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口吞届金

j台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

大克博士曾称汽车工业是“工

业中的工业”(theindustryof

industries)。1990年,詹姆士?沃麦

克和丹尼尔?琼斯两位专家把历时

5年、耗资巨大的在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的IMVP国际汽车项目研究成

果定名为《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ThatChangedthe

WoAd),足见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

的经济发展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是

何等重要。本文试对德国汽车工业

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略作透视。

与美国国家相比,德国的汽车

工业起步相对要晚一些。1925年,

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近1750万辆,

可是德国才17.1万辆。当年德国的

汽车产量只有6.3万辆,而美国的

福特汽车公司已开始进入大批量生

产。1926年,为了实现现代化生产、

提高生存能力,德国的戴姆勒和奔

驰两家公司合并重组为一家公司。

而此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还在孕

育中,直至1938年才降生。

20世纪30年代,德国政府开

始扶持汽车工业的发展。从1932到

1934年,政府为了促进汽车销售,

先后降低并彻底取消了汽车税,从

而推动了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

1934年,为了使汽车大众化,政府

又鼓励设计和开发经济型汽车。同

时政府积极投资公路网络建设,这

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

动作用。到1938年,德国汽车保有

量从1932年的49万辆增加到127

万辆。

二战期问,德国汽车工业全力

投入到军工产品的制造。直到1945

年才恢复民用生产。1948年货币改

革后,汽车制造开始突飞猛进。1950

年的汽车产量达30多万辆,比

1949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战后,约

主望垫皇三些.43.兰QQ兰±整兰!塑

、■一

有30个汽车生产厂家都试图推出

微型汽车,此时大众的甲壳虫轿车

占整个轿车产量的40%。这些微型

车起先虽然满足了价廉物美的大众

化需求,但由于各生产厂家竞相压

价和顾客需求的日益提高,到60年

代中期微型车生产商只剩下奔驰、

大众和奥迪3家。到1955年,德国

的汽车生产开始位居世界第二,仅

次于美国。生产的急剧增长推动了

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生产成本的下

降和工资水平的上升。

20世纪中叶以来,汽车出口对

德国汽车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1954年,出口量达到29.8万辆,占

德国汽车生产总量的44%。德国汽

车的高技术水平对出口增长起了决

定性作用。早先的出口主要是西欧

和美国市场。此外,自50年代起德

国开始在海外建立第一批汽车生产

厂,从而开始向国外出口成套的汽

车部件。当时的大众汽车公司已积

极在巴西、南非和墨西哥进行参股、

合资、兼并和合作生产。60年代,由

于出口和国内需求增长等原因,德

国汽车工业保持连续增长。从1959

年到1966年之间,汽车产量从172

万辆增长到305万辆,增长率为

77%。这一阶段对汽车工业投资的

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生产能力以

满足需求,缩短供货时间;二是实施

新产品开发方案。70年代初,汽车

行业发展一度疲软。1973--1974年

的世界性石油危机大大加剧了经济

衰退。这次战后最大的危机使得德

国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

产下降了20%。为了降低费用开支

和保证清偿能力,德国采取了一系

列短期调整措施,缩小了投资,减少

了就业人数。1974--1975年问,汽

车工业就业人数从75万减到67.7

万,裁员近10%。裁员幅度低于生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德国汽车工业的

 万方数据

产调整幅度,这说明汽车企业对汽车业的前景看好。

1973--1974年的严重经济衰退很快得到了控制。1976年,需求水平开始反弹。由于油价不断上涨,顾客购车时态度谨慎,优先购置排量小、油耗小的汽车。汽车生产企业成功地用耗能少的轿车唤起了需求,稳定了市场。此时,德国汽车制造商已开发出高功率的柴油发动

机。1976--1978年间,德国汽车行业在国内投资了330亿马克,主要用于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和生产技术多种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增加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特别是机器人的数量;提高柔性制造技术以及时调整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好的材料和生产控制系统,优化物流体系;扩大跨国联合生产。70年代后半期,汽车制造业生产率逐渐提高,增加值增长了28%,汽车制造业的职工从68万增加到80.5万,增幅为19%。同一时期,德国汽车生产厂家重新扩大出口,并不断扩大在国外的生产规模。

1980年,海外生产已占德国汽车产

量的25%,达130万辆,主要产地

在北美和南美。80年代,良好的国

际经济环境和优越的竞争能力,使

德国汽车工业在各出口行业中名列

前茅。这一时期,汽车特别是轿车的

实际平均价值一直在上升,上升的

原因是采用更新的技术和配备更高

级的装备,如自动变速箱、ABS、安

全气囊(气带)和动力传动技术。80

年代以来,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

高,德国政府开始制定减少排放的

法律规定。早在1984年,德国政府

就决定用法律手段来推动催化净化

器的使用。国家通过减少税收来鼓

励购买装有推动催化净化器的汽

车,这不仅促进了新车配备推动催

化净化器,而且带动了旧车补装。

1984年,政府要求使用无铅汽油,

1985年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尾气

检查。到1990年,新发照汽车的催

化净化器的安装比例从1986年的

17.8%增DH到86.3%。这一阶段的汽

车设计技术、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

维修诊断系统、碰撞性能和行使特

中国机电工业442002年第21期

、、/

性等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进入90年代,东西德的统一带

来了需求量的大幅增长。统一后的

西德地区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提

高了4.7%,轿车消费者的收入也出

现超水平的增长。统一后的东德地

区大量需求二手车,从而引起了西

部地区的换车热(把旧车卖到东部

地区)。90年代以来,汽车出口对德

国汽车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4--2000年问,轿车出口

从227万辆增加到390万

辆,年均增长9.6%。德国汽

车出口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扩

大了新产品的供应,加之海

外市场的经济增长状况良

好,出口的重点市场仍在西

欧、北美,此外对中欧和东欧

市场的出口也出现了成倍的

增长。

国外生产也在90年代

进一步扩大。1993年德国汽

车生产商在国外生产了200

万辆汽车,2000竽的产量达

400万辆,相当于每年平均

增长10%。这一时期,德国

汽车制造商增强了在世界市

场的地位,原因应归功于生产竞争

能力的增强和海外生产能力的扩

大。德国汽车生产商不断扩大其全

球联合供货和服务,以增强竞争力。

最近20年来,德国汽车工业通

过巨额实物投资,使固定资产得到

了明显增强。1981到1990年期问,

投资总额为1189亿马克,而1991

到2000年期问的投资总额达1452

亿马克。从投资走向来看,决定因素

有两个:一个是总体经济环境;二是

汽车生产厂家的产品开发与创新战

略。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的投资政

策是针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结构调

整。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每个车 万方数据

型系列的投资费用,提高每个职工的增加值,增强灵活性,提高产品质量。结构调整的措施集中体现在实施平台战略。平台战略可以改善批量结构和各类产品互补性,特别是对同类部件的全球性优化,为跨国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明显的优势。实施平台战略,重新调整生产过程和采用新技术,为实现经济规模奠定了基础。在增加车型品种的同时,减少平台数量,这对提高跨国汽车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集约度和资本生产率是一次重要推进。

本着长远发展的目标,德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近年来有了大幅度增长。德国海外投资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发展潜力大的市场扩大生产能力(在中国的市场就是一例),为部分在世界范围生产的车型系列提供新产品,通过投资与各国家或地区相适应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扩大跨国联合生产以实现全球化配套作业。这种着眼于世界的投

资战略使其在海外工厂的增加值越

来越高。同时不断增长的资本、工艺

和关键技术的转让为发展中国家提

高工业增加值也做出了有益的贡

献。

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采用面

向全球的产品战略,其特征是大力

拓宽产品品种范围,使产品尽可能

覆盖从微型车到豪华车的所有等

级,甚至包括一些边缘车型、变型

车和专门用途车型。面向全球化,

德国汽车制造商采用多品牌战略和

平台战略也为其充分挖掘所有级别

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创造了前提条

件。不同产品和品牌形象通过多种

销售渠道被投放全球市场。目前,

发展配置高级、排量大以及功率大

的汽车是德国汽车研发的一个重要

方向。特别是在拥有高能效、噪音

小和良好行驶功率的柴油机技术方

面,德国汽车生产商具有全球竞争

优势。

盅塑坚芝.!!?型幽

从1981年到2001年期间,德

国汽车工业用于研发的支出从39

亿马克增加到约200亿马克,年平

均增长8.6%。同一时期,从事研发

人员数量由30900人增加到53000

人。对研发部门投入的增大,说明德

国汽车业意在通过挖掘产品和生产

技术中的创新潜力不断增强国际竞

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平台战略

和创新战略,意味着德国汽车及零

部件工业的研发不只是立足国内,

而是放眼全球,进行国际协作来挖

掘研发潜力,缩短开发时间。比如近

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和要

求越来越高,德国汽车界的研发部

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发保护环境和

资源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上,通过改

进驱动系统、减轻车体重量、优化

材料结构、开发代用能源等为汽车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

部主任,现就读于剑桥大学达尔文

学院)

医疗器械行业排头兵

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长周永耀向本

--?lJ主编介绍产品性能。

(张文礼摄) 万方数据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2002-05-29 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生产集中度提高,主要车型的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的经济规模,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目标基本实现,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九五”年均增长率为8%,全国1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90%。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全球年产量排名第八位),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2 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已取得的进步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流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散、乱、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是所谓的“幼稚工业”。 2.1 产业结构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一标准(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生产集中度偏低。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汽车工业投资少、见效慢。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2000亿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而韩国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现代汽车公司,18个月建成,4年收回全部投资。我国汽车工业投资规模小,建设效率低,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 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八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总量仍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而欧美和日本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l,甚至3:1。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2.2 产品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产品方面,我国汽车产品的总体水平只能达到国际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通过引进新型产品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30%,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产品仍占40%。我国汽车的整车质量比国外汽车大10%——20%,汽车排放污染程度高出数倍至数十倍,首次故障里程约为1000——2000km,是国外汽车的1/10,经济使用寿命一般只及国外的一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叶盛基副秘书长 今天我想谈三点,一个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近十年来取得的发展,第二个是今年汽车工业经济整体的发展和运行情况,第三个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近十年来取得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了世界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我们应努力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速相符合的发展速度(约为8%-10%)。中国汽车现在产销量刷新了全球汽车生产纪录,但2200多万辆并没有达到发展的高峰。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上限究竟是多少,有人说通过5-10年的发展,可以达到3500万辆甚至4000万辆,这个数字有可能吗?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说明的是,中国汽车目前的保有量是1.8亿,按照每个家庭1台车测算,至少是3个亿,往上高估一点是4—5个亿。现在的居民汽车保有量是1.8个亿,离4—5个亿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是朝阳产业。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年增长率都超过15%,高的超过了30%,虽然里面有国家政策刺激消费的因素,但中国汽车消费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整个产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国外同行的预料。 但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发展形势却不乐观,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远高于自主品牌,且自主品牌占有率逐年下滑。如果不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在未来十年有没有都还是个问题。没有民族品牌的支持,也就勿论工业支柱了。但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品牌汽车更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另外在出口方面,出口量也是逐年下滑,形势比较严峻。整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稳定的时期,从产量大国到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大民族品牌,掌握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 (二)201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整体的发展和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整体比较平稳,发展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刚性需求比较稳定,截至8月,产销量均超过150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8%-10%,但从局部来看,自主品牌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需要引起注意。就出口而言,截至8月一共58万辆,所以全年能否超过80万辆是个问题。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DOC)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zt]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汽配行业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西欧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区域,始终保持在34%的比例。而中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的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pdf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 思想·创新·增长 近几年德国创新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2005-2008年间德国企业研发投资增加了19%;2008年研发人员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近12%;2008年德国研发总体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成为东、西德重新统一以来最高的年份;2009年德国工商总会创新报告表明,至2008年底,约30%企业将自己的创新归功于联邦的研发和创新政策。 而今,鉴于金融危机的重创、国际竞争加剧和全球挑战日益严峻,德国政府决议,进一步发展高技术战略,使德国成为解决全球挑战的先行者,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更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力。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这是继2006年德国第一个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对德国未来新发展的探求。新战略指出,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为此,联邦和各州政府一致认为:至2015年,用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增至10%。而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将始终伴随高技术战略的实施过程。新战略还提出以5大需求领域开辟未来新市场,并重点推出11项“未来规划”,积极营造友好创新环境。 五大领域 为应对未来挑战,德国新战略聚焦在五大领域: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和通讯,并在这五大领域提出各自行动计划和措施。新战略希望通过这五大领域开辟未来的新市场,提高关键技术并改善创新相关条件,最终促进进步。 (一)气候/能源 新战略提出应当扩大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来改进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行动方案。联邦政府将深化政府同工业和金融之间的合作,依靠创新,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同时扩大国际合作。具体行动详见表1。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史 汽车历史 1.汽车的远祖 2.汽车发明家时代 3.汽车发展史——未来汽车4.法国汽车发展史 5.德国汽车发展史 6.美国汽车工业史 7.韩国汽车发展史 8.日本汽车发展史 汽车企业的辉煌 1.昨日奔驰 2.今日奔驰 3.奔驰“星光”灿烂 4.菲亚特百年史 5.丰田的发展史 6.雪铁龙自传 7.雷诺的发展历程 8.大众汽车发展史 9.奥迪的曲折发展史

10.福特汽车发展史 11.绅宝汽车之世纪梦回 12.宝马历史 13.劳斯莱斯天使的传奇 14.通用--庞蒂亚克发展史 15.捷豹传奇 16.越小越精神——“mini”的迷人故事 17.狂野不羁林宝坚尼 18.克莱斯勒家族史 19.法拉利之历史 20.甲壳虫的传奇神话 21.通用--奥兹莫比尔的历史 22.通用--卡迪拉克的百年传奇 23.保时捷的发展历史 24.开启“车器”时代的日产 25.东方车坛的菱钻―三菱汽车 26.朝鲜半岛的黑马―现代汽车 汽车发展历程拾零 1.汽车:对20世纪人类影响最大的产业2.越野车的历史 3.吉普车的诞生 4.消防汽车的发展史 5.楔形汽车

6.船型汽车 7.鱼型汽车 8.箱型汽车 9.子弹头型汽车 10.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11.汽车灯的发展史12.汽车轮胎发展史13.汽车牌照趣史 汽车百年历程 历程回顾1886——1896 1897——1907 1908——1918 1919——1929 1930——1940 1941——1951 1952——1962 1963——1973 1974——1984 1985——1990 汽车行业精英轶事 1.卡尔·本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学术探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李广聪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大众汽车集团作为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复兴过程。通过研究其在中国的品牌布局策略得失,我们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品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探讨分析其品牌策略,并为现今激烈的汽车市场指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大众汽车、品牌布局、汽车市场、营销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各项销售指标都名列榜首,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全面复兴”。所以,研究其发展进程,揭示其复兴的谜团对当今汽车行业有这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品牌营销 品牌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意味着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并最终体现汽车企业的经营理念。 品牌策略是汽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汽车企业都应致力于汽车品牌的开发、汽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汽车巨头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品牌扩展和多品牌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推出改进或换代产品;多品牌策略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采用的重要策略,指汽车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经营多个汽车品牌,根据品牌的特性,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品牌定位要准确。品牌定位是指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德国的经验,就意味着学习行业最先进的经验。”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真群如是说。德国是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集中的国家。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品牌价值。这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 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二、德国大众(中国)多品牌布局成败分析 1.品牌产品开发重视其深度和宽度。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表现了先驱者的勇气和睿智,并有着清晰的指导战略。与上汽合资,大众选择了专心制造,解决生产环节的大量问题,把市场的重任与风险留给了中方合作者。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汽车品牌有:大众、奥迪。品牌产品由:桑塔纳、捷达和奥迪100组成。德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德国大众并没有巩固自己市场领导者地位,通过引入更多的汽车品牌,像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率先占领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而仅仅依靠三个品牌产品,在那个汽车市场竞争不饱和的大好环境下,玩弄南北大众之间的博弈。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在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热衷于对老车型的技术改进。然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又被德国大众牢牢控制,中方并没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下,占到任何便宜。 2.分析市场需求,重视品牌布局。在竞争不饱和的前提下,德国大众采取的两家公司的品牌错位布局使得大众享受了在华十多年的繁华。 德国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的急剧滑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本身品牌策略的失误。首先在品牌布局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开迪、宝来、高尔夫、捷达都分别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途安、桑塔纳3000、POLO和桑塔纳交错重叠,在市场竞争中左右互搏。其次在引进新品牌缺乏市场调查。欧洲热销的高尔夫,到了中国水土不服,两门版的高尔,市场定位不准的开迪,这些车型的滞销,让德国大众更加难以抑制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升温并且“井喷”,新车倍增,价格日低,而德国大众汽车车型冲突与品牌分布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前的成功也令德国大众产生了市场错觉,对引进新产品、研发本土化、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重视不足,这种市场错觉导致了大众近年来在市场策略上的进退失据。 客观的分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单一品牌市场保有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自身内部的品牌协调好,采取宽度差异化战略、品牌深度战术,可以起到减缓下滑的作用。 3.品牌分布同企业形象联系起来,优化结构组合。在引入德国大众旗下另一个品牌———斯柯达后,并将其交由上海大众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即一汽大众未来将生产典雅型和精英型的车型,而上海大众的定位是经典型和时尚型的车型。也可理解为:一汽大众将生产高端车型,上海大众将生产大众化的车型。 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对于大众、奥迪、斯柯达三个品牌,德国大众巧妙的采用了:“双塔”战略,即“奥迪+大众”形成一汽大众,“大众+斯柯达”构造上海大众。在未来的大众(中国)格局中,上海大众将形成:高尔、法比亚、波罗、朗逸、明锐、帕萨特领驭及速派的布局,产品价格主要覆盖6万~30万元之内。 一汽大众则日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中产品最完备的合资公司,除了现有的A级车新宝来、速腾、高尔夫(六代),豪华车奥迪系列,全新上市的帕萨特B6(迈腾),还有即将在一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CC。由此,一汽大众将实现A级车到C级车的全线覆盖,实现15万~60万元的价格区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必思课程。通过德国大众(中国)的复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应该在全局意识指导下规划其品牌布局,品牌定位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第二,品牌布局应该与市场细分相结合,适当的调整其产品线。第三,任何时间都应该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 刘志迎:市场营销十八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3] 王宁.市场管理与营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35?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汽车工业加快了资产重组的步伐。全球有实力的企业从1980年的30家减至目前的12家,整车企业的兼且重组打破了原有的全球配套体系,也促进了零部件企业的重组整合。有专家预测,为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到2010年,全球汽车工业壹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数目,将从目前的六百余家减5525-30家;世界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将由当下的壹万多家减55600-800家。 其次,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从整车生产企业中剥离出来。为降低成本,集中精力搞好整车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高产品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美国三大汽车XX 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为首的整车制造商逐步将自己所属的零部件企业予以分离,且按质量、服务、价格和技术的要求于全球范围内比较选择所用零部件。而零部件企业为有效进行专业化生产,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扩大配套范围,减少对整车企业的依赖,更好地吸收外部资本和技术,也主动从整车厂家脱离出来。例如,1998年5月,德尔福汽车系统XX公司从通用汽车XX公司中分离出来,从壹个单纯为壹家XX公司供货的零部件厂商变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XX公司。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汽车产业日益国际化,汽车整车厂逐渐于全球范围内以性价比比较选择采购零部件。于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

汽车零部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差不多只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成本的10%,甚至更低)对全球各大汽车整车企业来讲是极富诱惑力的。采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应链,所能节省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因而,目前大多数跨国XX公司已将零部件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工资成本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德尔福XX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到当下已经于中国投资4.5亿美元,拥有14家企业、壹个技术中心和壹个培训中心。 再有,汽车零部件技术向通用化、智能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为给更多整车车型提供配套服务,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把汽车构成中不变的总成、模块、零部件整合为壹个平台,匹配各种可变的总成、模块和零部件,极大地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化。随着电子智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将汽车电子智能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智能化零部件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电子智能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已由80年代末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5%。为适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开发新型替代材料,使汽车零部件轻质化,减少燃料的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之上这些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应对全球采购挑战仍是从壮大我国汽车产业本身来见,零部件产业均应该得到更快的发展,行业水平应得到更大的提高,应先于整车产业实现国际化,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时刻。一方面,汽车工业正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好的方面来看,入世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汽车需求迅速增加,汽车市场逐步扩大,单位购车、个人购车比例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国家对汽车企业实行扶弱抗强政策,使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内出现了上百家汽车生产企业。国内城市纷纷改建道路、修建停车场、加强交通管制,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从不好的方面看,我国的汽车工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大量居民持币待购影响了汽车工业的

发展,国内缺乏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与国外汽车行业相抗衡。国内汽车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零部件制造体系比较薄弱,产业服务体系十分落后,汽车工业相对缺乏国际竞争力。汽车在销售过程中价格不稳定,热销车型任意涨价,汽车的维修市场比较混乱。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市民素质低下影响汽车行驶速度。公路乱收费增加了汽车使用成本,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就长远来看,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机遇与挑战并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所带来的强大购买力,将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进步,国产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增强。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

型企业,政府引导百姓汽车消费,大量汽车将进入家庭。 发展。国道、省道、市道、城市干道等组成道路区域体系,高速路、快速路、城区道路、生活道路组成道路速度体系,地铁、高架桥、越江大桥、越江隧道等组成道路空间体系。公民素质教育将形成人、车、路和谐环境,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人民将逐步过上“轮子上的生活”。 但汽车工业在未来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外进口车将严重冲击国内汽车市场,考验中国汽车工业。道路面积增长速度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导致堵车现象日益严重,道路管理不善将降低道路的有效使用,城市规划不到位引发的停车难、人车争路现象等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德国宝马公司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营销102 王婷(16) 德国宝马公司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1.企业使命 1.1德国宝马简介 宝马公司的历史始于1916年,在中国大陆早年翻译为巴依尔。公司最初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1917年还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1918年更名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公司并上市。 BMW是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缩写,英文则是Bavarian Motor Works, 即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公司。在初创阶段,公司主要致力于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BMW 的蓝白标志象征着旋转的螺旋桨,这正是公司早期历史的写照。但是现任的宝马总裁却更正说,人们总以为蓝白标志是螺旋桨,其实应该是,宝马的总部在慕尼黑,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而巴伐利亚州的州旗是蓝白相间的,宝马的名字又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公司,宝马就代表了巴伐利亚,代表了德国最精湛的发动机技术。1923年,第一部宝马的摩托车问世。五年后的1928年,BMW收购了埃森那赫汽车厂,并开始生产汽车。之后,BMW将许多汽车制造史上的杰作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不断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和人们的渴望,铸就了BMW公司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杰出声誉。 1.2宝马的生存 宝马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 有位业内有士说:"讲到我们的汽车发展史,更准确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史"。钟爱宝马的人未必都知道宝马的诞生时代及其发展史。宝马公司总部设在慕尼黑,以生产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飞机引擎、越野车、摩托车和汽车发动机。要问

BMW从何处来得先了解BFW。BFW始创于1916年3月7日,并且合并了Otto-Werke工厂。BMW集团于1922年收购了BFW,但是BMW一直以来都在沿用BFW的创建实践作为其始创年代。时至今日,宝马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它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当今汽车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成为消费者钟爱的品牌车也是有目共睹的。 据相关统计数据指出:在世界40家大的汽车制造商中,目前只有10家赚钱,世界汽车生产能力过剩30%,约为1800余万辆......。宝马的一些经销商表示进口宝马车的一些系列都已经断货了。我们并不难想象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钟爱程度,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或是身边爱车一族的讲述,这一品牌车确实让让消费者很慷慨地掏了腰包。从媒体对于此事的关注程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于宝马品牌的钟爱程度。目前,德国宝马汽车与华晨集团的全线产品已经上市,我们都清楚宝马的工厂已经开到了中国市场,而在全球市场也采取直销措施。 1.3宝马的经营哲学 宝马的经营哲学是:在任何一个地区,只要其高档产品有长期发展潜力,宝马都会在那里开展业务。德国的《基本法》规定,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进来还调整为"社会环境市场经济(social-eco market economy)".意思是社会整体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高于群体竞争的市场利益,而且这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德国宝马作为一个重要德国民族品牌,其遵循了这一民族精神,其品牌战略从属于公司整体战略,公司战略则依从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等价值观内容。品牌战略下的品牌精髓,即品牌DNA,是品牌绝对和独特的核心,是一种清晰的指路明灯,归于企业价值观这个原点。然后,品牌精髓再指导品牌宣言(口号),进而影响品牌个性的表现。 去年下半年开始,宝马紧密围绕品牌精髓"JOY",在德国率先推出"JOY IS BMW"的品牌运动并大获成功。今年4月宝马在中国启动"BMW之悦"品牌战略宣传,与中国文化融合,进一步向当地老百姓表述宝马的核心价值主张,同时也丰富了一直在用的品牌口号"纯粹驾驶乐趣"。表明价值观的宝马品牌形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而丰满了。更让人激动的是,此举也丰富了宝马的品牌内涵:驾驶乐趣之悦、成就梦想之悦、责任和分享之悦......之后,宝马正在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践行自已的承诺。这种源于价值观的品牌战略使品牌在不断完善中健康成长。 1.4宝马的企业形象 长期以来,宝马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虽然非常知名,Joy is BMW"被改为中国特色的"BMW之悦",并对之赋予本土化系统化的阐释,这是全球统一品牌诉求"JOY"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提炼。 悦,兑现心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悦,也是动词,悦人悦己,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史登科博士说,"BMW之悦"涵盖了身心感受之悦,成就梦想之悦,责任和分享之悦多个层次的情感。 宝马希望藉此三"悦",向中国消费者传达它不仅代表着高性能和有着纯粹驾驶乐趣的汽车产品和技术,而且代表着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和关注未来的公益心与责任心,它代表着宝马在中国强调的"天人合一,驭车而悦"的消费追求。但却经常与一些同样非常知名的社会案件挂上钩。种种迹象表明,宝马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轮宝马企业社会公民形象重塑的工程,特别是在宝马中国内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变其在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宝马品牌和宝马企业形象。 1.5宝马的愿景陈述 (一)用最好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解决方案 ? 开发和原型设计,改进生产和包装流程。 ? 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厂房。

德国汽车工业 英文

Relocation, Offshoring and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The Case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entral Europe By Peter Nunnenkamp* Abstract: The paper rai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Central Europe’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has added significantly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trade data, we trac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relocation of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offshoring of automotive parts production. The knowledge-capital model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provides the analytical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Europe may have helped the relatively favourabl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record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ed to ot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Yet recent industrial disputes can be attributed, though not exclusively, to the emergence of Central Europe as an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autoparts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wages diverg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Relative to skilled workers, the labour market situation of less skilled worker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JEL codes: F14, F23, L62 Keywords: vertical FDI, trade in intermediates, relative wages, employment * 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Kiel, Germany. E-mail address: peter.nunnenkamp@ifw-kiel.de. This paper is a substantially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of Nunnenkamp (2005). Comments by Joergen Ulff-Moeller Nielsen and Konrad Pawlik from 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ar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The author also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discussant, PD Dr. André Jungmittag,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69th Annual ARGE Meeting for critical comments and useful suggestions. The usual disclaimer applies.

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1.汽车市场分析 (1)国内车市持续增长 2012年中国销售汽车1,930.64万辆,同比增长4.33%。中汽协预计2013年国内汽车 销量将增长7%左右,这是中国汽车行业连续第三年保持单位数增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 途 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总体呈现持续回升态势。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虽然当月产销 环比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速依然明显。具体看,汽车生产189.94万辆,环比下降8.91%, 同比增长15.29%;销售184.17万辆,环比下降9.50%,同比增长13.38%。1-4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增幅较一季度小幅提升,其中汽车产销729.65万辆和726.62万辆,同比增长13.44%和13.23%,增幅较前3月略有提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国家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市场潜在购买力正在逐步增强。目前 并不能确定中国车市是否进入高速增长期,但2013年国内汽车销售将高于去年的整体增幅,市场普遍预计今年国内汽车销量将整体增长5%-7%,好于去年4.6%的增长水平。个人收集整 理勿做商业用途 (2)全球车市小幅增长,欧盟各国出现改观 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复苏,国际汽车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或有助于提升未来橡胶需求。 受益于经济复苏,美国汽车销量稳定增长。4月份美国轻型车销量128.5万辆,较去 年4月同比增长约8.5%;1-4月累计销量497.4万辆,同比提升7%,今年3月美国车市销 量同比增幅曾一度下探至3%的水平,4月份则再度逼近两位数比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欧盟各国汽车销售数据总体向好,终止了连续一年半的同比下跌态势。4月欧盟乘用 车销量130.8万辆,同比略增长1.7%,。1-4月欧盟27国乘用车销量为402.7万辆,同比下跌7.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分国家来看,德国汽车销售出现改善迹象,4月德国乘用车销量28.4万辆,同比增长 近4%,终止了之前连续5个月的同比下跌势头;1-4月德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5.8万辆,同比下跌8.5%。英国方面,乘用车销量16.3万辆,同比增长14.8%;1-4月英国乘用车注 册量累计达到76.8万辆,同比提升8.9%。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法国乘用车销量为15.8万辆,同比下跌5.2%;1-4月,法国乘用车销量为59.2万辆,同比下滑12.3%。轻型车销量71.7辆,同比下跌11.7%。西班牙新车销量达到6.3万,同 比增长10.8%;意大利新车销量为11.6万辆,同比下滑10.83%。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总体呈现下滑态势,虽然个别国家出现增长。4月,俄罗斯乘 用车及轻型商用车总销量为24.5万辆,同比下滑8.0%;1-4月俄罗斯市场轻型车累计销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