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014年9月5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中共历史地位的两项全新判断。它不仅是汉语话语的重要词汇,而且是很好地讲述汉语故事和节目,传播汉语声音的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积极的领导人,最忠诚的实践者,最可靠的捍卫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人。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是一棵无根的树,一团无源的水,空中的城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在一个历史悠久,团结统一,多民族的大发展中国家中,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凝聚十亿多人口的力量,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

实践中,形成了很高的声望和强大的战斗力。该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动员群众,与群众联系,组织群众。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动员和有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的工程,推进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梦想。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升起国旗,向前迈进,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变。同时,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是由党本身发起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意识地防止“左”,右错误倾向的干扰,既不走僵硬的老路,也不走改变旗帜,换旗帜的邪恶之路。我们以协调的方式促进“五合一”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顺利现代化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权不能丢失。如果丢失,这将是一个动荡的局势或不稳定的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荡,就无法进行建设。”“中国共产党”将变得支离破碎,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且不可避免地陷入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毛概复习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坚持科学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选项:A 2. 邓小平在()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党的十二大中 C. 党的十三大上 D.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 正确选项:D 3.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 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选项:D 4.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改革 B. 开放 C. 发展 D. 稳定 正确选项:C 5.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选项:D 6.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 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正确选项:D 7.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A. 实现共同富裕 B. 消除两极分化

C. 消灭剥削 D. 实现同步富裕 正确选项:A 8.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A. 剩余价值的理论 B.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正确选项:B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 A. 由孙中山提出的 B. 毛泽东提出的 C. 邓小平提出的 D. 江泽民提出的 正确选项:C 10. 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是() A. 邓小平 B. 毛泽东 C. 陈云 D. 江泽民 正确选项:D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 A.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 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C. 社会主义的本质 D.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正确选项:C 1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 生产力高度发达 正确选项:D 13.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过程。 A. 改革开放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 D. 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正确选项:B 14. 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理篇

1、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既不走封建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论断,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并分析“特”哪里,制度优势的“优”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发展进步之路,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创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而形成,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下) 试卷 74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下)试卷 一、判断题(15 道) 1.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2.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阶级斗争理论。 正确 错误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先进性。 正确 错误 4.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正确 错误 5.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正确 错误 6.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正确 错误 7.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担负起了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 正确 错误

8. 我们党的全部的实践和理论都是我们党的宗旨的一个体现。 正确 错误 9.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 正确 错误 10. 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正确 错误 11.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正确 错误 12. 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正、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等问题,根本方法靠科学发展。 正确 错误 13. 解决当今改革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正确 错误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正确 错误 15.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49年。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 发展战略 B. 发展道路 C. 发展模式 D. 发展观 2. 1905年,()号召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A. 孙中山 B. 谭嗣同 C. 梁启超 D. 康有为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关键是()。 A. 发展 B. 改革开放 C. 以人为本 D. 党的领导 5. ()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A. 李鸿章 B. 张之洞 C. 左宗棠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

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他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时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即便如此,他们仍突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与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就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瞧待中国目前

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与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就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与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与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无论就是“三个代表”,还就是科学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非常清晰的,那就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第五,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和党内领导体制。第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第七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这种模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祸害,苏联解体最终证明了它的严重的缺陷和错误。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制度,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力图以苏联为戒,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实施和坚持,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未摆脱苏联模式,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照抄苏联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经验,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主观臆造、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平均主义、空想思想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某些做法的影响,但是,机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照搬苏联模式是更深层的原因,他违背了自己一贯提倡的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成与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成果与失误,为邓小平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浅谈青年学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浅谈青年学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大学生,在经过了党校学习和实践岗位锻炼之后,我了解了党的历史,正确认识了党的性质,对党的理论和重大政策方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从青年学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1)基本国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 公里,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 470多万平方千米【至2013年04月,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 区、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86个地级市、15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3 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857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1455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4 个特区、1个林区),4046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2个区公所、7194个街道、19683个镇、13587个乡、 1085个民族乡、10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世界第一大人 口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 总产量国。 2)经济发展数据:GDP总量:8.358万亿美元 人均GDP:6188美元 GDP增长率:7.8% 人口数量:13.51亿人 人口增长率:0.5% 国民平均寿命:75岁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278美元 城市人口比例:52% 农村人口比例:48% 贫困人口比例:11.8% 中等教育普及率:81% 高等教育普及率:27% 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例:1.7% 军费支出占GDP比例:2% 【以上数据源于世界银行,时间截止2012年】 二、对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 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明确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 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 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 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 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 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邓小 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 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 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 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在他看来,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 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而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 体现。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 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 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 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②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 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①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