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3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4.3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少深刻的认识

?没能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原因分析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了。”“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毛泽东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956年党的八大1958年党的八大

二次会议

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

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

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否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践证明,我们必须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

———毛泽东

全民大炼钢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

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不是完全清楚出现违背人民民主的现象的原因分析

民主法治意识不强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实践证明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不够完善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历史遗留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

原因分析

权力过分集

中于个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人教版必修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理论探索的背景 实践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 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正处》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c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教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邓小平理论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 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 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 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 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 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 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 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 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 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 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 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 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 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 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 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 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85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应该有所学、有所不学。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教训,最突出的是反对个人崇拜,维护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曾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了处理,打击了一些不应打击的人,犯了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波匈事件中,一部分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用暴力行为对待人民政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教训是极深刻的,可以说集中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联系到国内当时出现的严重事件,不能不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关注,这种紧迫的形势催促党中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的出台,都是与国际共运中重大事件的深刻分不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有这样几个特征: 1、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2、实行按劳分配。 3、每个人都要全面的自由发展。 4、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 5、国家的消亡和社会的自制。 6、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的基础。 斯大林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称“苏联模式” 这个模式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1、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4、承认商品货币的存在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

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 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1956年,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年二月,苏联召开了斯大林逝世以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向全体代表做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的报告,如同半空炸响的惊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波兰、匈牙利社会大动荡。东欧国家,大都是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用苏联的经验指导国家建设。秘密报告一出,激起了东欧人民摆脱斯大林模式、摆脱苏联控制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导学】 一、“伟大的转折”把握三点 1、“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①两个凡是:其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②两年徘徊:影响1977、1978年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2、邓小平不懈努力:①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内容: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 ②意义:从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领会。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把握两点 1、过程:①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②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③“南方谈话”重要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④中共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⑤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评价: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两点 1、背景、条件: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②条件: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②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整合拓展】 一、伟大的转折 1、《春天的故事》歌词:⑴“一位老人”:指邓小平;⑵1997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即深圳;⑶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即南方谈话。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⑴目的:否定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⑵意义: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⑵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提出了“一中心一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⑶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二”正是邓小平三字笔画数)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

专题二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要是指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的道路?195 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 特权阶层、脱离群众…… 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迁徙的做法,以及由于这些政策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两次大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镇压、 甚至大规模镇压的手段;排斥市场经济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

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以至影响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固 定化,致使社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等等。 暴露这么多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明白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且也知道要因地制宜的,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于是就有了六大理论成果: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由于前期建设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工业化,但是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共产党,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等。 在这些错误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经验: (1)从大跃进运动中,改革开放的步伐要稳健,不能太过于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再稳健的步伐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不是过于求成。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2)从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知道极端化的危害,国策要符合具体的国情,不能因为个人崇拜在党内做一言堂。 (3)政治改革,要一直深化,不能因为适应当下时代就停止改革,就好像科学不是真理,只是适应当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科学不断的被推翻,重建,适应当下的世界观,所以政治改革也要一直进行,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就好似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一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4)不能在党内搞山头主义,搞个人崇拜,领导人不能是终身制。党内的建设必需跟紧时代的步伐,立足于当下的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我们必需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以及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6)我们必需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综合上述的,我总结为: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