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本文关键字:行业研究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利用外资情况

(一)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中国利用外资较早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积极引进外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1980年与日本建立了医药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开始,经历了稳步发展和迅速崛起两个阶段.从1980~1990年的10年间,医药行业“三资“企业仅100家左右,然而到1992年底就发展到了566家,到1996年底,医药行业利用外资企业已经达到了1500多家,1992~1996年外资企业个数年均增长速度为91.38%.其中投资于药剂制造类的外资企业数已达到870多家,占全部独立核算医药国有企业的14.45%;完成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占同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实现总销售额达188亿元,占同行业销售总额的18.28%;上缴利税31亿元,占同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30.77%[17].

据最新统计,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医药行业已建合资企业1790家,总投资额达到380亿元,目前已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内医药市场,以国际化的资金、产品、技术、营销手段,成为中国医药市场上最大的竞争主体;并且世界25家著名跨国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在中国建立了“三资”企业.[18]

十几年来,在医药行业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外向型”三原则的引导下,医药外商投资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医药外商投资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合资领域涉及原料药、制剂、原料器械、卫生材料、诊断制剂、制药设备等医药产品的多个门类,对提高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水平以及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特点

医药行业利用外资取得的卓著成效对推动中国医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前中国境内的医药合资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生产、交通较为

发达的沿海地区,尤其以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无锡华瑞、大连辉瑞为代表的一批合资企业已初具规模,其产品凭借先进的

制剂技术和得力的营销手段,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

2、近两年新建的合资企业,把原本需要进口的药品引入国内生产,如:挪威奈可明制药公司的欧乃派克在上海奈可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德国先令公司的优维显在广州先令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美国默克公

司的辛伐他丁、泰宁、保列治由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使合

资药品在整个药品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了医药行业实施gmp《药品生产

质量管理规范》的步伐.为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大部分外商投资企

业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严格按照国际上普遍实施的gmp或

iso9000要求,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一些合资企业如西安杨森、上海

施贵宝、无锡华瑞等企业严格按照国内gmp组织设计和施工,其硬件、软件已率先达到gmp要求.

4、加快了医药企业的改造,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了医药行

业的技术进步,如苏州胶囊有限公司引进了美国华纳公司生产药用空

心胶囊的专利技术;西安杨森引进了吗丁林、息斯敏、西比灵等专

利品种.医疗器械行业则引进了ct、核磁共振、大型x光机、医用

电子仪器以及齿科材料、卫生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与产品,对于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调整和改善医药工艺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

5、合资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医药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额.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产品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出口数量较小.但合资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医药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额,如上海

施贵宝生产的施尔康,已取代美国生产的施尔康,打入了国际市场;

苏州胶囊公司生产的胶囊不仅在国内生产十分畅销,同时大量出口到

国际市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医药出口的贸易结构[19].

(三)有关政策

为不断促进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医药外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利用外资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主要相关政策如下: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医药行业跨世纪发展目标.继续坚持“新品种、新技术、外向型”的外商投资企业政策.指导外商投资方向,使外商投资方向与医药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认真贯彻落实《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见附件)

2、加强医药行业外商投资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为加强医药行业外商投资政策的宏观调控,医药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

(2)利用外资开办医药外商投资企业,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医药行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3)医药工业企业在直接利用外资时,要选择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外国(或地区)的企业作为合资、合作的对象:

a.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制造技术;

b.拥有国际销售渠道(生物、高新技术除外);

c.具有足够的融资能力.

(4)中外合资、合作的医药工业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方可建立:

a.生产具有国际技术先进水平的产品;

b.能不断获得新产品、新技术;

c.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主要出口途径,自行解决外汇平衡;

d.在选用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零部件时,符合质量、工艺要

求的国内产品应同等优先.

鼓励项目范围:

a.能适应国外医药市场需求,开辟新市场,扩大外销,增加出口创

汇的;

b.国内外医药市场需要而国内不能生产或能生产但产量不足的;

c.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

d.专利产品、药品行政保护产品、需要发展的原料药品种.

限制发展领域:

a.国内已开发生产或引进先进技术,产品市场范围有限,市场能力已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b.生产的产品基本在国内销售的;

c.国内可以提供先进技术、管理、原料、资金,并已占领市场的;

d.产品的生产布局有区域性,需要国家统计表布点或要由国家核

准的;

e.环境污染而又没有处理措施的;

f.不提供先进技术、产品竞争性不强、仅提供资金的项目.

禁止发展领域:

a.纯属获取中国传统中药材加工技术和传统中成药出口产品的生产或生产工艺的;

b.生产已有排它性协议的产品采用已有排它性协议生产工艺的;

c.涉及医药商业批发零售的;

d.严重污染而又无有效处理措施的;

(6)凡国有医药工业企业以向外商出售国有资产筹措资金的,须由企业提出申请,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7)支持国有企业利用外商投资进行技术改造,以部分存量资产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以达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大型、特大型医药企业在项目建立前,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经医药主管部门审核提出意见后,报国家经贸委审批.

其他地方医药企业利用外资改造项目,总投资在限额以上的,由地方经贸委报国家经贸委审批,同时抄送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8)国有中型医药企业以大部分或全部资产建立由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其产品出口比例原则上应与股权比例相适应.立项前应征求国务院医药主管部门意见.

(9)国有大中型医药企业以骨干品种和外商合资,必须由中方控股.特殊情况应报国务院医药主管部门批准.

(10)鼓励外国医药企业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合作,逐步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

(11)在筹建医药合资、合作企业时,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评估机构对中方企业准备投入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须经国有资产部门确认.

(12)外商投资企业不得批发销售本企业之外的产品.

(13)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国际组织资助建立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向外商出售.如出售或建立合资企业,须征求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意见.

(14)外商建立独资企业,要符合国家的医药产业政策,并经国务院医药主管部门审核,其产品出口比例应不低于70%.

(四)存在的问题

1、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少,合资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目前,真正引进的属于专利期内或受国家药品行政保护的品种相对较少,多数是一般性或过了专利期的品种.另外,还有一些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仅有资金,没有新的产品、技术,使合资企业建立后就面

临困难,为了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另外寻求新的外方合资对象.这种现象造成了一些合资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2、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医疗器械领域,主要表现在一般性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高技术产品进口组装多,技术引进少;反映在药品生产领域,主要表现在制剂项目多,原料药生产项目少.目前,医药行业

生产原料药或中间体的合资企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是进口原料药,

加工成制剂后在中国销售的项目.

3、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标,产品出口少

扩大出口,建立外向型医药企业,增加外汇收入和创汇效益,是吸收外资的基本意图和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多数合资企业规定的外销

协议难以履行,产品出口少.

4、合资企业与国有医药企业存在不平等竞争

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政策上享有特殊的优惠待遇,与国有企业存在不平等竞争,突出表现在药品价格管理上.国有企业的药品价

格一直还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价方法,往往处于无利甚至亏损生产的状态,即便是价格调整,也很难考虑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新

产品开发所需的投入,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5、合资企业中,中方股权下降,外方扩股、控股趋势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合资企业,外方通常不要求占大股,很少超过50%.但目前近乎100%的合资企业外方通过扩股而控股,外方注册

资本比例多为70%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方往往由于资金紧张,或是无力追加投资,或是无长远战略考虑,导致中方股权比例缩小,在合资企业中的地位日趋下降;二是外方看到中国潜在的市场,在开办企业之时,便纷纷要求控股,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五)引资动向

1、在导向上坚持向“新技术、新产品、外向型”的原则发展

注重引进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新颖性,防止出现盲目引进一

般性产品甚至是老产品的现象,特别应严格防止不少合资项目实际上

是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剂或分装厂的现象的出现,使外资的引进

更加符合民族医药工业的利益.

2、在产品上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质量疗效好的新品种

在合资企业产品的选择和引进上,应瞄准国外医药界技术含量高、质量疗效好的新品种,尤其是要注重引进能够填补国内产品和技术空

白的新品种,逐步减少药品进口.既能节省大量的国家外汇,减轻病者的经济负担,又能加快提高中国医药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药品档次.

3、在结构上注重鼓励投资原料药项目与制药设备业

医药外资企业应改变过去引进外资缺乏必要的认证和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把外资引进到中国医药行业目前急需发展和重点发展的项目

以及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上来.从生产上看,要鼓励投资原料药生产

项目,适度限制制剂加工生产项目.同时,应加大对制药设备类投资的力度.

4、在投资区域上注重布局合理,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从区域上来看,鼓励投资中西部地区,能使外资更多地向内地延伸和推进,尽快改变医药合资企业布局失衡的现象[17].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医药报》1999年4月17日

[2]《中国经济展望》1999

[3]《中国药业》1998年第7卷第12期

[4]《中国医药情报》1998年第9期

[5]《中国医药情报》1999年第1期

[6]《中国医药年鉴》1997

[7]《中国药房》1999年第10卷第2期

[8]《中国医药信息网》,1999

[9]《中国医药报》1999年4月20日

[10]《中国统计年鉴》1997

[11]《中国医药报》1998年3月21日

[12]《中国医药报》1999年5月22日

[13]《中国医药报》1999年2月11日

[14]《中国药房》1998年第9卷第1期

[15]《中国医药报》1999年3月2日

[16]《中国医药报》1998年3月1日

[1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18]《中国医药报》1999年5月24日

[19]《中国药业》1998年第10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