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

来源:日期:2011-3-8 00:00

朱振明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中泰建交以来,中泰关系稳步、健康发展。中泰两国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在中泰关系中,中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成为中泰关系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活动之频繁,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参与民众之多,都显示了中泰文化交流的活力。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中泰关系的密切程度。中泰文化交流对促进中泰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泰关系;亮点;文化交流

今年是中泰建交35周年。中泰建交3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泰两国建立了全方位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中泰双方在政治上相互信任,经济上互惠互助,各领域的合作广泛展开,卓有成效。中泰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1]在中泰关系中,文化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泰建交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伴随着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进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泰文化交流已成为中泰关系的一个亮点。中泰建交短短35年来,中泰文化交流活动之频繁、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参与民众之多,都显示了中泰文化交流的活力。

一、中泰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泰国的统一国家素可泰建立前,中国的官方使者、商人、僧人就曾到过现今泰国境内的古国。同样,泰国地区的古代国家,如堕罗钵底国、罗斛国、真里富国也曾派出使者访问中国,并开展贸易活动。在这些互访中,中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进行。但当时这种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代表某种文化的、双方之间进行交换的器物上。泰国的使者和商人把泰国出产的香料、象牙、菩提树叶、火珠等带到中国,中国的瓷器、绢、丝绸则通过泰国使者和商人进入泰国。通过这些物品,双方有了了解。双方互赠的物品成为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的媒介,不同的文化通过这些物品得以传播。

泰国的统一王国素可泰王国兴起后,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朝贡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在素可泰时期,素可泰王国曾邀请中国的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泰国的工匠学习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后,在宋加洛烧制出了类似中国浙江龙泉窑的青花瓷器仿宋瓷器。这是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结出的一个硕果。[2](P34~35)

中泰文化交流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国的明王朝,也即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以后的时期。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中,曾到过泰国。郑和的庞大船队受到阿瑜陀耶朝廷的友好接待,郑和带去了丰富的中国产品,通过赏赐和贸易等形式,传播了中国文化。随同郑和出访的随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写的著名游记《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真实记录了当时泰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成为中国人了解泰国阿瑜陀耶王国的宝贵资料。从一定意义上说,郑和下西洋时出访泰国,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中泰文化交流活动。

阿瑜陀耶时期,中国明王朝与阿瑜陀耶王朝的贸易频繁,关系更为密切。为了适应双方政治、经济频繁交往的需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8年)明王朝在培养翻译人员的“四夷馆”中增设了“暹罗馆”,招收学员学习泰语。[2](P66)聘请来华的阿瑜陀耶使节握文源、握闷辣担任泰语教员,为明王朝培养泰语人才。阿瑜陀耶王朝也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的国子监读书。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前往泰国谋生的居民不断增加,阿瑜陀耶及周围地区成为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国的音乐、戏剧、绘画、建筑艺术也随着华人移民的到来而传入泰国。据记载,在阿瑜陀耶王朝后期,中国戏剧在阿瑜陀耶已经流传。王室举行盛会时,常常以中国戏剧招待佳宾,并把中国戏剧作为演出中的“压台戏”。阿瑜陀耶后期,一些中国乐曲和歌曲已开始在阿瑜陀耶和其它华人聚集的地方流传。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乐器,如笛子、扬琴、二胡等也由华人带到了泰国,泰国音乐家加以改造后形成了泰国式的扬琴、二胡、京胡,这些乐器如今已成为泰国民众用于演奏泰国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

曼谷王朝建立后,中泰文化交流伴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形成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建筑艺术、雕塑、绘画、戏剧、音乐等在泰国进一步传播。拉玛一世在位时,下令将中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汉通俗演义》译为泰文,揭开了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序幕。从拉玛二世到拉玛六世时期,中国的32部古典通俗小说被译为泰文。特别是在拉玛六世时期,中国小说在泰国的流传达到了高潮。人们把中国文学流传的这段时期称为“三国时期”。《三国演义》故事在泰国家喻户晓,广泛流传。《三国演义》的写作方式被泰国文学界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泰国的“三国文体”。拉玛二世对中国的文学、绘画、戏剧艺术十分喜爱,致使拉玛二世至三世时期出现中国文化热。

在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时期,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加,曼谷地区出现了华文学校。华文教育从此开始发展。1927年3月,拉玛七世国王及王后亲自巡视了曼谷地区的四所华文学校,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国王在演说中指出,华文学校不但教授中文,还开设泰语课程和有关泰国的知识,这可以使华人子女了解泰国人民的各种风俗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华文学校的开办,是很有意义的,必将更进一步地促进华人与泰人之间的团结。[3](P232-233)

曼谷王朝时期,中国建筑艺术在泰国的流传,对泰国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拉玛一世时建造的新宫,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建筑材料主要来自中国。拉玛五世扩建的挽巴茵御苑的天明殿,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建造,是泰国国内最精美的中国式建筑艺术品。天明殿外的屋檐及殿内柱子、横梁上都雕刻着中国式的花纹和图案。拉玛三世时,许多建筑,特别是寺庙建筑,大都充满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式样,并出现了中国建筑艺术与泰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建筑。据有关统计,在拉玛三世时期所建造和维修过的60座寺庙中,有15座完全是中国式样,其他的许多寺庙则是中国建筑式样和泰国建筑式样的结合。[3](P179)其中的不少寺庙一直保存到今天,这是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王时期,中国广东等地的戏曲表演团体不断到泰国进行短期演出,这些戏曲表演对泰国音乐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泰国的一些歌曲直接从中国戏曲中繁衍而来,有些歌曲的名称直接采用汉语的译音,还有的歌曲是参考中国歌曲的曲调改编而成的。在泰国音乐界有很大影响的泰国歌曲《行军曲》、《小琴曲》、《金兰淘曲》、《大琴曲》等都是由著名音乐家帕巴迪派罗用中国曲调创作的。

在曼谷王朝时期的中泰文化交流中,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传播到泰国。拉玛三世时,中国的甜糕点随着华人移居而传人泰国。在当时颁布的《皇家税则》中对中国糕点作了详细记载。这是由于中式糕点深受泰国人民的喜爱,许多人因经营中式糕点而致富,以致政府不得不对这类食品征税。中式甜糕点的传入对泰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泰人的婚礼仪式上,往往要把月饼、云片糕、方形花生糖、方形芝麻糖,以及其它中式糕点放在盘子里,以示今后的日子甜蜜美满。

长期的中泰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逐步融入泰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阿瑜陀耶王朝以后的几百年间,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中泰人民的融洽、和睦相处,大量的汉语词汇出现在泰语中,成为泰语词汇的一部分。而语言的交融,又使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治国理念渗入到泰国社会中。这是今天中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相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泰建交以来中泰文化交流的发展及特点

中泰建交35年来,中泰文化交流在新形势下迅速、持续发展,体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中泰文化交流领域不断延展,呈现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局面。中泰建交后两国的文化交流伴随着政治关系和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逐步开展。建交初期,中泰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文艺团体的互访和演出,随着交流的扩大,文化交流已不再局限于文艺表演的单一形式,而逐渐向其它文化领域延展。今天中泰文化交流几乎涵盖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文化交流层次上,既有政府间的交流也有民间的交流,既有中央政府的交流,也有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交流形式则多种多样,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的文化交流。

在文艺演出方面,中泰建交35年来两国的音乐、舞蹈、文化、新闻、出版、美术、摄影、宗教等代表团的互访不断。到2009年,中国派出赴泰演出的各种艺术团体多达数百个,来自中国的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著名的东方歌舞团、中国芭蕾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木偶剧团、中国儿童中心艺术团、中国海政歌舞团、上海越剧团、广东潮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州杂技团、云南省歌舞团、延边歌舞团,以及浙江、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北京、西藏、吉林、广西、辽宁等地的艺术团等。艺术种类包括音乐、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同时,泰国也派出近40个艺术团体访问中国,向中国观众介绍泰国的音乐、舞蹈、合唱、魔术等艺术。中泰双方各类艺术团体的互访是中泰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中泰文化交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电影艺术方面,中国的一些优秀影片、电视剧被大量翻译介绍到泰国。其中,电视剧《三国演义》被译为泰语,在泰国电视台黄金时段放映,再次在泰国掀起“三国热”。《上海滩》、《还珠格格》、《强剑江湖》、《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投名状》、《孔子》等影视片受到泰国观众的欢迎。2005~2010年,中国在泰国举办了多次“中国电影周”,放映了《嘎达梅林》、《暖》、《法官妈妈》、《安居》、《灿烂的季节》、《荷香》、《跆拳道》、《情人结》、《诺玛的十七岁》、《浪漫女孩》与《谁说我不在乎》等数十部中国电影。这些影片,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风貌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壮丽图景。200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影片《建国大业》被引进泰国,并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然后在泰国各大影院全面上映。近些年泰国影片也不断被引进介绍到中国。中国电影集团引进的泰国影片《拳霸》,受到中国观众的赞誉。此外泰国影片《晚娘》、《寻找狗托邦》、《王后秘史》等被引进中国播映,使中国观众对泰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近年来,中国观众可以通过影碟接触泰国电影,这些音像制品正版引进,销售情况甚好,反映了中国观众对泰国影片的关注。而泰国正大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正大综艺》节目早就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节目之一。

在出版方面,中泰建交35 年来,两国的不少优秀作品被对方翻译出版,增进了两国民众的友谊和了解。中国出版界将泰国的一些著名文艺作品翻译成中文,使泰国的文艺作品进入了中国的读者群。在这些作品中,有曾担任泰国总理的克立·巴莫的长篇小说《四朝代》、《克立·巴莫短篇小说》等,此外还有不少

评介泰国文学作品的文章发表。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作品也被泰国文艺界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出版。如巴金的《家》、《春》、《灭亡》、《死去的太阳》,茅盾的《子夜》、《秋收》、《残冬》,鲁迅的《野草》,郭沫若的《奔流》等。一些由中国翻译界翻译成泰文的作品,如茅盾的《春蚕集》,老舍的《月牙儿》,以及《中国短篇小说集》、《敌后武工队》等也在泰国发行。至于中国香港地区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小李飞刀》等则早被泰国翻译界翻译成泰文。这些作品在泰国出版后,深受泰国读者喜爱。

在学术交流方面,作为中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交流在促进双方学术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促进中泰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泰关系的发展,中泰两国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政府间的交流及民间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根据中泰两国政府签订的科技合作协定,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学术交流。到2006年,中泰双方的科技人员已完成1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农业、林业、水产业、轻工业、环境保护、化工、医疗卫生等领域,有些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在2006年召开的中泰科技合作联委会第18次会议上,确定了 28个短期合作项目,16个长期合作项目,项目内容涉及农业、制造业、中医药、减灾、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在2009年召开的中泰科技合作联委会第19次会议上,又确定了一些合作项目。民间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是不胜枚举。中泰两国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互邀对方代表出席的研讨会,每年都有数十起,反映了中泰学术交流的兴盛。

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多年来中泰两国学术界围绕一些重要课题开展了合作研究,如中泰关系史有关问题、泰国的潮州人问题、古代南诏族属问题、壮傣语族民族族源问题、湄公河的开发利用问题、中泰经济合作问题、中泰贸易问题、中老缅泰“金四角”经济合作问题、东亚合作问题、泰国北部的云南人问题等等。通过合作研究,中泰两国学术界对一些问题取得了共识,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相互了解。1990年5月在中国昆明举办的第四届泰学研究国际会议,是中泰学术交流的一次盛会。来自中国、泰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泰国王姐干拉雅妮·瓦塔娜公主殿下主持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20多名中外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收到150多篇英文论文,其数量超过了前三届泰学研究国际会议。这些论文涉及泰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民族、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方面。这次会议是各国泰学研究者的一次盛会,也是至今为止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泰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中泰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对泰国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一是中国学者介绍和研究泰国问题的许多著作、论文和其他资料被出版社出版或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对中国人民了解泰国情况,增进中泰友谊起了积极作用。二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成立。1995年在中泰建交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建立了泰国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泰国问题的研究机构。2005年,北京大学又成立了“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由北京大学校长担任交流中心理事会主席,恭请泰国诗琳通公主担任名誉主席。中心作为北京大学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机构,根据北大在人文和基础学科的优势和北大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开展以泰国为主的学术交流工作,拓展科学技术合作的新领域。中心成立时,诗琳通公主亲自莅临北大出席揭牌仪式。除此之外,中国的一些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和大学也有不少人员从事泰国问题研究或泰语教学。

在教育方面,教育是中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中泰建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中泰两国政府间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双方每年都向对方派出留学生。除了政府间的留学生交流计划外,自费赴对方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不但泰国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自费赴泰国留学的学生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泰国在中国攻读学位、学习语言等的留学生超过3万人,而中国在泰国的留学生也达到1万人。比2001年增长近十倍,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在赴泰留学人数最

多的前5位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一。[4]泰国一些大学专门针对中国情况制订了吸引中国留学生的计划,扩大招收中国留学生,泰国已成为中国留学人员的重要选择地。留学生是中泰友好的生力军,中泰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宗教交流方面,两国宗教界在中泰建交后即开始交流。上世纪80年代泰国宗教界就向中国的昆明、西双版纳等地赠送佛像。1989 年7 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灵光寺举行了迎奉泰国佛像法会。1993 年6 月,泰国僧王颂德帕耶纳桑文到中国访问。僧王是泰国佛教界的最高领袖,他的访华是泰国历届僧王对中国的首次访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 年11 月,供奉于陕西省西安法门寺的佛门圣物佛指舍利运抵曼谷,在泰国供奉85天,拜祭者超过百万,普密蓬国王亲自前往参拜。2002年12月中国政府为庆祝泰国普密蓬国王75圣寿大吉,同意佛牙舍利再赴泰国佛教城临时供奉76天。供奉期间,400多万泰国民众前往佛教城举行各种各样的参拜活动。泰国王储代表普密蓬国王前往参拜,泰国佛教最高领袖僧王两次参拜,泰国枢密院主席、国会主席、上议院主席、政府总理及内阁主要成员,以及众多议员都前往参拜,盛况空前。此外,中泰两国间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在发展。除上述交流外,中泰之间还开展了其他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在泰国举办过多届华文书展、中国画展、中国摄影作品展、中国瓷器展、中国中药展、中国工艺美术展等等。在中国则举办过泰国摄影作品展、泰国手工艺品展等。

第二,以汉语教学和学习汉语为中心的中泰文化交流,把中泰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新高潮,成为新世纪中泰关系中的一件盛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泰关系的发展,近十年来泰国各界兴起了一阵“学汉语热”。上至泰国王室,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加入到学习汉语的行列。泰国的“学汉语热”和中泰汉语教学合作不断升温,为中泰文化交流增加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中泰关系的发展。

1998年泰国政府调整汉语教学政策,批准汉语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课程,享有与英、法、德、日等外语同等的地位。2003年以来, 泰国教育部鼓励大中小学开设汉语选修课程,争取在5年内把汉语作为大学和中学的外语选修课之一。为了适应泰国日益升温的中文学习热潮, 2005年10月5日泰国教育部宣布,在全国各中学开设中文必修课,要求各地区2007年先试点开设汉语普通话班,2008年所有高中都要教授中文。[5]2001年5月,曼谷市政府决定,全市430所政府所辖中小学将全部开设汉语课程。[6]

为了配合泰国的学习汉语热潮,解决汉语师资缺乏的困难,根据泰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派出大批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国帮助泰国学校开展汉语教学。到2009年,已有1000多名由中国国家汉办选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到泰国任教。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泰国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由5年前的100多所增加到2009年的1610所,学习汉语的人数也由5年前的5万人增加到50多万人。[7]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泰国一些大学中建立的孔子学院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生力军。泰国的孔子学院的数量在东南亚地区排名第一。据泰国教育部统计,从2006年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到2009年,中泰合作共在泰国高校建了12所孔子学院,中小学建立了11所孔子课堂。[8]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许多泰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愿望。通过中泰双方的共同努力,孔子学院在中泰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孔子学院不仅为所在的泰国高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程,还帮助培训泰国本土的汉语教师,提高他们的汉语教学水平。另外,孔子学院还公开办学,开办面向社会公众的实用汉语课程,满足泰国汉语热的需求。举办各种活动、弘扬中华文化也是孔子学院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泰国的孔子学院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竞赛等活动,介绍中国的节庆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提高师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促进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三,中泰文化领域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已经形成。1975年中泰建交后中泰文化交流活动已经开始,进入80年代后,文化团体的互访活动增加。但是一些交流活动还是按个案处理,政府间的

交流计划还不完善。随着中泰关系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进一步增加,特别是中泰两国政治互信的增强,以往的文化交流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1996年8月,中国文化部与泰国教育部签署了《中泰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两国间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的官方文件。1997年6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泰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1998~2000年度执行计划》。此后,中泰文化交流正式成为两国政府间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中泰文化交流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9年2月,中泰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21

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这是中泰两国为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确定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的一份重要文件。文件中对中泰文化交流作了专款论述,指出:“双方将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国际和地区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协调与配合。”根据该“合作计划”,中泰双方对文化交流作了规划,文化交流的机制化逐步形成。

2007年中泰两国决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驻在国互设文化中心,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议》。协议的签署是中泰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结果,大大提升了中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把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协议,文化中心为非营利性机构,享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按照驻在国法律和法规开展活动,积极促进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传播、视听、社会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2010年11月11日,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动工兴建。此前泰国内阁专门就中国文化中心用地作了特批,破例让文化中心建设免受曼谷市政府对施工地点规定的限制,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将为泰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扩大人文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三、中泰文化交流与中泰关系

文化关系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一样是国家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二是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传播,相互吸收对方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三是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人民的交往,增进人民的友谊;四是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中泰文化交流的发展充分反映了文化交流的这些作用。

在漫长的中泰交往史上,文化交流一直不断,是中泰友谊的纽带和中泰关系发展的基础。中泰建交35年来,文化交流一直在中泰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呈现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景象。文化交流已成为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中泰文化交流独树一帜,中泰文化交流的成就不但大大促进了中泰关系的发展,而且为开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重视的是,中泰两国是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但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差异并未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障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文化交流在促进中泰关系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文化交流具有的力量难以替代。同时也说明,只要双方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两国关系的发展就能超越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同,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目标。中泰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文化交流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视野进一步延伸,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的新领域不断出现。为中泰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天地。诗琳通公主曾经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多更深地了解泰国人民、了解泰国的情况,同时,也为了让泰

国人民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情况,使泰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们两国间更应进一步加强友好往来,进一步密切两国间的文化学术交流。”[9]我们相信在中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文化交流将会进一步发展,并为中泰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会见泰国总理他信[N].人民日报,2003-02-19?

[2]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泰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王伟民.泰国华人面面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4]赴泰留学中国学生增加[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10-04?

[5]Mandarin Taught in All Schools by’08 [N]?The Nation, 2005-10-06?

[6]曼谷将在中小学推广汉语教学[N].光明日报, 2001-05-10?

[7]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网[EB/OL]?http://www.chinaembassy?

or?th/chn/whjy/whdt/t584515?

[8]集叻拉皇宫设置孔子课堂[N].(泰国)星暹日报,2009-06-13?

[9]诗琳通.中国在我心中[N].人民日报,1994-09-2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