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规划标准

城镇规划标准

城镇规划标准
城镇规划标准

UDCPUDC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GB50188-93

村镇规划标准

Standardforplanningofruralvillagedandtwn

1993-09-27发布1994-06-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联合发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的通知建标[1993]73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村镇规划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9月27日

目次

1总则1…………………………………………………………

2村镇规模分级和人口预测2……………………………………

2.1村镇规模分级2……………………………………………

2.2村镇人口预测2……………………………………………

3村镇用地分类5…………………………………………………

3.1用地分类5…………………………………………………

3.2用地计算9…………………………………………………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0……………………………………………

4.1一般规定10…………………………………………………

4.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

4.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11………………………………………

4.4建设用地选择12……………………………………………

5居住建筑用地14…………………………………………………

6公共建筑用地16…………………………………………………

7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19…………………………………………

8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21…………………………………

8.1道路和对外交通规划21……………………………………

8.2竖向规划23…………………………………………………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24……………………………………………

9.1给水工程规划24……………………………………………

9.2排水工程规划25……………………………………………

9.3供电工程规划26……………………………………………

9.4邮电工程规划27……………………………………………

9.5村镇防洪规划27……………………………………………

附录A村镇用地计算表29………………………………………

附录B村镇用地分类名称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建议性)31………………………………………………

附录C本标准用词说明32………………………………………

附加说明33…………………………………………………………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村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的规划亦按本标准执行。1.0.3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村镇规模分级和人口预测

2.1村镇规模分级

2.1.1村庄、集镇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1.2村镇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及规划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型三级,并应符合表2.1.2的规定。村镇规划规模分级表2.1.2

村镇层次常住人口数量(人)规模分级

村庄集镇

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

大型>300>1000>3000>10000

中型100~300300~10001000~30003000~10000

小型<100<300<1000<3000

2.2村镇人口预测

2.2.1村镇总人口应为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

发展预测应按下式计算:

Q=Q

(1+K)n+P

式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

——总人口现状数(人);

K——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2.2.2集镇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应按

其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2.2.3集镇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应按表2.2.3的规定计

算。

集镇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表2.2.3

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

常住人口

村民规划范围内的农业户人口按自然增长计算

居民规划范围内的非农业户人口

按自然增长和

机械增长计算

集体单身职工、寄宿学生等按机械增长计算

通勤人口

劳动、学习在集镇内,住在规划范围外

的职工、学生等

按机械增长计算

流动人口

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

集镇活动的人员

进行估算

2.2.4集镇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2.2.4.1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人口的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

的人口增长数或增长率。

2.2.4.2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者

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村镇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条件等

因素,确定增加从业人数及其带眷人数。

2.2.4.3根据土地的经营情况,预测农业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法对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计算规划

期内农业剩余劳力的数量,分析村镇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等因素,确定进镇的劳力比例和人口数量。2.2.4.4根据村镇的环境条件,预测发展的合理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法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以及环境、生

态状况等因素,计算村镇的适宜人口规模。

2.2.5村庄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可不进行分类,其人口规模应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剩余劳力的转

移因素进行计算。

3村镇用地分类

3.1用地分类

3.1.1村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

3.1.2村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村镇用地的统计工作。

3.1.3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表3.1.3

类别代号

大类小类

类别名称范围

R居住建筑用地各类居住建筑及其部距和内部小路

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中面宽度等于和

大于3.5m的道路用地

R1

R2

村民居住宅用地

居民住宅用地

其他居住用地

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属设施及

其户间间距用地、进户小路用地;不包括

自留地及其它生产性用地

居民户的住宅、庭院及其间距用地

属于R1、R2以外的居住用地,如凌单身

宿舍、敬老院等用地

续表

类别代号

大类小类

类别名称范围

C公共建筑用地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C1

C2

C3

C4

C5

C6

行政管理用地

教育机构用地

文体科技用地

医疗保健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集贸设施用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等用地

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及各类高、

中级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等用地

文化图书、科技、展览、娱乐、体育、

物、宗教等用地

医疗、防疫、保健、休养和疗养等机构

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

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设用地

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

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

M生产建筑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种所有制的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M1

M2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

的工业,如缝纫、电子、工艺品等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

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小型机械等工业用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

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化学、造纸、制革、

建材、大中型机械制造等工业用地

续表

类别代号

大类小类

类别名称范围

MM4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养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不包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水域

仓储用地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帐购和储存建

筑及其附属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W1

W2

普通仓储用地

危险品仓储用地

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

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要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T1

T2

公路交通用地

公路站场及规划范围内的路段、附属设

施等用地

其它交通用地

铁路、水运及其外交通的路段和设

施等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设施用地

S1

S2

广场用地

规划范围内宽度等于和大于3.5m以

上的各种道路及交叉口等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

类用地内部的场地

续表

类别代号

大类小类

类别名称范围

U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

U1

U2

公用工程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给水、排水、供电、邮电、供气、供热、

殡葬、防灾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用地

绿化用地各类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不包

括各类用地内部的绿地

G1

G2

公共绿池

生产防护绿地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

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

和大于5m的绿地

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以及用

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林带和绿地

E水域和其它用地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和特殊用地

E1

E2

水域

农林种植地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

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

以生产为目的农林种植地,如农田、

菜地、园地、林地等

续表

大类小类

类别名称范围

EE3

E4

E5

牧草地

闲置地

特殊用地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

尚未使用的土地

军事、外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

部队家属生活区、公安消防机构等用地

3.2用地计算

3.2.1村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3.2.2分片布局的村镇,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3.2.3村镇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村镇用地的计算单位

为公顷(ha)。

3.2.4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图纸比例尺确定。

1∶10000、1∶2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1∶1000、1∶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

3.2.5村庄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1的

规定;集镇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2的规定。

4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1一般规定

4.1.1村镇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3.1.3村镇用地分类中

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

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8大

类之和。

4.1.2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

设用地构成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4.1.3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

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

一致。

4.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4.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4.2.1的规定分为五级。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表4.2.1

级别一二三四五

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

(m2燉人)

>50

≤60

≤80

>80

≤100

>100

≤120

>120

≤150

4.2.2新建村镇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表

5.4.2.1

中第三级确定,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

4.2.3对已有的村镇进行规划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

01

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

允许调整幅度确定,并应符合表4.2.3及本条各款的规定。4.2.3.1第一级用地指标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集

镇不得选用。

4.2.3.2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镇,应根据所在省、自

治区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4.2.3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水平(m2燉人)

人均建设用地

指标级别

允许调整幅度

(m2燉人)

≤50一、二应增5~20

50.1~60一、二可增0~15

60.1~80二、三可增0~10

80.1~100二、三、四可增、减0~10

100.1~120三、四可减0~15

120.1~150四、五可减0~20

>150五应减至150以内

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4.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4.3.1村镇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

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4.3.1的规

定。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表4.3.1

类别

代号

用地类别

占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

R居住建筑用地30~5035~5555~70

C公共建筑用地12~2010~186~12

S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9~16

G1公共绿地2~62~62~4

四类用地之和65~8567~8772~92

4.3.2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镇,其公共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宜选取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

4.3.3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镇,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

4.4建设用地选择

4.4.1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4.4.2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4.4.3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4.4.4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发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4.4.5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

5居住建筑用地

5.0.1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进行确定。

5.0.2居住建筑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2.1居住建筑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5.0.2.2居住建筑用地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5.0.2.3居住建筑用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并避开风口和窝风地段。

5.0.2.4居住建筑用地应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5.0.3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5.0.3.1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符合村镇用地布局的要求,并应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5.0.3.2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选定不同的住宅类型,相对集中地进行布置。

5.0.4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5.0.4.1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政府规定的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5.0.4.2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应满足通风要求。在现行的

41

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Ⅱ、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

的朝向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15°;在其他气候区,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0°。

5.0.4.3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镇防灾的要

求。

5.0.4.4宅院宜缩小沿巷路一侧的边长;宅院组合宜采用

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户的组合型式。

6公共建筑用地

6.0.1公共建筑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6.0.1的规定。

村镇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6.0.1

类别项目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

一、

二、

三、

1.人民政府、派出所●●--

2.法庭○---

3.建设、土地管理机构●●--

4.农、林、水、电管理机构●●--

5.工商、税务所●●--

6.粮管所●●--

7.交通监理站●---

8·居委会、村委会●●●-

9.专科院校○---

10.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11.初级中学●●○-

12.小学●●●-

13.幼儿园、托儿所●●●○

14.文化站(室)、青少年之家●●○○15.影剧院●○--

16.灯光球场●●--

17.体育场●○--

18.科技站●○--

续表

类别项目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

四、

五、

六、

19.中心卫生院●---

20.卫生院(所、室)-●○○

21.防疫、保健站●○--

22.计划生育指导站●●○-

23.百货站●●○○

24.食品店●●○-

25.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店●●--26.粮店●●--

27.煤店●●--

28.药店●●--

29.书店●●--

30.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31.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32.旅馆、招待所●●--

33.理发、浴室、洗染店●●○-

34.照相馆●●--

35.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36.粮油、土特产市场●●--

37.蔬菜、副食市场●●○-

38.百货市场●●--

39.燃料、建材、生产资料市场●○--

40.畜禽、水产市场●○--

注:表中●——应设的项目;○——可设的项目。

6.0.2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表6.0.2的规定。

6.0.3村庄和中小型的集镇的公共建筑用地,除学校和卫生院

以外,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商业金融

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表6.0.2

规划规模分级

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m2燉人)

行政

管理

教育

机构

文体

科技

医疗

保健

商业

金融

大型0.3~1.52.5~10.00.8~6.50.3~1.31.6~4.6中型0.4~2.03.1~12.00.9~5.30.3~1.61.8~5.5小型0.5~2.24.3~14.01.0~4.20.3~1.92.0~6.4大型0.2~1.93.0~9.00.7~4.10.3~1.20.8~4.4中型0.3~2.23.2~10.00.9~3.70.3~1.50.9~4.6小型0.4~2.53.4~11.01.1~3.30.3~1.81.0~4.8大型0.1~0.41.5~5.00.3~1.60.1~0.30.2~0.6中型0.12~0.52.6~6.00.3~2.00.1~0.30.2~0.6注:集贸设施的用地面积应按赶集人数、经营品类计算。

机构和集贸设施宜设在村镇人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6.0.4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

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人口不应开向公路。

6.0.5集贸设施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1集贸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6.0.5.2集贸设施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

7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

7.0.1生产建筑用地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1.1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

7.0.1.2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二类工业用地应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7.0.1.3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三类工业用地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7.0.1.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必须治理或调整。

7.0.2工业生产用地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

7.0.3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7.0.3.1农机站(场)、打谷场等的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

7.0.3.2大中型饲养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村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以及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村镇保持防护距离。

7.0.3.3兽医站宜布置在村镇边缘。

7.0.4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确定,并应设在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燃和危险品仓库与厂房、打谷场、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防火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7.0.5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的规划,应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并应设置消防通路。

8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1道路和对外交通规划

8.1.1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镇之间的联系和村镇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8.1.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应划分为公路和村镇道路两类,其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8.1.2.1公路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

准》的有关规定。

8.1.2.2村镇道路可分为四级,其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

表8.1.2的规定。

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表8.1.2

规划技术指标

村镇道路级别

一二三四

计算行车速度

(km燉h)

403020-

道路红线宽度

(m)

24~3216~2410~14-

车行道宽度

(m)

14~20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度

(m)

4~63~50~20

道路间距

(m)

≥500250~500120~30060~150

注:表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道宽度计算。8.1.3村镇道路系统的组成,应符合表8.1.3的规定。

村镇道路系统组成表8.1.3

村镇

层次

规划规模分级

道路分级

一二三四

大型●●●●

中型○●●●

小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注:①表中●——应设的级别;○——可设的级别。

②当大型中心镇规划人口大于30000人时,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可大于32m。

8.1.4集镇道路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

的功能性质进行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4.1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的道路,不

应穿越集镇的中心地段。

8.1.4.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前的路

段,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

8.1.4.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

业步行街,禁止机动车穿越;路口处应设置停车场地。

8.1.5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村

镇内部穿过;对于已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镇,应进行调整。

22

8.2竖向规划

8.2.1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

的地点。

8.2.2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

3.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4.减少土方工程量。

8.2.3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

道路的中心标高。

8.2.4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

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

9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1给水工程规划

9.1.1给水工程规划中,集中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

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

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9.1.2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9.1.2.1生活用水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

算。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

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

9.1.2.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乡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

水量和农业机械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

关规定进行计算。

9.1.2.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村镇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9.1.2.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

定。

9.1.2.5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

的15%~25%计算。

9.1.3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9.1.4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量充足,水源卫生条件好、便于卫生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优先选用地下水;

3.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安全经济,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

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9.1.5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干管的方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

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

分散式给水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9.2排水工程规划

9.2.1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

9.2.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9.2.2.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2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应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

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9.2.2.3雨水量宜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9.2.3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

气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

9.2.4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农田

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9.2.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迳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

力流设计。

9.2.6分散式与合流制中的生活污水,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集中式生活污水,宜采用活性污

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生产污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

施建设同步进行。

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村镇的下游,

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9.3供电工程规划

9.3.1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9.3.2村镇所辖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

9.3.3供电电源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县域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的建设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9.3.4变电站出线电压等级应按所在地区规定的电压标准确定。

9.3.5供电线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公路、村镇道路布置;

2.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

3.线路走廊不应穿过村镇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4.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9.3.6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根据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确定。

9.3.7重要公用设施、医疗单位或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供电电源。

9.4邮电工程规划

9.4.1邮电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邮政、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

9.4.2邮电设施的规划应依据县域邮政、电信规划制定。9.4.3邮政局(所)的选址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9.4.4电信局(所)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9.4.4.1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

9.4.4.2应设在用户密度中心。

9.4.4.3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

9.4.5电话普及率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百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

9.4.6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9.4.6.1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

有严重污染等地区。

9.4.6.2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9.4.6.3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9.5村镇防洪规划

9.5.1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防洪规划,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

《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邻近大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防

护对象的村镇,当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9.5.2村镇的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

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

汗垸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设施。

9.5.3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镇,当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

村埝(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

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宜符合表9.5.

3的规定。

9.5.4在蓄、滞洪区的村镇建筑内设置安全层时,应统一进行

规划,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

有关规定。

就地避洪安全设施的安全超高表9.5.3

安全设施安置人口(人)安全超高(m)

围村埝

(保庄圩)

安全庄台、避水台

地位重要、防护面大、人口

≥10000的密集区

>2.0

≥100002.0~1.5

≥1000<100001.5~1.0

<10001.0

≥10001.5~1.0

<10001.0~0.5

注:安全超高是指在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以上,考虑水面浪高等因素,避洪安全设施需要增加的富裕高度。

附录A村镇用地计算表

A.0.1村庄用地计算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村庄用地计算表表A.0.1

用地名称

现状年规划年

(ha)

比例

(%)

人均

(m2燉人)

面积

(ha)

比例

(%)

人均

(m2燉人)

村庄建设用地100100

村庄规划范围用地

注:村庄人口规模现状人,规划人。

A.0.2集镇用地计算应符合表A.0.2的规定。集镇用地计算表表A.0.2

用地名称

现状年规划年

面积

(ha)

比例

(%)

人均

(m2燉人)

面积

(ha)

比例

(%)

人均

(m2燉人)

R1

R2

R3

C1

C2

C3

C4

C5

C6

M1

M2

M3

M4

W1

W2

T1

T2

S1

S2

U1

U2

G1

G2

集镇建设用地100100

E1

E2

E3

E4

E5

集镇规划范围用地

注:集镇人口规模现状人,规划人。附录B村镇用地分类名称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建议性)

代号

(Codes)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完全版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 城市用地分类 1.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类、 小类。 1.1.4 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村 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 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1.1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q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 零星的用地 R1 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用地R11 低密度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容积率为1的用地 R12 商品住宅用地以商品住宅为主的用地 R13 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包括以低收入者教工、公务员等特定人群为供应对象的住宅用地R14 廉租房用地 政府组织建设以租给低收入者为供应对象,不对外销售的廉租公房 用地 R2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 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 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3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 停车场等用地 R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 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

增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1.9建筑控制线 122

指在一定地块内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超越的控制线,又称建筑红线。 1.9.1 建(构)筑物的主体是指不包括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如外伸台阶、步级、外 挑阳台及构件等)的建筑部分。 1.10 建筑高度 除有特别规定外,建筑高度是指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 1.11 建筑间距 指两幢建(构)筑物外墙面(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1.12 自身一方建筑间距 指一幢建筑工程的外墙面中点至其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或规划河涌中线的水平距离。 1.13 退让间距 指临规划道路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控制线至规划道路边线最短的水平距离。 1.14 原状维修 指不拆除、不改变原有建(构)筑物的基础、外墙立面、建筑层数、高度、面积、使用性质的建设工程。 12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问题解答

1、新、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过渡、衔接? 2012年1月16日新标准正式实施,在新老标准执行的过渡期内总体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应按照不同工作阶段,区别对待。已经正式批复实施的总规,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向前追溯执行的原则,不必按照新标准重新修编。在编的总规可以坚持有选择地执行的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规划纲要或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尽量减少后续实施的不对接问题;但执行中对调整所有现状、规划数据、图纸较为困难且对编制审批进度存在重大影响的,可以不完全按照新标准重新进行技术处理。2012年以后新启动的总规修改、新编应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 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应区别对待。对于已经批准的控规,不必单纯为执行新标准而重新修编,可结合实施评估、动态维护,按照新标准逐步修改完善。在编、新编的控规应全部按照新标准执行,保证后续规划和用地管理的协调一致。 再次,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应坚持不影响正常的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开展为前提,从易到难,由主及次地逐步推进与新标准的对接工作。比如,城市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一张图”系统)中已经入库的现状、规划数据和管理程序相关接口等,可结合规划实施评估、动态维护、修改完善、修编修订等工作逐步更新调整。 2、如何把握本标准与专项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1.0.3条明确规定,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加强了与土地、交通、园林、环保等相关技术法规的充分对接,避免本标准执行时与其他相关标准产生矛盾;二是城市(镇)总规和控规使用本标准时,还应遵守其他各项技术标准、规范、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的适用对象为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部门组织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地、道路交通、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应首先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相关专项标准,不具备条件的其他镇、乡、村的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应使用《镇规划标准(GB 501 88--2007)》、《村规划标准》(在编)。 此外,本标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部应严格遵守。同时,各地为满足本地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要求,在不违背本标准的前提下,可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相关规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标准或实施细则。 3、本标准适用范围中“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什么? 本标准将“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纳入适用范围,意在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小城镇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加强对空间布局和形态上已经与城市无异的建制镇的规划指导。1、0、2条文说明中规定“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设市城市标准,但管理体制仍保留镇的行政建制”,但其中并未提出量化指标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规划工作中,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3) 第二节建筑高度 (5) 第三节建筑间距 (8) 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11) 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6) 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19) 第七节骑楼 (21) 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5) 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30)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聊城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聊城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聊城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聊城市城市规划技术 管理规定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稿草案) (二O一一年九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镇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它区域可参照执行;聊城市其它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在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专门性建设项目应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管理 第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详见附录B附表B1)。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详见附录B附表B2)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附录B附表B2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依据相关规范及总体规划确定其适建性。 第八条沿城市道路的建设项目用地,其用地边界规划至道路红线,若城市道路两侧有绿化带,则规划至绿线;沿小区级及以下道路的,应规划至道路中心线。 第九条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 表1: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2.5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按表2.5的控制。但只要满足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的要求,经审批后可以突破容积率控制指标。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版完整版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 术规定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0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杭州市域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技术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等特定区域,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 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 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城市规划设计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和收费标准

2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 (5) 第四章村镇规划 (6) 第五章城市分区规划 (14) 第六章专项规划 (16)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6) 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8) 3.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专项规划 (19) 4.城市防灾系统专项规划 (20)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 6.旅游规划 (23) 第七章风景名胜区规划 (25) 第八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27) 第九章城市设计 (29)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 (31) 1.居住区详细规划 (31) 2.公共中心地区详细规划 (31) 3.交通枢纽地区详细规划 (32) 4.新区详细规划 (35) 5.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36) 6.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37 7.景观规划 (38) 8.城市工程管线专项详细规划…………… 39 第十一章收费标准 (40) 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规划设计各项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提高规划质量, 规范收费标准,特制定《城市规划设计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和收费标准》,以下简称《规定》,作为技术审查与收费的依据。第二条各项城市规划编制,除遵守本《规定》外,还应该符合国家 和各地方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由建设部城乡规划司负责解释。第四条本《规定》自2002年5月1日起试行。 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则两个部分。规划文件包 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解释,应该附有基础资料汇编。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规划文本 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完整版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附条文说明] 防洪标准GB 50201-9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附条文说明)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附条文说明)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附条文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附条文说明)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附条文说明) 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 65-95(附条文说明)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附条文说明)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容貌标准CJT 12-1999 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87-2000(附条文说明)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条文说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节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章 建筑管理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8.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8.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根据居信建筑日照标准和我省实际情况,居信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什按表三-1执行。 3.1.2.1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 3.1.2.2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表三-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旧城区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0.05,大城市减少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住宅正南向东布置时的照间距。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试题A及标准答案

(A)卷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姓名:学号:

…………………………装……………………………订…………………………线………….………………………………

……………………………装……………………………订…………………………线………….…………………………… 六、案例分析(11分) 某市(历史文化名城)决定编制滨湖核心区面积约40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如下图示)。由于湖面及外围地段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有十分丰富的传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要求核心区开发项目的安排充分考虑旅游风景区的特点,开发强度不宜过高,沿湖设立保护绿地以保证湖面景观,并且交通组织上要求将旅游线路和主要车流分开。 试评析该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1 2 3 4 5 6 河 流 第五题图

……………………………装……………………………订…………………………线………….…………………………… 湖 面 第六题图

城市规划设计Ⅱ—控制性详细规划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C 4、B 5、C 6、B 7、B 8 ABD 9 AD 10 BC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宅旁绿地 2、、至、 3、土地性质兼容、建筑性质兼容 4、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城市设计引导 5、 6、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脊项 7、7、17 8、建筑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建筑的体形处理 9、项目准备阶段、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成果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 10、修编、整合、局部调整 三、解释下列专业术语(每题4分,共16分) 1 指令性指标:规定性指标是指为保障城市规划的法律性和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而由规划人员制定的,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必须遵守执行的不能被突破的指标,体现一定的“刚性”原则。(2分) 引导性指标:引导性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调整变化,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参照执行的指标,它可以根据规划用地的要求及其周围环境的具体条件灵活选用,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2分)2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要求。(2分) 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2分) 3绿地率: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2分)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为所有绿化植物覆盖的投影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其他绿地、宅旁绿地和树冠覆盖用地的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2分) 4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众多的城市成员能够参与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2分) 法定图则:法定图则是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2分) 四、简答题(24分) 1、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及特征,分析其成果深度的基本要求。(14分) 答题要点: 作用:(5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衔接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的重要环节,更是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 …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行) 二、指标内容 1.教育质量 1.1德育标准 1.1.1政治思想及理论 1.1.1.1政治思想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捌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奋斗、务实创新

的精神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1.1.2理论知识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1.1.2学风 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取。 1.1.3修养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符合《大学生行为守则》,理解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 1.2智育标准 智育归纳为五方面: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设计技术;相关知识;实践;外国语。共49项条款。 本标准用“了解”、“掌握”和“能力”三个词来分别确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达到的水平: 了解——指具有一般知识: 掌握——指对该领域知识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对之进行阐述、运用并发挥; 能力——指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1城市规划与设计 1.2.1.1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1)掌握规划目的、任务,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2)掌握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 (3)有能力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 1.2.1.2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4)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5)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工作各阶段重点及其城市设计的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2.1.3综合分析与组织 (6)有能力运用科学方法从事资料数据收集、分析问题、处理矛盾、进行综合决策等工作。 (7)有能力参与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各项专业规划。 (8)了解规划全过程中动员、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9)有能力从事城市居住区、住宅小区的规划方案设计。

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2.5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按表2.5的控制。但只要满足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的要求,经审批后可以突破容积率控制指标。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

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 (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时,按平

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 第三节建筑容量 第四节绿地 第三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基地出入口及停车 第五节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第二节管线综合 第五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镇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 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 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14章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14.0 本章所指“公共设施”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简称“国标分类”)中的“公共设施”(即C大类)不同。本章的“公共设施”是指“国标分类”中R22类的全部项目,以及C与U大类中的部分项目。 14.1 长沙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采用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4.1.1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五级进行配置:市级、区级、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 其中,市与区的规模按各自相应行政区范围确定,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为10~15 万人,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5万人,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0.7~1.5万人。14.1.2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 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 设施;(7)商业设施;(8)市政公用设施。 14.2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 14.2.1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和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其中,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宜相对 集中,独立设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以便形成市区级文化中心。 14.3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14.3.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3.1:

14.3.2.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 应,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设施 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地区与居住区或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了按 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14.3.2.2 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 中心地段,分别形成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用地和建筑分册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7年

目录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2) 2.2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2.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 3.1 建筑间距 (13) 3.2 建筑退界 (18) 3.3 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2) 3.4 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5) 3.5 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 (26) 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30) 第五章附则 (34) 附录一名词解释 (35) 附录二计算规则 (39) 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41) 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42) 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44) 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46) 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 (50) 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 (51) 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 (52) 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 (50)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 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 第 1.0.3 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 1.0.4 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第 1.0.5 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 1.0.6 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