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蚝养殖技术

大蚝养殖技术

大蚝养殖技术
大蚝养殖技术

前言

近江牡蛎Osuea (Crasostrea) rivularis 属双壳类、牡蛎科、牡蛎属,俗称大蚝。大蚝属滤食性、广盐性贝类,终生营固着生活。贝壳大型,长达24厘米,高15厘米,质坚厚。牡蛎肉含有丰富蛋白质、肝糖、脂肪、牛黄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有“海底牛奶”之美称。

茅尾海面积135平方公里,是一个有充足淡水注入及大量大蚝栖息的内湾性海区,位于大河口的漏斗形内湾中部的潮间带面积有30平方公里,是南方最大的天然大蚝采苗基地。龙门港镇七十二径和大风江下

1

游海区风浪小,水质清洁,水温适宜,盐度适中,浮游生物丰富,是大蚝浮筏养殖的天然场所。因此,钦南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蚝采苗、养成资源优势,为发展大蚝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钦州市大蚝人工养殖历史悠久,据地方史志记载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成规模的人工养殖则是在解放后,养殖模式大致经历了由以石块为主的附着器的海底养殖到水泥柱地播式插养再到水泥串浮筏吊养,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亩产成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丰厚,大蚝养殖业初成规模,2002年钦南区被授予“中国大蚝之乡”称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浮筏吊养技术的试验成功和在养殖高效益的驱动下,大量的资金和

2

人力不断投入大蚝养殖业。在此背景下,为了趁此利好时机,做大做强钦南区大蚝产业,钦南区人民政府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近江牡蛎(大蚝)产业化开发与示范”项目为契机,做好大蚝养殖用海规划,建立无公害大蚝养殖基地和健康大蚝养殖示范场,全面推广先进实用大蚝采苗和养殖技术,扶持大蚝加工企业,引进大蚝深加工技术,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加工比例,实现大蚝产业化,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

3

目录

4

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 ………………………………………

2.《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养殖技术规范》(NY/T 5155-2002)………………………………

3.大蚝球式片状水泥串采苗技术……………

4.大蚝球式片状水泥串浮筏吊养技术………

5.生物酶解及发酵法生产蚝油工艺技术……

6.高品质蚝豉加工技术………………………

5

7.调味即食蚝休闲食品加工工艺技术………

8.《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NY 5154—2002 )……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52-2001)

1 范围

6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测定方法、检验规则和结果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养殖用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467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7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海水化学要素观测

GB/T 13192 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7378(所有部分)海洋监测规范

3 要求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表1要求。

表1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序项目标准值

8

1 色、臭、味海水养殖水体不得有异色、异臭、异

2 大肠菌群,个/L ≤5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500

3 粪大肠菌群,

个/L

≤2000,供人生食的

贝类养殖水质≤140

4 汞,mg/L ≤0.000 2

5 镉,mg/L ≤0.005

6 铅,mg/L ≤0.05

7 六价铬,mg/L ≤0.01

8 总铬,mg/L ≤0.1

9 砷,mg/L ≤0.03

10 铜,mg/L ≤0.01

9

11 锌,mg/L ≤0.1

12 硒,mg/L ≤0.02

13 氟化物,mg/L ≤0.005

14 挥发性酚,

mg/L

≤0.005

15 石油类,mg/L ≤0.05

16 六六六,mg/L ≤0.001

17 滴滴涕,mg/L ≤0.000 05

18 马拉硫磷,

mg/L

≤0.000 5

19 甲基对硫磷,

mg/L

≤0.000 5

20 乐果,mg/L ≤0.1

21 多氯联苯,

mg/L

≤0.000 02

10

4 测定方法(略)

5 检验规则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监测样品的采集、贮存、运输和预处理按GB/T 12763.4和GB 17378.3的规定执行。

6 结果判定

本标准采用单项判定法,所列指标单项指标,判定为不合格。

11

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无公害养殖环境条件、苗种采集、苗种质量和养成操作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近江牡蛎半人工采苗、垂下式养成,滩涂养成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

12

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154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

3 采苗

3.1 采苗场环境条件

3.1.1 场址

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天然或人工养殖近江牡蛎的河口两侧滩涂或内湾,没有污染源。干潮水深10m处至每月干露不超过

13

15d、每天干露不超过4h的潮间带滩涂。

3.1.2 水质

采苗场周围海区水质符合GB 11607

的规定,采苗场水质符合NY5052的规定。

3.1.3 底质

泥沙底、泥底、沙泥底和岩石底质。

3.1.4 盐度

采苗季节盐度范围:3.87~19.61。3.1.5 水温

采苗季节水温范围:24℃~31℃。3.1.6 场地准备

滩涂场地,分幅插标,每幅1h㎡,挖滩筑畦,人工清除有害生物和杂物;深水场地,划定范围,插竹标志。

3.2 采苗时机

14

在近江牡蛎繁殖季节(5月~8月),每三天测量采苗海区海水盐度、观察亲贝排精产卵情况、拖网镜检近江牡蛎幼虫量,当满潮时底层海水的盐度降到15.67以下时:——丰满、乳白色的亲贝软体部变成消瘦而透明时,8d~10d内投放附苗器进行采苗;

——壳顶期幼虫数量达到25个/m3~60个/m3时,5d~8d内投放附苗器进行采苗。

3.3 附苗器

3.3.1 种类

附苗器有水泥柱、水泥片、胶丝水泥绳等,亦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来源丰富、经济耐用的器材;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15

3.3.2 投放量

水泥柱(4.5cm×5cm×50cm)12支/㎡~18支/㎡,水泥片(12cm×12cm×1.3cm)15片/㎡~25片/㎡,胶丝水泥绳(Φ0.8cm~1cm,长80cm)30支/㎡~45支/㎡。

3.4 采苗方法

3.4.1 伞形采苗法

适用于潮间带滩涂采苗场。中间一支水泥柱,插植深度为15cm~20cm,其余围绕中间一支搭成伞形(称一“丛”),插植深度5cm~10cm,约成60°角。“丛”成行排列,走向与潮流的流向一致。

3.4.2 “井”字形采苗法

适用于岩石等硬底质采苗场。水泥柱“井”字形堆放,每堆放柱4层~10层,每

16

层2支。

3.4.3 垂下式采苗法

适用于潮间带下区至干潮水深10m处的采苗场。首先用栅架、浮筏等搭建台架,然后将附苗器吊挂在台架上。

3.5 效果检查

定期下海检查,清洗淤泥,观察计数蛎苗附着量,若蛎苗附着太少应清理附苗器再采。

4 苗种

4.1 质量要求

4.1.1 规格

壳长5mm以上。

4.1.2 附苗密度

17

附苗器上平均附苗密度以0.2粒/c㎡为宜。

4.1.3 感官指标

4.1.3.1 附苗器附苗均匀。

4.1.3.2 单个水泥柱、水泥片、胶丝水泥绳上附苗量分别超过40粒、23粒、18粒的附苗器应占相应附苗器90%以上。

4.1.3.3 苗种颜色以褐红色为主,平贴生长,壳缘不翘起。

4.1.3.4 附苗器上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面积占附苗器总面积10%以下。

4.2 检验方法

感官检验,把待检样品置于暂养池或暂养缸内,逐个观察检验。

4.3 检验规则

18

4.3.1 苗种销售交货时应检验,检验项目按4.1执行。

4.3.2 组批规则

以一次交货出售为一批。

4.3.3 抽样方法

对一个检验批多点随机取样,分上、中、下附着器各抽样10个,抽样数量不少于100个附着器。

4.3.4 检验结果判定

通过检验,如有不符合4.1规定的质量要求,应对原检验批次加倍取样进行复检,经复检仍有不合格项,则判定该批苗种不合格。

5 养成技术

19

5.1 养成场环境条件

5.1.1 场址

风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潮间带下区至浅海区水域。

5.1.2 水质

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5.1.3 底质

泥沙底、泥底或沙泥底质。

5.1.4 水温

6℃~32℃。

5.1.5 盐度

6.49~32.74。

5.2 放养时机

蛎苗附着后在采苗场暂养3~6个月,长至壳长5mm以上时转移至养成场养成。

5.3 养成方法

20

大菱鲆养殖技术及前景

大菱鲆养殖技术及前景 发表日期:2005年2月1  大菱鲆又称为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类(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拉丁名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 。原产于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西洋北部海域,为底栖性冷水性鱼类。属于鲽形目,鲆科,菱属,其身体扁平近似圆型,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鳍无硬体且较长;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出肉率高,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同类鱼多。大菱鲆是一种名贵鱼,具有许多十分诱人的优点:性格温驯、体型优美、肌肉丰厚白嫩、骨刺极少、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其鳍边含有丰富的胶质、口感滑爽滋润,有近似甲鱼的裙边和海参的风味,营养价值很高,是理想的保健和美容食品。其幼鱼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有“肉味象冷水性鱼类,而身姿却似热带鱼”的美誉。故除可供食用外.尚可作观赏鱼。近年来,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鲜活大菱鲆市场十分看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养殖品种。

大菱鲆对温度等海水指标要求较严。其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适宜盐度为20‰~32‰之间,最适宜盐度为 25‰~30‰。 大菱鲆雄性一年达到性成熟,雌鱼二年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育的亲鱼,在控温控光的条件下,全年都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大菱鲆在自然环境状态摄食习性为肉食性,幼鱼期摄食甲壳类,成鱼则捕食小鱼、虾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后,主要用鲜杂小鱼为粘合剂与鱼粉、各种维生素及专用粉末饲料制成软颗粒投喂,饵料系数一般在1∶1~1∶1.5之间。日投喂量:体重200克以下每天投喂3~4次,体重200克以上每天投喂2~3次,体重300~500克每天投喂2次,每天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2%。 大菱鲆生长迅速,正常情况下从体长5厘米小苗进行养殖,7个月即可长到尾重500克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人工饲养大菱鲆一般提倡温室大棚养殖、工厂化养殖、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 养殖的苗种体长要求在5厘米以上,鱼体色泽正常,活力强,无病害、畸形。养殖水质要求无污染,可抽取地下海水直接

多宝鱼养殖技术要点

多宝鱼养殖技术要点 概述:多宝鱼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用鱼,它也是海鱼的一种,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食疗功效,在养殖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养殖技术,那么,多宝鱼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多宝鱼养殖技术。 一、多宝鱼养殖设施 包括养鱼车间、养殖池、充氧、调温、调光、进排水及水处理设施和分析化验室等。养鱼车间应选择在沿岸水质优良、无污染、能打出海水井的岸段建设,车间内保持安静,保温性能良好。养鱼池面积以30平方米~60平方米为宜,平均池深80厘米左右。 二、多宝鱼养殖环境条件 主要水质理化因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质:养殖区附近海面无污染源,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质清澈,符合国家渔业二级水质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井水水质优良,不含任何沉淀物和污物,水质透明、清澈,不含有有害重金属离子,硫化物不超过0.02毫克/升,总大肠杆菌数小于5000个/升,盐度在20以上。为检验井水质量,可先用少量鱼苗试养,鱼苗正常时再进行养殖生产。 2、光照:大菱鲆为底栖鱼类,光照不宜太强,以500Lux~1500Lux 为宜。光线应均匀、柔和、不刺眼,感觉舒适为度。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3、水温: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耐受温度范围为3℃~23℃,养殖适宜温度为10℃~20℃,14℃~19℃水温条件下生长较快,**养殖水温为15℃~18℃。 4、盐度:大菱鲆养殖的适应盐度范围较宽,耐受盐度范围为12~40,适宜盐度为20~32,**适宜盐度为25~30,提倡在**适宜盐度条件下养殖。 5、pH:养殖水体的pH应高于7.3,**好维持在7.6~8.2之间。 6、溶解氧:大于6毫克/升。

养鱼经验: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历史悠久,外形比较特殊、最古老的一种鱼类。在我国生活的野生鲟鱼有八种,常听说的有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但是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可以捕捞,现在有些食用的鲟鱼是人工养殖的,多数是从外国引进的俄罗斯鲟、欧洲鲟等鲟鱼。养殖鲟鱼,怎么养殖,会跟其他的鱼养殖方法不一样。 1、建设养殖场 养殖鲟鱼,由于鱼体型会长的比较大,所以最好有池塘养殖,如果没有池塘要修建水泥池来养殖,一般一个池子大概是长4米、宽3米、深2米以上。池养的鲟鱼数量,可以根据鲟鱼大小来决定。附近要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培育鱼苗的地方,要单独建设,一般可以做棚室,用大型的塑料容器育苗。小鱼苗看起来跟其他的鱼类差不多。要准备一些单独的设备。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重新灌水进来水位在1.5米左右的水深。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放养入池。放养前要准备饲料,还要准备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比如,一开始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及时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浸洗盐水的鱼容易适应池水温度。放养的鱼苗要大小一致。生长均衡。下池前先放几条,看水温适不适合,适合再全放。 4、喂养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如果水泥池养殖,一般没有水生动物。要自己投放,不像池塘。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可以喂食。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骨粉、鱼粉,等健康的饲料。喂食的食物要干净、消毒。 5、管理任务

大菱鲆养殖技术指引

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 二OO六年十二月

前言 大菱鲆是欧洲名贵的经济鱼种,它适应低水温环境、生长快、抗逆性强、肉质细嫩、胶质丰富、口感独特,深受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喜爱。自1992年引入我国以来,水产专家们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技术十分成熟,在我国北方沿海迅速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养殖年产量近5万吨,年总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产业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目前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养殖疾病增多、用药不规范、甚至有少数单位滥用违禁药物等问题,以至于出现不合格商品鱼上市的现象。由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大菱鲆生产与销售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旨在帮助养殖业户实现健康养殖,少用药或不用药,远离生产过程中对药物的依赖,养殖出合格可销售的大菱鲆产品。

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 一、大菱鲆养殖 (一)养殖设施 包括养鱼车间、养殖池、充氧、调温、调光、进排水及水处理设施和分析化验室等。养鱼车间应选择在沿岸水质优良、无污染、能打出海水井的岸段建设,车间内保持安静,保温性能良好。养鱼池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平均池深80厘米左右。 (二)环境条件 主要水质理化因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质:养殖区附近海面无污染源,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质清澈,符合国家渔业二级水质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井水水质优良,不含任何沉淀物和污物,水质透明、清澈,不含有有害重金属离子,硫化物不超过0.02mg/L,总大肠杆菌数小于5000个/L,盐度在20以上。为检验井水质量,可先用少量鱼苗试养,鱼苗正常时再进行养殖生产。 2.光照:大菱鲆为底栖鱼类,光照不宜太强,以500~1500Lux为宜。光线应均匀、柔和、不刺眼,感觉舒适为度。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3.水温: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耐受温度范围为3~23℃,养殖适宜温度为10~20℃,14~19℃水温条件下生长较快,最佳养殖水温为15~18℃。

广西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广西水产信息网 开春以来,全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水产畜牧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业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海水养殖生产总体上继续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 1、海水养殖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市场经济调节和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今年我区海水养殖开发再掀热潮,养殖规模不断扩大。1-6月份,海水养殖放养面积达93万亩,同比增长%。开发荒滩、荒田(咸酸田)养虾依然是今年海水养殖热突出的主角。各地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比较效益低的低产咸酸田、荒滩调整发展对虾养殖,各行各业纷纷投入开发,呈现集体、个体、股份一齐上的发展态势。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开发有增无减,掀起前所未有的群众开发热潮。去冬今春,全区新开发养虾池塘万亩(养殖水面积)。全年对虾养殖面积将达到28万亩。到6月止,放养对虾池塘万亩,同比增长%。其他品种的养殖也呈平稳发展趋势。文蛤养殖万亩、大蚝养殖万亩,分别与去年同期持平,网箱养鱼3580箱,主要养殖品种有鲷科鱼类、鲈鱼、美国红鱼及新引进的军曹鱼和星洲鱼等。预计全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98万亩,比去年增加6万多亩。 2、种苗生产发展迅猛 开春以来,沿海各市把抓好水产苗种生产放在首位,主要是对虾、珍珠贝苗、文蛤、中华乌塘鳢的生产,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半年全区从事海水鱼虾贝种苗生产的场点417个,投入育苗水体82650m3,同比增加9000m3。其中对虾育苗场点48个,育苗水体41170m3,增加6000m3;对虾育苗总量亿尾,比去年同期亿尾增长%。 位于钦州湾西海域最北部的茅尾海,是广西沿海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也是我国南海唯一的近江牡蛎天然菜苗场。上半年投放近江牡蛎采苗蚝柱亿支,同比增加7800万支。 文蛤人工育苗取得阶段性成功。广西海洋研究所开展育苗攻关,第一批共育出4-6mm的幼贝2100万粒,已投放自然海区,长势良好。预计今年有望突破文蛤育苗关。 3、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

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 特水142 王江 201413451 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据说全球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20多种。人工养殖主要是以下4种:即近江牡蛎、褶牡蛎、密鳞牡蛎和长牡蛎。现将长牡蛎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长牡蛎也称真牡蛎、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自然分布于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性贝类。它附着在退潮时露空的岩石或建筑物上。我国自1979年引进养殖。牡蛎自附着开始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着物而自行移动,仅有启闭壳运动。左壳固着,只有右壳能启闭张合运动。并依靠右壳启闭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等生活活动。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紧闭贝壳以度难关。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一、牡蛎的养成方法: (一)投石养成法此法适用于底质较硬的潮间带和潮下带,选用拳石或较大的石块作附着基,均匀分散或成堆、成行在养成场里分散养成。目前该法已逐步被淘汰。 (二)水泥条养在法此法是我国目前开展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牡蛎养殖方法,其主要养殖技术为: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正确掌握移

养日期。为缩短养成期,移养工作应在10月1日以后开始,因10月1日后,海区基本无藤壶苗附着。争取在11月底前结束。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潮流过急处插养,这是因为牡蛎在涨、退潮时贝壳张开,泥沙灌入体内导致窒息死亡。养成形式选定,硬底质可用单插式,软涂底质宜用簇堆养成,因其可增强抗风力,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养成方法:排列要顺潮向,行距间要开沟排水,这样可减轻促淤和下陷。 (三)垂下养成法垂下牡蛎养殖法是目前国内外牡蛎养殖的先进技术,且有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优点,是我国牡蛎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现分别介绍如下: 1、筏式养殖法:此法适用于干潮时水深4米以上,风浪平静的内湾。筏的结构大小因地而异,没有统一规格,筏子通常用圆木和毛竹扎成有5×10米的,也有10×10米。每台筏用6-9个浮桶或其他浮子作浮力,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2、延绳养殖法(宁波市曾用本法养过):延绳系由1500股聚乙烯单丝绞制而成,全长96米,两端打桩于海底,两头各为30米长桩缆(具体应以满潮时水深2倍以上定桩缆长度),中间36米为浮绠,每隔1.5米缚一个直径32厘米玻璃球,附着器吊距为橡皮条0.4米、贝壳串0.5米,一根延绳前者可吊91条、后者可吊73串。延绳间距为当地潮养的1-1.5倍。浮绠应与主流方面成50-60度偏角,形成拉

浅谈山东乳山牡蛎产业转型经验

50 2019年第4期 探讨分析 文/谭林涛 王津果 徐雯雯 郑延璇 王航宁 于成松 宋建威 山东乳山所产牡蛎个体大、肥度高、肉质好、味鲜美。近年来,“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我国牡蛎产业聚集新高地、山东省渔业发展新亮点。笔者在本文中分享了山东牡蛎产业从“散户养”向“牧场养”,从“重产量”向“重品质”,从“按车卖”向“按个卖”的具体成长蜕变历程,借此与从业人员交流分享。 山东乳山,全域海岸线长199.27km ,15m 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适养面积达100多万亩,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基础生物繁殖旺盛,是我国著名的“水产之乡”,有“中国牡蛎之乡”美誉。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水产养殖业是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临海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水产养殖业发展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乳山市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牡蛎产业为主攻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牡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生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的现代牡蛎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成为我国牡蛎产业聚集新高地、山东省渔业发展新亮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乳山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乳山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乳山牡蛎”荣获“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同年乳山市被评为“中国牡蛎之乡”,2018年,“乳山牡蛎”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并 浅谈山东乳山牡蛎产业转型经验 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18年,乳山牡蛎养殖规模8万亩,年产量30万吨,一产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均居首位。乳山现有牡蛎加工企业10家,主要产品有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等初级加工产品和保健品、药品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牡蛎产品2万吨,产值达6亿元,牡蛎产业上下游从业人员1.2万余人,渔民年增收近6亿元,牡蛎产业已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牡蛎鲜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60余个大中城市,加工品除国内市场外主要出口日本、韩

鲟鱼疾病防治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水产动物生产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鱼病防治主要以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为方针,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由水产动物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平时难以观察,一旦生病,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当发现动物机体开始死亡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其次,在针对水产动物疾病治疗时,给药困难,在生产中通常采用全池泼洒和口服法等对养殖动物群体用药,而不针对生病个体用药。另外,水产动物口服药物治疗后,大多食欲减退或失去食欲,更难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即使使用外用药物,但较大水体很难实施,因此,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积极推进健康养殖,注意控制和杀灭病原。通过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鲟鱼养殖疾病防治措施主要有: 1、合理放养,环境对鲟鱼有一定的容量,应根据养殖鲟鱼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合理的放养条件下,能够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预防疾病的发生。 2、合理投喂。 鲟鱼健康生长,饵料投饲技术非常关键。为保证鲟鱼的生长需要且尽量地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养殖环境的污染。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式,不但是保证鲟鱼的正常生长,获得较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不能正常地摄取到食物将会导致营养缺失症或使鲟鱼生长机能下降,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或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因此,鲟鱼养殖的规程中,要保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饵料,并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进行调整,勿使其摄食过饱或摄食不足。 3、水质调管。水体是鲟鱼生长和生活所需氧气的来源,也是其排泄物的载体。此水环境的变化对鲟鱼的生长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鲟鱼对水质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要求。这些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氧、盐度、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在其养殖过程中,发现已超过鲟鱼的承受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鲟鱼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大菱鲆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乳山市瑞力水产品养殖场 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大菱鲆养殖生产操作规程: 一、水环境控制 1.水质要求:使用过滤罐过滤过的地下海水过滤掉水草,大的杂质,淡水取之地表井水或地下水,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排水口用通往池外的排污立管,最适水温:耐受温度范围为3~23℃,养殖适宜温度为10~20℃,14~19℃水温条件下生长较快,最佳养殖水温为15~18℃。;盐度:耐受盐度范围为12~40,适宜盐度为20~32,最适宜盐度为25~30,均可良好生长; pH值:养殖水体的pH应高于7.3,最好维持在7.6~8.2之间。 2.放苗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对于新建的池塘,先进水浸泡,然后进行药物消毒;对老塘或鱼塘改造成的池塘先干塘曝晒20—30天,放苗前的消毒要进满水进行,用浓度为50mg/L的漂白粉浸泡2~3天。经彻底清塘消毒后,进行放水。 3、池塘盐度的处理。在放苗前1~2天用食盐或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以便放养的鱼苗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养殖成活率。

二、鱼苗的选择和放养 1、鱼苗的选择。优质的鱼苗是提高成活率和高产的重要保证。选购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大小适宜,体色正常,背呈沙色,体表光滑,背鳍、臀鳍透明,正常无畸形,没有损伤没有鱼病和寄生虫的优质鱼苗。5厘米以上的苗种,达8-10cm规格的苗种更好,这种规格的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规格太小的鱼苗直接放养成活率低。 2、鱼苗的放养。放养时间以3月中旬为宜,此时的水温基本上在10℃以上。放苗待水温在14℃以上稳定一星期后才开始放养。注意放苗时选择在晴天上午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太阳直晒或时放苗。放养密度因地制宜,如果池塘条件、水质状况良好、增氧设备齐全,鱼苗的放养密度6-10cm的苗种可以按80-150尾/㎡,这样的密度既能获得高产,又能保证成鱼的出塘规格。 三、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在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调节主要以调节换水量来控制。养成水深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日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并要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综合考虑,水温20℃时原则上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或高温天气每天开启增氧机增氧,且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

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一种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包括环境控制、鱼苗把关、营养控制、病害防控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鲟鱼养殖条件,减少鱼病发生,全面保证鲟鱼的养殖环境,及生长所需营养,使鲟鱼健康生长、减少死亡率,提高产出量;同时良好的水体环境、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商品鱼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1)环境控制: A.池塘条件:养殖池塘面积不小于4亩,塘深2米以上,塘底为沙质,每口塘设有独立进排水口、坡降、饲料台,并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和拦网; B.清塘消毒:在投放鱼苗前15~20天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首先泼洒茶子饼浸出液清塘1~2天,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然后使用生石灰水浸塘3~4天,水深20~30厘米;排出后放入清水洗塘,保证水体pH值为7~8;再次排出,放入清水作为养殖用水,并且在投苗前10天,将池塘水深加到70~80厘米,使用含氯消毒剂再次消毒; C.培养浮游生物:放入养殖用水后,将干鸡粪浸泡消毒后的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作为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D.设置网箱:投放鱼苗前7~10天,在池塘中设置养殖用网箱,网箱规格为4~5平方米,网衣为聚乙烯材料制成,网目大小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浸泡处理; 2)鱼苗把关:

E.鱼苗选择:选择体长为10~15厘米或体重为75~150克的无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鱼苗作为放养苗种; F.鱼苗试水:放鱼苗前2天,选择相同规格的鱼苗10~15条杀菌处理后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无异常后才可放苗; G.投放鱼苗:鱼苗试水无异常后,使用盐水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入网箱,投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50尾; 3)营养控制: H.饲料投喂:鱼苗投放后停止喂食2~3天,第三天开食,每天投喂饲料4次,早中晚各投饵一次,夜间投喂一次,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3%~5%; I.饲料回收:在饲料台上设喂食网,每次投放饲料1~2小时后,通过喂食网,将饲料回收,回收的饲料可加工后再次利用,保证饲料营养健康,同时保证水体清澈干净; 4)病害防控: J.水质管理:鱼苗投放后,鱼苗阶段每隔7天换水1次,成鱼阶段每隔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后加入一定量的定向绿藻肥或微生物制剂,保证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需求,保证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同时保持水体pH值为7~8,净溶氧量在5mg/L以上;每隔10天清洗一次网箱,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减少病害; K.换置网箱:随着鱼体增长,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控制养殖密度,控制病害; L.鱼病防治: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一次,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后提箱检查捞岀箱内病鱼死鱼,并整箱隔离流水饲养,同时使用相应的防治药物进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独立进水口设有60目的过滤筛网;饲料台为水泥混凝土制成,其面积为6~8平方米,并且上面设有遮荫网。

大菱鲆苗种培育

大菱鲆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设施:育苗容器一般使用直径为3~5米的圆形水泥池或圆形玻璃钢水槽,也可使用3米×3米、4米×4米或5米×5米的方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实际生产时要根据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保证具有良好的循环流态,可将槽(池)的四角取圆,底部向中央放坡。进水管按切线方向设计于槽(池)的上口。槽(池)中央和槽(池)外分设立管以便保持水位和排水,使整个槽(池)的水系统达到开放式或封闭式循环流水的效果。此外,还要在槽(池)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充气管和气石。(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5页) 2苗种培育密度:初孵仔鱼的培养密度可达1万~3万尾/立方米。“断奶”(由投喂活生物饵料转化为投喂配合饵料称之为“断奶”初期,仔鱼体重0.1克/尾,培养密度可达2500尾/立方米。“断奶”结束时,仔鱼体重0.5克/尾,培养密度1250~1500尾/立方米。3月龄鱼苗体重2克/尾,放养密度可保持在1000尾/立方米左右。(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60页) 3苗种培育水体条件: (1)充气与溶解氧:育苗容器中良好的充气条件有助于增进鱼苗食欲、加速生长、抑制细菌增殖和提高鱼苗成活率。仔鱼较喜欢中等强度的充气,5~10日龄仔鱼最佳充气量为每小时30升/立方米,以后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增加充气量,直至每小时60升/立方米。溶解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氧含量过低和过饱和都将会对鱼苗培育产生不利影响,其影响程度和鱼苗的发育阶段有关。初孵仔鱼具有较强的抗低氧能力,开始摄食后,对氧的依赖性便会逐步增强,且表现愈来愈敏感。实验证明:仔鱼初次摄食时,入口处氧的水平会迅速下降至5毫克/升以下,12小时后降至3~4毫克/升,24小时后鱼苗对氧的需求达到最敏感的程度。通常鱼苗的半致死量就是出现在3毫克/升之时。当氧的过饱和量超过105%时,尤其当仔鱼处于第一次投饵时,就很容易发生气泡病。所以在鱼苗期间,应该及时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和代谢产物的含量,跟踪其变化,以作出正确的判断。(2)盐度:变态前的仔鱼自身不具备渗透压调节功能,变态后方能达到与成鱼同样的盐度耐受力。试验证明:仔鱼最佳的生长盐度是20~25,盐度低于3也能短暂维持,但要注意渗透压的平衡需要维持在8~12的盐度范围内。盐度变化首先会对仔鱼卵黄囊的浮力产生影响,中性浮力点的盐度是28,当盐度为10时,早期仔鱼会出现动作紊乱,所以仔鱼期的盐度不宜太低。大菱鲆虽属广盐性鱼类,但养殖水体的盐度以维持在20~40(或更高些)时效果较好。仔鱼对盐度的耐受力可能会受亲鱼原产地的影响而有差异。 (3)水温:水温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对鱼新陈代谢的水平和效果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卵黄吸收率和水温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而转换率却会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有利于营养储存的水温是13℃,卵黄达到最佳利用率时的水温为15℃。半致死水温随发育阶段而不同,10日龄时为10℃,8日龄时为15℃,6日龄时为17℃。大菱鲆仔鱼适应的最高水温是24~25℃,但时间不宜太长。整个育苗期的水温可由13℃逐渐升至18~19℃。 (4)pH、三态氮和悬浮物:仔鱼最敏感的pH的安全范围是5~7,最佳pH7.6~8.2。氨氮含量不能超过0.01×10-6,亚硝酸盐含量不能高于0.1×10-6,硝酸盐含量不能高于100×10-6。水中悬浮的颗粒物质如果高于15×10-6,就容易造成鱼苗窒息死亡。(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5~57页) 4苗种培育光照强度:光照会影响鱼苗对食物的摄取,从而会影响到鱼苗的成活

生蚝养殖方法[资料]

生蚝养殖方法[资料] 生蚝养殖方法 牡蛎: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古贲(bì)。生蚝:这种品种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品种之一,个头大的一个带壳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由于适合生长条件的限制,它的数量上比其它品种的少,因此它的经济价位一般比较高。它还可以做生吃,有补肾,美容的效果。 1(筏式养成: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介于两者之间。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平方米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 午日光曝晒时播苗。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667平方米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厘米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 1/4,1/3。 4(投石养殖: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多宝鱼养殖技术

多宝鱼养殖技术 多宝鱼又称南方鲆、大西洋漠斑牙鲆、美国漠斑牙鲆,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属深海底栖鱼类,是美洲众多鲆鲽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自然分布于美国北卡莱罗纳州至佛罗里达州南部海湾,得克萨斯州南部海峡沿岸也有分布。 多宝鱼形态与我国褐牙鲆相似,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身体的左侧呈浅褐色,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部颜色较浅,能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以便隐藏身体,躲避敌害。多宝鱼属于广盐性鱼类,通常可以在海水和淡水中生存。雌性生长快于雄性,两年龄可达到性成熟。通常雄鱼的寿命期为两年,据报道,在南卡莱罗纳州寿命最长的雄鱼可达到3年以上。在鱼龄相同的情况下,雌鱼的体重要明显大于雄鱼的体重,一条三龄的雌性成鱼可达到25厘米左右。在自然海域,成鱼最大可长到75厘米,雌鱼生长速度快于雄鱼,二龄鱼达到性成熟时雄鱼长度可达到20厘米~25.5厘米,雌鱼可达到30厘米~35.6厘米。若进行人工养殖,其生长期明显缩短,见效更快,效益更好。在自然海域里,多宝鱼具有埋伏捕食的能力。仔鱼主要以甲壳纲动物为饵料,随着鱼的不断长成,逐渐以各种鱼类为食,通常捕食的对象包括斑点鲻鱼、条纹鲻鱼和白鲻鱼及草虾等。 多宝鱼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等特点,且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公认的优良养殖鱼类。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多宝鱼繁育及养殖技术,在生理、生态、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多宝鱼的养殖已成为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养殖产业。该品种引入我国后极具开发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多宝鱼的养殖 1、苗种与苗种的选择 (1)规格:多宝鱼与褐牙鲆在养殖技术上比较接近,生产中容易掌握。一般当苗种生长到5厘米以上时,即可进入大池放养。规格在8厘米以上放苗最好,此时幼苗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入池后鱼苗的适应性强,容易提高成活率。

即食海鲜项目可研报告

烟台*** 即食海洋食品(海鲜肠、海鲜软包装)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摘要 寻找市场空白,以健康、美味和新奇的海洋食品适应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所带来的巨大的城市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寻找并建立海洋食品产业的途径,是本项目的基本立足点。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沿海,从北部的莱州和蓬莱到南部威海和乳山长达3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海洋渔业和养殖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海洋食品的来料加工业蓬勃发展。仅烟台地区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就有近400家,这些企业返销出口的同时也为烟台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海洋食品资源。其中为日本和韩国来料加工出口精包装产品的同时余下的边角料符合卫生要求,同时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加工成为即食海鲜肠类食品和海鲜软包装食品及丸类食品,另外本公司作为出口企业每年亦有大量海鲜的边角料可作为本项目产品的原材料。 因此,高档的海鲜、丰富价廉的原料和相对空白的即食海鲜产品市场就形成了项目的支柱。 按照测算,本项目只需追加投资约28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年产1000吨海鲜肠类产品和其他原形海鲜即食海鲜产品项目。项目建成完全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元,税后利润400万元,销售利润率20%。 本项目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外,由于产品新颖,容易被市场接受,因此便于把握机会迅速占领内陆市场,建立市场网络,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背景 1、即食包装食品是未来10年中国大陆不断发展的朝阳产业:中国大陆的城市化 进程在未来10年内应该不会停止。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新增城市人口将达4亿人,届时城市人口预计为11亿元,农村人口仅为4亿人。巨大的新增城市人口对即食包装食品的需求也是巨大的。 2、市场潜力大:现有的畜禽肉肠类和软包装食品已经稳定地占据了食品市场的一 部分,仅火腿肠类产品年市场销售额约500亿元,别的软包装产品更是达到上万亿的规模。但是,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肠类和软包装食品却在市场上很少见到,有的只是一些口感较差的海鲜干货产品。大品牌有影响的海鲜即食产品更是没有。因此健康、营养和时尚的海鲜即食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海洋产品的健康与营养:当前陆地肉食品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病死牲畜肉、饲 料快速生长剂、农药残留、口蹄疫、禽流感等等。人们呼唤营养、健康、安全的食品。 海洋食品就是一个正确的答案。海洋生物不仅天然,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尤其是DHA,EPA,钙铁锌硒和多种活性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陆地动物,对现代人类的健康十分有益。

5153—2002 无公害食品 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T 5153—2002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无公害养殖的环境条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大菱鲆的无公害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选择 养殖场应选择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有淡水水源的地方。 3.2 水质条件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要求。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 4 人工繁殖 4.1 设施 应有控温设施、充气设施、控光设施、进排水设施和水处理设施。 4.2 亲鱼选择 亲鱼外形特征符合鱼类分类学的表述,体形完整,色泽正常,健康,活力强,摄食良好,鱼龄在2龄以上,体重大于2 kg。 4.3 亲鱼培育 4.3.1 培育条件 放养密度小于5 kg/m2。 光照强度60 lx~400 lx,光线应均匀、柔和。 水温10℃~14℃,盐度28~32,pH7.8~8.2,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流水培育,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4倍~6倍,持续充气增氧,及时排除残饵、污物。 4.3.2 饲料投喂 饲料有软颗粒饲料和饲料鱼。软颗粒饲料主要成分为粉状配合饲料、饲料鱼等,饲料鱼以新鲜、冷冻小杂鱼为主。 配合饲料应符合NY 5027的要求。饲料应大小适口。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2%,饲料鱼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量的1.5%~3.0%,每日投喂1次~2次。 4.4 受精与孵化 4.4.1 亲鱼性化 成熟亲鱼雌雄比例为1∶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