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商代铜烧已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有五度协和音程的概念。

公元前1000—前900年据《庄子·徐无鬼》记载,已知同频率共振。

公元前4世纪中国墨翟及其弟子解释力的概念、杠杆平衡,对运动做出分类。

公元前256—前251年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是世界上现有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公元100年左右《尚书纬·考灵曜》提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人在船中不知船在运

动”的论点。

公元132年张衡制成地动仪,其中有倒立的“都柱”能测地震震源方向。

公元591—599年隋工匠李春建成赵州桥,采用37.02米跨度的浅拱结构。

公元1088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频率为1:2的琴弦共振调音实验。

公元1092年苏颂等人制成水运仪象台。

公元1103年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指出梁截面广与厚的最优比例为3:2.

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刊行。

公元1858年W.胡威立著、李善兰译《重学》刊行。

公元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同一时期成立的还有天津西学堂(1895)、京师大学

堂(1898)。这些学校先后开设有关力学的课程,讲授者大多为外国人。公元1903年清政府规定在小学设理化课;高等学堂分政艺两科,艺科所设课程中有

力学、物性、声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物理学的内容。

公元1909年中国人冯如在美国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10年清朝政府拨款在北京南苑

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由刘左成和李宝试制飞机一架,这是中国官方

首次筹办航空。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

一条铁路干线。

公元1912年罗忠忱回国,一直于唐山铁道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类课程,最早开创了我

国工程力学的教学。

公元1913年北京大学建立物理学与数学系,开设理论力学课程。

公元1917年丁西林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可逆摆。

公元1919年茅以升在美国卡内基—梅隆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桥梁力

学二次应力》。

公元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夏元王瑮的译著《相对论浅释》。

公元1928年陆志鸿著《材料强度学》由国立中央大学出版。

公元1929年T.von卡门首次访华,后指派他的学生华敦德帮助清华大学建设5英尺

风洞。1936年他再次访华参观指导。

公元1930年南京成立中央工业试验所,下设材料试验室。

公元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由郑太朴翻译的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公元1932年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大学丛书》。之后,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的力学

书籍有《应用力学》(徐骥,1933),《水力学》(张含英,1936),《工程

力学》(陆志鸿,1937),《理论力学纲要》(严济慈翻译,1947)。西北

农学院出版《超稳结构应力分析之基本原理》(孟昭礼,1945)。

公元1933年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成立。

公元1935年中央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先后成立航空工程系,培养飞机设计及制造技术

人员。之后,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1945年浙江大学成立

航空工程系;抗战期间,西北工学院、成都空军机械学校、交通大学等

根据战争需要培养了一批航空和力学人才。

张国藩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溪流中的落体及对湍流的影

响》。

公元1936年清华大学自行设计5英尺风洞安装完毕,风速可达80英里/小时,是中

国第一个风洞。

清华大学在南昌成立航空研究所,顾毓琇任所长,1938年迁往成都。

江仁寿设计了一种带有惯性棒的双线悬挂球形容器,测量了液态碱金属

的黏滞性。

公元1937年由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

座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桥。

周培源在美国数学杂志上发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场方程各向同性静态

解》。

林同桦等造飞机。

中国在南昌建设15英尺风洞。

公元1939年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在成都成立,黄光锐任所长。1941年扩大并改名

为航空研究院。

钱学森研究可压缩效应对气动性能的影响,提出计算亚声速翼型压力系

数的卡门—钱公式(1941)。他在美国期间,还对应用力学和航空工程

的众多领域:高超声速流动(1946)、稀薄气体动力学(1946)、薄壳稳

定性理论(1940)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在开创和发展火箭技术和有关理

论方面有多项贡献(1939,1950),并完成了《物理力学》手稿。

公元1940年周培源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探求湍流性质和表现应力的雷诺方

法的推广》,此后周培源又在国外发表过若干篇研究湍流的文章。

黄希棠对橡胶弹性的各种参数做了测定。

公元1944年钱伟长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Quarterly Appl.Maths.)上连续三期发表《板

壳的内秉理论》论文。

林家翘解决流体运动稳定性问题中的一些数学难题。

林同桦、顾光复在南川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主持设计并制造成功

运—1式运输机,可乘坐8人。

公元1945年李四光在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报告,这是

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钱学森和郭永怀发现:当来流马赫数超过上临界值时,连续的数学解会

突然不可能,即可能导致激波出现,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

赫数。郭永怀进一步研究跨声速不连续解的理论,为突破声障奠定理论

基础。他随后又成功研究激波边界层干扰。周培源发表《关于速度关联

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之后在国际上发展为湍流模式理论,他的这篇

文章至今仍被引用。

公元1946年周培源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

会,并被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948年亦当选为理事。

1956年,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第九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1980

年,中国力学学会正式加入该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钱学森提出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相似律。

钱伟长回国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讲授近代力学,张维、陆士嘉从德国回国。公元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作“超级空气动力学”和

“技术科学”的学术报告。

葛庭燧创制了研究内耗用的一种扭摆,后被命名为“葛氏摆”,他首次

发现的晶粒间界内耗峰,被称为“葛氏峰”。

李四光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和方法》。

周培源回国。

公元1951年中国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在上海成立,后迁至无锡,现为中国船舶重工

集团公司第七零二研究所,首任负责人辛一心。

公元1952年周培源(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在北京大学设立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

这是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此后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力学系或力学

专业。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

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工程数学力学系,首任系主任张维。

北京航空学院在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成立,两个学院均由多

所院校航空工程系合并而成。1956年,北京航空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空

气动力学专业。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组建力学研究室,钱伟长任室主任,研究员有钱

伟长、沈元、周培源。

吴仲华提出叶轮机三元流动理论。

公元1953年郭永怀在研究边界层理论时,发展了庞加莱—莱特希尔方法,即奇异摄

动的参数或坐标变形法,被称为PLK方法。

公元1954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成立。现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在上海建成摇曳水池。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

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 出版社出版。公元1955年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

理学专家回国。

公元1956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第一任所长钱学森,副所长钱伟

长。研究重点除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外,以后陆续开拓了物理力学、磁

流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研究方向。

郭永怀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

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2月,五院下属空

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该室1959年发展为研究所(701所)。

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

术提供重要实施方案。

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第37项“喷

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与力学关系密切。同时还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力学

学科规划,确认力学为一级学科。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及

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参与了力学专业的规划的调研、制定。钱学森任综合

组组长。

公元1957年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钱伟长分别作“论技

术科学”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于1952年2月10日成

立中国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钱学森,选举理事35人。会后相继成立

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哈

尔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大连7个地方分会。

《力学学报》创刊,第一任主编钱学森,执行编辑潘良儒。次年,由郭

永怀担任第二任主编。

钱学森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技术科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钱伟长、郭

永怀先后任班主任,第一届学员120人,连续招生3届。

钱学森《工程控制论》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公元195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成立,首任院长张子林。

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拟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规划的‘581任务组’。

随后,中科院力学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上天’

设计院。10月其总体部、结构部和发动机部迁至上海,对外称机电设计

院,1959年研制工作中止。

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华园内组建动力研究室,室主任吴仲

华。1960年该室并入中科院力学所,1984年单独建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制和建设超声速风洞、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电

弧风洞等试验设备和测试系统。

公元1959年中科院力学所成立怀柔分部,对外称北京矿冶学校,开展火箭发动机及

高能推进剂的预先研究和试验工作。

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北京第九研究院,后于1985年发展成为中国工程

物理研究院。

公元20世纪50年代末钱学森提出物理力学的研究方向。

公元20世纪60年代末冯元桢等为生物力学学科的形成作奠基性的工作。林家翘等用局部渐近

解理论得出了恒星与气体线性密度波的自洽解。

公元1960年中科院力学所渗透力学组转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成立渗透流

体力学研究室。1987年该室发展为渗透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

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合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开工程爆破专业,1962年改为爆炸力学专业。

公元1961年钱学森、赵九章、卫一清等发起,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星际航行座谈

会”,共进行12次,历时一年半。内容涉及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

制、通讯、气动力、气动热、生物空间实验、微重力影响等多方位的科

学研讨。

公元1962年在原中南力学研究所基础上,组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

一任所长陈宗基。

郭永怀所著《边界层理论讲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

李四光所著《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全面介绍了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为研究地质构造、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

钱学森所著《物理力学讲义》出版。

钱学森(力学学科组组长)、周培源(副组长)、郭永怀(副组长)、钱

令希、张维、王仁、郭尚平等数十位力学家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1963

—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即十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规划认定力学仍属基础科学之一。

公元1963年钱学森、郭永怀主持北京高速空气动力学讨论班。

钱学森所著《星际航行概论》出版。

公元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公元1965年中国在无锡建成长474米的实验水池。

中国科学院重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代号651),1966年1月经中

央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651设计院),院长赵

九章,党委书记杨刚毅。院办公室和总部设在中科院力学所。

郭永怀所著《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发表在星际航行科技资料汇编中,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公元1967年空气动力研究院(第十七院)筹备组成立,组长钱学森,副组长郭永怀、

严文祥。1968年2月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十七院在四川绵阳正

式成立,后于1976年发展成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公元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因公牺牲。

公元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公元1971年《力学情报》创刊,1979年更名为《力学进展》,第一任主编谈镐生。公元1972年7月周培源上书周恩来总理,直陈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得到周总理批

示认可。

10月6日周培源在《光明日报》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

些看法》,强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当时的“理科无用论”予以批判。

12月“力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1973—1980

年力学学科的主攻方向、重点课题和具体措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美国科学代表团任之恭等访华,其中力学家有林家翘、易家训、张捷迁、

徐皆苏等。次年,美国加州科技工作者代表团访华,团长冯元桢。

公元1974年《力学》创刊正式出版。

“北京地区断裂力学座谈会”(即全国第一届断裂力学会议)在中科院

力学所召开。我国开始开展断裂力学研究。

公元1976年3月8日吉林降落陨石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联合考查组,701所和中

科院力学所参加并对陨石轨道、烧蚀和对地撞击进行了考查和研究。

公元1977年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力学学会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国际断裂力学组

织,并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断裂会议,柳春图带队,后曾任

该组织副主席。

谈镐生上书中央,论述力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邓小平批示立即组

织制定《1978—1985年全国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在力学界开展了学科

性质的学术讨论,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谈镐生、陈宗基、钱令希

等发表意见。

公元1978年《力学学报》复刊,季刊,主编为郑哲敏。《力学》停刊。

全国力学学科规划会召开。会议文件《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

规划(草案)·理论和应用力学》于次年正式发布,力学再次被确认为

基础学科之一。规划起草小组组长:区德士,副组长:丁忄敬等三人,

组员共计22人。

公元1979年8—9月应美国科学院邀请,郑哲敏率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代表团访美,

到华盛顿、费城等主要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美国国家

标准局、海军水面武器研究所、富兰克林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深入了解

当代力学的发展主流和趋势。

林家翘访华,做应用数学的系列学术讲学。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的

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先后邀请林家翘、梅强中、吴耀祖、朱家鲲、沈申

甫、谢定裕、丁汝等来华讲学。

公元1979年《力学与实践》1979年创刊,第一任主编卞荫贵,季刊。之后相继有一

些力学刊物创办:《岩土工程学报》(1979)、《空气动力学学报》(1980)、

《固体力学学报》(1980)、《上海力学》(1980,后更名为《力学季刊》)、

《爆炸与冲击》(1981)、《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84)、《工程力学》

(1984)、《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4,后更名为《计算力学学报》)、

Acta Mechanica Sinica(1985)、《实验力学》(1986),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动力学与控制学学报》(2003)、Theoretical&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2011)。

公元1980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成立(成立时称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1989年改为

本名),第一届名誉会长钱学森、沈元,会长庄逢甘,副会长曹鹤荪。

12月以周培源(发起人之一)为首的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代表团,

出席了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的第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简称AMFC)。

AMFC同年被IU-TAM通过成为该联合会的联署组织。随后,林同骥、

周恒、崔尔杰先后任副主席,李家春任主席(2006)。

公元1981年国际有限元学术邀请报告会在合肥召开,辛克维奇(O.C.Zienkiewicz)、

卞学鐄(Th.H.H.Pian)等八位国际最著名的有限元专家来华报告,国内

学者钱伟长、胡海昌、冯康、钟万勰、石钟慈等在会上作了报告,推动

了我国有限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公元1982年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会议

报告中提出了力学在生产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

题。出版《力学与生产建设》论文集。

公元1983年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冯元桢、康振黄等主持。会

后,冯元桢系统讲授生物力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生物力学人才。此

后该会在三国轮流进行。

第二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在北京举行,林同骥任会议主席。1999年,第

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在中国深圳召开,崔尔杰任会议主席。

11月22—25日国际断裂力学学术会议(北京)(即ICF)由中国力学

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

公元1984年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钱伟长。

公元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出版发行。力学编辑委员会主任:钱令希,

副主任:钱伟长、郑哲敏、林同骥、朱照宣。

第一届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在北京召开,贾有权任主席。(2008

年,国际实验力学会议在南京召开)

首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在上海召开,钱伟长任主席。(迄今,该会已

形成在我国召开的国际系列会议,之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会

议分别于1993年在北京,1998、2002、2007年在上海召开)

庄逢甘组织北京计算流体力学讨论班,由航天部、中科院力学所、应用

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分别承办,延续至今。

1月Acta Mechanica Sinica 正式出版,季刊,当年试发两期,主编林同

骥。

公元1986年国际强动载荷及其效应(即爆炸力学)、国际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国

际复合材料和结构3个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钱令希作为国际发起人之一,参与发起成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

并成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首届执委会成员。

中国力学学会首次举办“全国青年力学竞赛”。1996年起更名为“全国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文,委托教育部高

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主办。

每两年举办一次。

公元1987年第一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ICFM’87)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沈元任会

议主席。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由沈元、冯元桢、Zierp、庄逢甘、吴耀祖等

国际流体力学界著名科学家倡导,至2011年已在我国举办6届。

中国力学学会首次组织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1989年首次举办全国少数

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1995年两项竞赛得到国家教委批准,定名为“全

国周培源中学生力学竞赛”和“全国周培源少数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

由周培源基金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之后由于台湾地区中学生的

参与,该项活动演变为“海峡两岸力学交流及中学生夏令营”,1997年

起每年举办一次,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交替举行。

公元1988年在法国Grenoble举办的第17届ICTAM大会上,王仁首次作关于“地球

构造动力学”的大会报告。程耿东、胡文瑞分别在第19届和第22届

ICTAM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公元1990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

郑哲敏参加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与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

合会(IU-TAM/IUGG)组织的关于强力旋与热速风暴的小型工作会议。

会后郑哲敏撰文《关于在我国配合国际减灾十年,开展多学科研究的建

议》。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河北北戴河召开。会议明确

了力学学科与经济振兴的关系,尤其是力学在保护环境和灾害、合理开

发利用能源、发展现代化农业等重大经济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出版

文集《人,环境与力学》。

公元1991年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更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

京大学成立。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启动建设。

IUTAM主办的金属多晶体塑性大变形本构关系讨论会在京召开,王仁

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D.Drucker任大会主席。这是IUTAM高级研讨

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此后,分别于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

年、2005年、2006年、2010年在中国举办了不同主题的IUTAM高级

研讨会)

《钱学森文集1938—1956》出版,该书中译本于2011年出版。

公元1992年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庆贺周培源90寿辰在京举行,

吴大猷、顾毓琇、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陈省身、吴健雄、

袁家骝、卢嘉锡、任之恭、朱光亚、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出席。

第2届国际复合材料及结构学术会议在京召开。罗祖道与美国孙锦德主

持。

第8届国际生物流变学会议北京卫星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由国科联(ICSU)、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

会(IUTAM)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热带气旋灾害研讨会。

J.Lighthill与郑哲敏任主席。

9月第1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9月22—25日亚太地区等离子体科学技术讨论会、第三届中日等离子

体化学讨论会和第六届全国等离子体客机讨论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主持

人为吴承康。

公元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Ⅰ出版主编钱令希,副

主编郑哲敏、王仁。(第Ⅱ卷于1997年出版发行)

11月24日周培源先生去世。

郑哲敏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钱学森就“湍流”研究写信给郑哲敏。信中提到,当今的湍流是流体的

宏观混沌,而平流在微观水平上也是分子的混沌运动。他希望我们要从

现代混沌理论中吸取营养,悟出新的方向,走上新的道路。

公元1994年21世纪中国力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内容是研讨当代力学的发展趋

势、中国力学现状及“九五”发展设想、21世纪的中国力学。出版《21

世纪中国力学》。

第1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在无锡召开,发起人顾懋祥等。(之

后历届会议分别在香港、首尔、横滨、Perth、台南、Ischia、Nantes召

开,第9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于2010年在上海召开,主席吴有生)

远东断裂组织(FEFG)固体断裂与强度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黄

克智、沈亚鹏主持。

公元1995年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西南交通大学成立。

第20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学术会议在京举行,沈青主持。

公元1996年王仁当选为IUTAM执行局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

公元1997年周培源基金会设立周培源力学奖。首届周培源力学奖由张涵信获得。之

后,白以龙、黄永念、崔尔杰、李家春、黄克智、杨卫分获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

第13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在京举行,吴承康主持。

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

动在北京举行。

公元1999年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留学研究所成立。

钱学森、郭永怀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

11月2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

成功。

郭永怀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出版《郭永怀

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

公元2000年“力学2000”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公元2001年IUTAM非均质材料的非线性力学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是

IUTAM暑期学校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此后分别在2002年、2004年、

2009年在北京举办了不同主题的暑期学校)

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

成功。

为祝贺钱学森院士90寿辰,新世纪力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

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钱学森手稿(1938—1955)

出版。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WCSMO—4)在大连召开,程耿东

担任大会主席。

公元2002年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公元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

第一人。

公元2004年第24届国际激波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名誉主席俞鸿儒,主席姜

宗林。

第6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二届亚太计算力学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大会主席袁明武。

郑哲敏当选为IUTAM执行局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

公元2005年第18届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力学学术大会2005在京举行,这是中国力学界综合性最强、规模

最大的学术会议,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11年起,大会更名为“中国

力学大会”。

第11届国际断裂力学大会理事国代表投票通过ICF-13(2013年)在中

国北京举行。

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随后,2008年完

成出舱行走,2011年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公元2006年大型飞机基础力学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郑哲敏院士参加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庆祝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成

立75周年座谈会,在会上,郑哲敏院士陈述了中国力学学会在京筹建

“国际力学中心”的基础、构想和前期准备工作。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中

国科协的赞同和支持。

公元2007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成

立。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筹建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IUTAM执行局秘

书长Dick.H.van Campen教授出席,会议通过了相关文件,并成立了国

际顾问委员会。2010年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批准为关联所属组织(Affiliated Organization)。

第七届国际结构冲击与碰撞会议在北京召开。

10月24日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的起步,公元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成功申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ICFAM2012)。第22届I

CTAM会上确定第23届ICTAM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主席

白以龙。

9月25日“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公元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去世。

公元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先生去世。

7月IUTAM理事会正式批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eijing

InternationalCenterforTheor

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缩写

为BICTAM)为其联署组织。

参考文献:《中国力学学科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 1 / 11

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 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 2009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几大网站的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几大网站的发展史 今天又把咱们国家的互联网历史翻出来研究了,每一次看都有不少发现,干脆复制这里来,下次不需要搜了 一、中国互联网产生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相当于现在的INTER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二、互联网泡沫 泡沫的幽灵很早就在地球上游荡。用他的魔力导演着“一夜成乞丐,一夜成富翁的”的人间悲喜剧。 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截止到1999年10月,收入达到3.56亿美元,自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而网景,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有挣过一分钱的公司,居然站到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之后,甚至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网络就这样让人美梦成真。互联网制造的“暴富速成”神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追随。而网民队伍的日渐扩大,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永远无限。 这种泡沫示范作用迅速蔓延到中国,尽管中国的网民当时也不过600万左右。1998年,被称为中国网络三雄(搜狐、新浪、网易)之一的搜狐盈利40万美元的消息,居然被各家媒体抢发。据调查,迄今还没有几家网络公司站出来,声称自己投资网络有了盈利。 随着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根据Webmergers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以来,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2001年3日19日的一篇报道称:裁员像一场瘟疫,正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蔓延。裁员的问题已经从高科技“食物链”的底层辐射到顶层,这正是前几年股市过热和高科技公司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结果。直到2002年10月互联网业追踪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申请破产保护或倒闭的网络公司,已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减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才接近尾声。

大学发展史

曾经在高中时代,大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如象牙塔一般,它纯洁典雅,高贵神圣,是喧嚣尘世间的一块净土。不知道刚进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曾这般认为。 “象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的品质。“塔”则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作为大学的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或学术为根基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把大学看做象牙塔就有永恒的意义。然而,大学存在于社会之中,做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在发展,大学的精神、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牛津、剑桥们主要致力于对高深学问的探讨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远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理俗物,因而被称为“象牙塔”,那么今天的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它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 最早现代意义上的上的大学是被欧洲各地大学视为建校样板的三所“母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些大学可以说都是在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的需要中产生的——萨莱诺大学的产生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在萨莱诺聚集大量的医生,博洛尼亚大学的产生是由于博洛尼亚作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出于对法律人才的渴望,只有巴黎大学可算是当时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的产生为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当时的大学崇尚世界精神,欧洲的学者们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大学荟萃这各地的大师,大学还造就了许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是他们掀起了宣告中世纪结束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甚至可以说,大学为中世纪这个黑暗时代留下了唯一一道为后人称道的光芒。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也如此。中世纪的大学很快就被统治君主或教皇所控制而逐渐走向衰落。哲学屈躬成了神学的奴婢,而大学也成了教会的灰姑娘。但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夭折,可能从大学诞生的那天就注定它的光芒无法掩盖。大学之所以发展成现在的大学,必须感谢四位大学发展史上的巨人,他们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大学发展的轨迹,了解了他们,也就了解大学发展的脉络。这四位巨人分别是英国的纽曼,德国的洪堡,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和科尔。下面介绍四位巨人的观点。 纽曼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所以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他的大学理念主要有三点: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 院校改革与发展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张兄武1,陆 丽2,唐忠明2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2.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改造与创新研究”(22);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研究”(21)。 作者简介:张兄武(1975-),男,安徽安庆人,苏州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陆丽(1978-),女,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唐忠明(1963-),男,江苏盐城人,苏 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代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经历了通才、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演变。新世纪,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通才;专门人才;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1)04-0066-04 ①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 一、通才的培养目标 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以 “通才”为主,强调通才教育。即使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提出大学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是指培养“通才”,这里的“专门人才”概念主要是一个学科性的概念,即有“专功一门”的性质,这种人才具有知识结构广博、知识基础扎实等特点。而1952年后的“专门人才”概念则是一个职业性概念,即强调与行业、岗位工作的“对口”。“专业”虽然同样建立在学科基础上,但很专窄,它强调与行业、职业甚至岗位相对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科实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 (一)近代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高等程度的教育可上溯久远,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1861年清朝政府批准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98年,清朝政府创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 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当时规定学堂的办学方针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190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学校 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任寅学制”),其中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8月 15日,《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全学纲领”中规 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大学章程》,第一节中规定: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 (二)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北洋政府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912年10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专 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根据《专门学校令》设立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和商业专门学校等,并陆续公布了相应的专门学校规程。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在《大学令》的基础上, 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又颁布了《大学规程》,对各 66··

(发展战略)中国互联网发展状态分析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互联网发 展状态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和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壹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当下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当下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壹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见,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壹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和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网易的股票壹片飘红,大幅上涨。和壹年前壹些X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七星过客 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 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在学园的大门上就赫然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在

中国大学史

中国大学史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它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合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邓稼先老先生。在各种书籍和各种影视当中我们可以知道邓稼先老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毕业于西南联大。他在美国普达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后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为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可以从老师播放的视屏中知道,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声明大义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他远离了家人,和孤单作伴,与科学为伍,家里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他的妻子许鹿希的身上。 还有一位我们比较熟悉的西南联大的校友是邓稼先老先生的好朋友——杨振宁。他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他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在视屏当中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其他的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校友,比如,李政道,何兆武,梅祖彦等。 西南联大不仅大师云集,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卓著,蔚为学术重镇、人才摇篮,而且是当时“倒孔(祥熙)”运动和“一二·一”运动的发起者和策源地,

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营销事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所谓网络营销事业,指的是帮助传统企业了解和利用互联网,开拓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新篇章的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网络基础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及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 内的网络营销事业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01年前,以新网、万网、中国频道为主的基础应用服务商领衔主演国内的网络营销,同时大大小小的网络营销渠道初长成; 02年-04年,以3721为代表领航中国的网络营销事业,门户网站(网络广告)、搜索引擎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商等群雄并进,快速开进网络营销领域。同时各地的网络营销渠道也在快速发展和巩固,配合厂商的全国布局,形成了成熟的全国网络营销服务网络; 05年至今,百度、Google、雅虎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网络营销服务大部分集中在基础应用和搜索引擎推广领域。虽然WEB2.0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网络营销事业尚未有新的突破。随着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需求不断扩大,网络营销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也在暗流涌动,充满变数的酝酿着。 当前网络营销事业遇到的问题 1、缺乏创新:当前的网络营销事业仍然集中在基础应用+搜索引擎推广领域,成为网络营销服务最主要的内容。邮件营销、联属营销(CPA)等发展缓慢,新的网络营销领域开拓困难,网络营销产品与领域均缺乏创新; 2、过度竞争:网络营销厂商、渠道商均过度集中在一两个领域,竞争过于激烈,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与服务品质; 3、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短:创新产品虽然少,但“新形式”的网络营销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新”产品及其服务生命周期短,形成不了长期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效果积累,降低了企业网络营销开展效果预期; 4、行业封闭,缺乏理论指导:现有网络营销行业理论体系过于封闭,理论指导落后于网络营销事业的发展。基于表现形式的网络营销定义和内容概括限制了对网络营销的发散性思维,不能站在前沿对网络营销实践进行指引; 5、用户信心不足:目前的网络营销事业仍然以线下渠道销售模式为主导,客户市场的培养仍然是被动式的接受,用户信心明显不足。用户开展网络营销的迫切需求与用户信心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网络营销事业迫切需要学习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网络营销事业也是一场革命,是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的一场革命。中国的网络营销事业还很年轻,发展很快,但也不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学习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指引我们的事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网络营销,是年轻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每一个网络营销从业者,都应当为自己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的创造征途中而感到自豪。学习长征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乐观、求实、创新、团结,开辟网络营销事业和个人奋斗价值的蓝海 网络营销的发展史与前景 作者:卫宁 日期:2011-6-7 8:21:23 网络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改变、激烈的商业竞争。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

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

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 徐通模 2001-08-23 今天,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对它的明争暗夺,将日益白热化。为此,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国家领导人深切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21世纪中国大学的定位和走向 1.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时,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已随着20世纪末兴起的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日益显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作为孕育科技,集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和民族决胜于未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学将成为知识库、成果库、人才库、思想库,它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中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数量、质量、水平与实力,将是中国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办学层次的多元化 (1)办学模式多样性和办学层次多元化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完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特色纷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格局,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三足鼎立,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社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各领风骚;同时,国外教育服务机构也将介入中国高等教育。这一切,将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中国老百姓的不同需求。教育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具活力和拥有巨大市场的"产业"。 (2)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人力资源可谓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人才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竞争。如何开发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中所蕴含的无限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 (1)大学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相衔接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