很大的影响。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其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从出身上来比较,贵族出身的项羽比白手起家的刘邦更具有优势。

二、志向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他学不下去,后来教他拳脚,又学不下去,要学“万人敌”,因此项梁又教他兵法,又学不下去(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我想他还是学下去了)。

秦始皇晚年曾说过,东南方有天子气,并派人寻找。刘邦听说后暗自高兴,认为是在说自己。

刘邦率先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说他“此其志不在小”,并建议项羽立刻剿灭刘邦。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要比较他们的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下占据主导权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项羽在灭秦后,采取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晋文,采取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因此,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力的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刘邦的根本原因。与之不同的是,在赢得楚汉战争后,刘邦选择了登基称帝,采取以郡县制为主、兼以分封制的皇帝制。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下,成就帝业。因此,他绝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其他政治军事势力的存在,鸿沟议和后立即毁约,对项羽赶尽杀绝。他虽然在称帝后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但大多是为了打赢楚汉战争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待他平定天下后,陆续以各种理由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并举行“白马盟誓”,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候,违者天下共讨之。

三、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儿女

,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他们也要被俘。

荥阳之战,刘邦命彭越不断地袭扰项羽军队的补给线,使项羽被迫带兵去救。刘邦只有趁项羽不在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夺取城池,项羽回来后城池立即就丢。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围于淮阳。

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四、对人才的态度

项羽对普通士兵非常好,经常与士兵同吃同睡。我想这也就是其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的重要原因。但是,项羽很少听得进别人的建议,以至在他身边的人才很少能被重用的,韩信和陈平就是典型的例子。项羽身边的谋士只有唯一一位,那就是亚父范增,后来由于陈平使反间计,范增被项羽猜忌,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不久病死。项羽之所以如此,可能就是因为他的个人军事才能太强、处事太过强势了,往往对于相信和依赖自己,难以信任他人。在对待功臣问题上,项羽显得很吝啬,有功之臣常常得不到封赏。灭秦后,作为诸侯盟主的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王,其中手下被封的只有黥布一人。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巨鹿之战是曾任先锋,率先渡河,取得首胜。然后项羽破釜沉舟,与原先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各路诸侯一起消灭了秦军。巨鹿之战的胜利,黥布功不可没,被封为九江王。相比之下,赵王赵歇的相国张耳被封为赵王(赵歇徙为代王),占据分封主导权的项羽只封手下一人为王,实在说不过去。

刘邦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骂人,而且骂的很难听。他什么人都骂,唯独对张良表现得彬彬有礼,常称他的字“子房”,对别人就直呼其名。有一次,郦食其来投,要见刘邦,刘邦手下的人就提醒他刘邦喜欢骂人,他说不要紧,还是见了。在谈话时,郦食其毫不留情地指责刘邦的傲慢无礼,刘邦立即改变做法,对他礼遇有加。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帐下的顶级说客。一个随便的人往往能够接受别人对他的随便。这样,手下可以毫不留情地指出刘邦的过失,因为他们知道刘邦是一个随便的人,即使触怒了他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刘邦的这个特点,可以让他更亲近臣下,使他们与

其对话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但是,刘邦有一次也差点为此送命。白登之围后,刘邦会师路过赵地,在女婿兼赵王的张敖家中住。张敖对刘邦非常好,经常亲自端茶送水;但是,刘邦却对他百般辱骂。张敖的臣子看到主子如此受辱,愤愤不平,以致以相国贯高为首的大臣等到刘邦第二次经过的时候设计要谋杀刘邦,但由于刘邦离奇般地临时改变行程,最后幸免于难。

刘邦的个人军事才能不强,但非常有自知之明。例如,有一次,韩信问刘邦:将军之勇孰与项王乎?刘邦沉默良久,答曰:不如也。对于一个集团首领来说,敢于放下身段,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此,刘邦需要依赖人才,重用人才。这样,人才的自身价值才能够得到发挥,才会有更多的人才聚集到刘邦身边。刘邦还非常有识人之明,善于发现不同人才的特长,从而让他们各司其职。例如,在刘邦临死之际,吕后问他,萧何死后,谁可为相?答道:曹参。曹参之后呢?陈平,但陈平难以独任,可兼用王陵。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才都是非常出色的,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刘邦还说,周勃为人憨厚耿直,能当大任,将来安定刘室的必定是他,可以任命为太尉。后来,吕后死后,的确是周勃荡平诸吕,但是由于预测这一系列事件的难度太大,不排除司马迁有放马后炮的可能。对于人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刘邦能够虚心纳谏,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例如,刘邦率先入关后,面对富丽堂皇的秦朝宫殿,不禁私欲膨胀,想要住在行宫。后来由于樊哙、张良等大臣力谏,最后刘邦压制自己的欲望,还军霸上。

刘邦对功臣的封赏上显得比较大度,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虽然有些不是情愿封的,但毕竟还是封了),第一批封了10个侯,第二批10个,最终被封侯的有143人以上。

在平定天下后,为巩固其政权的需要,刘邦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有才就行,还要对君王绝对的忠诚。他还特意树立了几个典型,供其他的臣子学习。季布原本是项羽的手下,项羽死后,刘邦大肆搜捕项羽旧部,但是在听说季布对项羽的忠诚后就赦免了他,并委以官职,后来季布官至中郎将。栾布是梁王彭越的布衣之交兼中大夫。彭越被冤杀后,首级挂在城楼示众,刘邦下令,任何人不得为彭越祭拜收尸,违者斩。后来栾布冒着生命危险哭祭彭越,被捕后押到刘邦跟前,经过一番慷慨陈词,刘邦敬佩其忠诚,最后赦免了他。最应该被提及的应该是贯高。谋杀刘邦未遂后,因人告密,阴谋败露,贯高被捕受审。相国谋杀皇上,身为赵国的张敖自然逃脱不了干系。但是,贯高的行动完全是背着张

敖做的,张敖还不知情。当时,很多同谋者都选择了自杀,为了保护张敖,贯高没有自杀,结果受尽严刑拷打,打到全身“无可击者”,依然坚持称此事与张敖无关。刘邦听说后,大为震惊,深受感动,便派贯高的老乡去审贯高,得知实情后,便下令赦免贯高,并任命官职。贯高说,我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为赵王洗脱冤屈,现在赵王得以平反,我就无憾了。于是就自杀了。

五、政治才能

鸿门宴前后,项羽的兵力对刘邦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剿灭刘邦集团。然而,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低估了刘邦的威胁,听信项伯等人的主张,一味地强调要待人以仁义道德。还有一次,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项羽点名要刘邦出来对话,说,如今天下打乱,纷争不断,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吗,我们干脆来决斗,然后天下就太平了。从这个角度看,项羽其实是很单纯,很傻很天真,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对比项羽的幼稚,刘邦在年龄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足以称为老谋深算,“许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楚汉时期有两个人叫韩信,一般称为韩信;一个是军事天才齐王韩信,另一个是韩国王族后裔韩信,一般称为韩王信。刘邦平定三秦后,许封韩王信,只要你带兵把韩地打下来,就让你做韩王。后来韩王信真的把韩地打下来了,被封为韩王。

当韩信连续横扫魏、赵、燕、齐等国后,遣使至刘邦,要求被封为“代理齐王”,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就在这时,张良、陈平各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刻会意,继续大骂,“男子汉,当什么代理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他知道,现在韩信占领齐地,拥兵30万,是各大集团兵力最多的。他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为了安抚韩信,在这关键的时候支持自己,有必要封他为齐王。等到他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包括韩信在内的七个诸侯王中的六个都被刘邦消灭。还有一个长沙国,由于国力太弱,不足以构成威胁,就让他长期存在。

刘邦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利用项羽指使黥布杀害义帝一事,大做文章,以此为名,发动楚汉战争,兴正义之师,为义帝报酬,剿灭项羽。这样,他就夺取了道德的制高点,更易得到天下民心。反观项羽,坑二十万秦降卒,经常战后屠城,使民心尽失,百姓畏惧,必定拼死抵抗。

六、评价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韩信登台拜将后,与刘邦的谈话中提到项羽。韩信认为,项羽并非不可战胜,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吝于赏赐有功之臣。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平定天下后,有

一次刘邦与韩信聊天。大意是:刘邦问韩信:“你说我能带多少兵?”“最多十万。”“那你呢?”“多多益善。”“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被我收服了呢?”“因为我是带兵的,你是带将的。”可见,在韩信心中,项羽不过是迷信武力的匹夫,而刘邦则是善于将将的统帅。虽然,韩信对刘项两人的评价不免有恭维刘邦、贬低项羽之嫌,但是,其主要观点还是很明确的。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垓下之围时,项羽创作的《垓下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而后,带领28骑突出重围,后有追兵不断。项羽对士兵们说:“且为君快战!”于是,他兵分四路,分别埋伏在四个山头,等追兵一到,伏兵立刻从山上杀出,追兵找不出项羽在哪一路,阵脚大乱,最后败退。得胜后,项羽说:“此天要亡我,废战不利!”可见,项羽充分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还是非常自信的。他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于天命。

刘邦对自己的评价:刘邦在一次大宴功臣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天下人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首先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如“三杰”,然后肯定了自己能够驾驭人才、用人有方,因此而得了天下。

个人评价:项羽是个优秀的将才,然而却一直在主帅的位子上,角色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刘邦是个优秀的帅才,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因而取得了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很重要。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就可以少一些不满、抱怨和嫉妒,多一些满足、幸福和快乐。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然而,这又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