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 异物控制程序

110 异物控制程序

110 异物控制程序
110 异物控制程序

异物污染控制管理程序

异物污染管理程序 1.0 目的 通过有效的管理防止潜在的异物污染产品,或通过有效的装置将含有异物的产品剔除,以确保产品安全,并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潜在的或已存在的可能会污染到本公司产品的异物的控制;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生产部、开发部、品质部及采购部。 3.0 定义 异物指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没有将其列入产品的一部分却实际含有了的任何物质,甚至包括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原物料本身。举例如下:金属、玻璃、石头,甚至原料本身所附有的物质。 4.0 职责 4.1 HACCP小组负责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 4.2 开发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避免异物源的存在,及防止异物污染产品;并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落实。 4.3 品质部负责异物控制相关文件的制定及相关记录存档。 4.4 生产部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执行。 4.5 开发部对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4.6 采购部配合品质部实施供应商审核;当异物源涉及供应商时确保供应商及时启动并有效落实纠正措施。 5.0 程序 5.1 异物源的评估、控制 5.1.1 异物源的评估 HACCP小组具体负责异物源的评估;具体执行《危害分析程序》及《关键点判断程序》。 5.1.2 异物源的控制 5.1.2.1 原物料的采购只能从经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处进行,且现有供应商须定期审核。相关内容参见《采购控制程序》、《合格供应商名录》。 5.1.2.2 生产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对潜在的

异物源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异物源的存在。某些本身就是异物源的设备应尽量避免使用(例如:玻璃测量仪器,木卡板等等)。 5.1.2.3 工厂/车间环境、人员卫生状况须满足GMP要求。 5.1.2.4 为确保公司产品安全、有效剔除普通异物和金属异物,从源头开始控制,必须在各吹膜机料斗内安装过滤网和专用磁铁,以防止有异物污染产品。 5.1.2.5 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发现异物,对发现异物的员工进行奖励。 5.1.2.6 跟进/纠正措施。 5.1.2.7 当异物被发现时应进行跟进并采取纠正措施 5.1.2.8 生产部执行“开班检查”,发现异物隐患后,及时去除。 5.2 厂内异物控制流程 5.2.1 员工在发现异物后应立即将异物及发现时的详细情况上交/汇报给当班班长 5.2.2 当班班长根据异物性质(危害性、属偶然发生或连续发生及可能来源)作出基本判断并采取相应基本行动(例如:要求属下加大相应注意力、委派专人挑拣等)后应立即汇报当班生产线班长/生产主管及品质部人员。 5.2.3 当班生产线长/生产主管、品质部人员在接到异物及详细情况汇报后应对异物性质及行动计划共同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与安排。 5.2.4 对于可能危及产品安全、或大量连续发生的异物处在不可控状态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向上级汇报;并由品质部人员在生产线班长/主管的协助下扣留前段时间可能被污染到的产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5 对于不会危及产品安全、或属偶然发生的异物,或虽可能危及产品安全、但经开发部人员确认处于可控状态时,可以连续生产;此时,由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会同开发部人员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2.6 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开发部人员(对涉及维修部门的异物,须维修班长或命专人参与)负责组织、实施对可能异物源的排查 5.2.7 在对异物源查明,并彻底排除后,或虽一时不能确认/排除异物来源,但能经有效措施予以预防,避免污染最终成品的情况下,方能恢复正常的生产。 5.2.8 如有必要,品质部负责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负责措施验证。 6.0 相关文件

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一.环境卫生的控制: 1.每日班前由车间主任对车间各地方门帘、纱窗、物料进出口、垃圾口进行检查,对防蝇虫措施,下水道防鼠措施,消毒设施等彻底检查,并确保无误。 2.生产车间所有光趋捕虫器的工作情况由卫生员每日检查一次,并做好捕虫记录,每一周更换一次捕虫纸,捕虫器安装位置应远离人员工作处及储存容器上方。 3.设备在生产前1-2天应进行清洗,并清洗彻底。 4.员工、原料、物料、下脚料出入车间,各有专用的通道;人员通道应设有风幕,物料出入口均设有水幕,防止蝇虫的飞入。 5.每日班中利用吃饭时间对工作区域的卫生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下脚料不能随时冲入下水道,应及时清除车间。 6.每日班后,工器具、设备等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用含有效氯为100ppm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对不宜挪动的设备用大于85度的热水进行消毒;夏天更应该注意滋生粘膜、长霉现象; 7.洗手消毒、鞋靴消毒每4小时更新一次消毒液,或采用补加氯水法,吸收控制在30-50ppm,鞋靴消毒控制在200ppm 二.人员的控制: 1.车间进入口设立卫生员,检查进入车间人员的着衣情况,进行滚动粘发,并监督执行消毒情况:清水皂液清水消毒液(泡30秒)清洗干燥;检查项目:内帽、头发外露、工作服情况、手表、饰品等其他生产无关的物品不准带入车间。 2.进入车间人员衣帽必须整洁、穿戴整齐、头发不得外露、指甲不得涂指甲油、不得留长指甲、不准带戒指、耳环及其他装饰物。 3.严禁衣帽不洁剂闲杂人员进入车间,操作人员在生产区域内严禁吃零食。 4.严禁非生产用工具进入车间,并对工器具进行下班清点,并记录工器具的数量,发现偏差及时追查,并把问题及时上报。 5.严禁随地吐痰及一切影响工艺卫生的举止,若工作中划伤手及时出车间进行包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停修,若可以工作,但必须佩戴橡胶手套。 6.员工不得把脚放在工器具上或坐在周转箱上。 三.容器的控制 1.精加工区和粗加工区使用的工器具与周转箱应严格区分开来,盛放原料的周转箱、下脚料的周转箱、盛放半成品的周转箱、盛放碎玻璃的容器应按不容色泽区分开来,不得混用,适用前均应消毒干净,每班用完彻底清洗干净分类存放。 2.所有容器应保持内外清洁,不得随意落地,不得随意带出工作区域,以免交叉污染。 3.对使用新购置的容器,应把标签及其他一些标签撕掉,以防混入产品中,不能用破烂容器及碎玻璃容器。 4.不能用玻璃温度计测量中心温度,以防破碎。 5.维修工进入车间必须填写《物品清点记录》,确定物品的件数,维修工作完,必须清理现场,特别是螺丝帽、铁钉等小配件,必须前后一致,否则对当日的产品进行隔离。 6. 碎玻璃瓶预防程序和应急措施: (一).预防程序 1.车间内所有照明设施必须安装“三防灯”。 2.生产车间玻璃窗户必须贴防护膜。 3.对于挑选出来的碎玻璃及不合格的碎玻璃应放在指定的碎玻璃回收处,并由专

工作环境和污染控制控制程序

1目的 产品形成过程中,为确保洁净区的洁净度,对进入洁净区的过程设备、所建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人员等进行控制,尽量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控制微生物或微粒的污染,确保洁净区环境符合规定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过程及生产环境的控制。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洁净区消毒管理,组织操作人员做好洁净区的环境、器具等清洁工作,工艺纪律的检查及工作环境的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及设备的维护、保养,洁净区人员的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各项工艺卫生管理规定的实施。 3.2采购部负责生产设备、器具、测量装置的采购。 3.3 质量部负责生产环境监测和监视,以及测量装置的管理。 3.4 行政人事部负责人员培训与评估,环境的监测与监视的评估。 4程序 4.1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健康要求 4.1.1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4.1.2洁净区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无传染病、皮肤病、结核病等疾病,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对在洁净区工作人员的体格检查,符合健康规定方可进入洁净区工作。 4.1.3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人员体检,并将所有体检表收入健康档案。 4.1.4 对于新入职的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应先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入职。 4.2 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与物品的清洁要求 4.2.1 对于进入洁净区的人员、物料、工装器具、设备等应有清洁或净化要求,并形成文件。文件应包括人员与物品的清洁程序与要求。 4.2.2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应当定期对手再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使用、配置、要求应形成文件。 4.3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着装要求 4.3.1 关于着装的具体要求应形成相关文件。 4.3.2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工作服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4.3.3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4.4在产品实现中洁净区的环境要求与监测 4.4.1 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各项指标要求如下表

污染排放管理控制程序示范文本

污染排放管理控制程序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污染排放管理控制程序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目的 为了保护环境,控制和治理污染物和污染因素,并对 公司所属范围的污染排放实施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场所的污染物管理。 3 职责 3.1 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监督污染排放的管理情况。 3.2 各部门、各单位(子公司、分公司、分厂、工程项 目部)负责本部门的污染物控制和治理及环保设施、设备 的管理。 3.3 各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负责编制污染排放方面的措 施与方案;公司生产部负责审批污染排放措施,负责对污

染排放进行管理。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污染控制的种类和范围 4.1.1应控制的污染种类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扬尘等。 4.1.2应控制的范围包括造成水体、大气及土壤污染的各种污染源。 4.2 废水控制 4.2.1食堂应采取隔油措施,并严禁将食堂食物加工废料、食物残渣及剩饭等倒入下水道,同时食堂应尽量使用绿色洗涤用品。 4.2.2设有浴池的单位和施工工地,应在浴池排污口处设置沉淀池,定期进行清理。 4.2.3生活污水要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无统一污水管网的地域施工,应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达标排放。

锋利工具及异物控制程序【最新版】

锋利工具及异物控制程序 1.目的 规定对产品生产全过程有关锋利工具及异物的控制管理要求,以确保本公司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满足相关法规及顾客要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对生产全过程使用及相关的锋利工具及影响产品安全的异物,包括但不限于剪刀、螺丝刀、刀具、等的控制管理。 3.职责 3.1技质部规定锋利物使用的岗位,配置规格、用途或使用方法,并监督控制管理情况。 3.2锋利工具使用人负责自身所使用锋利器具(如剪刀、螺丝刀、刀具)的维护、保管。 3.3各部门相关人员配合对锋利物品的控制,例如,玻璃碎片、

尖锐锋利物意外跌入时,必须经办人及时查看处置,避免因此降低或任何影响产品质量的不良情况发生。 4.控制程序 4.1技质部负责在作业指导书(包括检验规划.操作规程等)中规定需配置使用的剪刀、螺丝刀、刀片等锋利器具的规格及用途或使用方法。 4.2锋利器具使用人员向生产主管领用所需规格的剪刀、刀具等器具,生产主管负责做好“锋利器具发放回收登记”,所有人办理签收手续。未经编号登记的锋利器具不得带入工作区域。 4.3锋利器具使用人员负责用非金属连接线(带或绳)将剪刀、刀具等器具拴在便于使用的工位设施上(无法拴住的小刀片等例外,但必须严防失踪、丢失)。 4.4各工位按作业指导书规定使用相应规格的剪刀、刀具等器具,各部门主管负责每天至少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器具规格、用途是否适宜,是否损坏、失踪,或者未按规定拴住,并做好“锋利物品日查验记录”:如有损坏应立即更换。

4.5如因操作不当,或因意外情况致使产品受到剪刀、刀具等锋利、尖锐物的任何损伤,包括玻璃碎片或其他物品的冲击时,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仔细查看产品是否受到损害,并负责做好“锋利物品损害检查处置记录”。 4.6每批产品包装装箱后,部门主管必须对各工位所使用的锋利器具进行检查清点,确认未发生任何丢失、失踪,或缺角件(不包括正常磨损)后,包装好的产品才能发出;不得将剪刀、螺丝刀、刀片等任何锋利、尖锐物带入包装区及包装好的成品堆放区。 4.7一旦发现剪刀、刀具等锋利器具丢失、失踪,所在岗位操作工立即查找归位,否则应当天报告部门主管,由部门主管组织相关人员追查;涉及已包装好的产品时,必须对相关已包装好的产品逐一开箱检查。 5.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表式 锋利工具编号登记,锋利工具发放回收登记,锋利工具日查验记

污染防治控制程序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EHS GL HB.02-2013(A) 污染防治控制程序 2013-05-01发布 2013-05-01 实施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Q/EHS GL HB.02-2013 污染防治控制程序 污染防治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防治公司日常工作、管理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确保其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法律、法规排放标准的要求。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预防。 3 职责 3.1污染物产生部门负责本部门废气的治理与达标排放管理,对产生噪声的设备进行控制;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和标识; 3.3 安全环部负责危险废物的委托处理及污染物的委托监测; 3.4 人力资源中心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能力培训。 4 管理程序 4.1 管理对象 ⑴生产及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生产污水,如清洗工序等;生活污水,如洗衣用水、 厕所冲洗用水、食堂废水等 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燃煤燃烧废气等; ⑶生产过程中的噪声----空压机噪声等; ⑷生产及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废包装、废化学品桶、废纸、 炉渣、生活垃圾等。 4.2 管理办法 针对以上污染物产生的部门、各类设备、排放点、工序及相关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4.2.1废水的管理 4.2.1.1 生产废水排放管理 车间洗刷废水排放达到最小化 a产品解冻、托盘、周转车,车辆、员工清洗消毒等,必须在专门的清洗场所进行,废水 排入污水管后统一排放到指定的污水处理厂,禁止出现污水横流,清洗现场脏乱差等以免造成二次污染。避免污染的废水直接排入雨水口; b车间清洁时,尽可能进行拖洗,严禁直接用水管冲刷地面。 c生产过程中防止其他危险废物排入污水管,生产设备维修的废机油应专桶存放。 4.2.1.2生活污水排放管理 办公楼、食堂、厕所等处的生活用水应做到废物最小化。产生的废水排入污水管。车辆清洗应远离雨水排放口或在外界专用洗车场清洗。 4.2.1.3污水处理 工厂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管道送祥光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再由污水处理厂送祥光铜业进行再利用。 4.2.2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的管理

生产过程中的异物控制方案

生产过程中的异物控制方案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我们食品行业当中如何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到异物的侵害,避免食品受到间接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顾客的关注。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的控制所有潜在的或已存在的可能会污染到产品的异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异物是指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没有将其列入产品的一部分,却实际含有了的任何物质,甚至包括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原物料本身。 做为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要做到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时时刻刻咱在顾客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把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消除在前期阶段。所以在产品生产前期,食品生产企业要组织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或夹带进异物的源头和工序进行评估,确定异物可能进入产品的过程和异物可能混入的原因,从源头上开始做起。首先从各个加工环节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物料因数素、操作因素、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考虑,从产品的暴露频率确定出关键环节,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针对五个方面因素制定详细的异物控制方案检查细节进行控制。具体操控步骤如下分解: 一、异物来源的评估分析 1、异物的分类 A 加工过程中的异物:金属、玻璃、砂石、毛发、线毛、编织带、纸渣、手套皮、虫鼠等本产品以外的物品。 B 原料自身带来的异物:产品本身带的异物,如金属、虫害尸体、未筛选干净的鸡毛、黄皮等不属于产品生产时所不需要的原物料 2、异物混入的原因 异物混入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分析,通常有以下原因 A 人:加工人员的带入: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管理不善会造成严重的异物混入,如:毛发、绒线、纽扣、钥匙、饰物等的混入。 B 机:加工用器具、设备破损混入:加工用设备、器具破损、脱落很容易造成异物的混入。如灯泡、玻璃破裂造成玻璃的混入;机器维修脱落物有垫片、螺丝等造成金属的混入。 C 料:原料处理不良带入:原料的清洗、加工的场所等,原料本身含有一些杂物如虫子、金属等,加工时筛选不干净、不彻底等都会造成外来异物或本身异物的混入。 D 法:加工过程中挑选不彻底,原料本身异物较多而检查过程中没有剔出、筛选等去除异物的工序。 E 环:生产环境不良造成的异物混入:如腌制过程中飞虫、苍蝇的混入;产品中苍蝇飞虫的混入;墙壁水泥块破碎、墙皮脱落的混入等,皆可造成异物的混入而影响产品的品质。 3、对异物控制的具体管理: 3.1门禁管控:车间入口处设立门禁卡,刷卡后方可进入车间。 a.进入车间前主动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存放在更衣室。 b.食品、饮料等一律不准带入更衣室内,防止招引有害动物,消除微生物滋生的因素。

大气污染管理和控制程序

大气污染管理和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排放废气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所排放的废气达到法律、法规及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减轻或消除大气环境污染,并确保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对公司生产和生活排放废气的处理、监测、排放等活动作出了明文规定。 3 职责 3.1安全环境保卫部负责废气处理中心的正常运作。 3.2安全环境保卫部负责各废气排放口的日常监测。 4 定义 4.1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 的颗粒物。 4.2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 的颗粒物 4.3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4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4.5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4.6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4.7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4.8一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4.9: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5 运作流程 5.1废气管理和控制范围包括: a)生活废气:包括食堂油烟气、锅炉燃煤气等; b)生产废气:包括工艺废气、物料挥发气、锅炉燃煤气等; c)汽车尾气; 5.2生活废气管理和控制 5.2.1食堂炉具应加装吸油烟机,严禁油烟直接排放大气中。 5.2.2食堂锅炉燃煤、油气应用水膜除尘技术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大气。 5.2.3食堂燃煤、油应严格控制含硫量(符合《原材料检验规程》),减少SO2气体的排放。 5.3生产废气管理和控制。 5.3.对于生产车间,视排放气成分,安全环境保卫部进行相应的处理。5.3.2生产用燃煤、油气应用水膜除尘技术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大气。5.4汽车尾气管理和控制 5.4.1公司所有在用汽车、卡车、运输服务商在用汽车、卡车应确保年审合格。 5.4.2确保汽车、卡车所有在用尾气装置保持完好。 5.5废气管理和控制原则:

异物控制程序

异物控制程序》 1 目的产品中的异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占客户投诉的一个因素。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的质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现对异物控制作了有关的规定。 2 异物种类及说明 2.1 异物的种类 2.1.1 外来异物:虫子、金属丝、铝屑、铁屑、玻璃、镀锌层、毛发、线毛、纸屑、油渍、 塑料薄膜、纸渣、塑料、手套皮等食品以外的异物。 2.1.2 本身的异物不被客户接受的产品本身带有的异物,比如毛刺、油渍、锈渍、铝屑、 铸造砂、氧化物等。 2.1.3 多余的部件顾客要求并需要以外的物料(产品材料清单要求以外的物料)。 2.2 异物混入的原因 2.2.1 生产人员的带入: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管理不善易造成严重的异物混入,如: 毛发、线绒、手套皮、纽扣、钥匙、饰物、烟蒂等的混入。 2.2.2 生产及辅助器具破损混入:加工用设备及器具破损或脱落造成异物的混入。如塑 料箱、薄膜、泡沫的破损;灯泡、灯管破裂造成玻璃的混入;焊接维修器具有焊豆、焊渣 等造成金属片的混入。 2.2.3 物料夹杂带入:材料本身过量及含有一些杂物、加工后清洗不净、工艺缺陷等造 成的外来异物或本身异物的混入。 2.2.4 加工环境不良造成的异物混入:如苍蝇、蚊子、蜘蛛等虫子的混入;墙壁水泥块脱 落后混入;包装材料中带有异物;水渍等皆可造成异物的混入而影响产品的品质。 2.3 防止异物混入的措施防止异物混入是进工件排气管、支架等产品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常见性和多发性。控制异物首先要从混入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过程进行跟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3.1 加强配料异物管理的力度配料时剩下的废纸箱、塑料、线绳等要及时清理,保持物

异物控制程序

异物控制程序 1.目的:对异物进行源头管理、控制和预防和消除,防止异物混入产品。 2.职责:生产部负责本程序的实施,质量部负责监督。 3.定义:异物指的是非来源于产品本身的所有物质,包括金属、玻璃、塑料、橡胶、 砂石、毛发、纤维、虫害等 4.内容: 4.1金属物品 4.1.1生产区域内严禁使用容易混入产品的金属小件物品,如订书针、大头针、回形 针、美工刀,钢丝球,小的金属夹等。 4.1.2车间内使用的利器如剪刀等,需要定点放置,编号登记管理,定期检查完整性。 4.1.3所有进入车间的金属工具和零部件,必须登记,制成管理清单。维修用的金属 工具和零部件,每次维修结束后,进行清点,生产用的金属工具,每天生产结 束后,进行清点。 4.1.4金属类的过筛/过滤筛网,至少每班生产使用前后,进行完整性检查。 4.1.5设备和工器具接触产品的表面,尽量避免使用容易脱落的金属零部件,如螺丝、 螺母、垫片等。如有使用,则在每班生产使用前后,检查是否脱落,缺失。 4.1.6设备和工器具接触产品的表面,需要焊接维修时,维修后,需要对焊接处,打 磨光滑,除去焊点,经彻底的清洗、消毒后,再投入生产使用。 4.1.7为降低金属异物混入产品和损坏设备的风险,在粉碎机投料口加装筛网,在振 动筛出料口加装磁力架除铁器,除铁器要保持8000以上的高斯强度。除铁器 每班检查、清理一次,如发现除铁器吸附有过多的铁屑或异常物品(如螺丝、 螺母、垫片)时,填写偏差报告,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8对包装后的成品,配备金属探测器,按照金属探测器使用操作规程的要求,对 探测器开机后、关机前和连续使用每2个小时,用标准测试块,对探测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 4.1.9包装好的产品,需要逐一过金属探测器检查,发现有报警的产品,先进行隔离。 如经过确认,产品中含有金属异物时,填写偏差报告,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 正预防措施。 4.2玻璃制品和硬质塑料(易碎制品) 4.2.1工厂内所有生产、仓储区域内的照明灯具必须防爆处理,加装防爆罩/膜或者 由防爆材料制成,包括叉车上的照明灯。 4.2.2所有产品可能暴露(包括使用敞口设备)的区域,附近的玻璃必须贴好防护膜, 如发现有裂缝,则通知维修人员及时更换。 4.2.3生产内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如取样、检验、控制用的器皿,如有可能选用 塑料制品。 4.2.4对生产区域内的易碎制品进行登记,制成管理清单,标明数量和位置,由指定 人员对易碎制品进行检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易碎制品分为高风险和低 风险,高风险每天检查一次,低风险每月检查一次。 4.2.5当需要更换灯管时,必须在生产结束后,所有物料全部转移出该区域后,才能 更换。严禁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更换灯管。更换灯管只能由维修人员操作,拆卸 旧灯管,更换新灯管,并检查防爆罩是否安装牢固良好。由维修人员把旧灯管 带出车间,并放到危险废弃物存放点。 4.2.6当发生易碎制品破损时,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应先停止本区域的生产加工,确定 受影响的区域和人员,并向车间主任报告和通知现场品管员。车间主任组织人 员进行现场清理,对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全面的清理、清洁。被污染的人员必 须严格检查卫生并更换工作服。污染区使用的工器具彻底清洗和消毒。确保无

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程序REV 版本A PAGE页码 1 of 3 一. 目的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非环保物质混入产生污染,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 HSF的要求。 二. 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保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领发料、生产、检验、入库等。 三. 权责 3.1 仓管部 3.1.1 环保原物料仓:负责环保原物料的发放。 3.1.2 环保成品仓:负责环保成品的接收和存放。 3.2 工程部门:负责工程管制图和环保作业指导书的制作并对环保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 查。环保专用设备、工治具使用与管理方法的制定。 3.3 生管部:负责环保产品生产计划的下达。 3.4 生产部门:按照工程管制图和环保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生产,环保物料的领用和暂 存,环保区域规划,环保工治具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3.5 品管处:负责环保产品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 四.定义 无 五. 参考文件 《仓储管制程序》 《产品标识与追溯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委外加工管制程序》 六. 内容 6.1 领料 6.1.1 生管部根据销管发出P/I单上的环保产品出货日期安排生产计划,并开具《制造 通知单》(区分RoHS产品)至生产部门。并安排环保产品生产周期进度。 6.1.2 生产部门根据《制造通知单》开出生产《领料单》(区分RoHS材料)经部门主管 确认签核后方可去环保材料仓领料。 6.1.3 仓管员应根据《领料单》发放相应环保材料,仓管员发放材料时应遵循先进先 出的原则,并在《领料单》上填写环保材料供货商代码、材料编码代码, 并将

程序文件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程序REV 版本A PAGE页码 2 of 3 相关的数据记录于台帐上(需区分RoHS材料)。 6.1.4 领料员应当面一次性点清,核对《领料单》上的物料与实物的一致性,若发 现少料、混料、标识不齐则拒绝接收,待仓管员将不符合项消除后再予以确 认接收。 6.1.5 当生产单位生产环保物料不够需补材料时,补料手续与正式手续一致。 6.1.6 生产单位应保留《领料单》自存联单据,以便日后追溯。 6.2 生产制作 6.2.1 环保物料的发放:从仓库领出的环保物料,由车间物料员根据生产计划安排 的日程分批发至生产部门。各生产线、各生产部门应严格将环保物料放置于 HSF区域 6.2.2 物料暂存:一次性领用环保物料、原材料、半成品数量较大时,需在生产现 场领用物料HSF暂存区放置一段时间时,应在该物料上明确标识出物料名称、 状态、是否环保等信息。 6.2.3 区域规划与标识制作 6.2.3.1 生产部门应在生产现场规划出相应的HSF专用区域:领用物料暂放区、 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半制成品暂存周转区,并制作对应的区域 标识牌。 6.2.3.2 生产部门应规划环保产品生产的RoHS生产线,以防止环保产品与非 环保产品混用在生产现场。当实际规划出来的RoHS生产线不够时, 需通过识别特殊过程的管理(包括物料、辅助材料、原料、半成品、 工治具及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装设备等)将非环保生产线改装为环保 生产线之后才可生产环保产品。 6.2.4 环保产品的生产 6.2.4.1 环保产品的生产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环境管理物质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6.2.4.2 生产部门各岗位人员应对上线使用的环保物料进行自检(检验RoHS标 识完整性),发现环保物料无相关标识时应报告生产部门主管及品管 员进行处理。 6.2.4.3 环保物料投入生产制作时,品管员对环保物料进行确认(如所RoHS标 识),所用物料必须与BOM相一致,当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上级

异物控制程序

异物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JD-ZC-026 版本:0/A 1.0 目的 通过有效的管理防止潜在的异物污染产品,或通过有效的检测装置将含有异物的产品剔除,以确保产品安全,并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潜在的或已存在的可能会污染到本公司产品的异物的控制;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生产部、安保设备部、质检研发部及采购部。 3.0 定义 异物指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没有将其列入产品的一部分却实际含有了的任何物质,甚至包括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原物料本身。举例如下:金属、玻璃、石头、头发、塑料、甚至原料本身所附有的物质(例如坚果壳等) 4.0 职责 4.1 HACCP小组负责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 4.2 质检研发部和生产部共同负责终端金属检测器的验证。 4.3 安保设备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避免异物源的存在,及防止异物污染产品;并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落实。安保设备部负责金属检测器的校正、维修、维护。 4.4 生产部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执行。 4.5 质检研发部对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4.6 采购部配合质检研发部实施供应商审核;当异物源涉及供应商时确保供应商及时启动并有效落实纠正措施。 5.0 程序 5.1 异物源的评估、控制 5.1.1 异物源的评估 HACCP小组具体负责异物源的评估;具体执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控制程序》及《工厂HACCP计划》 5.1.2 异物源的控制 5.1.2.1 原物料的采购只能从经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处进行,且现有供应商须定期审

核。相关内容参见《采购控制程序》、《合格供方名录》 5.1.2.2 作为公司产品大料的面粉、糖、油、水均须经过过筛/过滤后方可使用。 5.1.2.3 安保设备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对潜在的异物源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异物源的存在。某些本身就是异物源的设备应尽量避免使用(例如:玻璃测量仪器,木托盘等等)。 5.1.2.4 工厂/车间环境、人员卫生状况须满足GMP要求。相关内容参见《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良好加工操作规范》、《虫害控制程序》 5.1.2.5 为确保公司产品安全、有效剔除金属异物,以防止污染产品,执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控制程序》及《金属探测器使用指导》 5.1.2.6 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发现异物,实施《关于员工发现异物的奖励制度》5.1.2.7 跟进/纠正措施 5.1.2.8 当异物被发现时应进行跟进并采取纠正措施,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1.2.9 生产部执行“开班检查”,发现异物隐患后,及时去除。 5.2 厂内异物控制流程 5.2.1员工在发现异物后应立即将异物及发现时的详细情况上交/汇报给当班班长5.2.2 当班班长根据异物性质(危害性、属偶然发生或连续发生及可能来源)作出基本判断并采取相应基本行动(例如:要求属下加大相应注意力、委派专人挑拣等)后应立即汇报当班生产线班长/生产主管及质检部人员。 5.2.3 当班生产线长/生产主管、质检部人员在接到异物及详细情况汇报后应对异物性质及行动计划共同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与安排。 5.2.4 对于可能危及产品安全、或大量连续发生的异物处在不可控状态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向上级汇报;并由质检部人员在生产线班长/主管的协助下扣留前段时间可能被污染到的产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5对于不会危及产品安全、或属偶然发生的异物,或虽可能危及产品安全、但经质检研发部人员确认处于可控状态时,可以连续生产;此时,由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会同质检研发部人员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2.6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质检研发部人员(对涉及维修部门的异物,须维修班长或命专人参与)负责组织、实施对可能异物源的排查

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程序示范文本

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程序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程序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生活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控 制措施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生活、办公过程中大气 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 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 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JDJ 218.004-2006 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Q/JDJ 212.013-2006 绩效测量与监测管理程序

Q/JDJ 220.026-2006 法律法规识别和获取控制程序Q/JDJ 217.021-2006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程序 3 职责和权限 3.1 公司工程管理处负责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归口管理。 3.2 公司行政事务处负责行政后勤活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归口管理。 3.3 各项目部、实体单位负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具体实施管理。 4 管理内容和要求 4.1 环境因素 4.1.1 各项目部、实体单位根据Q/JDJ 218.004-2006《环境因素辩识与评价程序》确定本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环境因素。 4.1.2 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活动有:

异物控制程序

异物控制程序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异物控制程序 1.目的:对异物进行源头管理、控制和预防和消除,防止异物混入产品。 2.职责:生产部负责本程序的实施,质量部负责监督。 3.定义:异物指的是非来源于产品本身的所有物质,包括金属、玻璃、塑 料、橡胶、砂石、毛发、纤维、虫害等 4.内容: 4.1金属物品 4.1.1生产区域内严禁使用容易混入产品的金属小件物品,如订书针、大头 针、回形针、美工刀,钢丝球,小的金属夹等。 4.1.2车间内使用的利器如剪刀等,需要定点放置,编号登记管理,定期检 查完整性。 4.1.3所有进入车间的金属工具和零部件,必须登记,制成管理清单。维修 用的金属工具和零部件,每次维修结束后,进行清点,生产用的金属工具,每天生产结束后,进行清点。 4.1.4金属类的过筛/过滤筛网,至少每班生产使用前后,进行完整性检 查。 4.1.5设备和工器具接触产品的表面,尽量避免使用容易脱落的金属零部 件,如螺丝、螺母、垫片等。如有使用,则在每班生产使用前后,检查是否脱落,缺失。 4.1.6设备和工器具接触产品的表面,需要焊接维修时,维修后,需要对焊 接处,打磨光滑,除去焊点,经彻底的清洗、消毒后,再投入生产使

4.1.7为降低金属异物混入产品和损坏设备的风险,在粉碎机投料口加装筛 网,在振动筛出料口加装磁力架除铁器,除铁器要保持8000以上的高斯强度。除铁器每班检查、清理一次,如发现除铁器吸附有过多的铁屑或异常物品(如螺丝、螺母、垫片)时,填写偏差报告,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8对包装后的成品,配备金属探测器,按照金属探测器使用操作规程的 要求,对探测器开机后、关机前和连续使用每2个小时,用标准测试块,对探测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 4.1.9包装好的产品,需要逐一过金属探测器检查,发现有报警的产品,先 进行隔离。如经过确认,产品中含有金属异物时,填写偏差报告,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2玻璃制品和硬质塑料(易碎制品) 4.2.1工厂内所有生产、仓储区域内的照明灯具必须防爆处理,加装防爆罩 /膜或者由防爆材料制成,包括叉车上的照明灯。 4.2.2所有产品可能暴露(包括使用敞口设备)的区域,附近的玻璃必须贴 好防护膜,如发现有裂缝,则通知维修人员及时更换。 4.2.3生产内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如取样、检验、控制用的器皿,如有 可能选用塑料制品。 4.2.4对生产区域内的易碎制品进行登记,制成管理清单,标明数量和位 置,由指定人员对易碎制品进行检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易碎制品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高风险每天检查一次,低风险每月检查一

污染控制程序

拟写: 审核: 批准:

1.0 目的对公司生产、生活、产品、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废水、废气、噪音及 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进行控制,使之达到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的办公、生产区域内与污染物产生有关的各项活动、产品、服务的控制。 3.0 定义 3.1 废油:指生产、服务维修活动中产生的废机油、废清洗油、回收油料等无法 利用的油料总称。 3.2 废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产生排放的水的总称。 3.3 废气:指向大气中无组织排放及有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总称。 3.4 噪音: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音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音排放标准,并干扰他 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4.0 职责 4.1 环境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公司生产、办公区域内产生的废油、废水、废 气、噪音及固体废弃物实行总的管理和控制,并定期组织检查、监测。 4.2 管理部后勤课负责公司办公区域内产生的废水、废气、噪音及固体废弃物的 具体管理与控制。 4.3 各生产部门负责各自生产区域内产生的废油、废水、废气、噪音及固体废弃 物的具体管理与控制。 5.0 程序内容 5.1 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将尽可能减少废物的生成,将对环境的排放和弃置污染控 制在最小单位。 5.2 废油的管理 5.2.1 生产、维修活动中产生的废油必须回收,生产、维修活动中应严格 管理,杜绝油料的跑冒滴漏,控制废油的产生量。 5.2.2 回收的废油应用安全容器盛装,并集中统一管理。 5.2.3 废油的处理按《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进行。 5.3 废水的管理 5.3.1 生产区域及生活区域产生的生活废水必须经污水处理系处理后,达 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才可排放。 5.3.2 新、改、扩建项目,设计排放系统时,必须与污水处理系统 衔接。 5.3.3 所有雨水排口、生活污水排口禁止排入含油或其他有机物,严禁使 用含磷洗涤剂,严禁采购课购买含磷洗涤产品. 5.3.4 消防水泵、消防栓、消防水池、水龙头等用水设备,公司后勤课负

异物控制管理手册

异物控制管理手册 一、异物的定义: 纸包装容器中的异物是指,非加工要求或根据产品标准不应该含有的物质,均可以称为异物。 二、异物的分类: 内源性异物:产品本身带的异物,所有不能被客户接受的产品本身的异物,如纸屑、纸渣、纸粉、内外壁油墨染色等。 外源性异物:润滑油脂、果皮、果壳、金属、玻璃、砂石、毛发、线毛、外箱纸屑、木屑、塑料、外箱纸渣等,本产品以外的物品。 三、异物的危害: 危害一:存在安全隐患,金属异物、玻璃、木块、石子、骨头,硬塑料可能硌坏顾客牙齿,划伤或卡伤顾客口腔和喉咙,含有化学药品的异物或化学药品直接污染的食品,可能给人体带来不适,甚至中毒。 危害二:存在卫生隐患,头发、飞虫、纸片、线毛以及不清洁的其它异物混入到产品中,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危害三:存在质量隐患,即使不存在以上安全卫生隐患(异物也是在加热前混入的,通过加热或紫外线和臭氧消毒,进行了杀菌,没有安全隐患),任何的异物混入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快的感觉,让消费者觉得不适宜,不满意。 危害四:对公司的危害:质量下降或者公司的信誉受损,从而引起客户退货、索赔,转移订单乃至客户丢失。 四、异物来源及防控措施 来源之一:生产和管理人员(包括参观人员) 1,毛发--正确穿戴工作服及帽子 2,指甲及指甲缝隙的附着物--勤剪指甲、洗手彻底 3,手指有伤、掉皮、附着物,手套破碎--素养 4,首饰及其它有意或无意带入车间的物品--素养 5,工作服及裸露便服的线头、绒线--素养 6,咳嗽的飞沫,甚至痰迹--素养 7,附着在身上的飞虫、毛发--进车间前应先将衣服上的异物风淋一遍。 8,在车间内饮食携带的皮、壳、碎屑、异味--素养 9,有意或无意滥用化学药品、化妆品等--培训与监督 10,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个别人对车间管理人员或车间管理制度不满,为发泄不满的情绪而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 来源之二:机器设备、工器具、容器、维修作业 1,破损设备(器具、容器)--选型、材质、维修频率及淘汰时间 2,小零部件--良好的操作规范,设备点检习惯 3,设备、设施漏油、水、汽--定期维护保养 4,易脱落部件---选型、材质、定期紧固、设备点检习惯 5,不适宜的使用--培训与监督

车间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车间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目的:为控制产品中可能出现的异物,确保产品质量,特制定此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范围:车间 内容: 车间经常出现的异物主要是毛发、金属、油漆、石子等。 一、毛发的控制: 毛发控制,对所有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的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人正常总数约10万根头发当中,生长期头发约占85-90%,退行期约占1%,休止期占9-14%,处于休止期的头发在洗头、梳头或搔头皮时,将随之脱落,正常人每天约脱落20-100根头发,为控制这些毛发,使之不混入我们加工的产品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①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鼓励工人勤洗澡,勤洗头,公司提供资源,每天开放澡堂以方便工人洗澡。 ②工人换工作服前,用梳子先梳一遍头发,将脱发粘贴在胶带上,由更衣室人员负责处理。 ③工人换工作服前,自检和互检毛发,检查工作服里外及工作帽内有无毛发,将拣出的毛发粘贴在胶带上,由更衣室人员负责处理。 ④更衣室人员在工人进车间前将全身包括头部用辊子辊一遍;进车间前必须检查工作帽,不得有头发外露情况,对工作服也要里里外外仔细检查。 ⑤工人每次进车间前,要求在风淋间将脸部揉搓一下,尤其注意眉毛等地方,各班组对工人进行教育培训,进车间时认真执行。 ⑥风淋间风淋20秒 ⑦工作过程中8:00 10:00 14:00 16:00头发互检,互检以后由巡检员进行巡检,检出一根头发,罚款1元。 ⑧品管员不定时抽检毛发。 ⑨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尤其是新进厂职工,要求套袖必须护住手腕,不能露出手腕,内帽、口罩必须戴好,不得有毛发外露,防止毛发混入产品中。 二、金属的控制: 金属产生主要是不锈钢器具碰撞、链条摩擦、维修设备未清理线头等造成,针对各工序情况,制定控制措施如下: ⑴前处理工序: ①前处理工序使用刀具、不锈钢筐、捞子,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杜绝野蛮操作;按照规定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