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后,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可以得到一些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本节课是数据分析的起始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加权平均数,关键是引导学生了解权的意义,进而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即加权平均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就是平均水平。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和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境赋予适当的权,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本节课设计成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训练,而是利用教材的具体情境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悟”的过程中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上出了浓浓的统计味。

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悟”

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需要对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有侧重;如通过问题1中招聘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作为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听、说、读、写同等重要,这些分项的成绩应同等看待,用小学学过的算术平均数就能解决,而问题2中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问学生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合理吗?让学生体会需要对读和写的能力更加关注,通过对这两方面成绩的侧重来刻画两人的平均成绩;通过让学生对现实需要是否对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所侧重,再对数据重要程度进行数量刻画,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悟”出权是怎样刻画数据重要程度的,当数据有不同的重要程度(权),应该怎样计算平均数。

其次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在反思、总结中“悟”

对于同一组数据,随着数据的重要程度(即权)的变化,加权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化,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比较结果,体会权的变化导致结果的变化;如在问题1到问题3的变化中,在招聘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招聘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招聘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这三种现实问题需要的情境下,采用教科书中赋予的权来分析,结果应分别录用甲、乙、甲,在解决了每一个问题后教师都是提出问题,他们每一个人的分项成绩都不变,为什么结果会变化呢?让学生感悟权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能说出由于某些数据的侧重不同,即权的不同是造成结果变化的原因,这就说明了学生体会到了权在刻画数据重要程度中的作用,感悟到权的意义,在后面的例题教学中,老师提出了为什么两个人的分项成绩有两个都是95,一个是85,而综合成绩不同,这也是为了让学生感悟的作用。

第三、通过打比方,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悟”

问题2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算术平均数还能合理吗?教师以股份制合伙做生意作比喻,我和大家合伙做生意,我占1股,大家占9股,年底分红时要求与大家平均分,这样合理吗?大家占9股,在分配时利润肯定应该有侧重。因此在问题2中,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赋权之后,教师打比方:听的成绩1分算2分,说的成绩1分算1分,读成绩1分算3分,写成绩1分算4分,怎样计算平均成绩?这就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提供了经验的启发。

第四、让学生在综合计算中“悟”

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解决已经赋权的问题,还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自己赋权去解决问题,

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权的意义,老师让学生作为招聘者,让学生根据现场实际需要考虑对分项成绩的数据赋权,并通过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来分析结果,通过这些应用,使学生的“悟”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也使本节课的统计味更浓。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已有的加权平均数入手

由于需求不同而对部分数据的侧重不同,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入加权平均数

由于权的变化引起加权平均数的变化,造成结果的变化,从而得出权的作用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利用权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层次、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三、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中中启发、引导,充分利用计算机中的统计工具帮助计算,学生也能熟练应用计算器协助教学,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尽量多的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很多,并且不时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教学基本功

1、板书工整、清晰、规范,同时老师也注重学生的书写要求。

2、语言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快慢适度。

五、教学效果

1、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完成度高,教学任务完成充分。

2、学生受益面大,整个课堂中所有学生的关注程度高。

六、存在不足

1、引入问题太快,在出现问题1之后,题目是要求做什么?为什么要去计算平均数?学生

不是很清楚,也就是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交待不清,其实后面几个例题中也有类似情况。

2、在得出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后,对分子、分母所表示的量分析不够,这就会使得学生

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理解有困难。

3、课堂容量太大,可以去掉两个例题(或练习),让学生对每一个出现的题目有更充分的

实际时间去理解和思考,而不是忙于计算。

本节课中,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归纳、反思,逐步感悟出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数据的分析上出了浓浓的统计味,怎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做统计中学习统计,发展数据的观点和能力,是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