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磷扩散吸杂效应在高效背结背接触IBC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磷扩散吸杂效应在高效背结背接触IBC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1623677.html, 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作者:王红伟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9期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产业转移为背景,从不同角度以大量实例概括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并探讨产业集聚区对就业带动的具体表现,同时提出产业集聚区更好地带动就业的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功能开发以及各级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区就业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群。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消退,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在加快向内地转移和延伸,这些都必将影响各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在此背景下,我国应以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 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产业就业关系的变化状况。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可以创造各地竞争优势,同样对就业空间的拓展、就业层次的提升、就业结构的改善产生积极的效应。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008年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失去工作而返乡,加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好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没下降还略有上升,农民工就业稳定,如广西制糖业、新疆屯河番茄、山东寿光蔬菜等产业集聚区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多层次需求效应。产业集聚区可以吸引较多的专业化人才与各种层次的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市场比较富裕,为企业优化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条件。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迫使企业通过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奖金待遇来吸引熟练劳动力。另外,我国的产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无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而从社会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看,民众自身的主观需求、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其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理,进而提出预防处置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需要、兴趣,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具备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便会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发现经常在其中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失衡 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总是处于平衡和失衡的矛盾状态,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心理失衡是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伴有失望、沮丧、易激惹、悲观、不满、自责、自杀倾向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社会原因,公权的异化、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不健康状态。适度的个体心 一 2 一理失衡会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而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失衡则会破坏社会稳定,隐含着毁灭性的因素,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海南东方事件,起因只是几个‘小孩的打架,结果却演变为数千群众的大规模械斗。事后据《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此次事件的实质在于政府官员和警察的不作为,长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麻木不仁,从而在群众中丧失公信力,导致群众心理产生积怨而失去平衡,以致于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 值得关注的是,因生活遭受挫折、历经负性生活事件所形成的无信心希望、无法纪意识、无精神信仰的“失意群体”,在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情绪郁积缺乏疏导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非理性行为甚至走向极端,危害社会。如果社会环境给个体精神所造成的压抑、伤害和扭曲导致个体心理严重失衡,那么他们发泄不满就不再需要具体对象,而是寻找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也是“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和近期发生的系列校园恶性事件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是群体性事件中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动力之一,这已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多数人的行为是个体行为的参照,个体对偏离群体有着本能的恐惧,个体存在与群体融合的心 。一 3 一理需要。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个体因缺乏足够的信息和恰当的引导,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和多数人一样的知觉和判断,变得敏感起来,极易受暗示,产生感情冲动和狂躁情绪。而情绪感染又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起连锁反应,由于秩序的混乱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失衡、情绪的波动,人们容易偏听偏信,容易受传闻和谣言的蛊惑,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甚至有些本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也变得激动疯狂起来,最终导致群体性行为的发生。 群体性事件初期的参与者往往有很强的从众色彩,个体看到很多人参与一件事,可能会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 摘要:增长极的能够带来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环境改善的推动。“哈大齐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 增长极理论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 (一)增长极概述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可以概括为在中心地区影响下以外围区域生产要素量的聚集和质的优化等方式,实现外围区域经济的增长。本文中笔者从产业带动和区域环境改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产业关联带动扩散效应的发生。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的方式主要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当中心区的产业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扩大,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问题生产企业只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很弱。另外,创新企业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周边区域内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出,进一步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极化效应占主导,扩散效应不明显。 当中心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处于成熟阶段,众多厂商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性增强,新产品的生产趋于标准化,中心区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为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厂商增加了对外围区农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外围区,使得中心地区产业对当地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增强。前向关联效应的增强又进一步带动了资本和劳动力从中心区向外围区的回流,促进了外围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的扩散效

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引言: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 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在国际光伏市场巨大潜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争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以争一席之地。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1994-2004年10年里增长了17倍,太阳能电池生产主要分布在日本、欧洲和美国。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规模已达1744MW,较2005年成长19%,整个市场产值已正式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436MW,较2006年增长了56%。 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kW一下子提升到4个厂的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2002年后,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07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188MW,同比增长293%。中国已经成功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在产业布局上,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态势。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比国外晚了20年,尽管最近10年国家在这方面逐年加大了投入,但投入仍然不够,与国外差距还是很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尽快解决太阳能发电上网与合理定价等问题。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公共设施、政府办公楼等领域强制推广使用太阳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推动国内市场尽快起步和良性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 绿色环保节能太阳能 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223《光子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一课三练

第二节光子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lo能量子 (1)_________________ 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做_______ ? ⑵能量子大小为hv,其中、,是谐振子的振动频率,h称为 ____ 常量。h = (3)能量的量子化 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___ 的,或者说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 的。这种现象叫能量的量子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一个 光子的能量为_______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3.要使物体内部的电子脱离离子的束缚而逸出表面,必须要对内部电子做一 定的功,这个功称为_______ o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 的能量是hv,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______ ,剩下的表现为逸出的光

电子的___________ ,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 4o康普顿效应 (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______ ,这种现象称 为康普顿效应。 (2)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 ______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还具有_______ , 两种效应深入地揭示了光的_______ 性的一面. (3)光子的动量p= ___________ 、在康普顿效应中,由于入射光子与物体中电子的碰撞,光子的动量_____ ,因此波长______ ?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能量子 lo已知某种单色光的波长为I在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子£的值为() Ao h错误!B、错误! C、错误! D.以上均不正确 2?神光"II”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利用它可获得能量为2 400J、波长X.为0、35 pm的紫外激光,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X10-34J-S,则该紫外激光所含光子数为() A.2、1X1021个Bo 4、2X1021个

自考 管理心理学

2012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A.罗伯特·欧文 B.巴贝奇 C.亚当·斯密 D.尤尔 答案:A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先驱。【要点透析】此题属于常识题,要求考生识记。 2.将非正式团体分为垂直型、横向型、随意型的划分标准是【】 A.根据非正式团体的作用 B.根据形成原因 C.根据组成团体的成员不同 D.根据团体与组织的关系状况 答案:C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团体的种类。【要点透析】根据组成团体的成员不同,道尔顿将其分为垂直型、横向型、随意型。 3.关于领导的功能,下列不属于美国大学教授科特的观点的是【】 A.树立愿景 B.做组织工作 C.规划战略 D.建立协作网络 答案:B 4.由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情绪 D.应激 答案:D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情绪和情感。【要点透析】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人在遇到危险而又紧张的情景都可能导致应激状态。 5.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提出的著名的气质学说是【】 A.按体型划分气质的学说 B.按胚叶划分类型的学说 C.激素学说 D.体液学说 答案:D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气质的激素学说和体液学说。【要点透析】古代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由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特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的体液学说。他认为在体内含有4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 6. 把人类需要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类的管理心理学家是【】 A.莱维特 B.德鲁克 C.马斯洛 D.麦克莱兰 答案:A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需要的种类。【要点透析】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把人类需要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类。生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是人特有的对精神生活的需要。 7.下列不属于内在激励方式的是【】 A.参与性 B.发明与创造 C.工作单一性 D.成长与发展机会 答案:C 解析:【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激励的具体方法。 【要点透析】内在激励方式包括参与性、自主性与工作自由抉择、发明与创新、承担责任、工作的趣味性、成长与发展机会、工作扩大化与多样性、工作丰富化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扩散效应 我国东北地区北同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隔江相望,与日本隔海相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区域中的日本、韩国经济层次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前苏联虽已解体,但俄罗斯仍是个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大国。如果我国东北地区能借助东北亚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使我国与周边大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稳定和不断发展。 一、东北亚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域关系 1、位置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区。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并与各国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2、资源分布 东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也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随着区域政治趋于缓和,双边合作、多边合作趋于活跃,特别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资源越来越少的状况下,拥有丰富的粮食、食品和能源等资源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8亿吨,目前日均产量达到850万桶以上,超过沙特一跃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根据俄制定的2020年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开采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0%。日本和韩国丰富的水产资源,蒙古当地的招牌畜牧业,朝鲜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贫乏国,其能源供应主要靠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不仅运输费用高,还要冒海上长距离运输的风险。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到合作开发的是天然气资源。目前的构想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管道,经乌兰巴托、北京、沈阳和朝鲜,最终至九州。天然气环境污染少,而且有助于满足东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各国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我国东北三省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劳动力资源都相对过少,它们大量的吸纳了来自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二、产业集群与扩散效应的关系 1、产业集群的含义及作用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业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经常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展开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公司。同时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太阳能成为新型能源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其中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电池了。太阳能电池是以半导体材料为主,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使它产生电流,那么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呢?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当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上时,其中一部分被表面反射掉,其余部分被半导体吸收或透过。被吸收的光,当然有一些变成热,另一些光子则同组成半导体的原子价电子碰撞,于是产生电子—空穴对。这样,光能就以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形式转变为电能。

一、太阳能电池的物理基础 当太阳光照射p-n结时,在半导体内的电子由于获得了光能而释放电子,相应地便产生了电子——空穴对,并在势垒电场的作用下,电子被驱向型区,空穴被驱向P型区,从而使凡区有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于是,就在p-n结的附近形成了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 如果半导体内存在P—N结,则在P型和N型交界面两边形成势垒电场,能将电子驱向N区,空穴驱向P区,从而使得N区有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光的生电场。 制造太阳电池的半导体材料已知的有十几种,因此太阳电池的种类也很多。目前,技术最成熟,并具有商业价值的太阳电池要算硅太阳电池。下

面我们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例,详细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本征半导体 物质的导电性能决定于原子结构。导体一般为低价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极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高价元素(如惰性气体)或高分子物质(如橡胶),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力很强,很难成为自由电子,所以导电性极差,成为绝缘体。常用的半导体材料硅(Si)和锗(Ge)均为四价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既不像导体那么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也不像绝缘体那样被原子核束缚的那么紧,因而其导电性介于二者之间。 将纯净的半导体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单晶体,即为本征半导体。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形成排列整齐的点阵,相邻的原子形成共价键。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_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_陈建军

摘要:本文通过VECM(VectorErrorCorrected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 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集聚 技术进步 索洛剩余 规模报酬 一、引言 产业集聚对于集聚地区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后果?新经济地理学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三个假设就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做了一般性的分析,认为如果经济中的某种扰动导致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就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和区域供给能力的增强,产生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外部性,从而出现产业自我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但是,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并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由于众多的企业或者要素在既定空间的集中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还会在区域产生一种制止产业集聚的扩散力(Krugman ,1991a ,1991b ;Fujita ,Krugman & Venables ,1999;Baldwin ,1999;Ottaviano ,2001;Baldwin ,Martin &Ottaviano ,2001;Fujita &Thisse ,2002)。因此,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看,产业集聚还是扩散取决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大小。 什么是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由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引起,其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逻辑如图1所示:偶然的扰动破坏了对称区域原有的均衡,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市场扩大效应,引起生产要素开始在该区域集中。要素和产业集中导致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厂商向区域集中有利于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陈建军 胡晨光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号:70773095)支持,初稿完成于2007年2月,在修改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经济 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旭昆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继强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Assistant Professor Jinlan Ni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彭国华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辉讲师的有益评论与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坎特威茨《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章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1.列出五个可能被认为真的陈述。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陈述(例如,男人比女人的IQ(智商)低)和一些你确信正确的陈述。以此调查你的一些朋友,问他们是否赞同。然后,请他们说出各自赞同与否的理由。按照本章讨论的信念确立方法,对他们提出的理由进行归类。 答:略。 2.比较和对比通向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以实验心理学之外至少一个科学分支为例回答这个问题。 答:通向科学的所有途径都是由一些特定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数据(经验观察)和理论(组织概念和预测结果)。归纳法指从特定数据出发导出一般的结论的推理过程。演绎法指从理论出发推出特定结果(数据)的方法。现以发展心理学为例,分析如下:(1)比如在发展心理学中,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后,提出一定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过程就是归纳法。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有限的经验材料之上的。因而不仅不能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适性,而且难以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这就使得归纳推理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2)发展心理学家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解释特定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则属于演绎法。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解释是从一般原则出发思考问题,但它无法保证自己的前提即由此出发的一般原则本身是否正确无误。 因此,在通向科学的过程中,归纳与演绎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归纳与演绎必须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弥补各自的缺陷。归纳之后,需要通过演绎将归纳所得的一般结论推广到未知的事实上,并用这些事实来检验一般结论的正确与否;演绎之后,又要将演绎所得的个别

结论与事实相比较,并通过新的归纳来检验、修正、充实原有的演绎前提。归纳和演绎只有在如此周而复始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才能弥补各自的缺陷,最终指导人们通向科学的圣殿。 3.从理论证伪的立场讨论社会浪费的研究。 答:(1)理论证伪是由科学哲学家波珀(也译作波普,科学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理论流派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提出的。波珀指出,好的理论一定是会出错的理论,即应该能发现预测的错误,这种观点被称为理论证伪观点。在波珀看来,理论永远不能被证真,只能被证伪。根据理论证伪观点,归纳法的暂时性使得否定证据比肯定支持更重要。如果某一理论预测被数据支持了,还不能说该理论正确。然而,如果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没被数据支持,波珀就认为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应该抛弃。 (2)社会浪费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坦(Latané,也译作拉塔内)提出,指在集体工作中的人们常常放松他们的努力的现象。最先从事社会浪费研究的是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他发现当要求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和八个人一起用尽全力拉绳时,测力计显示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下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拉坦发展了林格曼的研究。他认为社会浪费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普遍特征,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首先他们证明了在拉绳以外的事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其次,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浪费现象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都会发生(Gabrenya,Latané,和Wang,1983),即使在儿童当中也会发生。由此可知,社会浪费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 拉坦认为社会浪费很可能是责任扩散引起的。独立工作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这种责任感就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3)从波珀的理论证伪的观点来看拉坦的社会浪费的研究。拉坦首先对社会浪费现象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

第34卷第1期财经研究Vol134No11 2008年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an12008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 吴 颖1 蒲勇健2 (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030)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集聚负外部性;区域福利;适度集聚 中图分类号:F06115;F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8)01Ο0106Ο11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由于区域集聚引起的失衡却较少得到关注,大量集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模型中存在的朝向集聚的偏向,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含义,使各地区的决策者制定出力图确保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集聚的政策。根据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化事实来看,集聚水平低的区域,政府投入经济发展条件(例如基础设施和能源储备)将持续减弱;集聚水平高的区域,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福利水平,进而进一步导致地区集聚条件和竞争效率的差距扩大。同时,除了集聚还会带来阻塞成本(Congestion Cost),对集聚依赖太深也会导致对区域系统福利的忽视,进而导致恶性的收入分配效应和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在中国,认识并修正区域集聚扩大地区差距的负外部性日益重要。基于此,本文研究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是空间经济学理论工具与模型建立以及相应的研究分 收稿日期:2007211220 基金项目:(2007年蒲勇健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理论研究”(07BJ Y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 颖(1977-),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生; 蒲勇健(1961-),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 6 1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工作原理 性能及特点: 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电池(坚固耐用,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年。光电转换效率为15%。)多晶硅太阳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约14.5%,材料制造简便,节约电耗,总的生产成本较低非晶硅太阳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率为10%,成本低,重量轻,应用方便。) 太阳能发电原理: 太阳能不象煤和石油一样用交通工具进行运输,而是应用光学原理,通过光的反射和折射进行直接传输,或者将太阳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进行间接传输。直接传输适用于较短距离。基本上有三种方法:基本上有三种方法:通过反射镜及其它光学元件组合,改变阳光的传播方向,达到用能地点;通过光导纤维,可以将入射在其一端的阳光传输到另一端,传输时光导纤维可任意弯曲;采用表面镀有高反

射涂层的光导管,通过反射可以将阳光导入室内。间接传输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管可将太阳能传输到室内;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或其它载能化学材料,通过车辆或管道等可输送到用能地点;空间电站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通过微波或激光将电能传输到地面。 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是指太阳的辐射能光子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过程,通常叫做"光生伏打效应”,太阳电池就是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上时,其中一部分被表面反射掉,其余部分被半导体吸收或透过。被吸收的光,当然有一些变成热,另一些光子则同组成半导体的原子价电子碰撞,于是产生电子-空穴对。这样,光能就以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形式转变为电能、如果半导体内存在P-n结,则在P型和n型交界面两边形成势垒电场,能将电子驱向n 区,空穴驱向P区,从而使得n区有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光的生电场。光生电场的一部分除抵销势垒电场外,还使P型层带正电,n型层带负电,在n区与p区之间的薄层产生所谓光生伏打电动势。若分别在P型层和n型层焊上金属引线,接通负载,则外电路便有电流通过。如此形成的一个个电池元件,把它们串联、并联起来,就能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输出功率。 太阳能发电原理图如下:

产业的集聚、扩散与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课题:产业的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项目负责人:赵祥 项目批准号:07BJY009 结项等级:良好 《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校管理学部副主任赵祥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编号:07BJY009,结项等次为良好),目前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56万字,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近年来该领域少有的力作,所提出的理论假说在多方面推进了本领域的研究。下面我们就对该书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本书以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中心分析导致产业集聚或扩散,并进而引起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力量与机制。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厂商(资本)和劳动力区位选择的结果。厂商根据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来选择区位,而劳动力根据效用最大化(或实际工资)来选择区位,这两个市场主体区位选择的均衡过程决定了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在市场选择方面,区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动态权衡决定了产业地方化集聚的规模,影响了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进程。由于产业关联度与要素结构的差异,当面临同样的拥挤成本压力时,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效应水平存在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集聚倾向和扩散轨迹。同时,劳动力的效用决策需要在不同区域的工业制成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消费之间进行权衡,产业集聚在带来工业制成品价格指数下降的同时,也会引起公共服务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城市公共政策对公共服务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因而不同的城

市化政策对劳动力的区位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政府行为方面,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片面城市化政策、以及经济竞争三类行为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上级政府可以通过集中的人事管理和区域政策工具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也可以在产业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理论框架内,本书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假说、产业集聚的最优规模假说、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假说、产业扩散模式假说和产业区位分布的政府行为假说五个重要观点,并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减轻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空间配置的负面影响。二是加大上级政府的垂直干预力度,引导地方政府之间开展产业分工与协作。三是将推进产业扩散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四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产业的扩散倾向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将推进产业扩散与实施区域主导产业战略结合起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专业化产业集聚效应。六是加强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建设,增强其经济吸引力和内生发展能力。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DOC)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太阳能成为新型能源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其中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电池了。太阳能电池是以半导体材料为主,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使它产生电流,那么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呢?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当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上时,其中一部分被表面反射掉,其余部分被半导体吸收或透过。被吸收的光,当然有一些变成热,另一些光子则同组成半导体的原子价电子碰撞,于是产生电子—空穴对。这样,光能就以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形式转变为电能。 一、太阳能电池的物理基础 当太阳光照射p-n结时,在半导体内的电子由于获得了光能而释放电子,相应地便产生了电子——空穴对,并在势垒电场的作用下,电子被驱向型区,空穴被驱向P型区,从而使凡区有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于是,就在p-n结的附近形成了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 如果半导体内存在P—N结,则在P型和N型交界面两边形成势垒电场,能将电子驱向N区,空穴驱向P区,从而使得N区有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电场方向相反光的生电场。

制造太阳电池的半导体材料已知的有十几种,因此太阳电池的种类也很多。目前,技术最成熟,并具有商业价值的太阳电池要算硅太阳电池。下面我们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例,详细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本征半导体 物质的导电性能决定于原子结构。导体一般为低价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极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高价元素(如惰性气体)或高分子物质(如橡胶),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力很强,很难成为自由电子,所以导电性极差,成为绝缘体。常用的半导体材料硅(Si)和锗(Ge)均为四价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既不像导体那么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也不像绝缘体那样被原子核束缚的那么紧,因而其导电性介于二者之间。 将纯净的半导体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单晶体,即为本征半导体。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形成排列整齐的点阵,相邻的原子形成共价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浅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 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政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而导致此种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也随之更加复杂。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不科学,以及分散化的行政监督机制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其主要表现为政策敷衍、政策利用、政策附加等。因此,针对此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加强我国政策执行力度的同时,逐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关键词:政策、决策、对策 长期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直接原因。客观地对这一不良现象进行认真剖析,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切实有效的过硬措施进行治理,对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添工加料”、附加条件的执行 在这种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们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在原来的政策里添加些符介自身利益的东西,而添加的这些东西与原来政策内容相悖,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当政策执行者执行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时,大大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此即通常所称的“土政策”。这些执行者在明里打着理论联系实际、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暗地里自立一套,谋取私利。 2. 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均属于直线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按照一定规则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下级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所作的决策,必须维护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有意见、有看法可以利用正规渠道和方式反映。但是在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象征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的现象。 3. 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执行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政策对执行者来说只是部分有利,因此执行者就仅仅实施这部分对自身有利的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全面地贯彻落实,甚至会收到与政策初衷完全相悖的后果。 4. 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当执行机关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他们就会制定另一套执行方案,从表而上看方案的内容与上级政策毫无二致,但实际上,方案的精神却与原来政策是相违背的。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政策缺乏合理性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己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决策机制,但政策制定中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决策机制不科学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大是决策的中枢系统。但是在实践中,它们的决策权力、职责和范围的划分不清晰,各自关系不合理,人大和政府决策职能没有充分发掘。各级行政机关虽己组建由信息、咨询、决策和监督组成的决策系统,但目前而言,这系统并末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在行政决策中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重要性认知的缺失,导致信息不畅,致使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应具有的准确性、真实

应用文-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 '【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 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 经济固有的 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扩散效应 我国东北地区北同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隔江相望,与日本隔海相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区域中的日本、韩国经济层次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前苏联虽已解体,但俄罗斯仍是个屈指可数的 、经济大国。如果我国东北地区能借助东北亚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使我国与周边大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稳定和不断发展。 一、东北亚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域关系 1、位置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区。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并与各国有着历史、 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 。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 2、资源分布 东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也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随着区域政治趋于缓和,双边合作、多边合作趋于活跃,特别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资源越来越少的状况下,拥有丰富的粮食、食品和能源等资源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的一份 数据,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8亿吨,目前日均产量达到850万桶以上,超过沙特一跃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根据俄制定的2020年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开采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0%。日本和韩国丰富的水产资源,蒙古当地的招牌畜牧业,朝鲜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贫乏国,其能源供应主要靠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不仅运输费用高,还要冒海上长距离运输的风险。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到合作开发的是天然气资源。目前的构想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管道,经乌兰巴托、北京、沈阳和朝鲜,最终至九州。天然气污染少,而且有助于满足东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各国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我国东北三省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劳动力资源都相对过少,它们大量的吸纳了来自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